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善用人者為之下"怎麼解釋
善用人的人,處在眾人之下。
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下,都是一樣的。
善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不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意思
翻譯:高明的勇士,不會武斷而魯莽行事;
善於作戰的人,不會無故地發怒;
善於打敗敵人的人,不會輕易地與別人交戰;
通曉用人之理的人,總是習慣處在別人的下風。
這就是被稱之為不爭的美德,是叫做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
這就是能夠被稱為符合天道,這就是自古以來最高深的道理。
道德經中"善用人者為之下"怎麼解釋??
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譯文:
善於當統帥的人,看不出勇武的樣子;善於打仗的人,看不出剛健的樣子;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對方作無謂的應付;善於用人的人,在眾人麵前常常表示謙下。這就是無人能與之相爭之德,這就是用人的能力,這就是能與“道”相配了,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
大意:
本章闡述老子的軍事思想。老子指出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克製自己,避免正麵交鋒;同時要以“不爭之德”,使各方力量為我所用。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僅善於用人之長,同時可以用人之短什麼意思
中國的三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給我們展示了中國優秀的用人文化。劉備之用諸葛亮及五虎上將、宋江之梁山聚義、唐僧之用孫 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包括亙古流傳的劉邦之用臣等,細加品味,奧妙無窮。而唐僧手無縛雞之力,宋江亦武功平平,劉備則"智謀短淺,才能不足",劉邦更自 知"計不如張良,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而他們成就事業就在"吾能用之"。
有的企業主管常常如《馬說》中所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每個人都有其閃光的地方,用其所長,避其所短,調動和發揮每一個人的積極性,並不斷為每個人創造更富挑戰的機會,促其發展,企業也才能發展。
用什麼樣的人才,便成就什麼樣的事業。趙王用趙括而亡國,諸葛亮用馬謖而前功盡棄,不得不察。另一方麵,企業主管是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他更喜 好用什麼樣的人,當然也決定了他事業的成功與失敗。孫武亦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吾以此知勝之謂也"。從認知學講,人更容易接受、認同自己熟悉的東 西。遠小人而近君子自不必說,如何修"君德",是否敢用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及曾經反對過自己的人,體現了一個企業主管的膽識與氣度,也影響著企業的興衰成 敗。
隻有一流的人才才會造就一流的公司。吸收人才對企業的高速、穩定、長期發展至關重要。如果不能吸收一流的人才,哪麼這個企業就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公司。如果企業缺少吸收人才的機製,企業慢慢會變成一潭死水。確保一流人才的不斷加入,是企業跳躍式高速增長的基礎。
每位管理者都希望實現用人之長,這對於員工個人、管理者和企業都是有利的。用人之長,對員工,對管理者,對企業來說都有自己的好處。但是這裏我們有必要回答兩個問題 ,一是如何實現用人之長,另一個就是如何實現科學的用人之長。
實現用人之長:在企業中目前主要靠經驗。
在企業管理實踐的逐步積累過程中,企業的管理者們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用人理念和方法,在理念指導下巧妙的運用各種方法達到有效用人之長的目的。
但是理念不同、方法不同,造成在對如何更好的實現用人之長上的認識上也是不同的。從事管理工作的一些朋友在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多是憑感覺、靠判斷,也就是說用人之長主 要還是靠管理者個人的修行,修行高用人的水平就高,用人之長就越到位,修行低用人的水平就低,用人所長就能以做到位,但到底怎樣做更有效難以形成統一的說法。
實現科學的用人之長: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
科學的用人之長就是要通過一套係統科學的方法達到人的能力與工作任務的合理匹配。通過對人的能力和工作任務兩項要素的把握,達到人與工作的合理匹配:簡單的工作由能 力較低的人去做,複雜的工作由能力高的人去做,並且通過對能力較低人的不斷培養,能力較低的人在能力得到提升後可以實現去做複雜的工作。實際是在工作的不同層麵上實現 人的能力與工作任務的相互匹配。
1、簡單的工作任務由能力高的人去做就是大材小用,大材小用從資源利用角度看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人也會不安於現有工作;
2、複雜的工作任務由能力較低的人去做就是小材大用,小材大用會對工作任務的完成情況的優劣產生影響,在企業中人力資源配置上的一種失效,人也會產生挫折感,進而失 去對工作的興趣和努力。
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是什麼意思?
