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分析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在這篇小說中,作家講述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用生命繪製畢生傑作,點燃別人即將熄滅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頌了藝術家之間相濡以沫的友誼,特別是老藝術家貝爾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小說按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1至11節為開端。故事發生在華盛頓的格林尼治村,一個社會下層藝術家聚居的小區。主人公蘇艾和瓊珊是一對誌同道合的年輕畫家,她們租用同一間畫室並在一起生活、工作,隨著秋天的到來,一位不速之客———肺炎,開始在“ 藝術區”遊蕩。瓊珊不幸被感染,生命垂危。
第12至36節為發展。哀莫大於心死。盡管好友蘇艾鼓勵瓊珊要有信心戰勝病魔,但是瓊珊都不理睬,隻是癡癡地望著窗外凋零的藤葉。此刻的她,已放棄了主觀上求生的努力,而把生命寄予給隨風飄零的樹葉,深信當最後一片葉子掉下時,她也該離開人世了。
第37至50節為高潮。不落的藤葉使瓊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第51至55節為結局。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病逝。揭示葉子不落的謎底。 時間
人物與情節
十一月
瓊珊病倒
一天早晨
瓊珊病重
這天夜裏
貝爾曼畫常春藤葉
第二天早晨
瓊珊病危,貝爾曼生病
第三天天色剛明的時候
瓊珊病情轉好,貝爾曼被送到醫院
第四天
瓊珊脫離危險,貝爾曼在醫院去世 華盛頓廣場西南的一個小區,街道仿佛發了狂似的,分成了許多叫做“ 巷子”的小胡同。
『品味』 街道分成許多小胡同,作者說“ 街道仿佛發了狂似的”,風趣的風格,開篇就顯現出來了。
『體會』 這是環境描寫。歐·亨利有一種幽默的方式值得回味。難以想象,在年代上,他距離我們一百年不止,在幽默感的豐富上,他超越了我們一百倍。有一群人,他們拿著歐·亨利的小說,一遍一遍地看,咬著小指頭癡癡地笑,有時笑出眼淚來,他的幽默絕不是快餐式的幽默,分明是一種在想象力上的探索,又是一種對生活哲理的捕捉。
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做“ 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躡手躡腳,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
『品味』 采用幽默、風趣、俏皮、比擬的語言,渲染悲劇的喜劇色彩,讓讀者在俏皮的描寫中醒悟內在莊嚴的思想感情,在生動活潑中給人啟迪。
『體會』 交代了時間線索:十一月。作者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十分形象地寫出了肺炎流行的過程和危害。
他喝杜鬆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著他未來的傑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小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
『品味』 正麵描寫貝爾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愛講大話(傑作),牢騷滿腹——— 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鬱不得誌的失意老畫家。
『體會』 介紹貝爾曼,刻畫貝爾曼的肖像,也充滿俏皮和風趣;就在俏皮之中,一個落寞、潦倒、極有個性又極善良的老頭兒形象,活靈活現地站在我們麵前。
老貝爾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風流淚。他對這種白癡般的想法大不以為然,諷刺地咆哮了一陣子。
『品味』通過語言描寫,說明貝爾曼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體會』初見貝爾曼主要是通過外貌描寫告訴我們他是一個鬱鬱不得誌的老畫家。這裏由他的“不以為然”和“ 咆哮”讓我們在人物暴躁的性格和嗜酒成性中,看到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啊,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傑作———那晚最後的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牆上的。
『品味』側麵描寫了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冒雨畫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兩天就去世了。從而人格得到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得到展現。結尾揭示葉子是假的,在前文有幾處伏筆暗藏:(1)其它的葉子都落了,隻有這片葉子經曆兩天的狂風暴雨傲然挺立。(2)“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不動嗎?”(3)“ 仍舊有一片常春藤的葉子貼在牆上”的“貼”字。
