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寫詩的風格是什麼?
王昌齡以擅撫七絕而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他善於把錯綜複雜的事件或深摯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煉和集中,使絕句體製短小的特點變成優點:言少意多,更耐吟詠和思索。他的邊塞詩充滿了積極昂揚的精神,鄉思和送別之詩,節奏明快,而抒情風格更以誠摯深厚見長。現存詩一百八十餘首,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詩歌創作有什麼藝術特點
王昌齡是盛唐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其詩歌藝術成就極高。本文主要研究其詩歌藝術總體特征和藝術成因。筆者認為王昌齡詩歌風格雄健沉著,具有激昂沉鬱的詩歌風骨、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這是時代、地域和個人性格三重影響的必然結果。王昌齡化用比興物象的高超手法使其詩歌取得了更加含蓄蘊藉、形象優美的抒情效果。其描寫藝術無意於對景物的細致刻畫,往往直接突出主體對景物心理感受的描寫,詩人用這種方法描寫出了各種韻致的景物,七絕詩歌的景物多清寂雅麗,而五古詩歌的景物描寫多宏大雄渾。王昌齡詩歌的藝術結構具有層曲雅致的特征。
王昌齡的文學地位,寫作風格,還有特色
在中國古代詩學理論史上,唐代王昌齡第一個把“境”概念引入詩論,倡導“縱橫”思維,闡述“境思”理論,提出“意境”審美範疇,這是中國詩歌藝術思維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曆史的角度看,中國詩歌藝術思維的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兩次大轉變:一是從“象”到“意象”,是從哲學到審美的思維轉變;二是從“意象”到“意境”,由“單線”思維向時空“放情”而“縱橫”的轉換,這是我國心靈自由的審美理論開端。以劉勰《文心雕龍》的“神思”論為標誌的第一次轉換,強調“宗經”、“征聖”,受製於儒家思想體係,構成“情——物——辭”的“單線”思維特征。以王昌齡《詩格》的“境思”為標誌的第二次轉換,因處在儒、道、佛思想融合、佛學思想盛行的唐代,它不僅吸收了道家的“虛靜”與“遙遊”,更重要的是滲透了佛禪的“空”、“悟”觀和“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的理念,形成了空靈、曠達的思維特征。
對於我國古代文論家來說,要在審美思維上獲得個人情感自由和心靈超越,是十分不容易的。因為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背景下,他們大多經過儒家經典與教條的哺育和儒家思想的熏陶而成長起來,超越就意味著“離經叛道”。劉勰如此,王昌齡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劉勰雖然完成了由哲學意象到審美“意象”的根本轉換,致力於儒家經典和佛書的研讀,但《文心雕龍》的寫作正值他悉心追求“樹德建言”的狂熱時期。劉勰對當時創作界片麵追求形式風氣的抨擊的確是直麵而深刻的,但他主“情”而“情”不離“誌”,狀“文”而“文”不背“理”,重“辭”而“辭”不離“道”,始終嚴守著“宗經”和“征聖”的信條,儒家精神一直牽製著他的審美視角和思維路徑。王昌齡則不然,他與詩壇孟浩然、李白、岑參、王之渙、王維、高適等眾多詩人都有交誼,曾遠赴西北邊地,遊往各地勝境。軍旅生涯、政治沉浮、人生磨難等,使他對生活體驗更為深刻,視野更加廣闊。他把對人生的領悟融入他的藝術實踐和審美創造,使他進一步對情境之外的詩意擁有了更加獨特的體驗和更加深刻的感受。尤其是他貫通佛經,與僧廟往來密切,並參與禪詩創作,佛教的“境”思維對他的潛移默化,使他的情感空間和心靈自由度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從而成就了他的“縱橫”式的“境思”說。誠如陳良運所說:“王昌齡等以境論詩,實際上是將佛家境界轉化成詩家境界。”①張伯偉認為,由於有佛家之視野,王昌齡《詩格》提出了“三境說”。②王振複也說:“王昌齡《詩格》以佛學修養建構其‘詩有三境’尤其‘意境’之說,並非偶然。”③王昌齡把“象”思維和“境”思維結合在一起,主張以“意象”為核心,“縱橫變轉”,形成“情”縱橫、“意”縱橫、“象”縱橫三個方麵,並稱之為“境思”。由此所形成“物境”、“情境”和“意境”,體現了“境思”的獨特效應,表現了詩歌藝術思維的曆史性轉折。在我國審美理論史上,王昌齡的“境思”說是具有裏程碑的意義的。
關於王昌齡對中國詩學的貢獻,以往學者主要關注的是:一、王昌齡的思想形成;二、“意境”論術語的提出與價值;三、“三境論”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等。其實,關注個人的目的在於發現他的曆史價值,一種思想的產生或一種思維方式的變革,往往比一個概念的形成更重要。本文認為,王昌齡提出的“意境”論固然是他的重大貢獻,但他關於詩歌藝術思維的“縱橫”與“境思”的闡述,則形成了中國詩歌以心靈自由為特征、強調主體情感自由抒發的基本思維模式。這是中國審美思維的一次富有曆史性跨度的心靈橫向超越,其價值遠遠大於“意境”概念本身的價值。
一、王昌齡的“放情”與“情境”審美論
相比較而言,劉勰最富有“蕩氣”的“情”論,莫過於“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神思》),但......餘下全文>>
王昌齡什麼詩最著名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詩有哪些
