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描寫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白描
《史記》人物描寫的主要手法有哪些()A.A.以事
《史記》人物描寫的主要手法有哪些(ABCD)
.A.以事件寫人物
B.細節描寫
C.場麵描寫
D.運用對比手法
《史記》中塑造人物的人物形象主要運用哪些方法
西漢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寫成了130篇、50餘萬字的巨著《史記》.它展示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社會曆史.無論是時間之綿長,還是空間之廣闊,場景之壯觀,還沒有哪一部史傳文學作品能超過它的.《史記》的人物更是林林總總,共記錄了四千多個人物,其中給人以深刻鮮明印象的有一百多人,令人歎為觀止.司馬遷寫《史記》首創了以“紀傳”為體例的史學體裁,把人作為本位,以人為中心來記載曆史,這同文學以寫人為對象是相通的.《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除十表、八書之外,其餘一百一十二篇都是以曆史人物為中心描寫對象的,幾乎每一篇都是具體生動的人物傳記,寫出了許多惟妙惟肖的曆史人物.因此,《史記》的最精彩部分不在於富有文學意味的論述文字,而在於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傳記.通觀《史記》中的這些人物傳記,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司馬遷在《史記》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手法有:一、注重語言,細節描寫,二、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三、精心構造富有個性化的矛盾衝突.這些藝術手法,多被我國後世的小說、散文、戲劇的創作所繼承和發展,對我國小說、散文、戲劇形成獨具的民族特色產生過十分深遠的影響.
一、注重語言,細節描寫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是陸機在《文賦》裏總結的寫作經驗.傳記文學中寫人物的對話也是如此.有時候,將最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對話,放在最緊要的地方,畫龍點睛,整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劃出來了.司馬遷在人物對話的描寫上也是頗具匠心的.《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所講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馬遷提煉的,最能表現藺相如思想境界的內在美的精粹語言,是藺相如精神品質的升華,是他一切行為思想基礎,是全篇中最關重要的一名話.司馬遷為了突出這句話,先寫廉頗的驕橫以與藺相如的忍讓映襯.藺相如麵對廉頗的驕橫無禮,“不肯與會”、“稱病不朝”、“引車避匿”,但作者沒有交代藺相如這麼做的動機,作一跌宕,從而引出舍人的規諫(也是讀者的疑問),以舍人的狹窄心胸反襯藺相如的坦蕩襟懷,又作一跌宕;藺相如的答話,先將廉頗與秦王比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著指出連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將軍?又一宕;接著分析趙國的安全係“吾兩人”,不能兩虎相鬥,又一宕;幾經騰挪跌宕,作了許多鋪墊,到最緊要最醒目的地方,才點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這句話來,這確實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個睛一“點”,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讀者麵前聳立起來了.
在《高祖本紀》、《項羽本紀》裏,司馬遷用了許多細節語言來刻劃人物,這些語言很具有個性.例如項羽見到秦始皇南巡時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劉邦道歉時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足見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劉邦觀秦始皇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話說的委婉曲折,能控製自己的感情,寫出他雖氣象不凡,但寬宏而有大度的性格.範增在鴻門宴上召項莊舞劍刺沛公時說:“……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後來當劉邦脫逃時又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表現了他老謀深算的性格.
史傳文學中用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運用.司馬遷運用細節塑造人物的一個新成就,就是使細節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體現人物性格.司馬遷寫《史記》愛在人物傳記的一開頭,就用一兩個細節來刻畫人物.如《陳涉世家》開頭寫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留侯世家》寫張良為圯上老人進履;《李斯列傳》開頭寫李斯觀廁鼠之別而歎;《張湯傳》寫張湯劾鼠掠治如老獄吏;《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得食於漂母及甘受褲下之辱;《陳丞相世家》寫陳平為裏中社分社肉甚均,等等.這些細節看來似乎與重大的曆史事件無甚關係,但仔細一想,它們卻富於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義.它們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誌趣、抱負和性格發展的趨向,或確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調,從側麵反映出一定曆史時期的政治風雲、政治問題,在其中寄寓著作者對時代,對人物的褒貶.高爾基說“創造——這就是許許多多細小的東西結合成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體.”《史記》的人物傳記,正是這樣的創造.《史記》中的細節描寫,都是真實的.它體現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史記》中的細節描寫又是性格化的,起到了為表現人物性格服務的作用,所以《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二、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
對比映襯,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刻劃人物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有時將正反麵的人物映襯,使真善美在假醜惡的對比下顯得更加鮮明突出.有時將不同氣派作風的兩類人物對比,如綠葉扶持紅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鮮豔奪目.《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描寫李廣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司馬遷為了突出李廣帶兵特點,就附帶寫了程不識帶兵的作風.“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郡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嚐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刁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嚐遇害.”從這裏,我們看到李廣帶兵的特點是寬緩簡易“行無部伍行陣”,“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近乎無為而治.程不識帶兵卻非常嚴謹,“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刁鬥”士吏治軍簿至明,乃是一絲不苟.在程不識的映襯下,紅花綠葉,李廣帶兵的特點就格外顯眼、突出.寬緩與嚴謹隻是治軍的作風不同,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從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傾向性,讀者對李廣的敬慕之情也不覺油然而生.讀到這裏,讀者才恍然大悟.在《李將軍列傳》中,為什麼要寫李廣毫不相幹的程不識?原來是為了襯托李廣.