『體會』一片常春藤葉子。它原本就不是一片葉子,也算不上一幅畫,可它卻超越了葉子和畫的含義:它像一位神醫,治愈了瓊珊的肺炎,給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它又像一麵鏡子,映照出貝爾曼老人的善良心靈,反射出偉大的舍己為人的精神光芒。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更有價值。
《最後一片長春藤葉》(歐亨利)全文
1、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原文
在華盛頓廣場西麵的一個小區裏,街道仿佛發了狂似地,分成了許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這些“巷子”形成許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線。一條街本身往往交叉一兩回。有一次,一個藝術家發現這條街有它可貴之處。如果一個商人去收顏料、紙張和畫布的賬款,在這條街上轉彎抹角、大兜圈子的時候,突然碰上一文錢也沒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因此,搞藝術的人不久都到這個古色天香的格林威治村來了。他們逛來逛去,尋找朝北的窗戶,18世紀的三角牆,荷蘭式的閣樓,以及低廉的房租。接著,他們又從六馬路買來了一些錫蠟杯子和一兩隻烘鍋,組成了一個“藝術區”。
蘇艾和瓊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層磚屋的頂樓設立了她們的畫室。“瓊珊”是瓊娜的昵稱。兩人一個是從緬因州來的;另一個的家鄉是加利福尼亞州。她們是在八馬路上一家“德爾蒙尼戈飯館”裏吃客飯時碰到的,彼此一談,發現她們對於藝術、飲食、衣著的口味十分相投,結果便聯合租下那間畫室。
那是五月間的事。到了十一月,一個冷酷無情,肉眼看不見,醫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裏潛躡著,用他的冰冷的手指這兒碰碰那兒摸摸。在廣場的東麵,這個壞家夥明目張膽地走動著,每闖一次禍,受害的人總有幾十個。但是,在這錯綜複雜,狹窄而苔蘚遍地的“巷子”裏,他的腳步卻放慢了。
“肺炎先生”並不是你們所謂的扶弱濟困的老紳士。一個弱小的女人,已經被加利福尼亞的西風吹得沒有什麼血色了,當然經不起那個有著紅拳關,氣籲籲的老家夥的常識。但他竟然打擊了瓊珊;她躺在那張漆過的鐵床上,一動也不動,望著荷蘭式小窗外對麵磚屋的牆壁。
一天早晨,那位忙碌的醫生揚揚他那蓬鬆的灰眉毛,招呼蘇艾到過道上去。
“依我看,她的病隻有一成希望。”他說,一麵把體溫表裏的水銀甩下去。“那一成希望在於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們不想活,情願照顧殯儀館的生意,這種精神狀態使醫藥一籌莫展。你的這位小姐滿肚子以為自己不會好了。她有什麼心事嗎?”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畫那不勒斯海灣。”蘇艾說。
“畫畫?——別扯淡了!她心裏有沒有值得想兩次的事情——比如說,男人?”
“男人?”蘇艾像吹小口琴似地哼了一聲說,“難道男人值得——別說啦,不,大夫;根本沒有那種事。”
“那麼,一定是身體虛弱的關係。”醫生說,“我一定盡我所知,用科學所能達到的一切方法來治療她。可是每逢我的病人開始盤算有多麼輛馬車送他出殯的時候,我就得把醫藥的治療力量減去百分之五十。要是你能使她對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樣發生興趣,提出一個總是,我就可以保證,她恢複的機會準能從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醫生離去之後,蘇艾到工作室裏哭了一聲,把一張日本紙餐巾擦得一團糟。然後,她拿起畫板,吹著拉格泰姆音樂調子,昂首闊步地走進瓊珊的房間。
瓊珊躺在被窩裏,臉朝著窗口,一點兒動靜也沒有。蘇艾以為她睡著了,趕緊停止吹口哨。
她架起畫板,開始替雜誌畫一幅短篇小說的鋼筆畫插圖。青年畫家不得不以雜誌小說的插圖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而這些小說則是青年作家為了鋪平文學道路而創作的。
蘇艾正為小說裏的主角,一個愛達荷州的牧人,畫上一條在馬匹展覽會裏穿的漂亮的馬褲和一片單眼鏡,忽然聽到一個微弱的聲音重複了幾遍。她趕緊走到床邊。
瓊珊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她望著窗外,在計數——倒數上來。
“十二,”她說,過了一會兒,又說“十一”;接著是“十”、“九”;再接著是幾乎連在一起的“八”和“七”。
蘇艾關切地向窗外望去。有什麼可數的呢?外麵見到的隻是一個空蕩蕩、陰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幛磚屋的牆壁。一標極老極老的常春藤,糾結的根已經枯萎,樊在半牆上。秋季的寒風把藤上的葉子差不多全吹落了,隻剩下幾根幾乎是光禿禿的藤枝依附在那堵鬆動殘缺的磚牆上。
“怎麼回事,親愛的?”蘇艾問道。
“六。”瓊珊說,聲音低得像是耳語,“它們現在掉得快些了。三天前差不多有一百片。數得我頭昏眼花。現在可容易了。喏,又掉了一片。隻剩下五片了。”
“五片什麼,親愛的?告訴你的蘇艾。”
“葉子,常春藤上的葉子。等最後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難道大夫沒有告訴你嗎?”
