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網絡熱詞
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發展利弊共存。
它給漢語言的發展注入了的新的活力,首先,網絡語言簡潔生動,傳遞迅速。網絡快餐時代講究“快捷,方便,經濟”的原則。被簡化和縮略的網絡用語成了最有效的工具。數字、符號、拚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規律,但其實無論是諧音詞、簡縮略語、借用還是疊加等等各種方式,都比原來傳統的表達方式更加簡單易用。其次,網絡語言張揚個性,崇尚創新。網絡語言是基於年輕人需要有一套專屬的區別於傳統的表達方式而產生的語言係統,它通過廣泛的的群體創作產生、流傳,這其中所折射出的正是年輕人對於創新創造的渴求,對於張揚個性的期待。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了的創新激情,可以在網絡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為了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與眾不同。網絡語言成了網友展示其個性的最好的工具,風趣幽默、新奇的網語自然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現代的年輕人追求一種特立獨行的自我表現方式,這使得以年輕人為主體的網友不僅主動地使用網絡語言,而且積極地創作網語,使得幾乎每天都有新生的網語出現,這也是網絡語言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語言有著極其頑強的生命力。
但是,網絡語言也給漢語帶來了某些負麵影響。 比如,有些網語內容淺薄、粗俗,產生很多不文明現象,頻繁出現的網絡髒話還有“WBD”(王八蛋)、“NQS”(你去死)、“NMD”(你媽的)等等。這些網語趣味低俗,許多就是現實生活中粗話髒話的翻版。它們主要來自遊戲、聊天、網上論戰等網絡活動,而上網的人群多以自控能力較差,模仿能力較強的青少年為主。一旦長久接觸使用的話,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再比如,網語的使用會給書麵語言的交流帶來一定的混亂。不規範的網語和規範的現代漢語日益頻繁的交叉,可能會汙染書麵語言的使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人們的溝通交流。 更重要的是,網絡語言會對漢字係統產生損害。學生因為上網人數眾多,對於新奇簡便和身份認同情有獨鍾,而且小學生對於複雜的漢字還不太會寫,於是,受網絡語言影響的孩子們用數字、字母、諧音借代的辦法使用語言文字。比如用:)代替“笑”,用T_T代替“哭”,這種由好奇、方便而采用的書寫形式,很可能成為他們今後難以改變的書寫習慣,進而影響漢字的純潔和規範。
所以,90後必須從網絡語言中吸其精華,祛除糟粕。對於一些下流低俗的網絡用語,90後要從自身做起,堅決予以抵製,消除網絡上的不文明現象,努力創造一個綠色、文明的網絡環境。同時,要確定用語環境。許多網絡用語隻限於網絡交際,不能用於中小學生作文中,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提倡認認真真地講普通話、寫規範字。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詞
對於學生作文中出現網絡流行詞語的現象,人們看法不同。一些人認為網上的流行詞語不規範,會對語言造成汙染,應當禁止在學生作文中出現;另一些人則認為它自由活潑、生動幽默,是語言多樣性和充滿活力的表現。
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需要我們用文化理性去思考,從語言學科的視角去判斷,以文章的傳播功能加以審視。具體來講,就是要分清網絡詞語的不同屬類(前提),分清表義功能上優劣的界限(實質),分清使用的場合(解決方案)。
