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事則當無愧於天地方可,至於世俗人如何評價公道自在人心,無需過於在意什麼意思?有基層含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心安處,天地即一沙一石。
為人處事亦如此,隻要你心裏認為是對的,就無需顧忌什麼,照做就是。
基層要慎重為之,需在黨的引導下發表意見。
結合語境,將下列句子填入橫線處,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創作生產更多無愧於曆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
B
人生,豈能盡如人意。除了勇敢麵對
當人生遇到各種狀況之時,總是無法做到完美,不能完全如你所願.但,在這當中,所做的選擇,隻要問心無愧就好!應該是這樣理解吧~
當每天的工作就是重複幹一件事情,這就是所謂的穩定?人生啊,過的太庸碌了,活著還有意思嗎?
人生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每一個人隻有一次,一個人為什麼而活,應該怎麼去活,如何去塑造完美的人生,無愧於人生,又有多少人去想,又有多少人努力去做。 自從我們從娘的肚裏出來後,就都要麵對這一個同樣的問題--我們為了什麼而活著。在孩提時,我們隻知道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如果現在讓自己回想一下自己童年的生活的時候,有誰能完完全全的記得呢?也許是一片空白。或許還有一絲絲的記憶。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那時候活得太迷茫了,什麼都不知道。隻是大人為我們準備好一切,讓後叫我們這樣的走下去。等我們開始懂事的時候,我們學會了說個"不"的時候。我們也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會來到這世界,是誰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為什麼會出生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會偏偏選中了這個世界。即使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為什麼而活著。人生觀是人們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人為了什麼活著?人的價值是什麼?人應當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古往今來人都沒有停止過對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探求的腳步!從這裏我們就有一個問擺在 我們麵前那就是我們為什麼會去老想一些人為什麼要活著。還有什麼是活著的目的等等一係列問題。 我認為首先我們要找到一個衡量外界事物對錯的尺度。我認為馬克思指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實踐是衡量事物的標準。還有客觀存在的事實。人們對這些問題的不同看法和態度,就是他們不同的人生觀。人生觀的基本結構包括人生的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評價三個方麵,幸福觀、苦樂觀、榮辱觀、戀愛觀、生死觀等是其具體表現。人生目的是人為什麼而活著,是為社會為絕大多數人民謀幸福而活著還是為個人謀私利而活著;人生態度是指如何對待人生,是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對待人生還是以消極悲觀的態度對待人生;人生評價是指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是為社會多作奉獻最有意義還是追求個人享受最有價值。人生目的、人生態度、人生評價體現在一個人身上是相互聯係的統一體,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觀的核心。生命是一次偶然的給予,這個偶然給了我們無數想象的權利和創造奇跡的能力。人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要活著?是哲學上兩個最本原的問題,是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幾千年來,多少人想著這個問題,哲學家們試圖詮釋它,芸芸眾生希望解答它,並且一生去實踐自己對它的理解。每個人有各自的人生觀世界觀,所以答案是不同的。我們也必須承認。 我們人類決大部分或全部都具有善良,邪惡,愛心,愛好,嫉妒,嗬護,真誠,狡詐等等這些人性。還有我們還有。人類所特有的邏輯,思維,語言,情感等等人類特有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人類和動物的區別也是人決定善良,邪惡,愛心,愛好,嫉妒,嗬護,真誠,狡詐等等行為的來源。我們認識了我們自身那麼就可以回答上麵的問題。也許有人會問人類的邏輯,思維,語言是從何來的呢 ?馬克思認為是從勞動中來,也有人認為是天生的。這個問題我想有一天會被解開的。我們知道人具有了上麵的東西。就可以回答上麵的問題了首先對人生價值的回答,其實人問自己人生價值時。是在從新確立自己將要走的路。人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呢?因為來源於人活著的目的性。