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課文講解一般怎麼導入
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該詩詞的作者,或講詩詞中的名句,從大眾話題切入小眾,逐漸達到引入課程的目的。
當你即將講解一篇古詩詞課文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將該詩詞的作者介紹給大家,知人論世,知道了詩人的生平之後,接著要說的自然是題目。題目作為讀者學習整篇詩詞的一個切入點,是詩眼的一個體現,正確的去對待詩詞給你所透露出來的信息,才能更好的去體會詩詞的內涵。
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傳唱千古而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代表著高品位的文學趣味。因此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古詩詞在語文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古詩詞的地位愈來愈凸顯。
濟南的冬天用古詩導入
陽關曲
宋代 ?蘇軾
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
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
初春濟南作
清代 ?王士禎
山郡逢春複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後千峰半入城。
畢業作文以古詩引入
親愛的老師再離別的時後,我想對你說,老師您辛苦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你用辛勞的汗水灌溉花的國土,老師,您放心,我們一定會成為國家棟梁
小乖乖,6年的美好時光轉眼已成為過去,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10年後我們再相聚,一起回憶童年的點點滴滴
望見諒
描寫童年的古詩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 大明夜已殘。搐
羿昔落九烏, 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 淒愴摧心肝。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倫,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裏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觀遊魚》【唐】白居易
繞池閑步看魚遊,正值兒童弄釣舟。
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
《田家》【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花影》【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台,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牧童》【宋】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詩中引用他人詩句可行
可以。李白的《將進酒》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化用了前人的詩句,依舊成為難以超越的傳世名作。
曹植《名都篇》原文: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
【將進酒】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有兩處明顯的化用:一處是李白《把酒問月》中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另一處是謝莊《月賦》中的“隔千裏兮共明月”。對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與“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怎樣上好古詩
然後動輒就讓學生抄解釋、背解釋。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總是死記硬背、囫圇吞棗。以至於有的學生在默寫古詩或是解釋古詩時,張冠李戴、信口開河。至於對古詩的吟誦,對詩意的自主領悟,對古詩意境的感悟等,一概全無。長此以往,學生不但不能學到知識,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等,反而會在死板的教學模式中失去學習興趣,思維也會逐漸變得呆板、不靈活起來。古詩,雖然僅有短短的幾句,但是它所具有的文字美、意境美、韻律美,卻是諸多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它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認真上好古詩課,讓祖國這一文化精髓得到最良好的傳承。那麼,如何上好古詩課呢?我以為,應從以下幾方麵入手:一.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收入了70多首膾炙人口的古詩,要想讓學生領會其中的含義,在教學這些古詩時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詠柳》一詩,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當春天到來之際,你行走在路上,一定會感受到嚴冬過後,大自然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禿禿的柳樹,這時是不是有了變化?它變得怎樣了?在學生想象之後,老師就可以提問他們想象的情景,然後就導入詩文,指導他們朗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將詩文與他們想象的情景聯係起來,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看似對柳樹輕描淡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很巧妙的筆法。全詩對樹幹和樹枝樹葉的讚頌,即對柳樹的讚頌,雖然沒有一個“柳”字,但是人們可以通過他描寫的“萬條垂下綠絲絛”和“細葉”這些柳的特征的描寫。推測出作者寫的就是柳。原本光禿禿的柳樹現在發生了這樣的變化是因為什麼呢?當然是春風了,春天來了,春風吹綠了大地,作者讚詠春風中的柳樹,其實就是讚詠了春風。這棵樹是這樣,其他的樹不是也一樣抽枝發芽、綠葉成蔭嗎?所以,這首詩的主旨是讚頌春風吹得樹兒綠,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生機。二、音樂畫畫配合,創設意境古詩文具有完美的內涵,又富有韻律、節奏,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隻有通過吟誦,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精心設計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吟誦古詩文的熱情,因此在這方麵,可以從以下方麵進行努力:在活動組織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個人賽,小組賽,表演賽,使得競爭的氣氛貫穿活動的始終;在活動形式上,可設計誦詩,對詩,唱詩,遊戲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熱情高漲。其中配樂朗誦詩是一種創設意境,讓學生進入到詩的境遇中去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加深學生對詩意、詩境的理解。教師在進行配樂朗誦時,要適時地指導學生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高亢與低沉所表達的情緒與效果。在古詩文中,詩與畫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詩文的教學,還應注重把詩畫樂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美。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學習古詩文,還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訓練,這樣,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1、巧設情境問題讓學生填寫詩句。如,問學生當我們浪費糧食時,媽媽常用( )這句詩來教導我們,你能寫出男一首《憫農》嗎?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 》中的( )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 》中的詩句(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 》中的詩句( )說明了這個問題。2、按要求寫詩句。一是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描寫春、夏、秋、冬的詩各一句。如描寫春天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描寫夏天的“鋤禾日當午,......餘下全文>>
古詩文配景怎麼做
