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的早唐 盛唐 中唐 晚唐是怎麼劃分的?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這個時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藝術取得輝煌的成就,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處於極盛時期。詩歌創作在唐代已成為社會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朝廷的科舉製度也由寫論文取士改變為詩賦取士。在流傳下來的文學典籍《全唐詩》中,就輯錄了兩千三百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唐代詩歌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
初唐(618年--712年)時期,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逐漸完成了詩歌聲律化過程,奠定了中國詩歌中律詩的形式。使唐代詩歌呈現出自己的麵貌。經過他們的努力,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的奢靡走向社會的大眾生活,風格也從纖柔卑弱轉變為明快清新。初唐最傑出的詩人是陳子昂,他主張恢複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優良傳統。陳子昂的詩歌剛健樸素,為唐詩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從公元712年到762年稱為盛唐,這時期是詩歌最為繁榮,成就最高的時期。盛唐詩歌題材豐富,風格各異,有人歌頌自然,有人向往邊塞,有人高歌英雄主義,有人發出失意的歎息。眾多的詩人在浪漫的氛圍中自由地創作,共同 營造出震撼後世的“盛唐氣象”。
盛唐中最著名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岑參以寫邊塞詩 見長,高適的詩歌較能反映民間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詩壇的大詩人當推“詩仙”李白 和“詩聖”杜甫。他們的詩歌對中國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唐(762年--827年)詩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賀等人。白居易以諷喻詩見長,他在詩歌中諷刺橫征暴斂,反對黷武戰爭,攻擊豪門權貴,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詩歌語言更加通俗、流暢,生動感人,因而也為廣大讀者所喜愛。
李賀是一個短命的詩人,隻活了二十餘年,他生活窮困潦倒,仕途不順,但他的詩歌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較濃厚的唯浮傾向、傷感情緒。
公元827年到859年的晚唐時期,是詩人李商隱和杜牧活躍的時代。杜牧的詩歌將清新與冷峻熔為一爐,這非常適合他在詩歌中表達政治抱負和激情。李商隱則以精心的結構,瑰麗的語言,沉鬱的風格,體現出自己在仕途上曆盡的坎坷,詩歌常流露出傷感的情調。他著名的《無題》詩究竟是愛情之作,還是隱喻政治內容,中國詩歌評論界至今還有爭論。
春江花月夜讀了後的感受
① 記得第一次看《春江花月夜》是在初中的時候。那個時候無意中讀起這首詩,隻覺得朗朗上口,渾身舒暢,其中的意境之優美讓我無法忘懷,就把它背下來了,至於其中所含之意,大概是不能說出一二的。 待到大學後的今天,可能是因為經曆的事情多了,再看這首詩,發現這些簡單的文字所描繪的簡單的景物是那樣的富有吸引力,而文字背後,深藏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所珍視的美好。 這首詩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在中國幾千年的詩歌曆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張若虛一生隻作了兩首詩,但僅僅是這一首詩,就讓他“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可見其地位之特殊。 詩的題目“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題名,但作者卻在這首詩中,真正的將它字麵的,具體的意義化入其中。詩的前十句,描寫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齊備。而又以寫月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條線索將散亂的景物串聯成一幅完整的圖畫。“空裏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為視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難以辨認。花林裏,月光瀉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潔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轉的江流,以致達到江天一色的情狀。使整個畫麵籠罩在一種夢幻的色彩中。可謂渾然天成,精美絕倫。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彙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裏,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曆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淼的江天之間,望月感懷,引起對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問,對時間和空間的無限遐想。在這個追問的過程中,作者的筆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與上文銜接的嚴絲合縫,水到渠成。飽含深情的發問,使全詩蒙上了哲學的色彩。江與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謂永恒,人生代際的更迭,滄桑的變幻,也是無窮盡的,而個人的生命在這永恒和無限中卻隻是短短的一瞬。