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古風古韻的對於江南的景色描寫
當空氣中還飄著晨露的淡香時,屋簷上的鳥兒已開始唱了,老式留聲機也開始“咿呀”煽情地哼了。晨光中淡淡的灰塵也開始舞了,河上小舟的船簷也開始搖了,睡了一晚上的小河醒裏,載著江南人的夢想流向遠方;江南的傍晚是美的:天空呈漸變的紫、黃、藍三色,淡的,純得不帶一絲雜色。斜陽悠悠地照射在琉璃瓦上,照在茶樓的扶杆上,照在濕濕的青苔上,照在墨綠的河水上,泛起點點金光,使人的心中也蕩起層層暖暖的漣漪,在起伏的群山和連綿的水田的交界處,那座矮矮的木屋正吐著縷縷的炊煙。放學的孩子跟著在村口等他的小狗跑回家去,灑下一路的腳印和歡笑;江南的深夜是美的:靜得連知了也知趣地閉了嘴,隻剩下天上的月亮和星星還眨巴著眼看著,仿佛奏響了一曲《夜深沉》。門前掛著的紙燈籠也是終夜不歇地亮著,好象又回到了“像霧像雨又像風”的年代。河上也隻剩下了石橋和烏蓬船的倒影,一下下撞碎月亮的影子。
江南是水做的,自然江南的雨景也不是其他地方能夠同日而語的。在雨中,那深而長的巷子,青色的石板路,“滴答”落淚的屋簷,窄窄的石拱橋,傳統卻有味道的油紙傘,在茶樓 “把酒問青天”的文人墨客,就是以勾勒一幅幅如影似幻的水墨畫,在霧蒙蒙,空氣中充斥著水蒸氣的江南煙雨中散步,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在郊外的空曠中感受山的靈動,水的飄逸,聞一聞受過雨水滋潤的江南泥土的氣息,聽一聽江南特有的雨打芭蕉的樂律,看一看雨水從高大林木的麵頰上滾落又濺起的畫麵,深切地沉醉到江南的空靈,江南的懷舊,江南的安寧和江南雨後的翠綠和暗灰色中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的山水曾給予我無數的想象和靈感,江南的風景也是我所有成長底片上的背景。就像是一杯香茗,清香飄逸,是永遠鮮明的回憶。
參考資料:hi.baidu.com/...1.html
有關描寫江南景色的句子。
有關描寫江南景色的句子如下:
*
江南景色,西湖橋上,煙雨蒙蒙,我想用世間所有的詞彙,可是我發現這無法用語言描繪,隻因為你在這,這便是人間蓬萊!
*
月下獨酌 ,憶當年江南景色 。桃樹下的你 ,風光無限好。
*
隱傷,煙雨朦朧的江南景色,迷醉了隱於青山間的樓閣。
*
拙政園是蘇州現存園林中最大的古典園林,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鬱的江南漢族水鄉特色。
*
清音第一弦,煙雨入江南。行船點墨,暈染河山。遍覽,多少豪傑與共談,少郎誌,興醉闌珊。
*
江南夏至,滿城煙雨,一俟雨後,空氣含著草木的濕涼,門外深巷不時傳來低長的賣花聲;偶有束發如髻的女子,一席淡色稠衫,襟上別著小白花,閑閑穿出了白牆黑瓦,氣韻如詩的漫步而來???
