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1、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意思: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意思:父母擔憂子女生病,子女應體察父母心,以消其心頭之憂,這就是盡孝。
3、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意思: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4、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5、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意思: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麵應該高興,一方麵應該害怕。
1、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麵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評析: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麵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製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2、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評析: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於這裏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曆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隻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麵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隻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麵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
3、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禦: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評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裏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4、注釋:
(1)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àng。
評析: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曆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本文采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誌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遊,如果非得要遠遊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論語》中孝敬父母的話
孝敬父母格言 1.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2.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4.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5.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6.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7.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8.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隻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紮得多深。-莫泊桑 9.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第一》。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朱熹和南懷瑾等,把\“父母惟其疾之憂”看成一句話,\“父母”作主語,\“其”指代\“子女”,說,父母擔憂子女生病,子女應體察父母心,以消其心頭之憂,這就是盡孝。
論語中寫“孝”的句子並翻譯
*
【原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
【原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麵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
【原文】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
【原文】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譯文】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的意願。”
*
【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
【原文】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如今說的孝,隻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
【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總是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遇到事情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好吃的,讓父母享用,僅僅這樣就算是孝順了嗎?
*
【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去遠方求學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訴父母去的具體地方。
*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麵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麵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裏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都有哪些?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論語中寫孝的句子並翻譯
論語中寫孝的句子並翻譯,示例:《論語·裏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和解釋越多越好!1
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禦(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2)無違:不要違背.(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4)禦:駕馭馬車.(5)孟孫:指孟懿子.【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裏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於這裏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曆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隻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麵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隻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麵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采用第三種說法.【原文】 2·7 子遊(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吳人,比孔子小45歲.(2)養:音yàng.【譯文】 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隻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曆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本文采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麵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麵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製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