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李煜出現在必修幾
一、《虞美人》李煜 ?在教材中出現的地方:
1、高中語文 >粵教版 >必修三 >第四單元 古典詩歌(2) >擴展閱讀 >18、詩詞三首 >虞美人(李煜) 。如下圖所示:
2、高中語文 >蘇教版 >必修四 >筆落驚風雨 >詞別是一家 >虞美人(李煜)。如下圖所示:
3、高中語文 >人教版 >選修 中國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高二階段學習)>詩歌之部 >第三單元 >自主賞析 >虞美人/李煜。如下圖所示:
二、《虞美人》李煜
1、作品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作品譯文:
譯文一: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隻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譯文二:
一年一年的消磨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以前的事還記得多少?關押我的小樓昨夜又刮來一陣東風,月亮掛在天上,使我想起在故國那不堪回首的日子。以往的雕梁畫棟應該還在,隻是宮女們都老了。問我能有多少哀愁,就好像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向東流走了。
三、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於江南一隅在位15年,降宋後封違命侯。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這首詞流露出了李煜絲毫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表達了李煜對故國的無比深切的懷念之情。《虞美人》就是他的絕筆詞,相傳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後,他大怒,賜李煜毒酒一杯,這位失敗的君主、成功的詞人就這樣撒手人寰了。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四、作品鑒賞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隻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隻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裏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裏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有木有語文高中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虞美人_蘇幕遮_D65E種子下載,有發必采納
語文高中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虞美人_蘇幕遮_D65E種子下載地址:
thunder://QUFodHRwOi8vYWlrYW5keS5vcmcv6K+t5paH6auY5Lit6YCJ5L+u5Lit5Zu95Y+k5Luj6K+X5q2M5pWj5paH5qyj6LWP6Jme576O5Lq6X+iLj+W5lemBrl9ENjVFLnJtdmI/ZmlkPWEyY1pCQjFjbTRpaUhremJsU1h2N1pYWEdK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FBQUEmbWlkPTY2NiZ0aHJlc2hvbGQ9MTUwJnRpZD1FNTFERDdCQzAxQTkyODJCQTc3RUMxQzNCRUIzQ0JGNyZzcmNpZD0xMjAmdmVybm89MVpa
鄙視拿種子就走滴人!!!
高考古詩文
表達技巧篇:高考詩歌鑒賞表達技巧置疑的幾個切入點一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
“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簡而言之,就是主觀之情與客觀之景互滲融合的美學境界。一般說來,都是通過物象來表情達意的。無論借景抒情,還是寓情於景都是將情感融彙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景物活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這是一種間接而又含蓄的抒情方式。多被高考命題者關注,往往會從此設置疑點。
例如:1、閱讀下麵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隻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⑵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2006年福建高考第10題)
【分析】:古典詩歌往往寓情於景,每句詩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與意境之間均有緊密聯係,隻有充分地理解詞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詩句意境。根據詩意可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蒙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裏,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所以作答為: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淒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二、借史發議,托物抒情。
詠史詩常用借史發論、托物抒情的手法,因而不同的是人對同一曆史事件或曆史人物的評論角度也是不同的。詩人所選取的角度是根據它要抒發的感情或情懷所定,所以分析鑒賞詠史詩,把握作者的當時處境和思想狀況是十分必要的。這恰恰是高考命題者關注的原因。
例如:2、閱讀下麵兩首詩,按要求答題。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王安石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⑵兩首詩在評論賈生方麵藝術手法上各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2006年通遼市模擬考試第12題)
