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詩中的矛盾,什麼題目啊,腫麼寫
雜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元代:馬致遠
楔子
(衝末扮番王引部落上,詩雲)氈帳秋風迷宿草,穹廬夜月聽悲笳。控弦百萬為君長,款塞稱藩屬漢家。某乃呼韓耶單於是也。若論俺家世,久居朔漠,獨霸北方,以射獵為生,攻伐為事。大王曾避俺東徙,魏絳曾怕俺講和。獯鬻犭嚴狁,逐代易名:單於可汗,隨時稱號。當秦漢交兵之時,中原有事,俺國強盛,有控弦甲士百萬。俺祖公冒頓單於,圍漢高帝於白登七日,用婁敬之謀,兩國講和,以公主嫁俺國中。
誰知道詩歌鑒賞:如何處理感情基調的“矛盾”
詩歌鑒賞中,有時會感到一些詩歌的感情基調似乎不一致,不和諧,如激昂與低沉交錯,喜悅與淒涼相糅,曠達與愁悶並存。有時是屬於作者思想複雜、心情極其矛盾的自然呈現,如李白《將進酒》,有時是屬於讀者的誤解。這些“矛盾”迷惑了讀者對文句的理解,更嚴重地“幹擾”了讀者對詩歌的整體意境和豐富的思想內容的深刻思考,總讓人有如噎在喉、食而不化的感覺。這種“矛盾”如何化解?
現以杜甫《登嶽陽樓記》作分析。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一、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初讀詩歌,整體把握感情基調,能使對詩歌的理解居高臨下,這種全麵掃描下的理解對化解“矛盾”來講既是參照物,又是指南針,可使化解的走向不致偏離。初覽本詩,便知是登樓抒懷之作。從“老病有孤舟”的敘述中可知,是作於晚年抱病孤舟、漂泊江湖之時。“親朋無一字”,親朋好友連一點音信都沒有,寫個人境遇,孤獨淒涼。“戎馬關山北”,關山萬裏,天下還處在兵荒馬亂裏,寫時局動蕩,戰亂頻仍。“憑軒涕泗流”,寫倚欄望水,不禁悲己、憂時、傷國,以至涕泗交流。整體把握,不難看出本詩的感情基調應為憂愁、悲愴,沉鬱蒼涼。
二、明確矛盾,突出問題
但通讀全詩,不免對前兩聯有所疑惑。首聯,嶽陽樓高,洞庭水闊,早有耳聞,今日終於有機會來此登臨,似乎應是喜悅之情,如清人仇兆鼇就認為:“‘昔聞’、‘今上’,喜初登也。”(《杜詩詳注》)。頷聯,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意境寬闊宏偉,很是壯美,似乎與全詩的悲愴相衝突。這樣,一“喜”一“壯”,如何與後麵的“孤”“憂”協調一致呢?
三、品詞語、析句式,凸顯隱含信息
詩歌講究推敲詞語、錘煉句式,抓住關鍵詞語(特別是一些動詞和副詞),推導詞語間的組合關係,推導句式特點、句間關係,可以幫助我們細致分析、深入理解隱含信息,從而找出與詩歌整體相一致的意蘊。“昔”“今”這兩狀語便能透露出作者情緒。“今”從後文看應是自己身軀老病、顛連漂泊之時,應是國家多難、時局動蕩之際。“昔”應是往昔、過去,那是什麼時候呢?依據句間關係,兩句相互連接、緊緊對應,可以推知,“昔”應是自己年輕體壯、欲為國施展報負之時,是詩人躊躇滿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之時。品味這兩字,再比較句間關係,可以看出,詩人在壯懷激烈的早年就聽說洞庭湖水的壯美,當年多麼想來此馳目遠眺、激烈情懷,可是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在這國破家亡、身老體病的晚年才能了卻夙願。“昔聞”“今上”在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滄海桑田、壯氣蒿萊等諸多感觸,詩人內心是無盡的悲愴,哪能是“喜初登”呢?
