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有史,宏,智三個的詩句
史家多豪邁,
宏辨顯雄才。
智慧通天地,
妙心善果摘。
求《紅樓夢》裏麵所有的詩詞~
作者緣起
說到辛酸處,荒唐愈可悲。由來同一夢,休笑世人癡!
作者題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嘲頑石詩
女媧煉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靈真境界,幻來親就臭皮囊。
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
癩頭僧 瘋話
慣養嬌生笑你癡,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癩頭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卻因鍛煉通靈後,便向人間覓是非。
可歎你今日這番經曆:粉漬脂痕汙寶光,綺櫳晝夜困鴛鴦。沉酣一夢終須醒,冤孽償清好散場!
中秋對月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中秋對月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昨憐破襖寒,
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
西江月二詞批寶玉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
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警幻仙子賦
方離柳塢,乍出花房。但行處,鳥驚庭樹,將到時,影度回廊。
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鬱,荷衣欲動兮,聽環佩之鏗鏘。靨笑春桃兮,雲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
纖腰之楚楚兮,回風舞雪,珠翠之輝輝兮,滿額鵝黃。出沒花間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飛若揚。
蛾眉顰笑兮,將言而未語,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羨彼之良質兮,冰清玉潤,羨彼之華服兮,閃灼文章。
愛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態度兮,鳳翥龍翔。其素若何,春梅綻雪。其潔若何,秋菊被霜。
其靜若何,鬆生空穀。其豔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龍遊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應慚西子,實愧王嬙。
奇矣哉,生於孰地,來自何方,信矣乎,瑤池不二,紫府無雙。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寶黛:可歎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裏埋。
元春: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探春:才自精明誌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裏東風一夢遙。
湘雲:富貴又何為,繈褓之間父母違。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雲飛。
妙玉: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迎春: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王熙鳳: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巧姐: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
李紈: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如冰水好空相妒,枉與他人作笑談。
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餘下全文>>
誰知道好點的關於佛語的詩句
十大佛語經典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 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 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經典佛語100條 1、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2、萬法唯心。 3、眾生皆平等。 4、禍往者福來。 5、寧靜而致遠。 6、一刹便是永恒。 7、善惡一念之間。 8、有其因,必有其果。 9、隨心、隨緣、隨性。 10、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11、厚德載物,有容乃大。 12、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13、九九歸一、終成正果。 14、無色無相,無嗔無狂。 15、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16、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17、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8、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19、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20、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21、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22、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23、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24、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 25、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2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27、即種因,則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28、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29、風亦不動,樹亦不動,乃汝心動也。 30、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31、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32、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33、這個世間隻有圓滑,沒有圓滿的。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35、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36、寧可自己去原諒別人,莫讓別人來原諒你。 37、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38、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39、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40、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當然的。 4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42、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43、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44、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45、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46、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47、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48、隻要麵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49、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0、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51、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52、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53、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54、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55、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56、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57、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58、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59、能夠把自己壓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貴。 60、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61、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62、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63、永遠扭曲別人善......餘下全文>>
怎麼樣為古詩做箋注
以找出詩句中詞語典出何處。對詞語進行解釋。對涉及的人物時間進行說明。對一些古今異義字進行解釋。最後把整句串講一下。
用一句古詩詞形容古代男子玉樹臨風,溫文爾雅,才華橫溢
豐姿英偉,相貌軒昂。齒白如銀砌,唇紅口四方。頂平額闊天倉滿,目秀眉清地閣長。兩耳有輪真傑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妙齡聰俊風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
有一秀士,此人飽讀詩書,廣知今古,更兼一表人才。有詩為證:
出落唇紅齒白,生成眼秀眉清。
風流不在著衣新,俊俏行中首領。
下筆千言立就,揮毫四坐皆驚。
青錢萬選好聲名,一見人人起敬。
曾有一詩單讚柳友梅的人才,詩雲:
美如冠玉潤如珠,倚馬文章七步詩。
錦繡心腸能脺麵,山川秀麗見豐姿。
陳思妙句應無敵,衛玠儀容差合宜。
一段風流誰得解,能挑卓女醉西施。
。。。。。。
求《誅仙》小說中所有經典的詩詞?