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目的性的話會導致人內心的恐慌,甚至對生活失去興趣而死亡。人是一種不知道為什麼活而恐慌的動物。這可能是人的一種潛意識吧!是這種人性的力量叫自己去尋找活著的目的。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人活著都是因為熱愛生活對美好明天有著無限的期待。但人沒有了對對未來的期代也就不會對世界有什麼留戀相反還會有很多痛苦! 人是一種害怕痛苦的動物!這裏指的痛苦完全是精神上的!因為如果活著沒有目的的話!本性的目的性就會叫人失去對生活的樂趣而滅亡!所以這種人性的目的性我們也不能解釋!也是人類本身的一種奧秘!人被這種力量所驅使就必須找到活著的目的來平息這種力量!不過要是從人的邏輯行為學上來看。人是要受到內在思想的指揮下才產生行為。行為反作用思想的。當人的思想出現如短路一樣的狀態會造成行為的混亂!就如電腦邏輯混亂而死機。人也一樣。為了解決問題就必須找到目標這是短路所在!所以人問為什麼活,怎麼活!完全來源於人本身的內在力量!也是人在之所以為人之所在。我們知道人有這種力量了。知道為什麼產生那麼多問題!但我們麵對大千世界哪個才是我們要走的路呢?這又是一個問題。是走向善良的一麵還是另一麵呢?問題又來了。答案是什麼?其實答案就我們活著的目的。目的是基礎這樣才能去麵對變化的世界!麵對周圍的人和事!所以目的對人很重要。目的是人做事的準繩。要是為愛而活那麼你就會善待他人。若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為活著的目的。那麼就會很自私的對待身邊的人。站在這個十字路口我們將走向何方呢!上麵的分析完全是理性的分析。理性分析叫我們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我們該走向何方,叫我們不知所措。我們的邏輯不知道該怎麼辦。內心完全混亂。 還好在最後絕望的時候,一道曙光出現在我們的麵前--感性。人的另一個方麵。是它使困頓的我們找到了生活的目的。當你麵對大海,站在山峰上夕陽落日。冬天裏看那美麗雪色時,傍晚看著大人小孩在綠地上玩耍時你就會被一種力量所感動。從內心有一種衝動想要保戶這一切。也願意將自己的一生為把這世界變的更好而努力。知道我們把這種力量叫什麼--叫"愛"這是人生目地的最高層次。所以我們每天盲目的活著,為的是能給自己,給別人尋找快樂、帶來幸福。而愛是我們生活著的一個非常大的動力。沒有愛,這個世界將是無法想象的,到處都是冷冰冰的。有了愛,這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就是應為我們人類有著那麼一份愛,所以這世界才那麼的美好。也可以這麼說,人為什麼活著就是為了那份對人的愛和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愛。為了愛,我們奮鬥著,為了愛,我們追求著。為了愛,我們活著。所以就為了這些,為了多年後兒孫問起的時候,能對他們說,我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過,為自己的人生奮鬥而活,為這個世界的拚搏而拚搏過,為這個世界的競爭而競爭過。上得對起國家,下對得起自己,這樣就滿足了。沒有其他意義,就一個為了自己的生而想過就可以了。 你也許曾或多或少地想過,人為了什麼活著。一個人隻有找到活著為了什麼,去做一些有利於人類發展、進步的事,同時才能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實。到底活著為了什麼?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我想起了臧克家寫的那篇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後者才算真正地活過。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但我知道我為什麼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因為我懂得人為什麼活著。但我想當你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會知道。這部作品所引起的強烈共鳴,激烈地震撼著有識之士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窮的精神力量。保爾的形象從誕生那天起便跨過國界,成為世界各國進步青年學習的榜樣。文章當中那段經典的名言被許多人當作人生的座右銘。我們必須找準人生的航標,才能走得對。相信,當你回首自己的航跡,發現自己並沒有浪費時間,活得很充實,那麼,你便會明白:人為什麼活著。 我並沒有流芳千古的奢望,那不現實;我也不想無所作為地活著,那太庸碌。真正活著的人應該擁有充實的生活。而充實又從何而來?我認為,那就需要拚搏,奮鬥,挑戰。這個世上沒有注定的事情,一切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關鍵看我們如何去把握。一個從未拚搏過的人沒有資格說:我活過。人為什麼活著?就是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你去拚搏,去競爭,去競爭。
所以設身處地的想想,當我試圖讓不同意我的人閉嘴時,其實我並沒有讓對方認同我,當對方隻是對我淺淺一笑
不要試圖去改變別人想法,也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一輩子就一次為自己而活,隻要無愧於天地、父母就好了,其他人不重要。
作為未來人民教師中的中師生肩負什麼社會曆史責任?應當怎樣才能做出無愧於我們時代的貢獻?