四、結合寫作技巧,熨平詩文意蘊
詩歌講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對比、映襯、反語、象征等,借助這些寫作技巧的特點和作用,我們可以讀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蘊,從而正確而深入地理解詩意。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襯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棄疾《西江月遣興》上片:“醉裏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詞人讀書的結論似乎是古人書中的話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聖賢都罵倒了,但聯係前句可知詞人是借醉求歡,以醉後的笑鬧來排解內心的苦悶和憂愁,理解要服從整體,便可知,所謂“全無是處”是憤激之語,是反語,是詞人為發泄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而故意說的偏激話,借醉後狂言的反語,清醒地指出了南宋當權者不思統一、不用誌士、顛倒是非的行為是完全違背了古聖賢的教誨的。杜甫此詩為寫景抒情,前麵的寫景為後麵的抒情服務,情由景生,景為情設,二者從理論上應是和諧統一的,故而前兩聯應與“孤”“憂”相和諧。首聯從寫法上看是運用了對比,聯係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曆可以看出這個對比隻能理解為抒發詩人內心的悲愴。頷聯,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寫出了洞庭湖水浩瀚無邊的巨人形象,這壯闊雄渾不能理解為詩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壯懷激烈,不能膚淺地理解為詩的感情基調就轉為昂揚振作了,此處應是反襯的寫法。孤老病弱之人在無邊的天地間不停遊蕩,在浩瀚的江湖上接連漂泊,這寬闊宏偉更反襯出詩人的無盡悲愴和悲涼。
五、梳理結構,順藤摸瓜
詩歌的結構雖有較大的跳躍性,但多是按照“起承轉合”的思路安排的,由所見之景、所處之境、所做之事引發聯想,由物及人、由事及情、由景及情或由此及彼,產生感慨或感悟,再歸結為人、事、景、物、情的統一,這是古詩歌常見的結構安排形式,也是我們理解詩歌、解決感情基調“矛盾”的有效途徑。此詩,聯想之處的抒情體現的是“孤”“憂”,那麼敘事、寫景的前兩聯也應和它一致。首聯平平的敘事中含有許多傷感,頷聯中的江湖壯闊的形象從首聯順承而下,並且它也從屬於全詩基調,所以,頷聯的壯闊隻能理解為用來反襯詩人的漂泊孤獨。
政治必修四如何分清古詩詞或名言名句中體現的到底是矛盾的哪些知識點
光矛盾的嗎
詩歌鑒賞:《錯誤》
《錯誤》賞析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於美與情,那麼《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台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初看這首詩時,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國性。這是一首絕對的中國詩,是一首屬於中國人的詩,講著一個永恒、美麗的中國的故事。因此,這首詩的外殼雖標榜著學習西方技巧的現代派,但它所傳達出的更深一層的中國傳統意識是不可置疑的。
《錯誤》一詩,承受的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遊江南,留下了獨守空閨的女子,日以繼夜地等待著、盼望著情人"我"的歸來。然而女子癡癡的深情卻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消息,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著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去看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麵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終於"我"回來了,達達的馬蹄聲對她而言是美麗的,因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歸來了,但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因為"我"隻不過是過路罷了,而不是"歸人"。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或許,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為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嚐不可的。處在那個動蕩時代的台灣人的心態是一種漂泊,等待著一天能夠有個定位,他們在台灣島上僅是一個過客,想著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然而,由於政治緣故,他們的願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不過,如果嚐試把鄭愁予的其他詩作與《錯誤》相對比的話,不難找出有力的旁證。如鄭愁予《情婦》中"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種人"兩行,皆表現出女子深守閨中,等待主人公歸來的主題。另一首詩《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麵的神,裸著的臂用紗樣的黑夜纏繞。於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長歲月中,空等著男子歸來的淒涼心境。
《錯誤》這首詩共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後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後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麵一片寂靜的馬蹄聲。
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後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後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裏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調中閃發出光彩。
這首......餘下全文>>
中國曆代詩歌中,"出世"和"入世"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著,怎樣理解詩人海子在兩者
《鳥兒飛往不同的所在》——海子的隱逸情懷兼與陶淵明之比較
[wenku.baidu.com]
用"出世"和"入世"來說明海子是不正確的,海子是那種對世界破碎性的認識。他曾經明確表示過厭棄中國的文人趣味,包括出世思想。
含混的詩歌中的“含混”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以凝練精粹的語言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感。含混不是意象重疊,晦澀難懂,含混美是詩歌的理想藝術形態。含混既是一種藝術創作手法,又是一條美學原則,含混美與詩歌的含蓄美和朦朧美既有區別又有聯係。
在威廉·燕卜蓀的《含混的七種類型》裏,“含混”理論是:
(1)某一物與另一物相似,但它們有幾種不同的性質都相似;(2)上下文引起的多種意義並存,包括詞的多義和語法不嚴密產生的多義;(3)兩個明顯不相關的意義同時出現;(4)一個陳述語的兩個或更多的意義互相不一致,反映作者的一種複雜綜合心態;(5)一麵寫一麵發現真意所在,導致一個詞在上文與下文的意義不一致;(6)表述的東西是矛盾的或累贅的,迫使讀者必須自己作出解釋;(7)一個詞的兩種意義,一個含混語的兩種價值,正是上下文規定的相反意義。
相對暗喻、象征、暗示、等通常的表達手法,“含混七種”顯得更加理性化,不過在我看來,其第(6)點是比較難以接受的,要做到不是不可以,問題是這樣做似乎給讀者增加障礙比讓作品增加意義的氣味更濃一寫。當然在“含混”思想下進行的文學創作,的確取得不錯的成績:如穆旦的情詩《詩八首》——
“你底眼睛看見這一場火災,
你看不見我,雖然我為你點燃;
唉,那燃燒著的不過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們隔如重山!
