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的數字代表什麼?
易經中的數字一般都與五行有關,不過也有好幾種,有先後天八卦數,河圖洛書數,五行數,看用在哪裏了,按卦來說,為乾為一,兌為二,離為三,震為四,巽為五,坎為六艮為七,坤為八。河圖數水為一,六,火為二,七,木為三,八,金為四,九,土為五,十。等等。還代表世上的萬物萬事,那就多了去了。
易經中往吝是什麼意思
你好。
【吝】:《說文解字》口部引作吝,雲“恨惜”也。宜從“行難”義
【往吝】:往:指去那兒,吝,行路困難。可以理解為,不宜去那兒,路上不好走(行路難)。
祝你好運。
易經裏的六爻是什麼意思啊
六爻隻是工具,是卦象演化的方法,理解六爻先要弄清八卦。六爻分上卦和下卦,上卦是1、2、3爻,下卦是4、5、6爻,上卦都是陽,是八卦中的乾,下卦都是陰,是坤,其餘六卦都是通過上下掛演化來的。 初爻是六爻中最下麵的一爻,也即是第一爻,六爻是自下而上看的,最下麵是第一爻(初爻),它的上麵是第二爻,依次類推,最上麵就是第六爻(上爻)。 六爻是演化天地萬物變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基礎的,一個掛必須是六爻,每個卦名是3爻,但並不是說一個掛是有兩個掛名組成的,卦的組合變化繁多,理解越深,組合方式也越是隨意。
怎麼理解易經?
在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裏,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就會發現,中華文明為什麼會那麼了不起?這個跟我們一直傳承《易經》的精神是分不開的。《易經》的傳承,幾千年下來都是一脈相承的,隻是到宋代以後就日漸式微(包括對整個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很多人懷疑中國文化,說中國人為什麼不如西方人那麼厲害;也有人懷疑中醫,說中醫不如西醫好。其實這不是中國文化有問題,是應用中國文化的人出了問題,我們對文化的理解出了問題;不是中醫有什麼問題,是應用中醫的人出了問題。
《易經》不是一、二個人寫的,它是集體創作的,而且不是普通人的集體創作,而是聖人的集體創作。因此,我提出一個概念:即書的“能量體係”的概念。很多人沒有這個概念,以為“讀什麼書都可以”,確實什麼書都開卷都有益,但能量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把現在的小學課本的能量單位定義為1,那麼《三字經》的能量就要超過小學課本100倍,它就有100的能量;《論語》比《三字經》又要超過100倍,可以達到1萬的能量;那《易經》呢?她的能量跟《論語》相比,又要超過100倍。
所以,沒有學習《易經》的人是不清楚這裏麵的厲害關係的。我們讀了《易經》,站在《易經》的高度去看世界上的事情,去讀世界上其它的書,就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一會如果有時間,我也把四書串起來給大家講解一下,讓大家感受一下通過易經的視角讀書的不同境界。從《易經》的角度講解四書,裏邊的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沒有讀《易經》,按照現在專家學者的解釋,誠然他們對這些書的解釋不是沒有道理,也是有道理,反正也是一家之言嘛。但是一般的解釋,我們給的定義為,也就是小學生的水平。
因為《易經》是這麼多聖人寫的,它的能量非常的充足。我們知道,任何一本書如果是聖人寫的,那就是不得了。大家知道《黃帝內經》,是聖人寫的;《道德經》也是聖人寫的,所以,它們的能量係統也很充足。經典的這個“經”字,相信很多人也是不太清楚的,一般聖人寫的才叫“經”,它們的能量都很大。而《易經》是由十幾位聖人寫的,大家可以想像她的能量有多大。這麼高能量的書,如果我們不讀,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身為中國人,我們應當非常的自豪。佛教講:“人身難得,真法難求,中國難生。”生在我們中國,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一不小心投胎到了非洲,你要想讀什麼經書,那就難了,因為非洲基本上沒什麼經書。投胎到美國,就有一本經書,叫做《聖經》。猶太人他們很厲害,很了不起,他們就會讀這一本經,他們的小孩從小就讀熟、背熟。所以猶太人在世界上680位諾貝爾獎得主當中,猶太人占了138位。因為諾貝爾獎是近100年的事情,而恰恰是這100年,中國人數典忘祖不學經典,特別是不學易經,所以中國在這100年是相當衰落的。
