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麵有何啟示
一、為什麼重視弘揚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屹立世界、振興中華的根基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有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根.
魯迅先生說過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最近剛開幕的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就以典雅的中國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風格吸引了大批的參觀者,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它的一些照型,感受一下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美妙:
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主題:“自然、城市、和諧——生活的藝術”,也切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中國館的正麵的牆壁上麵有中國傳統十二生肖圖案,側麵的牆壁上是百家姓的浮雕.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突出了中國的特征.
中心展區的生命之樹是模仿自然界水珠悠然濺起的優美姿態和植物葉脈舒展生長的形態,加以藝術化的提煉,利用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宣紙製造工藝,結合現代影像投放技術而形成.營造出萬物生機盎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形象地表達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國禮品售賣廳,設計取自具有中國意象的植物——竹,以竹竿的造型圍合而成.接待室的外觀和內景都透露出中國傳統的意境和韻味.
中國館的設計自始至終滲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國的文化就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主線,至今仍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意思是指: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人的價值要在服從社會群體中去實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強調人是自然界萬物中的一種,需要服從自然.中國的這種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強調和諧意識,強化了人的民族意識和情感,強調了人的奉獻精神.同學們可以細細地領悟“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你悟透了,作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那你的實踐離成功就不遠了!
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曆史的中國,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深邃的思想、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燦爛的文化藝術.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東亞大部分國家文化的歸依.日本皇太子其樂融融的的長女取名:愛子,稱號:敬宮,其“愛”和“敬”出典於中國古籍“四書五經”之一的《孟子·離婁章句下》中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愛之”一句.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現代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幾千年一脈相承至今,博大精深,這是我們立足的根.俄羅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民族性格,沒有國民風貌,就不是生動活潑的有機體,而是機械的實驗標本.”我們為我們的文化而自豪.
可是在今天,我們的文化也麵臨挑戰,整個世界的全球化已是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曆史進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隨之而來,它一方麵為各民族文化互相溝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麵也給了強勢文化吞噬弱勢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對國家的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戰.我們的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弘揚民族精神就是應對這種文化全球化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們振興中華的思想根基.
2 民族精神:民族團結、和諧融合的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現、民族凝聚力的所在.隻有充分尊重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更大範圍地團結海內外同胞,求得華夏民族的最大共識,從而使中華民族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利益高於一切,這應該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前提.
我們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精魂就是一個“和”字.“和”,和平、和解、和睦、和諧、和樂、和美、和合、和祥等.這種“和”的哲理,充分體現在道家的“無為”思想、儒家的“仁義”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而生動的表述,就要算“太極圖”了——陰陽魚合抱,兩條魚的內邊天衣無縫,外邊為正圓,黑的魚眼跑到白的上麵去了,白的魚眼跑到黑的上麵去了,它揭示的是陰陽對立而又互補的原理,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從哲學上講三層意思:第一,任何一個事物都包含著兩個對立麵;第二,兩個對立麵相互包含,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第三,兩個對立麵的協調吻合,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在這三點內涵中,以第三點內涵最為重要,因為從中可以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在一個統一體之中,凡是有利於對方的,便有利於整體的和諧統一,也就必然反過來有利於自身;反之,凡是有損於對方的,便有損於整體的和諧統一,也就必然反過來有損於自身.用這個“太極圖”道理去觀察世界,可謂茫茫宇宙,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鬥則俱損,和則兩利.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盡管中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多次分裂,但與統一相比,其時間畢竟相對短暫.由於統一,中國的曆史與文化綿延不斷,國家的尊嚴和獨立得以維護,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不斷發展.
中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開發的.少數民族大多居於周邊地區,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使得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同中原地區的漢族互相交流.這種經濟上的聯係,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長時間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中國各民族交往、團聚和統一的過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由此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從而今天民族精神成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源泉.
