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元清統治時期作為外族入侵是否強詞奪理
再古代有這麼一種思想,
首先,中國就是華夏就是漢族,其他民族都是夷狄蠻戎。然後,入華夏者為華夏,意思是,願意投降中國,並且居住在中原地區,服從華夏的文化,禮儀,法律等等,那麼他就是華夏人。
而對於元清來說,當他們入主中原之後,也是學習漢族的律法,禮儀等,所以他們的曆史應該是中華民族史,而對於入主中原之前的曆史,就沒什麼關係了。
而蒙古帝國除了元之外的其汗國,更是跟中華民族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為什麼外族成功侵入統治華夏後都喜歡定都北京
因為那些都是北方外族。
曆史上哪次外族入侵對華夏文明危害最大
曆史上大的外族入侵有4次,晉末五胡亂華,蒙元滅宋,滿清入關,日本鬼子侵華。
下麵逐一分析一下各自的危害:
五胡亂華,五胡為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少數民族。這次入侵主要是在北方造成了長時間的戰亂,但是五胡那時候的文明程度很低,最後大多數反而被漢族同化,所以對華夏文明的影響並不大。
蒙元入侵,有人說元朝滅南宋,崖山之後無中國,中華文明確實在那之後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轉折。而且蒙元對漢人采取高壓政策,漢人很少能夠參與政治和進入管理階層。對漢族的殺戮也是很殘酷的,但是蒙元統治時間較短,蒙元和漢人的對立也很尖銳,蒙元也沒能真正征服漢人,所以這一次還不算最嚴重。當然好處也有,就是第一次將西藏納入了中華版圖。
滿清入關:如果不算日本侵華的話,那這一次對華夏文明的危害是最大的。滿清入關後,大肆篡改、銷毀文化典籍,然後搞了一個《四庫全書》,這部書幾乎包含了所有中國古代典籍,以前的史料和書籍被他們改了或者銷毀了,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古籍,都是在那個時候被修改或者刪減過的。而且滿清統治時間長,危害最大。
日本侵華:這是近代所有中國人記憶中的辱和痛楚,危害之大,自不必說。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
古代中國指的是中原地區,及華北地區,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製》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裏,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曆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曆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製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這裏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朝以後,雖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後建立的政權也自稱“中國”,但是並不代表它們就是中國政權。因為他們這個自稱的“中國”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即使曆史上的某個政權自稱中國政權,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國政權。根據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稱“華夏”、“中華”。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載奈良時代藤原廣嗣在公元740年(大唐開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蝦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二戰結束,日本國王在《終戰詔書》中還把日本稱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國顯然是兩國。判斷曆史上一個政權是否是中國政權,主要看它與前一個中國政權的關係,是以國內政權更換的形式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還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取代前一個中國政權。
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民族與文化的概念。中國是華夏漢族建立並以華夏漢族為主體的國家。古代中國人曆來就有抵抗外侵、保衛家園的光榮傳統,一旦有外族入侵,便會英勇反抗,絕不允許外來入侵者篡奪中華正統的地位。從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到嶽飛的“精忠報國”,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國人都奮起抵抗,無一不驗證了這一光榮傳統。孔子在論語中評價管仲說:“微管仲,吾其披發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什麼叫“披發左衽”? “披發左衽”的反義詞,就是“束發右衽”,也就是華夏漢族的發型服裝,是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的代表。可見,孔子也是把華夏漢族和華夏漢文化視為中華正統,不容外族取代中華正統。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這裏的“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
滿清入關,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之辨。他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學者黃宗羲所言,“明亡於闖賊,乃亡國也,亡於滿清,則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發左衽矣”。這裏的“亡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政權消亡,這裏的“亡天下”則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淪亡。 曆史學家顧誠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在漢族官紳看來,大順政權取代明朝隻是“易姓改號”,朱明王朝的掙紮圖存是宗室、皇親國戚、世襲勳臣之類“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紳士民沒有多大關係;而滿洲貴族的入主中原則是“披發左衽”(剃頭改製),“亡天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應當奮起反抗。”可見,明朝的民眾,已經把滿清入關與以前的改朝換代嚴格區分開來。以前的改朝換代,隻是中國內部的政權更換,滿清入關,則被視為外侵。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簡介: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是中華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曆史上的中國
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說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國家體製的出現(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製)。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原一帶的華夏部落逐步進入封建社會。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有三千年之久。現今確認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東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帝製國家,並擁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紀左右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曆史上,中國有著幾段輝煌時期,包括漢朝、隋唐、元朝和早清時期。中國在公元13世紀達到頂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文化及貿易中心。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藥為首的眾多發明對世界的曆史與科技發展有重要貢獻,並擁有發達的農業及手工業。