《易經》的價值,我們有四句話來形容。第一句叫“群經之首”。在我們中國,所有的書中,沒有一本書有這樣的美稱。群經到底有多少經呢?我把經典做了一個分類。我們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這些都是基礎類的。所謂基礎類的,就是教你怎麼做人的,這些經典。一個小孩的培養,現在中國的許多家長可以說是完全顛倒的。小孩的培養跟蓋房子一樣,第一步,打地基。打地基的同時,你要設計好準備蓋多少層的樓。這就有一個結構的問題。打好地基,做好結構, 還要裝修。現在我們的教育統統停留在裝修的層麵:彈琴、跳舞、畫畫、學英語、學數學等,這所有的都不能解決做人的問題。基礎類經典是解決一個人的地基問題:怎麼做人。
有了地基會做人還不行,還要學會做事,所以要有結構類的經典。我們要學習整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以及做人做事的規律。講解世界天地之道變化規律的,首當其衝就是《易經》。這些“經”都是聖人所整理所撰寫的, 所以放在結構類裏,有《孝經》、《詩經》、《道德經》、《黃帝內經》、《金剛經》……我們列在這裏的已經包含了儒家的道家的醫家的佛家的,“儒釋道醫”四家的經典。我們也不講這些經典有什麼用處,我們隻設想一下,假設我們自己從小就把這些經典讀完了,想想我們現在會是什麼狀態?那假設我們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把這些學進去, 又會是什麼狀態?所以教育很簡單,就是讀經典。但現在的家長都不懂這個規律,花很多精力很多時間在學鋼琴學跳舞,而且花很多精力時間陪他在那裏學。
第三類是裝修類的,我們多數的家長就喜歡裝修。《唐詩》、《宋詞》是裝修,所以一般都會給孩子學,唱歌、跳舞是裝修,也會給孩子學習。裝修好不好呢,如果隻有裝修,是什麼情況呢,我們看看最近的一條新聞,上海一棟13層的樓房倒塌, 我給大家看一下相片,是建築史上一個歎為觀止的典型案例。這棟樓就這麼平平的,好像是中了迷藥似的緩緩地就倒下來了,而且沒有壞,還可以住。這個樓可怕在哪裏?它的柱子比手臂大不了多少!它的鋼筋跟小手指那樣小!這種樓你要是買到了,太可怕了!好在那些住戶還沒住進去啊!這種完全沒有地基的樓房,竟然能通過這麼多質量部門的檢查!那我們教育一個人,培養一個孩子,因為我們不知道地基不知道結構,所以培養出大量的沒有地基沒有結構的人,這些人跟建築上的難道不是一個樣麼?也是豆腐渣工程啊!所以,現在我們也就不難理解, 在社會上為什麼每天這麼多人會自殺,殺人,這就是裝修之害,太嚴重了!事實上登報的是少數,大部份是沒有見報的,死了就死了,大家都不知道。
結構類經典中,如果學了《易經》,《易經》的第一卦,就有“君子自強不息”。如果小孩有這條信念,就具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結構,一根鋼粱就出來了。第二卦,第二句話:“君子厚德載物”,所以一個孩子如果學了《易經》,隻要有了這兩句話,就可以確保他一輩子都不可能自殺。所以,《易經》作為群經之首的重要性就可見一斑了。
說明易經重要性的第二句話,易經是“文化之源”。
我們中國的文化,主要包括“儒釋道醫”。佛教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勸人向善,要“行善積德”,那麼“行善積德”的這個思想,是從哪裏來的呢? 我們一起看看, 《易經》裏寫得明明白白,叫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裏也寫了:“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所以我們做君子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話的意思,與佛教勸人向善是不是一模一樣,所以很顯然,佛教勸人向善的思想,出自《易經》。
佛教還有一個重要方麵,就是生死問題,如何離苦得樂,往生淨土。昨天晚上跟幾個朋友一起交流,我就把這個觀點講得比較係統,在這裏講了一下, 《易經》裏大量存在著這樣的話,易經是研究什麼的呢?“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讚於神明而生蓍。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些都不難看出,《易經》研究的,同樣是生死問題,跟佛教是相通的。