3 民族精神:傳承文化、文明做人的核心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有道家的清幽自然,也有佛家的博大慈悲,還有諸子百家的豐富精微等等,其中儒家唯物而現實的思想體係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它對個人的文明養成、健康成長有很現實的意義.兩千年前,孔子就倡導“仁”的思想,這是對個人品格的修煉和要求,是人自身所具備的一種素養,如果不去修行和實踐,這種素養就會被溟滅.這些年來,我就在想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社會中,由於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的抬頭,甚至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這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喪失.孔子還倡導“禮”,“禮”乃世界之大道,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要求.孔子“仁”與“禮”的思想不僅在中國人的行為和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也在當今世界各國,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也廣泛傳播.這說明儒家思想具有人類思想意識的共性.
在台灣、新加坡等地,他們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比我們大陸深得多,所以從文明的總體程度上講,他們比我們更講禮儀、仁和.現在我們要重新培育、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為個人的文明成長、健康發展服務.
綜上三條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對現實有著重要的意義,可是現在在同學們中間不同程度地存在國家意識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減退、對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漠視、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意識不強等現象,也出現了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勤儉自強精神淡化、和諧相處能力較差等問題.有一項針對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在文化相對開放的上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已顯現疏離與隔膜.所以現在提出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十分必要,而且緊要.
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精華培育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進了民族優秀文化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和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誌向,也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生活中形成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思維誌趣與情感心理的集中體現.
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有著博大精深的基本內涵和豐富內容,它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將分散的部落融合成統一的民族,促進本民族的發展壯大;有的是英勇抵禦異族的侵擾,保衛本民族的家園和生命財產;有的是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的統一完整.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這種精神彙合成一種核心精神,那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民族精神也是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是我們全麵推動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精神依托.
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滲透傳統文化的魅力.小說中人物的精神風貌,他們身上的俠氣,最令人神往.什麼是俠氣?就是既為國為民,以天下為己任,又能衝破各種名利,笑傲江湖,獨立於天地之間.《天龍八部》裏的蕭峰,我覺得中他達到了俠的最高境界,在他身上正是體現了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
我剪輯了一段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段,請大家領會一下蕭峰身上存在的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俠的最高境界.
剛才這一段是蕭峰自殺的場景,蕭峰念念於心的,是蒼生百姓的安危幸福,他以自己的死,換來了宋遼兩國的平安合睦,百姓的安居樂業.遼國百姓也免去征戰之苦,天下蒼生得以平安,他是為了民族的利益,也是為民造福.
金庸筆下俠義英雄的民族大義,是秉承漢魏以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的.一部中國曆史,其實就是漢民族和周邊民族互相爭鬥、交融的曆史.民族間的矛盾來源於國家利益的追求,也源於不同的信仰和教化.在中國傳統倫理中,民族氣節從來都是放在首位的.天下為懷,蒼生為念,這是俠的最高理想,這也是金庸的俠意識.蕭峰這個人物,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也做了一個最好的注釋,這種精神對我們今天創建和諧社會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我們應如何弘揚民族精神
前麵講了在當前弘揚民族精神的原因以及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接下來就是我們應該如何做,從而來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
1 增強國家意識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增強凝聚力,實現統一,在艱難環境中生存、繁衍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要複興,必須更多地強調國家意識.國家意識應該包括對國家的認同感,對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的責任感,對國家的繁榮和發展的使命感.隻有在國家利益為上的道德觀基礎上,麵臨各種誘惑時,才能毅然做出正確的選擇.維護國家利益,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國家也應當尊重和保護公民個人的權利.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國家的繁榮和發展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2 增強文化認同
認同是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文化認同要回答是什麼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成為中國人意味著什麼?它包括價值觀念、曆史傳統、道德風俗、生活方式、語言文字等多方麵的內容.我們要有意識地從傳統文化中去吸取養料,“文以載道”,我國民族精神的內容大量地存在於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要多看,從中多吸取養料,還要在語文、曆史、思想政治等課程中學習.在增強文化認同的過程中,要把民族語言、民族曆史、革命傳統和人文傳統作為重點內容:
民族語言——語言文字是民族意識、文化傳統和道德觀念的載體,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自覺維護母語在日常學習、生活和交往中的主導地位;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規範用語、禮貌用語,感受祖國語言文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民族曆史——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重要史實和基本線索,特別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發展的曆史;了解近現代史特別是近代以來,我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奮鬥的曆史;了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史,高度認同黨的曆史功績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革命傳統——了解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精神傳承、弘揚和創造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優良傳統.(民族精神是不斷發展的,這些精神都以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
人文傳統——充分利用中國哲學、曆史、文學、藝術、教育、民俗等多方麵資源,認識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了解並踐行中華民族的良好禮儀,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3 完善自身人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視人生價值觀和道德,重視“做人”的準則.弘揚民族精神,要發揚我國優秀文化與道德倫理緊密結合的精華,完善人格.