原著詩詞:
滴血洞內遺刻
芳心苦,忍回顧,
悔不及,難相處。 金鈴清脆噬血誤,
一生總被癡情訴。
鈴鐺咽,百花調,
人影漸瘦鬢如霜。
深情苦,一生苦,
癡情隻為無情苦。
斬相思
紅顏遠,相思苦。
幾番意,難相負。
十年情思百年渡,
不斬相思不忍顧。
黑石洞·三尾妖狐
小鬆崗,月如霜,
人如飄絮花亦傷。
十數載,三千年,
但願相別不相忘。
萬人往
天涯路,從來遠。
兒女意,向來癡。
天高海闊八萬丈,
芸芸眾生盡匍匐。
星萬點,月正明,
蒼天冷,冷如霜。
可笑萬物如芻狗,
誰為覆雨誰翻雲!
夜飲·獸神
舊時意,滄桑過,
還記否,傷心人。
白發枯燈走天涯,
一朝寂寞換宿醉……
其他詩詞:
無題·碧瑤
九州陰靈齊吟唱,
諸天神魔共想望。
以我血軀祭神明,
奉為犧牲心亦傷。
三生七世惟念君。
永墮閻羅又何妨?
隻為情故淒涼時,
雖死不悔癡情惘。
碧瑤吟
春去春歸更幾時?
魂飄夢宿無處知。
斷腸女子曾垂淚,
傷心花兒欲辭枝。
流年多恨長哀晚,
難渡相思河漢淺。
當日雙影似在目,
如今夢回天涯遠。
天涯遠,淚點點,
生死易判情難斷。
翩翩蝴蝶夢中飛,
竹林輕擁飄花隨。
隻知此身為君生,
何惜此命救君危。
必做人間癡情人,
君生我死忍從分。
漫灑鵑血染紅雲,
今生來世兩不聞。
宿世恩仇最難消,
知是愛恨幾曾饒。
瑤析碧碎長消散,
百世千年永寂寥。
人道妖女多無情,
生殺予奪等閑輕。
卻不見青雲山上癡情死,
漫天飄花是何紅?
卜算子·碧瑤
奇花淩寒傲,鈴音徹千古。滴血洞中見真情,一生隻隨君。
十年冷冰室,身去魂不悔。天地惟有癡情怨,誅仙證真君。
蝶戀花·思碧瑤
亦真亦幻緣何起,望極井底,幾人生心際。正邪千古兩不立,為伊也敢逆天地。
立馬橫棍憑誰問,十年追憶,追憶成回憶。旦求獨守君閨地,管他菩提惹塵粒!
醉花陰·陸雪琪
落寞無主日沉苦,晚寐披衣舞。
寒月空中懸,風拂紗帳,心思斷愁腸。
俯首對花花影動,東風意捉弄。
麵色勝傾城,卻為情故,秀眉又輕蹙。
菩薩蠻·陸雪琪
白衣似雪冷若霜,天琊清光萬丈鳴。佇立寒風中,芳心為誰屬?
十年光陰過,恍惚如夢醒。噬魂天琊見,心卻在悲鳴。
天仙子·陸雪琪
九天仙子下凡塵。
人間哪得幾回聞?
白衣勝雪天琊寒。
相依扶,共患難。
芳心暗許死靈淵。
後山舞劍誰人堪。
淚竹何處訴。
斬斷相思紅顏苦。
做逆徒,猶無悔。
獨守天涯人憔悴。
釵頭鳳。歎雪琪
劍鋒芒,情絲殤。
紅塵自古多淒涼。
自彷徨,獨心傷,
素人天琊,無盡思量。
狂!狂!狂!
夢亦醒,人難忘。
盡酒千觴歎藍芒,
夜凝霜,愁更長。
劍透殘陽,且歌且狂。
涼!涼!涼!
陸雪琪
月魄霜魂塑傾城,
而今隻願莫相逢。
竹林暗夜風雨惡,
寂寞懸崖冰雪橫。
對擂已知心有屬,
抗命何懼違師承。
天琊三尺龍吟下,
君在地府第幾層?
