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全詩
李紳《憫農》其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其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除了李紳的憫農古詩誰寫過關於一樣的詩
《憫農》
年代: 宋 作者: 楊萬裏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憫農》
年代: 宋 作者: 陳宗遠
條桑事了蒸麻急,刈麥人兼種稻歸。
作苦那能衣食足,幾多遊冶厭輕肥。
《憫農》
年代: 宋 作者: 洪谘夔
麥黃蠶登簇,秧青雨催耕。
農家竭作詩,無工搏蚊虱。
短杠雁鶩進,修繂螻蚊行。
謨蓋溪壑滿,名言輿梁成。
《憫農》
年代: 宋 作者: 李流謙
秋苗掃地盡,春苗破土出。
尚當積陳陳,那得有菜色。
不知終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賤士但挽嘿。
《憫農》
年代: 宋 作者: 章甫
前村後村水車聲,咿咿軋軋終夜鳴。
皇天不雨四十日,高田何止龜兆出。
田家眼穿望早禾,早禾不熟奈饑何。
今年神祠禱不應,沽酒買牛空費多。
天公高居民父母,有耳應聞下民語。
乞我滂沱半朝雨,免遭縣吏鞭笞苦。
《蘇台憫農》
年代: 宋 作者: 王之道
稻田高下欲分畦,積潦彌茫隔寸堤。
天意未收連夜雨,農功良苦半身泥。
一丸莫救風濤決,千頃空憐稼穡低。
朝滿夕除應可信,望晴心緒憶昌黎。
《和晁應之憫農》
年代: 宋 作者: 張耒
南風吹麥麥穗好,饑兒道上扶其老。
皇天雨露自有時,爾恨秋成常不早。
南山壯兒市兵弩,百金裝劍黃金縷。
夜為盜賊朝受刑,甘心不悔知何數。
為盜操戈足衣食,力田竟歲猶無獲。
饑寒刑戮死則同,攘奪猶能緩朝夕。
老農悲嗟淚沾臆,幾見良田有荊棘。
壯夫為盜羸老耕,市人珠玉田家得。
吏兵操戈恐不銳,由來殺人傷正氣。
人間萬事莽悠悠,我歌此詩聞者愁。
《憫農詩示吏部尚書郭璉》
年代: 明 作者: 朱瞻基
農者國所重,八政之本源。
辛苦事耕作,憂勞亙晨昏。
豐年僅能給,歉歲安可論。
既無糠覈肥,安得嵒絮溫。
恭惟祖宗法,周悉今具存。
遐邇同一視,覆育如乾坤。
嚐聞古循吏,卓有父母恩。
惟當慎所擇,庶用安黎元。
《憫農》古詩
李紳《憫農》一
鋤 禾 日 當 午 ,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
粒 粒 皆 辛 苦 。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鬆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台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un), 國內由於飧字用的很少,是個冷僻字,當初為了讓詩歌更通俗易懂,改為餐了。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裏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裏。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曆,每一粒都是那麼的辛苦。
李紳《憫農》二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
四 海 無 閑 田 ,
農 夫 猶 餓 死 。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穀子;栗粟。 3. 猶:還。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譯文】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穀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沒有飯吃而餓死。
請問,李紳有憫農3首詩嗎?
請看這三首詩,第三首詩是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唐朝時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二十七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 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台。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何得千裏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裏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就是著名的《鋤禾》詩了)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李紳仰天長歎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逢吉一聽,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遊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隻得說:“也好,也好。”於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寫好,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麵,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京了。李逢吉表麵上對李紳很好,可內心裏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士李紳,寫反詩發泄私憤。”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 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後,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李紳叩頭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裏,隻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雲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隻見到前兩首。第3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直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憫農李紳全詩解釋
憫農二首⑴
其一
春種一粒粟⑵,秋收萬顆子⑶。
四海無閑田⑷,農夫猶餓死⑸。
其二
鋤禾日當午⑹,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⑺,粒粒皆辛苦?[1] [2]
2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⑴憫:憐憫。這裏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穀類。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猶:仍然。
⑹禾:穀類植物的統稱。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2] [3] [4]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李紳為什麼要寫憫農這首詩
為了讓人們珍惜糧食,同時對貧苦農民的同情。
憫農二首和憫農一首,請寫出兩首古詩
《憫農》(一)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二)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三)
【唐】李紳
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饑。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李紳憫農第二首
憫農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鬆禾苗周圍的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裏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歎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製度。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憫 農1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紳憫農中的一首,詩詞那容表達了作者什麼的思想感情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這兩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文學史上亦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更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李紳的節約糧食的詩
唐 李紳
《憫農》其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其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