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的《閑情偶寄》
李漁在六十歲前後,開始係統地總結他的經驗,使其上升為理論。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書第一種》即《閑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問世,這是李漁一生藝術、生活經驗的結晶。《閑情偶寄》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共有234個小題,堪稱生活藝術大全、休閑百科全書,是中國第一部倡導休閑文化的專著。其中,《詞曲部》談論戲劇的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演習部》談論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脫套;《聲容部》中的《習技》詳述教女子讀書、寫詩、學習歌舞和演奏樂器的方法,都和戲劇有關。後人曾把《詞曲》、《演習》兩部抽出來,獨立印成一書,名《李笠翁曲話》。其中從創作、導演、表演、教習,直到語言、音樂、服裝,都一一作了論述。李漁在汲取前人(如王驥德《曲律》)的理論成果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對中國古代戲曲理論進行了全麵的總結,從而形成了一套內容豐富、自成體係、具有民族特色的戲劇理論體係,它比法國著名文學家狄德羅的戲劇理論體係早出一百年;他的《閑情偶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係統的戲劇理論著作,是中國古典戲劇理論集大成之作,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的一座裏程碑,其中關於導演的論述,更比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出兩個世紀,是世界戲劇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導演學著作。《閑情偶寄》的後六部主要談娛樂養生之道和美化生活,內容豐富,切合實用,同時也為我們全景式地提供了十七世紀中國人們日常生活和世俗風情的圖像:從亭台樓閣、池沼門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蟲魚,鼎鐺玉石的擺設;從婦女的妝閣、修容、首飾、脂粉點染到窮人與富人的頤養之方,等等,無不涉獵,表現了作者廣泛的藝術領悟力和無限的生活情趣。這六部的寫法,和一般生活知識讀物不同,往往結合抒情和說理。他希望人們讀了他的書對美化生活有新的認識,能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他還希望通過草木蟲魚、攝生養性知識的論述,旁引曲譬,有助於規正風俗,警惕人心。據說此書新出,一位友人借去看,此人對戲劇理論不感興趣,翻了十來頁都是這些東西,便覺乏味,把書退回。李漁得知寫了一首詩回贈:“讀書不得法,開卷意先闌。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甘蔗根部最甜,《閑情偶寄》對一般讀者來說,也是最後麵這六部更能引起一般讀者的興趣。這位友人如果跳過前兩部去閱讀,就不會感到乏味了。
李漁 閑情偶寄 翻譯
我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篇,自己對到原文看
李漁的《閑情偶寄 芙蕖》翻譯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樣,請讓我詳細地敘說它。
各種花正當時(惹人注目)的時候,隻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後都屬於人們經過它也不過問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錢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沒風時也呈現出輕盈柔美的風姿。因此,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了無窮的逸致。等到花苞開花,姿態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後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於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於人來說就是應當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於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一枝枝獨自挺立,還象未開的花一樣,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麵上),不到白露節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不會(呈獻)完畢。以上都是說它適於觀賞的方麵。
適宜鼻子(的地方),那麼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生。
至於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一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
隻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棄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於觀賞,沒有那部分那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穀的實質而不占有五穀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有比它還大的嗎?
