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切
qiē
①<動>切割;用刀分割東西。《鴻門宴》:“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而啖之。”
②<動>磨。《詩經·衛風·淇奧》:“如~如磋,如琢如磨。”
qiè
①<動>貼近;切近。《荀子·勸學》:“《詩》《書》故而不~。”
②<形>懇切;深切。《柳毅傳》:“迨訴頻~,又得罪舅姑。”
③<形>迫切;急切。《黃生借書》:“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如是。”
④<形>嚴厲。《陳情表》:“詔書~峻,責臣逋慢。”
⑤<副>務必;一定。《失街亭》:“~宜小心在意。”
文言文中的切厲的意思
亦作“ 切勵 ”。切磋砥礪。 宋 司馬光 《賢良策問》:“至治之世,耕者讓畔,漁者讓澤。今國家修明禮儀以切勵天下久矣。” 清 吳敏樹 《業師兩先生傳》:“而先兄實攻苦製藝,與先生相切厲。”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錄其三事,以與同誌相切厲。”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簡單而又切中主題)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而翁歸,自與汝複算耳”。
◎ 連詞(a.表平列,如“多而雜”。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遞進,如“而且”。d.表轉折,如“似是而非”。e.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而不烈”。f.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而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 ◎ 設,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表(從……到……):從上而下。
古文注釋中的“反”是什麼意思?
1、“反”就是“反切”
反切法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法,也是對漢字字音結構的一種分析方法。反切法使用兩個漢字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前麵的字稱為反切上字,取其聲母,後麵的為反切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
聲母、韻母、聲調取出來之後一組合,就是那個漢字的讀音。在使用音標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國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注音方法。
【例證】:“犁”,利之反。也就是用“利”的聲母“L”+“之”的韻母“i”=“犁”的讀音為“Li”
【源流】:
反切法最初也稱為“反”或“翻”,後來叫“切”,所以“反切”是“反”和“切”兩種說法的合稱。這兩種說法雖然名稱不一樣,但實質沒有區別。顧炎武《音論》裏說:“《禮部韻略》曰:‘音韻輾轉相協謂之反,亦作翻,兩字相摩以成聲韻謂之切。’其實一也。”反切取的就是“反複切摩”之意。唐代宗大曆年間,因皇帝害怕造反,忌諱“反”字,遂將“反”改成了“切”。
【出處】: 《大宋重修廣韻》,原則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還有一口訣:“上字辨陰陽,下字辨平仄。”
【注意事項】:
古字典的反切隻適用於當時的古音,不可單憑古代字典的反切記錄套用於現代音。因為古音和現代音有較複雜的演變規律。比如上麵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切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副>形>形>形>動>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