田靈兒
天資穎慧意氣昂,
嬌俏女兒神飛揚。
粉麵含情花解語,
笑顏逢春玉生香。
清涼寶珠諧連理,
琥珀朱綾......餘下全文>>
詠柳詩句裏的妝的意思是什麼?一樹的意思是什麼?其中詩句?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詞注釋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絛(tāo):用絲編成的繩帶。這裏指像絲帶一樣的柳條。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詩句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裏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討論唐宋詩詞中的異文現象
異文本是版本學、校勘學的研究對象,致力訓詁的學者也研究異文,於是就有了異文印證。筆者有鑒於異文印證的不科學性,自擬“異文引導”一詞。異文印證和異文引導是借助異文材料來進行訓詁的兩種方法。
[B]一、異 文[/B]
(一)何謂異文?
異文既是文字學的術語,又是版本學、校勘學的術語。作為前者,它與“正字”相對而言,是通假字和異體字的統稱;作為後者,它既是指同一書的不同版本之間,某書的某章節、某句與他處所引該章節、該句之間,在本應相同的字句上出現差異這樣的一種現象,也是指差異的各方。嚴格地說,異文應是指偏離著作原貌的一方,而保留著作原貌的一方應稱作“正文”。但在實際運用中,沒有出現“正文”的說法,相異的各方都叫異文,甲是乙的異文;同時,乙是甲的異文。本文所要論述的就是這種意義上的異文。
(二)異文舉隅
異文情形極為繁雜。現以《全唐詩》(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六冊所載異文情況為例加以分類說明。
1.無意致異。異文一方能貫通文義而另一方不能貫通。
(1)因形似致異:韋應物《遊龍門香山泉》:“羽觴自成(一本作伐)玩,永日亦延趣。”劉灣《出塞曲》:“汗馬牧(一本作敗)秋月,疲卒臥霜風。”“伐”、“敗”不能貫通文義,分別為“成”、“牧”的形誤。
(2)因音同音近致異:岑參《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世人學舞隻是舞,恣(一本作姿)態豈能得如此!”韋應物《淩霧行》:“才看含鬢白,稍視(一本作似)沾衣密。”“恣”、“似”在句中不通,分別為“姿”、“視”的音誤(“恣”也可能是“姿”的形誤。)
(3)因其他原因致異:韋應物《曇智禪師院》:“高年不複出,門徑(一作援)眾草生。”又《寄職方劉郎中》:“端服光朝次,群烈慕(一作器)英聲。”“援”、“器”在句中不通,是誤字。至於致誤原因,則難以考辨,或由於傳抄、翻印時涉上下文某字而誤,或由於原本字跡壞損不能辨認而依稀描摹而誤,或由於用心不專、心有所思即隨手書之而誤。
以上異文或由形近、音同音近造成;或由其他原因造成,都屬於無意致異,是傳抄翻刻者在無意中造成的。
2.有意致異。異文雙方在句中都能貫通文義。
(1)異文雙方義同義近: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投鞭(一作策)可填江。”張謂《送青龍一公》:“聖朝須助理(一作治)。”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幹百丈(一作千尺)冰,愁雲黲淡萬裏凝。”造成同近義異文的原因,可能是傳抄翻刻者出於修辭上的考慮而改,也可能是不明古義、方言詞義而妄改,也可能是出於社會原因(如避諱)而改,也可能是作文字遊戲而改。
(2)異文雙方同音近音通用
同近音通用究其實也是因音同音近而誤,也即寫別字。但因為它衝破了字形的束縛,合乎語言發展趨勢,所以為語言學界所認可。同近音通用與因音同音近而誤的區別是:前者已普遍運用;後者則為個別人的偶然失誤,不具普遍性。下麵是同近音通用造成的異文:
岑參《歎白發》:“白發生偏速,交(教)人不奈何。”按:“教”有使義,義正相合;“交”是“教”的同近音通用字。交作教用,在敦煌變文、唐宋詩詞、元明戲曲中習見,僅《詩詞曲語辭彙釋》“教(一)”條就舉有十例。
岑參《寄青城龍溪奐道人》:“五嶽之丈人,西望青瞢瞢(一作懵懵)。”按:“青瞢瞢”是一個“單音節形容詞+疊音詞”結構,其中的疊音詞意義較虛,同一詞可以有多種文字形式,各種字形之間聲音相同或相近。
(3)異文雙方義異:李白《夜泊牛渚懷古》:“明朝掛帆席,樹葉落(一作正)紛紛。”韋應物《送別覃孝廉》:“家住青山下,門前芳草(一作流水)多。”造成這類異文的原因相當複雜。從修辭上考慮覺得原版本某詞未愜人意而改;不明語法而改;不明古義、方言義而改,或者認為原版本的古語太古奧,方言詞太粗鄙,而用當時通語改之,都可能是原因之一。
[B]二、異文印證和異文引導[/B]
(一)何謂異文印證、異文引導?
