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動成語有哪些
靜動成語 :
靜極思動、
動而若靜、
動靜有法、
動靜有常
靜極思動jìng jí sī dòng
[釋義] 指生活平靜到了極點,就希望有所改變。亦指事物的靜止狀態達到極點,便會向動的方向轉化。
[例句] 正是~,陰盡生陽。(清·曾樸《孽海緣》第七回)
動–靜類似詞語,有哪些詞語?
聚—散 生—死 存—亡
長—短 大—小 多—少
上—下 高—低 黑—白
前—後 進—退 勝—負
……
動什麼結合的成語
成語:動靜結合
“動()結合”的成語是什麼?
動靜結合,讀作dòng jìng jié hé 。
動靜結合是道家境界之一,一方麵是指道家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要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
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後者可視為“內動”。靜,指形體與精神的寧靜,前者可視為“外靜”,後者可視為“內靜”。
另一方麵指文學作品中道家意境的體現手法,“動靜結合”手法是一種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裏描寫動態與靜態,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諧統一的手法。
在中國古代詩歌裏,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裏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在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學場景。
古文的寫作還有以下幾種方式:
1、化動為靜,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遙看瀑布掛前川”。
2、化靜為動,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兩山排闥送青來”。
3、動靜結合,如杜甫《漫成一首》中的“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4、以動襯靜,如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
5、以靜襯動,如李頎《琴歌》中的“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6、以動襯動,如蘇軾《江上看山》中的“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遝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7、動靜互襯,如杜甫《絕句?》中的“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有靜寫動的山水詩句或詞
王維在隱居輞川時,曾創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詩。他自編為《輞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絕句各二十首,內容主要是描寫輞川別業附近的風景,抒發隱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寂靜的山澗裏,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生自滅,不假外物,不關世事,也無人知曉。這是一個遠離塵囂的世界,也是詩人王維主客觀契合一體的獨特意境,簡直就是佛家空無寂滅觀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論家胡應麟說,此詩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內編卷六)王維在這裏所創造的意境,生於象外,是一種詩境與禪境的合一體,它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取得這種藝術成就,不能不說是得利於他對佛學的鑽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維被後人稱作“詩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母親崔氏持戒安禪三十餘年。王維和弟弟王縉“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葷血”(《舊唐書·王維傳》)。王維於31歲時,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絕塵累,“迥無子孫”(《責躬薦弟表》)。他還撰有多篇有關佛教的詩文,對佛學有較高的造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維信仰的是禪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禪。南宗禪是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的那套隨緣任運的人生哲學,為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備的處世良方。而南宗禪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有相通相似之處。宋代文論家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滄浪詩話》)。妙悟即是對禪的識見力,也可表現為對藝術的感受力。詩和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南宗禪講“頓悟”,常使用形象的表達方式傳法,特別強調直覺、暗示、感應、聯想在體悟中的作用。王維參禪有得,自然對這種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體會。他把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融彙到人生觀中,把宗教情感化為詩思,創造出一種“空”、“寂”、“閑”的詩的意境。禪宗崇尚山林勝景的風格,也對王維自覺地親近山水,發掘山水的美學價值,具有引導和啟示作用。
王維在《竹裏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心體驗: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裏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隻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鹿柴》也是這樣的: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空山裏寂靜無人,隻聽見深林裏飄蕩著斷續的人聲,一縷夕陽透射在密林深處的青苔上,是那樣的恍惚而淒清。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那種遠離塵囂的空寂的境界,雖然孤獨,卻也蘊藉。