“喲,我從沒聽到這樣荒唐的話。”蘇艾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數落地說,“老藤葉同你的病有什麼相幹?你一向很喜歡那株常春藤,得啦,你這淘氣的姑娘。別發傻啦。我倒忘了,大夫今天早晨告訴你,你很快康複的機會是——讓我想想,他是怎麼說的——他說你好的希望是十比一!喲,那幾乎跟我們在紐約搭街車或者走過一幛新房子的工地一樣,碰到意外的時候很少。現在喝一點兒湯吧。讓蘇艾繼續畫圖,好賣給編輯先生,換了錢給她的病孩子買點兒紅葡萄酒,也買些豬排填填她自己的饞嘴。”
“你不用再買什麼酒啦。”瓊珊說,仍然凝視著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湯。隻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後的藤葉飄下來。那時候我也該去了。”
“瓊珊,親愛的,”蘇艾彎著身子對她說,“你能不能答應我,在我畫完之前,別睜開眼睛,別瞧窗外?那些圖畫我明天得交。我需要光線,不然我早就把窗簾拉下來了。”
“你不能到另一間屋子裏去畫嗎?”瓊珊冷冷地問道。
“我要呆在這兒,跟你在一起。”蘇艾說,“而且我不喜歡你老盯著那些莫名其妙的藤葉。”
“你一畫完就告訴我。”瓊珊閉上眼睛說,她臉色慘白,靜靜地躺著,活像一尊倒塌下來的塑像,“因為我要看那最後的藤葉掉下來。我等得不耐煩了。也想得不耐煩了。我想擺脫一切,像一片可憐的、厭倦的藤葉,悠悠地往下飄,往下飄。”
“你爭取睡一會兒。”蘇艾說,“我要去叫貝爾曼上來,替我做那個隱居的老礦工的模特兒。我去不了一分鍾。在我回來之前,千萬別動。”
老貝爾曼是住在樓下底層的一個畫家。他年紀六十開外,有一把像米開朗琪羅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從薩蒂爾似的腦袋上順著小鬼般的身體卷垂下來。貝爾曼在藝術界是個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畫筆,還是同藝術女神隔有相當距離,連她的長袍的邊緣都沒有摸到。他老是說就要畫一幅傑作,可是始終沒有動手。除了偶爾塗抹了一些商業畫或廣告畫之外,幾年沒有畫過什麼。他替“藝術區”裏那些雇不起職業模特兒的青年藝術家充當模特兒,掙幾個小錢,他喝杜鬆子酒總是過量,老是嘮嘮叨叨地談著他未來的傑作。此外,他還是個暴躁的小老頭兒,極端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卻認為自己是保護樓上兩個青年藝術家的看家惡狗。
蘇艾在樓下那間燈光暗淡的小屋子裏找到了酒氣撲人的貝爾曼。角落裏的畫架上繃著一幅空白的畫布,它在那兒靜候傑作的落筆,已經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瓊珊的想法告訴了他,又說她多麼擔心,惟恐那個虛弱得像枯葉一般的瓊 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聯係,真會撒手而去。
老貝爾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風流淚,他對這種白癡般的想法大不以為然,連諷帶刺地咆哮了一陣子。
“什麼話!”他嚷道,“難道世界上竟有這種傻子,因為可惡的藤葉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輩子也沒有聽到過這種怪事。不,我沒有心思替你當那無聊的隱士模特兒。你怎麼能讓她腦袋裏有這種傻念頭呢?唉,可憐的小瓊珊小姐。”
“她病得很厲害,很虛弱,”蘇艾說,“高燒燒得她疑神疑鬼,滿腦袋都是希奇古怪的念頭。好嗎,貝爾曼先生,既然你不願意替我當模特兒,我也不勉強了。我認得你這個可惡的老——老貧嘴。”
“你真女人氣!”貝爾曼嚷道,“誰說我不願意?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經說了半天,願意替你替你效勞。天哪!像瓊珊小姐那樣好的人實在不應該在這種地方害病。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那麼我們都可以離開這裏啦。天哪!是啊。”
他們上樓時,瓊珊已經睡著了。蘇艾把窗簾拉到窗檻上,做手勢讓貝爾曼到另一間屋子裏去。他們在那兒擔心地瞥著窗外的常春藤。接著,他們默默無言地對瞅了一會兒。寒雨夾著雪花下個不停。貝爾曼穿著一件藍色的舊襯衫,坐在一翻轉過身的權充岩石的鐵鍋上,扮作隱居的礦工。
第二天早晨,蘇艾睡了一個小時醒來的時候,看到瓊珊睜著無神的眼睛,凝視著放下末的綠窗簾。
“把窗簾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聲音命令著。
蘇艾困倦地照著做了。
可是,看那!經過了漫漫長夜的風吹雨打,仍舊有一片常春藤的葉子貼在牆上。它是藤上最後的一片了。靠近葉柄的顏色還是深綠的,但那鋸齒形的邊緣已染上了枯敗的黃色,它傲然掛在離地麵二十來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麵。
“那是最後的一片葉子。”瓊珊說,“我以為昨夜它一定會掉落的。我聽到刮風的聲音。它今天會脫落的,同時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蘇艾把她困倦的臉湊到枕邊說,“如果你不為自己著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麼辦呢?”