異文印證是在訓釋詞義時用異文來印證釋義的正確性的方法。方法的運用由來已久,而名稱則出自近人張相。張相在《詩詞曲語辭彙釋·敘言》中列舉“假定字義”五法,第五叫“比照意義”,又細分為六法,其五為:“有以異文印證者。同是一書,版本不同,某字一作某,往往可得佳證。”(這裏“以異文印證”五字連讀,今人沿用時則省為“異文印證”四字。)
顧名思義,異文印證是先假定某一字的意義,然後用它的異文來“印證”這一假定的正確性。然而從《彙釋》正文的大量用例中,卻可窺見作者在運用異文印證時,有兩個不同的思維過程:
1.發現某些句子中的某個字(或字的組合)——甲是生僻字,或者雖是常見字,但憑原義在句中不能貫通文義,於是就給它假定一義,但還不是很有把握。後又發現甲與另一個字(或字的組合)——乙發生異文現象,而乙的意義恰恰與他給甲假定的意義相同。於是就把甲與乙發生異文這一事實作為給甲立新義的證據。
2.發現某些句子中的甲是生僻字,或雖是常見字,但憑原義不能貫通文義,百思而不得其解。後又發現甲與乙發生異文現象,而乙的意義卻能貫通文義,於是就假定甲具有與乙相同的意義,再用這個意義來解釋一係列句子中的甲,發現都能貫通文義,因而就斷定這些句子中的甲都具有與乙相同的意義。
第一種“異文印證”是先假定字義,爾後發現異文,用來印證。這是名副其實的異文印證。在第二種“異文印證”中,異文不是用來印證,而是用來引導,所以應該叫“異文引導”。
以上兩個思維過程是從《彙釋》的用例中紬繹出來的。由於張相不是根據思維過程,而是根據全書體例安排行文次序的,所以有很多用例是難以辨別究竟是異文印證,還是異文引導的。下麵的兩個用例由於用了關鍵性的詞語,向我們透示了著者的思維過程。
一個是異文印證的例子:《彙釋》卷六“圈圚”條:“圈圚,猶雲圈套也……亦作圈圍……巾箱本《琵琶記》二十五:‘折摸你是怎生俌俏的,也落在我圈圍。’亦作圈[衤貴]。同上《琵琶記》文,淩刻臞仙本作‘遮莫你怎生逋峭的,也落在我圈[衤貴]’……陳眉公本作‘也落在我圈套’。可證圈[衤貴]與圈套同義。”著者先假定“圈[衤貴]”為圈套之義,後正好發現“圈[衤貴]”與“圈套”異文,於是就用這個異文現象來印證這個假定的意義。這個思維過程是“可證”這個詞語啟示的。
另一個是異文引導的例子:《彙釋》卷五“逼邏”條:“……巾箱本《琵琶記》十九:‘隻得逼邏幾口淡飯;奴家自把細米皮糠逼邏吃,苟延殘喘。’又二十:‘這是穀中膜、米上皮,將來逼邏堪療饑。’上列《琵琶記》各逼邏字,淩刻臞仙本均作饆饠,陳眉公本於逼邏堪療饑句,作饆饠堪療饑,而逼邏幾口淡飯句,則作安排一口淡飯。從知逼邏即安排之義,而凡逼邏字均可以安排釋之也。”著者先發現“逼邏”與“安排”發生異文現象,而“安排”的意義恰恰能貫通文義,於是就假定“逼邏”與“安排”同義。再用這個意義來解釋其他句子中的“逼邏”(例略)都能貫通文義,因而就斷定這些句子中的“逼邏”都是“安排”的意思。
(二)異文印證的前提和條件
上文的分析告訴我們:異文印證必須具備一個前提——異文雙方必定具有同義近義(包括同音近音通用)的關係。但從本文第一節對異文情況的歸納可知:在我們沒有認請異文雙方的詞義,或者隻認請了其中一方的詞義時,任何一對異文都可能具有如下所示的各種關係中的任何一種關係:
[color=#F8F8FF]-----------[/color](1)一方能貫通文義,[color=#F8F8FF]-------[/color]1因形近而誤
[color=#F0FFFF]--------------[/color]另一方不能[color=#F0FFFF]-------------[/color]2因音同音近而誤
[color=#F0FFFF]-------------[/color](無意致異)[color=#F0FFFF]--------------[/color]3因其他原因而誤
異文情況
[color=#F0FFFF]-----------[/color](2)雙方皆能[color=#F0FFFF]---------------[/color]1雙方義同義近