清代王漁洋說,王維的這類小詩“字字入禪”,“妙諦微言,與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等無差別”(《蠶尾續文》)。也就是說,王維的這類山水詩具有禪趣、禪悅、禪味,言有盡而意無窮,傳達出了禪的意蘊。自然,也就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美景的獨特品味。
王維並不一定隻到渺無人跡的所在去尋求禪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熱鬧的農家生活: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新晴野望》
一場春雨,洗滌塵垢,景象一新。農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白水”二句把近景和遠景組成有層次的畫麵,水色明亮,峰巒碧翠,光和色的對比十分和諧。表麵上,我們看不出這首詩的禪意。實際上,那場春雨多象是佛家淨瓶傾下的聖水,把萬物洗滌得明淨空靈。隻不過萬物把禪境和詩境融會得太妙了,他並沒有讓禪理壓倒詩趣。當然,我們關注的是那種對農家生活的讚美之意,欣賞的是山水美的靈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禪理。
王維是一位詩歌、音樂、繪畫、書法兼長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說:“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其言精辟,切中肯綮。王維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畫家。他用蕭疏清淡的水墨筆法作畫,創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後人稱作山水畫南宗的開山祖。他的繪畫強調寫意,追求神似,表達主觀情致,故“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難可以形器求也。”(沈括《夢溪筆淡》引張彥遠語)所以,王維又被稱為中國文人寫意畫之祖。繪畫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詩的情韻和意趣,即畫中有詩。用這種繪畫思想去凝視自然山水,發為詠歎,造境入詩,必然詩中有畫的神韻。
王維在繪畫、音樂、書法方麵所具有的深厚藝術素養,使他在詩歌創作時,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細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以及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並將之訴諸筆端。也更會用辭設色,注意詩歌音調的和諧。詩中有畫的意境,詩中有音樂的流暢,詩中有書法的變化。這樣就無形中形成了他獨有的“詩中有畫”和“百囀流鶯,宮商迭奏”的詩歌藝術風格。我們在欣賞他的山水詩時,應緊緊把握這個特色。
王維善於概括地抒寫雄奇壯闊的風景。這類詩氣魄雄偉,意境開闊,白描筆法,粗線勾勒,而且角度富於變化。請看《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藹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太乙峰是終南山(可泛稱秦嶺)主峰。詩從主峰著筆,總攬全山,寫出了終南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前幾句寫終南山的高大雄渾,末二句撇開山寫人,更反襯出山之崇峻,正象山水畫裏常用人身與山勢構成對比一樣。“白雲”二句尤其出神入化。每一個有登山經驗的人讀了這首詩,都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此詩寫登山,下麵的《漢江臨眺》則是寫臨水: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首一首描寫襄陽風景的詩。先寫楚地的形勢,中寫江流浩蕩的景觀,末寫流連忘返的情意。粗線勾勒,境界壯闊,全是白描的寫法,甚至不寫山色是青是紫,是濃是淡,隻說其若有若無,象一幅水墨山水畫。詩人把握的是總體印象,而且是用詩思而非肉眼統攝的圖象(這點與西方詩歌邏輯有別),表現出中國畫散點透視的藝術效應(這點又與西洋繪畫邏輯有別)。王維類似的詩句很多,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等。
王維也善於捕捉音響、色彩、畫麵、感受相交織的動人一刻,統一於最能傳達情韻的意境之中,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請看他的山水小詩《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寂靜無人的春夜山林裏,四季桂無聲無息地飄落。忽然明月東升,空山灑滿光輝,山鳥被驚醒,在山澗裏發出鳴叫,顯得格外清脆,更襯托出月夜春山的幽靜美好。“人閑”有的版本作“人間”,其意亦可通,“桂花”就可釋為月華。詩人以靜寫動,以動寫靜,動靜結合,把讀者帶入更優美、更深邃的意境中去。詩人是抓住“月出驚山鳥”這一最富表現力、最引人遐想的動人一刻寫的。這是一幅富有音樂感的月夜小景。與《辛夷塢》的空寂入禪相比,此詩熱烈活潑,富有人間氣息。
王維有一首描寫深秋景色的小詩,名為《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荊溪源於陝西藍田縣西北。紅葉即楓葉。早行山中,一路欣賞山景,忽然覺得衣服濕了,以為是下雨,細看卻無雨,隻有那不可近察的山中嵐氣,衣服大概就是讓它打濕了吧!詩人把遊客的這個感覺過程濃縮在兩句詩裏,寫得十分有趣。此詩有色彩:白石、紅葉、翠嵐。有音響:溪水衝激石床。也有遊人的感受。詩雖短小,卻是包蘊豐富。唐代書法家也是詩人的張旭也作有一首七絕《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陰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詩中的“沾衣”是實寫,展示了雲封霧鎖的深山的另一番景象。王維詩中的“濕人衣”卻是寫幻覺和錯覺,寫出了濃翠欲滴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兩詩異曲同工,各臻其妙。
