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詩歌的特點
中國西漢初至東漢末大約400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而以兩漢樂府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
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曆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
漢代詩歌有哪些類型?
一、古詩分類:
1、按音律分類:
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2、按內容分類:
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二、新詩分類: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2.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腳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詩歌是一種抒情言誌的文學體裁。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分為很多類別。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1)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反映。(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象。(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4)詩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古代漢語中賦的特點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誌”,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賦的特點
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經曆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像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曆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其中漢賦最具影響。
漢代詩歌的傑出代表
漢代詩歌成就最高的是漢樂府.樂府是當時朝廷設立的長官音樂的機構.(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是漢樂府民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的代表作.
產生於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是五言詩的典範.
漢末(三國)時期,湧現了大量作家,出現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代表人物是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燕歌行》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根據材料,概括漢代教育的特點。
漢朝教育以儒家學說為正統教育,先前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教育上,以儒學為尊。四書五經等儒學著作成為全國通用的官方教材。並在中央社太學,學習儒家經典。鞏固儒學地位。
1教育上的統一,有利於思想上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
2非貴族非官員子弟可以憑借這台學生的資格,成為官員。有利於國家吸收人才。
3教育的提高有利於培養高素質高知識的人才,拓展官員素質,普及更有利於國民素質的提高。
4緩解階級矛盾,丹於社會穩定。
5促進文化的發展繁榮
6利於中國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
簡答兩漢文學發展的主要特征
兩漢文學的主要形式、結構與特征
1. 賦
賦是漢代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樣式,它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它借鑒楚辭,、戰過縱橫之文主客問答的形式,鋪張恣肆的文風,有吸取先秦史傳文學的敘事手發,將詩歌融入其中。賦有傳統的四言,又有新興的五言和七言。它的文體來源廣泛,是一種綜合性文體。枚乘的《七發》標誌著新體賦的形成。司馬相如的作品代表最高成就。西漢後期新體賦的主要作家是揚雄,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是東漢新體賦的兩篇力作。張衡的《歸田賦》開創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2. 楚辭體作品
楚辭體作品在漢代沒有新的發展,許多作品都是在摹仿《離搔》、《九章》。漢代盛行解讀楚辭的風氣,文人對屈原一往情深。楚辭重在詠物抒情。發展中慢慢與新體賦合流,總稱為辭賦,楚辭被稱為騷體賦。
3. 兩漢敘事散文
兩漢敘事散文在文體上有較大發展。《史記》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漢書》繼承了它的體例,並使之完善。《吳越春秋》強化了史傳作品的文學性,是曆史演義小說的濫觴。東漢時期還出現了碑文,是品核人物風氣推動下的新文體。馬第伯的《封禪儀記》是最早的較為完整的遊記。漢代政論文承先秦諸子散文的餘緒,在形式上沒有大的突破。
4. 詩歌
四言詩在漢代繼續沿用,但不在居於主導地位,漢代出現了五言詩。五言詩在西漢多見於歌謠和樂府詩,文人五言詩在東漢大量出現。東漢的五言詩已經成熟,敘事詩有《孔雀東南飛》,五言詩抒情詩的典範是《古詩十九首》。西漢已出現大量七言詩,附屬於漢賦的七言詩通常是句句用韻,反映了早期七言詩的特點。
兩漢文學主要形式、風格、特征
兩漢文學的主要形式是散文、賦、楚辭體、樂府詩。
其中散文風格多樣,有曆史散文、政論散文。其特征為別為前者開辟了新的文體樣式,以人物為中心來記敘曆史。而政論散文則主要繼承先秦散文的模式,但是卻有所發展,散文結構更加嚴謹質實。
賦的風格是大賦、小賦、騷體賦相輔相成。特征是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韻散兼行,對諸種文體兼收並蓄,形成一種新體製。
樂府詩風格承載先秦詩歌樣式,但又有其鮮明的特點,如有了新的詩歌樣式—五言詩。楚辭體作品僅僅是模擬屈原的作品,在風格和特征上幾乎沒有變化,因此漸漸衰落。
兩漢故事賦或講述鳥獸故事,或敷演曆史傳說,或再現生活場景,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世俗民眾的思想感情與審美情趣,其生成及傳播方式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這些賦作包孕著戲曲、小說等多種文學要素,其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人物形象的鮮明,語言的個性化與通俗化,都形成了漢代文學中特異的存在,從而對中國文學尤其是俗文學的發展演進有過不小的影響。
樂府詩分哪幾類?漢樂府詩的思想和藝術特色是什麼?
