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今的成語
帶古今的成語 :
古今中外、
古往今來、
談古論今、
古肥今瘠、
通達古今、
超今冠古、
今古奇觀、
不今不古、
洞鑒古今、
博覽古今、
攀今吊古、
古今一揆、
超今越古、
吊古傷今、
熔古鑄今、
古為今用、
泥古違今、
繼古開今、
隆古賤今、
厚古薄今、
震古爍今、
亙古亙今、
薄今厚古、
古今一轍、
指古摘今、
酌古禦今、
自古暨今、
泥古執今、
榮古虐今、
空古絕今
可以震動古今顯耀當世.是什麼成語
震古爍今
zhèn gǔ shuò jīn
解釋
爍:光亮的樣子.震動古代,顯耀當世.形容事業或功績非常偉大.
【出自】: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六回:“吳帥無論怎樣威望,怎比得上老帥的勳高望重,震古爍今.”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關於古今的成語
帶古今的成語 : 古今中外、 古往今來、 談古論今、 古肥今瘠、 通達古今、 超今冠古、 今古奇觀、 不今不古、 洞鑒古今、 博覽古今、
古 今 的成語
古今中外 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博覽古今 博:廣博。廣泛閱讀古今書籍,通曉古今學識。形容學問淵博。
洞鑒古今 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曆史與現實世事。
含有古今的成語
古今中外、 古往今來、 談古論今、 古肥今瘠、 今古奇觀、 通達古今、 超今冠古、 洞鑒古今、 超今越古、 不今不古
古今的成語有哪些
草木皆兵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後,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隻要他的後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於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後,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並建議晉軍在前秦後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細看去,那裏桅杆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讚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裏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紮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麵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麼能說它是弱兵呢?”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後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這一戰,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安居樂業出處《老子》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釋義表示生活美滿、安定。故事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胡子的小老頭兒;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百折不撓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夥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夥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讚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不屈不撓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刹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後趕快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隻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隻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采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裏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裏的秩序也慢慢恢複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讚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懷不滿。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麵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複。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很客觀公正的。背水一戰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麵堵住井陘口,一麵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麵作戰。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山,前麵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隻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不遠千裏出處:《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支!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釋義:“不遠千裏”又稱:“不遠千裏而來”,表示不以千裏為遠來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故事: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裏為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麼就危險了。”