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故事有哪些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誌。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誌。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遊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遊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遊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遊前段,曆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恒山諸名山。但遊記僅寫了一卷,約占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遊後段,曆時4年,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遊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誌》,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臥南暘(yáng)。”
在江蘇省江陰縣城南四十裏,有個村莊名叫南陽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橋。這副對聯就是刻在橋椽上的。對聯的意思是說曾經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橋的北邊,如今霞仙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樣,永遠飄在南陽岐的上空。這裏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們為什麼這樣稱頌他呢?這要從徐霞客的經曆講起。
他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曆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誌要遍遊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裏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隻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隻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麵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係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麵鬥深百丈,無法下去。他隻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遊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在什麼地方住宿,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遊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過後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遊記》。這部書四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
徐霞客的遊曆,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如他對福建建溪和寧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嶺和馬嶺分別為建溪和寧洋溪的發源地,兩座嶺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兩條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長,而寧洋溪短。徐霞客經過考察,找出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結論。“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來的。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麵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浩蕩的長江流經大半個中國,它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曆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裏,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上源。由於當時條件的限製,徐霞客沒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他為尋找長江源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泛。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聽說有個飛龍岩,就請當地的和尚明宗引導,帶著火炬去考察。飛龍岩是個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裏有洞,洞內又是坑又是水,很難行走。徐霞客全不顧及,一直深入進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他都不聽。直到火炬快燒完了,他才戀戀不舍地往回走。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我們的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除上述所說,他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跡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他的這部奇書,在文學上的價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說是優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1636年,那時他已五十一歲了。這次他主要遊曆了我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衝),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鄉。他回鄉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標本。臨死前,他手裏還緊緊的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
一個雨後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們在連綿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後,看到了皎潔的明月,觀賞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頓覺爽朗異常。正當乘客們盡興之後上床休息時,忽然喊殺聲驟起,一群強盜竄上船來,一時火炬亂晃,刀光劍影交錯,大難降臨船上。這時,隻見一個人飛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進了別的船裏。
這個跳水的人,年約五十開外,身材修長,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動敏捷。他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的祖上曾經做過官。在明代,知識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規定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並參加考試,即所謂“科舉”,考試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規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規定的範圍就不會被選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走上了死讀經書,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識分子的思想被緊緊地束縛住,學術風氣死氣沉沉。徐霞客也曾參加過八股考試,但失敗了。此後,他便決定不再走考試做官的道路,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這一抉擇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著與當時流行的社會風習的決裂,是要有勇氣和膽識的,而且還要承受一些守舊的人的譏笑和指責。徐霞客堅定地這樣做了,他的家庭,特別是他的母親有力地支持了他,他說:“誌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讓兒子像籬笆中的雞,車轅下馬,被困著呢?”
徐霞客從小就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他喜歡讀地理、曆史和遊曆探險方麵的書,向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後,便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在攻讀中,他發現前人著述的內容,很多是曆代沿襲,轉抄自較早的地理學著作,很少有人進行實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記述錯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訛傳訛。前代的人錯了,後代的人也跟著錯。他對前人著作中的不少問題,提出了大膽的懷疑。例如關於長江的源頭問題,在被認為是經典地理著作的《禹貢》中,說是“岷山導江”,後來不少人都沿襲這一說法,徐霞客提出了為什麼長江比黃河長,而長江之源那麼短,黃河之源卻那麼長的疑問,認為《禹貢》上的說法是解釋不通的。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麵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遊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遊曆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讚歎不已了,更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嗬。不難想象,他要經曆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這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獻身大自然的決心是如何大,意誌是如何堅強。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遊曆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上麵說的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便是發生在公元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他的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他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他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為可貴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曆和觀察記錄下來。有時跋涉百餘裏,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遊曆日記。他先後寫了200多萬字的遊記,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可惜的是,他的日記大部分已經散佚,現存的《徐霞客遊記》,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這僅存的4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仍然向我們展現了他廣闊範圍的考察記實,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地理風貌。
[編輯本段]徐霞客的貢獻
在世界上,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愈多,收獲也就愈大。徐霞客艱苦卓絕的地理考察活動,終於結出了豐碩的科學成果。
徐霞客通過親身的考察,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於“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誌》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他認真地觀察河水流經地帶的地形情況,看到了水流對所經地帶的侵蝕作用,並認識到在河岸凹處的侵蝕作用特別厲害。他還注意到植物與環境的關係,觀察在不同的地形、氣溫、風速條件下,植物生態和種屬的不同情況,認識到地麵高度和地球緯度對氣候和生態的影響。對溫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學認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誌》,基本完成了240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臥南暘(yáng)。