一句話回答就是對工作盡心盡力,對學生負責,對教師這一光榮職業負責。
馬克思認為,應當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交換。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三位一體公式。。。我個人覺得重點是探討人的社會屬性而非自然屬性,“最無愧於和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應該是人獲得自由而全麵的發展,屬於自由王國的範疇
男人有擔當的表現是什麼
1、責任第一,敢於擔當做一個好男人,首要條件是要有責任感,敢於擔當。放棄責任一切無從談起,一個男人要有國家責任、民族責任、家庭責任,盡丈夫的責任、盡父親的責任、盡兒子的責任,在這裏責任勝過生命,承擔責任遇事敢於拍著胸脯為身邊所有的人擔當他應該擔當的一切。擔當責任就要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無愧於良心,經得起時間考驗,沒有汙點的人。婚姻其實就像一場戰爭,男人就是這個戰場上的士兵。責任是每一個士兵的天職,不管有多麼疲憊,不管負多大的傷,決不輕易下火線,直至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2、百行以孝為先做一個男人盡孝是最大的天道,盡孝是衡量人品的一大標準,是男人應承擔的重大責任。如果一個男人不能盡孝,那麼他決不會是一個好人、一個好官、一個好丈夫、一個好父親。盡孝是做男人的起碼資格,有孝心,有仁義心裏才能容得下朋友、親情和友情,才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個可以托付的人。3、有大海一樣的胸懷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人類最可貴的品德,特別是男人起碼具備的一種情懷。心是人生的舞台,心有多寬,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隻有大海一樣的胸懷,才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就天下大事。容得別人之過,才能寬怨自己,求得別人的尊重與諒解。而不是就是拿別人的缺點懲罰自己。4、堅持信仰,追求理想一個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可以沒有信仰,信仰是做人的基石,是大海裏的燈塔。為了心中的理想,昂首做人,不畏強暴彎腰、不畏權貴獻媚、不畏金錢誘惑、不被女色所迷。為了民族的利益,為了正義呼喚,麵對死亡之時,可以舍生取義。5、謙虛做人、誠實做事現代男人要有內涵,心理健康,有知識、講文明、有修養、有能力。可以身無分文,但要有胸懷天下之心,就象當年孔明一樣,雖一介草民,一旦國家召喚,就能建功立業,報效祖國。如果一個男人沒有知識,但一定要有技能,如果沒有修養,一定要有道德良心,時刻保持心理健康。6、淡泊存高誌、寧靜以致遠,有著良好生活習慣淡泊一生,不求名利的男人是個高雅如菊的男人。一生淡泊,內心潔靜的男人是個經過修煉的男人,是個潔身自好的好男人。一塊埋藏千萬年的寶玉雖未經人們挖掘發現,但它仍是一塊寶玉,好男人是能夠守住自己沉香的人。好男人一定要有著良好生活習慣,讓自己身上時常保持著整潔、光鮮,同時他還會把你們共同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條。7、不圖虛榮、不求奢華,大氣、心胸寬廣當今社會,追求虛榮華麗、歌舞升平、花天酒地,這些隻是過眼煙雲,是虛無飄渺的東西,玩物喪誌。要給你的女人最好的回報,給她一個比較寬鬆的物質、精神和心理上的生活環境。
問朋友上完班幹什麼,他說讀書。可以大概上說明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劉邦大約就不會這樣。劉邦這個人,雖然沒什麼大本事,卻也敢做敢當。他當亭長時,曾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驪山去,一路上開小差的人不少。於是劉邦幹脆把犯人的繩子統統解開,說,你們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沒什麼大不了的。可見劉邦並沒把什麼職銜放在眼裏,也沒把什麼王法放在眼裏,更不會因為要保住亭長的差使就什麼出格的事都不敢幹。隻要他認為該幹,就會去幹,沒那麼多小心眼,也沒那麼多小算盤。這樣大度的人,韓信自然不是對手。