【分析】:李商隱詩的前兩句,從正麵下筆。寫賈誼的才能無與倫比,漢文帝好像極為愛惜賢才,特地將賈誼從放逐地長沙召回至“宣室”訪問。“求”、“訪”二字,似乎表明漢文帝求賢若渴,同時,襯托出賈誼的才能超群不凡。“可憐夜半虛前席”,這句承上啟下。漢文帝與賈誼談話,一直到夜半時分,似乎更見出漢文帝的愛惜賢才,也從側麵烘托了“賈生才調更無倫”。接下來筆鋒一轉,引出下句:“不問蒼生問鬼神。”結句分別以“不問”與“問”、“蒼生”與“鬼神”相對照,表明文帝不是關心國計民生的大事,以治國安民之方求教於賈誼,而是問他些毫無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揚”轉而為“抑”,顯示出了文帝的昏庸與賈誼的不遇。
再看王安石的《賈生》。此詩也是詠賈誼,詩的前兩句“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是反詰句,意為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誰能說文帝輕視賈誼呢?後兩句“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構成了一個反詰句,意為: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達官貴人,盡管他們的官爵職位很高,但其言論都被君王廢棄了。弦外之音是賈誼比那些達官貴人更為幸運。此詩采用兩個反詰句,寓答於反問之中,以賈誼的“謀議略施行”與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言盡廢”相對照,以文帝采納賈誼的“謀議”,古來君王廢棄眾多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的言論相對照,突出賈誼超群的才能與漢文帝的愛惜賢才。
由此作答為:李商隱與王安石的同題詩《賈生》,雖然都是詠賈誼,但各自的著眼點不同,筆法相異,主要在於兩位詩人的思想有別,他們根據各自的思想對同一人物發表獨特的見解,前者欲抑先揚,以古諷今,筆鋒犀利而含蓄,後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三、虛實互見,相得益彰。
所謂的虛實,就是指作者不實寫,僅在虛處著筆,讓讀者從虛的意象騰飛思想,去感受和捕捉詩中隱含的是的事物。詩歌中的這種手法虛實隱顯,虛實交錯,力求能讓讀者在空白處騰飛想象,能領會待充實的藝術之美。正因如此,高考命題專家往往會在此處置疑。
例如:3、閱讀下麵的詩和相關材料,完成第14—16題。
望廬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廬山瀑布徐 凝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蘇軾《東坡誌林??記遊廬山》:“仆初入廬山,山穀奇秀。……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雲徐凝、李白之詩。……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雲:‘帝遣銀河一派垂,故古來惟有謫仙辭。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16.你是否同意蘇軾對李、徐兩詩的評價,請結合作品談談自己的看法。
(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16題)
【分析】: 這道試題重考查在比較分析,通讀兩首詩後,應重點研讀李白的詩。李白詩的前三句描寫眼前所見之景,是實寫;第四句以銀河比擬廬山瀑布,是想象,是虛寫。正是這句虛寫從而振起全篇,使整個形象變得跟賈豐富多彩,雄渾瑰麗。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展示出李白那種“萬裏一瀉,末勢尤壯”的藝術風格。因此可作答為: 同意。李詩更為雄奇瑰麗,想像更為奇特,富有創造力,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的餘地。
四、烘雲托月,突出特征。
所謂的“烘雲托月”實際就是襯托或映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常常運用其他事物做陪襯。它可以增強藝術形象,突出事物特征,強化思想感情,分清主次,使美的事物更加美,醜的事物更加醜。一般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形式。這也令高考命題者十分關注。
例如:4、請閱讀下麵一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鷓鴣天
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閑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 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⑵“滿林殘照見舊鴉”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請略加分析。
(2006年江蘇高考第10題)
【分析】:縱觀全詞,上片四句全是敘事,過片則就旅途景物略施點染,於是便有峰回路轉之妙。山水相繆,餘霞成綺,落日把樹林燒得通紅……然而殘照的逆光中竟影現出了點點“歸鴉”!可見再迷人的景色在遊子眼裏便會成為思家情結的膨化劑。鴉而曰“歸”,一“歸”字大可玩味。“鴉”能“歸”,人反而不能“歸”,竟是人不如鴉了,豈不可憐可憫可哀可歎?這種物與人之間的“反襯法”,更顯出人思家之苦。又與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相反相成,共同營造了一段“聊騁望以消憂、反觸目而更愁”的沉鬱頓挫。由此可作答為:這裏以鴉歸巢與人不能歸家對比,運用的是反襯手法。
五、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抑揚是一種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麵事物和要褒揚肯定的方麵同時說出,以達到抑此揚彼,突出和強調其中的一個方麵。一般有兩種方式: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它們都具有先蓄勢能,造成落差,產生衝擊力量,如雄鷹飛翔愈高,其俯衝之勢愈加迅猛有力。正因為這種手法形成語勢的波瀾起伏和變化曲折,所以往往會被命題者關注。
例如:5、請閱讀下麵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賈 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2006年赤峰月考第13題)
13。結合詩句,是分析該詩表達情感的技巧。
