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司馬懿詩句
《司馬懿》
年代: 宋 作者: 陳傑
本祖賊為媒,聊同漢報仇。
機深螳後雀,禍隱馬中牛。
夷甫毋專罪,江生足遠猷。
誰開千古恨,落日淡神州。
《蓬萊旅舍作·其五》
年代: 當代 作者: 啟功
盡瘁出祁山,亦寓自全計。
後主抑其喪,足見疑與忌。
狼顧司馬懿,魏文屢相庇。
方詡知舜禹,轉瞬食其弊。
《曆代詩·三國》
年代: 宋 作者: 楊簡
蜀從劉備傳後主,四十餘年為魏虜。
吳傳孫亮至孫休,晉封孫皓歸命侯。
魏有文明俱稱帝,齊王高貴還相繼。
陳留王立共五君,大業卒傳司馬懿。
描寫司馬懿的詩句
讚司馬懿 文 / 天外孤鴻
丈夫有誌婦衣輕,鐵胄如球渭水縈。
笑刹孔明千百計,隕星落地樹功名
有描寫司馬懿的詩歌嗎?
讚司馬懿 文 / 天外孤鴻
丈夫有誌婦衣輕,鐵胄如球渭水縈。
笑刹孔明千百計,隕星落地樹功名
注:婦衣輕:孔明為了讓司馬懿出戰,特送婦人的衣服給司馬懿。誰料他當著眾將和使者的麵穿上了。
??鐵胄:孔明為讓司馬懿出戰,讓魏延帶著司馬懿的鐵胄去罵戰,並讓蜀兵任踢著司馬懿的鐵胄,他卻始終不出戰。
??此詩讚歎司馬懿的心胸寬廣,容人之所不容,認定了目標,始終執行的毅力。
求幾個讚美司馬懿的詩詞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
司馬懿
天筆惜才書將星 俊傑奇韜出魏營
機玄迭宕羞經史 籌略顯隱救國傾
祁山笑藏乾坤詣 胭粉難遮老成心
若無即倒平瀾智 安得兩晉入丹青
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
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
諸葛常談羨,能回天地春。
《晉陽秋》,一部為司馬懿說公道話的良史
本文包括正文和文末附件兩部分,文末附件為十三條史料,正文分為以下幾個小節:
第一節 匪夷所思,《晉陽秋》史料站到了“演戲論”的對立麵
第二節 以訛傳訛,認為“良史必然醜化司馬懿”是天大的誤解
第三節 踐踏良史,“演戲論”是從雙重標準的母體裏麵孽生出來的怪胎
第四節 尋根問底,深入探討所謂的“孤證不取”的實質
古人評語
房玄齡: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文欽: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曆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
曹植: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讚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關於司馬懿的詩句
征遼東
天地開辟 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 奉辭遐方 將掃群穢 還過故鄉 肅清萬裏 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 待罪武陽
司馬懿寫過哪些詩
司馬懿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晉書·宣帝紀》),曹操知其“有雄豪誌”(《晉書·宣帝紀》)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不加隱飾地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的業績和種種猜忍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複安得長遠”(《晉書·宣帝紀》)!這是古代貶低司馬氏虛假言論,在兩晉時期有嚴格的避諱禮節,甚至不在兒子麵前說他先人的名諱,裴鬆之在諸葛亮傳中評論:“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王導是君子,會勸導晉明帝效仿先人的仁義,他談論司馬懿父子的過錯是不可能的,況且司馬懿父子在曹爽、高貴鄉公事件中沒有罪過。
唐太宗李世民曾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麵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幹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誌,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裏,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麵,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麵矣。
因為《三國誌》出自晉朝,陳壽出於政治需要必須要使司馬氏成為正義的一方,所以單憑《三國誌》不能得出司馬懿忠心的結論,以上的資料僅供參考,並非結論。按:陳壽的作品屬於私人撰寫,在當時也被認為比官方的《魏書》更真實,書中沒有以晉朝和司馬氏為主體,不存在為司馬氏歌功頌德的內容,許多司馬氏活動的重要內容都沒有記載,甚至有對司馬氏誤解和歪曲的內容。陳壽是被當時社會普遍公認的傑出史學家,張華、杜預等優秀人士都推崇他的才學。
房玄齡:①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②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③有符於狼顧也。
孫權: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楊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欽: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曆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