漢代樂府詩
一、何謂樂府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誌》記: 「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 於是有趙,代之謳, 秦,楚之風, 皆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漢代樂府詩的類別
二、從其內容來看, 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貴族文人所作之頌歌
「郊廟歌辭」, 為祀天地,太廟,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辭」, 為朝廷宴饗所用.
「舞曲歌辭」, 分雅舞,雜舞.雅舞用於郊廟,燕饗; 雜舞用於宴會.
軍樂
「鼓吹曲辭」, 是用短簫鐃鼓的軍樂.
「橫吹曲辭」, 是用鼓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
民間的歌辭
「相和歌辭」, 為漢世街陌謠謳, 起初隻是人們隨意吟誦,「後漸被之管弦, 即為相和曲」.
「清商曲辭」, 源出於相和三調, 內容多為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雜曲歌辭」, 有寫心誌, 抒情思, 敘宴遊, 發怨憤, 言戰爭行役, 或緣於佛老, 或出於夷虜.兼收並載, 故稱雜曲.
漢代樂府詩的題材內容
反映戰爭的痛苦
《戰城南》反映漢代人民那種慘痛的戰爭生活非常深刻.詩的前幅描寫激戰的荒涼恐怖,
後幅則寫平民為戰爭而荒廢耕作, 因而發出怨言, 誠為暴露戰爭苦痛生活的寫實詩篇.又如《東光》一篇, 反映出武帝征討南越, 軍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倉吾多腐粟, 無益諸軍糧.諸軍遊蕩子, 早行多悲傷」, 也是一篇反戰的作品.
反映徭役的痛苦
《十五從軍征》詩中描寫一個在外麵征戰六十五年的軍人, 到了八十歲的高年, 回到家鄉
來, 房屋破壞不堪, 成了鳥獸的巢穴, 親故凋零, 一無所有, 肚皮是餓了, 於是采著野穀葵草煮著作羹飯, 但是在這種情景之下, 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門望著天邊, 眼淚不住地流下來了.詩中對於那種不合理的徭役製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難, 作了無情的控訴.
反映貧困
《婦病行》描寫一個貧民家庭的悲慘景象.詩中寫病婦臨終托孤, 丈夫對親友哭倒, 孤兒
在空舍中啼號索母的情況, 真實動人, 令人淒酸.《孤兒行》描寫了孤兒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隸和仇人, 盡量折磨他, 必欲置之死地.《東門行》描寫了一個窮老漢為窮困所迫, 鋌而走險, 起來造反的過程.
反映漂泊/遊子他鄉
遊子在外的生活艱苦, 不易還鄉, 是以此類羈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現強烈的悲痛,
如《飲馬長城窟行》: 「遠道不可思, 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 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 輾轉不相見」, 便是寫一個妻子為了尋求好的丈夫而輾轉流徙他鄉的.
愛情題材
《有所思處寫一個女子知道愛人有他心的時候,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給他的禮物摧毀了, 表
示一刀兩斷的決心, 但是當好憶起當初定情幽會時的甜蜜生活時, 便又覺得不能一刀兩斷, 顯出作者的痛苦矛盾.《上邪》抒發一個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 表明了生死不渝的愛情.她以火一般的熱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 天地毀滅之外, 愛情不會終止!