【分析】:“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前幅純從正麵著筆,絲毫不露貶意。首句特標“求”、“訪”(谘詢),仿佛熱烈頌揚文帝賢意願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穀。次句隱括文帝對賈誼的推服讚歎之詞。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讚,層層遞進,表現了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這裏是“揚”。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承,即所謂“夜半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於“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使曆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麵。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射出直中鵠的的一箭──不問蒼生問鬼神。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麼啊!詩人仍隻點破而不說盡──通過“問”與“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結論。辭鋒極犀利,諷刺極辛辣,感概極深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整首詩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麵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著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蘊、唱歎有情的藝術風格也就通過這一係列成功的“揚抑”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思想感情篇: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常從以下兩個方麵考慮: 一、注意幾個切入點: 1、看作者 由於所處時代和生活經曆的不同,每個詩人長期形成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誌向追求應是大致固定的。比如屈原的愛國情思,陶淵明的自得田園,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憂國憂民,蘇軾的曠達達觀,辛棄疾的報國無門等等。了解這些對對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很有幫助。 2、看時代 每個時代的社會現實總會在文學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跡,詩歌鑒賞時注意這種社會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比如,同是邊塞詩,盛唐時是一種“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以天下為己任豪邁氣概,南宋時則是一種“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的無奈傷感。 3、看注解 很多詩歌命題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這對於鑒賞詩歌來說相當重要。一是有的詩人不同時期的作品表現的思想內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環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於考生理解詩歌。比如宋之問的《渡漢江》,“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心情一般難以理解,了解了宋之問因獲罪被貶瀧州,第二年從貶所逃歸,途經襄樊附近的漢江而作了此詩後,這種精神痛苦才顯得更加貼切和富於情致。 4、看“情”點古代詩歌中往往有很多直接表現情感內容的詞語,把握這些詞語對於鑒賞詩歌尤其重要。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一個“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透露了出來。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可以看作是理解全詩的一把鑰匙。 5、看形象 詩歌是靠形象說話的,寫景敘事都離不開意象。從常見的形象入手也能夠準確把握詩歌的主題。 6、看用典 古人寫詩往往用典故曲折地表達思想,了解這些典故對於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尤有幫助。王安石的《桂技鄉》對杜牧“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的化用,把懷古的傷感表現地淋漓盡致。 二、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陸遊《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遊《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華消逝,壯誌難酬的悲歎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 如: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薑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長亭送別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坦陳心誌的告白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三、鑒賞各類詩歌,要掌握一些宏觀鑒賞要領: 1、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托物言誌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誌趣融於某種具體事物中,達到言誌的目的;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誌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複雜懷感,或者表現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誌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 2、詠史懷古詩,要聯係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諷今);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歎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3、傷春傷別詩,是借對春光流逝抒發韶華易逝、壯誌未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4、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 5、邊塞征戰詩,反映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鬥精神,或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諷刺並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 戰爭詩要麼表現保家衛國的豪情,要麼表現舍身殺敵的壯烈,要麼表現戰士凱旋的豪邁,要麼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揭露戰爭帶給親人、家鄉、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治者發動戰爭的罪惡。