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桃園三結義他們說的話是什麼
三國演義第一回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唬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三國演義裏桃園三結義中的好的句子 多一點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桃園三結義)
2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評價曹操)
3汝視我之劍不利否?汝劍利,吾劍未嚐不利。(袁紹)
4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曹操)
5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袁紹)
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劉備)
7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夏侯敦)
8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曹操對劉備)
9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禰衡)
10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關羽)
11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關羽評張飛)
12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13我乃燕人張翼德也! 誰敢與我決一死戰。(張飛)
14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周瑜)
15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太史慈)
16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父子,豚犬耳。(曹操評孫權)
17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嚴顏)
18吾手中寶刀卻不老!(黃忠)
19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劉備評趙雲)
2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對劉禪)
21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馬謖)
2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
23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古者擇賢者而讓之。
25良禽擇木而犧,賢臣擇主而事.。
26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27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28賠了夫人又折兵。
29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0令我永生難忘的還是薑維的一句話:人生如白駒過隙!
小品惡搞 桃園三結義 劇本
.:哦..,擺好桌子、香爐後...,現在破產了,生意是越來越差了,我原來賣拖鞋:有道理.
關.應該貼我的草鞋廣告啊!
張(號啕大哭):哎呀哎呀..:桃園
人物:劉備,誰是老大?
張:嘿嘿嘿嘿(壞笑).
二?說來聽聽!
劉(聲淚俱下):唉,這年頭啊,那個威士忌和香檳都沒了.(關羽上)
關羽(以下簡稱為關)!認識一下,在下劉備!
二(滿臉堆笑)..
[這時,關羽拖著一個小破板車.
[趕走了店小二..、關.
二..
張(殷勤地)!我見一個我殺一個!
[關羽抬起頭無辜地看著張飛,突然“哇”的哭了!
關?
關..,您看看第一幕
時間:東漢末年某一天
地點:某城門旁
人物,茅台就茅台吧!
[張飛的眼睛探照燈似的照到了關羽,走進了酒吧..(哭)我命苦啊..
關(捶胸頓足地):哇哇哇哇,兩人出剪刀)
劉。
張(陰笑)!豬也搞起計劃生育了!你怎麼吐了,有難同當!
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劉、關、張(齊)?!這位老兄蠻帥的嘛,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了..
劉.
劉,劉備挑著他的草鞋破攤攤來到城門口。
劉:咦?,臉就紅了!: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客官,這邊坐!呃,那個..
[說明一下,劉先生原來是賣拖鞋的....
關(捶胸頓足地)....:還有語法錯誤!
關:你們,兩人痛快地喝著白蘭地,突然,英雄所見略同啊,把他殺了。殺完之後!!?!老兄!我不是殺豬嘛,現在根本沒豬殺了.不是殺豬的、還招募勇士:去死去死,一邊涼快去!
二(對觀眾),關羽正在狂飲茅台.,老劉!(拎起一邊不省人事的劉備)那邊那個老兄,臉好好紅耶~~胡子好好長耶~~一看就知道,隻能賣草鞋了。言歸正傳,我可是深受官吏的迫害啊,大哥您一身英氣:兄弟,太了不起了!為了慶賀這個偉大的日子,我們到酒吧去:你說什麼??!
劉(猛回頭):看你就像當官的..:就你一個區區店小二也敢搶我的戲份!
張:去去去!酒吧生意要緊,白刀子出來!這麼多人在幹什麼腮..?聚眾賭博?帶一個!什麼,這個話劇的收視率本來就不高?招募勇士?我的生意還沒保障呢!這什麼世道啊.
劉...唉:咳咳,從今天起.
張!唉:東漢末年某一天
地點:哎呀!我也認識那個王二麻子耶!那小子踢球把我們家窗玻璃踢破了!既然我們都受過王二麻子的欺淩..!
劉:觀眾朋友們....(張飛上)
張飛(以下簡稱為張):一個大男子漢.
店小二(以下簡稱為二):哎,要用拳頭決定吧!
劉,你這麼惡心地一吐,阿有人敢看啦,我們就是兄弟了!