*
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
*
聞君一曲,撫琴一首,琴瑟蕭蕭,彈指飛揚。重溫舊景,多情江南水色;故人夢遠,共醉殘陽徽墨。
*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卿。?人間春色最美處,正如卿笑顏如花。
*
瀟灑亭軒,清虛戶牖。畫展江南煙景,香焚真臘沉檀。庭前修竹,風搖一派佩環聲;簾外奇花,日照千層錦繡色。鬆陰入檻琴書潤,山色侵軒枕簟涼。
*
何念微涼,何以風起。昔年,疏雨零落的水色江南,煙行柳色,素傘執立。?落幕天涯,煙墨盡處,俱是風景。
*
襄陽城位於漢江南岸,三麵環水,一麵靠山,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古城,由於"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也。
*
人生恰如這幅長長的畫卷,生命誕生時,心靈隻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畫布,潔白,是生命的原色。他給你無限臨摹的空間。可以在上麵執筆山水,亭台水榭,江南煙雨,塞北雪原,大漠烽煙,你途經的每一處風景都在畫中。
*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
遼闊的千裏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描寫江南美景的文章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江南好》)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丘遲《與陳伯之書》)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早春》)
柳永《望海潮》詞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遊)
王安石《桂枝香》詞
楊萬裏《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麵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清平樂》)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辛棄疾《清平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描寫江南景色的資料 急!!!!!!!!!!~~~~~~~~~~~~~~~
江南,字麵義為江之南麵。江南本意指長江以南的地區。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區域大致為長江中下遊南岸的地區,即鄱陽湖以東、下遊長江以南地區。
江南,它代表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就地域上講,江南無疑是自西晉以來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但是,關於江南一詞的定義及其運用,自古及今,就從未統一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可否認,有著”堆金積玉地,溫柔富貴鄉“美名的蘇杭的確是江南的代表。
鐵馬、秋風、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這副對子,很有意味,與江南對應者,不是江北而是塞北。它暗示了江南的和平,安逸,美好,因為與它相對是鐵馬(戰爭)、秋風(肅殺,凋零,冬之將至)。
中國人形容某個地方富庶時,用的詞往往是“江南”,如“塞上江南”。
[編輯本段]【江南定義】
江南定義:普遍認為分為廣義和狹義江南。
【廣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指整個長江中下遊長江以南的地區,包括狹義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長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區。但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在古代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市的事。廣義的江南在現代也使用,比如天氣預報中的江南就指廣義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樓的武漢市的黃鶴樓,嶽陽市的嶽陽樓就在所說的江南為廣義上的江南。
【狹義的江南】
狹義的江南:
主要是指現今經濟意義上的江南核心地區。是指蘇州一帶,以太湖沿線為核心地帶,即江蘇南部(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和浙北(杭州、嘉興、湖州)及上海西部地區。
而文化上狹義的江南,則相比經濟範圍較大,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大部,和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地區.
【行政區名】
1.道名。唐貞觀十道之一,也是江南之名稱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曆史行政區劃上。江南道轄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蘇、安徽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重慶江南一部分和貴州東北部地區。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為東、西兩道:
東道治蘇州(今蘇州市),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福建兩省。
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轄今湖南湘水、資水流域以東和東道以西地域。其沅水流域以西則分置黔中道。
2.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江寧府(今南京市)。轄今江西全省、江蘇長江以南,鎮江市、大茅山、長蕩湖一線以西和安徽長江以南部分及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地。天禧四年(1020年)分東、西兩路;
東路治江寧府,轄今安徽、江蘇的鎮江市、大茅山、長蕩湖一線以西的長江以南及江西鄱陽湖以東地區。
西路治洪州,轄今江西鄱陽湖、鷹廈鐵路線以西全部、及湖北陽新、通山等縣地。
3.古省名。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明 南直隸置。治江寧府(今南京市)。康熙六年(1667年)分為江蘇、安徽兩省。但分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在習慣上仍合稱這兩省為江南省。需要指出的是該省包括了大片蘇北和淮北等江北地區。
[編輯本段]【曆史淵源】
【曆史上的江南】
在曆史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
作為一個典型的曆史地理概念,“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往往是一個與 “江北”、“中原”、“塞北”等區域概念相並立的詞語,而且模糊不清。從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當然,民間所稱的江南與行政區劃意義上的江南,差別就更大了。