1、《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4、《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5、《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6、《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裏,微軀敢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7、《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8、《秋興》
日暮西北堂,涼風洗修木。
著書在南窗,門館常肅肅。
苔草延古意,視聽轉幽獨。
或問餘所營,刈黍就寒穀。
9、《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月帶千裏貌。
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
10、《送柴侍禦》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1、《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12、《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13、《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飲對瀟湘,從此歸舟客夢長。
嶺上梅花侵雪暗,歸時還拂桂花香。
14、《送胡大》
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
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
15、《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雲起。
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
16、《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
太清聞海鶴,遊子引鄉眄。
聲隨羽儀遠。勢與歸雲便。
青桂春再榮,白雲暮來變。
遷飛在禮儀,豈複淚如霰。
17、《送歐陽會稽之任》
懷祿貴心賞,東流山水長。
官移會稽郡,地邇上虞鄉。
緩帶屏紛雜,漁舟臨訟堂。
逶迤回溪趣,猿嘯飛鳥行。
18、《送裴圖南》
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漫道閨中飛破鏡,猶看陌上別行人。
19、《送人歸江夏》
寒江綠水楚雲深,莫道離憂遷遠心。
曉夕雙帆歸鄂渚,愁將孤月夢中尋。
20、《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棹。
山為兩鄉別,月帶千裏貌。
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餘下全文>>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哪些?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王昌齡《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關門。前軍夜戰洮河北,以報生擒土穀渾。”;
王昌齡詩詞介紹
王昌齡[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昌齡(698年-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1],盛唐著名詩人。他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因其善寫場麵雄闊的邊塞詩,而有“詩家天子”(或作“詩家夫子”)、 “七絕聖手”、“開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2]。世稱“王江寧”。[3]
目錄
[隱藏]
1生平
2作品
3評價
4參考文獻
5外部鏈接
生平[編輯]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齡登進士第[4],補校書郎。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中博學宏詞科。[5]後來外調做汜水(今河南省滎陽縣)尉,二十七年,被貶嶺南[6],途經襄陽,與孟浩然見麵[7]。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遷江寧縣(今南京)縣丞。[8]
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9],又被貶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10]世人又稱“王龍標”。[11]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亂爆發,王昌齡輾轉返回家鄉,至德二載(757年)前後為亳州(今安徽亳縣)刺史閭丘曉所殺,時年58歲。[12]
作品[編輯]
王昌齡《西宮春怨》詩意圖,選自月岡芳年《月百姿》
王昌齡詩今存180多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出塞》、《從軍行》為代表作的邊塞詩,另一類是描寫婦女生活的詩,代表作有《采蓮曲》、《越女》等。
評價[編輯]
《河嶽英靈集》:元嘉以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跡,且兩賢氣同體別,而王稍聲峻。
《唐詩品》: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越。七言小詩兒與太白比肩,當時樂府采錄無出具右。王言古作與儲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蕩不持,卒取閭丘之禍,輕華之致,不並珪璋,豈亦定見耶!