[這時.幕落。
第三幕
時間:問題是!我命苦啊!我不就臉紅了點嘛,(指劉備)這是我外甥劉備,小名玄德(劉備狂扁張飛,吼:你是我孫子!)。您姓甚名誰啊....
劉:好,我們現在來結拜吧!
張.
關,談什麼氣?:可惜他死了,經濟大蕭條?
張(不滿)..:有道理:嘎嘎嘎嘎,我是老大耶~~看我多拽耶~~
關、張(齊):石頭、剪刀、布!(關羽出布,張飛出剪刀)
張:我是老二我是老二我是老二,咧哦哦咧哦哦咧依哦!
[劉、張兩人正在興奮地狂歡,一邊鬱悶的關羽掏出《三國演義》來,突然,他吼道...
關(吼):STOP!!!(兩人停住,關羽揪出張飛)老弟,你搞什麼飛機嘛!(指著書)看清楚,我是老二耶!該死的導演把劇本寫錯了!做人嘛,要厚道!快,叫二哥!不必客氣。(拍拍張飛的肩,麵對觀眾)看,多乖的孩子!
劉:不管怎樣,我們已成了兄弟。
關:我們要出兵反對惡勢力!
張:我們的目標是——
劉、關、張:(齊,“唰”的拔出牙刷來):沒有蛀牙!:哦!慢走啊!眼睛鼓那麼大,似乎還剛剛掉進煤堆!頭發是豎起來的,嗯,一看就知道早上沒好好梳頭、張(齊):石頭,所以我們......餘下全文>>
桃園三結義裏劉備說的一段話,要完整的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曆史上有沒有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幹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曆史上有沒有桃園三結義
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麼,三國曆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
曆史上的劉、關、張三人關係確實非同一般。《三國誌·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 劉備正在鄉裏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隻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 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誌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年)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誌平話》,雖然隻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 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誌,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 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台,對《三國演 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出戲,情節與《平話 》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範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 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後裔,於是與關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 ,見於《三國誌·袁紹傳》。不過這隻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跡,可能還與作者自身經曆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多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 浙江杭州)人。隻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曆豐富。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彙編》說他是"有誌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係。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 ,並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小說戲曲作品,都以亂世英雄事跡為題材,這與他的經曆抱負應當有關係。《三國演義》的大量描寫,首先是對桃園結義的描寫,也應與他的這種經曆有關。
三國演義 英雄桃園結義的好詞好句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劉備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關於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 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誌,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麵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嚐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嚐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歎。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歎,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誌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歎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麵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淩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誌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桃園結義】
掌故軼聞: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幹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曆史上有沒有桃園三結義
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麼,三國曆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
曆史上的劉、關、張三人關係確實非同一般。《三國誌·關羽傳》記載,關羽亡命奔涿郡, 劉備正在鄉裏聚合徒眾,關羽、張飛便投其門下。後來劉備為平原相,又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經常於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後來徐州失守,關羽被擒,曹操派人勸降,關羽也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張飛傳》也記載:"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從關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們當年有過某種誓願,但史書隻說他們"若兄弟",並沒有說他們已結拜為兄弟。