婚姻/婦女悲慘命運/封建禮教束縛
《上山采靡蕪》敘述一個棄婦和故夫偶然重逢時一番簡短的問答.它不從正麵寫棄婦的
悲哀, 反而寫故夫的念舊, 更顯出女主人家的被棄是無辜的.盡管她的勞動比人強, 顏色也不比人差, 她還是不免於被拋棄.她的不幸僅僅由......餘下全文>>
漢代詩歌的介紹
漢代詩歌1,中國西漢初至東漢末大約400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而以兩漢樂府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
漢代的辭賦觀
一、漢賦的來源
賦之一詞在先秦已經出現。《周禮·春官·大師》說太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這是《詩經》的一種表現手法。即朱熹所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詩集傳》卷一)。後來的賦體文學也主要運用這一手法,而發展得更為充分。作為文體的賦,最早是荀子的《賦篇》,它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品。大體說來,賦源於古詩,奠基於楚辭,形成和興盛於兩漢。班固說:“賦者,古詩之流也。”(《兩都賦序》)又說:“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諷,鹹有惻隱古詩之意。”(《漢書·藝文誌》)班固把荀子的《賦篇》和屈原的作品都看成賦,並認為是源於《詩》。劉勰說:“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與楚辭也。”(《文心雕龍·詮賦》)對漢賦形成影響最大的還是楚辭,因為楚人入主中原帶來了楚辭,其次是《詩經》的表現手法和先秦散文的文體形式和表現手法。總之,漢賦吸收綜合了多種文學因素,形成了獨特的詩歌和散文結合的文學形式。
二、漢賦的概念
漢賦:賦是漢代的一種新興的獨特的文體,是詩歌和散文結合的文學形式,是詩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詩歌化。賦既有詩歌講求押韻和形式整飭的特點,又有散文句型自由,無嚴格的格律限製的特點。兼具詩歌與散文的表現功能,是兩者的綜合性文體。賦源於古詩,奠基於楚辭,形成和興盛於兩漢。漢賦是漢代賦體文學的總稱,它包括騷體賦、漢大賦和小賦(抒情小賦),但典型的漢賦是大賦。
騷體賦:騷賦指的是模仿屈原《離騷》等楚辭作品而寫成的一種賦。這種賦在內容上側重於詠物抒情,且多抒發哀怨之情,近於《離騷》的情調。在形式上也與楚辭接近,常用帶有“兮”字的語句。如賈誼的《吊屈原賦》、《服鳥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
漢大賦(新體賦):大賦是漢賦的典型形式。大賦在形式上篇幅較長,結構宏大,多采用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韻文與散文相間,散文的成份較多;在內容上以寫物為主,以“潤色鴻業”(班固《兩都賦序》)為目的,兼有諷喻勸諫。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采用鋪張揚厲的手法和博富絢麗的辭藻,對事物作窮形極貌的描寫,顯示了綿密細致、富麗堂皇的風格特征。枚乘的《七發》標誌漢大賦的正式形成。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是最典型的作品。
小賦:小賦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韻文,句式多樣。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小賦在內容上側重於抒寫個人的心誌,或托物言誌,或詠物抒情,也有針砭現實之作。在藝術上繼承著大賦的鋪排手法,但語言較漢大賦樸素得多,手法精巧靈活、風格多樣,有的清麗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漢末的抒情小賦還有詩意化的傾向。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禰衡的《鸚鵡賦》都是較有名的作品。
三、漢代辭賦的發展演變曆程