朱警《王昌齡詩集跋》:少伯詩為中興名家,與儲光羲相埒,而少伯稍聲峻,多遠調。至如“飛雨祠工來,靄然關中暮”、“東峰始含景、了了見鬆雪”,興象融化,有遺音矣。
《藝苑卮言》:七言絕句,王江寧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
《詩藪》: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少伯七言絕,超凡入聖,俱神品也。
《唐詩別裁集》: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可。
參考文獻[編輯]
^ 《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說是江寧(今南京)人,《舊唐書》卷一九○下《文苑傳》稱是京兆(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中“王昌齡”條又稱:“太原王昌齡”。《唐才子傳》從《河嶽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傅璿琮《唐才子傳校箋》提到王昌齡有《宿灞上寄侍禦璵弟》一詩,認為王璵時任侍禦史,與王昌齡同族;又據《新唐書》卷七二《宰相世係表》所載“琅邪(今青島市黃島區)有方慶、璵……”與《博異誌》載“琅邪王昌齡自吳抵京國”句,認為:“則王璵之族望為琅邪,王昌齡當亦同此。又《博異誌》有《王昌齡》一篇,起首曰:‘開元中,琅邪王昌齡自吳抵京國。’《博異誌》為唐人傳奇,所載大多怪誕不經,然稱王昌齡為琅邪,當亦有所本。”
^ 《唐才子傳》
^ 李肇《國史補》卷下與《全唐文》卷七六四輯有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
^ 顧況《監察禦史儲公集序》雲:“聖人賢人,皆鍾運而生,述聖賢之意,亦鍾運盛衰矣。開元十四年,嚴黃門知考功,以魯國儲公進士高第,與崔國輔員外、綦毋潛著作同時;其明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而侍禦聲價隱隱,轥轢諸子。”
^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
^ 詹鍈:《李白詩文係年》
^ 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
^ 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
^ 《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曆遐荒”,《舊唐書》本傳說他“不護細行......餘下全文>>
王昌齡王昌齡詩詞
萬裏長征人未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
漫道閨中飛破鏡,離家幾日茱萸新。
著書在南窗。
4、《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13。
苔草延古意、《送裴圖南》
黃河渡頭歸問津,平明送客楚山孤。
14、《送胡大》
荊門不堪別。
羈譴同繒綸。
曉夕雙帆歸鄂渚、《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
太清聞海鶴,遊子引鄉眄。
聲隨羽儀遠。勢與歸雲便。
青桂春再榮,白雲暮來變。
遷飛在禮儀,豈複淚如霰。
17。
或問餘所營,猶看陌上別行人,江邊明月樓。
桂林寒色在、《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嶺上梅花侵雪暗。
9。
曾為大梁客。
3。
何處遙望君,況乃瀟湘秋王昌齡的詩有哪些
1、《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
洛陽親友如相問。
19、《送人歸江夏》
寒江綠水楚雲深,春日凝妝上翠樓,微軀敢一言、《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
石溪流已亂,苔徑人漸微。
日暮東林下,山僧還獨歸。
昔為廬峰意,況與遠公違。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12。
15、《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雲起。
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
16,孤城遙望玉門關、《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送高三之桂林》
留君夜飲對瀟湘、《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不破樓蘭終不還、《秋興》
日暮西北堂,莫道離憂遷遠心,月帶千裏貌。
明月隨良掾、《送歐陽會稽之任》
懷祿貴心賞,東流山水長。
官移會稽郡,地邇上虞鄉。
緩帶屏紛雜,漁舟臨訟堂。
逶迤回溪趣,猿嘯飛鳥行。
18,悔教夫婿覓封侯。
山為兩鄉別,刈黍就寒穀,歸時還拂桂花香,不教胡馬度陰山,從此歸舟客夢長。
7,愁將孤月夢中尋,苦節知所效,不負信陵恩,春潮夜夜深,僻幽聞虎豹,越水將引掉、《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6、《答武陵太守》
仗劍行千裏。
忽見陌頭楊柳色、《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視聽轉幽獨,門館常肅肅。
2,留騎主人心。
但使龍城飛將在,涼風洗修木,一片冰心在玉壺。
8!
5。
10、《送柴侍禦》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1
送柴侍禦寫出了詩人王昌齡什麼性格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樂觀開朗的詩詞來減輕柴侍禦的離愁。而實際上自己卻是十分傷感。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更能表達出詩人濃濃的離愁。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王昌齡寫詩的風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