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古詩
作品原文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
白銀盤裏一青螺。
解釋注釋: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麵的光芒。 (3)兩:指湖光和秋月。 (4)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5)潭麵:指湖麵。 (6)相:相互。 (7)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裏一說是湖麵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麵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8)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麵。 (9)青螺:這裏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0)遙望洞庭山水色:此句也有“遙望洞庭山水翠”一說。 譯文: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 。無風的時候,就像一麵未經打磨的迷蒙的銅鏡。那月光下洞庭湖蒼翠欲滴的江山,從遠處看,就像是在白銀盤盛放著的一枚青色的釘螺。 中心思想: 《望洞庭》中,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表達了詩人對洞庭美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作品鑒賞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juàn)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麵的開闊廖(liào)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麵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裏的“山水”實際隻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裏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致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讀來饒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蕩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麵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麵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隻有“潭麵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麵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裏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隻有真心觀察......餘下全文>>
望洞庭 山居秋暝 秋思 根據要求對這三首詩進行鑒賞
1、望洞庭 作者: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2、鑒賞: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景迷瀠、奇麗。潭麵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麵。“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麵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隻有“潭麵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麵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麵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裏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3、山居秋暝_作者: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4、鑒賞: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於這裏人跡罕至,“峽裏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鬆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生動表現了幽清明淨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讚歎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誌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鬆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裏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鬆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麵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誌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鬆、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麵看來,這首詩隻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5、秋思_作者: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6、鑒賞: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到了中唐,敘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於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的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書”的原因(“見秋風”),說客居洛陽城,又見秋風。平平敘事,不事渲染,卻有含蘊。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仿佛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百卉凋零,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作客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淒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淒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蘊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麵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誌,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仿佛,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隻好修一封家書來寄托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思緒變得更加複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欲”字緊承“見秋風”。這“欲”字頗可玩味。原來詩人的心情是平靜的,像一泓清水。秋風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陣陣漣漪。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裏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行文順暢自如,一氣流貫,然而句末“意萬重”三字,忽又來一個逆折,猶如書法上的無垂不縮。因此這裏詩人的感情並未順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開掘。這種手法,看似尋常,實極高超。詩人因見秋風而生鄉思,於是欲作家書,可是千言萬語,又不知從何寫起。“意萬重”,乃是以虛帶實。劉禹錫《視刀環歌》雲:“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萬重心”、“萬重意”,俱是極言思想感情的複雜。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個有生活經驗的讀者,都能體會得到。因為是“意萬重”,這家書怎麼寫呢?寫了沒有?作者沒有明言,讓讀者去想象,這就叫做含蓄不盡,耐人尋味。
三、四兩句,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隻剪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一個細節——“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著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裏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複恐”二字,刻畫心理入微。這“臨發又開封”的行動,與其說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開封驗看檢查的結果也許證明這種擔心純屬神經過敏。)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如果真以為詩人記起了什麼,又補上了什麼,倒把富於詩情和戲劇性的生動細節化為平淡無味的實錄了。這個細節之所以富於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於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礎上產生的。並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寫進詩裏。隻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係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因此,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複恐匆匆說不盡”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著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模寫。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題張司業詩》),這是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的評論。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似乎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全詩一氣貫成,明白如話,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遊子的心態。在消息傳達不便的封建社會,長期客居異地的人常有類似的體驗,一經詩人提煉,這件極平常的小事、極普通的題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義。後人每每讀到,常有感同身受之歎,所謂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望洞庭中的三四兩句中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曆來被人們所喜愛請做簡要賞析
我給了完整的全詩分析供參考,你的認可是解答的動力,請采納。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著名文學家、詩人,哲學家,有“詩豪”之稱。。曾任監察禦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裏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出來,不但抒發了對自然之愛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現出詩人驚人的藝術創造力。全詩如下: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一青螺。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和”即和諧,融合。這裏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這一句詩人是從兩方麵來寫,把湖光與秋月結合起來,,描繪出了在秋夜皎皎明月之下,洞庭湖水澄澈空明,兩相應和的優美景色。其中,“秋”字點明了時節,也暗示了詩人的心中淡淡地憂思。特別是詩句中的“和”字,用得極為精妙,不但表現出了洞庭湖夜晚融融的月光與平靜的湖水融為一體的特點,而且為詩歌營造了空濛浩淼的審美境界。
接下“潭麵無風鏡未磨”承上句“兩相和”而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麵景象。“潭麵”指湖麵。“鏡未磨”,我們都知道,古人的鏡子是用銅製作而磨成。這裏一句,詩人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洞庭湖麵比喻為一麵“鏡子”,並用“鏡未磨”來描寫,不但形象而貼切地描繪出如同一麵因沒有打磨而光澤暗淡的鏡子,而且也暗示了因夕陽西下而月光朦朧所形成洞庭湖水麵浩淼的獨特景觀。可以說,這一句也時對上一句“湖光秋月兩相和”畫麵進行了具體的描畫。
接著第三句“遙望洞庭山水色”,這裏,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轉移到了君山。一個“遙”字,不但說明了詩人視線由近及遠的變化,更為重要的是詩人在遠觀之中,以高遠的視角,描繪出了皓月銀輝之下的洞庭山水渾然一體的壯闊畫麵。其中一個“色”字,更讓人感受到月光下的山更青,水愈清,山水相依的獨特之美。這樣,在極為高遠的視覺氛圍內,不但使詩歌的意境更為開闊,而且也為後麵描寫做了進一步的鋪墊。
緊接著詩人寫道:“白銀盤裏一青螺。” “白銀盤”是形容水天相接而又朦朧空靈的洞庭湖。“青螺”即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常用來畫眉。這裏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句緊密第三句而來,詩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月夜之下的君山與洞庭湖及四周空濛的霧氣構成的畫麵,用一個白色的銀盤中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所構成的畫麵來比喻,這不但形象地突出了月光下的君山之青,也描繪出了洞庭湖及其周圍霧氣蒙蒙的廣闊境界。更為可貴的是,詩人用這個比喻句,不但色調淡雅——也就是“白”與“青”在對立中和諧統一而成,而且把無邊無際的洞庭山水濃縮為一件精美無比的美術工藝珍品。這樣,不但通過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置浩大的自然山水於恰是盆景似的景觀之中,而且用反襯手法,以小見大,表現出詩人的博大襟懷。同時,這一描寫,也表現出詩人高超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
總之,劉禹錫這首山水詩,從表麵看,純然以寫景為主的。在極富藝術張力和雄偉的氣勢中,不但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而且在詩歌中也感受到詩人極富浪漫色彩的奇思妙想,特別是在“以小喻大”中所表現出的氣度和非凡的藝術才能。