寫李廣的不幸遭遇,司馬遷又是把李蔡與李廣對比:“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其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廣的從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論人屬第八等,沒有什麼能耐,可他青雲直上,官運亨通,爵封樂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廣為抗擊匈奴,馳騁疆場四十餘年,身經七十餘戰,立下過許多汗馬功勞,連匈奴人也敬畏而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可是這樣一位名將卻“不得爵邑,”甚至還受到誣陷,終於被迫自刎.兩相對比之下,李廣的可悲命運就具體寫出來了,當時用人製度,獎懲製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來了.讀了這樣的文字,讀者禁不住要為李廣唏噓歎息,而對當時壓抑人才的社會不覺扼腕而切齒了.
《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用人物間的相互對比和映襯來突出人物性格,表現了人物的不同麵貌.借助於這一手法的巧妙運用,使所寫的曆史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在巨鹿之戰中用諸侯軍的“從壁上觀”、“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來表現諸侯軍的怯懦和項羽的英勇.垓下之圍中用赤泉侯楊喜見項後“人馬俱驚,辟易數裏”來襯托項羽的勇武.而在鴻門宴中用劉邦的工於心計、範增的老謀深算來淋漓盡致顯示項羽的誌得意滿、少謀寡斷、妄自尊大的心理狀態,成功地塑造了項羽這一曆史人物.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對比映襯,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質特點,最能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馬遷十分重視這種手法的作用,並且能夠巧妙運用.
三、精心構造富有個性化的矛盾衝突.
在《史記》中,司馬遷把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化,曆史的運動也就溶化在這些故事情節之中了.矛盾衝突是構成故事的基礎,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沒有矛盾衝突,人物就沒有活動的舞台,性格也就無由表現.《史記》塑造人物的經驗之一,就是精心構造富有個性化的矛盾衝突,通過一些緊張激烈的鬥爭場麵,把人物迅速推到矛盾衝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衝突之中,表現他們膽識的高低,品德的優劣,靈魂的聖潔與肮髒,即表現他們各身的性格特征.
《史記》寫人物,總是在對其姓名籍貫略作交代之後,立即將人物推到矛盾鬥爭的尖端.如《陳涉世家》,在對陳涉作簡要交代之後,即寫:“二世無年七月,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廖廖數十字,就交代清楚當時麵臨的困境,把陳勝吳廣推到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讓他們在分析和解決這個矛盾的過程中來表現他們的智慧和勇敢.果不其然,陳勝和吳廣分析了起義的條件和時機,決定了起義的策略,采取措施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終於點燃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他們也在鬥爭中迅速成長而被推舉為起義軍的領袖.
有時則通過一連串的衝突來刻劃人物.《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性格就是在一係列矛盾衝突中逐漸展開的.文章開篇就立即揭示秦趙之間圍繞和氏璧所產生的矛盾和趙王遇到困境,為藺相如的出場創造了典型環境.接著由宦者令繆賢,引出藺相如,藺相如奉璧西入秦,經過和秦王的兩個回合的鬥爭,終於完璧歸趙,表現了藺相如的大義凜然、不畏強暴而又善於審時度勢的性格特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緊接著“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這個“好會”是秦王說的,對趙國來說卻是威脅.秦王的步步緊逼,秦趙鬥爭的日趨激化,又向作者要寫的人物提出了棘手的難題.於是“廉頗,藺相如計曰:不王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在澠池會上,藺相如又針鋒相對,與秦王展開鬥爭,挫敗了秦王的挑釁,維護了趙國的尊嚴,使趙王得以安全回國.藺相如這個人物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智與涉,進一步得到表現.文章在緊張的對答之中,插入一些簡單的動作和神態的描寫,如“跪請”、“張目叱”、“顧召禦史”,更使那英俊威嚴、瀟灑自如的形象躍然紙上,讀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留給讀者永不磨滅的印象.在秦趙矛盾漸趨緩和之後,內部矛盾又激化起來.出身舍人的藺相如新建奇功,位在良將廉頗之上,引起將相不和的新衝突.廉頗對藺相如大有勢不兩立之勢.麵對廉頗的驕橫,藺相如一再忍讓,“不肯與會”、“稱病不朝”、“引車避匿”,寫出了藺相如寬宏大量,以團結為重的品德,特別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一語,寫出藺相如思想境界的崇高.文章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衝突場麵,讓藺相如的性格在矛盾衝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最終完成了這高大形象的塑造,顯示出司馬遷傑出的藝術才能.
現實中或曆史上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社會關係和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往往隻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一係列的矛盾衝突,才能得到最充分最鮮明最突出的表現.作家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隻有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通過他與周圍環境,與其他人物之間的關係和一係列的矛盾衝突才能表現.沒有作者精心選擇和安排的巧妙而合理的矛盾衝突,人物性格就無法充分顯示出來,人物形象也不能鮮明突出起來.《史記》就充分體現了文學創作的這一藝術規律.它的寫作經驗很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總結,加以借鑒和吸收.
