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雲間是什麼意思
雲自無心水自閑,雲和水本無心相逢,但雲影入水,水升化雲,誰又能說二者之間沒有因果淵源?所謂水雲間,就是看似本不應該在一起卻在一起的相逢,其實是冥冥中早已注定的輪回。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什麼意思
首先從意境上可以感受到此詩句很有禪韻。通常來說,類似詩句大多出自禪師,修行者之感悟,下麵詳細解釋這兩句。
第一句寫到“心中若有桃花源”,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桃花源,桃花源出自晉代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種理想的室外桃園,在桃花源裏,人們沒有現實世界中的種種不愉快,有的是大同視界一般的和諧美好之景,比如人們尊長愛幼,孝敬父母,團結友善。此句寫到:“心中若有桃花源”就是指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尊老愛幼,善良美好的,那麼在他的現實世界中便也可以與其內心的境界相呼應。第二句寫“何處不是水雲間”是指內心能夠像水與雲一樣,看似無形卻有形。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心靜如水,卻又能夠像雲那般自由飄揚。由此可見出此語者的心境之高遠。
所以,可以理解為:如果一個人有淡泊,寧靜的內心,那麼在他的現實生活中,也會有安逸,高雅的境遇。
心中若有桃花園,何處不是水雲間什麼意思
心中若有桃花園,何處不是水雲間意思是心中有世外桃源,那麼任何地方都是世外桃源。心地善良,則處處都是美好世界,為人險惡,則風平處也驚濤駭浪。
①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成佛無須菩提葉,梧桐樹下亦參禪。明月清風誰與共,高山流水少知音。出自佛語,很難查到出處。
②“心中若有桃花源”,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桃花源,桃花源出自晉代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種理想的室外桃園,在桃花源裏,人們沒有現實世界中的種種不愉快,有的是大同視界一般的和諧美好之景,比如人們尊長愛幼,孝敬父母,團結友善。
此句寫到:“心中若有桃花園”就是指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尊老愛幼,善良美好的,那麼在他的現實世界中便也可以與其內心的境界相呼應。第二句寫“何處不是水雲間”是指內心能夠像水與雲一樣,看似無形卻有形。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心靜如水,卻又能夠像雲那般自由飄揚。由此可見出此語者的心境之高遠。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是什麼意思啊
意思是隻要心中向往美好,世間一切便都是美好的。
引申含義可以很多,比如:
1、心中向往美好,存了美好安寧的念頭,那麼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可以積極樂觀的應對。
2、心中有山水美景,不論何時何地都仿佛能看到那些景色。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成佛無須菩提葉,梧桐樹下亦參禪。明月清風誰與共,高山流水少知音。
第一句寫到“心中若有桃花源”,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桃花源,桃花源出自晉代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種理想的室外桃園,在桃花源裏,人們沒有現實世界中的種種不愉快,有的是大同視界一般的和諧美好之景,比如人們尊長愛幼,孝敬父母,團結友善。此句寫到:“心中若有桃花源”就是指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尊老愛幼,善良美好的,那麼在他的現實世界中便也可以與其內心的境界相呼應。
第二句寫“何處不是水雲間”是指內心能夠像水與雲一樣,看似無形卻有形。這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心靜如水,卻又能夠像雲那般自由飄揚。由此可見出此語者的心境之高遠。
洞庭湖 為什麼叫"洞庭"由來是什麼?