[color=#F0FFFF]--------------[/color]貫通文義[color=#F0FFFF]---------------[/color]2雙方同近音通用
[color=#F0FFFF]-------------[/color](有意致異)[color=#F0FFFF]--------------[/color]3雙方義異
因此,當一對異文(其中一方的詞義尚未認清)出現在我們麵前時,我們是不能貿然斷定它們具有同近義(包括同近音通用)的關係的,從而,異文印證的前提也就不具備了。
當然,問題沒有這麼簡單,從張相運用異文印證的大量用例中,我們發現:異文印證的運用在實際上是有條件限製的,這就是:
1.在發現甲、乙異文前,給甲假定的新義在一係列的句子中都能貫通文義;
2.發現異文後,異文乙的意義恰恰跟給甲假定的新義相同或相近;
3.因此,異文乙可以代替甲進入一係列的句子。
根據這樣的限製條件,我們首先可以把無意致異這一大類異文排除出去,因為這一類異文是在無意中形成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中的異文乙不能代替甲進入任何一個句子。這樣,無意致異的異文就不能用來印證。
把“無意致異”這一大類排除以後,就剩下“有意致異”這一大類了。在這個大類的三個小類中,“雙方義同義近”和“雙方同近音通用”這兩個小類符合運用異文印證的限製條件,因為其中的異文乙可以代替甲進入一係列句子。
至於“雙方義異”這一小類,看起來似乎不符合條件,因為其中的異文乙(如“正”、“流水”)隻能代替甲(如“落”、“芳草”)進入一個句子,而不能進入一係列句子。因此,這一小類異文似乎也應受到排除。
這樣,當我們用限製條件,把“無意致異”這一大類和“雙方義異”這一小類排除出去以後,似乎就剩下“雙方義同義近”和“雙方同近音通用”這兩小類了,反過來說,也即,如果一對異文符合這個限製條件——“異文乙可以代替甲進入一係列句子”,那麼,異文雙方就似乎具有義同義近(或同近音通用)的關係,從而,異文印證的前提似乎就具備了。
然而,問題就在這兒產生!
(三)異文印證的疏漏和弊端
問題在於:在有意致異的第三種異文——雙方義異的異文中,並非全都不符合限製條件。
讓我們分析三對異文:
1.肯——豈異文:朝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肯”一本作“豈”。)按:“肯”是能願動詞,“豈”是反詰副詞,雙方義異。那麼“豈”能否代替“肯”進入一係列句子呢?下麵的例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1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2王維《老將行》:“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3楊萬裏《寄周舍人子充》詩:“省齋先生太高寒,肯將好詩博好官!” ①這三個例子中的“肯”都可用“豈”代替。
這樣的異文是怎麼產生的?很可能是因為傳抄翻刻者不明特殊句法而以意妄改所造成。在古代詩詞中,反詰句固然可以借助反詰副詞(如“豈”、“詎”)來表示反詰語氣,如杜甫《徐卿二子歌》:“丈夫生兒有如此二雛者,名位豈肯卑微休!”朱慶餘《和秋園》詩:“深齋常獨處,詎肯厭秋聲!”但由於詩詞對字數的限製,有時不用反詰副詞,也同樣表達反詰語氣。如杜甫《兵車行》詩:“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白居易《憶江南》詞:“能不憶江南!”翻譯成現代漢語,一般可以加上反詰副詞(如“難道”)而成:“您難道沒有聽說……!”“難道能不思憶江南!”但這並不意味著原句中的“不”、“能”變成了反詰副詞。“不”仍是否定副詞,“能”仍是能願動詞。反詰語氣是由整首詩詞的語境規定,並由整個句子表示出來,而不是由“不”、“能”單獨顯示的。同樣,“肯將衰朽惜殘年!”固然可以翻譯成:“難道肯因為身體衰弱而愛惜殘年的生命(從而退避畏縮而不挺身而出嗎)!”但“肯”仍是能願動詞,並沒有變為反詰副詞。