《史記》不但在史傳文學發展史上,就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部波瀾壯闊,包羅萬象、雄偉無比的史詩”.(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冊166頁)《史記》中一係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是與司馬遷在人物形象塑造所創造的獨具匠心藝術手法分不開的.認真總結《史記》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繼承這份珍貴的遺產,這對研究我國小說、散文、戲劇的藝術特色,提高當前小說、散文、戲劇創作的藝術水平,將是大有補益的.司馬遷的曆史觀、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嫻熟的寫作技巧,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
《史記》人物描寫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a,a,以事件寫人物 b,細節描寫 c,場麵描寫
《史記》人物描寫的主要手法有哪些(ABCD)
.A.以事件寫人物
B.細節描寫
C.場麵描寫
D.運用對比手法
簡析《史記·項羽本紀》人物描寫方法
描寫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四:一是以事件寫人物。即選擇精彩的生活片段來描寫和刻畫人物,如文中選擇了钜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等重大事件來突出項羽的個性特征。二是細節描寫。如鴻門宴上範增三次舉玦示意,表現他要求項羽殺劉邦的急切,項羽和範增對劉邦托張良送來禮物的不同態度等。三是場麵描寫。為人物創造活動舞台,如钜鹿之戰之驚心動魄,鴻門宴之刀光劍影、明爭暗鬥等。四是對比手法運用。如鴻門宴上項羽和劉邦的對比,樊噲之與項莊、張良之與範增,通過這種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
《史記》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有哪些?
一 、正麵描寫與側麵描寫、特寫相結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寫為主的文章當中,正麵描寫是絕對的重頭戲,人物的麵貌,人物的特點,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大都是通過正麵描寫表現出來的。但僅有正麵描寫還遠遠不夠,側麵描寫的烘托再加上特寫的濃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來。在《史記》當中,司馬遷就是將正麵描寫與側麵描寫、特寫結合起來,突出人物形象的。
二、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
俗話說:“患難之中見真情。”因為人的本性隻有在諸如患難的尖銳的矛盾衝突之中才能毫無保留,表現的透徹,表現的淋漓盡致。司馬遷生動具體的寫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再現出緊張多變的場麵,人物置身於其中,將各自的個性發揮到了極致。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作者選擇表麵平靜,實際殺機四伏的鴻門場麵,讓眾多人物在明爭暗鬥和彼此映襯中展示出了各自鮮明的個性。劉邦的圓滑奸詐,項羽的率直寡謀,張良的深謀從容,範增的偏狹與急躁,樊噲的粗獷豪放,項伯的善良與愚昧,傳神盡相,如在眼前。
三 、互見法的運用。
司馬遷寫《史記》,既要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曆史的真實,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見法”。比如他寫項羽劉邦並起反秦,後又有楚漢之爭,項羽以悲劇收場,劉邦則登上帝位,過了一段富貴榮華的日子。《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幾乎交織在一起,司馬遷按描寫人物的需要,或詳或略,或補或刪,描寫人物各具性格,記述史實則互相補足,這就是“互見法”。
四 、運用比較法,在交錯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
司馬遷也善於使用對比、比較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或是反方向的比較,或是同類型的映襯。反方向的比較,就是將不同人物的品質作風做對比,或讓不同人物在某一方麵某一品質上構成鮮明或比較鮮明的對比,使讀者在這種對比中看清人物 的真實的麵貌。同類型的映襯,就是把同類型的人物寫在一起,在他們不同的具體表現中,表現其本質的基本一致和程度上的差別,使讀者在這種映襯中看到更加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
《史記》在描寫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西漢漢武帝時期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寫成了130篇、50餘萬字的巨著《史記》.它展示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社會曆史.無論是時間之綿長,還是空間之廣闊,場景之壯觀,還沒有哪一部史傳文學作品能超過它的.《史記》的人物更是林林總總,共記錄了四千多個人物,其中給人以深刻鮮明印象的有一百多人,令人歎為觀止.司馬遷寫《史記》首創了以“紀傳”為體例的史學體裁,把人作為本位,以人為中心來記載曆史,這同文學以寫人為對象是相通的.《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除十表、八書之外,其餘一百一十二篇都是以曆史人物為中心描寫對象的,幾乎每一篇都是具體生動的人物傳記,寫出了許多惟妙惟肖的曆史人物.因此,《史記》的最精彩部分不在於富有文學意味的論述文字,而在於描寫栩栩如生的人物傳記.通觀《史記》中的這些人物傳記,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司馬遷在《史記》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手法有:一、注重語言,細節描寫,二、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三、精心構造富有個性化的矛盾衝突.這些藝術手法,多被我國後世的小說、散文、戲劇的創作所繼承和發展,對我國小說、散文、戲劇形成獨具的民族特色產生過十分深遠的影響.
一、注重語言,細節描寫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這是陸機在《文賦》裏總結的寫作經驗.傳記文學中寫人物的對話也是如此.有時候,將最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對話,放在最緊要的地方,畫龍點睛,整個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劃出來了.司馬遷在人物對話的描寫上也是頗具匠心的.《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所講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用人物自己的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馬遷提煉的,最能表現藺相如思想境界的內在美的精粹語言,是藺相如精神品質的升華,是他一切行為思想基礎,是全篇中最關重要的一名話.司馬遷為了突出這句話,先寫廉頗的驕橫以與藺相如的忍讓映襯.藺相如麵對廉頗的驕橫無禮,“不肯與會”、“稱病不朝”、“引車避匿”,但作者沒有交代藺相如這麼做的動機,作一跌宕,從而引出舍人的規諫(也是讀者的疑問),以舍人的狹窄心胸反襯藺相如的坦蕩襟懷,又作一跌宕;藺相如的答話,先將廉頗與秦王比較,引出舍人“不若也”的回答,又一宕;接著指出連秦王都不怕,何畏廉將軍?又一宕;接著分析趙國的安全係“吾兩人”,不能兩虎相鬥,又一宕;幾經騰挪跌宕,作了許多鋪墊,到最緊要最醒目的地方,才點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這句話來,這確實是畫龍點睛之筆.這個睛一“點”,藺相如的高大形象就如同巍巍的泰山一般在讀者麵前聳立起來了.