道教也有很多觀點,我們回頭一看,跟《易經》差不多一模一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德經》裏寫的,《易經》裏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些話聽起來好像是一模一樣,是不是?《道德經》講累積:“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易經》裏講:“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道德經》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易經》裏講:“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這些意思都是一模一樣的,隻不過行文有所不同而已,可見道家的思想,也是完全出自《易經》。
我們很多的古人,這些古聖人,是讀什麼經典的?如果我們這樣問,就可以知道,老子其實也是讀《易經》的。儒教就更不用說了,把《易經》尊為群經之首的主要就是儒教。我們認為,儒教的開山祖師是孔子,其實也不是孔子,儒教早就存在,孔子隻不過集大成者,他把這些東西做了整理,做了一個發揚光大。那麼我們學習孔子,請問孔子學什麼?這又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儒教裏麵講的五倫關係:“群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易經》裏麵,我們同樣看得到這樣的描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措。”看到沒有,這裏不僅是講五倫,而是講五倫的來源,儒門重視的五倫關係,顯然源出《易經》。
《易經》有一個家人卦,專門講家庭的關係:“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現在我們很多女同誌不知道這個道理:女性是主內的,男性是主外的,但是現在很多家庭顛倒了,女同誌主外,男同誌主內。如果我們能夠處理好其中的關係,男女的地位進行調換,正確處理好,也無妨。可能也是因為社會發展的趨勢,但是畢竟不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天地的大義就是如此。這種天地定位,你不是隨便否定它就能否定的,天地就有這麼樣的定位。“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母就像皇帝,就像一個國家的皇帝,它後麵還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所以我在講教育的時候,我們主張教育孩子要不離家庭。因為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別的地方去,交給別人教,反正有錢嘛,把他送走,以為教育就會成功。其實成功不成功我們另當別論,就算成功了,那個成功的,還是你的孩子嗎?自己想一想,十幾年都不跟你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成長,你隻不過給了他錢而已,你根本沒有承擔教育的責任。一個家庭裏,沒有小孩是不成家的;父母沒有孩子,家庭不成家;孩子沒有父母,孩子各方麵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們主張要有“家道”。而“家道”在中國文化裏麵,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在《大學》裏就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跟家道有非常大的關係。你修身再好,齊不了家,你怎麼治國?怎麼平天下?家道五倫關係,就是出自《易經》。
我們做了這樣的一個類比,說明它是文化之源,不僅這些,在醫道、武術、書法、琴棋各方麵,都是如此。我們這裏有練太極的同誌,太極的思維是不是來自《易經》?還有我們下的象棋、圍棋,那個原理,也是出自《易經》,天圓地方,棋盤是方的,棋子是圓的,它都有一定的道理。武術、太極拳就更加如此了。太極就是講陰陽和諧的,它隨時都注意這種和諧。所以說,中國文化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一個領域不是來源於《易經》的。
第三句說明易經重要的話,是“智慧之海”。