體現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來就會出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好的團隊需要一個好的領導。好的領導善於凝聚人。能將每一個人的潛力都發揮出來。
善用人者得天下800字作文
善用人者得天下
一次宴會上,唐太宗對王琺說:“你善於鑒別人才,尤其善於評論.你不妨從房玄齡等人開始,都一一做些評論,評一下他們的優缺點,同時和他們互相比較一下,你在哪些方麵比他們優秀?”
王琺回答說:“孜孜不倦地辦公,一心為國操勞,凡所知道的事沒有不盡心盡力去做,在這方麵我比不上房玄齡.常常留心於向皇上直言建議,認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堯舜很丟麵子,這方麵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帶兵打仗做將軍,又可以進入朝廷搞管理擔任宰相,在這方麵,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報告國家公務,詳細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轉達下屬官員的彙報,能堅持做到公平公正,在這方麵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重的事務,解決難題,辦事井井有條,這方麵我也比不上戴胄.至於批評貪官汙吏,表揚清正廉署,疾惡如仇,好善喜樂,這方麵比起其他幾位能人來說,我也有一日之長.”唐太宗非常讚同他的話,而大臣們也認為王琺完全道出了他們的心聲,都說這些評論是正確的.
從王琺的評論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團隊中,每個人各有所長;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將這些人依其專長運用到最適當的職位,使其能夠發揮自己所長,進而讓整個國家繁榮強盛.
未來企業的發展是不可能隻依靠一種固定組織的形態而運作,必須視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團隊.所以,每一個領導者必須學會如何組織團隊,如何掌握及管理團隊.企業組織領導應以每個員工的專長為思考點,安排適當的位置,並依照員工的優缺點,做機動性調整,讓團隊發揮最大的效能.
經理人員的任務在於知人善任,提供企業一個平衡、密合的工作組織.
善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不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意思
高明的勇士,不會武斷而魯莽行事;
善於作戰的人,不會無故地發怒;
善於打敗敵人的人,不會輕易地與別人交戰;
通曉用人之理的人,總是習慣處在別人的下風。
這就是被稱之為不爭的美德,是叫做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
這就是能夠被稱為符合天道,這就是自古以來最高深的道理
善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不之下……
善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不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翻譯:高明的勇士,不會武斷而魯莽行事;
善於作戰的人,不會無故地發怒;
善於打敗敵人的人,不會輕易地與別人交戰;
通曉用人之理的人,總是習慣處在別人的下風。
這就是被稱之為不爭的美德,是叫做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
這就是能夠被稱為符合天道,這就是自古以來最高深的道理。
點評: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修習武藝的人在層次比較低的時候往往在外表上就可以看出赳赳武氣,那是因為他那時的功夫還不能收放自如;有了一點比普通人強的地方就誌得意滿、不可一世,到處爭強鬥狠,那是因為他目光短淺,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武藝精深的人就不是這樣的,他們總是英華內斂,混同凡俗。因為最高層次的“武”不是用手、用腳來練的,而是用“心”。“心”的修養決定了武學造詣的高低,真正的絕頂高手一定是由武入道的人。“道”的境界是不張揚、不顯赫的,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的,所以最高境界的武士在外表上看不出任何“武”的跡象。