在秦漢時期,“ 江南”主要指的是今長江中遊以南的地區,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史記·秦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天湖南西部,於此可見當時“江南”的範圍之大;而據《史記·五帝本紀》所雲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可知其南界則一直達到南嶺一線。由於江南涵指了湖南、北之地,所以王莽時曾改夷道縣(今湖北宜都縣)為江南縣。在漢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地域已經十分寬廣,包括了豫章郡、丹陽郡及會稽郡北部,相當於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蘇南部地區。以會稽郡北部為“江南”的概念由此產生。當然,在兩漢時期,洞庭湖南北地區應是江南的主體,而這一地區又屬荊州的範圍,所以東漢人常以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北距長江很遠的襄陽,概指“江南”。《後漢書·劉表傳》載“時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莊、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中的“江南”,說的就是這一地區。據《水經注》卷三五“江水又東逕公安縣北”條所載:“劉備之奔江陵,使築而鎮之。……杜預克定江南,置華容置之,謂之江安縣南郡治矣。”這裏的“江南”當指處長江中下遊的東吳政權。又,《魏書》卷三五《崔浩傳》雲:“今國家亦未能一舉而江南,宜遣人吊祭,……若此,則化被荊揚。”這裏的“江南”似與“荊揚 ”等義。 至隋代,“江南”也被用於《禹貢》中“揚州”的同義詞,但實際上“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
因此,《史記·貨殖列傳》中關於“江南豫章、長沙”與“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來,都屬湖廣江西地區;而《項羽本紀》雲“江東雖小,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中的“江東”,事實上就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
較為明確的江南概念應當是從唐代開始的。
唐朝設立江南道,後來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為定義現代江南含義的開端。往後江東地區成為江南的專稱(即小江南或狹義的江南),江南道地區成為廣義的江南(即大江南)。
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為:唐朝以前,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設立江南道,範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遊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宋朝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一帶)。 清初(1645-1667)設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區。後分為江蘇省、安徽省。
[編輯本段]【氣象地理劃分江南】
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
江南地區:長江至南嶺間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和福建北部(從南嶺向東延伸)等地。 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皆適宜旅遊,隻是7、8月天氣稍嫌悶熱,6月多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說明:
江南地區:南北向基本浙贛和湘黔兩條鐵路線為界分為南部和北部,東西向基本以江西省東北部與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線和江西與湖南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編輯本段]【江南丘陵】
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東,包括中國湘、贛兩省中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區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總稱江南丘陵。介於北緯25°~31°,東經110°~120°,麵積約37萬平方公裏。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窪地,東南西三麵均有山地盤踞,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係的分水嶺。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係清晰。山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達1500~2000米。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和井岡山(見井岡山市)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江南四大名樓】
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閣、湖南嶽陽市的嶽陽樓、南京市的閱江樓和湖北武漢市的黃鶴樓被人們譽為“江南四大名樓”。
樓閣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築,“樓,重房也”;“閣,樓也”。這就是說,樓閣一般都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築,且都以木質為主要結構。在我國古代,不管是佛、道、儒這些宗教門派,還是皇家貴族,都把樓閣看作是神聖、尊貴和威嚴的象征。在修建的眾多樓閣中用於觀景、賞景的樓閣很多,也分布很廣,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這些樓閣一般臨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這些樓閣也是文人雅士們彙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而這些樓閣也因這些文章的流傳而聲名遠揚。當然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被稱為江南四大名樓的滕王閣、黃鶴樓、閱江樓和嶽陽樓了。
【滕王閣】