傳抄翻刻者不明此例,徑將“肯”字改為“豈”字,殊不知用“豈”字固然可以貫通文意,但與用“肯”字在文勢、語氣上大異其趣。韓愈在這首詩中表露了自己的矛盾心情:一方麵對朝廷懷著耿耿忠心;一方麵又因朝廷的不察己情而深為痛心。全詩籠罩著一種哀怨悱惻但又忠心不泯的委婉的情調。用“肯”字正合全詩情調,而用“豈”字則顯得過於憤激、斬截。
2.何——不異文:《大戴禮·哀公問於孔子篇》:“孔子曰:邱也小人,何足以知禮?”《禮記·哀公問篇》“何”作“不”。《左傳·昭公元年》:“衛齊子曰:苟或知之,雖憂何害?”《漢書·五行誌中之上》作“雖憂不害”。杜甫《去蜀》詩:“安危大臣在,何必淚長流!”“何”一本作“不”。②“何”與“不”三次發生異文。它們都能貫通文義,因此可以互相代替對方進入這三個句子。但它們構成的句式各不相同。“何”是疑問詞,構成疑問句(包括反詰句);“不”是否定詞,在這三例中構成表否定的陳述句。在這三例中,三個疑問句是用反詰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態度,因此與三個否定陳述句在深層結構裏表示的基本意義是一致的。“何必淚長流”在基本意義上等於“不必淚長流”,但是它們有兩個區別:1感情色彩和修辭效果迥異:反詰句表示強烈的感情色彩,很有氣勢;而陳述句則語氣平淡。2在表層結構上,畢竟屬於兩種結構方式,其中的疑問詞“何”與否定詞“不”毫無共同之點,不能劃上等號。
而傳抄、翻刻者或者由於不明這種語法現象,或者出於修辭上的考慮,把原本中的“何”改為“不”,或者反過來把原本中的“不”改為“何”,從而造成這樣的異文。
3.何——無異文:《詩·小雅·穀風》:“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徐幹《中論·修本篇》引作“何草不死,何木不萎!”陶潛《示周掾祖謝》:“相去不尋常,道路邈何因。”“何”一作“無”。又《聯句》:“雖欲騰九萬,扶搖竟何力!”“何”一本作“無”。杜甫《不寐》:“桃源何處求?”“何”一本作“無”。杜甫《江村》:“多病所須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一本作“無”。又《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之四:“詞賦工無益。”“無”一作“何”。③包佶《戲題諸判官廳壁》:“六十老翁無所取,二三君子不相遺。”“無”一作“何”。④以上“何”與“無”發生異文,可以在句中互相替代。“何”是疑問詞,“無”是否定詞,各自構成疑問句和否定句。它們在深層結構上的一致和在表層結構上的區別,它們發生異文的原因,均與上文所分析的“何”——“不”異文一樣。
通過這三對異文的分析,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在“有意致異”的“雙方義異”的異文中,也有一些是異文乙可以代替甲進入一係列句子的。這樣一來,符合“異文乙可以代替甲進入一係列句子”的條件的異文就不僅僅是“雙方同近義”和“雙方同近音通用”兩種了,從而,異文印證的前提就被有力地摧垮了。
然而,在符合限製條件的異文中,畢竟以同近義和同近音通用為多,而這就使異文帶有很強的迷惑性,以至於像裴學海、張相和徐仁甫這樣造詣很深的學者都不免因此而失誤。張相在《詩詞曲語辭彙釋》中解釋“肯,猶豈也”,就是受了韓愈詩“肯”、“豈”異文的迷惑;裴學海在《古書虛字集釋》,徐仁甫在《廣釋詞》中斷定“何,猶不也;何,猶無也”,則是受了“何”與“不”、“何”與“無”多次異文的迷惑。下麵再舉一例:《詩詞曲語辭彙釋》卷六“早晚”條,給“早晚”立有五個義項,第一為:“猶雲何日也,此多指將來而言。”第二至第四個義項也都與時間有關。第五個義項卻是:“猶雲那得或何曾也,此殆從何日之義轉變而來。”下引四個書證:“拾得詩:‘個個入地獄,早晚出頭時!’早晚一作那得,早晚即那得也。貫休《大駕西幸秋日聞雷》詩:‘黎庶何由泰,鑾輿早晚回!’此亦那得義,故與何由作對;若作何日解,義自可通,然不對勁。白居易《和行簡望郡南山》詩:‘反照前山雲樹明,從君苦道似華清;試聽腸斷巴猿叫,早晚驪山有此聲!’言那得有此聲也,亦猶言何曾有此聲也。柳永《剔銀燈》詞:‘豔杏夭桃,垂楊芳草,各鬥雨膏煙膩如斯佳致,早晚是讀書天氣?……’言何曾是讀書天氣。”