我們在學習《易經》的時候,不斷有人問:“老師,你每讀一遍《易經》到底有什麼感悟?”我說不一定,有時候這句話冒出來,搞明白了;有時候就那句話冒出來,搞明白了。讀經典,不是要求你把《易經》全部搞懂,我相信到現在,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全部搞明白了《易經》,連孔子都不敢說他完全弄懂了《易經》,所以他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認為自己還有不懂的地方,還要繼續學習。《易經》是我們要終生學習的,絕對不能認為自己能夠全部弄懂《易經》,我們隻要能懂《易經》的一點點,就很了不起了。我也一樣,隻懂了一點點,我每次讀都會增加一點點,可能永遠也不能把它全部讀懂。但是這一點點對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易經》裏,我們明白一句話都不得了,就講“自強不息”,《易經》乾卦裏的這句話, 那些自殺的孩子如果能夠明白“自強不息”,這一輩子是不是不會自殺了?什麼叫“悟”?明白是不行的,別人告訴我們意思,我們好象明白了,但是如果不是“悟”出來的,遇到困難時,我們同樣會不行,所以要用生命去體會。什麼叫開悟?自己突然明白了一句話,然後在生活當中,隻要碰到這樣的事情,我們就會自然地按照這樣的規律去做,這才是真正的“悟”。我們讀得越多,就會悟得越多。
《易經》是智慧之海,《易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個字,可以說都是充滿智慧,隻不過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能不能“悟”到的問題。
易經重要性的第四句話,是“生命寶藏”。這個必須等到我們每人讀到100遍以上才好說,到那時,也許大家自己已經悟到很多了,或者看別人講的內容可能就比較容易看得明白了。
就像那個“道”字,如果我們想研究,就把那個“道”字好好地寫,好好地研究。如果我們把那個“道”字,能夠弄明白,把它的每一撇每一豎搞明白,突然有頓悟,歡迎你來找我,看看你的“悟”跟我的“悟”是不是一樣。我研究這個“道”字,研究到最後的時候,我是非常吃驚的,因為它跟佛教那些最高層的佛理相通,是完全告訴了我們這個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本源。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講“五十以學易”,現在的許多專家就認為孔子是五十歲才學《易經》的,有天晚上4點多,我睡不著覺,就專門思考這個“五十”的問題,記得師傅曾經說過,“五十”不是五十歲,但“五十”是什麼呢?
在中國的文化裏邊,這個“五十”,有著專門的含義。在五行裏,“五”跟“十”代表什麼?五行裏“五”跟“十”代表什麼?對,代表土,“五”跟“十”是土。我突然想到,在周易裏麵,九五、六五,在乾坤兩卦裏邊,把這個“五”跟“十”寫得非常清楚。《易經》坤卦的六五,文言部分,如果我們讀一下:“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這是一個非常高的狀態。黃中,“黃”是土,“中”也是土,“五”也是土。
我們學《大學》,大家知道《大學》什麼意思?“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大學是大人之學,那大人是什麼?如果不學《易經》,可能我們永遠也不知道什麼叫大人。《易經》九五的文言裏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樣的人才能叫做大人,而能達到這樣一個狀態的人,就是聖人。
九五,六五,二個五合之為十,所以這個“五十”,我們學習易經,應該了解什麼叫做“五十”。“五十以學易”,如果我們換一下,“以五十學易”,這個“以”字,就能夠明白了,是使用、達到的意思。
孔子說五十歲,用的是這個格式,“五十而知天命”,這個才是五十歲,中間用了“而”字,起轉折。所以“五十以”跟“五十而”是完全不同的,古人用字相當考究,不可能在這裏用混的。許多專家學者因為沒有能夠這樣深入的去學習,去體悟,所以他就把“五十以學易”翻譯成“五十歲學易經”。說孔子“五十歲”才學易經,道理上是講不通的,前麵還有一個“加我數年”,這又是什麼意思呢?就算是五十歲,加幾年是什麼意思呢?並且孔子說自己五十歲已經知天命,如果還沒有學易經,這是完全說不通的。
到這裏我們真正去體悟聖人的話,明白孔子到了晚年,因為非常喜歡《易經》,但是對於《易經》,認為自己並沒有達到五十的最高狀態,所以他想叫上天再給自己多幾年時間,繼續學《易經》,學到五十這個標準,他就覺得無憾了。如果沒有用心體會聖人的用心,要把這句話解釋清楚是非常困難的,隻有《易經》讀得相當熟,在乾坤兩卦裏,真正領會了九五和六五的狀態,才有可能體會到聖人的用心,這也是知類通達的狀態。明白了這個就知道,孔子對《易經》的評價是相當高的。