《望洞庭》的詩意是什麼?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裏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麵:指湖麵。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裏一說是水麵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麵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裏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麵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釘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麵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麵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裏的“山水”實際隻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裏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翻譯:
湖麵 的 波 光 和 秋 夜 的 月 光 交 相 輝 映 , 是 那 麼 寧 靜 而 和 諧 。 湖 麵 風 平 浪 靜 , 就 像 沒 有 經 過 打 磨 的 銅 鏡 一 樣 迷 迷 蒙 蒙 。 遠 遠 望 去 , 明 亮 的 洞 庭 湖 環 抱 著 蒼 翠 的 君 山 , 就 好 像 白 銀 盤 裏 托 著 一 枚 玲 瓏 的 青 螺
《望洞庭》詩意
望洞庭百科名片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詩,該詩通過對洞庭湖高曠清超的描寫,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
目錄[隱藏]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注釋
譯文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注釋
譯文
作品鑒賞
作者簡介
《望洞庭》插圖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1]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
(2)和:和諧,這裏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麵:指湖麵。
(4)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裏一說是水麵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麵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5)山水翠:湖光山色。
(6)白銀盤:形容洞庭湖。
(7)青螺:青色的田螺,這裏用來比喻湖中間的青山。
譯文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麵風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1]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麵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麵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裏的“山水”實際隻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裏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麵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麵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隻有“潭麵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麵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裏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
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並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創作出《竹枝詞》、《浪淘沙》諸詞,給後世留下“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佘”的民俗畫麵。至於“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風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注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1]
鑒賞關於洞庭湖的詩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歌鑒賞
作者:劉逸生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3435 更新時間:2004-9-22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嶽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幹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隻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幹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鬱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嶽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麵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麵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麵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麵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隻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幹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劉逸生)
望洞庭 劉禹錫詩意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儲交融在一起,互相輝應,顯得多麼和諧。無風的湖麵平靜得如一麵沒經過打磨的銅鏡。從遠處看,那月下洞庭湖裏蒼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銀盤裏盛放著一枚青螺。(老師就這麼講的O(∩_∩)O~)
古詩《望洞庭》詩意及賞析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裏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麵:指湖麵。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裏一說是水麵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麵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裏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麵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麵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麵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裏的“山水”實際隻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裏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對望洞庭 (劉禹錫) 中第二句的“鏡未磨加以賞析
用了比喻的手法
古詩解析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麵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裏一青螺。
[編輯本段]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裏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麵:指湖麵。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裏一說是水麵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麵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山水色:湖光山色。
5.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青色的田螺,這裏用來比喻湖中間的青山。
總概括為: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麵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編輯本段]賞析
這裏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這首山水小詩將洞庭湖描寫得如此高曠清超,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
劉禹錫在《曆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曆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曆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隻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紀錄。
宋代文學家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不無感慨地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可見曆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麵,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的。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裏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麵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裏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麵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隻有「潭麵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麵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詩人的視線又從廣闊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裏,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裏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裏,千裏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這是很難得的。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麵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麵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裏的“山水”實際隻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裏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編輯本段]今譯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輝應,顯得多麼和諧。無風的湖麵平靜得如一麵沒經過打磨
的銅鏡。從遠處看,那月下洞庭湖裏蒼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銀盤裏盛放著一枚青螺。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出生在嘉興,19歲左右遊學長安。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宏詞科。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禦史。貞元二十一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一月,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係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革新隻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九月,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元和九年十二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後來又擔任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寶曆二年冬,從和州奉召回洛陽。二十二年的貶謫生涯至此結束。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長安,就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誌。以後曆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 (836)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詩歌創作 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一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誌》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但仍有遺漏。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陸遊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係統。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劉禹錫的生平事跡,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一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麵的談話,頗具資料價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