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指明道路的成語
指點迷津
針對事物的困難處,提供解決的方向、辦法或途徑.
求一個【四字成語】,形容【別人給自己指明了學習、前進的方向】
指點迷津
方向組詞有哪些詞語
明確方向、掌握方向、迷失方向、尋找方向、指明方向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滿意請采納,謝謝。
在楚漢相爭有哪些成語和典故?
霸王別姬【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後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後自刎身亡項莊舞劍【成語故事】公元前208年,項羽率40萬大軍開往鹹陽,被劉邦的守軍擋住。項伯請劉邦到鴻門赴宴。劉邦到鴻門後,項羽設計讓項莊舞劍助興,意在乘機殺了劉邦。項伯也舞劍助興,百般保護劉邦,劉邦手下樊噲衝進營帳來保護劉邦,劉邦借機逃離
十麵埋伏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藏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後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麵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暗渡陳倉【成語故事】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鹹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裏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四麵楚歌【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占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麵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占楚地,以為天要滅他,隻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汗馬功勞【成語故事】西漢初期,蕭何跟隨劉邦打天下,出謀劃策,劉邦當了皇帝後就讓蕭何做丞相,其他武將不服,劉邦說:“打獵的時候,追逐野獸的狗,而指明野獸方向的是人,你們隻是有功勞的狗,而蕭何則是這個獵人。”
拔幟易幟【成語故事】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衝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養虎遺患【成語故事】秦朝被推翻後,楚軍與漢軍訂立和約,以鴻溝為界,西邊歸漢,東邊歸楚,宣布停戰。項羽領兵東歸,劉邦西進。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目前漢軍勢力日益強大,諸侯也支持,可抓住時機消滅楚軍,不能養虎遺患。”
破釜沉舟【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分我杯羹【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擔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於是抓了劉邦的父親,揚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說後說我們兩人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他。項羽聽從項伯的勸告沒有動手殺人
大逆不道【成語故事】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楚軍與漢軍在廣武城相遇,項羽想與劉邦單獨角鬥來結束戰事,劉邦死活不肯應戰,隻是列舉項羽十大罪狀,說項羽是大逆不道。項羽氣得渾身發抖,命令士兵向漢軍放箭,劉邦中箭,漢軍隻好退回皋城防
解衣推食【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借箸代籌【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劉邦與項羽爭執不下時,謀士鸝食其也沒有別的好辦法,這時張良進來拜謁。劉邦問怎樣才能盡快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張良見劉邦桌上有筷子,就拿起筷子在桌上畫起來,指點江山。劉邦頓時茅塞頓開、喜笑顏開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項羽屯兵40萬在新豐鴻門,謀士範增設計要除掉劉邦。劉邦依約赴鴻門宴,範增請項莊舞劍助興,......餘下全文>>
全部修辭手法有哪些?
語文修辭手法列舉如下: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複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複、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設問,反問,引用,等
特殊性描寫方法: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複,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複疊,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複,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複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複踏。
比喻
1、定義
又叫打比方。即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體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性詞語)。
3、種類
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特征,可分為四種。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仿佛……
似的,恰似”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如: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需注意的是: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製與被限製的形式來實現比喻關係。例如:
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複指形式表現比喻關係。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湯
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係,常用破折號連接例如:五點鍾,
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3)借喻。不出現本體和喻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隻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
5、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
下麵幾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做比較
(2)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測
(3)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詞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猶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樣、成了、是、變成
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作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 擬人修辭手法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 朱自清
(2)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湧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麵,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裏。(《荷花澱》孫犁)
誇張
1.定義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麵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誇張。
2.種類
(1)擴大誇張。故意把食事物說的“大、多、高、深、強”等的誇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實說的“小、少、低、淺、弱”等的誇張手法。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誇張。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都嗅出白麵包子的香氣來了。”
3.誇張的用法
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4.運用誇張要注意的問題
(1)誇張不是浮誇,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
(2)誇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實在說事實還是在誇張。
(3)誇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彙告 、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誇張
的修辭。
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反複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複詠歎,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複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1. 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穀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隻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麼?