但是瓊珊沒有回答。一個準備走上神秘遙遠的死亡道路的心靈,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哀的了。當她與塵世和友情之間的聯係一片片地脫離時,那個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總算熬了過去。黃昏時,她們看到牆上那片孤零零的藤葉仍舊依附在莖上。隨夜晚同來的北風的怒號,雨點不住地打在窗上,從荷蘭式的低屋簷上傾瀉下來。
天色剛明的時候,狠心的瓊珊又吩咐把窗簾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葉仍在牆上。
瓊珊躺著對它看了很久。然後她喊喊蘇艾,蘇艾正在煤卸爐上攪動給瓊珊喝的雞湯。
“我真是一個壞姑娘,蘇艾,”瓊珊說,“冥冥中有什麼使那最後的一片葉子不掉下來,啟示了我過去是多麼邪惡。不想活下去是個罪惡。現在請你拿些湯來,再弄一點摻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麵小鏡子給我,用枕頭替我墊墊高,我想坐起來看你煮東西。”
一小時後,她說:
“蘇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灣寫生。”
下午,醫生來,他離去時,蘇艾找了個借口,跑到過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醫生抓住蘇艾瘦小的、顫抖的手說,“隻要好好護理,你會勝利。現在我得去樓下看看另一個病人。他姓貝爾曼——據我所知,也是搞藝術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紀,身體虛弱,病勢來得很猛。他可沒有希望了,不過今天還是要把他送進醫院,讓他舒服些。”
第二天,醫生對蘇說:“她已經脫離危險,你成功了。現在,你隻需要好好護理,給她足夠的營養就行了。”
那天下午,蘇艾跑到床邊,瓊珊靠在那兒,心滿意足地在織一條毫無用處的深藍色戶巾,蘇艾連枕頭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話要告訴你,小東西。”她說,“貝爾曼在醫院裏去世了。他害肺炎,隻病了兩天。頭天早上,看門人在樓下的房間裏發現他難過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濕透了,冰涼冰涼的。他們想不出,在那種淒風苦雨的的夜裏,他究竟是到什麼地方去了。後來,他們找到了一盞還燃著的燈籠,一把從原來地方挪動過的梯子,還有幾去散落的的畫筆,一塊調色板,上麵和了綠色和黃色的顏料,末了——看看窗外,親愛的,看看牆上最後的一片葉子。你不是覺得納悶,它為什麼在風中不飄不動嗎?啊,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傑作——那晚最後的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牆上的。”
2、作品介紹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The Last Leaf),又譯作《起死回生的瓊珊》、《最後一片葉子》、《兩個病人》等,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創作於1907年的作品。小說講述了老畫家費曼為了使患肺炎的年輕女畫家蓮安獲得生的希望,在一個夜晚冒著暴風雨在牆上畫上了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因而不幸罹患肺炎去世的故事。全文語言幽默,結構巧妙,特別是結尾出人意料,給人以極大的震撼。
3、作者簡介
歐·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於傳奇性,當過藥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後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獄,並在監獄醫務室任藥劑師。他創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為了給女兒買聖誕禮物,但基於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國藥典的編者的名字作為筆名。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總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也稱作《賢人的禮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以及《二十年後》被編入上海初中八年級語文課本。《最後一片常春藤葉》被編入上海九年級語文課本及人教版高一課本。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中為什麼說貝爾曼最後畫的一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貝爾曼最後畫的那一片藤葉給了瓊珊活著的希望,給他那顆已快死的心注入了一絲綠色:隻要那片藤葉不掉,樹上還有藤葉,他就還有理由撐下去。貝爾曼的那一片藤葉給了人希望並救了那個幾近絕望的人,所以那片藤葉是他的傑作。 在當時看來“肺炎”一下子就擊倒幾十個受害者,這說明這種病很棘手,人不易救住,因此蘇艾和老貝爾曼憂心忡忡卻無能為力。至於瓊珊卻出人意料地得救了,那是因為他還有一絲渺茫的希望存在:隻要那棵樹上還有藤葉,他就有理由或者借口繼續。這個結果是有點出乎意料,但是人隻要有希望,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克服。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 中 常春藤葉的象征意義是什麼。