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澤”,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兩省,它北連長江、南接湘、資、沅、酆四水,號稱“八百裏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見其風光之綺麗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巒突兀,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蘆葉青青,水天一色,鷗鷺翔飛。春秋四時之景不同,一日之中變化萬千。古人描述的“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 “江天暮雪”等,都是現在東洞庭湖的寫照。
曆代文人墨客都對美麗的洞庭湖作過熱情的吟詠。北宋著名政治
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從嶽陽樓的視角(居高臨下)對洞庭湖變化多端的風光,描繪得淋漓盡至,膾炙人口。洞庭湖的氣勢雄偉磅礴,洞庭湖的月色柔和瑰麗。即使是在陰晦沉霞的天氣,也給人別致、譎秘的感覺,激起人們的遊興。碧波萬頃的洞庭湖不愧為“天下第一水”。泛舟湖間,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濱湖的風光極為秀麗,許多景點都是國家級的風扒??紓涸姥袈ァ⒕?健⒍鷗δ埂⒀蠲湊?⑻??薄⑶?嶼簟⒃玖??⑽拿懟⒘?菔樵旱讓?す偶!T諼鞫賜ズ?氤そ?慕詠緔Α??橇覯叮?幸豢槊????詰牡胤健4喲舜υ短鞫賜ィ???娼?鹹媳比ィ?そ?齬齠?牛??癜肯瑁?褻湊?鰨??煲簧??吧?跏切畚白徹邸A鹺O方痼浮⒍?剿返烈?刪啤⑺吹鄱??蚶镅胺虻拿竇浯?嫡?竊從詿說亍???凶鈧??氖薔?劍??椒緹靶怵觥K?嵌賜ズ?係囊桓齬碌海?荷嫌?2個大小山峰,這裏每天有渡輪來往航程大約一小時。遊覽群山需要用一天時間,早上去,下午返。既去了君山,又可暢遊洞庭湖,真是一舉兩得。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傳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淚滴在竹上,變成斑竹。後來兩妃死於山上,後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了。現有古跡二妃墓、湘妃廟、柳毅井、飛來鍾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羅漢 竹、方竹、實心竹、紫竹、毛竹等。這裏每年都舉辦盛大的龍舟節、荷花節和水上運動。
洞庭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物產極為豐富。湖中的特產有河蚌、黃鱔、洞庭蟹、財魚等珍貴的河鮮,還有君山名茶、羅漢竹、方竹、實竹、紫竹、斑竹、毛竹等竹類產品,種類亦很繁多。
---------------------
洞庭湖
洞庭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蔥翠常綠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區總麵積約18000平方千米。湖的南邊是湖南省,北邊是湖北省。洪水期間的湖泊,汪洋似海,麵積有3900平方千米,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彙入,北有鬆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與長江相通,湖水最後在嶽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它猶如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調節洪水,控楚帶吳。
洞庭湖的名稱的曆來,有許多的說法。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 春秋昭元年,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又雲:"定四年楚子涉濉濟江,入於雲中。"《漢陽誌》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麵積曾達4萬平方公裏,《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裏。 "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因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洞庭湖碧水共天,滄溟空闊,古往今來,曆朝曆代,對它的記載和描繪無盡其數。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在他的詩歌中,反複吟詠過美麗的洞庭湖,如《哀郢》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湘君》、《湘夫人》詩篇中,屈原根據民間傳說,把洞庭湖描繪成神仙出沒之所一:一對美貌的戀愛之神,乘著輕快如飛的桂舟,吹著娓娓動聽的排簫,遊弋在秋風嫋嫋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一帶特產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貝、桂樹、木蘭、辛夷、薜荔,構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宮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來。
洞庭湖不僅風光佳絕,而且素稱魚米之鄉,濱湖盛產稻穀,湖中盛產魚蝦,自古為我國淡水魚著名產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洞庭魚》一詩:"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後蠅。"可見魚之多。如今湖裏盛產鯉、鯽、鱅、鰱、鯿、鱖、銀魚、鳳尾魚和蝦、蟹、龜、鱉、鱔、鰻、鰍、蚌等百餘種水產,還生長著珍稀的白鰭豚。洞庭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洞庭銀魚,曆史上即頗負盛名。據清代《巴陵縣誌》載:"銀魚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見黑點者佳,以火焙之,勝日幹者。他處出麵條魚,長二、三寸至四、五寸則賤物矣。一年冬夏產之,夏水熱不如冬美。"據傳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後遊江南時,均曾品嚐過銀魚,評價甚高。銀魚嬉遊於清水草灘的緩流之處,它銀白透明,呈圓條狀,無鱗無刺,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豐富,味極鮮美,向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蓮湖,盛產馳名中外的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曆代被視為蓮中之珍。每當荷花盛開季節,滿湖荷葉襯托著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潔,"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泛舟采蓮,成為一大旅遊項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僅風景佳麗,而且有許多名產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聞名,自唐代即被列為貢茶。君山銀針茶在茶樹剛冒出一個芽頭時采摘,經十幾道工序製成。它內呈橙黃色,外裹一層白毫,故得一雅號--金鑲玉。衝泡後,開始茶葉全部衝向上麵,繼而徐徐下沉,最後全部堅立杯底,堆綠疊翠,宛如刀槍林立,酷似嫩筍出土,確為"茶中奇觀"。入口清香沁人,齒頰留芳。