在《高祖本紀》、《項羽本紀》裏,司馬遷用了許多細節語言來刻劃人物,這些語言很具有個性.例如項羽見到秦始皇南巡時脫口說出:“彼可取而代也.”在劉邦道歉時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足見其粗豪率直的性格,而劉邦觀秦始皇喟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話說的委婉曲折,能控製自己的感情,寫出他雖氣象不凡,但寬宏而有大度的性格.範增在鴻門宴上召項莊舞劍刺沛公時說:“……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後來當劉邦脫逃時又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表現了他老謀深算的性格.
史傳文學中用細節來塑造人物形象,在先秦作品中已大量運用.司馬遷運用細節塑造人物的一個新成就,就是使細節更加符合人物性格,更能體現人物性格.司馬遷寫《史記》愛在人物傳記的一開頭,就用一兩個細節來刻畫人物.如《陳涉世家》開頭寫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留侯世家》寫張良為圯上老人進履;《李斯列傳》開頭寫李斯觀廁鼠之別而歎;《張湯傳》寫張湯劾鼠掠治如老獄吏;《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得食於漂母及甘受褲下之辱;《陳丞相世家》寫陳平為裏中社分社肉甚均,等等.這些細節看來似乎與重大的曆史事件無甚關係,但仔細一想,它們卻富於代表性,具有典型的意義.它們往往或揭示人物的好尚、誌趣、抱負和性格發展的趨向,或確立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調,從側麵反映出一定曆史時期的政治風雲、政治問題,在其中寄寓著作者對時代,對人物的褒貶.高爾基說“創造——這就是許許多多細小的東西結合成為形式完美的或大或小的整體.”《史記》的人物傳記,正是這樣的創造.《史記》中的細節描寫,都是真實的.它體現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史記》中的細節描寫又是性格化的,起到了為表現人物性格服務的作用,所以《史記》中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二、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
對比映襯,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刻劃人物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有時將正反麵的人物映襯,使真善美在假醜惡的對比下顯得更加鮮明突出.有時將不同氣派作風的兩類人物對比,如綠葉扶持紅花,使中心人物更加鮮豔奪目.《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描寫李廣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司馬遷為了突出李廣帶兵特點,就附帶寫了程不識帶兵的作風.“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郡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陣,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嚐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刁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嚐遇害.”從這裏,我們看到李廣帶兵的特點是寬緩簡易“行無部伍行陣”,“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近乎無為而治.程不識帶兵卻非常嚴謹,“正部曲行伍營陣”,“擊刁鬥”士吏治軍簿至明,乃是一絲不苟.在程不識的映襯下,紅花綠葉,李廣帶兵的特點就格外顯眼、突出.寬緩與嚴謹隻是治軍的作風不同,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從匈奴和士卒的反映中,流露出作者的傾向性,讀者對李廣的敬慕之情也不覺油然而生.讀到這裏,讀者才恍然大悟.在《李將軍列傳》中,為什麼要寫李廣毫不相幹的程不識?原來是為了襯托李廣.
寫李廣的不幸遭遇,司馬遷又是把李蔡與李廣對比:“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其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李蔡是李廣的從弟,才能在下品之中,以九品論人屬第八等,沒有什麼能耐,可他青雲直上,官運亨通,爵封樂安侯,官一直做到宰相.而李廣為抗擊匈奴,馳騁疆場四十餘年,身經七十餘戰,立下過許多汗馬功勞,連匈奴人也敬畏而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可是這樣一位名將卻“不得爵邑,”甚至還受到誣陷,終於被迫自刎.兩相對比之下,李廣的可悲命運就具體寫出來了,當時用人製度,獎懲製度的不合理也深刻揭露出來了.讀了這樣的文字,讀者禁不住要為李廣唏噓歎息,而對當時壓抑人才的社會不覺扼腕而切齒了.
《史記》中的《項羽本紀》用人物間的相互對比和映襯來突出人物性格,表現了人物的不同麵貌.借助於這一手法的巧妙運用,使所寫的曆史人物,一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在巨鹿之戰中用諸侯軍的“從壁上觀”、“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來表現諸侯軍的怯懦和項羽的英勇.垓下之圍中用赤泉侯楊喜見項後“人馬俱驚,辟易數裏”來襯托項羽的勇武.而在鴻門宴中用劉邦的工於心計、範增的老謀深算來淋漓盡致顯示項羽的誌得意滿、少謀寡斷、妄自尊大的心理狀態,成功地塑造了項羽這一曆史人物.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對比映襯,最能突出事物的本質特點,最能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司馬遷十分重視這種手法的作用,並且能夠巧妙運用.
三、精心構造富有個性化的矛盾衝突.