?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 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誌平話》和雜劇。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年)刊行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三國誌平話》,雖然隻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 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誌,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 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台,對《三國演 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專門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一出戲,情節與《平話 》又有不同,寫關羽殺了趁亂圖謀立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範陽,一日到張飛的肉店買肉下 酒,屠刀卻被張飛事先用千斤巨石壓住。關羽搬動巨石,讓張飛欽佩不已。張飛往客店相訪,先拜關羽為兄,後又遇見劉備,見他容貌堂堂,有富貴之相,又是帝王後裔,於是與關羽共拜備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 桃園結義的故事,也有現實生活的影子。三國時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破南皮,殺了袁譚。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 ,見於《三國誌·袁紹傳》。不過這隻是盟誓,並不是結拜兄弟。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結拜兄弟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劉福順等人的紅巾起義,《元史·順帝本紀》描寫他們結義的情況就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
《三國演義》寫桃園結義,可能根據民間傳說,又吸收農民起義的事跡,可能還與作者自身經曆有關。《演義》作者羅貫中,據魯迅考定,約生活在1330-140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多不可考,有說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說他是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有說他是錢塘(今 浙江杭州)人。隻知道他生逢亂世,閱曆豐富。值得注意的還有兩點:一是明王圻《稗史彙編》說他是"有誌圖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曾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關係。他現存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寫有《小秦王詞話》、《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 ,並參加編寫了《水滸傳》,這些小說戲曲作品,都以亂世英雄事跡為題材,這與他的經曆抱負應當有關係。《三國演義》的大量描寫,首先是對桃園結義的描寫,也應與他的這種經曆有關。
從《三國演義》全書的藝術構思來說,寫桃園三結義,既引出全書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書將要從多方麵加以表現的忠義主題,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義》開篇就寫桃園結義的一個緣由。
【一家之言】
『煮酒論史』 『野史亂彈』劉備才是借刀殺關羽的真凶
最近一本名叫《諸葛亮的真麵目:走下聖壇的諸葛亮》的書相當火爆,作者朱子彥在書裏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那就是關羽的死是諸葛亮造成的。他認為,就是因為關羽在打襄樊、擒於禁、斬龐德、圍曹仁,直到走麥城的過程中,諸葛亮未發一兵一卒,袖手旁觀,這才造成了關羽最終的失敗和掉了腦袋。
而在作者朱子彥看來,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孫權的刀來殺關羽,原因就是關羽的地位太高,和劉備的關係太近,所以一旦劉備死了,諸葛亮手裏可能就沒權了。
雖然阿元也並不認為諸葛亮特別的高尚,雖然阿元並不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忠臣的榜樣,但阿元更不同意把關羽的死,強加在諸葛亮身上。
說關羽的死不是諸葛亮幹的第一個理由是,即便是諸葛亮看出來關羽是他權力爭奪中的第一大障礙,他也沒有能力把借刀殺關羽。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是諸葛亮投靠了劉備之後,並不向〈三國演義〉裏頭寫得那樣,一開始就手握大權。根據〈三國誌〉的記載,諸葛亮到了劉備那裏之後,雖然和劉備處得不錯,讓劉備感覺到如魚得水,但劉備並沒有給他任個什麼官,還是白丁一個。到了赤壁之戰後(公元208年),才給了諸葛亮一個雜號將:“亮為軍師中郎將”,而且也不是全麵負責的人,僅僅是管製荊州的零陵,桂陽,長沙三個郡,征調這三郡的賦稅,用來擴充軍中的糧餉。等到了劉備拿下益州之後,給諸葛亮的也不過是軍師將軍,秩二千石,相當於東漢的太守,也就是市長級別的一個官。
等劉備稱漢中王了,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右將軍,都是位次三公,比諸葛亮都差不多。而且當時,劉備更信任的人是法正。在劉備死前,諸葛亮長時間內並不在劉備身邊,各種軍政大事,諸葛亮都靠不上邊。象決計入蜀和攻打劉璋,是法正、龐統出的主意。而攻占漢中,也是法正和劉備一塊幹的,和諸葛亮也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段時間裏,諸葛亮並沒有太大的權利,也不大受劉備的信任。象關羽死後,劉備要東征孫權,“以複關羽之恥”,大家夥兒覺得這事沒把握啊,就勸劉備別幹了,劉備是一概不聽。這個時候,諸葛亮說的是啥呢?“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誌》卷三十七《法正傳》)意思是啥呢,這法正還活著就好了,因為隻有法正的話,劉備才會聽。
還有,當時劉備“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意思是法正同誌官很大不說,而且身兼內外要職,得到了劉備的絕對信任。
所以呢,當時的法正也不把人放在眼裏,對“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複”。也就是說,把以前得罪過法正的人,哪怕你隻是斜楞了他一眼,都報複了個遍。而對此,亮也啥招沒有。“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誌》卷三十七《法正傳》)意思是啥呢,法正,也就是法孝直是劉備的左膀右臂,我能拿他有啥招呢?
這些情況,都說明,當時的軍政大權,都牢牢地控製在劉備自各兒的手裏,能說上話的,隻有一個法正。而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劉備把他定位在一個內政人才上,也就是相當於一個後勤部長。你說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有權力派兵去救關羽嗎?他又有什麼能力借刀殺關羽呢?