1、象征意義
對瓊珊而言:表層義:葉子的飄落;隱喻義:生命的飄逝——玄想,“當最後一片葉子掉下來,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點,生存寄托。
對貝爾曼而言:“絕筆”。表層義:冒雨畫上去的葉子,藝術生涯最後的作品;隱喻義:維係生命的葉子,人生最精彩的傑作。
2、原文簡介
《最後一片葉子》,又譯《最後的常春藤葉》,主人公是瓊珊、蘇艾、貝爾曼。文中作者著力挖掘和讚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們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著實讓我們為瓊西的命運緊張了一番,為蘇艾的友誼感歎了一回,為貝爾曼的無私震撼了一次。
3、作者簡介
歐·亨利(英語: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有時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20世紀初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他少年時曾一心想當畫家,婚後在妻子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後因在銀行供職時的賬目問題而入獄,服刑期間認真寫作,並以“歐·亨利”為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引起讀者廣泛關注。他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風格獨特,以表現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語言幽默、結局出人意料(即“歐·亨利式結尾”)而聞名於世。
最後一片葉子主要內容
《最後一片葉子》它描寫患肺炎的窮學生瓊西看著窗外對麵牆上的常春藤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說,最後一片葉子代表她,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一個偉大的畫家,在聽完休易講述完室友瓊西的故事後,在最後一片葉子飄落,下著暴雨的夜裏,用心靈的畫筆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編造了一個善良且真實的謊言,而自己卻從此患上肺炎,去世了。
本文描寫了幾個窮畫家之間患難與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貝爾曼這個舍己為人,給他人希望的老畫家的動人形象。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依然留在古老的窗外;瓊西也綻放出了往日的笑容,變得開朗樂觀;偉大的畫家貝爾曼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歐亨利最後一片常青藤葉 鑒賞
整篇小說,作者對於體現主題的主人公貝爾曼的描寫並不多,大都采用了側麵烘托。甚至連最感人的貝爾曼畫葉子的鏡頭都沒寫。但我們仍可以強烈感受到貝爾曼老人火一樣的熱情和舍己為人的精神。而且小說給了我們足夠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想象到,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可憐的老人是怎樣冒雨踉踉蹌蹌爬到離他二十英尺的地方,顫抖著調拌著黃色和綠色,在牆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同時也毫不保留地獻出了生命……
當然,瓊珊的康複僅有貝爾曼為之犧牲的最後一片葉子是不夠的,還需要瓊珊自己的力量來戰勝病魔。在瓊珊患肺炎病危的時刻,醫生為什麼既不判她“ 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說一切看她自己呢?就是因為在生與死、抗爭與屈服之間,隻有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瓊珊的病果然康複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關鍵是看你自己有沒有信心,能不能去麵對,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它。瓊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穀,但她在貝爾曼用生命換來的最後一片藤葉的鼓舞下,她重新振作起來,直到康複。她是一位戰勝了困難的勇敢者、勝利者!