從這自然底蛻變程序裏,
我卻愛了一個暫時的你。
即使我哭泣,變灰,變灰又新生,
姑娘,那隻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按最本原的意義來解釋“玩弄”,“上帝玩弄他自己”便可以解釋為上帝在自我消遣、娛樂,似乎沒什麼。但以這理解來仔細重讀全詩,你就會感到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上帝)在控製著一切。“你”“我”的愛情,那“點燃”了“你”又讓我“哭泣,變灰,變灰又新生”的“火災”,都隻不過是上帝的一次遊戲,他創造了人類的感情成熟(自然需求),卻又惡做劇的使人們心靈隔膜。在這男女相愛相隔的痛苦矛盾的糾纏中,上帝的遊戲心態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人是多麼渺小呀!既然愛情是上帝娛樂自己時對人類的隨意擺布,它就不可能長久,而隻能是短暫的、虛無的,這就是愛情的悲劇性本質。而“火災”、“成熟的年代”等,也都可以又著其他的不同解釋。從這裏,讀者可以讀到對愛情無奈,也可以感受到對其他一些東西的認識、理解等,關鍵看讀者如何理解把握。
現代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相比過去在“含混”這點上比過去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內涵一般來說更加豐富、語言彈性與張力比較大,多種意性,所表達的思想時甚至會與傳統相悖,理解起來的確有一定難度。但是我認為,隻要不過於嚴重的脫離現實,過多的用晦澀難懂的語言,營造太過雜遝的意象,在精神內涵上不要太空乏,那應該還是可以接受的。
假如是“含混”得過了頭,那樣讀者要領會作品的難度過大,作者難免會給人一種故弄玄虛甚至是糊弄人的感覺。而且那對於作品的藝術生命延伸也不是太有利,應該不是太值得肯定的做法。
至於國內對含混類型的重新劃分:1、指設對象的含混;2、作者態度的含混;3、語法性含混。其實基本上是對燕卜蓀含混理論的概括而已,並無多大新意。
當然,跟含混相關的知識、理論還有很多很多,但筆者對含混的知識實在是缺乏,隻能稍稍說點連皮毛都算不上的極端膚淺的話而已。總而言之,含混這種文學理論,可以使作品的語言充滿更多的不確定性,充滿叢生的語意混響,為讀者帶去更豐富的閱讀感受。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中反映了詩人怎麼樣的內心矛盾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全詩共三節,第一節表現了詩人對質樸、單純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對“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尋精神。第二節寫詩人找到幸福後無法抑製的喜悅之情。第三節寫詩人對世界的祝福。詩人將直抒胸臆與暗示、象征手法結合起來,使全詩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暢快淋漓而又凝重、豐富,抒發了詩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獨淒涼之情。
山高路遠 汪國真 閱讀答案 本詩頭兩句中的“呼喊”與“沉默”是否矛盾?談談你的理由。
《山高路遠》堪稱汪國真詩歌的代表作。這首詩抒發了一種進取、執著、樂觀、自信的情感,表現了當代青年搏擊、奮進、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那些無病呻吟式的靡靡之音,還有那些空洞乏味的豪言壯語式的詩作劃清了界限。它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導,因而博得廣大青年的喜愛。在抒情方式上,它不像“朦朧詩”靠含義艱澀的詞句,甚至誇張變形的意象寄托情感,而主要是靠形象的議論抒發感情。議論在這裏是抒情的主要手段,但它不同於那些幹巴巴的說教。它將抽象的思考化作新穎而美好的形象,在形象的議論中暗示情感
有關矛盾的古詩古言
關於矛盾的名言
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動力。
〔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主義》