在《史記》中,司馬遷把人物一生的言行故事化,曆史的運動也就溶化在這些故事情節之中了.矛盾衝突是構成故事的基礎,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關鍵.沒有矛盾衝突,人物就沒有活動的舞台,性格也就無由表現.《史記》塑造人物的經驗之一,就是精心構造富有個性化的矛盾衝突,通過一些緊張激烈的鬥爭場麵,把人物迅速推到矛盾衝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衝突之中,表現他們膽識的高低,品德的優劣,靈魂的聖潔與肮髒,即表現他們各身的性格特征.
《史記》寫人物,總是在對其姓名籍貫略作交代之後,立即將人物推到矛盾鬥爭的尖端.如《陳涉世家》,在對陳涉作簡要交代之後,即寫:“二世無年七月,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廖廖數十字,就交代清楚當時麵臨的困境,把陳勝吳廣推到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讓他們在分析和解決這個矛盾的過程中來表現他們的智慧和勇敢.果不其然,陳勝和吳廣分析了起義的條件和時機,決定了起義的策略,采取措施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終於點燃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他們也在鬥爭中迅速成長而被推舉為起義軍的領袖.
有時則通過一連串的衝突來刻劃人物.《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性格就是在一係列矛盾衝突中逐漸展開的.文章開篇就立即揭示秦趙之間圍繞和氏璧所產生的矛盾和趙王遇到困境,為藺相如的出場創造了典型環境.接著由宦者令繆賢,引出藺相如,藺相如奉璧西入秦,經過和秦王的兩個回合的鬥爭,終於完璧歸趙,表現了藺相如的大義凜然、不畏強暴而又善於審時度勢的性格特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緊接著“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這個“好會”是秦王說的,對趙國來說卻是威脅.秦王的步步緊逼,秦趙鬥爭的日趨激化,又向作者要寫的人物提出了棘手的難題.於是“廉頗,藺相如計曰:不王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在澠池會上,藺相如又針鋒相對,與秦王展開鬥爭,挫敗了秦王的挑釁,維護了趙國的尊嚴,使趙王得以安全回國.藺相如這個人物的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智與涉,進一步得到表現.文章在緊張的對答之中,插入一些簡單的動作和神態的描寫,如“跪請”、“張目叱”、“顧召禦史”,更使那英俊威嚴、瀟灑自如的形象躍然紙上,讀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留給讀者永不磨滅的印象.在秦趙矛盾漸趨緩和之後,內部矛盾又激化起來.出身舍人的藺相如新建奇功,位在良將廉頗之上,引起將相不和的新衝突.廉頗對藺相如大有勢不兩立之勢.麵對廉頗的驕橫,藺相如一再忍讓,“不肯與會”、“稱病不朝”、“引車避匿”,寫出了藺相如寬宏大量,以團結為重的品德,特別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一語,寫出藺相如思想境界的崇高.文章用一個接一個的矛盾衝突場麵,讓藺相如的性格在矛盾衝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最終完成了這高大形象的塑造,顯示出司馬遷傑出的藝術才能.
現實中或曆史上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社會關係和各種各樣的矛盾衝突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往往隻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一係列的矛盾衝突,才能得到最充分最鮮明最突出的表現.作家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也隻有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通過他與周圍環境,與其他人物之間的關係和一係列的矛盾衝突才能表現.沒有作者精心選擇和安排的巧妙而合理的矛盾衝突,人物性格就無法充分顯示出來,人物形象也不能鮮明突出起來.《史記》就充分體現了文學創作的這一藝術規律.它的寫作經驗很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總結,加以借鑒和吸收.
《史記》不但在史傳文學發展史上,就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部波瀾壯闊,包羅萬象、雄偉無比的史詩”.(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冊166頁)《史記》中一係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是與司馬遷在人物形象塑造所創造的獨具匠心藝術手法分不開的.認真總結《史記》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法,繼承這份珍貴的遺產,這對研究我國小說、散文、戲劇的藝術特色,提高當前小說、散文、戲劇創作的藝術水平,將是大有補益的.司馬遷的曆史觀、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嫻熟的寫作技巧,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
史記的寫作特點
《史記》是由漢代的司馬談和司馬遷父子共同編寫的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史記》的寫作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開創了“紀傳體”體例。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曆史編纂學方法。“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跡;“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製度的沿革;“世家”載述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係。
2、《史記》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記載了我國近三千年的曆史。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麵都包容在曆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曆史學的發展。由於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係,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曆代史家所采用,影響十分深遠。