綜觀全文,可以看出這篇小說極具思想性,它既沒有驚天動地扣人心弦的情節,也沒有更多的華麗的辭藻。但它以崇高的思想作為整篇小說的支柱,含義深邃。或許這也是歐·亨利的成功之處吧!
歐亨利中英文簡介及《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簡介如題 謝謝了
故事梗概 《最後一片葉子》,一譯《最後的長春藤葉》,主人公是瓊西、蘇、貝爾門。它描寫患肺炎的窮學生瓊西看著窗外對麵牆上的常春藤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說,最後一片葉子代表她,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一個偉大的畫家,在聽完蘇講述完同學瓊西的故事後,在最後一片葉子飄落,下著暴雨的夜裏,用心靈的畫筆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長春藤葉,編造了一個善良且真實的謊言,而自己卻從此患上肺炎,一病不起。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依然留在古老的牆麵;瓊西也綻放出了往日的笑容;偉大的畫家貝爾曼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文中作者著力挖掘和讚美小人物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們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願望。最後一片葉子”的故事,讓我們著實為瓊西的命運緊張了一番,為蘇的友誼感歎了一回,為貝爾門的博愛震撼了一次。 長春藤葉的英文原文: In a little district west of Washington Square the streets have run crazy and broken themselves into small strips called "places." These "places" make strange angles and curves. One Street crosses itself a time or two. An artist once discovered a valuable possibility in this street. Suppose a collector with a bill for paints, paper and canvas should, in traversing this route, suddenly meet himself coming back, without a cent having been paid on account! So, to quaint old Greenwich Village the art people soon came prowling, hunting for north windows and eighteenth-century gables and Dutch attics and low rents. Then they imported some pewter mugs and a chafing dish or two from Sixth Avenue, and became a "colony." At the top of a squatty, three-story brick Sue and Johnsy had their studio. "Johnsy" was familiar for Joanna. One was from Maine; the other from California. They had met at the table d'h?te of an Eighth Street "Delmonico's," and found their tastes in art, chicory salad and bishop sleeves so congenial that the joint studio resulted. That was in May. In November a cold, unseen stranger, whom the doctors called Pneumonia, stalked about the colony, touching one here and there with his icy fingers. Over on the east side this ravager strode boldly, smiting his victims by scores, but his feet trod slowly through the maze of the narrow and moss-grown "places." Mr. Pneumonia was not what you would call a ch 查看原帖>>
歐.亨利~《最後一片常春藤葉》中貝爾曼畫葉的情節補寫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風雨卻絲毫沒有要減弱的意思。
老畫工在昏暗的屋子裏蹣跚了幾步,好幾次站起來又坐下去。
看這個天氣,恐怕天亮之後常春藤的葉子就要掉光了吧!