從屬類看,網絡流行詞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網絡專指詞,即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譯入、引入或組合而成的新增語彙,如“博客”“微博”“在線”“網迷”等;另一種是網絡代替詞,即網民在網上寫作、聊天、發帖時使用的非正式詞語,如“光光”(獨身男人)“神馬”(什麼)“烘陪雞”(homepage)之類。這兩種詞語都因網絡傳播而出現,都可看作是網絡流行詞或網絡“熱詞”,但它們的功能、屬性和用途相差甚遠。前者為新義詞,意義是增殖的,即漢語中原來沒有相應的詞彙。比如“播客”“網絡推手”這類詞,互聯網出現前不可能存在。而後者多為同義詞,在漢語中已有相應的詞語,隻不過采取了“另類”的表述形式。一般而言,專指詞比較規範,由有文化修養的人根據表達需要新增而來;而代替詞則大多不規範,是網友在交流中漸次約定俗成的。
事實上,人們有爭議的網絡詞語主要指向網絡代替詞語,因為它們大多使用不規範,而且用於即時、隨意、感性的表達,追求情緒宣泄或戲謔搞笑,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例如,當用“青蛙”“狼族”“驢友”等詞彙指代某一類人時,已超出了善意的嬉戲而多少帶有侮辱色彩,無疑屬於不文明現象。
從功能看,詞語規範的目的在於更好地表達與交流,而表義混亂的詞語難以增強語言的活力,無法促進語言的發展。判斷詞語優劣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其表義是否準確。例如“主頁”一詞言簡義明,而用“烘陪雞”替換“主頁”,反倒使人不知所雲。需要強調的是,不論通過什麼介質書寫,錯別字的出現都是不規範現象,其後果是引起表義錯位,造成交際障礙。遺憾的是,眼下網絡代替詞中的錯別字現象十分嚴重,諸如把“壓力”寫成“鴨梨”,把“喜歡”寫成“稀飯”,把“版主”寫成“板豬”等。至於用“走召弓雖”來表示“超強”,用“天才”來表示“天生蠢才”一類,更是不能允許。比方說,當用“鴨梨”代替“壓力”,麵對“那裏的鴨梨很大”這樣的句子時,人們該如何理解呢?是“那裏出產的鴨梨大”,還是“那裏的環境條件給人的壓力大”?因此,從中、小學到大學的各種作業、習作、論文,應當堅決杜絕網絡代替詞的滲入和影響;語言教學一定要堅持基本的原則和要求,不能趕時髦、湊熱鬧。
從傳播看,網絡代替詞應當在特定範圍內存在。為保證語言教育和信息傳遞不受幹擾,應當把網絡代替詞限定在網上聊天、發帖、個人郵件、手機短信等範圍之內。隨著網絡功能的擴展,各種新聞已實現網上傳播,許多文件、文獻、事務文書、科研資料等也會通過網絡傳播,這時就得拒絕代替詞的侵擾——這也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使用不規範網絡詞語的前提條件。
分清使用場合,給其生存的空間,也是考慮到語言本身就是生態化、多樣化的存在,更何況人際交流狀態需要多樣化的語言形式。例如,不能因為有“再見”這個正規詞,就取消“拜拜”這個非正規詞。從交流空間來講,網上比紙質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靈活性,交流的渠道、方式也更加豐富多樣。於是,隨意表達和零星片斷、通俗形象和輕鬆活潑、情緒宣泄和調侃逗笑也就在所難免,沒必要非得追求正規書麵語言的典雅與莊重。
此外,對網絡詞語的判斷還要參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在網絡流行語中,有不少不合漢語習慣的表達形式,如“BTW”“555”“3Q”之類。對於不上網的人來說,看後如墜“雲霧”。在這一問題上,以往的經驗教訓值得注意。例如,比起直譯的“祖母綠”“德謨克內西”,意譯的“翡翠”“民主”更符合漢語習慣。作為俗文化表達形式的網絡代替詞,大多如同流行歌曲一樣,隻是曇花一現,便成了過眼雲煙,空耗人們的察識而已;而且,其中一些詞原本就是“鬧著玩”,屬於無聊的文字遊戲,沒有實質的意義和功能。如果不加分析地收集、編纂網絡代替詞,弄不好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有人在編《“汗”語言字典》,所謂的“汗語”指“使人流汗的語言”,這本身就不嚴肅,有獵奇、炒作之嫌——難道有必要建立有別於“漢語”習慣的“汗語”習慣嗎?