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濱的滕王閣,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後,曆經磨難。在建閣至今的1300多年中屢毀屢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夠再現古閣的風姿,而且規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閣最後一次被毀於北洋軍閥鄧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了第29次滕王閣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閣共9層,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築,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樓閣。在閣的第六層東西兩麵,各掛著寫有“滕王閣”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字體;閣的三個明層四周,均建有平座欄杆,以供遊人遠眺;在第五層的屏壁上,還鑲嵌著銅製的王勃《滕王閣序》碑;在滕王閣的門柱上,還有**親筆手書的《滕王閣序》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任洪州刺使時所建滕王閣的初期,也隻是將此閣作為達觀貴人們上元觀燈、春日賞花、夏日納涼、九重登高、冬日賞雪、閣中品茶、聚餐飲酒、聽琴觀畫之場所。滕王閣修成22年之後,即唐上元二年(675年),著名青年文學家王勃應洪州都督閻伯嶼之邀,登閣赴宴,並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滕王閣從此名揚四海。唐代中丞禦史王仲舒再次主持重修滕王閣完工後,還特邀了大文學家韓愈為此閣寫下了古今佳作《新修滕王閣記》一文;大詩人白居易的《鍾陵餞送》、杜牧的《懷鍾陵舊遊三首》、朱彝尊的《登滕王閣》等,至今還都為人們所傳誦。
滕王閣在曆史上有幾處,其中最知名的是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回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彙流,遠處長天萬裏,西山橫翠,南浦飛雲,長橋臥波,令人心曠神怡。
滕王閣始建於唐代,後幾經興廢,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禦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天的滕王閣,連地下室共四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
滕王閣為曆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嗬成,寫下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王勃作序後,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西江第一樓”之譽。1300多年來,滕王閣曆經興廢28次,可謂慣看春花秋月,飽經雨雪風霜。
重修後的滕王閣,高聳於南昌城西,贛江之濱。步入閣中,仿佛置身於一座以滕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在第一層正廳有一幅表現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巧妙地將滕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曆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筆重彩壁畫《人傑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曆代名人。這與第四層表現江西山川精華的《地靈圖》,堪稱雙璧,令人歎為觀止。第五層是憑欄騁目的最佳處。進入廳堂,迎麵是蘇東坡手書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
【黃鶴樓】
今天我們看到的黃鶴樓,是1984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在它最後一次被燒毀(清光緒十年黃鶴樓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毀掉)的一百周年之際重新修建的。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的建築,高51米,僅次於滕王閣,明麵上看為5層,實際上還有五個夾層,共為十層。因修建武漢長江大橋而從原來的黃鵠磯移到了蛇山的高觀山上。黃鶴樓是現代武漢市的標誌和象征。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東吳奪回荊州之後(公元223年)。最初建樓的目的是東吳為了防禦蜀漢劉備的來犯,作為觀察了望之用。曆史上對於黃鶴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一個姓辛的人家,在黃鵠磯上開了一個小酒館,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次酒家熱情地招待了一個身著襤褸道袍的道士,並分文不收,而且一連幾天都是如此。一天道士酒後用橘子皮在牆上畫了一隻黃鶴,爾後兩手一拍,牆上的黃鶴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道士對這個姓辛的酒家說,畫隻黃鶴替你們招攬生意,以報酒家的款待之情。從此以後,來此飲酒觀鶴的人越來越多,一連十年酒店生意興隆,顧客盈門。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起來。酒家為了感謝道士,用十年來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為了紀念道士和黃鶴改稱“黃鶴樓”。
黃鶴樓在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彙聚的場所,並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詩人崔顥的七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相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將黃鶴樓的地理、環境、傳說和樓的雄姿,訴說得淋漓盡致,以至於唐代大詩人李白到此之後,想寫詩讚頌黃鶴樓,因看到了崔顥的佳作,不得不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歎。曆代登樓賦詩者很多,僅唐代就有崔顥、李白、王維、孟浩然、顧況、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氣勢磅礴,情景交融,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所稱道。
【嶽陽樓】
位於湖南省嶽陽市洞庭湖西岸的嶽陽樓,它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台,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嶽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遭貶,謫戍嶽州(今嶽陽市)。次年,張說便在魯肅的閱軍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樓閣,並正式定名為嶽陽樓。