再說了,當時在權力爭取的道路上,對諸葛亮阻礙最大的,是法正而不是關羽。當時,“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三國誌法正傳》),也就是漢中王的宮廷秘書長,還兼著個將軍。而這時候的諸葛亮不過是軍師將軍,地位也就是個差不多。從這種情況來看,法正如果後來不死,當丞相的可能性比諸葛亮還大,應該是諸葛亮權力之爭上的第一塊絆腳石。如果諸葛亮真的有那麼壞,想把阻攔他前進的石頭都搬掉的話,也要先搬法正才對。
而且關羽再怎麼樣,不過是個武將,歲數也和劉備差不多,你知道他們誰死到誰前邊呢?所以作者朱子彥的說法,也有把諸葛亮神化的可能性。
到關羽是個武將而在作者朱子彥看來,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孫權的刀來殺關羽,原因就是關羽的地位太高,和劉備的關係太近,所以一旦劉備死了,諸葛亮手裏可能就沒權了。
但關羽的死也確實特別的奇怪。在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裏,隻有一個兵力不足的關羽在孤軍奮戰,直到走麥城,掉了腦袋了,也沒有盼來一兵一卒。而劉備呢,對這二弟是不聞不問,袖手旁觀,好像沒事人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真的是有人要借刀殺關羽嗎?
回答是肯定的,但這個人不是諸葛亮,而應該是劉備。
聽了阿元這個結論,可能所有的人都要跳起來,說阿元在瞎扯蛋。這劉備和關羽是兄弟啊,關係好得跟一個人似的,咋可能借刀殺關羽呢?這不是胡說八道是啥呢?
首先劉備和關羽並不是結義兄弟。成為千古以來義氣典範的桃園三結義是羅貫中瞎編的,在曆史上壓根就沒這麼一回事。第二,關羽和劉備的關係也不象人們想象的那麼好。象在徐州的時候,關羽就背叛過劉備,而且也不象〈三國演義〉裏說的,有甘糜二夫人和有條件投降的說法。在〈三國誌-關羽傳〉裏是這麼說的,“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在〈三國誌-太祖傳〉裏說的是“備將關羽屯下邳,複進攻之,羽降。”而且,在孫權最後把關羽抓起來之後,關羽也是要投降的。蜀記曰:“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意思是關羽給抓起來之後,關羽是想投降的,要不就沒有權欲活羽以敵劉曹。要是人家連投降都願意,你怎麼能夠讓他活著來對抗曹操呢?
這些事情證明,關羽並不是象人們想象的,是個頂天立地,豪氣衝天的大丈夫,而是和呂布差不多,一看打不過,立馬就乖乖的投降。
而且因為關羽驕於士大夫,也就是看不起有文化的,所以在諸葛亮剛投奔劉備的時候,還和劉備發生過一次矛盾。他看劉備和關羽關係太好了,心裏就打翻了醋壇子,攛楞張飛一起找劉備提意見去了。“於是(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羽、飛乃止。”(〈三國誌諸葛亮傳〉)意思是啥呢,對於劉備對諸葛亮太好了,關羽和張飛都不高興了,說我們都跟你這麼長時間了,你咋對個新人這麼好呢?劉備趕緊勸了半天,關羽這才不嘮叨了。
而且關羽是相當的驕傲,在劉備集團裏,是誰也不服,估計連劉備都不一定放眼裏。這一點,從關羽要殺糜芳,也就是劉備的小舅子可以看得出來。從劉備收了馬超之後可以看得出來。劉備收了馬超之後,關羽馬上就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意思是馬超是啥人啊,可以和誰相比啊?諸葛亮知道羽小心眼啊,就寫信告訴關羽:“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意思馬超也就武藝好點,和黥布、彭越啥的差不多,和張飛一起打打仗還可以,但和你關羽咋能比呢?
至於說諸葛亮,關羽也沒有當回事。聯吳抗曹是諸葛亮製定的,劉備同意的國策,但到了關羽那裏就變了味道了。當孫權要和他聯姻的時候,關羽罵孫權是豬,這實際上已經和東吳公開決裂。
還有,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後,關羽還因為驕傲,還和劉備直接起了衝突。當時,劉備想用黃忠當後將軍,和關羽並列。關羽不幹了,這個官我不當了。
對於這一點,《三國誌·費詩傳》是這麼寫的:“劉備“遣(費)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關羽的不肯受拜,實際上是對劉備的公然對抗。當時可是封建社會,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你這麼和你的主子對著幹,是不是不想活了呢?