在完善人格的過程中,要把承擔責任、誠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奮自強作為重點內容.
承擔責任——增強自身作為國家主人的責任意識;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明確自身的權利,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誠信守法——養成以誠待人、嚴於律己、誠實守信的意識和行為習慣;自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強法治觀念.
平等合作——學會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能夠正確處理人與他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增強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學會寬容,與人和諧相處,在集體、社會的發展中實現個人價值.
勤奮自強——從小事做起,養成勤快、勤勞、勤奮、勤儉的生活習慣;不浪費、不盲目攀比;養成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品格,勇敢堅強,不怕困難,增強抗挫折的能力.
聯係到我們學校,重點中學是文明的高地,絕大多數的同學在文化意識、文明程度、完善人格方麵都做得不錯,但是也有個別同學做得不夠好的情況,從小處而言比如禮貌不夠,從另一方麵也反映你看待世界的一種心態,你是友善熱情的,還是冷漠孤立的,其實隻要稍微改變一下,整個人的氣質就會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都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要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今天我所講的內容歸結到一點,就是我希望同學們要努力做一個有國家意識,有文化歸屬感,有人格氣節的人,曆史不能在我們這裏割斷,我們要傳承曆史,我們要弘揚民族精神,這樣我們就能做一個無愧於曆史的人,對國家有用的人,這樣我們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在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麵有何作用?
*
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誌,可扭轉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範,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
*
隻有國民繼承和發揚優秀和先進的文化,蔚然成風,國家民族才能真正興旺發達。
*
有助於樹立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傳統節日成為承載中國人“和為貴”處世精神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樹立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
(知識延展):
*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曆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曆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製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作文保留優秀傳統,邁進新時代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裏,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隻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裏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裏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係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裏,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歎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裏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裏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裏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中國新時代傳統文化歌曲大全
你進入微信,搜索“佛教音樂精選”、“妙法佛音”這兩個平台,裏麵有很多超好聽的傳統文化音樂,或者進入教學為先網,這裏也有傳統文化的好歌曲,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你,阿彌陀佛!
在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麵有何作用?
一、為什麼重視弘揚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屹立世界、振興中華的根基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有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們的根.
魯迅先生說過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最近剛開幕的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就以典雅的中國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風格吸引了大批的參觀者,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它的一些照型,感受一下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美妙:
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主題:“自然、城市、和諧——生活的藝術”,也切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中國館的正麵的牆壁上麵有中國傳統十二生肖圖案,側麵的牆壁上是百家姓的浮雕.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突出了中國的特征.
中心展區的生命之樹是模仿自然界水珠悠然濺起的優美姿態和植物葉脈舒展生長的形態,加以藝術化的提煉,利用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宣紙製造工藝,結合現代影像投放技術而形成.營造出萬物生機盎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形象地表達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國禮品售賣廳,設計取自具有中國意象的植物——竹,以竹竿的造型圍合而成.接待室的外觀和內景都透露出中國傳統的意境和韻味.