《閑情偶寄》《柳》的翻譯
【譯文】柳樹貴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寧可沒有柳樹。柳枝貴在長,柳枝不長就沒有嫋娜景致,隻是下垂沒有什麼益處。這種樹是招納蟬的處所,各種鳥也往往棲息在上麵。漫長的夏天不讓人感到寂寞,能時時聽到蟬唱鳥鳴,這樹都有功勞,而高高的柳樹是功勞最大的。總之,種樹不隻是讓眼睛娛樂,還能使耳朵愉悅。眼睛有時卻不能娛樂,因為人躺在臥榻上;耳朵就沒有什麼時候不愉悅。 鳥鳴中最可愛的,不在於人坐著的時候,卻偏在於人睡著的時候。鳥音適宜在早晨聽賞,人們都知道這個情況;然而正是它單單適宜於早晨聽賞的緣故,人們就沒有察覺它。鳥兒防備射獵,沒有哪個時候不是這樣。過了卯時辰時之後,人們都起床了,人們起了床而鳥就不能自在安寧了。憂慮擔心的念頭一萌生,雖然想要鳴叫都不能,鳴叫起來也一定沒有動聽的聲音,這是它(聽賞鳥鳴)不適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們卻都沒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數也是寥寥無幾,鳥兒沒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盡情表現它(善於鳴唱)的本領。況且舌頭憋了一夜,心裏癢癢的隻想一展唱技,到這時都想擺弄歌喉了,所說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情況就是這樣,這是它(聽賞鳥鳴)適宜在早晨的原因。莊子不是魚,能知道魚兒的快樂;笠翁不是鳥,能懂得鳥兒的心情。凡是啼鳥鳴禽,都應當把我當作它們知己呀。 種樹的樂趣有多種,但是它對於高雅的人不便的情況也有一個:枝葉繁茂,不透月光。阻隔著月亮而不使人看到(月光),這是它無意而造成的過錯,不值得責備它。然而不是樹木無心,而是人無心罷了。假使在種植樹木的當初,預防到這一點,留下一線閑餘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樹木之間)出沒,那麼白天晚上就都能得到它的好處了。
《閑情偶寄》《木槿》譯文
【譯文】 木槿花朝開而暮落,作為它的一生也是很苦的。與其易落,還不如不開?上帝這個造物主創造它,也可以說是不怕麻煩了。有人說:不能這樣說。木槿這種花,就是以花來現身說法,去儆戒愚蒙人的花。花的一天,好像人的百年。人看......餘下全文>>
李漁《閑情偶寄》意思
風流李漁,有意思極了.他拿捏文字這玩意兒,亮個趣味妖然的《閑情偶寄》獻給清初文壇. 《閑情偶寄》共分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論及戲曲, 妝飾,美味,樂舞, 建築, 養生, 器玩,一流的生活審美情趣,雅致的娛樂文化.
若說李漁,可是被當時剛直清貧的文人所不屑的.古代文人,向是忠於感懷天下,國存興亡,君子風範,而李漁就像是通俗的生活者,津津樂道於美色,晚玩, 樂舞.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合時宜的.然而,這個李漁又堅持於 “吾於詩文,非不究心,而得誌愉快,終不敢以禾卑史為末枝”——還有呢,他善於交際,結交達官貴人,在不斷括大的生活視野中,敏銳地抓生活的真實. 《閑情偶寄》正是他藝術和生活最完美的彙記.
李漁的雅致生活, 奢侈日子,來自原本那很好的家境.想想那“纏頭已受千絲贈,錦句何殊百寶鈿”的如意風流,想想他那組姬妾隊,在杭州西湖湖畔的表演……李漁啊李漁,後雖是晚年, 在窮困中死去,可人這經曆, 攜帶妻妾外出打創,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盡覽大好風光,結交達官貴人,同時也勤於著作,如在戲曲、小說、詩文、隨筆的作品,也見是學識淵博的文人.
這就有意思了.是不是.我們啊,年輕美眉,帥哥俊男,若說起李漁,還會提提他的《肉薄團》,那為贏合當時的萎靡之風炮製的《肉薄團》嘛,儲,哦……好了,我們暫不提這個了.我們今天讀的是李漁一生最看重的《閑情偶寄》.
何以見得《閑情偶寄》是李漁最為滿意的作品。且看他在與朋友的信中所言:“弟以前拙刻,車載鬥量,近以購紙無錢,每束高閣而未印。獨《閑情偶寄》一書,其新人耳目,較他刻為尤甚。”
寫於康熙十年(1671)的《閑情偶寄》,寫閑,寫情, 寫得放鬆,寫得嫵媚;寫詞曲,寫戲劇,寫得切實有用;寫聲容,寫得清麗,寫得快樂.其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字,活脫脫的小品文字風格,趣,樂,雅,致.且,當推其中論及戲曲理論的為最好.理論聯係實踐,係統,豐富.要細品.閑來呢,就愛讀聲容部,恰是動情,輕撩,媚好,清麗,嬌羞.