在江蘇省江陰縣城南四十裏,有個村莊名叫南陽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橋。這副對聯就是刻在橋椽上的。對聯的意思是說曾經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橋的北邊,如今霞仙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樣,永遠飄在南陽岐的上空。這裏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們為什麼這樣稱頌他呢?這要從徐霞客的經曆講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他出生在江蘇江陰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曆史、地理和探險、遊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立誌要遍遊名山大川。十五歲那年,他應過一回童子試,沒有考取。父親見兒子無意功名,也不再勉強,就鼓勵他博覽群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築了一座萬卷樓來藏書,這給徐霞客博覽群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內容,別人問起,他都能記得。家裏的藏書還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還到處搜集沒有見到過的書籍。他隻要看到好書,即使沒帶錢,也要脫掉身上的衣服去換書。十九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父母在,不遠遊”,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
“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誌在四方。你出外遊曆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裏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遊。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六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
徐霞客在完全沒有政府資助的情況下,先後遊曆了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十六個省。東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雲南的騰衝,南到廣西南寧一帶,北至河北薊縣的盤山,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更可貴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他尋訪的地方,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是人跡罕見的邊疆地區。他不避風雨,不怕虎狼,與長風為伍,與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他幾次遇到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嚐盡了旅途的艱辛。
徐霞客二十八歲那年,來到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說的雁蕩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隻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他仔細觀察懸崖,發現下麵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係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然後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麵鬥深百丈,無法下去。他隻好抓住布帶,腳蹬懸崖,吃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崖頂。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結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還有一次,他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徐霞客沒有被嚇住,他拄了一根鐵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徐霞客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徑: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時,已是日頭將落,下山尋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懸的荊棘,“亂墜而下”。他在中嶽嵩山,從太室絕頂上也是順著山峽往下懸溜下來的。徐霞客驚人的遊跡,的確可以說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後,無論多麼疲勞,無論在什麼地方住宿,他都堅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他寫下的遊記有二百四十多萬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來的經過後人整理成書,就是著名的《徐霞客遊記》。這部書四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
徐霞客的遊曆,並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如他對福建建溪和寧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嶺和馬嶺分別為建溪和寧洋溪的發源地,兩座嶺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兩條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長,而寧洋溪短。徐霞客經過考察,找出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結論。“程愈迫則流愈急”,也就是說路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的著名結論,就是由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來的。他在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麵的調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對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進行了探索,象廣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蕭、彬二水,雲南南北二盤江以及長江等等,其中以長江最為深入。浩蕩的長江流經大半個中國,它的發源地在哪兒,很長時間都是個謎。戰國時期的一部地理書《禹貢》,書中有“岷江導江”的說法,後來的書都沿用這一說。徐霞客對此產生了懷疑。他帶著這個疑問“北曆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一千多裏,於是斷定金沙江才是長江上源。由於當時條件的限製,徐霞客沒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他為尋找長江源頭,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後很長時間內也沒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國家派出考察隊才確認長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還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我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泛。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作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他還考察了一百多個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聽說有個飛龍岩,就請當地的和尚明宗引導,帶著火炬去考察。飛龍岩是個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裏有洞,洞內又是坑又是水,很難行走。徐霞客全不顧及,一直深入進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他都不聽。直到火炬快燒完了,他才戀戀不舍地往回走。他沒有任何儀器,全憑目測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學。如對桂林七星岩十五個洞口的記載,同今天我們的地理研究人員的實地勘測,結果大體相符。徐霞客去世後的一百多年,歐洲人才開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稱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學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很多。除上述所說,他對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對氣候的變化,對植物因地勢高度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都作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對農業、手工業、交通的狀況,對各地的名勝古跡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都有生動的描述和記載。他的這部奇書,在文學上的價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說是優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1636年,那時他已五十一歲了。這次他主要遊曆了我國的西南地區,一直到達中緬交界的騰越(今雲南騰衝),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鄉。他回鄉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還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標本。臨死前,他手裏還緊緊的握著考察中帶回的兩塊石頭。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上奮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後人永遠學習的。
一個雨後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們在連綿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後,看到了皎潔的明月,觀賞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頓覺爽朗異常。正當乘客們盡興之後上床休息時,忽然喊殺聲驟起,一群強盜竄上船來,一時火炬亂晃,刀光劍影交錯,大難降臨船上。這時,隻見一個人飛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進了別的船裏。
這個跳水的人,年約五十開外,身材修長,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動敏捷。他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號,明萬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蘇省江陰縣。他的祖上曾經做過官。在明代,知識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規定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並參加考試,即所謂“科舉”,考試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規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規定的範圍就不會被選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走上了死讀經書,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識分子的思想被緊緊地束縛住,學術風氣死氣沉沉。徐霞客也曾參加過八股考試,但失敗了。此後,他便決定不再走考試做官的道路,決心進行自己感興趣的地理考察事業。這一抉擇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著與當時流行的社會風習的決裂,是要有勇氣和膽識的,而且還要承受一些守舊的人的譏笑和指責。徐霞客堅定地這樣做了,他的家庭,特別是他的母親有力地支持了他,他說:“誌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讓兒子像籬笆中的雞,車轅下馬,被困著呢?”