在曆史上,還有很多人對《易經》也有很高的評價,像醫聖孫思邈就說:“不知易,無以言太醫。”一個醫生沒有學過《易經》,不懂《易經》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醫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說過一句話:“不知易,不可為將帥。”所以之後的統帥,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經》的。這一句話可以擴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無以言軍事”,“不知易,無以言外交”,“不知易,無以言教育”。那麼我們現在的狀態是如何呢?舉國而知易者,鮮矣,不懂《易經》卻在當老師,搞教育;不懂《易經》卻當醫生,所以這兩大領域都存在非常多的問題,教育跟醫療都是社會問題的重災區。因為很多錯誤的觀念,讓我們付出許多生命這樣慘重的代價,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原因在哪裏。
中國曆史上下幾千年,因為《易經》而成就的傑出人物真是太多了。
生在我們中國很幸運,因為我們有很多經典,但是有沒有一本經典,我們讀了以後,我們能夠像《易經》這樣,能夠得到一個這樣肯定的答複,比如說我們讀了《三字經》,將來能不能成大材?可能沒人敢給肯定的答案,我們讀了《弟子規》,將來能不能成大材?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隻要真的讀通了《易經》,那麼可以告訴肯定的說,絕對可以承擔大任,可以做大材使用。
我們中國的許多傑出人物,我們回顧曆史,去看看周文王、薑太公、孔子、孟子、劉伯溫、諸葛亮、**,他們是不是都學了《易經》?答案是肯定的。他們有沒有學《三字經》、《弟子規》呢?不知道,其實可以肯定的說,聖人都沒有學這些,因為《三字經》、《弟子規》是很晚的時候出現的,聖人的年代要早得多。我們讀書,雜七雜八的書都讀,你不如就讀一本《易經》,你讀1000本都不如讀一本《易經》,這叫做雜書萬卷,不如經書一部。
易經中的 象曰 和九三等 數 是什麼意思
先說說數,每個八經卦都有一個數,乾卦1,兌卦2,離卦3,震卦4,巽卦5,坎卦6,艮卦7,坤卦8,這些是先天卦數。你寫的九三數指的是每個六爻重卦的爻的陰陽及位置,九代表陽(陰陽),三代表第三爻(位置),六爻從下麵開始往上數。
象指的是卦的大象,即象形。八經卦和六十四重卦都有一個大象。比如巽卦,上麵兩個是陽爻,下麵一個是陰爻,好像是一個倒放的葫蘆,看到葫蘆的時候就可以起巽卦。再比如離卦,中間是一個陰爻,上下兩頭是陽爻,就好比是一個外麵硬殼,裏麵是空的或軟芯,核桃、西紅柿、水壺、房子、車子都是。另外,六爻的重卦也有大象,如風火家人卦,就是家和萬事興的意思;用到中藥裏,就是幹草這味藥,因為幹草藥性和百家,與哪兒味藥都能搭配;大象的意思就是和,與卦爻辭的解釋是一樣的。
易經中數字一有什麼講究
《易經》之陰陽兩儀,三寸三身,四梢四象,五行五髒,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天幹為十,地支十二.
《易》學中的數字奇偶是“陽奇陰偶”: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並且特以九、六為陰陽的代表,凡陽爻皆稱為九,凡陰爻皆稱為六.
“九五”一詞來源於《易經》.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版本據說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稱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代表此爻為陽爻,五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為了帝王之相.這裏的“九”本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判別數字陰陽屬性的符號.後來人們把“九”和“五”作為具體的數字來運用,竊以為一來是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兩個數字在建築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學原則的.