漢代辭賦的發展演變曆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西漢開國至武帝初年,是漢賦的形成期。這一時期的辭賦呈現著由楚辭向漢賦過渡的形態,並最終確立了漢大賦這種新體賦的形式。代表作家有賈誼和枚乘。枚乘的《七發》標誌著新體賦的正式形成。
第二階段,從武帝初年至東漢中葉,是漢賦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以新體賦即漢大賦的創作為主流,並達到了完全成熟和極度興盛的境地。武帝、宣帝之時是漢賦創作的鼎盛時期,西漢末年以降則出現了創作中的模擬風氣。形成了勸百諷一,潤色鴻業,“鋪采摛文,體物寫誌”(劉勰《文心雕龍·詮賦》)的內容和藝術上的特點。代表作家有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
第三階段,從東漢中葉至東漢末,是漢賦的轉變期。這一時期漢大賦的創作趨向於衰落,帶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賦創作的蔚起。張衡首開其風,其後的重要作家有趙壹、蔡邕、禰衡等。
第二節 賈誼和枚乘
一、賈誼
1.賈誼是漢初著名的辭賦作家。據《漢書·藝文誌》記載有賦七篇,今存有《吊屈原賦》、《鵩鳥賦》和《旱雲賦》三篇。
2.賈誼辭賦的特點:
賈誼的賦作繼承了屈原楚辭的創作精神,劉熙載《藝概·賦概》說:“屈子之賦,賈生得其質。”是漢初騷體賦典型代表。賈誼的賦作在內容上繼承了《離騷》的諷怨精神,具有很強的抒情色彩,感情深沉激切。如《吊屈原賦》借憑吊屈原,抒發自己內心的抑鬱不平之氣。《鵩鳥賦》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慨。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繼承了《離騷》的比興傳統,風格也接近楚辭。在形式上也基本保持了楚辭的形式,也常用帶有“兮”字的語句,句式整齊而又有變化。賈誼是散文大家,其賦作也有“以文為賦”(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的趨向。但總體上說賈誼還是在繼承著楚辭的藝術精神,進行著模仿性的創作。
二、枚乘
枚乘是漢初重要的辭賦家和散文家。以辭賦的創作最為著名,《漢書·藝文誌》記載他有賦九篇,今存有《梁王菟園賦》、《忘憂館柳賦》(前二篇存在爭議)、《七發》等三篇。其中以《七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最高。它以宏大的結構、繁富的辭藻、鋪排的描寫手法、主客問答的體式,奠定了漢大賦的基本寫作模式。劉勰說:“枚乘摛豔,首製《七發》,腴辭雲構,誇麗風駭。”(《文心雕龍·雜文》)就已指出了其賦“腴辭”、“誇麗”的特點。《七發》對後世賦的創作影響頗大,模擬之作頻出,形成了賦作中的“七體”。《七發》標誌著漢代新體賦的正式形成。
[作品講讀]
一、賈誼《吊屈原賦》
1.《吊屈原賦》是賈誼赴長沙王太傅之職時,路過湘水憑吊屈原,寫下的一篇騷體賦。詩人借憑吊屈原抒發自己心中的悲憤,抨擊了美醜不分、黑白顛倒的社會現實。此賦是漢初具有代表性的騷體賦。
2.這是一篇文字簡潔、篇幅短小的騷體抒情賦。此賦前有小序,賦的結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賦的正文,描寫了屈原所處的黑白顛倒、善惡不分的社會環境,揭示出造成屈原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第二部分是賦的“訊”辭,即結語,分析了屈原悲劇命運的自身原因。
3.此賦實是借憑吊屈原來抒發自己的憤世嫉俗和悲憤鬱悶的情懷。這篇賦在寫作上主要采用了鋪敘與議論並用的手法:正文部分主要以鋪排的手法來描寫種種被顛倒了的社會現象,並適時地發出感歎和議論;“訊”辭部分主要以議論的手法抱怨屈原不能遠離濁世以自保。全賦無論是鋪敘,還是議論,都熔鑄了作者的激憤情感,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同時此賦繼承了楚辭的比興傳統,表現手法多用比喻、象征,形象鮮明而內蘊豐富。此外,也運用了對比的手段法使善惡顛倒的社會現象更加鮮明。此賦的句式,第一部分以四言句為主,第二部分以六言句為主,也用“兮”字。此賦從藝術表現形式到手法乃至風格,都有模擬楚騷的跡象,體現了漢賦早期創作的由楚辭向漢賦的過渡狀態。