當然,並非所有網絡代替詞都不規範,也有一些符合漢語習慣且有表現力的。如“灌水”一詞,原意與寫字無關,現在網絡流行語中用來指“發無聊的帖子”,形象而生動。問題在於,網絡代替詞孰優孰劣不可能由正在學習語言的學生去判斷,隻好交給時間來檢驗。
如何正確對待網絡語言
一、網絡語言及其特點
隨著因特網的普及,網絡語言業已廣泛地進人人們的社會生活,並由此對語言文字的
運用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網絡語言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豐富而自由的表達方式,多采
多姿的話語風格,正因如此,就使得它在當今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有著相當程度的使用價值。
公文作為各種社會組織機構傳遞策令、溝通信息、交流經驗的書麵文字工具,在大力提倡和
推行辦公自動化的今天,不能不受到網絡語言的滲透、交融與衝擊。這是當前公文寫作領 域必須直麵的重要課題之一。
不可否認,網絡語言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書麵語言,使之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立體態
勢。由於網絡語言往往是以中英文夾雜、拚音數字化的形式出現,具有言簡意賅、含蓄美
妙、形象生動的特點,故而在傳遞信息和表情達意等方麵具有傳統的書麵語言所不能替代
的功用。例如VG(很好)、SG(帥哥)、JJ(姐姐)、BF(男朋友)、520(我愛你)、
PMP(拍馬屁)、MM(妹妹)、3KS(謝謝)、88(拜拜)。
二、公文中如何對待網絡語言
對於網絡語言這一新生事物,我們必須采取正確的態度加以對待。與社會流行語一
樣,既不能不分皂白,一概排斥,也不可兼收並蓄,統統拿來。應當堅持積極慎重的方針,既
要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又要堅決避免粗製濫用的現象。既然網絡語言已經成為一種社會
存在,並業已為人們所接受和運用,那麼我們就沒有必要對其噤若寒蟬,談之色變,而應因
勢利導,盡其所用。不過,由於公文的特殊性,在公文寫作過程中,對於網絡語言的使用應
當慎之又慎,除非用不可的情況以外(如要製定一份有關因特網使用管理方麵的法規等),
一般不宜使用,以免影響公文語意的準確表達,妨害公文的效用的發揮。更何況在網絡語
言中存在著大量的語言垃圾,如偶像(嘔吐的對象)、WBD(王八蛋)、TMD(他媽的)、NND(奶奶的)、謝謝你送給我有屎以來最有糞量的禮物等等,均應讓其物歸原
處。
如何看待網絡新詞彙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網絡的普及,不論影響好壞,網絡新詞彙的出現已成必然。網絡詞彙的出現與發展一方麵體現了人們文化表現方式的多樣化,另一方麵也體現了人們對應用了幾百年的傳統詞彙的厭倦,他們想尋求一種更能直接體現當時人、事、情、景的詞語。其實網絡新詞的出現也部分地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某些低俗、粗鄙的網絡詞彙也充斥著我們的視聽,這又是其負麵性。要一分為二地正確對待網絡新詞彙這個事物,既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麵,揚其善,又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麵,抑其惡!大家共同推動這個新事物積極健康的發展。
如何看待網絡語言
這是一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講,網絡語言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就它傳播性與流行性而言,傳播快,流行快,就會滋生一些問題。
其一,我尤其強調這一點,因為別的弊端是可以克服的,唯獨這一點,過多濫用網絡語言使人與人之間共性成指數增長,毀滅性抹殺個性與創新,生活中新的青年人交流詞彙過於局限,個性缺失會讓人的交流模式化,人不是機器,機器可以複製一套一模一樣的模版,人不一樣,舉個例子,學校可以說是社交頻繁的場所,即使不太喜歡網絡語言的學生也被迫使用,因為社交需要。三五個人看過去全是共性,沒有個性沒法革新啊。人的獨特性是很重要的,語言又是一個人特點直接體現的手段,如果一味效仿使用網絡語言,勢必就把自己劃到同一個克隆人群體了。事實上,人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創新意識。
其二,某些網絡用語違反公序良俗網絡用語由於流傳於網絡這一非現實場所,不免有許多糟粕的詞彙,甚至受到廣大網民的歡迎,有些可以適當講,比如背鍋,點讚,給力可以講,目前也可以用在文章中,因為這些詞一來符合語法,二來合適。有些允許講,比如神馬,浮雲,886,2333,但不可用在正式文體。有些堅決抵製,不可以講,也不可以用,不是說很多人在用就沒事,真理永遠是客觀的。