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逐漸崛起並開始向東擴張,中國的優勢逐漸消失。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標誌著中國被迫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半殖民地。由於文化和製度上無法滿足西方列強的野蠻要求,在遭遇一連串的軍事失敗和經濟入侵後,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台灣等多處領土。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建立了共和體製,結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但之後中國依然飽受國內外戰火之苦。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中國曆史朝代簡表:
夏:約前2071-約前1600
商:約前1600-約前1046
周:西周:前11世紀-前771
東周:前770-前771
春秋:前770-前256
戰國: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
漢:西漢:前206-公元23
東漢:25-220
三國:魏:220-265
蜀:221-263
吳:222-280
晉: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
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420-479
齊:479-502
梁:502-557
陳:557-589
北朝:北魏:386-534
東魏:534-550
北齊:550-557
西魏:535-557
北周:557-581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國:後梁:907-923
後唐:923-936
後晉:936-946
後漢:947-950
後周:951-960
十國:902-979
宋:北宋:960-1127
南宋:1127-1279
遼:907-1125
西夏:1038-1227
金:1115-1234
元:1279-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5000年華夏文明!
階梯新世界百科全書簡載:
公元前2698年:中國皇帝神農氏著《百草經》超過252種植物的介紹
公元前600年 :中國哲學家老子創立道家學派
公元前551年 :中國一名哲學係統的創始人孔子出生
公元前2世紀 :中國開始修建萬裏長城
105年:中國發明造紙技術
606年:中國舉行首次科舉考試
868年:世界上首部印刷出版的書《金剛經》在中國出版
1000年:中國完成了火藥的發明
1259年:蒙古統治者忽必烈大汗統治中國,建立元朝,由1279-1368年。
1333年:中國幹旱,水災,瘟疫,死亡人數達500萬
1421年:北京成為中國首都
1911年:中國成為民主共和國
1921年:**與李大釗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
1934年:**帶領長征並抵達延安建立政府1949年:中國革命,共產黨上台執政
1966年:**發動**
21世紀初的中國:
中國暫居為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8%-9.5%/年)
中國占據世界人口數目的第一位,土地麵積占第三位
全世界10個最高的建築物有6個位於中國,包括最高的“台北101”(目的建築高度超過台北101的建築在上海仍未完工)
中國-全世界五個常任理事國的一員
中國擁有全世界士兵數目最多的軍隊
中國是全世界三個擁有可以生產太空飛船技術的其中一個
2008年奧運會將在中國舉行
中國省級行政單位:
目前,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以及兩個特別行政區。
四個直轄市分別為: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簡稱京。位於華北平原西北端。初稱薊,春秋戰國時為燕都,遼時為陪都,稱燕京,金、元、明、清至民國初為都城,先後有中都、大都、北平、北京等稱號。1928年始設市。現轄16區、2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麵積1.68萬平方公裏。200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36.3萬人。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科學、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北京還是馳名中外的遊覽勝地,主要名勝古跡有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香山等。
上海
上海簡稱滬。地處中國東部海岸中段、長江入海口處。古為海邊漁村,春秋為吳國地,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封邑,宋設鎮,始稱上海,1927年設市。現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轄18區、1縣。全市麵積5800平方公裏。2002年末戶籍人口1334.7萬人。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上海還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商業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基地。
天津
天津簡稱津。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五大支流在此彙合流入渤海。金元時代稱直沽,為漕運要地,後設海津鎮,明初取天子津渡之意始稱天津並設衛,清為天津府治,1928年始設市。現轄15區3縣,為中央直轄市。全市麵積1.1萬多平方公裏。2002年末戶籍人口919.05萬人。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並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天津也是華北重要的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天津的名勝古跡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後宮、大沽口炮台,薊縣獨樂寺,黃崖關古長城及有“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重慶
重慶簡稱渝。位於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上遊。春秋戰國時為巴國地。隋唐屬渝州。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民黨政府陪都。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慶、萬縣、涪陵3個地級市和黔江地區行政區域設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下轄15區、4縣級市、17縣、4自治縣。全市麵積8.23萬平方公裏。2002年末,全市總人口3107萬人。重慶是綜合性工業城市,有長江三峽、枇杷山、縉雲山等旅遊勝地。
元朝和清朝就是外族征服了中國,正宗的華夏文化早就斷了,而如今也沒有複興中國正統文化。可當今的曆史為
為什麼要承認?一個企業要發展要構建自己的企業文化,一個國家複興自己的傳統文化也是無可厚非的。別聽什麼崖山明亡之類的謬論,那是小日本造的。再宋朝有啥好呢?最軟弱的朝代。
大分裂時期的春秋戰國,為何沒有外族敢禍亂中原?