實際上,韓信的錯誤,正在於狐疑,即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事實上他一直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正好劉邦對他的感情是複雜的,他對劉邦的感情也是複雜的,既感激,也怨恨,既蔑視,又畏懼,因此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反還是不反。當然,韓信的反,是被逼出來的。劉邦不逼他,他不會反。但要說他的或謀反完全是誣陷,似乎也不通。從他鍾離眜一事來看,韓信似乎也不是什麼靠得住的人。他能背叛鍾離眜,怎麼就不能背叛劉邦?隻不過在有條件背叛時不背叛,做了人家籠中之鳥時卻蠢蠢欲動,未免糊塗罷了。這其實因為韓信是英雄不是梟雄,是軍事家不是家。他的狠毒程度和卑鄙程度都比不上劉邦,總是心存忠厚心存幻想,覺得以自己的功勞和雙方的交情,劉邦也不會把他怎麼樣,結果猝不及防,做了人家的刀下之鬼。
的確,在殘酷的鬥爭中,是容不得猶豫和狐疑的。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能當機立斷,幹淨徹底,做什麼都很到位,一點也不粘糊。劉邦自己雖然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計謀,但判斷力極強,也敢拍板,而且豁得出去。正是這種資質,使他多次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終至以弱到強,步步走向勝利。究其所以,就在於劉邦是流氓,是流氓中的英雄,因此敢於拿生命豪賭一把。韓信是流氓卻又有貴族氣,結果在氣度上反不如劉邦。
劉邦端的稱得上“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用人時真能放開手用,整人時也真能下得了手。劉邦手下,真是什麼人都有: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韓信是平民,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劉邦都一視同仁,各盡所長,毫不在乎別人說他是雜牌軍、草頭王。但他殺起人來也六親不認。他曾誤聽讒言,以為樊噲有不臣之心,竟命令陳平去殺樊噲:“平至軍中,即斬噲頭!”樊噲可以說是劉邦最鐵的哥們兒,早年在沛縣就和劉邦是朋友。陳勝起義,蕭何、曹參派樊噲迎來劉邦,立為沛公。以後,樊噲追隨劉邦轉戰南北,戰功赫赫。初入鹹陽,是樊噲勸劉邦秋毫無犯,還軍霸上,從而樹立了劉邦的威望。鴻門宴上,是樊噲挺身而出,麵折項羽,從而保住了劉邦的性命。樊噲還是呂後的妹夫,同劉邦是連襟。這樣至親至愛的人,也說殺就殺(最後陳平並未執行命令,劉邦又身受重傷,此事不了了之),可見其狠。
項羽就沒這麼狠。項羽當然也殺人,而且亂殺人。但正因為是亂殺,所以帶有盲目性。另一方麵,他又常常下不了手,比如幾次三番地殺不了劉邦。因此我們可以推定,如果項羽得了天下,大約就不會誅殺功臣,除非惹惱了他。出於個人意氣殺功臣是可能的,出於需要有計劃有預謀地殺人則不可能。因為對於項羽而言,不存在什麼功高震主的問題。有誰能比他的功更高?又有誰能震得了他這個天下第一的蓋世英雄?沒有。至少是他自認為沒有。所以,在項羽手下當個功臣是安全的,隻要你不去摸他的老虎。反正他不會把你看成什麼必欲去之而後快的威脅。他甚至可能根本不承認你是什麼功臣。這樣雖然難免受點委屈,卻不會有性命之虞。即便被看成功臣也不要緊,因為那意味著他承認你是英雄。真正的英雄總是敬重英雄的。出於“英雄惜英雄”的心理,他也會放你。鴻門宴上他堅持不殺劉邦,便有這種心理因素在內。
當然,項羽不殺劉邦,原因也可能正好相反,即極端地蔑視劉邦:他算什麼東西!這種狗一樣的東西,也值得我去殺麼?別弄髒了我的手。我們知道,項羽是極高傲的,而一開始輕視劉邦,也正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懷王與諸侯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卻又安排項羽北伐,劉邦西征,其用心已十分明顯。項羽雖然也提出“願與沛公入關”,但原因卻是要為項梁報仇,不是怕劉邦搶了先。諸侯聯席會議不同意,他也就不再堅持。因為他根本不相信劉邦那笨蛋也能打敗秦軍。所以一聽說劉邦先入關中,“珍寶盡有之”,便惱羞成怒,暴跳如雷。現在,他不得不承認劉邦是個人物了,卻又在骨子裏不肯承認他是英雄。因此他不知怎麼辦才好。如果承認劉邦是英雄,就該敬惜,哪有謀殺的道理?要殺,也得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殺。在自己軍營裏酒席上,這麼鬼鬼祟祟地殺,實在太掉價,也下不了手。如果劉邦不是英雄,那又何必殺他呢?範增幾次三番示意,他隻是默認不語;樊噲慷慨陳詞,他也“未有以應”,就因為他自己心裏完全把握不了尺寸。結果劉邦終於虎口脫險,項羽則犯了放虎歸山的大錯誤。