中國館的設計自始至終滲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國的文化就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主線,至今仍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意思是指: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人的價值要在服從社會群體中去實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強調人是自然界萬物中的一種,需要服從自然.中國的這種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強調和諧意識,強化了人的民族意識和情感,強調了人的奉獻精神.同學們可以細細地領悟“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你悟透了,作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那你的實踐離成功就不遠了!
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曆史的中國,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深邃的思想、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燦爛的文化藝術.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東亞大部分國家文化的歸依.日本皇太子其樂融融的的長女取名:愛子,稱號:敬宮,其“愛”和“敬”出典於中國古籍“四書五經”之一的《孟子·離婁章句下》中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愛之”一句.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現代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幾千年一脈相承至今,博大精深,這是我們立足的根.俄羅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民族性格,沒有國民風貌,就不是生動活潑的有機體,而是機械的實驗標本.”我們為我們的文化而自豪.
可是在今天,我們的文化也麵臨挑戰,整個世界的全球化已是一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曆史進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隨之而來,它一方麵為各民族文化互相溝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麵也給了強勢文化吞噬弱勢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對國家的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戰.我們的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弘揚民族精神就是應對這種文化全球化的戰略選擇,也是我們振興中華的思想根基.
2 民族精神:民族團結、和諧融合的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現、民族凝聚力的所在.隻有充分尊重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這樣才能更大範圍地團結海內外同胞,求得華夏民族的最大共識,從而使中華民族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利益高於一切,這應該成為中華民族團結的前提.
我們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精魂就是一個“和”字.“和”,和平、和解、和睦、和諧、和樂、和美、和合、和祥等.這種“和”的哲理,充分體現在道家的“無為”思想、儒家的“仁義”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而生動的表述,就要算“太極圖”了——陰陽魚合抱,兩條魚的內邊天衣無縫,外邊為正圓,黑的魚眼跑到白的上麵去了,白的魚眼跑到黑的上麵去了,它揭示的是陰陽對立而又互補的原理,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從哲學上講三層意思:第一,任何一個事物都包含著兩個對立麵;第二,兩個對立麵相互包含,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第三,兩個對立麵的協調吻合,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在這三點內涵中,以第三點內涵最為重要,因為從中可以引申出這樣一個道理:在一個統一體之中,凡是有利於對方的,便有利於整體的和諧統一,也就必然反過來有利於自身;反之,凡是有損於對方的,便有損於整體的和諧統一,也就必然反過來有損於自身.用這個“太極圖”道理去觀察世界,可謂茫茫宇宙,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鬥則俱損,和則兩利.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盡管中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多次分裂,但與統一相比,其時間畢竟相對短暫.由於統一,中國的曆史與文化綿延不斷,國家的尊嚴和獨立得以維護,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不斷發展.
中國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開發的.少數民族大多居於周邊地區,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使得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同中原地區的漢族互相交流.這種經濟上的聯係,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長時間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中國各民族交往、團聚和統一的過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由此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從而今天民族精神成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源泉.
3 民族精神:傳承文化、文明做人的核心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有道家的清幽自然,也有佛家的博大慈悲,還有諸子百家的豐富精微等等,其中儒家唯物而現實的思想體係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它對個人的文明養成、健康成長有很現實的意義.兩千年前,孔子就倡導“仁”的思想,這是對個人品格的修煉和要求,是人自身所具備的一種素養,如果不去修行和實踐,這種素養就會被溟滅.這些年來,我就在想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社會中,由於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的抬頭,甚至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這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喪失.孔子還倡導“禮”,“禮”乃世界之大道,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要求.孔子“仁”與“禮”的思想不僅在中國人的行為和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也在當今世界各國,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也廣泛傳播.這說明儒家思想具有人類思想意識的共性.
在台灣、新加坡等地,他們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響比我們大陸深得多,所以從文明的總體程度上講,他們比我們更講禮儀、仁和.現在我們要重新培育、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為個人的文明成長、健康發展服務.
