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一般是曆史故事如完璧歸趙,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還有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
中國古代曆史成語故事
鑿壁偷光,是一個成語。出自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
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
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裏麵。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
子,把裏麵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隻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隻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隻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麵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隻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麵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麵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麵有隻狐狸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
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
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製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
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
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
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
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
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後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
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麵,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
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麵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後麵跟著。他們走沒多
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
麵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狸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
但他並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
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裏,那也就是
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麵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裏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
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並且自言自語的說: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
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
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
“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
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麵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
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裏麵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
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
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
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
“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隻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
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麵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
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
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
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裏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誌,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誌,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誌、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裏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三人成虎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
“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相信。”
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
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
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裏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中國古代神話成語故事
開天辟地、誇父追日、精衛填海。天衣無縫、東兔西烏、擎天之柱。
中國古代神話成語故事都有哪些?
有太多了,我說幾個希望可以幫到你
1.補天浴日:這是指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和羲和給太陽洗澡兩個神話故事。後用來比喻人有戰勝自然的能力。也形容偉大的功業。
2.興風作浪-:興、作:引起。原指神話小說中妖魔鬼怪施展法術掀起風浪。後多比喻煽動情緒,挑起事端。
3.月裏嫦娥---嫦娥:神話中月宮裏的仙女,相傳她是後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藥而上了月宮。比喻風姿綽約的美女。
4.煉石補天---煉:用加熱的方法使物質純淨或堅韌。古神話,相傳天缺西北,女媧煉五色石補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彌補國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誤。
5.精衛填海:炎帝有一個善良,可愛的小女兒,名字叫精衛.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見道無邊的大海.小女孩一天天張大,也一天比一天漂亮.終於在她認為自己有能力找到大海的時候,她悄悄的離開了部落.最終她找到了大海,她為大海的偉大而陶醉,正當她奔向大海的時候,大海同樣卷著巨浪奔向精衛.最後,大海把精衛帶走了,帶著她離開了這個世界.精衛死前那一刻才醒悟過來.精衛的靈魂因為憤怒而化做一隻青鳥,精衛為了報複大海,決定把大海填平,於是就日以繼夜的含著西山的石頭去填海.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的共同點
1、成語故事濃縮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成語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2.成語故事有教育意義。每一個都說明一個道理。比如揠苗助長、掩耳盜鈴。
3.成語故事短小精悍,簡短幾句話,就將故事講述的明明白白。
中國古代有許多成語故事,這些成語都包含著從生活中
中國古代有許多成語故事,這些成語都包含著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哲學道理。下列成語與哲學道理能夠正確對應的是()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部分對整體的功能有影響作用
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事物的聯係是有必然性的
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④一人傳虛,萬人傳實--真理具有客觀性,要以事實為根據。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
①符合題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的興旺跟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強調整體是由部分構成,部分影響整體,成語與哲學道理前後一致;
②不合題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指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此句也用來表示人物或事情的發展分分合合擁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注定,而非聯係的必然性,成語與哲學道理前後不一致;
③不合題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指隻醫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根.比喻處理問題不從全局考其根本,什麼地方有問題就在什麼地方解決,臨時應付,忽略了聯係的普遍性和多樣性,而非矛盾的特殊性,成語與哲學道理前後不一致;
④符合題意,“一人傳虛,萬人傳實”意思是一個人傳出沒有根據的事,眾多的人跟著傳播,就被當作實有的事了,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成語與哲學道理前後一致.
故本題選A.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唇亡齒寒
【成語】: 唇亡齒寒
【拚音】: chún wáng chǐ hán
【解釋】: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成語故事】:
晉侯再次向虞國借道去征伐虢國,宮之奇進諫說:“虢國,處在虞國的外麵。虢國如果滅亡了,虞國必然跟著滅亡。有言:‘輔車(頰骨與牙床)相依,唇亡齒寒’,所指的就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的相依關係。”結果虞國國君沒有聽從勸告,晉國在滅了虢國後,順便也滅了虞國。
中國古代24個尊老愛幼的成語故事
①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四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酢梨,放在壽台上麵,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②1959年**同誌回韶山,曾專門邀請親友中的老人來吃飯。他給老人們敬酒,老人們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主席立即回答說:"敬老尊賢,應當應當。"
1919年,**的母親患腮腺炎。在長沙讀書的**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趕,想接母親支省城治病。可是因並發其他病症,毛文氏--文其美還是離開了人世。**萬分悲痛,用淚和墨寫下了《祭母文》和兩幅靈聯。一聯是:"疾草尚呼兒,無限關懷,萬端遺恨皆須補;長生新學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處尋。"另一聯是:"春風南岸留暉遠,秋雨韶山灑淚多。"從這兩幅聯中,看到**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受,表達了他對母親的孝敬之情。
③漢文帝親奉湯藥 漢文帝劉恒,是一位比較寬厚有為的封建帝王,由於他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曾給社會帶來一度繁榮昌盛。史稱“文景之治”。 劉恒還是一位孝順母親的君主,其生母薄太後多病,他在處理完繁忙政務後,認間經常親自在母親病榻旁陪伴。在薄太後患病三年間,劉恒經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文帝都要先親自嚐過後,才讓太後服用。
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之:白頭如新 傾蓋如故
白頭如新
白頭:頭發白了;新:新交。 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時間雖久,仍跟剛認識一樣。
[拚音]
bái tóu rú xīn
[出處]
《史記·鄒陽傳》:“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例句]
我跟他認識,也有幾年了,但除了見麵點頭,幾句寒暄,就沒有別的,因此至今還是白頭如新。
[近義]
熟視無睹 白頭而新 一往情深 素不相識
[反義]
情投意合 一往情深 一拍即合 相見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