接著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仍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為該怎麼呢?”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隻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再講利呢?”老馬識途出處:《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釋義:“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麵起指引的作用。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穀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穀。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麵領路,帶引大軍出山穀。”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麵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穀,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夢幻西遊戲成語:古今爍震,怎麼排
震古爍今 【詞 目】 震古爍今 使用頻率 常用
【發 音】 zhèn ɡǔ shuò jīn
【釋 義】 爍:光亮的樣子。震動古代,顯耀當世。形容事業或功績非常偉大。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出處】明·史可法《複多爾袞書》:“此等舉動,震古鑠今。”
清·譚嗣同《仁學》:“稱震古爍今之仁政焉。”
【示例】吳帥無論怎樣威望,怎比得上老帥的勳高望重,~。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二六回
到處彌漫著一片開天辟地,~的氣勢。——徐遲《我們工地的農場》
古今的成語都有哪些成語啊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關於古今的四字成語
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博覽古今
博:廣博。廣泛閱讀古今書籍,通曉古今學識。形容學問淵博。
出處:《漢書·成帝紀讚》:“博覽古今,容受直辭。”
超今冠古
冠:超出眾人。超越古今。
出處:唐,韓愈《賀冊尊號表》:“眾美備具,名實相當,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超今絕古
指超越古今。
出處:明·李贄《與管登之書》:“細讀佳刻,字字句句皆從神識中模寫,雄健博達,真足以超今絕古。”
超今越古
指超越古今。
出處:明·無名氏《桃園結義》二折:“憑著我壯誌能,膽氣粗,博一個黃閣標名,超今越古。”
達士通人
通人: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達,學識淵博的人。
出處:宋·陸遊《雍煕請機老疏》:“伏望尊官長者,達士通人,共燃續慧命燈,不惜判虛空筆,起難遭想,結果勝緣。”
洞鑒古今
洞鑒:明察。深入透徹地了解曆史與現實世事。
亙古亙今
亙:橫貫。指貫串古今,從古到今。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若解向裏尋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不是此道,亙古亙今,無終無始。”
古今中外
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出處: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曆史,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用這種所謂示威運動而變成了既富且強。”
極古窮今
指窮盡古今。
講古論今
談論古今事情,形容話題廣泛。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青見那先生學問平常,故意譚天說地,講古論今,驚得先生一字俱無。”
今愁古恨
愁:憂愁;恨:怨恨。古今的恨事。形容感慨極多。
出處:唐·白居易《題靈岩寺》詩:“今愁古恨入絲竹,一曲涼州無限情。”
今月古月
指月亮古今如一,而人事代謝無常。
出處:唐·李白《把酒問月》詩:“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邁古超今
指超越古今。
出處:元·湯式《哨遍·新建構欄教坊求讚》:“方位裏都按著郭景純經天緯地陰陽訣,規矩上不離了魯公邁古超今造化機。”
披古通今
披:翻閱。通:通曉。研究曆史,通曉古今。
熔古鑄今
指融會貫通古今知識。
出處: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滄溟蔡姬》:“葆真履素,取則先民,熔古鑄今,蔚為代寶。”
熔今鑄古
指融會貫通古今知識。
出處:明·陳汝元《金蓮記·彈絲》:“那曾見熔今鑄古五車饒,冰繭花生玉粟嬌。”
鎔古鑄今
融會貫通古今知識。同“鎔今鑄古”。
鎔今鑄古
融會貫通古今知識。
書囊無底
指古今書籍不可勝數。
出處:宋·黃庭堅《送王郎》詩:“連床夜語雞戒曉,書囊無底談未了。”
鑠古切今
猶言融貫古今。形容學識淵博。
援古刺今
引述故事古義以諷刺今事。
出處: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謂之箴。”《天討·豕韋之裔〈普告漢人〉》:“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為援古刺今。”
援古證今
援:引。引述古事來證明今事。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越古超今
超越古今。同“超今冠古”。
出處:宋·朱敦儒《洞仙歌·贈太易》詞:“這功名富貴,有也尋常,管做得、越古超今神妙。”
知往鑒今
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酌古參今
指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參照。
出處:清·馮桂芬《邵步青醫學三書序》:“步青先生著有《四時病機溫毒病說》,重訂《萬氏女科三書》,發揮經旨,無奧不顯,酌古參今,易施於用。”
酌古沿今
指斟酌古今沿革,以明源流。
出處:唐·長孫訥言《〈切韻箋注〉序》:“此製酌古沿今,無以加也!”
酌古斟今
指斟酌古今之事,互相參照。
出處:明·楊慎《詞品·填詞用韻宜諧俗》:“此詞連用數韻,酌古斟今,尤妙。”
酌古準今