中國現代,不斷被外族入侵,頻仍的入侵運動給中國連連形成要挾。但讓人不測的是處於社會動蕩不安,大團結期間的年齡戰國,雖偶有外族入侵,但卻沒有一個禍亂華夏,以至連外族的要挾都很少見。
事先華夏很亂,不是外族不想來是不敢來。年齡戰國期間是中國冷兵器期間曆史上兵戈最多程度最高的期間了,列國都是全民皆兵,統統為了和平運轉,能夠說是事先地球上最風險的地域。別說入主華夏,周邊諸族早就有多遠躲多遠。
華夏各諸侯國都是打鬥專業戶,尤其是戰國期間七雄都是在以強淩弱廝殺中活下來的精英,平常沒事就天天打。列國人數浩瀚、風氣刁悍,一人拿個棍子就有戰鬥力,布置幾十萬戎行不是什麼艱難的事,別的列國經濟、軍事、手藝等各方麵都遠比外族興旺。
事先周邊的外族包含南方的遊牧民族都還沒有那末弱小,因為事先沒有馬鞍,還說不上馬隊的全國,兵戈根本都是戰車加步卒,恰是華夏列國的剛強。
看累了吧,發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這衣服多少錢
今天去逛商場看中一件衣服,就問服務員多少錢,她不理我,我又問多少錢,她依然不理我。不知道各位兄弟有沒有經曆,碰到這種狗眼看人低的服務員,什麼態度啊?什麼素質啊?我當時就氣炸了雖然我是個?潘浚??患?衣服總買得起吧!我生氣地嗷一嗓子:服務員到底多少錢!?她終於轉過來了,說了句,我也是來買東西的,你有病吧?
夏、商、周、西晉、南朝陳是不是都是被外族滅掉的?
是不是外族要看你怎麼定義外族了。
古代中國不是用血統來界定華夷的,而是用文化。傳統儒家認為,認同並學習華夏民族文化的便是華夏民族,而華夏民族中認同並學習夷狄文化的就是夷狄。
如果這樣看的話,無論商周還是晉隋,都是華夏民族。
為什麼說有了管仲,華夏沒有亡於外族?
周朝將四方的非華夏民族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周朝因為西北的犬戎攻入鎬京遷都洛陽,史稱東周。
在管仲的時代,東夷已經不成氣候,西戎也被秦阻擋在中原之外。
但是少數民族對周朝的威脅比之前任何一個時代更為嚴重,南蠻的楚國越來越強大,而迫在眉睫的還有北狄。
北狄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好幾個民族的合稱,這一時期的北狄中,白狄、長狄、赤狄異常強大。他們因為遊牧特性而具有很強的侵略性。有人就曾歎息:“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這個夷就包括南蠻北狄。
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齊軍救燕。
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齊桓公采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
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
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到公元前655,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伐楚之役,抑製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
孔子說的大事,應該就是上麵這幾件事情。
從古至今威脅到中原大地的外族或外邦,自唐宋以來有哪些
唐朝主要是北方的突厥,還有西邊的吐蕃。
宋朝時期,先是契丹建立的遼國,然後是女真建立的金國,然後是蒙古的元朝,最終消滅南宋。
明朝前期,無疑就是北元殘餘勢力。比如土木堡之變。後期,主要是女真的後金國,也就是後來的清朝。
清朝前期的對手,主要是準格爾汗國,在西邊,一度很強大,從康熙到乾隆,最終消滅了這個強大的勢力。
後期就是西方列強了。
有沒有人骨子裏和我一樣隻認定自己隻繼承宋朝文化?在當今社會想要恢複我華夏在宋代被外族打斷的脊梁有沒
很少人骨子裏和你一樣隻認定自己隻繼承宋朝文化。在當今社會想要恢複華夏在宋代被外族打斷的脊梁已經沒有可能了,社會上那些蠅營狗苟,奴顏卑膝之輩也覺悟不了。好生過好自己的生活就錯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把元清統治時期作為外族入侵是否強詞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