按:“早晚”是表示時間的詞,有“何日”、“何時”之意,可對將來而言,也可對過去而言。“何曾”這個時間詞,則僅對過去而言。“何曾”代替“早晚”進入以上四個例句,僅能貫通後兩例,而用“何日”代替則都能貫通。至於“那得”則不表時間,代進例一是哪兒得到之意;代進例二、例三是“哪兒能”之意,從“早晚”一詞不可能引申出“那得”的這兩個意義。而且,“那得”不能代進例四。因此,“早晚”不能解釋成“那得”。
張相之所以要給“早晚”立“那得”的義項,主要就是因為拾得詩中“早晚”與“那得”發生異文,而“那得”似乎更順當一些。其實,作“何時”解的“早晚”在“早晚出頭時?”中照樣說得通,這是一個以沒有係詞的判斷句的形式出現的疑問句,“早晚”是主語,“出頭時”是體詞性謂語。翻譯成普通話即為:“何時是出頭時!”在深層結構裏,它表示的是否定的判斷:“永無出頭之時!”可見,異文的雙方都說得通。不過就拾得的全部詩作而言,以作“那得出頭時?”更符合作者的語言習慣。⑤這樣,我們就應該在兩者中挑選“那得”,而不應該給“早晚”增立“那得”的義項。
(四)用異文引導代異文印證
異文印證的疏漏和弊端已如上述,因此,異文印證不能作為訓釋詞義的科學方法。筆者主張用異文引導代替異文印證。筆者所主張的異文引導與異文印證具有重要的區別:
1.異文印證把異文現象的發現作為釋義過程的依據和終點;而異文引導則將它作為出發點。2.異文印證在印證時是認定“異文雙方一定具有同近義(或同近音通用)的關係”的;而異文引導在引導時則是先假定“異文雙方可能具有同近義(或同近音通用)的關係”。至於這個假定是否正確,還要把它放到眾多的句子中進行檢驗。檢驗時要結合詞義變化規律、語法結構的特點、修辭上的特殊要求、方言俗語的特性等等進行細致的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個假定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正確的予以肯定,錯誤的則予以否定。
異文引導能給我們訓釋詞義帶來方便:有異文引導時,我們進行的是定向思維:甲是否確實具有與乙相同的這個意義?沒有異文引導時,我們進行的是泛向思維:甲具有什麼意義?無疑,定向思維要比泛向思維簡捷,尤其是當甲的詞義非常費解時更為明顯。但是,異文引導也可能將我們引入歧途,所以,必須予以嚴格的檢驗。
[B]注釋[/B]:
① 韓、李、王、楊詩均轉引自《詩詞曲語辭彙釋》“肯(一)”條。
② 以上三例轉引自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和徐仁甫《廣釋詞》。
③ 以上六例轉引自徐仁甫《廣釋詞》。
④ 引自《全唐詩》第六冊。
⑤ 拾得詩中有如下詩句可作參證:“更得出頭時,換卻汝衣服。”“死去入地獄,未有出頭辰。”見《全唐詩》卷807。
[B]感謝[/B]:
猜燈謎 上聯: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
這是個很有名的猜字對聯,你出的是上聯,隻是略有不同,但結果一樣。
原上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
隱藏個“猜”字,左麵的反犬旁和狐狼貓狗仿佛,右麵的青字是種顏色,但不是黑白紅黃。
下聯:
詞裏有,詩裏有,論語裏也有,失東南西北方向。
隱藏個“謎”字,左麵的言字旁詩詞論語這四個字裏都有,右麵失去東南西北方向不是個迷嗎?
所以這幅對聯加起來就是“猜謎”。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求一首有史,宏,智三個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