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擠,被貶嶽州後,重修了嶽陽樓。建成後,滕子京請當時的名臣、大文學家範仲淹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被中外廣為傳誦,亙古不衰。嶽陽樓也與範仲淹的這篇《嶽陽樓記》一起聲名遠播。 故有湖南嶽陽樓對聯:“四麵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說到這篇《嶽陽樓記》還有一段故事。現在嶽陽樓的一層和二層大廳中各鑲嵌著一塊用紫檀木雕刻的《嶽陽樓記》。但為什麼一個樓裏要放兩塊同樣文章的碑刻呢?據說,《嶽陽樓記》是清代乾隆年間大書法家張照的手筆,其書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質,堪稱世間佳品。後來當地有一位擅長書法的縣官,為了顯示自己,想借嶽陽樓和範仲淹的這篇文章而使自己能夠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張照的筆跡,重抄寫了一篇《嶽陽樓記》,也刻在質地同樣的木板上,就連字體的大小、形狀也與張照的《嶽陽樓記》一模一樣。但是刻字匠對縣官的這種偷梁換柱的行為心懷不滿,而又不敢違抗,便將其中“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細,使其與正常的字區分開。野心的縣官把張照的《嶽陽樓記》拆下來,換上自己的,然後將張照的手書放在船上試圖運往別處,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時,風浪大作,船翻於湖中,縣官和張照手書的《嶽陽樓記》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縣官被淹死。在以後洞庭湖的清淤中人們打撈上來了張照的《嶽陽樓記》,因其雕刻於很好的木質之上,張照的手書沒有因水泡受到太大的損壞。由於縣官和張照的兩塊《嶽陽樓記》的筆跡太相似了,都可為書法之珍品,所以真假兩塊《嶽陽樓記》的碑刻就同時掛在嶽陽樓的一層和二層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嶽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惟一的一個木質結構的建築,她從清朝時期重修後,曆經百餘年加之幾十年的戰亂而沒有被毀。雖說樓的高度僅有19.72米,比滕王閣和黃鶴樓的規模小得多,但是這個屹立在洞庭湖邊上的古代建築,也可以說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惟一不是在建國後重新修建的,並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風格的樓閣。
【閱江樓】
閱江樓位於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下詔在獅子山頂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六百年來雖有兩篇《閱江樓記》流傳於世,但終因種種原因未建成。直到公元二00一年,閱江樓終於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有記無樓”的曆史。
南京閱江樓高五十二米,共七層,碧瓦朱楹、簷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古典的皇家氣派,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在鍾樓三層大廳正中,裝飾著中國最大的景德鎮巨幅瓷畫鄭和下西洋。畫高十二點八米,寬八米,畫麵由十二個部分組成,色彩斑斕,氣勢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間鄭和下西洋這段輝煌曆史,其中有建造寶船、科學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鄰友好、傳播文明、平等經貿、文化交流等盛況,以及西洋各國的風土人情。
巨幅瓷畫上還反映了永樂皇帝建造“靜海寺”、“天妃宮”,立“天妃宮牌”,為鄭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廳內有一條複製的鄭和寶船和一個鏽跡斑斑的巨大鐵錨,這兩件實物,生動具體地證明了南京是鄭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在閱江樓的二樓,展示了鄭和下西洋期間及以後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幾位的就是鄭和所經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時還展示了明朝的燦爛文化,有明朝版圖、名家書畫、科學技術,詳盡地介紹了鄭和下西洋期間中國先進的科學文化。
據介紹,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籌備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一四0五——鄭和下西洋》,開拍儀式就在南京閱江樓舉行。二00五年七月十八日開幕的南京閱江樓大明雄風主題燈展中,將特設《鄭和下西洋》燈組,下部層層波濤翻滾變幻,上部大船林立、巨帆片片,別致的造型設計,精工製作的船隊、人物,豐富多彩的燈光變化,再現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南京閱江樓自開放以來,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人到此遊覽,除了觀賞此樓獨特的江淮風情外,對鄭和下西洋史詩般的畫卷流連忘返。有人賦詩讚美道:“鄭和當年啟國門,艨艟鼓角氣祥和。六百年後重開放,登樓再聽盛世歌。”
描寫江南景色的句子及作者
1.踏上青石板,聽著深沉的鍾聲,在煙雨的季節裏走過那長長的街巷。不曾想過有紅紙傘的飄過,隻願看那青苔遍滿的牆根與光滑閃亮的石階泛青的麵龐。望一望天空,鉛色的的大幕搖搖欲墜,風乍起吹落了雨滴,在一陣嘀嗒的節拍中古城該是怎樣的寧靜。凸起的屋簷,垂下的瓦當,讓雨滴彙成一股清流從麵前飄落。隔雨看雨,不知是雨的清洌刺激了久封的神經,還是那石牆天然的明麗,一切都變得純淨,這一切便有如遠古的意蘊纏綿的讓人不忍心望斷。
描寫江南美景的詩句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作者介紹: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詩人,他寫詩敢為百姓訴苦,敢批評皇帝官僚,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通俗易懂,在當時,婦女和獐都能欣賞。他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而且很快傳到朝鮮、日本等國。白居易是最早寫詞的詩人之一,《憶江南》就是一首詞。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蘇州做官,很受當地群眾的愛戴。這首詞是他回憶江南景物的作品,藝術上很有特色。先說選材。這首詞就是寫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於她的秀麗明豔,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豔的是那鮮紅的江花。可以說,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礎正是寫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
表達了作者回憶江南,留戀江南的思想感情.