二、賈誼《鵩鳥賦》
1.《鵩鳥賦》是賈誼謫居長沙,任長沙王太傅時所作。《鵩鳥賦》主要以道家思想談論人生的哲理,是一篇哲理賦。他表述了天道人事變化無窮,難以參透,企圖以道家生死齊一、縱軀委命的達觀態度,來排譴人生的苦悶,以獲得精神是的解脫。
2.《鵩鳥賦》的藝術特點:
(1)《鵩鳥賦》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鳥對話而展開。這種形式顯然受到莊子寓言的影響,同時也開漢賦主客問答體式之先河。
(2)《鵩鳥賦》最突出的特點是以議論為主,以議論來抒寫對生命憂患的思考,來闡發人生的哲理。議論之中也常運用一些貼切的比喻,來增強議論的形象性,也常用感歎語氣來加強議論的情感性。
(3)《鵩鳥賦》的語言因以表達哲理為主,所以顯得凝煉精警。形式上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也有散文化的傾向,體現著向漢大賦的過渡。
三、枚乘《七發》
1.《七發》是枚乘的代表作品,也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誌性作品。《七發》假設楚太子有病,吳客前去探望。於是以音樂、飲食、車馬、遊宴、田獵、觀濤、論道七事,來啟發楚太子。賦的主旨意在說明聲色犬馬之樂,不如聖賢的“要言妙道”,在於勸戒淫奢,啟發人們要注重精神的追求。
2.《七發》的藝術成就
(1)《七發》融會了前代文學的各種因素。《七發》體製宏大,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環環相接來結構全篇。它在體製與描寫手法上都受到過楚辭的影響,《離騷》的宏大體製及其中的問答形式、《招魂》帝與巫陽的問對,以及《招魂》和《大招》的鋪排描寫手法,還有縱橫家說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七發》完成了漢大賦的奠基任務。
(2)《七發》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善於描寫形容,寫景狀物,聲色情態畢現,描摹精致細膩,形象生動;善於鋪陳排比,誇張渲染,氣勢恢宏,辭藻華麗。劉勰說:“枚乘摛豔,首製《七發》,腴辭雲構,誇麗風駭。”(《文心雕龍·雜文》)而且《七發》的人物及其對話都是虛構的,敘事和描寫也是想象的,在這方麵來說它更具有文學創作的意味。在內容上也由騷體賦的以抒情為主,轉變為以敘事寫物為主。
(3)《七發》的語言形式,一方麵它吸收了楚辭的句式和“兮”字,一方麵大量地使用散文的句式,同時也有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與楚辭相比詩的成分減少,散文的成分增加。是韻文與散文的結合,是詩歌的散文化與散文的詩歌化。《七發》在體製和藝術手法上,都為後來漢大賦創作樹立了典範。
第三節 司馬相如
一、司馬相如是漢代最負盛名的賦作家。《漢書·藝文誌》著錄有他的賦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其賦作以《子虛賦》、《上林賦》最著名,是漢代新體賦的典範作品。此外還有《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等。由於他的創作,奠定了新體賦在漢代文學中的穩固地位。《子虛賦》作於漢景帝時期,是為梁孝王賓客時所作。《上林賦》在武帝即位後,被召見時所作。兩篇相距十年,但實為同一主題的上下篇。《子虛賦》假托子虛使齊向烏有先生誇說楚王田獵之盛,烏有先生進行辯駁,批評子虛“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為高,奢言侈靡”。《上林賦》寫亡是公又批評二人,盛誇天子上林遊獵之盛況及天子反省奢靡,最終落實到政治與道德的諷喻上。體現了漢大賦“潤色鴻業”(班固《兩都賦序》)、“勸百諷一”(《漢書·司馬相如傳讚》)的內容特點。
二、司馬相如賦的藝術特色
1.司馬相如的賦在藝術構思上,采用了虛構的手法。《子虛賦》、《上林賦》不僅“子虛”、“烏有”、“亡是”的人物是虛構,而且一些事物描寫中的誇張本身也包含了虛構的成分。整個文章都是在虛構中完成的。文章結構完全采用了虛構的主客問答形式,通過主客互相誇耀詰難展開描寫,力求展現巨大的時空。整個賦作顯得氣象闊大,結構宏偉,想象豐富。這種宏闊的氣象與結構,正是漢帝國的盛世氣象在文人心理結構上的反映,正如作者所雲:“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攬人物。”(葛洪《西京雜記》)