不僅如此,在這之後,關羽和劉備的對抗開始升級。這個新的對抗就是,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說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是和劉備對抗的理由是,在所有的,你能找到的曆史書裏,沒有一條證據能證明,這襄樊戰役是劉備想打的。
那麼劉備沒有下命令,曹操也沒有軍事行動的情況下,關羽為什麼要對曹操動手呢?原因之一,可能是關羽沒有任何的功勞。
關羽在襄樊戰役之前,在戰爭中唯一建立的功勞就是殺了文醜,還是給曹操殺的,其它的打的全是敗仗。你說看著張飛、馬超、黃忠等人在伐劉璋、滅漢中的戰爭中功勞不斷,你說心高氣傲的關羽受得了嗎?先是來個孔明,就如魚得水,來個黃忠,平起平坐。再混下去關羽一點麵子也沒有了。所以關羽要打。
第二,可能是持寵而驕。覺得和劉備不是外人,咱倆誰跟誰啊,你的不就是我的嗎?這種思想在關羽伸手要官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來了,我是你的兄弟啊,你咋能給我個那麼點的官呢?咋也得給我個一字並肩王啊。就因為沒有把劉備當外人,所以關羽就把自個兒當劉備了,所以一不請示二不彙報,對著曹操是伸手就打。
第三,關羽可能想當荊州王。這個猜測膽子大了點,但劉備可能也是這麼想的。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兵就是草頭王。關羽可能一下子發現,自個兒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荊州一個人說了算啊,就跟韓信打下了齊國之後差不多,覺得自個兒這麼大的能耐,咋不也得封個王呢?於是和韓信的表現也差不多,韓信是你不封我王,我就按兵不動,關羽呢,是想把整個荊州打下來,我給你整個既成事實,看你劉備怎麼辦。你要還不封我,我幹脆把你也滅了就完了。
這一點,還有個證據,就是關羽在發動襄樊戰役之後,因為糜芳,也就是是劉備的小舅子,運糧不力,也要殺,這對於劉備來說是不是大不敬呢?
但不管關羽是咋想的,他不請示就出兵,在劉備眼裏就算不是造反,差不多也是叛逆了。這不僅僅是劉備會這麼想,任何一個主子都會這麼想。當年曹操有一次去打仗的時候,大將於因為後邊有追兵,所以沒有請示曹操就先結陣,結果馬上就有人打小報告,說於禁要造反。那你關羽不打個招呼就出動大軍,這不是謀逆又是啥呢?
再說了,就算劉備相信關羽不會造反,但這麼一個不聽話的大將留在手裏,早晚不是個禍害嗎?你關羽不接受前將軍的封號,已經叫劉備沒麵子了,你又使這麼一回,叫劉備把臉往哪裏擱呢?而且,自個兒都整不明白這個兄弟了,劉備百年之後,他兒子劉禪能控製住關羽嗎?答案是肯定不能!
正是上邊這些原因,讓劉備在關羽私自出兵,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好像沒事人似的站在一邊。關羽打勝了,也不表揚獎勵;你打敗了,我也不出兵救你。
可能有人說了,劉備咋就一點不講兄弟感情呢?這可能是關羽把兄弟之情太當回事了。對於皇帝,中國封建社會最大的政治家來說,利益決定一切。他們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對於自己的親骨肉,劉備都扔過兩次了,(一次在丟徐州的時候,一次在長阪坡)他能對你個外人講感情嗎?關羽可能已經忘了,他和劉備之所以關係好,一是因為劉備手裏沒人,用得著他;二呢是因為當年劉備坐著,他就得站著;劉備站著,他就得撅著。這劉備當個小官時都這麼能裝,當了王之後可能慣著你嗎?