其實項羽犯不著那麼看不起劉邦。
不錯,劉邦是個流氓,然而卻是流氓中的英雄。說他是流氓,隻是指他的出身,他的教養,並不是指他的資質。要論資質,劉邦確實無愧於領袖稱,他簡直就天生是當領袖的材料。一個領袖人物必須具備的素質他都有,根本不用別人教,況且也教不了。張良、陳平、韓信、蕭何他們是給劉邦出過很多主意,但這些主意都是針對現實問題的,有的還是具體操作問題,是謀略而不是戰略。戰略性的建議也有,而劉邦也往往一點就通。這種洞察力、判斷力和悟性,簡直就是天生的。韓信說他“將將”的才能“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並不完全是恭維,當然也不是諷刺。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劉邦最大的優點是“知人”。這裏說的知人,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人才和善用人才,而是懂得人情人性,既知道人性中的優點,也知道人性中的弱點,這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又能孤立敵人各個擊破,終於運天下於股掌之中。什麼是天下?天下並非土地,而是人。所以,得天下,也就是得人,得人心。劉邦很懂這個道理。他似乎天生就會和人打交道。《資治通鑒》說他厭惡讀書,卻天性聰明,胸襟開闊,能采納最好的謀略,連看門人和最底層的小兵,一見麵都成為老朋友。我想,除因他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節,易與相處外,還因為他懂得一個道理:“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因此他把所有的人都看作寶貴的財富和資源,惟恐其少,不厭其多。
怎樣才能得人心?也就是要能知道別人心裏想要什麼並予以滿足。韓信念念不忘劉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恩,說明劉邦已得他心,也說明劉邦能夠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自己肚子餓要吃飯,知道別人也想吃,便讓出自己的飯食;自己身上冷要穿衣,知道別人也想穿,便讓出自己的衣服;自己想得天下想當皇帝,知道別人也想封妻蔭子耀祖光宗,便慷慨地予以封賞。這種“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有錢大家賺,有財大家發”的想法和作派,在中國最是大得人心。
項羽卻從來都不會替別人著想,頂多隻會弄些小恩小惠,在進行權力和利益再分配時,卻完全隻憑一己的好惡,弄自己的權威。他把原來的燕王韓廣貶到遼東,把原來的趙王趙歇打發到代國,對於韓王韓成,竟然因為其謀士張良曾幫助過劉邦的緣故,先是不讓他“之國”(到封地去),繼而又降為侯爵,最後予以謀殺(實在小心眼兒),終於把韓成的智囊張良逼入漢營,和他作對到底(事實上劉邦東進反楚,是張良鼓動的;反楚的同盟軍黥布、彭越,也是張良替劉邦聯絡的)。劉邦入關滅秦,功居首位,即便不能如約封為關中王,至少也該把劉邦的家鄉封給他,或封得離家鄉近一點,以慰藉這支人馬的思鄉之情。項羽自己一門心思要衣錦還鄉,應該知道別人也有同樣的念頭(事實上劉邦的將士“日夜跂而望歸”)。然而他不。也許是出於對劉邦先入關中的忌恨,忌恨他搶了自己的鏡頭,竟然把劉邦打發到當時視為蠻荒之地的漢中,以至於劉邦一天都不願意在那裏呆下去(用劉邦自己的話來說,是“安能鬱鬱久居於此乎”),終於引兵東討。從他一進鹹陽宮就發呆不想走來看,劉邦原本也不是很有野心的人。如果當時項羽給劉邦一塊肥肉,沒準後來的事情就是另一個樣子。至少是,誰要鼓動劉邦反楚,總不太容易,而已然回鄉的士兵也很難再讓他們重返戰場。(張良就看到了這一點:“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複用。”)但是項羽偏不讓劉邦吃飽,這就逼得劉邦非吃了他不可。