2.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主要以鋪排誇張、描摩渲染的手段來敘事寫物。其賦以“體物”為主,集中筆力來描繪物類、物象、物態,並追求辭藻的博富和絢麗。正如劉勰所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誌也。”(《文心雕龍·詮賦》)誇張的描寫,細膩的描摩,層層的渲染,以及色彩絢麗的文辭,大有窮形盡貌之勢。可以說是達到“寫物圖貌,蔚為雕畫”(同上)的境地。
3.在語言形式上,大量運用排比、對偶,形成較強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在字型的排列上,也注意形式美。同時句式長短相間,靈活自如。總之,其賦對辭藻美和形式美的刻意追求,都達到了極至的地步。作品描寫形象和運用辭采的能力,的確超越了前人。但也有堆砌辭藻、好用奇詞僻字之嫌,一味追求“寫物圖貌”而缺少動人的意境和內在神韻。
第四節 東漢的辭賦創作
一、班固
1.班固是東漢前期最著名的辭賦作家。《兩都賦》是其大賦的代表作品,它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後來張衡的《二京賦》、左思的《三都賦》都是同類題材的作品。其它較著名的賦作還有《幽通賦》、《答賓戲》等。
2.《兩都賦》
(1)《兩都賦》分為《東都賦》和《西都賦》,實際上是一篇的上下章。作品虛設了西都賓和東都主人,賓主相互誇耀,西都賓盛稱西都“長安舊製”,代表的是西土耆老的觀點,抒發的是“懷舊之蓄念”、“思古之幽情”;東都主人則誇耀東都洛邑製度盛美,體現的班固本人的觀點,意在頌美當朝的製度,也體現了重禮樂教化、尚節儉的儒家政治理想。
(2)《兩都賦》在體製和藝術上都是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如宏大的結構、假設主客問答的方式及鋪排、渲染、誇張的描寫手法等。《西都賦》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更近司馬相如,汪洋恣肆、富麗詳贍,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東都賦》的手法則較為平實,語言風格也較趨典雅,是受作者儒家風範的熏染。劉勰曾評論說:“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文心雕龍·詮賦》)概括了《兩都賦》的基本特點。
(3)《兩都賦》較前人有所發展和進步的是:一、在題材上擴大了描寫範圍,由描寫林苑擴大到京都;二、在表現手法上采用虛構、誇張的同時,也融合了征實的表現手法。三、加強了作品的理性因素的透入,較深刻地體現了作者的政治觀念和曆史觀念,使內容顯得比較深厚。
二、張衡
1.張衡是東漢中期傑出的科學家和著名的文學家。其賦作有《二京賦》、《歸田賦》、《思玄賦》、《溫泉賦》、《應間賦》等。其中寫物大賦以《二京賦》為代表,抒情小賦以《歸田賦》最著名。另外,張衡的《同聲歌》和《四愁詩》,在文人五、七言詩歌發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2.《二京賦》
(1)張衡的《二京賦》是繼班固的《兩都賦》後的又一篇以京都為題材的力作。其寫作起因和創作目的是諷諫奢侈的世風。《後漢書·張衡傳》說:“永元中,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二京賦》分為《西京賦》和《東京賦》兩篇,《西京賦》中的憑虛公子先對西京長安的繁榮奢華的景象進行了一番描寫,憑虛公子的觀點是統治者的享樂奢華是應該的,是繁榮富足的表現。然後《東京賦》中的安處先生否定和批判了他的觀點,警告憑虛公子“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又對東都洛陽的盛況進行了一番描繪,意在稱頌東京的興盛而不流於奢侈。