其三,某些網絡用語結構漏洞較多,內涵膚淺,使用者淺嚐輒止,聽者不以為意,降低了語言的”力量“。假如不出來一些內涵豐富的語言,那麼這會使得語言本質性的發展越來越難。網絡詞彙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這個特點我們也看到,來得凶猛,走得悄無聲息,幹嘛這麼客氣啊,事實上這就是結構漏洞內涵膚淺的影響結果說實在話,有些網絡用語不僅不值得推敲與品味了,而且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必須合乎語法,如果不合乎這些,即使這些詞彙感情再豐富,壽命也不會太長。
批判歸批判,一切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去看,不能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這裏再講一下優點。第一,在某種程度上說,網絡語言的語言特點通俗易懂,人們或多或少許多時候能用幾句網絡用語交朋友。網絡用語促進了人們表達自己觀點與想法的積極性,人民更愛”說話“了,以前詞彙比較”嚴肅“,人們比較拘謹。此外,網絡語言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彙一般集中在表達人物情感詞語,在情感特點上絕大多數都直抒胸臆,感情的表達十分直接,這對現實社會人們受到限製,壓力頗大的現狀是一個很好的釋放。譬如說,就拿2333來說,笑的表達很直接。有的詞彙還象形,QAQ,OZR等,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些算不上詞彙,隻能說是符號,但姑且放在網絡用語這一大類。
第二,網絡用語極大解放了人們交流方式,網絡用語本身形式偏向簡單,詞彙縮寫現象普遍,直接使打字交流更加方便,這是有利的。
第三,網絡用語風格偏向幽默,快樂倒是最重要的,而且形式新穎,有點打破成規成說的意思,倒也有點創新,但必須還是在語法內,否則連漢語都不算,這與上述其缺點裏麵提到的並不矛盾。
第三,網絡用語是發展的產物,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網絡的發展自然會衍生出其附屬品,網絡用語就其定義來說,是與時俱進的,本身是值得扶持與鼓勵的,網絡化時代自然要有適應於網絡交流的用語,這無可厚非,肯定要體現方便性,普適性,娛樂性。
我的態度是隻要不違反公德,符合友善的價值觀,在合適的場合都是可以適量(不濫用)使用的網絡用語。
如何看待網絡語言
網絡語言也是一種語言實踐,能在學生中間風靡,就說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網絡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影響了溝通,也就失去了語言的意義。同時,老師和家長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
在語言的長期發展中會出現一些新的詞彙,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會被淘汰,這些新出現的網絡詞彙中有些可能成為漢語的新詞彙。網絡語言是年輕人的一種調侃語言,它也有個生命力的問題。對網絡語言我們要有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對網絡語言的出現不要大驚小怪,視為洪水猛獸。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詞
辭舊迎新之際,網絡上各種各樣的20xx年度十大熱詞榜也熱鬧起來。例如,由互動百科聯合中國文化促進會、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移動手機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搜狐新聞客戶端所共同發布的“20xx年互聯網十大熱詞”榜中,“中國夢、土豪、霧霾、中國大媽、單獨二孩、斯諾登、比特幣、嫦娥三號、房姐、大黃鴨”入列其中。這裏麵的一些詞語,如“土豪”(Tuhao)、“大媽”(Dama)等,甚至流傳海外,被譯為英語,據說還有可能被列入《牛津英語詞典》。從傳播學的角度看,這些網上流傳的年度“熱詞”,實際上也是當下社會生活熱點的真實反映,體現出特定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記錄了當年的重要事件和民風輿情。以上述引用的“十大熱詞”榜來觀照,便涉及到施政理念、社會分化、文化品位、生態環境、計劃生育、國際政治、國際金融、中國航天、房產腐敗,娛樂消費等多方麵的社會內容。像土豪一詞,本來源於一則笑話:某青年問一位禪師,“我很富有但不快樂。我該怎麼辦?”禪師回答:“何謂‘富有’?”青年說,“我在銀行有上百萬存款,北京市中心有三套房子。不算富有嗎?”禪師不說話,向他伸出一隻手,青年恍然大悟:“大師,您是讓我懂得感恩和回報嗎?”