樓上的那個小丫頭……
不能再猶豫了!老畫工向外走去。
淒風苦雨的夜幕之中,光禿禿的枝椏正靜靜的立著,仿佛等待中的死神,天一亮就會從窗口悄悄帶走年輕姑娘的生命。
仔細比量了一番之後,老畫工架好梯子,帶著調色盤和畫筆爬了上去。
雨水打在身上,再被風一吹,老畫工覺得身上冰涼涼的,手指好像要凍僵握不住畫筆了一樣。
但畫筆依然被握住了,隨著微微顫抖的手在牆上描繪,上色。
……
顫巍巍的從梯子上下來的老畫工抬頭,看著自己的傑作——那是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靠近莖部仍然是深綠色,可是鋸齒形的葉子邊緣已經枯萎發黃,它傲然掛在一根離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這是我這輩子最好的作品了……”他喃喃自語道,渾渾噩噩的往回走著。
跌跌撞撞地推開門,老畫工倒在地上,渾身無力直至意識漸漸模糊消失。在終於昏過去的前一刻,他隱隱約約的嘟囔道:“一定要活下去啊,小瓊西……”
最後的常春藤葉一課中的最後一片葉子象征了什麼
象征了希望,那永不褪色的綠,給人以信念的堅持,讓人努力的活下去。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寫作背景
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裏一位不得誌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藥劑師、?事、辦事員、製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誌,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曆、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麵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鬱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家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準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係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麵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曆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淒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讚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麵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郭俊峰)距華盛頓州不遠的北卡羅來納州有一個名叫格林斯波羅的小鎮。1862年9月11日,小鎮裏一位不得誌的醫生和他美麗纖弱的妻子生了一個大眼睛、不大強壯的孩子。誰也不曾想到,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孩子以歐·亨利的筆名平步文壇,成為一個深受美國和世界讀者喜歡的偉大小說家,並且在百年之後仍然保持著長久的影響和魅力。
歐·亨利的人生之路崎嶇、艱苦而又不幸,他三歲喪母,15歲就走向社會,從事過牧童、藥劑師、?事、辦事員、製圖員、出納員等多種職業。1889年,他和羅琦不顧她父母的反對私奔成婚,並在年輕妻子鼓勵下走上創作道路,創辦《滾石》雜誌,發表幽默小品。後來,他因挪用銀行資金被判五年徒刑。出獄後,他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每周為世界報提供一個短篇,但因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加之飲酒過度,終於1910年6月5日在紐約病逝。
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的美國,隨著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發展,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露突出。歐·亨利長期生活在下層,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使他對這些矛盾心感身受。曲折的人生、豐富的經曆、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觀察,使他情不自禁地把社會的各種現象形象地概括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貧窮艱辛,道貌岸然的上流騙子,巧取豪奪的金融寡頭,肆無忌憚的買賣官爵,小偷、強盜、流浪漢的生活,以及失業、犯罪等等。對貧民他充滿了同情,對資產階級剝削者從不同角度予以批判與揭露,道出了下層勞動群眾對剝削、壓迫的憤怒反抗與心聲。
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歐·亨利的詩歌創作反映了他對自然、人生所麵臨的社會矛盾的態度,他寫小鳥、古老的村莊,歌頌流浪者,以陰鬱的筆調吟頌“唱催眠曲的男孩”,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但因數量少、成就不大,因而影響很小。相反,他的許多書信倒是精彩的隨筆,他同編輯談生活,談創作,表達作者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思想。歐·亨利的代表作品是《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讚美詩》和《最後一片葉子》。其著名小說還有《黃雀在後》、《市政報告》、《配供家具的客房》、《雙料騙子》等,真實準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使一係列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展現在讀者麵前,也使他在世界短篇小說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有人曾將他比做“美國的莫泊桑”,這是有其道理的。
