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燹是什麼意思?
bīng xiǎn 字麵釋義 [名]<書>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其中,燹 xiǎn 【名】,1、火,特指兵火、戰火 。2、 野火。 燹, 野火也。──《玉篇》 燹,火也。——《說文·火部》 例:藏書毀於~ 《宋史·神宗紀二》:“丁酉,詔: 岷州 界經 鬼章 兵燹者賜錢。” 先聖舊宅,近日亦遭兵燹之厄,可歎也夫!──宋·莊季裕《雞肋篇》 曆世既久,悉毀於兵燹;間有遺編,多為世俗秘而藏之。──宋·張存《重刊埤雅序》 明 無名氏《鳴鳳記·端陽遊賞》:“聞兵燹選俊豪, 文華 特命仗旌旄。” 清 薛福成《應詔陳言疏》:“ 江蘇久遭兵燹,創痍呻吟,元氣未複。” 鬱達夫《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你的故鄉連年兵燹,房屋田產都已毀盡。” 楔子 書載,鳳凰羽之蟲長,麒麟毛之蟲長,神龜甲之蟲長,蛟龍鱗之蟲長。而古之兵燹,冠即梟聖。功揣,則矗動九霄,翔視蜉蝣,禦水犀,淩鯤鵬,麾殳傑氣。 燹xiǎn 【動】 燒,焚燒。 部首:火,部外筆畫:14,總筆畫:18 及聞蕙棺被燹,頓違共穴之情。——《紅樓夢》 基本解釋 兵燹:戰亂所造成的破壞。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
兵燹水火什麼意思,怎麼讀
兵燹:bīng xiǎn
【基本解釋】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
其中,燹 xiǎn 【名】,1、火,特指兵火、戰火 。2、 野火。
燹, 野火也。──《玉篇》
燹,火也。——《說文·火部》 例:藏書毀於~
兵燹戰亂的燹是什麼意思
指因戰亂而遭受焚燒破壞的災禍。
兵燹戰亂的燹是什麼意思啊?
戰亂所造成的焚燒毀壞等災害
希望采納
烽火兵燹什麼意思
應該還是烽火的意思。
你可以參考:
[www.zdic.net]
據悉永樂大典大部已毀於兵燹,兵燹是什麼?
兵燹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是在八國聯軍時期大部分被毀 ,現存的大部分流失海外 中國現存三百多冊
據悉是什麼意思
據悉 [jù xī]
[釋義] 根據報道。
據新聞(獲得消息)報道,根據報道(新聞導向)。 得到的是第二手的材料,也就是說不是親自看到或者聽到的,而是經過其他媒體或者別人轉載或轉述的。類似於聽說。
什麼叫兵燹頻仍?
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頻頻存在,戰亂不斷的意思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是什麼意思
翻譯: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作品原文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作品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經曆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
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
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望月有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此詩描寫了動亂時期田園荒蕪、骨肉分離的情景,表現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抒發了兄弟姐妹間的思念之情。全詩句句扣緊主題,言辭清麗,不加雕飾,淡而有致,意蘊精深,情韻動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秋(799年)至貞元十六年春(800年)之間。其時詩人到符離(今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亂後過流溝寺》詩,流溝寺即在符離。題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詩人自己均在符離,因此合起來就有五處。貞元十五年(799年)春二月,宣武(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三月,彰義(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縣)節度使吳少誠又叛亂。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平叛戰爭規模較大,時間亦長。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當時南方漕運主要經過河南輸送關內。由於“河南經亂”使得“關內阻饑”。值此人禍天災紛至遝來之際,田園荒蕪,骨肉離散,詩人不免憂國思親,傷亂悲離。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見祖業一空,兄弟姊妹失業羈旅,天各一方,於是有感而作。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感情濃鬱的抒情詩。全詩意在戰亂給家庭帶來的災難,懷念諸位兄弟姊妹。表達了身世飄零的感傷情緒。
題目很長,題中直接交待了寫作的原因、背景,可以當作序言: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裏,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後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淒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到白居易和產業,經過這場戰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為了生計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各奔東西。下一聯寫戰亂結束後的淒涼景象。戰亂紛爭終於結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於道。這兩聯以作者的親身經曆,描寫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曆來,戰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爭一起,田地、產業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裏的孤雁,隻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裏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淒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
結尾,詩人用“明月”這一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了題意。孤單的詩人淒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曆經滄桑"是什麼意思?
“曆經滄桑”意思是: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曆經滄桑,讀音:【lì jīng cāng sāng】
出處: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造句:
*
在西南臨近托克遜縣方向,一眼眼曆經滄桑而被廢棄的坎爾井曆曆在目,當年挖掘和修複水道而形成的土堆成為今天風沙的源頭。
*
想必這是一個曆經滄桑的小山村吧,這樣的與世隔絕才會交出這麼鴻爪春泥的答卷,而每一道疤痕都在嗚咽著時光的無情。
*
鵝鼻嘴公園因在月前起免收門票,其曆經滄桑歲月的炮台、滾滾的長江水以及近在咫尺的中國第一長江公路大橋都吸引著遊客。
*
神廟建築曆經滄桑,屢遭兵燹,現在隻能從6根女像柱和伊奧尼亞式的帶渦卷形裝飾的圓柱,依稀想象當年以繁雕縟飾而聞名於世的規模。
*
它就像一個曆經滄桑的老人,在走到生命盡頭之際,對垂暮殘生、望秋先零的無限感慨與不堪回首的頹然。
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