對於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總結,清代《洞庭湖誌》所載"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雲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漁影"、"鷗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觀賞到。
君山傳說
從嶽陽樓向外望去,那露出在湖麵上的小島,就是洞庭湖上有名的君山。君山又名湘山或洞庭山,與嶽陽樓僅一水之隔。唐代詩人劉禹錫把“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的洞庭湖,比喻作一個白色的銀盤,而把俊秀的君山比喻為銀盤中的一枚青螺。“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望洞庭》)從嶽陽樓上看去,這個比喻十分傳神。
君山是一座長形的小島,由72座大小山峰組成。君山雖小,名勝古跡、神話故事卻美不勝收。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曆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後人演繹唐人李朝威所寫《柳毅傳》的故事開鑿的。柳毅是個落第書生,路遇一個滿麵淚痕的牧羊女。她自稱是洞庭龍王的女兒,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請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給龍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龍宮。柳毅來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龍宮,完成傳書之托。龍女得救後,和柳毅結為夫妻。現存“柳毅井”,在君山龍舌山之尾,建築別致。井口直徑1米,深10餘米,井壁有一手持寶劍的巡海神浮雕,傳為柳毅的引路者。離井5米處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兩側有蝦兵蟹將浮雕,傳為迎柳毅下湖的兵將。
君山上還有一個群山懷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紹興元年鍾相、楊麼率農民起義軍安營紮寨之處。當年不堪官府壓迫的貧苦漁民,在此揭竿而起,設水寨,造戰船,出沒於八百裏洞庭。現在君山上還留有軍師洞、點將台、萬人鍋等古跡。
此外,洞庭山上還有軒轅台,傳說為黃帝鑄鼎之處;有射蛟台,傳為小後羿在此射蛟;酒香山傳說盛產酒香藤,能釀長壽酒,漢代東方朔曾在此偷飲;朗吟亭則因呂洞賓在此吟詩而得名。
嶽陽天下樓
嶽陽樓雄踞於嶽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裏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襟帶三千裏。盡在嶽陽樓”的盛譽。
嶽陽樓雄踞於嶽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裏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襟帶三千裏。盡在嶽陽樓”的盛譽。
相傳這裏在三國時曾是吳國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台。因為嶽陽樓前的洞庭湖水麵遼闊,風平浪靜,湖岸上恰巧有個山丘,確為練兵、閱兵的好地方。據《三國誌》載,魯肅受孫權之命率萬人屯駐巴丘(今嶽陽),在進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臨湖的西門城牆上建起了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閱軍樓即為嶽陽樓的前身。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丘州,便將西門城樓擴建為樓閣,初名“南樓”,後來改名“嶽陽樓”。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的完善結合,其浩蕩的氣勢與悠久的曆史內涵,使之成為唐以後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並逐漸形成一種以抒發憂國濟世為主要傳統的特殊的意蘊。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曾先後登樓吟詩作賦。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嶽陽樓》便是這一傳統的始唱者。詩雲:“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先此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表現了貧士失職之悲憤,那麼杜詩則以涵天蓋地之力,在八百裏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詩聖與國家共命運的拳拳之心。
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謫守巴陵(嶽陽),曾重修嶽陽樓,並致書當時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請他作《嶽陽樓記》。然後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範記、蘇書、邵刻,成了嶽陽樓的“四絕”。
自宋迄今,已過去900多年,現在的嶽陽樓是清代同治年間重修。而蘇書邵刻《嶽陽樓記》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的手筆,但這篇名文卻依然光華燭天。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範仲淹不僅將嶽陽樓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種感觸描寫得淋淳盡致,展現了洞庭湖的壯美與嶽陽樓的宏偉,而且進一步將杜甫精神發揚到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崇高情懷,成為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寫照。嶽陽樓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傳,文以景揚。
今天的嶽陽樓為四柱、三層、飛簷、盔頂的磚木結構建築,別具一格。進入大大樓,隻見四周掛滿了曆代名人的題詠。二樓楹柱鐫刻著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正中十二塊紫檀木拚成的雕屏上,張照書的《嶽陽樓記》赫然醒目,啟迪著遊人的沉思。主樓兩側還有兩座輔亭:一是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嶽陽樓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傳因在明末維修嶽陽樓時,於地下掘得一塊有梅紋的石板而得名。樓的附近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嶽陽文廟及慈氏塔等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