徐霞客從小就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他喜歡讀地理、曆史和遊曆探險方麵的書,向往著“問奇於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後,便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但是,他並不是把前人的著述當作一成不變的經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識的同時,進行獨立思考。在攻讀中,他發現前人著述的內容,很多是曆代沿襲,轉抄自較早的地理學著作,很少有人進行實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記述錯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訛傳訛。前代的人錯了,後代的人也跟著錯。他對前人著作中的不少問題,提出了大膽的懷疑。例如關於長江的源頭問題,在被認為是經典地理著作的《禹貢》中,說是“岷山導江”,後來不少人都沿襲這一說法,徐霞客提出了為什麼長江比黃河長,而長江之源那麼短,黃河之源卻那麼長的疑問,認為《禹貢》上的說法是解釋不通的。為了搞清祖國河山的真實麵貌,徐霞客決定親身進行實地考察。
[編輯本段]徐霞客的旅遊生活
從22歲起,徐霞客開始了遊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間,他先後四次進行了長距離的跋涉,足跡遍及相當於現在的江蘇、浙江、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徐霞客遊曆了如此廣闊的地區,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兩條腿。單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讚歎不已了,更何況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險灘嗬。不難想象,他要經曆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隨時有喪生的危險。這從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獻身大自然的決心是如何大,意誌是如何堅強。徐霞客的考察探險活動,持續進行到公元1640年他55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雲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陰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徐霞客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地理考察事業。
徐霞客在遊曆考察過程中,曾經三次遭遇強盜,四次絕糧。上麵說的湘江遇盜,跳水脫險的事,便是發生在公元1636年他51歲時的第四次出遊中。這次出遊,他計劃考察湖南、湖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出遊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強盜,他的一個同伴受傷,他的行李、旅費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險些喪命。當時,有人勸他不如回去,並要資助他回鄉的路費,但他卻堅定地說:“我帶著一把鐵鍬來,什麼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屍骨呀!”徐霞客繼續頑強地向前走去。沒有糧食了,他就用身上帶的綢巾去換幾竹筒米;沒有旅費了,就用身上穿的夾衣、襪子、褲子去換幾個錢,……重重的困難被他踩在腳下,他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為可貴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麼勞累,都要把當天的經曆和觀察記錄下來。有時跋涉百餘裏,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殘垣老樹之下,他也要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堅持寫遊曆日記。 在世界上,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付出的代價愈多,收獲也就愈大。徐霞客艱苦卓絕的地理考察活動,終於結出了豐碩的科學成果。
勤學苦練的故事
鑿壁借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隻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隻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隻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隻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孟軻刻苦學習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麵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裏,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麼早就放學了?”他隻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裏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裏。 據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麵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裏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鬥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的變化:“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鬥,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於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隻要是沒有雲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裏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後來,他終於確認那四句詩裏描述得不夠準確,事實上鬥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隨月讀書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隻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
起燈,隻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光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
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
,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
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牛角掛書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
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閱讀的書掛在牛角上,
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絲毫不覺。勤學專注之功
令人敬佩。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麵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衝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衝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麵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凶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麵前丟了麵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曆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麵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誌》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誌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誌,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誌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裏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麵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範仲淹斷齏劃粥》
範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範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誌。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誌》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張三豐創太極》
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實,號三豐,又號元元子,因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時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關於他的傳奇故事當時曾經廣泛流傳於民間,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吧?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柔中帶剛!你知道張三豐到底怎麼創造的太極拳嗎?本片要說的,正是這個故事。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裏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曆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嶽飛學藝》
民族英雄嶽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誌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嶽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曆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曆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遊曆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裏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誌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隻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讚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藥,比西方的麻醉藥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為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華佗小時候學醫,經曆了千辛萬苦。
《皇甫謐浪子回頭》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皇甫謐小的時候玩劣異常,被村子裏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於浪子回頭,成為了一個有用的人。
劉勰佛殿借讀。夜深了,佛殿裏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裏麵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據學家閻若璩小時候是個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負,在母親和老師的鼓勵下,閻若璩憑著勤能補拙的精神,刻苦讀書,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趕上了正常的同學,此後,閻若璩仍舊憑著這股好學肯吃苦的精神,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歐陽修借閱典籍。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裏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鬆齡草亭路問。清代文學家蒲鬆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巨著《聊齋誌異》。
賈逵隔籬偷學。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的故事。
孟柯改過勤學。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並非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於,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裏,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園求學。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裏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裏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裏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雖然不是每個都那麼著名,但這些人可都是青史留名的哦!他們的勤學故事能流傳至今已經很偉大了。
後來,他們的故事被拍成動畫片,用來警示現代的兒童們,勤苦好學,像這些古人學習。
如果有那些人物不了解,可以上百度百科搜一下,就可以查到,因為這些要都寫出來就太多了。其中鑿壁借光,囊螢映雪,鐵杵磨針,王曦之吃墨,孟母斷機杼,諸葛亮喂雞 等等都是很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