不能替別人著想的人,其實對自己也缺乏體驗;而能夠以己度人的人,也多半有自知之明。劉邦確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百無一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用計沒有謀略,打仗沒有武力。因此他把這些事情都放手交給別人去做,自己隻做兩件事,一是用人,二是拍板。這樣不但避免了自己的短處,也調動了別人的積極性,一舉兩得。加上他明是非,識好歹,善於聽取別人意見,勇於糾正自己錯誤,又能容別人的過失,不拘一格用人才,也使得別人心甘情願為他所用,從而在身邊集結起一英雄豪傑,並形成優勢互補的格局。比如樊噲有勇,張良有謀,韓信會將兵,蕭何會治國,簡直就是一個優化組合。結果他這個老板當得非常瀟灑,也非常成功。項羽不懂得這個道理,自恃天下英雄第一,什麼都自己來,反倒吃力不討好,變成光棍一條。
項羽不知人,也不自知。不知道哪些是自己所長,哪些是自己所短,當然也不肯認錯。直到最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還說是天要亡他,他自己什麼錯都沒有,真是“死不認錯”。劉邦則不同。劉邦也犯錯誤,而且犯判斷錯誤和戰略錯誤,但他肯認錯,也肯改。公元前年,劉邦對形勢和軍情作出錯誤判斷(實則中匈奴誘兵之計),不聽婁敬的極力勸阻,親自帶兵挺進;深入敵方腹地,結果被匈奴圍困在白登(白登是平城附近的一個小城。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此役又稱“白登之圍”或“平城之圍”),幸虧用陳平密計(其計不詳)才能脫離危險。劉邦班師回到廣武(今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立即釋放關押在那裏的婁敬,向他賠禮道歉,承認錯誤,並封婁敬兩千戶,升關內侯。
這樣的度量,項羽就沒有。
看來,劉邦確實是英雄。他的公開認錯,便正是他英雄氣度的表現。中國曆史上,並沒有幾個帝王、長官或首領能做到這一點。他們隻要一當上個什麼,就立即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天才”、“全才”,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都能發表高見、作出指示,而且句句是真理,事事都正確。如果他那愚蠢的見解被部屬批駁,就會火冒三丈,或者懷恨在心。如果他的判斷錯誤和決策錯誤居然被實踐和事實所證明,那個提意見的人就會更加倒黴。公元年官渡之戰,袁紹不聽田豐之勸而敗北,為了挽回麵子,竟然殺了田豐(詳下章)。總之,他們隻會用新的錯誤去掩蓋舊的錯誤,而決不會認錯,更不會公開認錯。劉邦的白登之圍事在公元前年,袁紹的官渡之戰事在公元年,兩事相差整整四百年,結局卻完全顛倒,精神的高下也不可以道裏計。袁紹是個豪族,四世三公,貴不可言。劉邦是個流氓,一無所有,賤不可言。然而劉邦的氣度,卻不是袁紹之流可以比擬的。
劉邦不但大度,也細心。
劉邦這個人,表麵上看大大咧咧,其實心細如發。鴻門宴前一天晚上,他聽說項羽第二天就會兵臨城下,又聽說項伯可以從中斡旋,立即就決定和項伯拉關係,套近乎。但他並不馬上急不可耐地去見項伯,而是先問張良與項伯誰的年紀大。聽張良說項伯年長,便立即表態“吾得兄視之”。這就等於說自己和張良是“兄弟”。你張良的哥,就是我劉邦的哥。與張良平等,張良有麵子;尊項伯為兄,項伯有麵子。兩邊都討了好,劉邦實在聰明。
項羽卻很糊塗。項羽表麵上婆婆媽媽,又是送湯又是送藥的,其實粗心得很,是個傻小子、馬大哈,或如武所言,是個“體麵苕”(長得漂亮又沒有心計的人)。劉邦到項羽軍中謝罪,說是臣與將軍同心協力,誅滅暴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自己也沒想到怎麼就先入關了(其實早有預謀,且與趙高有交易),這才得以與將軍久別重逢(一副老朋友口氣)。可惜不幸有小人之言,害得將軍對臣有了誤會(一點也不誤會)。項羽一聽,馬上接口說,還不是你老兄的部下曹無傷說的。要不然,我項籍怎麼會這樣?結果,稀裏糊塗就把通風報信的人給了。
項羽和劉邦確實頗不相同。項羽表麵殘,其實溫柔;表麵勇猛,其實脆弱。劉邦表麵隨和,其實狠毒;表麵窩囊,其實堅強。項羽易暴易怒,稍不如意,便暴跳如雷,怒發衝冠,火冒三丈。但幾碗米湯一灌,又會和沒事人一樣。劉邦呢,一時半會的窩囊氣是得下的,但是對不起,秋後算賬。你看他整治韓信,簡直就像貓玩耗子似的。