綜上三條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對現實有著重要的意義,可是現在在同學們中間不同程度地存在國家意識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減退、對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漠視、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意識不強等現象,也出現了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勤儉自強精神淡化、和諧相處能力較差等問題.有一項針對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在文化相對開放的上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已顯現疏離與隔膜.所以現在提出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傳統文化十分必要,而且緊要.
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精華培育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進了民族優秀文化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和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誌向,也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生活中形成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思維誌趣與情感心理的集中體現.
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有著博大精深的基本內涵和豐富內容,它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將分散的部落融合成統一的民族,促進本民族的發展壯大;有的是英勇抵禦異族的侵擾,保衛本民族的家園和生命財產;有的是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的統一完整.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這種精神彙合成一種核心精神,那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民族精神也是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是我們全麵推動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精神依托.
金庸的武俠小說,就滲透傳統文化的魅力.小說中人物的精神風貌,他們身上的俠氣,最令人神往.什麼是俠氣?就是既為國為民,以天下為己任,又能衝破各種名利,笑傲江湖,獨立於天地之間.《天龍八部》裏的蕭峰,我覺得中他達到了俠的最高境界,在他身上正是體現了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
我剪輯了一段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段,請大家領會一下蕭峰身上存在的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俠的最高境界.
剛才這一段是蕭峰自殺的場景,蕭峰念念於心的,是蒼生百姓的安危幸福,他以自己的死,換來了宋遼兩國的平安合睦,百姓的安居樂業.遼國百姓也免去征戰之苦,天下蒼生得以平安,他是為了民族的利益,也是為民造福.
金庸筆下俠義英雄的民族大義,是秉承漢魏以來“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的.一部中國曆史,其實就是漢民族和周邊民族互相爭鬥、交融的曆史.民族間的矛盾來源於國家利益的追求,也源於不同的信仰和教化.在中國傳統倫理中,民族氣節從來都是放在首位的.天下為懷,蒼生為念,這是俠的最高理想,這也是金庸的俠意識.蕭峰這個人物,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也做了一個最好的注釋,這種精神對我們今天創建和諧社會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我們應如何弘揚民族精神
前麵講了在當前弘揚民族精神的原因以及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接下來就是我們應該如何做,從而來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
1 增強國家意識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增強凝聚力,實現統一,在艱難環境中生存、繁衍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要複興,必須更多地強調國家意識.國家意識應該包括對國家的認同感,對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的責任感,對國家的繁榮和發展的使命感.隻有在國家利益為上的道德觀基礎上,麵臨各種誘惑時,才能毅然做出正確的選擇.維護國家利益,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國家也應當尊重和保護公民個人的權利.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國家的繁榮和發展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2 增強文化認同
認同是共有的信仰和情感,是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文化認同要回答是什麼使中國人成為中國人?成為中國人意味著什麼?它包括價值觀念、曆史傳統、道德風俗、生活方式、語言文字等多方麵的內容.我們要有意識地從傳統文化中去吸取養料,“文以載道”,我國民族精神的內容大量地存在於中國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要多看,從中多吸取養料,還要在語文、曆史、思想政治等課程中學習.在增強文化認同的過程中,要把民族語言、民族曆史、革命傳統和人文傳統作為重點內容:
民族語言——語言文字是民族意識、文化傳統和道德觀念的載體,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自覺維護母語在日常學習、生活和交往中的主導地位;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規範用語、禮貌用語,感受祖國語言文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深化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
民族曆史——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重要史實和基本線索,特別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發展的曆史;了解近現代史特別是近代以來,我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奮鬥的曆史;了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曆史,高度認同黨的曆史功績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革命傳統——了解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精神傳承、弘揚和創造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優良傳統.(民族精神是不斷發展的,這些精神都以成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
人文傳統——充分利用中國哲學、曆史、文學、藝術、教育、民俗等多方麵資源,認識和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了解並踐行中華民族的良好禮儀,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3 完善自身人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視人生價值觀和道德,重視“做人”的準則.弘揚民族精神,要發揚我國優秀文化與道德倫理緊密結合的精華,完善人格.