“不……土豪,我們可以做朋友嗎?”禪師說。這則笑話,本是暗諷中國當今房地產泡沫經濟的現實。然而,隨著該詞在網絡上數千萬次的引用流行,“土豪”又有了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分層和文化消費品位的意味。對於當今網絡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熱詞”,我們應客觀地加以對待。對於那些傳播正能量的詞語,如“中國夢”、“給力”等,應及時予以肯定,並適當采用到平麵媒體中。對於那些揭示出社會熱點的詞語,如“土豪”、“霧霾”、“房姐”等,則應在工作中高度地警醒,將工作做得更好。至於一些具有鮮明網絡特點的詞語,如“高大上”、“喜大普奔”、“不明覺厲”、“人艱不拆”等,也不必急於否定。一些沒有生命力的詞語,日久自會淘汰。隻有那些符合漢語語言習慣、符合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的詞語,才有可能長久地流傳下去。
如何看待網絡上的新興詞語總是層出不窮
網絡語言的利與弊
網絡語言流行的利
網絡語言目前深受到廣大學生和網民的歡迎,也就說明它是有強大生命力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它的存在和流行因素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標新立異
具有革命意義的創新性是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網絡是一個在推崇個性、追求方麵走得有點極端的世界,它為網民們提供了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間,這種空間因缺少了傳統社會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監督”而顯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貴。大部分網民都是受過教育且有著創新意識和好奇心的年輕人。他們往往在構思上更為巧妙,往往語出驚人、令人遐想無限,從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個人在語言上的創造力。
這種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詞彙和語法兩個方麵:一是對已有詞語的變異使用及新詞新語的創造;一是對常規語法的突破。前者如 “東東”意指“東西”;“偶”是“我”的一種比較調皮的說法,並由此推衍出“偶們”。這些詞語在網絡中已司空見慣了。後者如“難過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 常采用港式語法的說法。
2、經濟簡練
網絡語言除用字節儉外,還盡量突破原有書寫符號的局限、改變現有語言中某些詞語形音義方麵的約定俗成,創製了新的形音義的結合體,如前麵提到的字母詞、數字詞、圖形符號等,其豐富性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語言模式,並且靠這些簡單的符號傳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內涵。網絡語言對現有語言成分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形”上,它是用最簡潔的“形”來巧設言語交際的跨度,縮短信息交際的寶貴時間,並且這種跨度的設置,在一定的語境中,人們憑借自己的知識儲備,完全可以逾越,而一旦跨越,便會帶來一種愉悅,具有一定的刺激性。
此外,從句式的選用上也可以看出網絡語言的經濟性,網民們為了提高交流速度、節約時間和上網費用或是在打字時沒有耐性,他們很少運用長句子、複雜句子,而多用短句。句子的省略現象也很普遍。經常上網聊天的人對這一點是深有體會的。我們在某聊天室隨機選取了10句聊天記錄,其中字數低於5個字的有9句,超過5個字低於10個字的有一句;標點符號1個;有修飾成分的3句;沒有複句。雖然這不能代表網上聊天的所有記錄,但也可窺一般,透露出網絡語言經濟性的特點。
3、形象傳神
在網絡中,網民們還充分利用鍵盤上的符號,象形創製了許多極為生動形象且風趣幽默的表情和動作的圖形,用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來模擬現實交際。
這些網絡符號在電腦屏幕上構成了一張張卡通式的臉龐,不僅形象傳神,而且使網絡聊天具有了“可互視、可互聽”的近距離交際效果。網絡符號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成分:它沒有語音形式,書寫形體也不同於文字形式,但可以表達一定的意義內容。它給虛擬的網絡生活增添了許多生氣和實在感、即時感。例如:聖誕節到了,網友間都會互相問好,這時,發個“*<|:->|:->