一、古詩教學基本模式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麵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麵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分六步進行: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二、古詩教學基本模式解讀 (一)、激趣導課,揭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今天馬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采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孫老師執教的《長征》,“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八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偉大的詩人,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七律詩”板書課題。 (二)、介紹背景,知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曆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準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曆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像今天的馬老師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象,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麵,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孫老師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紅軍長征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準備。 (三)、自主學習,明詩意。 《語文課程標準》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其實是巧妙地“扶”。當學生對古詩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後,通過集體交流了解到了學情,根據學情,來決定是否“扶”,哪些地方該“扶”,又該怎麼“扶”。通過“扶”,讓學生初步體會在感知時可能出現的偏差,進一步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為體味詩情,進入詩境做好了準備。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馬老師在讓學生明詩意這一環節,先引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讀懂前兩句詩,再通過朗讀感悟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緊接著就放手讓自學第二句古詩,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情適當的進行概括和提升。孫老師那句句概括提升的言語更是對學生的感受和理解的升華。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四)、想象誦讀,悟詩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範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今天這兩節課在朗讀環節兩位教師就是這樣層層深入地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 (五)、創設情境,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在上一環節,學生已經在老師的指導朗讀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馬老師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孫老師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遷移運用,創詩文。
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大連市小學語文質量評價標準在各年級的積累要求中的第一條就明確規定該年段積累詩文的數量及途徑。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麵,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今天的兩節課在方麵都做到拓展。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柳。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教育有模,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模。”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六步古詩教學法是我們在開展有效課堂研究中關於如何有效進行古詩教學的一種探索,一定有很多的不足與遺憾。但是我們堅信在我們全體東風老師的有效課堂教學研究中,在教師進修學校邵主任和杜老師的專業引領下,一定會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語文教學質量!
關於在外的詩句
關於在外的詩句,我理解的是客居在外,每逢佳節倍思親。詩不在多,夠精就好,特找來10首抒發思鄉思家的詩句,希望你能滿意!
1、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送舍弟》
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二首》
4、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5、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張籍《秋思》
6、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7、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8、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三首·其二》
9、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
10、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
關於童年的詩句古詩
《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裏
籬落疏疏小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所見》 [明]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四時田園雜興》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學習古詩的方法有哪些?
語文名師支招:注重五點學習古詩詞 古詩詞以其特有的風韻,令很多中學生朋友為之著迷,暑期給這些愛好古詩詞的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充裕閱讀時間。然而,僅僅是能讀會背距離全麵領略古詩詞還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實驗中學高中組的高峻嶺老師提醒同學們,鑒賞古詩詞要注意作者的寫作手法和主題思想。如何在短時間內準確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主旨,進而鑒賞詩歌的寫作手法,應該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注意五方麵內容。 一、結合注釋,了解創作背景。 如楊萬裏的《初入淮河四絕句》。如果沒有詩下的注釋,我們隻認為這是一首寫景的詩。但加上注釋,我們可以判斷出這首詩表麵句句在寫景,實則是通過寫景表達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和無奈,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願望。 二、了解詩人的生平。如李彌遜的《春日即事》。從字麵上看,作者描寫的春日環境是幽靜淒清的,情緒是低沉的。但問題答到這個層麵上還不夠。我們結合一下詩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彌遜曆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從中我們獲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從位高權重到大權旁落,人情上從門前的車馬喧鬧到門可羅雀。那麼這種低沉的情緒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對世態炎涼的感歎。 三、明確意象的象征意義。古典詩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義,比如鬆、梅象征高尚的節操;牡丹象征富貴;柳象征送別、留戀等。詩人在用到這些意象時,一般都和自身聯係起來托物言誌,這樣,在其固有的象征意義基礎上,再結合具體的詩作,主旨就不難理解了。 四、善於發現“詩眼”。一首詩裏,詩眼往往體現全詩的感情基調,顯示全詩的思想。它是詩中最能體現事物精神、表現詩人感懷、概括力最強的語彙。品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詞語來品味,看它在拓展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詩歌的結構來理解詩歌的內容。觸景生情的詩,往往先景後情;借景抒情的詩,一般是先情後景。了解了詩歌的結構,能讓我們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內容。 高老師表示,中學生朋友在麵對古詩詞問題時,一定要把題幹(包括題目、作者、注釋)看仔細,找出意象、詩眼,了解詩歌的結構,在縱觀全局的基礎上,再結合問題本身,相信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轉自古詩文網,原地址 www.gushiwen.org/GuShiWen_4b42d5ec7f.aspx )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古詩詞課文講解一般怎麼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