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
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 ——《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借喻與借代辨析
第一,
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裏指部隊。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台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火,後泛指戰火或戰爭。隻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軍隊”,“烽煙”和“戰爭”之間沒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斷這兩詞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關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體相關的事物來代指這個本體。古代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時都舉著自己特有的旗幟,旗幟既用來區分敵我,又用來指明軍隊前進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來代指軍隊。“旌旗十萬”即“十萬旌旗”。“旌旗”不能發出“斬”的動作,能發出“斬”的動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萬旌旗”指“十萬軍隊”。同理,古代一遇敵人侵犯,邊境就燃狼煙報警,所以“烽煙”“狼煙”儼然成了戰爭的代名詞。“南國烽煙正十年”就是“南國戰爭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轉換成明喻,能轉換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轉換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萬斬閻羅”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體,“軍隊”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軍隊像十萬旌旗一樣斬掉了閻羅”,顯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設“南國烽煙正十年”運用的是借喻手法,那麼“烽煙”是喻體,“戰爭”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南國的戰爭像烽煙一樣整整十年”,顯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斷定以上兩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麼如何辨別呢?這時就要看與客體相應的詞語是否采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與客體(喻體)相關的詞語必須采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與客體(借體)相應的詞語不必改成與之相應的說法。請看下麵兩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借喻)
〔B2〕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借代)
上麵兩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體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吃盡”“血肉”。由“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是通順的可知,“毒蛇猛獸”與“吃盡”“血肉”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係。A2中客體也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榨盡”“血汗”。由“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不通順可知,其“毒蛇猛獸”與“榨盡”“血汗”不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係。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和諧表明不與本體相關,是比喻;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不和諧表明與本體才能相關,是借代。
第二組更明確。“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後麵詞語非常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是一個整體,而在主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未必是一個整體。“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後麵詞語不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不是一個整體;隻有換上本體――那個稱為“大白熊”的人――與後麵詞語才和諧,才能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前者是比喻,後者是借代。
“巾幗不讓須眉”,單單用客體“巾幗”“須眉”表達為“頭巾、發飾不讓眉毛、胡須” 肯定不通;“她希望長大後當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單用客體表達為“她希望長大後當社會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買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記》”“紅領巾們越幹越歡”也是如此。
用這種方法來解釋“楊二嫂”“圓規”那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再清楚不過的。“圓規又講話了”“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麵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係裙,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圓規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後一個“圓規”與“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極不和諧,分明是借代。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藤野先生》)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應該有
互相對立的關係,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聯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動化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華主題,點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動著,城中的愛也流動著
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
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
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誌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
覺相互溝通。
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頂真
頂真也做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
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係。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恒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裏,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
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
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主人下馬客上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 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吊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4)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凶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 裏,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裏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範仲《嶽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 好壞而歡欣悲傷。”
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穀裏穀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
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
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上麵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 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曆了安史之亂的大動蕩, 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於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淒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裏, 詩人將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 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 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歎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 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 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 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隻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 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區別是: 移情是將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 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就把原屬於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於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 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擬人的區別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
編輯本段
帶有修辭手法的成語
比喻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雞 風燭殘年 揮汗如雨 浩如煙海 門庭若市 虛懷若穀 輕如鴻毛 震耳欲聾 聲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膚之痛 親如手足 人麵獸心 如虎添翼 如膠似漆 喪家之犬 對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虛懷若穀 門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饑似渴 味同嚼蠟 壽比南山 歸心似箭