網絡語言的形象性還表現在一些形象的網絡詞語上。如把網民稱為“網蟲”,於是初級網民是“爬蟲”,高級網民是“飛蟲”等。再如,把“這樣子”連續為“醬紫”(多少受到了風靡於網民中的卡通片《蠟筆小新》的影響),既有視覺效果,又隱含了味覺效果。
4、幽默詼諧
詼諧性是網絡語言更為吸引人主動使用並進行傳播的又一特點。網民的相對年輕化使網絡語言充滿活力,他們苦心構思出許多生動有趣且反主流的網絡語言、營造出輕鬆幽默的閱讀氛圍。如“菌男”、“黴女”是指相貌醜陋的男女。這兩個詞一方麵與“俊男、美女”諧音,反其義而用之;另一方麵“菌”“黴”能立刻使人想到過期、變質的食物,都具有很強的反諷效果。充分體現了網絡語言的詼諧性的特點。
網絡語言流行的弊端
正是因為網絡語言有上述所說的各項優點它才可以如此流行。當然,網絡語言在給人們帶來新奇感覺的同時,也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不便,尤其是它對規範漢語的運用帶來了不小的衝擊。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粗俗泛濫
在網絡語言不斷追求個性、不斷創新的洪流中,語言的粗俗化也是確實成為了一幫人的低級趣味。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許多優美的詞句。但網絡語言如此簡單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國文字的內涵和美感了嗎?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如果長期使用網絡語言,會使自己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下降。如今的網絡可以說充斥著粗俗、輕佻的語言,像“TMD(他媽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隨處可見。我們通過Google進行搜索,發現包含“TMD(他媽的)”字眼的中文網頁有521個,而這被魯迅先生當年譏諷為“國罵”。虛擬世界心煩意亂的生活,網絡空間一次性的人際關係,全球範圍內城市文化的色情暴力傾向都是網絡粗俗語言泛濫的原因。
2、過度流行
流行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什麼事情總得有個度吧。網絡上的新興詞語層出不窮,這就難免會產生大量的超出漢語言規範的詞語。網絡語言已不甘心隻有網絡上生存,開始走出虛擬的網絡,有進入現實生活中的傾向。現在的孩子開口“286”,閉口“7456”的,甚至在其作文、日記、周記中也使用類似的語言。這些語言夾雜著大量的錯字、別字、怪字、甚至是語法和結構上的錯誤,有很多根本就沒有遵循漢語規範。例如,氣死我樂——氣死我了;“氣瘋” ——“棄轟”等等。對於正處於學習漢語言規範、打語言基礎階段的孩子及青少年而言,漢語規範隻是剛剛接觸,根本無法清楚地辨別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符合規範的,這樣就會混淆他們對漢語規範的正確認識。
3、語意模糊
網絡語言給網民們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出現了讓我們這些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看不懂的現象。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對於從未接觸過電腦或電腦初學者,簡直就像密碼那樣難以弄懂。比如,在聊天時為了方便,發了個“Y(Why?為什麼?)”你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但你知道對方是否也和你一樣弄懂了呢?也許,對方會發一大堆問號回來,問:“這是什麼意思?”
4、過度求新
網絡語言在求新度方麵有些過頭,例如E-mail有電子郵件、電子函件、伊妹兒之稱;BBS有電子公告板、電子公告牌、電腦告示牌、在線公告牌多種說法;版主也被寫成“班主、版豬、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種創意還未定型又有一種創意又出現了。這些問題不能不日益引起人們的擔憂。
5、代溝影響
網絡語言網絡符號不但在網絡中流行,而且在校園裏在生活中,學生也以用網絡語言說話為時髦,許多老師和家長說,現在孩子們寫的東西是越來越看不懂了。孩子的日記,家長是不應該看的,特別是在大力倡導要尊重孩子隱私權的今天,很多家長也願意給他們一點隱私空間。可孩子寫東西自己看不懂,確實讓不少家長著急上火。我們調查中一位家長董女士抱怨地說:“我家孩子回家就上網,和我們說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好不容易在一起聊天,卻時不時不自覺地蹦出一個令人聽不懂的詞,說兩句聽不懂的話。”她還發現女兒的日記中有這樣的文字:“……沒想到我最要好的朋友竟欺騙我,TMD(他媽的),7456,我恨不得一腳TST(踢死她)。” 董女士看後不知所雲,直到女兒放學回家一翻解釋她才明白過來。董女士無奈地對我們說:“這是什麼話呀,根本看不明白!看來我和孩子之間已經有了新的代溝。”