這有限與無限的對比,暗含了一種深深的無奈,使它成為對宇宙人生問題思考的的千古絕唱。 接下來,作者的視線追隨著一片飄於清風浦上的白雲,心中又起了另一種感慨。於是,抒情的腳步走到了全詩的第二大部分,即對人生際遇的感懷。“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承上啟下,銜接的十分自然,從這兒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麼善於過渡,以致達到一種順水而下的地步。在下麵的篇幅中,作者著力表現了遊子、思婦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樓”分明就是遊子思婦的象征。“可憐樓上月徘徊”到“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八句詩寫閨中思婦的。樓上的“月徘徊”,實際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隻能對鏡自憐。“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表麵上是寫月光的無處不在,實際上卻是在描寫惱人的相思如幽影般牽牽繞繞,流熒般揮之不去。在這裏,月光仿佛成了思念的化身,這樣,具象之物有了抽象的意義,抽象的感情也化作了具體的可感的形象。這又是一處高妙所在。雖在同一輪月下,但卻不能相見,內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於是“願逐月華流照君”,希望借著明月照見遠方的人,於是,月亮再次成了傳遞思念的信使。“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魚龍”本是書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遠,它們也無能為力了。可惜光不度,隻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足見其思念之深、之痛。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思念,相愛的人總是心靈相通的,在外漂泊的遊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來的相思,同樣也在思念著家中的思婦。最後八句就是描寫羈旅他鄉的遊子的。因為思念,他昨夜在閑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終睡著,再夢裏還見到了飄零的落花。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畫麵。想到春已過半,卻還不能還家。看著春天都隨著一江春水流盡了。這時月亮又出現了,但它也要落了。人生匆匆,韶華易逝,青春難再。而歸家卻遙遙無期,卻還要忍受這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寫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遙遠。碣石在北,瀟湘在南,天各一方。隻能同守著一輪明月。思念的傷痛仿佛路途一樣的無限綿長。羈旅在外的人,有幾個有幸能夠乘月而歸?思念之情更加濃鬱,以至無以複加,以至他要“落月搖情滿江樹”了。 美景並不能讓人忘記所有的哀愁,尤其對於中國人,月的存在,總是在提醒人們關於思念的種種。一般寫月的詩表達的是離人思緒,這首詩寫月,或許包含著離愁,卻絕對不僅僅寫離愁。“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兩句話問得如此之簡單明了,卻不能有人做出任何具體的回答: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江和月,是與宇宙共同存在的永恒之物,而人,相對而言是多麼的渺小;同時因為作者用的是“人”而不是“你”“我”,所以這種渺小既讓我們產生對自身年華易逝的滄桑感,又不會讓人絕望。“人”可以代表“你”“我”,也可以代表廣義的人類群體。從個人的生命來看,美景的永存與自身短暫因而抓不住美好形成對比產生了憂愁,但這種短暫又讓景色、讓生命顯得更加珍貴美好;從人類的生生不息來看,這種又美景產生的憂愁又是淡然的人生思考——因為代代年年隻相似,所以美景不曾從人的眼中溜走,而我們,也不必太過哀傷。 的確,“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月年年隻相似”,在這樣的感悟下,孤獨的個人同時找到了與空間、時間的橫向和縱向的聯係——隻要有月有江,處處的風景都一樣美麗;隻要有江有月,代代年年都是我們可以看得清,握得住的——從而使人達到心境上的永恒與平靜。 詩的鏡頭由遠而近,從廣闊舒暢的江麵收攏為人家生活的點點滴滴。 相思,在明月籠罩的樓台,也應是美麗的相思。妝鏡台和搗衣砧,延宕開的是思婦的愁緒。因為有美好溫柔的景致相襯,本應痛苦的離愁別緒也變得異常的溫情。“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那種望眼欲穿的真摯,是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呐喊。我願意把她想象為一位忠於愛情的美麗女子,她的思念乘著輕軟的月光一直追隨著心愛的人,直到天涯海角。 以愛情為線展開的,可以不僅僅是愛情。這段月下思念激蕩開的是人類內心都珍藏的感情,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好。那是一種美好的存在,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摯的感情和真切的表達。如同春江花月夜帶來的美感一樣,這種感情讓思念的人堅持著這份動人的思念,讓被思念的人有了相信幸福的勇氣和力量。這種情景,有點像蘇軾後來吟出來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蟬娟”,無論我們人在哪裏,心在一起,世界就會充滿溫暖。處處春江皆月明,逐月天涯不離君。同時擁有美麗的風景和美好的思念,人生再殘破,也可以算得上圓滿了吧? 這是一首淡淡的詩,蜿蜒展開的是流動的景物和纏綿的感情。當整個人都被春江、明月、花林包圍的時候,必定很容易產生同樣淡淡的心境,哀,卻平靜且滿足。 一首詩,寫活了美。有風景的美,亦有人心的美。就算春水欲盡,落月西斜,就算麵對短暫的人生,我們隻能天各一方,獨留月光下搖曳的樹來回應自己膨脹的思緒,人生也依然是美好而值得熱愛的。年華易逝和人各一方會成為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淡淡愁緒,都是因為人世太精彩、人情太動人,像這月夜春江一樣讓人迷戀。中國人在心裏思考憂傷,甚至把憂傷的過程當做一種審美的過程,但卻不曾絕望。