戰爭是為了消滅敵人,依靠憤怒和仇恨的力量去和敵人廝殺決戰不是指揮員所應該有的行為。憤怒和仇恨隻會讓頭腦失去理智,情緒變得衝動,思路變得偏狹。一時的意氣隻會葬送國家的精銳。能不能打?應該怎麼打?隻有冷靜的大腦才能在錯綜複雜的戰場訊息中找出正確的應對方案。
取得勝利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兵伐謀”。戰爭永遠是最不得已的手段,殺戮在可能的情況下一定要降到最低,因為這些都是有傷天和的。“百戰百勝,非勝之勝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勝之勝者也。”兵不血刃地取得勝利才是真正的高手。
對於部隊來說,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贏硬仗才是好部隊;對於統帥來說,能不打仗、不打硬仗而取得勝利才是好統帥。
用人最高明的策略就是“處下”,而不是高高在上。高高在上地用人,來效命的都是遠不如你的奴仆;平等的用人,來的都是和你差不多的兄弟、朋友;能以“處下”地低姿態去請人,來的才會是可以當你老師的人。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這些行為都屬於“不爭之德”的範疇。懂得“不爭之德”,才能根據人性的特點而發揮出人性的力量,才能無往而不勝。從根本上說,因為這些行為才是符合“道”這個宇宙根本法的。
“不爭之德”的核心內容在於“處下”、“守柔”。不爭是洞察了宇宙和人性最根本的法則而產生的智慧,不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利萬物,所有有利於這個目的的事情都值得去做,不利於這個目的的事情就不要去“爭”。為了避免無謂的“爭”,可以 “處眾人之所惡”;可以“知其雄而守其雌”,可以“知其榮而守其辱”,可以“知其白而守其黑”;可以“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可以“大者為下”;可以“我愚人之心也哉,而貴食母”。
“不爭”的實質就是“無為”,是基於“道”的“為”,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所以,“以其不爭”,才能“天下莫能與之爭”。
善用人者得天下 劉邦與項羽的事例
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劉邦有一套駕馭將帥謀臣的用人之術。有幾件事就很能說明,劉邦的這項長處到底給他帶來了什麼樣的收獲與成功。
公元前202年正月,劉邦登基稱帝,為漢高祖。此時,天下初定,各諸侯臣屬,都罷兵歸家。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設宴款待群臣,與臣下飲酒,縱論天下事。他讓各諸侯列將們直言不諱地說出漢朝之所以能得天下,楚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認為,劉邦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就在於他能夠用功名利祿和物質刺激的辦法來吸引臣子替他賣命,從而奪取天下。比如大將鯨布在由楚投漢時,劉邦對他很不客氣,沒有以禮相見,結果鯨布懊惱得要命,悔恨得直想自殺,認為自己選錯了路。可等他到了劉邦為自己安排的住處,才驚訝的發現自己的飲食和物質待遇竟然和劉邦是一個樣的,於是大喜過望,從此心甘情願地為漢效力。這隻是劉邦用人的一個方麵,物質享受對於貪圖物欲的人來說,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唯利是圖。可對於張良之類的本身就出身貴族的廉政好禮之士而言,就並非是靈丹妙藥了。因為他們不慕名利。然而,這樣才華出眾的人,也對劉邦忠誠不貳了,盡心盡力,甘願為劉邦所驅使,這依靠的就主要是劉邦知人善用的馭臣術了。