3、秉筆直書:所謂秉筆直書,就是史學家必須忠於曆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曆史的本來麵貌撰寫曆史。《史記》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才使《史記》以信史聞名於世。《史記》還貫穿一條重要線索,即重視人的曆史作用。司馬遷是反天命的。強調人是曆史的中心。司馬遷也很重視物質生產活動在曆史上的作用,把經濟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還強調總結曆史經驗。提出以史為鏡、鑒往知來的思想。由於司馬遷在曆史編纂學上的偉大創造精神,他的進步的史學思想和嚴謹的治史方法,使《史記》成為我國史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贏得了“中國史學之父”的美名。
4、《史記》的語言文字簡練但生動傳神。對各種各樣人物的刻畫簡短但恰當好處,筆下的每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不僅有曆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遊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曆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曆史之父。
《史記》的寫作手法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曆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
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采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表”,所以列記事件,使之綱舉而目張,以簡禦繁,一目了然,便於觀覽、檢索。
“書”,是記載曆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製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誌”,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世家”是記載諸侯王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家。從西周的大封建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後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家”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的。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至於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吒風雲的偉大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曆史觀。
“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曆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曆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七十篇列傳的最後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把自序擺在全書的最後,這是古代學者著書的慣例。
總之,司馬遷寫作《史記》以“本紀”敘帝王,以“世家”載諸侯,以“列傳”記人物,以“書”述典章製度,以“表”排列大事,網羅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為起迄如《春秋》的編年史、以地域劃分如《國語》的國別史的局限,創立了貫穿古今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麵的通史先例,成為正史的典範。
《史記》在描寫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一 、正麵描寫與側麵描寫、特寫相結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寫為主的文章當中,正麵描寫是絕對的重頭戲,人物的麵貌,人物的特點,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大都是通過正麵描寫表現出來的。但僅有正麵描寫還遠遠不夠,側麵描寫的烘托再加上特寫的濃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來。在《史記》當中,司馬遷就是將正麵描寫與側麵描寫、特寫結合起來,突出人物形象的。
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魁梧偉岸,勇猛無敵。文中不僅正麵描寫了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還多次從側麵對項羽的孔武有力作了襯托。一句“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便從側麵寫出了少年項羽的勇武,吳中子弟皆尚武強力,能為諸多少年英雄所“憚”,可見項羽的非同一般。在《項羽本紀》中,還有兩處非常典型的側麵描寫:
漢有善騎射者樓煩,楚挑戰三合,樓煩輒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嗔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漢王使人間問之,乃項王也。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
樓煩,漢之勇士也,騎射之術非比尋常,楚軍三次派人挑戰,都被樓煩射殺。可就是這樣的勇士,被項羽“嗔目叱之”,便“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複出”,哪裏還有得勝者的半點威風。赤泉侯亦是,在項羽的怒視之下,竟然“人馬俱驚,辟易數裏”,嚇得膽戰心驚,充分表現出了項羽的凜凜雄姿。
在《史記》中,司馬遷刻畫人物,更多的采用了正麵描寫與側麵描寫相結合的寫法。比如項羽殺卿子冠軍宋義一節,這是發生在起義軍內部的一場鬥爭,這場戰爭關係到反秦鬥爭的成敗。宋義作為起義軍的將領在關鍵時刻卻不去救趙,理由冠冕堂皇,實際上是苟且偷安,甚至另有圖謀。作為次將的項羽看穿了他的意圖,當機立斷,斬殺宋義,奪取軍權,扭轉了局勢。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表現了他的卓識和果斷,表現了他關懷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負國家安危重任的誌氣。又有“項羽最得意之戰”——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 所向披靡,無堅不摧。再看看諸侯軍的反應,“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這一仗,寫出了項羽不畏強敵的精神、無比旺盛的鬥誌,莫敢縱兵、人人惴恐的諸侯軍,更是襯托出了他的英雄氣概。