(2)《二京賦》在體製結構、謀篇布局、藝術手法都是模擬班固的《兩都賦》,然而張衡“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其精心琢磨的程度還是超過了《兩都賦》。《二京賦》的體製更宏大、篇幅更長,鋪陳描寫更細膩,題材的範圍也更寬。《二京賦》也有一些新的變化和進展:在題材上於京都生活中加入了市井風情的描寫;在藝術上於鋪排誇飾外,增加了說理議論的因素和抒情的色彩,有些景物描寫還體現了清麗自然的特點,筆法類似於他的抒情小賦《歸田賦》;在思想主題上,加強了諷喻和批判的成分。
3.此外,東漢後期,隨著政治經濟的衰落,以鋪陳誇飾和頌揚功德為主的大賦也相應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代之而起的是那種以抒情述誌為主的、詩意化更濃的抒情小賦。張衡的《歸田賦》篇製短小,寫得清新明麗,抒情性很強,是標誌漢代大賦向抒情小賦轉變的重要作品。繼而有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禰衡的《鸚鵡賦》等眾多作品出現。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誌,或寫景詠物,或針砭現實,而走向了個人的情感與精神世界,也更貼近了現實生活。
[作品講讀]
一、張衡《歸田賦》
1.《歸田賦》作於張衡的晚年,宦海浮塵,世路艱難,壯誌難酬,於是產生了歸田隱居的念頭。《歸田賦》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思想歸田的動因。第二部分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設想的歸田之樂。
2.《歸田賦》是一篇抒情小賦,主要藝術特點是:
(1)在寫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境、情緒融合到環境、景物的描寫之中,渾然一體,造成了意與境的結合,形成了詩意化的和諧優美的意境。二是以議論、用典、用事、鋪敘等手法來述誌和抒情。寫景狀物主以抒情,敘事議論主以表誌。在作者的內在心理上,現實的幽暗與壓抑和憧憬的美好與自由形成了鮮明的比照。
(2)《歸田賦》的語言清新明麗,工致典雅。寫景狀物細膩形象,鋪敘議論意蘊深厚。
(3)《歸田賦》篇製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多用排偶,形式整齊,韻律和諧。此賦在形式上正體現了“駢四儷六”的駢體文特征,可以說是漢代最早出現的比較成熟的駢體賦。同時也是最早以田園生活樂趣為題材的作品。
漢代樂府民歌的藝術特征
漢代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是很高的,其主要特征有:
(一)生動的故事性
漢代樂府民歌和《詩經?國風》的一個明顯差別,就是《國風》大都是抒情詩,而樂府大都是敘事詩。漢代樂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動性、注意情節場麵的描寫。《孤兒行》寫一個孤兒像奴隸般受兄嫂虐待的慘痛事實紆曲委備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了。《豔歌行》(翩翩堂前燕)寫了一家兄弟因生活所迫而流離他鄉,用語不多,而當時的場麵,以及這個場麵上的各個人物的心理神情都表現得活靈活現。
(二)鮮明的人物形象
漢代樂府非常注意描寫人物,如《隴西行》(好婦出迎客)成功地描寫了一個開店的下層婦女形象,她溫和有禮,不卑不亢,辦事幹練,給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陌上桑》更是不僅寫出了羅敷的鮮明形象,而且和刻畫了使君的醜惡,以及眾行人見到羅敷的美麗時的不同形態。真是精彩極了。
(三)句式自由,變化多樣
到了漢代樂府時代,《詩經》四言體就基本上被五言所逐步取代了。這是由語言辭彙的發展變化決定的。漢樂府不僅有許多整齊的五言詩,而且有許多詩呈現出雜言的形態,留下許多句式自由、變化多樣的優秀詩篇。
(四)語言樸實凝練,善於敘事言情
漢樂府基本上都是口語,樸素自然,沒有什麼人為的雕飾。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江南》)
沒有一個華麗的詞語,沒有一點著力的痕跡,而勾勒出的又是一幅多麼生動活脫的水墨畫啊!績如明代胡應麟評價漢代樂府詩的語言成就說:“矢口成言,絕無文飾,故渾樸真至,獨擅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