劉邦的馭臣之術,首要的就是聯係鄉情姻親,建立同鄉為主的骨幹隊伍。劉邦所信賴的心腹,主要是他從沛縣起事時就一直追隨在他左右的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審食其和王陵等人,以及呂雉的兄弟子侄們。這些人到處宣揚說劉邦是赤帝之子,他斬白蛇起事是天意,再加上呂雉放言,說劉邦居住的地方常有雲氣繚繞,這深深地影響了沛縣地區的父老鄉親,所以蕭何等人都死心塌地地為劉邦所支使,赴湯蹈火也萬死不辭。比如,劉邦在征戰中,幾次將自己的親生孩子都扔下不管,卻被從劉邦起事之日起就一直為他駕車的夏侯嬰冒死救下了。又比如樊噲,在鴻門宴中,千鈞一發之際,怒斥項羽,保護劉邦從虎口逃脫,也表現了自己舍生忘死,力保劉邦的精神。這些人,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是劉邦最為倚仗的得力助手,他們也是漢朝的開國元勳,是創建和鞏固劉氏漢室江山的中堅力量。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二條,就是善於揚長避短,各盡其能。劉邦登基後,就論功行賞。然而群臣爭功,一年多的時間仍不能決定。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封他為侯,可武將們紛紛認為自己是最大的功臣,為劉邦披堅執銳,出生入死,卻不如蕭何這種隻會動嘴皮子的人的功勞大,他們認為蕭何隻是文人,未上過戰場,隻會舞文弄墨,沒有汗馬功勞,很不服氣。此時,劉邦比喻說,打獵時追殺走獸的是獵狗,可發現走獸行跡,指示走獸之處的卻是獵人。現今的各位武將,都是隻會追殺走獸,所以是獵狗的功勞;而蕭何,是發號施令,善於發現敵情的獵人的功勞。群臣聽了劉邦這樣的話,就不再爭論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對待智謀之士,和對待赳赳武夫,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尊重真正有才能有實學的人,比如他封韓信為大將軍,並且封其為齊王。對待張良,用對待軍師的禮儀,言聽計從。劉邦任用陳平時,不為讒言所動。因為這些人所建立的,正是萬世不朽的功勞。而對於行伍出身的功臣武將們,劉邦則盡最大可能滿足他們的物質利益需求,使他們甘願為自己效匹夫之勇,因為這些武將們,攻城略地,馳聘殺場,隻不過是一時之事罷了。
劉邦馭臣之術的第三點,就是他自己總攬全局,善於布局,用人不疑。比如有一次,劉邦和大將軍韓信評論諸將們的能力。劉邦詢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而認為自己帶兵的能力是多多益善。劉邦心中妒恨地說,既然你帶兵多多益善,你又為什麼被我擒拿住的原因。再說,陛下靠的是君權天授,不是人力所能及也。“君權天授”當然是迷信的說法,是吹捧之詞,可劉邦善於駕馭將帥,自己可以獨攬大權,分散小權,他用人不疑,能得到將士們拚死拚活的賣命卻是事實。
在楚漢對峙階段時,韓信擁兵數十萬,舉足輕重,可以說,他的向背決定著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勝負形勢。當項羽派人去說服韓信背漢連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時,韓信拒絕了,他說:“當初我投靠項王的時候,項王不過讓我做了一個郎中的小官,位卑言輕,我的計策項王從來沒有聽從過;所以,後來我離開了楚國,投入了漢王的軍中。而漢王授給我上將軍印,把數萬軍隊都交給我指揮,還解下自己身上的衣服給我,把自己麵前的食物拿給我吃,又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漢王那麼相信我,我要是背叛他,就是不義的,我就是死也不能這麼做。”從韓信的這些話中,我們很能看出劉邦取韓信於人,從善如流、知人善用的特點。
劉邦的知人善用,還可以從他的臨終遺言中窺探。他在臨終遺言中說曹參、王陵、陳平和周勃是理想的治國人選,這也展示了他具有帝王的胸襟和駕馭臣子的才能,這確實比項羽高明很多。所以,劉邦能戰勝眾多的敵人,最終奪得了天下。
善用物者無棄物,善用人者無廢人,世上之物皆可利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人。
是要解釋嗎?是的話,我認為這個和 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似吧?
善於體會他人優點,就會發現世上所有人都是好的,都在某方麵又優點,善於用人的人眼中,沒有不可用的人。世上的事物都可以利用,運用的好壞,在於心境,容易求得無價的寶物,難以得到對你有感情的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道德經中"善用人者為之下"怎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