司馬遷對項羽有過肖像描寫,與肖像描寫相近的是人物的特寫鏡頭,前者偏重於靜態描寫,後者則是動態的,將鏡頭直接對準人物,著眼於他的每一個舉動,描摹人物的風姿、揭示人物的心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在“霸王別姬”這段文字中,聽聞四麵楚歌,項羽“大驚”“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行下”,美人駿馬,是往昔叱吒風雲的見證,也是今朝英雄末路的見證,慷慨悲歌,道盡胸中無限失意,將項羽這個末路英雄無可奈何的心情引到極致。
還有“烏江自刎”之前的一個小故事,項羽兵敗,至烏江岸邊,亭長要其東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嚐一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這是項羽講出真心話的一個特寫。“笑”,雖無奈但英雄氣概仍在,所說的一番話更是真情流露,司馬遷在這裏賦予了項羽這個英雄形象以心懷正氣視死如歸 的性格色彩,以及憐惜坐騎尊重長者的善良品質。
就這樣,司馬遷給讀者塑造了一個威武剛毅的項羽,一個果斷無畏的項羽,一個孤單寂寞的項羽,一個無限失意的項羽,垂諸千載,傳頌不衰。
二、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
俗話說:“患難之中見真情。”因為人的本性隻有在諸如患難的尖銳的矛盾衝突之中才能毫無保留,表現的透徹,表現的淋漓盡致。司馬遷生動具體的寫出了人物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再現出緊張多變的場麵,人物置身於其中,將各自的個性發揮到了極致。如《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作者選擇表麵平靜,實際殺機四伏的鴻門場麵,讓眾多人物在明爭暗鬥和彼此映襯中展示出了各自鮮明的個性。劉邦的圓滑奸詐,項羽的率直寡謀,張良的深謀從容,範增的偏狹與急躁,樊噲的粗獷豪放,項伯的善良與愚昧,傳神盡相,如在眼前。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司馬遷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緊張的場麵與尖銳的矛盾衝突進行了細致的描寫。在秦王的大殿上,麵對秦王意欲毀約的狀況,藺相如隨機應變、足智多謀,在麵對麵的鬥爭中計謀百出,將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裏。澠池之會上,秦王借著國力強大,肆意侮辱趙王,藺相如寸步不讓,嚴辭厲色,為維護國家尊嚴,置生死於度外。麵對廉頗的步步緊逼,藺相如隱忍退讓,這一點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因此,司馬遷在論讚中說道:“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充分表現了藺相如熾熱的愛國情懷,不怕犧牲,甘受委屈,豁達大度,能為常人所不敢為、不願為的品格高尚、智勇兼備的形象。
三 、互見法的運用。
司馬遷寫《史記》,既要突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曆史的真實,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見法”。比如他寫項羽劉邦並起反秦,後又有楚漢之爭,項羽以悲劇收場,劉邦則登上帝位,過了一段富貴榮華的日子。《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幾乎交織在一起,司馬遷按描寫人物的需要,或詳或略,或補或刪,描寫人物各具性格,記述史實則互相補足,這就是“互見法”。
司馬遷認為,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仍不失為一個英雄,因此,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要突出的是項羽的豪爽直率,英勇無敵,才氣過人,對於他的一些缺點和過失,或做了淡化處理,或掠過不提,但卻在《高祖本紀》和《淮陰侯列傳》中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高祖本紀》中有一段劉邦數項羽十大罪狀的描寫,詳細的記述了那十條罪狀,而同樣的情節,在《項羽本紀》中隻用“漢王數之”四個字一筆帶過,因為這一段是為表現劉邦善於玩弄政治,放在《高祖本紀》中最為合適,而並不是為了表現項羽,這樣的有詳有略,互為補充,既突出了項羽的個性,又保持了他性格的完整。這樣,從本傳看,項羽個性鮮明突出,英雄蓋世,從《史記》整體來看,又沒有隱瞞項羽的缺點,將一個完整全麵的項羽的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麵前。
又如《魏公子列傳》,主要是表現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並不是時時都能堅持做到這一點。魏相魏齊曾將範雎一頓暴打,後來範雎做了秦相,要報仇,魏齊無藏身之所。趙相虞卿為了救魏齊,解去相印與魏齊一起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畏懼秦國,未及時接見他們,結果魏齊“怒而自刎 ”了。如果將這件事寫進《魏公子列傳》裏,必然會對信陵君的形象造成損害。因此,司馬遷將它寫進了《範雎蔡澤傳》中。這樣,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點,又不損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曆史的真實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隱惡”。
四 、運用比較法,在交錯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
司馬遷也善於使用對比、比較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或是反方向的比較,或是同類型的映襯。反方向的比較,就是將不同人物的品質作風做對比,或讓不同人物在某一方麵某一品質上構成鮮明或比較鮮明的對比,使讀者在這種對比中看清人物 的真實的麵貌。同類型的映襯,就是把同類型的人物寫在一起,在他們不同的具體表現中,表現其本質的基本一致和程度上的差別,使讀者在這種映襯中看到更加鮮明突出的人物形象。
在《高祖本紀》中,有一段話通過懷王諸老將之口將劉邦與項羽進行了一番比較:
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嚐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這裏將項羽劉邦二人做了鮮明的對照,項羽雖勇猛卻凶殘,不易得人心;劉邦則寬厚待人,有長者之風。還有劉邦項羽進入鹹陽以後的表現的對比,劉邦與秦人約法三章,而項羽則是“屠燒鹹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一個寬大仁厚,使秦人大喜過望;一個大肆破壞,使秦人大為失望,恐懼不已。項羽耿直率真,做事往往任性而為,不懂得委婉;劉邦則工於心計,善於偽裝,隻要經營天下的思想一冒頭,馬上就可以壓下自己粗鄙的習性,表現的完全是個正人君子;項羽不善用人,帳下就一謀士範增還因他的懷疑憤而辭去;劉邦善於取得別人的同情和擁護,又善於用人,能聽進別人的意見,得到了諸多謀士的幫助……得人心者興,失人心者亡,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命運的悲劇。