顯然,項羽是性情中人而劉邦是實用主義者。因為實用,他不憚於起用小人。因為實用,他不憚於誅殺功臣。因為實用,他也不怕公開承認錯誤。隻要能達到目的,他才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不像項羽,什麼事都由著性子來,又死要麵子,死不認錯。
不過,實用主義者劉邦也會像項羽一樣欣賞英雄,讚美崇高。他並不愚蠢地把敵我雙方分為義與非義,硬要說敵方都是壞人,己方都是君子。如果見到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好漢,他會由衷地敬佩和讚賞,而無論對方是敵是友,是讚成自己還是反對自己。劉邦殺韓信之後,又殺彭越,屠三族,在洛陽城外集體處決棄,而且揚言有膽敢收屍者,殺無赦。其時,正好梁國大夫欒布使齊歸來,回到洛陽,便在彭越的人頭之下,從容彙報出使過程,然後撲倒在地,拜祭彭越,並痛哭一場。劉邦見欒布公然無視自己的禁令,勃然大怒,下令將欒布扔進油鍋。欒布一麵從容向油鍋走去,一麵回過頭來說:“願一言而死”(說一句話再死)。劉邦說,你講!欒布說,當年,皇上困於彭城,敗於滎陽,危於城皋,項羽之所以不能西進窮追,就因為彭越大王據守在大梁,與漢聯盟。那時,彭王隻要稍微把頭一歪,就沒有今天了。何況垓下之戰,如果沒有彭王,項王也不會兵敗。如今天下已定,彭王難道不該受封王爵,安享太平嗎?想不到隻因臥病在床,一次征兵不到,皇上就疑心他謀反。謀反的證據拿不到,就找些小岔子來治他的死罪,而且屠滅三族。臣恐天下功臣,人人自危。現在,彭王已被皇上殺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就請讓我自己跳進鍋裏去吧!劉邦一聽,肅然起敬,立即下令釋放欒布,並拜他為都尉。
劉邦釋放欒布,固然因為心中有愧(彭越確實無辜),也因為敬重欒布的人格和人品。類似的事,很發生了不少,比如釋放蒯通,赦免貫高。貫高是趙國宰相,因密謀劉邦而被捕。他在獄中受盡酷刑,也不肯趙王張敖。劉邦敬重貫高是條漢子,在查明後,不但釋放了張敖,而且赦免了貫高。蒯通策反韓信,貫高劉邦,事實俱在,本人也供認不諱,劉邦卻不殺他們。劉邦並不是殺人狂。他的誅殺功臣,完全是需要,或者說是專製的需要。因此,應該說,是專製主義殺了韓信,殺了彭越,殺了臧荼、陳豨、盧綰、黥布,還差點殺了樊噲。劉邦的一連串屠戮,不過是“專製必不可免的一項作業”。惟其如此,對於那些手上並無兵權身上又有骨頭的人,則反倒不殺。因為殺了他們並無意義,不殺則可以表示寬容,改善形象,在上是合算的。何況劉邦對於那些硬漢子,又確有敬重之心呢!
這就和項羽有些相同。
項羽也是敬重硬漢的。鴻門宴上,盡管範增多次示意而項羽依然無動於衷,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也並不阻止。可見當時殺不殺劉邦還在兩可之間,有點聽天由命的味道。但樊噲進來以後,事情就變了。樊噲強行闖關,進入帳內,與項羽怒目相向,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這形象已讓項羽大吃一驚。聽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近侍警衛),便稱讚說:“壯士!”等樊噲從容喝完一大鬥酒,生吞大嚼一生豬腿後,項羽已為樊噲的“酷”大起喜愛之心了。因此,當樊噲回答他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並慷慨陳詞,指斥項羽“欲誅有功之人”,簡直就是“亡秦之續耳”時,項羽不但沒有發怒,反倒已作出了不殺劉邦的決定。顯然,項羽此時已忘了天下之爭,也忘了自己的麵子,他心中隻是充滿了對一個硬漢英雄氣節的崇敬和讚賞。
這就是審美的態度了。這其實也是那個英雄時代的風尚。我總認為,先秦至漢初是我們民族最大氣的時代,是我們民族古代曆史上不可企及的一個英雄時代,就像所說的,古代希臘是高不可及和永不複返的曆史階段一樣。對於英雄氣質和英雄氣概的審美欣賞,是這個時代的一種精神。韓信初到漢營時,還是一個小小不然的先生。因為觸犯軍法,依律當斬。同案犯十三人,全部已被行刑。輪到韓信時,正好一眼看到劉邦的親信滕公夏侯嬰,便大聲叫道:王上不是要成就天下大業嗎?為什麼要殺壯士!結果,“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悅之”。這裏說的“壯其貌”,並非以貌取人,更多地還是為其內在氣質所吸引。這是一個英雄時代之人特有的審美直覺,往往一眼就能看出好歹來。要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卓異之士在一夜之間由布衣而卿相,得到超常的提拔,又提拔得那麼準呢?