描寫江南美景的散文
一轉彎,綠中帶些氤氳的水氣撲麵映入眼來。藏書樓,小蓮莊,一文氣,一清雅,紫藤長廊簇著書香,荷香四溢映著廳堂;還有曾做過**媒人的張靜江故居,二十年代就有了西洋跳舞廳的張石銘故居。徜徉其間,想 象著當年大綺華,感歎著……南潯,讓人著迷。 蜿蜒的廊棚,長千餘米。沿河廊下,是一幅幅小鎮民居圖。門,大開著,繡花的,做畫的,悠閑吸著煙閑坐的,還有人把桌子搬到了外邊,臨河小酌,或者泡杯茶,優哉遊哉。有小船搖過石橋,滑向遠處……。石皮弄,奔一回吧,在那窄窄的深巷,依稀聽履聲倥侗;八珍糕,養人呢,帶上幾包回來……。西塘,一幅江南水鄉水墨畫,讓人去了還想去。 茅盾先生,故居在烏鎮。《林家鋪子》《春蠶》《子夜》,想必大家都熟知吧?先生已作古,文章長流傳。來先生故居看看吧,或許,收獲能出乎想象。烏鎮,大手筆,高起點開發了旅遊,民俗文化遊的特色頗吸引了不少遊客。烏鎮的小吃姑嫂餅還有段故事呢,烏色的建築也有傳說。其實,姑嫂餅並不比上海的桃酥味道更好,綠水上的烏色房屋也不見得多少肅殺。可是,因了有傳說,有故事,就顯了獨特的魅力。哦,還有,別忘了帶些菊花回來,這裏可是杭白菊的產地呢。 同裏,水鄉,橋鄉,魚米之鄉。曾經的“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兩堂三橋作標誌,婚娶、孩子滿月,走三橋圖吉利,是這裏的習俗;退思園是古典園林中貼水園的經典之作,漫步園中,移步景換,更妙的是,沿池無欄杆,水近岸齊,微風吹來,仿若行於綠波上,不覺的就輕盈了起來。難怪,這裏做過4數十部影視劇的外景地。這裏還出了1狀元,38進士,80舉人,一個小鎮,出了如許多的名人、士子,深宅大院不會少,現存仍有明代建築10餘座,清代建築數十處呢。《珍珠塔》的故事,就源於此地。 周莊,因了陳逸飛的雙橋,名氣早已飛出了國界。卻也因此,周莊成了一個大市場。初識周莊,是18年前,名氣尚無,雙橋宛然,靜靜的迎著人,載著人,它,隻是交通之用。如今的雙橋,成了景點,附加值高了,卻也鬧了,不知是值得喜?還是憂?沈廳的樓板,不知可經得日複一日眾多遊客的踩踏?花生糕,也不如當年的美味了,泛濫的萬三蹄,也讓遊客倒了胃口。據聞,周莊政府正在調整周莊旅遊發展的格局,期望著能在不遠的將來,還遊客一個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鎮。 錦溪----陳幕----錦溪,古鎮名字的變化,訴說著曆史的腳步。從皇帝的陳姓妃子病勢葬於此,錦溪改名為陳幕,到旅遊開發,古鎮發展,回歸為錦溪,其實,也是古鎮人生活的期望吧。鎮外湖中的陳妃墓見證著古鎮的進程。今日的錦溪,遊人如織,而古鎮,卻依然保留了清幽。街頭,也有店鋪,可,仍多為自家所製的土特產:蝦幹,馬蘭頭幹,南瓜糕,襪底酥。廊簷下,沿著河,擺著小桌,木質的,看去有年月了,已經看不出漆色,卻就是茶館的延伸,花上幾元,坐上半天,看著水中的漣漪,,和鎮上老者隨意聊著,一時間,仿佛就穿越了時空 ,俗世,浮躁,是那麼遙遠…… 靈岩山下,有古鎮,名木瀆。為了當年的吳王銷魂,有了館娃宮,有了木瀆名。古鎮上閑逛逛吧,畢竟開發日子不長,遊客尚不很多,可以從容的在嚴家花園賞花,可以從容的在虹飲山房看看皇帝聖旨的模樣,可以從容的欣賞著蘇繡的精美,可以從容的拍照不必擔心背景裏有很多遊客一起“合影”。再去爬爬近在咫尺的靈岩山吧,每個毛孔都張開吸著山風的清涼,那叫爽!