《孟嚐君列傳》和《平原君虞卿列傳》寫了孟嚐君和平原君養士的故事。孟嚐君和平原君基本上屬於同一類型的人,他們的門下都有數千門客,一方麵借“禮賢下士”來沽名釣譽,一方麵借以進行政治活動,不過到頭來並沒有做出什麼成績,這是大抵相同的。但他們畢竟是不同的兩個人,遭遇與行事自然有所不同,最主要 的是思想品質的不同。孟嚐君把自己的富貴尊榮看得很重,千方百計的追求私利,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國家。平原君是個平庸的人,沒什麼膽識,甚至利令智昏,犯了很大的錯誤。但是,他還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彌補自己的過失,還能以國家為重,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以赴國難。這樣的形象自然要比孟嚐君高大一些。
五 、個性化的語言,更顯人物風姿。
《史記》在刻畫人物的時候,亦非常注意人物語言的描寫,聞其聲如見其人,十足的個性化。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項羽在旁人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說出這句話,真是驚天動地。項羽出身貴族,才氣過人,豪氣幹雲,根本不把秦始皇放在眼裏 ,所以出言大膽而幹脆,“彼可取而代也”,是對秦始皇權勢的蔑視,是對自己未來功業的強大信心,同時也是他暴烈性子的自然流露,的確隻適合出自項羽之口。
陳涉和劉邦也都有過類似的言語:
高祖常繇鹹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看到秦始皇的儀仗旌旗弊日氣勢威嚴,劉邦“喟然太息”,其羨慕之情溢於言表:“大丈夫就應該是這樣的啊!”將其貪圖享受的無賴相刻畫的入木三分。
陳涉說:“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涉出身於傭耕,地位低賤,他的話表現了他希望改變社會地位的強烈願望和堅定的信心。
《高祖本紀》中,司馬遷在刻畫劉邦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較多的使用了語言描寫的方法,用極富個性的語言,將劉邦的形象生動的展現在讀者麵前。《高祖本紀》中有一段寫劉邦打敗項羽建都雒陽之後與群臣的對話。這段話劉邦陳述了自己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能“與天下同利”,並且善於用人。層疊排比,滔滔而下,顯出劉邦在取得勝利之後的誌得意滿。張良、蕭何與韓信,都是傑出的人物,俱能為劉邦所用,則劉邦之才之德,更出三人之上。劉邦表麵謙遜,實際上是很自負的。
再看劉邦向太公算舊賬的一幕:
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劉邦在如此隆重的場合,竟然用開玩笑的口吻,向自己的父親算起舊賬來。真是得意忘形,驕矜之氣隨處流露,酒後之言暴露了本性當中的粗鄙習氣。
在《史記》的其他篇章裏,司馬遷也多次使用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將人物性格刻畫的惟妙惟肖。
六 、對人物合理評價,選擇材料精心細致,素材的取舍為人物描寫服務。
司馬遷立誌“成一家之言”,對人物的看法絕不盲從於以往的史書,他能夠透過現象看其本質,曆來為史書所稱道的不一定為他所稱道,曆來為史書所不齒的也不一定為他所不齒。
孟嚐君的故事流傳已久,可以說孟嚐君在曆史上享有盛譽,“世皆稱孟嚐君能得士”,孟嚐君自少就有禮賢下士之名,再加上一些史書的記載和渲染,使得孟嚐君的名字變得更為響亮。但司馬遷卻不為世俗之見所囿,他為孟嚐君立傳時,從多方麵搜集材料,除史書所記載的內容,還及於其他見聞,在研讀、考察之後,建立了對孟嚐君的新的觀點,寫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對孟嚐君及其集團作出了不同於前人的中肯的評價。
《孟嚐君列傳》一開始寫了孟嚐君關於“五月子”與“公私孰重”的論述,表現出孟嚐君少年時的目光遠大卓而不凡,司馬遷通過這兩件事,對孟嚐君青少年時期的行事做了肯定的評價。說到孟嚐君養士,《史記》起筆所寫也與其他史書一樣,都說孟嚐君廣招賓客,禮賢下士,對所有的食客都能夠一視同仁,但再看下文所記,卻是與這一點頗有些出入。篇末的論讚中也寫道:“吾嚐過薛,其俗閭裏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嚐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可見孟嚐君養士是不加選擇的,良莠不齊,還造成了一股邪惡之風,禍害百姓,影響很壞。養士重多不重精,難免沽名釣譽之嫌。食客的宿舍有傳舍、幸舍、代舍之分,救孟嚐君脫困的雞鳴狗盜之徒也曾“賓客盡羞之”,可見一視同仁亦不盡然。司馬遷對孟嚐君養士先做了一般的概括的記述,然後才逐步揭露它的本質。
司馬遷對孟嚐君的門客沒什麼好的評價。高中的語文課本裏節選了《戰國策》中的馮驩客孟嚐的故事,把馮驩寫成了一個有傳奇性的、有眼光、有才幹、工於心計、能言善辯的策士。但在司馬遷筆下,馮驩隻不過是孟嚐君三千食客當中比較能幹的一個人,他隻能為孟嚐君獻上保地位、存性命、謀利益的計謀,而不能幫助孟嚐君使齊國在當時的政治鬥爭中有突出的表現,他的才能智慧僅此而已。
司馬遷對孟嚐君其人也是不甚滿意的。寫馮驩到薛地收債,《戰國策》沒有寫孟嚐君為什麼派人去收債,《孟嚐君列傳》把孟嚐君派人收債的原因明確的寫了出來,原來孟嚐君為了養活門下的數千食客,放高利貸。孟嚐君在司馬遷的筆下就是一個放高利貸的。及至後來,孟嚐君聽了蘇代之言,感覺受到來自呂禮的威脅,竟然寫信給秦相穰侯,讓他鼓動秦王攻齊。身為齊國的臣子,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竟不惜出賣國家的利益,實在是讓人鄙棄,可見孟嚐君的所作所為最主要的目的隻是追名逐利罷了。
司馬遷看清楚了孟嚐君及其集團的本質,因此在選材的時候有所取舍。同是寫馮驩收債的事,《孟嚐君列傳》比《戰國策》多寫了收債的原因,不采取《戰國策》的“市義”之說,而是用馮驩的一段話指出原來孟嚐君並不是為了“義”,而是徹徹底底的惟名利是圖。《戰國策》寫孟嚐君為齊王所廢,就國於薛,民扶老攜幼以迎,這是馮驩“市義”的結果;《史記》不采“市義”之說,自然也不采取這一情節。司馬遷“一家之言”,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了曆史人物,更清楚的認識了曆史。
《史記》是一部氣勢恢弘的巨著,是司馬遷窮半生精力鋳就的,他以其銳利的眼光、寬廣的胸襟、淵博的學識和剛健的筆力,描摹各階層上百人物的事跡和品格,描摹出一個個血肉豐滿的形象,猶如一顆顆耀眼的明星,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史記》人物描寫的主要手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