開言崇聖典,用武若通神。
三國英雄士,四朝經濟臣。
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
諸葛常談羨,能回天地春。
-----------《三國演義......餘下全文>>
**用詩詞描寫過司馬懿嗎
沒有。
**評價司馬懿主要是通過對《資治通鑒》的點評。
在他標劃的重點內容裏,涉及到司馬懿的內容遠遠超過了曹操。粗略整理了觸下有:卷六十五的標錄司馬朗和司馬懿兄弟出身;卷七十一的標錄胡注的諸葛亮不納魏延計策,稱“魏主之明,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主席重點標錄的還有卷七十四的司馬懿平定遼東戰役,**對這次戰役的關注程度超過了三國時期其他重要的戰役,甚至超過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重要戰役,這些重點標劃包括:司馬懿對曹睿評價敵人的判斷,以及進攻遼東時製訂的戰略方針,談論作戰的五個要素等等。他還回顧了以往司馬懿同諸葛亮作戰,引用胡注稱司馬懿閉門不戰,好像是無能的樣子。相對應司馬懿在遼東時的謀劃:“當示無能以安之,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結合**稱讚司馬懿、陸遜作戰的謀略,他是理解了司馬懿進行持久戰和消耗戰的戰略意圖,並表示讚同。如果說書中的官渡戰役和赤壁戰役是側重戰術描寫,並且帶有一定的偶然因素,那麼記述遼東戰役所體現出的戰略思想價值,無疑給**留下了深刻印象。
說說司馬懿和諸葛亮各是什麼人?()詩句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軍事司馬懿金典詩句,越多越好
麼多表達孤寂心靈的詩句:“多言焉所告,繁辭將訴誰。…‘揮涕懷哀傷,辛酸誰愈哉”,“多慮令誌散,寂寞使心憂”如此等等。時間與生命生命更代謝,慷慨各努力。(《詠懷》之七十一)阮籍的八-p二首詠懷》詩,從頭到尾都充滿了詩人對時間和生命的感受和認識。“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彷徨思親友,倏忽複至冥”,這種時光飛逝之感讓他覺得“人生若塵露”,所以他才會說:“朝為媚少年,夕暮成醜老。”在
三和三十四首中則不厭其煩地刻畫時間對生命的摧殘(當然這裏的時間已不僅是自然時間,還融人了詩人對官場生涯的如履薄冰的體驗):“一日複一夕,一夕複一朝。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如果說這是一個生命凋謝的慢鏡頭,那麼,“朝生衢路旁,夕瘞橫術隅”就是對生命的掃描了。正因為這樣,詩人對時間是那麼的珍惜以至於“與心懷寸陰”。在他痛感到“壯年以時逝,朝露待太陽”的時候甚至設想“願攬羲和轡,白日不移光”,“獨有延年術,可一102}囂譬蓮酵}贛“暈以慰我心。”但這一切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現實告訴他:“死生自然理”,“生死道無常”,並且“一死不再生”。阮籍的時間觀絕非局限於百年之內,他曾有“一餐度萬世,幹載再浮沉”的詩句。他同樣有類似於“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句子:“去者餘不及,來者吾不留。”宗白華先生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曾說過:“衛價初欲過江,形神慘悴,語左右日:‘見此茫茫,不覺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後來初唐N-.子昂《登幽外I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不是從這裏化出來的?”其實,陳子昂的這首詩無論從詩形或是從詩意都更與阮籍這句詩相近。所謂“去者餘不及”即“前不見古人”之意,“來者吾不留”即“後不見來者”之意。正是這種置生命於時間長河之中的意識,才更使詩人加倍珍惜自己的生命,並盡力去創造流傳後世的藝術見證。提起魏晉風度便不能不提起魏晉人的痛苦:“無論是順應環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尋求山水,安息精神,其中由於總藏存這種人生的憂懼、驚恐,情感實際是處在一種異常矛盾複雜的狀態中。外表盡管裝飾得如何輕視世事,灑脫不凡,內心卻更強烈的執著人生,非常痛苦。”(陳伯君:《阮籍集校注,中華書局,1987年版)談魏晉風度看不到魏晉人的痛苦是膚淺的,但隻有痛苦是不會產生魏晉風度的。在我看來,魏晉風度是魏晉士人在苦難折磨之中,在死亡籠罩之下對自己摯愛的生命的富於才情的表達,是苦難激發的藝術,是死亡催生的美學。苦難愈深重,政治愈殘酷,他們的美愈能得到驚人的發揮。所以魏晉士人的心靈圖像一個是苦難,即生的過程;一個是死亡,即生的結束。這就是阮籍所謂的“隱憂令誌結,怵惕常若tg.”。阮籍的隱憂即生之焦慮,阮籍的怵惕即死之畏懼。魏晉風度是人與曆史在特定時代的相遇,是獨一無二的現象。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以後的第一次分裂的產物。儒教暫時被士人棄之不顧,道家思想首次被他們拿來做大規模的嚐試性的運用,加上佛教的傳播,使士人的思想從大控製突然進入大解放,從所謂忠心耿耿的臣民變成了一個個自由自在的生命。自我生命的發現有使他們獲得再生之效,於是他們加倍珍惜新發現的生命,並以此孜孜不倦地尋求和欣賞自身與大自然的幹般嬌媚和萬種風情,從而對生命發出由衷的讚美和熱情的歌唱。正因為這是人的新生,是對生命的首次發現,所以它不可複現。當然和這種新發現同時出現的戰亂紛爭對於它又是一個摧殘,而這種摧殘非但沒有毀滅它,反而使它更加燦爛。這是生命的勝利,也是人的勝利。在這裏,生命戰勝了苦難,也戰勝了死亡,所以美到極至,突然斷裂,如《廣陵散絕。(題圖:阮籍......餘下全文>>
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