如魚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車水馬龍 有口皆碑 唇槍舌戰 草木皆兵 冰清玉潔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黃
犬牙交錯 血海深仇 犬馬之勞
c借喻
:望穿秋木 破鏡重圓 風平浪靜 班門弄斧 銅牆鐵壁 豺狼當道 掌上明珠
畫龍點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擬人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鴉雀無聲 花枝招展 鳥語花香 烘雲托月 風卷殘雲 百花爭豔 鼠竊狗盜 兔死狐悲 龍爭虎鬥 臥虎藏龍
誇張
日理萬機 日月如梭 三頭六臂 怒發衝冠 一日千裏 一字千金 百發百中 膽大包天 寸步難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裏 一毛不拔 一塵不染
對比
口蜜腹劍 口是心非 虎頭蛇尾 好逸惡勞 陽奉陰違 南轅北轍 外強中幹 吃一塹,長一智 掛羊頭賣狗肉
對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窮水盡 謙受益,滿招損 家喻戶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披星戴月 口誅筆伐 口蜜腹劍 山珍海味 山重水複
借代
目不識丁 披肩執銳 扭轉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東去 燈紅酒綠 咬文嚼字 青黃不接 手無寸鐵
比擬
閉月羞花 百花爭豔 草木皆兵 風塵仆仆 呆若木雞 生龍活虎 鶯歌燕舞 抱頭鼠竄 肥頭大耳 土崩瓦解
反複
登峰造極 星移鬥轉 提綱挈領 審時度勢 情真意切 罪魁禍首 豐功偉績 心灰意冷 真憑實據 一心一意
反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塞翁失馬,焉之非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雙關
風雨同舟 藕斷絲連 立地成佛 樂在其中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回環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人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穀裏穀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回文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畫上荷花和尚畫
頂針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傳十,十傳百 一而再,再而三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
——百度百科
所有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語文修辭手法列舉如下: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複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複、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設問,反問,引用,等
特殊性描寫方法: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複,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複疊,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複,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複迭錯綜,複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複踏。
比喻
1、定義
又叫打比方。即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體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性詞語)。
3、種類
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特征,可分為四種。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宛如、像……一樣、仿佛……
似的,恰似”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如: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需注意的是: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製與被限製的形式來實現比喻關係。例如:
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複指形式表現比喻關係。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湯
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係,常用破折號連接例如:五點鍾,
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3)借喻。不出現本體和喻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隻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
5、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
下麵幾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做比較
(2)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測
(3)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詞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猶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樣、成了、是、變成
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作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 擬人修辭手法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 朱自清
(2)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湧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麵,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裏。(《荷花澱》孫犁)
誇張
1.定義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麵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誇張。
2.種類
(1)擴大誇張。故意把食事物說的“大、多、高、深、強”等的誇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實說的“小、少、低、淺、弱”等的誇張手法。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誇張。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都嗅出白麵包子的香氣來了。”
3.誇張的用法
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4.運用誇張要注意的問題
(1)誇張不是浮誇,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
(2)誇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實在說事實還是在誇張。
(3)誇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彙告 、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誇張
的修辭。
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誌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反複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複詠歎,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複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1. 連續反複(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穀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複(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隻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麼?
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
借代種類:特征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征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征、標誌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 ——《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樸,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樸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借喻與借代辨析
第一,
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裏指部隊。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台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火,後泛指戰火或戰爭。隻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軍隊”,“烽煙”和“戰爭”之間沒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斷這兩詞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關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體相關的事物來代指這個本體。古代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時都舉著自己特有的旗幟,旗幟既用來區分敵我,又用來指明軍隊前進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來代指軍隊。“旌旗十萬”即“十萬旌旗”。“旌旗”不能發出“斬”的動作,能發出“斬”的動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萬旌旗”指“十萬軍隊”。同理,古代一遇敵人侵犯,邊境就燃狼煙報警,所以“烽煙”“狼煙”儼然成了戰爭的代名詞。“南國烽煙正十年”就是“南國戰爭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轉換成明喻,能轉換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轉換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萬斬閻羅”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體,“軍隊”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軍隊像十萬旌旗一樣斬掉了閻羅”,顯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設“南國烽煙正十年”運用的是借喻手法,那麼“烽煙”是喻體,“戰爭”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南國的戰爭像烽煙一樣整整十年”,顯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斷定以上兩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麼如何辨別呢?這時就要看與客體相應的詞語是否采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與客體(喻體)相關的詞語必須采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與客體(借體)相應的詞語不必改成與之相應的說法。請看下麵兩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借喻)