在完善人格的過程中,要把承擔責任、誠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奮自強作為重點內容.
承擔責任——增強自身作為國家主人的責任意識;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明確自身的權利,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誠信守法——養成以誠待人、嚴於律己、誠實守信的意識和行為習慣;自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增強法治觀念.
平等合作——學會尊重他人,友善待人;能夠正確處理人與他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增強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學會寬容,與人和諧相處,在集體、社會的發展中實現個人價值.
勤奮自強——從小事做起,養成勤快、勤勞、勤奮、勤儉的生活習慣;不浪費、不盲目攀比;養成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品格,勇敢堅強,不怕困難,增強抗挫折的能力.
聯係到我們學校,重點中學是文明的高地,絕大多數的同學在文化意識、文明程度、完善人格方麵都做得不錯,但是也有個別同學做得不夠好的情況,從小處而言比如禮貌不夠,從另一方麵也反映你看待世界的一種心態,你是友善熱情的,還是冷漠孤立的,其實隻要稍微改變一下,整個人的氣質就會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都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要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今天我所講的內容歸結到一點,就是我希望同學們要努力做一個有國家意識,有文化歸屬感,有人格氣節的人,曆史不能在我們這裏割斷,我們要傳承曆史,我們要弘揚民族精神,這樣我們就能做一個無愧於曆史的人,對國家有用的人,這樣我們即使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也都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應該怎樣傳承傳統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
揚長避短,承優改良!結合新時代文化特色傳承並改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誰幫忙做一首童謠,圍繞十九大/傳統文化/新時代好少年/加快杭州建設,隨便其中一項都行的
?
作文:新時代道德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當代中國社會仍然適用的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麵:
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觀念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論述頗多,諸如“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周易》)。“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宋張載《正蒙·乾稱》)。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生的最高理想為天(自然界)與人之間的協調。它給予我們的啟示是:一方麵,人不能違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破壞自然,而隻能與自然和平共處。另一方麵,自然對於人類也不是一個超越的本體,也不是主宰人類社會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與人類和平共處的客觀對象。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間,強調以人為本。特別是儒家主張“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把人的本體價值突出出來。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始終離宗教的迷狂距離非常遙遠。
今天,我們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時候,我們過多地強調戰勝自然、人定勝天的偉大盛舉,讚美人的創造、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但是,由此帶來的後果,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在不斷惡化:水土流失、生物物種減少、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的汙染,這些惡果無一不是我們忘記了老祖宗天人合一的傳統,我們在西方化的同時,把這些屬於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思想丟到了牆角。
其二是發奮有為的思想。儒家思想的精華就是這種積極向上、入世有為的精神。《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論語·述而》曰:“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孟子·藤文公下》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至於古代士大夫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錘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催人奮進、氣勢磅礴的精神寫照。這些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著今天,引導著我們國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勇往向前。
其三是“和而不同”及中庸思想。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有重和諧的一麵。傳統的儒家、佛家思想都講究和,同時也特別強調和而不同。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和突出到了處理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和是一種和諧、協調的總成,同是統一、同化的集中概括。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要講究和。和為貴,強調其協調性,同時,要堅持和而不同,即順應自然、社會、時代的要求而不隨波逐流,強調人性的自我意識。這種樸素的辯證哲學思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仍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我認為儒家思想的中庸,即是其完美的闡釋。《論語·雍也》曰:“中庸之謂德,其至矣乎。”《四書集注·中庸》曰:“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的核心是言行適度,反對偏激,主張以理節情,以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從而在社會生活中建立等級分明的禮治倫常秩序。崇尚中和的民族心理使人們養成了注重和諧、維護整體、溫文爾雅、謙讓寬容的民族精神。對於維護社會和平、實現人際間的和睦相處具有重要意義。原全國政協主席**同誌在英國議會發表演講,著重論述中國文化和的思想,引起世界輿論的關注。
在傳統文化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在幾千年的文明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適合本民族自身生存發展特點的一係列政治、經濟、社會製度,以及在人們的文明進化過程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倫理道德。深入學習、探討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博大精深,涵蓋廣泛的體係之中,重人事、重血緣、重家庭、重社會,倫理道德是其基本的價值取向。可以毫不含糊的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倫理型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倫理道德傳統,對於今天以德治國思想的學習與踐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比如“親親、尊尊”。在當今社會,受西方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家庭、社會、組織的關係都受到破壞性的挑戰,建立“親我所親,尊我所尊”的和諧社會關係,顯得尤為必要。