《易經》中的易是什麼意思
古往今來,解《易》的學者很多,但對“易”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較為常見引用最多也能為多數人接受的涵義有四,試簡述之:
1、簡易——《係詞》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也稱作”太一“。是開天辟地的整個宇宙,也就是最大最簡的”一“,作為萬物的開始。
2、反易——“陰與陽,相反之物也”。如經中:日月、晝夜、男女、奇偶、動靜等詞。
3、交易——這裏指的是相互交合,同一的意思。在《易傳》中表達出世間萬物,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關係。
4、變易——是易理的歸宿。《係辭》說: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一字在古代易經中的意思
1.指事。“一”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數詞,大寫作“壹”,最小的正整數,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數量。
2. 同本義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東漢·許慎《說文》
一也者,萬物之本也。——《淮南子·詮言》
抱一而天下試。——《老子》
故一人有事於四方。——《書·君奭》。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漢·賈誼《過秦論》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勖妻劉皇後聽信宦官誣告,殺死大臣郭崇韜,時謠言紛起,人心惶惶。屯駐在貝州(現河北省清河縣)的軍人皇甫暉勾結黨羽作亂,擁立指揮使趙在禮為帥,攻入鄴都(現河南省安陽市)。邢州(現河北省邢台市)、滄州駐軍相繼作亂。)——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8在易經中代表什麼意思
《易經》之陰陽兩儀,三寸三身,四梢四象,五行五髒, 六合,七星,八卦,九宮,天幹為十,地支十二。
《易》學中的數字奇偶是“陽奇陰偶”: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並且特以九、六為陰陽的代表,凡陽爻皆稱為九,凡陰爻皆稱為六。
“九五”一詞來源於《易經》。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版本據說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稱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代表此爻為陽爻,五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為了帝王之相。這裏的“九”本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判別數字陰陽屬性的符號。後來人們把“九”和“五”作為具體的數字來運用,竊以為一來是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兩個數字在建築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學原則的。
《易經》中,第1卦為乾卦,第2卦為坤卦,這2卦是其他62卦的總領卦,64卦也稱複卦,就是由任意2個單經卦(3爻卦)組成的卦(6爻卦),爻分陰、陽兩種,代表了世界上的對立互根的兩個方麵。乾卦是由6個陽爻組成的,也叫純陽卦,坤卦為6個陰爻組成的,叫純陰卦。6-7-8-9為卦中四象的表示數(6為老陰7為少陽8為少陰9為老陽),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卦中陽用最大的老陽數9表示,陰用成數中最小的6表示,所以乾卦的6個陽爻從下而上分別為初九、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來表示每個爻的位置,這個複卦是由2個單乾經卦組成,所以九二爻為下經卦的中心位置,九五爻為上經卦的中心位置,九二爻在下代表了下層的中心,九五爻代表了上層結構的中心,從整體複卦上說,下層服從上層,九五爻為整個卦的最重要的位置,所以位置也是最顯赫的,把第一卦乾卦比作國家機器,九五位置當然就是皇帝的位置。
另外一個層麵,乾卦本身是講述了一條龍從下而上的發展過程,從初爻的潛龍勿用(潛伏狀態),到九二的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出去做有益的活動),到九三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奮發有為、謹慎行事),到九四的或躍在淵(不斷騰躍進行修煉),到九五的飛龍在天(真正翱翔於天空,掌握大權),再發展下去,上九亢龍有悔(退居二線);這個順序上也看出九五爻是這條龍位置最顯赫、權利最大的時候。
皇帝自古以來都是把自己比作易經裏的這條龍的,“九五之尊”也是引用的這裏乾卦裏的九五爻的位置關係。
另外說明一句,乾卦這條龍的發展狀態,也代表了所有事情的發展變化曆程。
易經中屯怎麼讀
zhūn 屯
屯卦,繼乾坤兩卦之後的第一卦。象征物之初生,於人可以像征胎兒剛受孕;於事可象征創業之初;於物可象征陰陽始交成形。屯,很脆弱,也多難。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易經中的數字代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