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邊塞苦寒的生活環境,或表現壯麗的邊塞風光。 6、贈友送別詩,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淒涼氛圍,抒發難離或勉勵之情,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讚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後的思念。 7、閨怨詩,寫閨房女子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或對遠在邊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羈旅行役詩,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家鄉的憧憬;思鄉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遊子異地生活的淒楚辛酸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8、談禪說理詩,是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於詩句中,這類詩往往有不食人間煙火之空靈境界等等。 四、鑒賞詩詞感情、內容、主旨時規範的答題語言 A.題材方麵的:寫景抒情詩(如王維《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嶽陽樓》);詠物言誌(情)詩(如李商隱《錦瑟》、杜甫《春夜喜雨》、賀知章《詠柳》);懷古詠史詩(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杜甫《蜀相》、劉禹錫《石頭城》);即事感懷詩(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鈴》、李清照《一剪梅》、薑夔《揚州慢》;邊塞征戰詩(如王昌齡《出塞》、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時還可說“ 山水田園詩”。 了解古典詩歌常見的內容:離情與別緒、懷古與傷今、思鄉與懷遠、個人情致與山水田園、詠史詠物與諷喻抒懷、春恨秋悲與人生際遇、出世的山林之趣、與人世的廟朝之誌等。 B.評價思想內容方麵的:抒發……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會現實 表現……的情趣 寄托……的情懷(如愛慕、愁緒、惆悵、苦悶等) 表達……的追求 流露……的傾向 發出……的感慨 袒露……的心跡 造就……的情致 思想——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淒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閑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C.揣摩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蔑視權貴、懷才不遇、壯誌難酬、歸隱田園、惜春悲秋、羈旅愁思、思鄉念親(友)、憶友懷舊、別恨離愁、相知相思、兒女情長、堅貞愛情、懷古傷今、借古諷今、憤世嫉俗、登高覽勝、寄情山水、熱愛自然等。 情感——寂寞(愁緒萬端、欲說還休、淒清冷落、感傷失落、報國無門、物是人非)、超脫(寄情山水、向往安寧)、豪放(詠史述誌、狀景抒懷)、婉約(閨中獨處、思念情郎、淚灑樓台、月影自憐)、思鄉、懷友、題贈。愉悅、欣喜;鬱悶、憂愁;孤獨、淒清;悲觀、失落、傷感;激昂、奔放;樂觀、豁達、仰慕、激憤;恬淡、閑適等。
滿意請采納。
古代詩歌中的高樓一般有哪些寓意
古詩中的高樓,其寓意根據詩歌的內容而不同,有的寓意為權利,王權,有的寓意為傷心思念之地,有的表示仰望,有的寓意為神祗。
例如李白的詩“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是敬仰的意思;李後主李煜的《虞美人》裏的小樓,則表示思念之地:“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再比如“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裏的小樓,則指閑適之處。而“西樓”常指傷心地,是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愛人、友人的處所,如李清照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等等。
總之,高樓有登高時視野開闊,可以遠望之意。其意因詩的意境而言,故意思有所不同。
以古代詩詞為歌詞的歌曲有哪些,附上演唱者名字
王菲《明月幾時有》
伊能靜《 念奴嬌》
民歌《木蘭辭》
曹穎《虞美人》(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毛寧《濤聲依舊》
(張繼《楓橋夜泊》)《大浪淘沙》 廖百威《白雲深處》
李進《巴山夜雨》 吳滌清《煙花三月》《朝雲暮雨》 王力宏《花田錯》
徐小鳳《別亦難》
周傑倫《東風破》(原詞 是蘇東坡的)
s.h.e 《長相思》(李清照的《聲聲慢》)
梅豔芳《靜夜思》
羽泉《辛棄疾》(涉及了很多首)
薑育恒《梅花三弄》
孫楠《敦煌日月》
與非門《滿江紅》(嶽飛的《滿江紅·怒發衝冠憑欄處》)
曹穎《蝶戀花》李煜的《虞美人》
詩詞中的經典意象
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梅花: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讚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搐,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淨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遊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汙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虞美人李煜出現在必修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