就辯證法的固有性質而言,矛盾進展乃是一切事物的真實的平質,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個有限世界的法則。
〔德〕黑格爾:《小邏輯·邏輯學》
矛盾,一切辯證法的源泉。
〔德〕馬克思:《》
對立在每一時刻都重新產生,又在每一時刻被消除。對立在每一時刻這樣一再產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運動的最後根據。
〔德〕謝林:《先驗唯心論體係》
生命在於矛盾,在於運動,一旦矛盾消除,運動停止,生命也就結束了。
〔德〕歌德:《浮士德》
一切活的東西之所以區別僵死的東西,就是因為它本身本質包含著矛盾的本原。
〔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哲學著作選集》
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的根源。
〔德〕黑格爾:《大邏輯》
矛盾推動生活前進,而活的矛盾要比人的理智對它的最初感覺更豐富、更多種多樣、更富有內容。
〔德〕黑格爾,引自《列寧回憶錄》
對立是存在物的本原。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引自《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所有的事物由不同的對立麵構成。
〔德〕尼古拉:《有學問的無知》
在一座森林裏麵你找不到兩片完全彼此相同的樹葉。
〔俄〕托爾斯泰,引自《》
矛盾不單純被認為僅僅是在這裏、那裏出現的不正常現象,而且是在其本質規定中的否定物,是一切自己運動的根本,而自己運動不過就是矛盾的表現。
〔德〕黑格爾:《邏輯學》
每一枚徽章都有它的反麵。
〔意〕,引自蒙田《隨筆》
一個銅板一定有兩麵。
〔西〕埃切加賴:《偉大的牽線人》
有光明就有陰影。
〔英〕博恩:《諺語手冊》
多中有少,少中有多,甜中有酸,惡中有善。……長一分智慧也即長一分愚蠢,失中有得,得中有失。
〔美〕愛默生:《論文集第1輯·論補償》
一張薄紙也可分正反兩麵,箭垛也都能兩邊承受羽箭。一方麵事情取決於人的策劃籌謀,一方麵上天早把命運鑄就。哪裏能找到一枝生花妙筆,一張紙上寫盡這兩層道理?一朵花兒表麵看來無比鮮豔,仔細看時卻有紮人的刺兒尖尖。有時一串葡萄看來尚未熟透,但品嚐起來或許香甜可口。饑餓確實使人虛弱無力,但淨化了積食,又對身體有益。既然世事如此,有反有正,你切莫一味固執,而應遷就順應。
〔波斯〕內紮米:《蕾莉與馬傑農》
再美好的白晝也會有黑夜,/夏日的盡頭是寒冷的冬天/欣慰之後必有痛苦,/憂愁跟歡樂寸步不離。
〔英〕喬·李洛:《來自西爾維亞的歌》
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失。
〔日〕諺語
事物因其對立麵而明顯。
〔波斯〕誌費尼:《世界征服者史》
有鎖,就必定有鑰匙。
〔老〕諺語
危險隨時在威脅著人的身體,不幸總是隨在幸福的腳跟後,會合同別離聯係在一起,一切存在的東西都不能永存不朽。
〔印〕《五卷書》
時代分為兩天,這一天是安全,/另一天卻充滿恐怖。/生活有兩麵,這一麵是幸福,另一麵卻是痛苦。
〔阿拉伯〕《》
要使得好與壞調和,是一件最難的事情,——可是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發現好與壞總是在一起,——同樣,悲與歡也總是結合在一處,——看到惡的地方也總能看到善。
〔印〕泰戈爾:《戈拉》
凡沒有自己的對立者的事物就不能有運動。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物理學》
許多新的發明和新的辦法都產生於兩種彼此對立的思想的激烈鬥爭之中。
〔日〕高橋浩:《眼皮底下的發明》
沒有矛盾就沒有進步。吸引和排斥,理智和激情,傷感網名,愛和恨,都是人類存在必不可少的。
〔英〕威·布萊克:《天堂與地獄的婚姻》
如果某種關係包含著對......餘下全文>>
中國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成語常常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下列選項中,沒有體現矛盾的同一性哲理的有:
C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尋找古詩中的矛盾,什麼題目啊,腫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