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鷸有關是什麼成語
鷸蚌持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刺虎持鷸、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鷸蚌相爭
鷸和蚌被捉住了叫什麼(成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結構】複句式
【用法】複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正音】鷸,不能讀作“jú”;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漁,不能寫作“魚”。
【近義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辨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坐山觀虎鬥”都有“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好處”的意思;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偏重在客觀地形容雙方相鬥讓第三者獲利;“坐山觀虎鬥”偏重在形容人的意願和行動。
【例句】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的事情是時有發生的。
鷸蚌相爭中的鷸和蚌的後果用一個成語概括
兩敗俱傷
【解釋】:俱:都。鬥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示例】:這兩種運動合起來便能夠互收效益,分開來定要~。
◎聞一多《文藝與愛國——紀念三月十八》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人等
類似“鷸蛙相爭”的成語有哪些?
類似“鷸蛙相爭”的成語有:鷸蚌相鬥、鷸蚌相危、鷸蚌相持、 兩虎相爭、 雞鶩相爭、蠻觸相爭。
1、鷸蚌相爭
【全拚】: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釋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2、鷸蚌相鬥
【全拚】: yù bàng xiāng dòu
【釋義】: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要之蠻觸相爭,原無關於輕重,鷸蚌相鬥,要自互有損傷。”
3、鷸蚌相危
【全拚】: yù bàng xiāng wēi
【釋義】: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 北齊·魏收《為東魏檄梁文》:“鷸蚌相危,我乘其弊。”
4、鷸蚌相持
【全拚】: yù bàng xiāng chí
【釋義】: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都不相讓。漁翁來後把兩個都捉住。比喻雙方爭執兩敗俱傷,便宜第三者。
【出處】: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二折:“權待他鷸蚌相持俱斃日,也等咱漁人含笑再中興。”
5、兩虎相爭
【全拚】: 【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
【釋義】: 兩隻老虎相互爭鬥。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鬥。
【出處】: 《戰國策·秦策二》:“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史記·春申君列傳》:“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
6、雞鶩相爭
【全拚】: 【 jī wù xiāng zhēng 】
【釋義】: 雞鶩:比喻平庸的人。舊指小人互爭名利。
【出處】: 戰國·楚·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7、蠻觸相爭
【全拚】: mán chù xiāng zhēng
【釋義】: 蠻觸:蠻氏、觸氏,《莊子》寓言中的在蝸牛兩角的兩個小國。因細小的緣故而引起的爭端。
【出處】: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成語“鷸蚌相爭”中的“蚌”是一種軟體動物,其體內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場所是______,“鷸”是一種鳥,其呼
“蚌”是一種軟體動物,生活在水裏,用鰓呼吸,軟體動物的呼吸器官都是鰓;“鷸”是一種鳥,屬於鳥類,鳥類的體內有許多氣囊,這些氣囊與肺相通,在飛行過程中吸氣時,空氣進入肺進行氣體交換,同時一部分空氣進入氣囊暫時儲存,呼氣時,氣囊中的氣體又進入肺,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是雙重呼吸方式.
故答案為:鰓;肺.
鷸蚌相爭的成語是什麼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
譯文
一隻河蚌張開蚌殼,在河灘上曬太陽。有隻鷸(yù)鳥,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兩片殼合上,把鷸嘴緊緊地鉗住。鷸鳥用盡力氣,怎麼也拔不出嘴來。蚌也脫不了身,不能回河裏去了。河蚌和鷸鳥就爭吵起來。鷸鳥甕聲甕氣地說:“一天、兩天不下雨,沒有了水,回不了河,你總是要死的!”河蚌也甕聲甕氣地說:“假如我不放你,一天、兩天之後,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別想活,總要餓死!”河蚌和鷸鳥吵個不停,誰也不讓誰。這時,恰好有個打魚的人從那裏走過,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去了。現在用來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千百年來已為大家所熟知。這個故事說明:同誌之間、朋友之間,應當團結互助,而不應當勾心鬥角,要看清和對付共同的敵人。否則,就必然會造成可乘之機,讓敵人鑽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災難。
成語“鷸蚌相爭”中的鷸、蚌兩種動物體內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場所分別是( )A.肺、肺B.肺、鰓C.肺和
鷸屬於鳥類,鳥類的體內有許多氣囊,這些氣囊與肺相通,在飛行過程中吸氣時,空氣進入肺進行氣體交換,同時一部分空氣進入氣囊暫時儲存,呼氣時,氣囊中的氣體又進入肺,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是雙重呼吸方式,因此鷸體內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場所是肺;而河蚌屬於軟體動物,生活在水裏,用鰓呼吸,軟體動物的呼吸器官都是鰓.
故選B.
鷸可以組成哪些詞語
鷸冠、鷸鷸、鷸蚌、鷸子、蠣鷸、鷸聚、刺虎持鷸、鷸蚌相鬥、鷸蚌相持、蚌鷸爭衡、
蚌鷸相持、鷸蚌相爭、鷸蚌相危、鷸蚌持爭,漁翁得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鷸字的拚音和解釋:
1、鷸字的拚音是yù ;
2、 鷸字的解釋:(名)鳥的一類;常在水邊吃小魚、昆蟲等。
什麼蚌相爭的成語
什麼蚌相爭的成語——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省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近義詞】鷸蚌相危
【例句】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 ★**《和**同誌七絕》之三
【成語故事】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裏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由“鷸蚌相爭"這一故事得來的成語是什麼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基本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拚音讀法】: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近義詞組】: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反義詞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使用方法】:複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