作為這個英雄時代的頂尖級人物,項羽和劉邦當然都是英雄。所不同者,隻不過劉邦是流氓英雄,項羽是本色英雄。正如翦伯讚先生論項羽所言:“他的英勇,堅強,慷慨,坦白和豐富的情感,都是英雄本色。”(翦伯讚:《秦漢史》,第頁,大學出版社年第二版。)遺憾的是,他有勇無謀,堅而不韌,慷慨而不大方,坦白又有些小心眼兒,情感豐富卻又感情用事,過於任性,沒有遠見,這才敗給了喜用智謀、堅韌不拔、豪爽大方、胸有城府、理智實用、深謀遠慮,而且能克製自己的劉邦。可以說,項羽的成敗功過,全在他那英雄本色。這氣質因為是英雄的,所以有審美價值;因為是本色的,所以無成功可能。項羽可愛也可悲。
韓信則可敬也可憐。韓信的可敬,在於他雖然出身貧寒卻心存高貴,身為卻誌在上流,這是他和劉邦的不同之處。劉邦雖然在見到秦始皇時說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話,卻不過隻是說說而已,並沒有什麼動作,也沒什麼準備。劉邦的長處是善於學習,因此能在戰鬥中成長,靠著自己極高的天分和隨機應變,終於成就了帝業。韓信卻是有準備的。當他在別人家混飯吃,在河邊餓肚子,在項羽手下當郎中執戟站崗,在劉邦手下當連敖接待賓客時,他就一直在作準備。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相信自己一輩子永無出頭之日。正是靠著這一信念,他辱負重;正是靠著那些奮鬥,他脫穎而出。
韓信的可悲在於不徹底。這是他性格中的內在矛盾所造成的。一個卑賤者如果存心高貴(劉邦並不存心,隻是順勢),就不免會有了投機的成分。韓信吃虧就吃虧在這投機心理上。可以反漢時,他覺得不反油水更大;不可反漢時,他又覺得不反實在吃虧。他獻上鍾離眜的人頭,原本是想股的,卻被劉邦看破套牢,也讓善於把握時機的劉邦看不起。柏楊先生說:“悲劇就發生在韓信並沒有謀反之心,如果有的話就好了。”(柏楊:《柏楊曰》,第頁。)這話說得並不很對。柏楊說漢並沒有抓住韓信謀反的任何證據,隻憑舉報者的口供就定之以罪,因此是“誣以謀反”。但據我看,韓信與陳豨的密謀,不像是編出來的。韓信死前說後悔沒聽蒯通的話,也不像是編出來的。當然這話既可以理解為錯過了時機,也可以理解為有謀反之心就好了。但不管怎麼說,韓信不是一丁點反意都沒有。事情壞就壞在他既有忠心又有反意,而且兩樣都不徹底,忠不能盡忠,反不敢真反。如果忠到底,那麼,即便劉邦、呂後誣陷他,欒布那樣的正派人,也會出來為他說話、喊冤、打抱不平,或者日後會昭雪。可惜都沒有。如果反到底,當然也很好。成功了不用說,失敗了,也沒什麼可後悔的。那時,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對劉邦說:老子就是要殺了你這人麵獸心的東西!不也很好嗎?沒準劉邦依照貫高的例子,還真不殺他。貫高的罪多重啊,弑君,是要判淩遲處死的。然而他表裏如一,始終如一,一方麵一口咬定趙王並未與謀,另方麵一口咬定自己就是要反。結果,他在所有人眼裏都是英雄。哪像韓信這麼窩囊:說冤吧,又不太冤;說不冤吧,又夠冤的。既不是忠臣,又不是反賊;既沒討著好,又得不到同情,你說冤不冤!
總之,項羽是本色英雄,也是徹底的英雄;韓信是掙紮出來的英雄,是不徹底的英雄。所以,項羽死得壯烈,韓信死得窩囊。 摘自易中天《品人錄》 好書 真情建議您看
當人類隻剩下2個母子的時候!!
有人類的存在才有倫理的存在,在麵臨滅絕的時候這個是倫理問題,也不是倫理問題。是的理由是還有人類存在,建立起的道德倫理還存在;不是的理由是人類麵臨滅絕,沒有人類的繁衍和發展了談何倫理道德?
存在和物質決定意識。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為人處事則當無愧於天地方可,至於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