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詩畫樂於一體的佳作: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描寫的是秋日傍晚雨後的山村風光。隨意揮寫,語出自然。在這首詩裏,空山雨後的秋涼,鬆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流動的聲響,浣紗歸來的女孩子們在竹林裏的笑聲,小漁船緩緩穿過荷花的情態,都和諧完美地交織在一起,象是一幅清新秀麗的有聲畫,又象是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曲。我們仿佛呼吸到了雨後清新的空氣。
王維有些名句能引發我們美妙的遐想:“鬆含風聲裏,花對池中影”,“細枝風亂響,疏影月光寒”,“開畦分白水,間柳發紅桃”,“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鬆”,“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等等,詩中有畫,詩中有樂。
王維的詩歌追求寫意效果,講究渾然一體,充分傳達詩人的主觀意趣。《輞川集》中有一首《臨湖亭》: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
當軒對樽灑,四麵芙蓉開。
表達了詩人閑適靜穆的心情。《山居即事》更為細致地寫出了詩人的心境: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鶴巢鬆樹遍,人訪蓽門稀。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渡頭燈火起,處處采菱歸。
沸騰的生活更襯托出詩人門庭的冷落。是一種企羨,還是真的已經超然於現實?難以明解。與之相類似的還有一首《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此詩寫輞川秋天傍晚的景色,清靜幽雅,如在畫中。裴迪醉後狂歌於王維門前,別是一番情趣。“渡頭”一聯被傳為絕唱,《紅樓夢》中的香菱曾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高度讚美這句詩的畫意詩情。王維的詩因為“詩中有畫”,所以最易把讀者帶入詩境。難怪當香菱向黛玉請求作詩方法時,黛玉首先要她讀的唐人詩,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而是《王摩詰全集》(見《紅樓夢》第48回)。
王維山水詩的價值
王維山水詩的價值,首先應放到中國古典山水詩發展的曆史中去認識。
先秦時代的詩歌(如《詩經》和《楚辭》)中,有些描寫山水風景的詩句,但處於內容的從屬地位,並未當作獨立的審美對象來歌詠。直到漢末建安時期,才出現了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詩,這就是曹操所寫的四言詩《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但這類詩當時不多見。
山水詩是從魏晉以後開始興起的。由於當時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士大夫們希企隱逸,寄情山水以遠禍。晉室南渡,江南美麗的自然山水更吸引了士大夫們。當時盛行的玄學思潮把儒家的“名教”與道家的“自然”結合起來,引導士大夫們從自然山水中尋找人生的哲理與趣味。崇尚清淡之風也帶來讚美山水雋語的發達(見《世說新語》)。玄言詩中亦出現山水佳句。經過長期的多方麵的醞釀,終於產生出第一位山水詩人,這就是晉末宋初的謝靈運。
謝靈運長期優遊名山勝境,寫有大量的山水詩。其詩語言富麗精工,喜雕琢,追求形似。詩的結構往往是紀遊式,末後總留有玄言詩的尾巴。他的詩往往是有句無篇。稍舉一些詩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寫園林;“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之寫秋;“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之寫冬;“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之寫暮色;“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之寫春景。這些精美的詩句,如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畫。謝靈運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
隨後,南齊詩人謝眺也寫了一些清新流麗的山水詩篇,有些佳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等。南朝梁代詩人何遜也有些寫景名句:“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岸花臨水發,江燕繞檣飛”,“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但他們的詩作都存在有句無篇的毛病。
山水詩直到盛唐時代才蔚為大觀。孟浩然與王維首開山水詩派,光被後代詩壇。孟浩然比王維稍長,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寫出了旅人的哀愁情緒和對大自然的細微感受。《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前四句: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寫得豪壯、雄渾、磅礴。《與顏錢塘登障樓望潮作》末四句:
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寫得有氣魄,有感受。《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前四句: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也寫得意境盎然。
與孟浩然相比,王維在創造物我兩忘的詩的意境上,在對自然山水美景的細致品味上,在詩歌手法的純熟運用上,在山水詩的數量和質量上都要突出許多。可以說,王維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詩人,又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詩宗。中唐的“韋柳”(韋應物和柳宗元)詩派,直到清代王士禎的“神韻說”,無不承其餘澤。李白的山水詩以氣勢取勝,具有叛逆精神。杜甫的山水詩沉鬱頓挫,憂國憂民,博大精深。王維的山水詩則意境空靈,充滿禪趣,耐人尋味,雖然沒有李白、杜甫詩歌中的那種震顫人心的思想靈光,但在藝術風格上極大地豐富了盛唐詩苑。不讀王維的山水詩,就不能徹見中國詩歌藝術的精髓。
王維的山水詩也有其當代價值:
它可以培養我們熱愛大自然的感情。使我們更充分地品味大自然的美,進而自覺地去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使之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它當然也可以培養我們的愛國情感。愛國並非抽象。欣賞王維的山水佳作,能夠增強我們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深深依戀之情。王維的山水詩蘊含著祖國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我們由此又可以獲得探索的快樂,享受祖國優秀文化的滋潤,從而拚棄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態度。
它可以陶冶我們的身心。品味王維詩歌優美的意境,遐想大自然的神奇與奧妙,就會得到某種精神愉悅。
回答者: 小愛の妖 - 魔法師 五級 3-8 15:10
形容一個人能動能靜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處子:指未出嫁的女子,處女。
〖發音〗jìng rú chǔ zǐ,dòng rú tuō tù
〖解釋〗比喻軍隊未行動時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樣沉靜,一行動就像逃脫的兔子那樣敏捷。
出處:孫武《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示例:古人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也就是不動的時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閨中,動起來像脫網的兔子那樣快。
關於動與靜的成語
關於動與靜的成語 :一動不如一靜、靜如處女,動如脫兔、靜極思動、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動而若靜、動靜有法、動靜有常、百動不如一靜、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動靜結合的二字詞語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jìng ruò chǔ zǐ,dòng ruò tuō tù):華夏道家哲學。指軍隊未行動時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沉靜、持重,一行動就像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迅速。意同”靜如處子,動如脫兔“。[1]
中文名
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讀音
jìngruòchǔzǐ dòngruòtuōtù
類屬
詞語
同義詞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形容女子靜和動的詞語
乖巧,and暴走
包含“靜”“動”二字的成語
寧靜致遠 ?夜深人靜
動如脫兔 ?蠢蠢欲動
寧靜致遠
【拚音】:níng jìng zhì yuǎn
【詞語解釋】
或:隻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誌,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書法:寧靜致遠馮躍利書寧靜致遠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產生年代】:西漢初年
【近義詞】:恬淡寡欲,高風亮節,淡泊名利。
【反義詞】:急功近利。
【英文翻譯】:accomplish sth. Lasting by leading a quiet life; Keep cool and you'll win
他待人謙恭謹慎;學習孜孜不倦;生活簡單樸素,有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和嚴謹自律的道德品質。
He humility others caution; study hard; simple and plain living,quietzhiyuan spiritual realm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stringent quality
夜深人靜
【拚音】:yè shēn rén jìng
【英釋】All is quiet at dead of night.
【解釋】更: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形容深夜沒有人的聲響,非常寂靜。
【出處】
宋·蔡絛(tāo)《西清詩話》引楊鸞詩:“白日蒼蠅滿飯盤,夜間蚊子又成團,每到更深人靜後,定來頭上咬楊鸞。”也作“更深夜靜”。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記·卷十一·益州西睦和尚》:“更深夜靜,共伊商量。”
漢·蔡琰《胡茄十八折》:“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期。”
【事例】聽到月高初更後,果然弦索齊鳴。恰喜禁垣,~,琤璁齊應。(清·洪升《長生殿·偷曲》)
【近義詞】夜闌人靜、半夜三更、萬籟俱寂
【反義詞】鑼鼓喧天、急管繁弦、沸反盈天
動如脫兔
[ dòng rú tuō tù ]
基本解釋
比喻行動敏捷。
詳細解釋
1.?【解釋】:比喻行動敏捷。
2.?【出自】:《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例句】: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在體育方麵,我喜歡足球、乒乓球。
Such as the department of static, such as moving from?rabbits, in sports, I like soccer, table tennis.
【近義詞】: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
蠢蠢欲動
[ chǔn chǔn yù dòng ]
基本解釋
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 比喻敵人準備進攻或壞人陰謀搗亂。
詳細解釋
1.?【解釋】:蠢蠢:爬蟲蠕動的樣子。比喻敵人準備進攻或壞人陰謀搗亂。
2.?【出自】: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句容水脈》:“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百斛舡,長數十丈,蠢蠢而動。”
3.?【示例】:據點裏的敵人又~。 ◎峻青《爆炸遠征隊》五
4.?【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形容準備隨時幹某事
【例句】:海風時強時弱地吹來,把竹子搖得颯颯作響,好像有蟒蛇正在那裏~。
【近義詞】:?磨拳擦掌?摩拳擦掌?不覺技癢?擦掌磨拳?躍躍欲試?擦拳抹掌?擦拳磨掌?蠕蠕而動
【反義詞】:?安分守己?按兵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