網絡語言的利與弊
一、網絡語言的分類
縱觀網絡語言的林林總總,在網絡中普遍存在以下類型:(1)符號疊加譜新意;(2)數字代碼諧音語;(3)自創英文極簡縮略語;(4)自創拚音極簡縮略語;(5)漢語同音或諧音詞語代替;(6)動物名稱借用;(7)傳統詞彙新含義;(8)新造詞語;(9)圖片類。
二、網絡語言流行的利
1.標新立異:這種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詞彙和語法兩個方麵:一是對已有詞語的變異使用及新詞新語的創造;一是對常規語法的突破。
2.經濟簡練:網絡語言除用字節儉外,還多用短句。
3.形象傳神:在網絡中,網民們還充分利用鍵盤上的符號,創製了許多極為生動形象且風趣 幽默的表情和動作的圖形,用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4.幽默詼諧:如“菌男”、“黴女”是指相貌醜陋的男女。這兩個詞一方麵與“俊男、美女”諧音,反其義而用之;另一方麵“菌”、“黴”能立刻使人想到過期、變質的食物,都具有很強的反諷效果,充分體現了網絡語言詼諧性的特點。
三、網絡語言流行的弊端
1.粗俗泛濫:如今的網絡可以說充斥著粗俗、輕佻的語言。
2.過度流行:網絡語言已開始走出虛擬的網絡,有進入現實生活中的傾向。這些語言夾雜著大量的錯字、別字,甚至是語法和結構上的錯誤,會混淆青少年對漢語規範的正確認識。
3.語意模糊:網絡語言給網民們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出現了讓我們這些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看不懂的現象。
4.過度求新:網絡語言在求新度方麵有些過頭。
5.代溝影響:學生以用網絡語言說話為時髦,許多老師和家長說,現在孩子們寫的東西是越來越看不懂了。
對於網絡語言,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認識,怎樣對待?我們認為網絡語言與常規語言相比,具有新奇、簡單、幽默的特點。在網絡這種特殊媒介起到有效交流工具的作用,屬於在一定範圍內約定俗成的語言現象,應當報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同時,我們應當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學會揚棄;提倡自律,不盲從逐流,自覺學好、用好規範的語言。
如何看待網絡語言在生活中的運用
網絡語言比較靈活而具有創造性。
很多時候起源於人內心的狀態。
這跟社會生活本身是分不開的。
好比:有木有,這個木字就代表著人在麵對事物時的呆木。
有米有,這個米字就代表著人們內心的滿足線低,要求的不多。
hold住,hold本身有抓住、控製住的意思,如果說你抓住機會了嗎?比較拖遝,反而hold住更能給人親切感。
不管怎麼說,個人認為,中國的文字還是具有活性的,有些狀態的表達比較考驗人想象能力,網絡語言在生活中的運用,代表著人們的審思與一種對於潮流時尚的追求。一成不變的生活是無聊的,以前語言的平台有戲曲、詩歌等促進活性,今天,這個平台換成了網絡。
或許會說,為什麼不是報刊電視,因為這些平台沒有交流的空間,有些開場白是百用不厭的,一些詞語是不能用錯的。換一個立場,這不是很無聊嗎?
如何辯證的看待網絡詞語
說到網絡詞語,想必大家多少都能說上來幾個,偶、醬紫、蝦米、神馬、浮雲……等等吧,這些網絡詞語的傳播速度是如此之快,並且廣泛被使用起來,我個人也沒有覺得這些網絡詞語有什麼不妥,不過我的語言習慣裏麵貌似沒有這些成分,不怎麼喜歡說這些詞語,感覺還是有點不符合我的語言習慣和思維邏輯.
怎麼看待一個事物,貌似科學的說要辯證的看問題,可是又不想搞的那麼官腔,怎麼看待……恩,確實是個問題,哈哈~
大家又是怎麼看的呢?你的語言習慣裏麵有這些網絡詞語嗎?不曉得這些詞語代表的是一個網絡時代產物,還是人們對傳統語言的顛覆呢?
其實我覺得語言根本目的是在於溝通,隻要對方能明白你所要表達的意思,那就OK了
在這一個層麵看來,貌似這些詞語也無外乎就是中國萬千詞語中的一個,兩個而已
如果慣用中國人總愛把簡單的事物上升一個高度的話,語言是一種藝術,這些網絡詞語可能就是一種褻瀆了.
貌似中國人的這點還是發揮的比較盡致呀,簡單的事物複雜化,我真不覺得這是好事……
就好比你在公司曠工不上班,其實簡單的事情就是沒請假不上班.
領導就會說,作為公司的一員,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有團隊精神,不能特立獨行,你看這樣的影響多不好呀,影響團隊士氣,影響公司形象……(僅僅舉例,不代表我以及他人,哈哈~)
靠,NND,有完沒完……說這些沒用的,這就是中國!
好吧,就好比為何強烈要求IPHONE可以越獄一樣,美其名曰“符合中國國情”……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