江南雨如夢 一直以來,都在做著一個同樣的夢。 夢裏,你撐著紅色的繡傘,踱步在充滿春意的花叢間。細風中,雨飄忽如霧,單薄的倩影,讓我生出“楚楚可憐”的愁緒。春草如洗,調皮的阻絆著你閑逸的腳步,打濕了粉紅的絲邊褲腳,也濕透了你寂寞的心情。遠眺著雨中的青山,臉上的憂鬱訴說著你的落寞。“和風細雨不......餘下全文>>
描寫江南景色句子
江南好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 ·皇甫鬆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望江南/憶江南 ·王琪
江南岸,雲樹半晴陰。帆去帆來天亦老,潮生潮落日還沈。南北別離心。
興廢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煙漁市曉,柳邊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臨。
江南草,如種複如描。深映落花鶯舌亂,綠迷南浦客魂消。日日鬥青袍。
風欲轉,柔態不勝嬌。遠翠天涯經夜雨,冷痕沙上帶昏潮。誰夢與蘭苕。
江南水,江路轉平沙。雨霽高煙收素練,風晴細浪吐寒花。迢遞送星槎。
名利客,飄泊未還家。西塞山前漁唱遠,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
江南燕,輕揚繡簾風。二月池塘新社過,六朝宮殿舊巢空。頡頏恣西東。
王謝宅,曾入綺堂中。煙徑掠花飛遠遠,曉窗驚夢語匆匆。偏占杏園紅。
江南月,清夜滿西樓。雲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沈鉤。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天上共悠悠。
江南酒,何處味偏濃。醉臥春風深巷裏,曉尋香旆小橋東。竹葉滿金鍾。
檀板醉,人麵粉生紅。青杏黃梅朱閣上,鰣魚苦筍玉盤中。酩酊任愁攻。
江南雪,輕素剪雲端。瓊樹忽驚春意早,梅花偏覺曉香寒。冷影褫清歡。
蟾玉迥,清夜好重看。謝女聯詩衾翠幕,子猷乘興泛平瀾。空惜舞英殘。
江南雨,風送滿長川。碧瓦煙昏沈柳岸,紅綃香潤入梅天。飄灑正瀟然。
朝與暮,長在楚峰前。寒夜愁敧金帶枕,暮江深閉木蘭船。煙浪遠相連。
江南竹,清潤絕纖埃。深徑欲留雙鳳宿,後庭偏映小桃開。風月影徘徊。
寒玉瘦,霜霰信相催。粉淚空流妝點在,羊車曾傍翠枝來。龍笛莫輕裁。
江南 漢無名氏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遠長,歸來閑倚小閣窗。春風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尋客嚐。
(二)
聞聽江南是酒鄉,路上行人欲斷腸。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裏香。
晚唐詩人杜牧這樣描寫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後人也多有讚美江南的詩詞,如韋莊這樣寫他對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江南究竟有多好?
有個故事可以說明:南北朝時,陳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遲竟以書信相勸,信中寫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群鶯亂飛。這句話引發了陳伯之的思鄉之情,終於回梁。
江南描寫的是什麼景色
這首詩描寫了采蓮時觀賞魚戲蓮葉的情景。《樂府解題》雲:《江南》,古辭,蓋美芳晨麗景,嬉遊得時也。後四句用重複的句式,表現了魚在蓮葉間穿梭往來的輕靈的樣子,傳達出采蓮人歡快的心情。古代詩歌中用蓮字還有一種原因,是因為蓮和憐同音,因此也借來表示憐愛的意思,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宋朝周敦頤的一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更賦予蓮花以品性高潔的形象,從此蓮被譽為花中君子
江南描寫的景物是什麼
《江南》是一首漢代樂府詩。這是一首描寫江南人采蓮時歡樂情景的優美民歌,形象、生動,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的畫麵感。寫出了江南采蓮時的優美意境。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帶有古風古韻的對於江南的景色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