李漁老先生把女性的美,從選姿、肌膚、眉眼、手足、態度、修容、熏陶、點染、等方麵進行了全麵評述。食色性也, 以性所原有,不能強之使無耳.女人是尤物, “尤物維何?媚態是已. ”媚態之於人,猶如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那自然的流露,自是攝魂之儀.嫵媚,還要態度啊,還要有修養,有才藝,有品味.
可愛的李漁老先生,在清初,已言之------“女子無才便是德,此皆見噎廢食之說. ”他寫得更絕的一句:“貪淫之婦,何嚐曆曆知書?”.絕吧.
女子有才有藝,是一情趣也.琴棋書畫,也可陶冶之媚,若與一女子對棋.見其女子“纖指掂棋,躊躇不下,靜觀此態,盡勾消魂.”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美女下棋,思躊之姿,溫婉可人,男子憐香,仍欲勝棋嗎.嗬嗬,這情趣……
清代李漁《閑情偶寄》論戲曲語言有哪些主要觀點?
閑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李漁著,戲曲理論專著。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和頤養共八個部分。胡適認為這書是“一部最豐富、最詳細的文化史料。”周作人評論此書:“文字思想均極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與人事的巧妙觀察,有平明而又新穎的表現。”林語堂說此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李漁《閑情偶寄》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的可是什麼意思?
(可)是可以、能意思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全句意思應該是:他都說的是他能看見的
李漁閑情偶寄中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清代人李漁所撰寫的《閑情偶寄》,是養生學的經典著作。它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闡發了自己的主張,內容極為豐富。其中,《頤養部》總論養生,是一篇重要的養生文獻。
李漁 《閑情偶寄 菊》的翻譯
菊
李漁
菊花者,秋季之牡丹、芍藥也。種類之繁衍同,花色之全備同,而性能持久複過之。從來種植之花,是花皆略,而敘牡丹、芍藥與菊者獨詳。人皆謂三種奇葩,可以齊觀等視,而予獨判為兩截,謂有天工人力之分。何也?牡丹、芍藥之美,全仗天工,非由人力。植此二花者,不過冬溉以肥,夏澆為濕,如是焉止矣。其開也,爛漫芬芳,未嚐以人力不勤,略減其姿而稍儉其色。菊花之美,則全仗人力,微假天工。藝菊之家,當其未入土也,則有治地釀土之蘇,既入土也,則有插標記種之事。是萌芽未發之先,已費人力幾許矣。迨分秧植定之後,勞瘁萬端,複從此始。防燥也,慮濕也,摘頭也,掐葉也,芟蕊也,接枝也,捕蟲掘蚓以防害也,此皆花事未成之日,竭盡人力以俟天工者也。即花之既開,亦有防雨避霜之患,縛枝係蕊之勤,置盞引水之煩,染色變容之苦,又皆以人力之有餘,補天工之不足者也。
為此一花,自春徂秋,自朝迄暮,總無一刻之暇。必如是,其為花也,始能豐麗而美觀,否則同於婆婆野菊,僅堪點綴疏籬而已。若是,則菊花之美,非天美之,人美之也。人美之而歸功於天,使與不費辛勤之牡丹、芍藥齊觀等視,不幾恩怨不分,而公私少辨乎?吾知斂翠凝紅而為沙中偶語者,必花神也。
自有菊以來,高人逸士無不盡吻揄揚,而予獨反其說者,非與淵明作敵國。藝菊之人終歲勤動,而不以勝天之力予之,是但知花好,而昧所從來。飲水忘源,並置汲者於不問,其心安乎?從前題詠諸公,皆若是也。予創是說,為秋花報本,乃深於愛菊,非薄之也。
予嚐觀老圃之種菊,而慨然於修士之立身與儒者之治業。使能以種菊之無逸者礪其身心,則焉往而不為聖賢?使能以種菊之有恒者攻吾舉業,則何慮其不二 青紫?乃士人愛身愛名之心,終不能如老圃之愛菊,奈何!