〔B2〕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借代)
上麵兩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體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吃盡”“血肉”。由“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是通順的可知,“毒蛇猛獸”與“吃盡”“血肉”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係。A2中客體也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榨盡”“血汗”。由“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不通順可知,其“毒蛇猛獸”與“榨盡”“血汗”不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係。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和諧表明不與本體相關,是比喻;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不和諧表明與本體才能相關,是借代。
第二組更明確。“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後麵詞語非常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是一個整體,而在主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未必是一個整體。“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後麵詞語不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不是一個整體;隻有換上本體――那個稱為“大白熊”的人――與後麵詞語才和諧,才能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前者是比喻,後者是借代。
“巾幗不讓須眉”,單單用客體“巾幗”“須眉”表達為“頭巾、發飾不讓眉毛、胡須” 肯定不通;“她希望長大後當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單用客體表達為“她希望長大後當社會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買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記》”“紅領巾們越幹越歡”也是如此。
用這種方法來解釋“楊二嫂”“圓規”那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再清楚不過的。“圓規又講話了”“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麵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係裙,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圓規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後一個“圓規”與“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極不和諧,分明是借代。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藤野先生》)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應該有
互相對立的關係,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聯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動化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華主題,點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動著,城中的愛也流動著
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準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
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
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誌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
覺相互溝通。
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頂真
頂真也做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
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係。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恒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裏,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
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
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主人下馬客上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 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吊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4)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凶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 裏,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裏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範仲《嶽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 好壞而歡欣悲傷。”
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穀裏穀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
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
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上麵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 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曆了安史之亂的大動蕩, 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於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淒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裏, 詩人將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 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 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歎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 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 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 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隻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 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區別是: 移情是將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 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就把原屬於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於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 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擬人的區別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
編輯本段
帶有修辭手法的成語
比喻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雞 風燭殘年 揮汗如雨 浩如煙海 門庭若市 虛懷若穀 輕如鴻毛 震耳欲聾 聲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膚之痛 親如手足 人麵獸心 如虎添翼 如膠似漆 喪家之犬 對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虛懷若穀 門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饑似渴 味同嚼蠟 壽比南山 歸心似箭
如魚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車水馬龍 有口皆碑 唇槍舌戰 草木皆兵 冰清玉潔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黃
犬牙交錯 血海深仇 犬馬之勞
c借喻
:望穿秋木 破鏡重圓 風平浪靜 班門弄斧 銅牆鐵壁 豺狼當道 掌上明珠
畫龍點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擬人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鴉雀無聲 花枝招展 鳥語花香 烘雲托月 風卷殘雲 百花爭豔 鼠竊狗盜 兔死狐悲 龍爭虎鬥 臥虎藏龍
誇張
日理萬機 日月如梭 三頭六臂 怒發衝冠 一日千裏 一字千金 百發百中 膽大包天 寸步難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裏 一毛不拔 一塵不染
對比
口蜜腹劍 口是心非 虎頭蛇尾 好逸惡勞 陽奉陰違 南轅北轍 外強中幹 吃一塹,長一智 掛羊頭賣狗肉
對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窮水盡 謙受益,滿招損 家喻戶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披星戴月 口誅筆伐 口蜜腹劍 山珍海味 山重水複
借代
目不識丁 披肩執銳 扭轉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東去 燈紅酒綠 咬文嚼字 青黃不接 手無寸鐵
比擬
閉月羞花 百花爭豔 草木皆兵 風塵仆仆 呆若木雞 生龍活虎 鶯歌燕舞 抱頭鼠竄 肥頭大耳 土崩瓦解
反複
登峰造極 星移鬥轉 提綱挈領 審時度勢 情真意切 罪魁禍首 豐功偉績 心灰意冷 真憑實據 一心一意
反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塞翁失馬,焉之非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雙關
風雨同舟 藕斷絲連 立地成佛 樂在其中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回環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人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穀裏穀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回文
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 畫上荷花和尚畫
頂針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傳十,十傳百 一而再,再而三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愚公移山》)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機構動向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很詫異。雖然我腰腹還沒練平坦,但也能夠心比天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