所以,在劉備的心裏,可能早就藏著要殺關羽的心思了。所以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雖然既沒有請示,也沒彙報,但我也不管你,看你折騰到啥時候。
而劉備之所以這麼沉得住氣,原因是關羽的部隊並不多。專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經過兩次調兵入蜀,荊州的軍隊不過才三萬人。以三萬人的力量,挑戰曹操,劉備用腳脖子也能想得出來,關羽沒有取勝的可能性。
而戰爭的進程也證明了這一點,關羽打襄樊、擒於禁、斬龐德、圍曹仁之後,終於發現,自個兒是一腳踢到鐵板上了。
曹操不僅調集了徐晃、張遼的部隊對關羽進行進攻,還親自出馬,率十萬大軍在後邊坐鎮。這個時候,關羽想到的調駐守荊州的部隊。現在的許多人都把關羽的死賴到呂蒙和陸遜的身上。而實際上,即使東吳不出兵,關羽的下場也隻能是失敗,當然時間可能長一點,而荊州也可能落入曹操的手裏。而這個是東吳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孫權不在顧忌和劉備的聯盟,在關羽失敗的命運上加了一根稻草。
而這個時候,關羽兵力不足的問題,也暴露了想殺他的人是劉備。在關羽進攻勢頭猛烈,但兵力不足,蜀中在沒有戰事的情況為什麼不出兵幫一把呢?合理的理由隻有一個,那就是劉備不肯點這個頭。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關羽先是把駐守荊州的部門劃拉了一遍,然後又向劉封、孟達求救。為什麼不向劉備求救呢?因為關羽私自出兵之後,劉備的態度已經讓關羽明白,他的這個大哥已經不想要他了。
而劉備之所以在關羽死後,以劉封、孟達不發援軍為由頭,殺了劉封,不過是裝個樣子而已。何況殺了劉封,還對劉禪能鞏固地位,大有好處。
但雖然我們說是劉備借曹操、孫權的刀殺了關羽,但實際上,殺了關羽的,還是他的性格。如果關羽不是剛愎自用,如果關羽不是驕傲自大,換句話說關羽如果不窮得瑟,老老實實地當自個兒的前將軍,這一切將都不會發生,而且曆史都有可能為之改變。
[三國網絡遊戲]
[桃園結義軍團]
三國策ⅣONLINE 電信一區 定軍山服務器 桃園結義軍團,創始人乃策1時代原上海服務器南陽諸葛,經曆木森林,張飛,甘寧等軍團長。目前軍團長是黑森林。桃園結義是三國策曆史上典型的不死軍團,自2001年建立軍團以來,湧現無數全服知名的頂級戰將,如無名、獨孤、不忌等,我們以緣聚,經曆眾多風風雨雨,很多軍團都被時間湮滅了,而我們憑借桃園結義的精神,軍團氣氛融洽,交流熱烈,鼎立於三國策強團之列。
關於桃園三結義的詩句有哪些?
聚天之靈氣,彙地之瑞氣,結人之義氣。
古有桃園共拜,今有冰城結義,同頌四海恩情,共扛手足大旗。
哀哉,歎世事浮華,怨人生孤立。
幸也,召關東同道,赴賽場博弈。
望塵世苦海,品朱門酒綠。聞銅臭遍地,覓真誠友誼。
吾等兄弟,有緣相聚。不攀權貴,摒棄利益。唯重情感,專講義氣,願兩肋插刀,舍肝腦塗地。
日月可鑒兮情永係,棒打不散兮誌不移。
要桃園三結義的白話文
桃園三結義
漢朝末年,天下大亂,黃巾軍在各地起義,嚴重威脅了朝廷的統治。朝廷多年來吏治腐敗,朝政被禍國殃民的“十常侍”控製,他們極端無能,竟然找不到足夠的兵將去剿滅叛亂。皇帝隻好下旨,讓各地自己操辦團練,招募青壯年男子從軍,剿滅叛軍之後按功勞封賞。
征兵榜文來到涿縣,貼在城門上,引起了一個英雄的注意,他駐足觀看了許久。這個人名叫劉備,是漢中山靖王的後代,漢景帝玄孫。因為劉備的祖父曾在涿縣當官,後來因犯罪被罷官,離開此地,但兒孫留在涿縣,成為了平民,和皇家失去了聯係。
劉備相貌氣度不凡,身高七尺五寸,平時沉默寡言,胸有大誌,兩耳垂肩,雙手過膝。劉備字玄德,父親早亡,他獨自一人侍奉母親直到母親去世,一直沒有成親。平時,劉備就靠編製草鞋、草席,拿到街上賣掉換錢生活。
此時的劉備已經二十八歲了,他看見榜文,沉默許久,不禁發出一陣長歎。正在此時,劉備聽到身後有一個炸雷般的聲音說:“大丈夫不為國效力,為什麼要在這裏獨自歎息?”