【譯文】
菊花是秋天裏的牡丹、芍藥。它們在品種繁多這一點上相同,在花色齊全這一點上也相同,在花期持久這一點上,菊花還超過了牡丹和芍藥。自古以來種植方麵的書,講述其他的花都很簡略,唯獨在講述牡丹、芍藥和菊這三種花時很詳細。人們都說這三種花可以等量齊觀、平起平坐,我偏偏認為它們截然不同,區別就在前兩者是大自然造出來的,後一個是人工造出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牡丹、芍藥的美,全都依靠自然,而不是人創造的。種植這兩種花,不過冬天施點肥,夏天澆點水,如此而已,再也不用費什麼勁了。當其開花的時候,色彩爛漫,絕不因為人對它投入的精力少而減弱它的嬌美和色彩啊。菊花的美,卻大部分依靠人力,較少依靠自然。種菊花的人,在它還沒有種到土裏之前,就要承擔選種和碎石治土的工作,菊花種到土裏,還有一些插標記、做記錄的事情要做。花還沒有發芽破土之前,就已經耗費了相當的人力。但是真正的辛苦勞累卻在分秧栽種之後才開始,防旱啦,防澇啦,摘頭啦,掐葉啦,去蕊啦,接枝啦,捉蟲子、挖蚯蚓、防止病蟲害啦,這都是在花還沒開的時候,費盡人力,期待老天爺讓花開得盡如人意。到花有了骨朵而又沒開之前,還要時刻惦記防止雨淋、霜打,勤勤懇懇地束枝係蕊給花造型,不嫌勞苦和麻煩,不分晝夜地給花澆水,辛辛苦苦地一朵一朵地給花上色,這一切地辛苦勞累,都是為了用人力來彌補自然的不足。
為了菊花,種花的人從春天到秋天,從早上到晚上,沒有一刻能休息。一定要這樣,菊花才能長得豐滿、豔麗,堪稱美觀,不然的話,就長相萎瑣的野菊花沒什麼兩樣,隻有裝點籬笆的份兒。如此說來,菊花的美並不是大自然造就的,而是靠人雕琢出來的。既然是人的力量,卻要歸功於自然,把菊花與牡丹、芍藥這兩種不用花費辛勞的花同樣對待,這不是是非不分、公私不明嗎?我知道掌管花開花謝、暗中評判,從而決定哪種花好、哪種花......餘下全文>>
李漁《閑情偶寄》的中主要論曲觀點
閑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李漁著,戲曲理論專著.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和頤養共八個部分.胡適認為這書是“一部最豐富、最詳細的文化史料.”周作人評論此書:“文字思想均極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與人事的巧妙觀察,有平明而又新穎的表現.”林語堂說此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李漁 《閑情偶寄》 關於戲劇創作的基本主張
在回答樓主的問題之前,先糾正一下樓主的一點提法的錯誤,在中國古代是隻有戲曲,沒有戲劇的,知道近代話劇傳入中國之後才開始有所謂戲劇之稱謂。然後聲明一點,下麵的回答絕對不是來自於網絡,完全是我的上課筆記以及自己的看書心得的整理。O(∩_∩)O~李漁的戲曲理論比較全麵係統,主要表現在他的《閑情偶寄》中的《辭曲部》、《演習部》、以及《聲容部》,堪稱是中國古代戲曲理論的集大成著作。他關於戲曲創作的主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1、他的戲曲理論有兩個出發點:一是強調戲曲的社會性;二是強調戲曲的舞台性。他說:“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人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又說:“填詞之設,專為登場”,寫劇是為了演出,創作時“手則握筆,口卻登場,全以身代梨園,複以神魂回繞,考其關目,試其聲音,好則直言,否則擱筆。”2、在戲曲創作方麵,他強調“結構第一”。提出了“立主腦”“脫窠臼”、“密針線”、“減頭緒”等一係列觀點。3、在戲曲語言上,主張“貴顯淺”、“重機趣”、“戒浮泛”、“忌填塞”等,人物語言要個性化。4、在題材選取和情節安排上強調“奇”與“新”。5、在表演方麵,認為演員要訓練有素,導演要加強修養。6、在談到戲曲的社會作用時,他認為戲曲要“有裨風教”,“點綴升平”,把戲曲當做宣揚封建道德的工具,這是他戲曲理論中的不足與消極之處。 大概就是這些,樓主可以再參考一下其他資料進行補充,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