比如“仁、義、禮、智、信”。每一個字都是我們立身處世的經典哲學,今天我們重新提倡“五常”道德體係,並不是把封建的糟粕拿出來使用,而是從百寶箱中捧出我們珍藏的救世秘方。
比如“慎獨”。所謂“慎獨”,就是要嚴於律己,要慎守道德。在今天看來,我們缺乏這種自律的操守。培養這種傳統的“慎獨”精神,對於建立廉潔親民的政府公務員隊伍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
一個民族的文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須根據時代、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不斷吐故納新,克服民族文化在其長期發展中形成的那些“片麵性”和“狹隘性”,使一個民族的文化,不斷吸收新時代的精神內涵,從而使民族文化獲得新的生命。中國傳統文化走到了今天,其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阻礙其發展因素主要有兩條:一個是西方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個是國人對自身傳統文化的熟悉程度遞次下降。如何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其合理內核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一係列的問題都等待著我們去解答。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人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幹意見》,充分說明新時期新階段,我們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已經麵臨著重大的危機。如前所言,麵對著來自外部和內部的雙重考驗,不解決國人思想文化上的信仰問題,我們任何的改革成果都不能善始善終。特別是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代一代的傳承靠什麼?要靠我們民族的思想道德,靠我們一代一代積澱的文化精神。我們一方麵要廣泛吸收全人類的優秀科技成果發展經濟;另一方麵必須堅持不懈地花費很大精力接續和重新建構我們民族的精神文明體係。這個體係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意見》中指出:“堅持與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相一致,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的原則,既要體現優良傳統,又要反映時代特色,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可見,中華民族傳統繼承是當前我們應著力的重點。我們應該全麵改進我國學校教育課程體係,加大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推廣的扶持,對西方文化要進行係統清理。在對外宣傳工作中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逐步引導青少年愛我中華文明,接受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經曆了百年的衰減,其自身的生命力已顯孱弱。我們應該像保護國寶大熊貓那樣,動員一切力量,動用一切手段,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香火接續下去。
望采納,謝謝
對傳統文化傳承比創新更重要為什麼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麵。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衝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隻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裏,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係,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絡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曆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麵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裏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麵,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範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麵多做紮紮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裏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範。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準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係,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
教育化。使中華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
網絡化。要把中華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絡技術結合起來,使網絡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
傳統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麵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倡導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基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必須堅持——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必須抓住和利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
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個方麵。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麵的文化需求,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氛圍,出人才出精品,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要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必須加快文化體製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推進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內容創新,文化業態創新,文化機製創新,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傳統文化之女德,真是新時代束縛女人的枷鎖嗎
傳統文化之女德,不是你認為一個女人隻是相夫教子的!古代很長時間都是以農業生產為主,所以女人在地裏幹活沒法凸顯優勢,但是女人在其他地方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實際上,這是儒家思想對女人過分保護的表現,中國是最尊重女人的。當然,不管社會發展到哪個層麵,傲慢的男人總是有的。
試想,我是個女人,我不乖巧柔順,我不結婚生子、我不做家務,我的生活會是怎麼樣的?丈夫也不是你想天天伺候的,因為一個上進的男人永遠是你的靠山和榜樣。我有高學曆,我有好工作,我有高工資,但男人的溫存還是要的,女人的溫柔還是要的。因為我是個人,因為人沒有倫外之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在新時代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麵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