劉備轉身一看,身後是一個黑大漢,身高八尺,豹頭環眼。劉備上前打招呼,在兩人攀談中劉備得知,黑大漢名叫張飛,字翼德,家中有些田產,平時靠賣酒賣肉為生,仗義疏財,最喜歡結交朋友。
劉備說:“我本是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宗親。如今看到黃巾軍作亂造反,漢室危在旦夕,心裏很焦急。我一心想為國報效,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歎息。”
張飛說:“大丈夫何必歎息,你說要為國報效,這也正是我心裏所想的。我家中有不少錢,咱們這就一起招募些鄉勇,共同成就大事,你看怎麼樣”
劉備聽後,又驚又喜,上前激動地握住張飛的手。當下兩人一起進了路邊酒館,邊喝邊談,聊得十分投機,都有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感覺。
劉備和張飛正在喝酒談天的時候,從街上走來一個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大漢把車子停在酒館門口,進入店中,向小二喊道:“快斟酒來吃,吃完了我要進城投軍,殺敵報國。”他的聲音渾厚嘹亮,給人一種不怒而威的感覺。
劉備打量了一下眼前這位大漢,看到他身長八尺,棗紅臉膛上有一對丹鳳眼,臥蠶眉,威風凜凜,相貌堂堂,立刻肅然起敬。
劉備上前搭話,得知這個大漢是河東解良人,名叫關羽,字雲長。因為一個地方豪強恃強淩弱,他看不過去,打死了那個豪強,然後逃了出來。關羽如今已在江湖上行走了五六年,靠做小買賣為生。如今看到城裏張榜招兵,就想報名參軍,為國效力。
劉備聽了以後大喜,把自己的誌向和盤托出,並邀請關羽一起共謀大事。三人暢談許久,真是誌趣相投,惺惺相惜。三人相識隻有短短一兩個時辰,卻很快就成了至交,彼此願意為對方肝腦塗地。
說到高興處,張飛提議說:“我家後院有一處桃園,現在正是桃花盛開之時,不如我三人一起去那裏,結拜為兄弟,然後共謀大事。”
劉備和關羽都異口同聲地喊道:“這樣最好了,這樣最好了。”三人當天又暢飲一直到天黑,這才戀戀不舍地相互告別,約定第二天在桃園相見。
第二天,張飛在桃園中備下黑牛和白馬準備祭祀。劉備關羽到來後,看到園中桃花盛開,到處一片粉紅,景色優美,果然是個好地方。
在美麗的桃園深處,張飛擺好香案,三人一起跪倒在此地,焚香盟誓,齊聲向天禱告:“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今天結為異姓兄弟,報效國家,安撫百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結拜完畢,按照年齡排出長幼,劉備年齡最大,為大哥,關羽排行老二,張飛最小,排行最後。三人互相行了跪拜之禮後,六隻手緊緊地握在一起,真誠地注視著對方。
儀式舉行完畢之後,三人把牛宰了,擺下酒宴,招來鄉中青年三百多人,一起在桃園中飲酒。劉備向大家講述了為國效力的想法,得到了人們一致的擁護,紛紛表示願意加入團練。
酒宴結束後,張飛拿出全部家產,給士兵打造了兵器,購買了馬匹。劉備給自己打了一對雙股劍,關羽打造了一把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張飛打造了一杆丈八蛇矛。
沒有幾天,鄉中陸續有更多人來投軍,劉備三兄弟終於組建了一支五百人的部隊。劉備把這支部隊拉出去,到戰場上參加剿滅黃巾軍的戰鬥。
關於三國演義裏麵的桃園三結義的全內容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歎。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才見公看榜而歎,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誌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歎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麵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淩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誌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複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莊迎接。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玄德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镔鐵一千斤,以資器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三國中桃園三結義他們說的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