擇取古代之事,用來比照今天的情況。
出處:明·張居正《請專官纂修疏》:“今既彙為一書,固當深究本原,備詳因革,酌古準今,以定一代之章程,垂萬年之典則。”
尊古卑今
尊崇古代的,鄙薄現在的。
出處:《莊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
古今的成語有哪些?
具體有:古往今來、博古通今、古今中外、博覽古今、鑠古切今、古為今用、借古諷今、厚古薄今、談古論今、超今冠古、達士通人、超今越古、亙古亙今、熔古鑄今
1、古往今來[gǔ wǎng jīn lái]
基本釋義:從古到今。 泛指很長一段時間。
出處:《淮南子·齊俗訓》
例句: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二回: 雖然住了兩三天,日子卻不多,把古往今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聽見的,都經驗過了。
2、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
基本釋義:通:通曉;博:廣博,知道得多。對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並且通曉現代的事情。形容知識豐富。
出處:《晉書·石崇傳》
例句:你向有東施效顰之名,最是博古通今。(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五回)
3、古今中外[gǔ jīn zhōng wài]
基本釋義:指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內到國外。泛指時間久遠,空間廣闊。
出處:清代·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傑傳》第五節:“曆觀古今中外正史小說所記載英雄患難之事,驚心動魄者,不一而足。”
例句:茅盾《子夜·九》:“翻遍了古今中外的曆史,沒有一個國家曾經用這種所謂示威運動而變成了既富且強的。”
4、博覽古今[bó lǎn gǔ jīn]
基本釋義:博:廣博。廣泛閱讀古今書籍,通曉古今學識。形容學問淵博。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成帝紀讚》:“博覽古今,容受直辭。”
例句:博覽古今,容受直辭。
5、鑠古切今[shuò gǔ qiē jīn]
基本釋義:猶言融貫古今。形容學識淵博。
出處:《客座贅語·文士》
例句: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文士》:“孫幼如起都,少而稱詩,長而經義,雅麗宏肆,鑠古切今,極才人之致。”
6、古為今用[gǔ wéi jīn yòng]
基本釋義:吸收古代的優點,揚棄缺點,以使現代更進步。
出處:曹禺(萬家寶)《道路寬廣大有作為》:“過去曾經有過片麵理解古為今用,搞影射,或者把現代思想強加於古人的現象,今天仍要引以為戒。”
例句:他也竭力主張中國五千年封建文化的精華應當繼承而發展,而使古為今用。
7、借古諷今[jiè gǔ fěng jīn]
基本釋義:借評論古代的人和事來影射諷刺現實。
出處:張抗抗《國魂》:“因為父親曾經發表過的一部曆史人物傳記中讚揚了一位含冤而死的兵部尚書,被認為借古諷今。
例句:借古諷今,針砭時弊,是雜文的主要特點。
8、厚古薄今[hòu gǔ bó jīn]
基本釋義:厚:推崇,重視;薄:輕視,怠慢。 推崇古代的,輕視現代的。多用於學術研究方麵。
出處:《莊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
例句:厚古薄今,是剝削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不許人民進步的手法。
9、談古論今[tán gǔ lùn jīn]
基本釋義:從古到今無所不談,無不評論。
出處:元·張可久《端正好·漁樂》:“人間開口笑樵漁,會談今論古。”
例句:連知識也說不上,哪裏還有資格談古論今。(出處:巴金《談我的散文》)
10、超今冠古[chāo jīn guàn gǔ]
基本釋義:冠:超出眾人。超越古今。
出處:唐·韓愈《賀冊尊號表》
例句:唐·韓愈《賀冊尊號表》:“眾美備具,名實相當,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11、達士通人[dá shì tōng rén]
基本釋義:通人:學識淵博貫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達,學識淵博的人。
出處:宋·陸遊《雍煕請機老疏》:“伏望尊官長者,達士通人,共燃續慧命燈,不惜判虛空筆,起難遭想,結果勝緣。”
例句:宋·陸遊《雍煕請機老疏》:“伏望尊官長者,達士通人,共燃續慧命燈,不惜判虛空筆,起難遭想,結果勝緣。”
12、超今越古[chāo jīn yuè gǔ]
基本釋義:指超越古今。
出處:明·無名氏《桃園結義》二折:“憑著我壯誌能,膽氣粗,博一個黃閣標名,超今越古。”
例句:明·無名氏《桃園結義》二折:“憑著我壯誌能,膽氣粗,博一個黃閣標名,超今越古。”
13、亙古亙今[gèn gǔ gèn jīn]
基本釋義:亙:橫貫。 指貫串古今,從古到今。
出處:宋·朱熹《答陸子美書》:“條貫脈絡,井井不亂,隻今便在目前,而亙古亙今,顛撲不破。”
例句:若解向裏尋求,見得自己心體,即無時不是此道,亙古亙今,無終無始。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
14、熔古鑄今[róng gǔ zhù jīn]
基本釋義:指融會貫通古今知識。
出處: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二·滄溟蔡姬》:“葆真履素,取則先民,熔古鑄今,蔚為代寶。”
例句:葆真履素,取則先民,熔古鑄今,蔚為代寶。
【亙古亙今】從古到今。亙:延續。
【以古方今】用古代的人事與今天的人事相比。方:比擬,相比。
【以古非今】用古代的人事來否定攻擊今天的現實。非:非難,否定。
【茹古涵今】包容吞吐古今。形容學識廣博。
【是古非今】肯定古代的事物,否定當代的事物。是:認為對。非:認為不對。
【誦古非今】讚美古代的,否定現代的。誦:頌揚。非:非難。
【博古通今】見“博古知今”。
【博古知今】對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曉現代的事情。
【震古鑠今】震驚古代,光耀當世。形容事業或功績的偉大。鑠:發光。
【借古諷今】假借古人古事來諷刺、攻擊現實。
【泥古非今】拘泥於陳舊的,而否定時新的。謂崇尚陳規舊矩而不知變通。
【厚古薄今】重視古代的,輕視現代的。
【厚今薄古】重視現代,把古代放在次要地位。
【貴古濺今】對古代的事物看得很貴重,對當代的就看不起。
【談古論今】見“談今論古”。
【談古說今】見“說古談今”。
【講古論今】見“說古談今”。
【說古談今】見“論今說古”。
【論今說古】從今到古無所不談,無不評論。形容話題廣泛。
【尊古卑今】推崇古代,輕視現代。猶言厚古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