春江花月夜是如此之開闊恬靜,麵對世事浮沉,我們能做的,除了靜下心來欣賞人生,還有什麼別的呢? 縱觀全詩,作者將寫景,抒情,哲理融為一體。又以月為線索,將全文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銜接過渡順暢自然,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且寫景如夢如畫,釋理獨到新穎,抒情情致深婉。實在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②讀春江花月夜有感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被喻為“孤篇橫絕全唐”。 作者抓住揚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揚子江一帶月下夜景中最動人的五種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著對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揚州的景色以文字表達出來。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麵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麵: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裏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麵。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隻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係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麵,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隻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春江花月夜的長度還算適中,可是為了把自己融入進裏,也著實花了我不少功夫。閱詩,最忌諱的就是讀,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進而不同的語調流轉,都有極大的可能讓詩原本的意境麵目全非。人和人之間,不是這麼容易便能駕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選擇抄寫,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裏行間,感情毫無預兆地就漫溢了出來。 張若虛連字號都不為人詳,滄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燦如繁星的詩人堆裏,卻僅憑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歸於樂府,帶有樂府詩一貫的情愫,縷縷歌章唱的都是詩人曲婉的離愁,通篇白話文一般的淺顯,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個離人立於江岸的形象便躍然印入眼簾。我看見他背著雙手,傲然地仰頭望向無垠的汪汪白水,讚歎自然的浩淼蕩漾,心意空洞眼神蒼白如晝,流露出了怎樣的一種哀愁。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遼闊到分不清哪裏是海岸線的水邊,在熏風裏望見明月淒楚地隨潮湧翻滾而來,好像聽不見浪濤的呱噪和海鳥的悲鳴,行雲流水地營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擾的安靜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種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歸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順便再給我們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嬈。月色美,在詩人的鄉思離愁裏,卻如蚌體內的珍珠,是淒苦的延伸和凝固。詩人看“灩灩隨波千萬裏”,月影倒映,水波漣漪,卻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為什麼月籠春江千萬裏,我卻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見家舍屋頂的嫋嫋炊煙!就連江邊的芳甸也因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發現月亮其實和自己一樣孤獨。明月愛慕著春江,卻苦於時空蹁躚,一天一地,惟能隻知晝夜不知歲月地映照著白水,不離不棄。就如詩人自己一樣,望這長水,隻期盼能望見家中玉簾後的牽掛。 往事如煙,亦如風,煙散,風止,往事何在……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孤影獨立江畔,麵對浩瀚宇宙,顯得那麼渺小。何人初見月?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不曉。當時光流轉,聖者賢人隻能流水興歎,這“流水興歎”對於我們來講,無外乎是現在的聖賢書。時間好似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去不複返。悲矣!光陰似箭。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 這是鐵證的事實:人生代代,光陰之歎,滄桑之感,且會層出不窮。物序流轉,萬物輪回,中華大地春意又生。反反複複,何時有盡。故江月相似,聖人貌似相識,其實不然。悲矣!光陰似箭。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念歲月流淌,人生苦短,卻不知江月待何人。所以我們麵對此時,此景,隻能滄然泣下。這全是無知所致。故職能看長江送流水。悲矣!光陰似箭。 然而,你為何不反思呢?人生有限,自然永恒!何必等到你目送流水之時,才懂得珍惜,才去惋惜昨日之過。 最後望天下人“莫等失去方知悔!”
希望可以幫到你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唐朝中的早唐盛唐中唐晚唐是怎麼劃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