幽默是美國的文學傳統之一。從華盛頓·歐文開始,許多作家都善於寫那些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歐文的幽默是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諷刺;馬克·吐溫的幽默以充滿俚語的口語,滑稽、俏皮的描寫和極誇張的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理;歐文·肖的幽默則在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風趣上。歐·亨利承襲這一傳統,受同時代作家的影響,加之一生經曆坎坷,使得他獨特的幽默與眾不同——充滿了辛酸的笑聲,在誇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鬱、淒楚的情緒。讀《麥琪的禮物》讓人苦笑,讀《警察與讚美詩》讓人悲涼辛酸。這種“含淚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具有長久的藝術魅力。
處理小說的結尾,是歐·亨利最具創造性的貢獻,也使他在美國和世界文學史上享有盛名。他善於戲劇性地設計情節,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勾勒矛盾,最後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使讀者感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稱奇。但由於作者寫作速度快且多,這種手法運用過多過濫,不免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端。
歐·亨利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擁有廣大讀者。這次出版的《歐·亨利全集》重譯了包括詩歌在內的全部作品。希望能給所有喜歡歐·亨利的讀者提供一個最新、最全的版本,以便能夠更加全麵深刻地了解歐·亨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社會。
歐?亨利小說的主人公常常是社會的下層人物,諸如受人支使的店員、窮困潦倒的畫匠、經濟拮據的辦事員、一籌莫展的醫生、走投無路的小偷等等。膾炙人口的《最後一片葉子》則是描寫了幾個窮畫家之間患難與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貝爾曼這個舍己為人的老畫家的動人形象。
如果說貝爾曼是那堵鬆動殘缺的磚牆,那麼喬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麵的藤枝;如果說貝爾曼是那株極老極老的常春藤,那麼喬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葉子。
喬安西年輕的生命在風吹雨打的漫漫長夜中一點點被剝蝕,生命的火光在一點點微弱下去。哀莫大於心死,對這淒風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喬安西,把這最後一片藤葉作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為最後一絲與世界的微弱牽連,作為放棄生命的理由。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沒有了生命力的敗葉一樣,往下飄”,飄向那未知的虛無,永久的黑暗。
貝爾曼是整篇小說的靈魂,但他在本來就篇幅頗短的小說中出場的次數極少。關於他的語言與行動有寥寥數筆,從幾句對白中,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脾氣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雙紅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淚”。然而,就是他,成了喬安西與休易的保護神,他用生命換來的傑作,實現了他一生的夙願。那“鋸齒形邊緣已經枯黃”的最後一片藤葉卻“頑強地掛在離地麵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這不隻是一片藤葉,它是老貝爾曼不死的生命的結晶,是喬安西與塵世和友情之間的聯係,是這苦難的世界上窮人之間的一絲溫情。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涼的一個“即將踏上黃泉路的人的心靈”,它經受了怒號的北風,傾瀉的雨水。“喬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著”,她沒有理由再逃避,沒有理由讓自己本應年輕而旺盛的生命衰頹下去,“不知是怎麼鬼使神差的,那片葉老掉不下來,可見我原來心緒不好。想死是罪過。”
那麼,貝爾曼並沒有死,他的靈魂,他的希望,他整個的生命之光全集結在這片葉子上了。這最後的一片葉子,這淒風苦雨中的葉子,也是貝爾曼顛沛流離坎坷一生的最後一個亮點。
小說的結尾突如其來卻又在情理之中,作者並未正麵描述貝爾曼用生命畫出那片藤葉的場景,隻是在結尾以休易之口轉述。謎底一揭開,小說達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結尾,小說至此戛然而止。作者總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談,如訴家常,既無跌宕起伏也無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緩緩進行,不動聲色地向讀者敘述一個故事。結尾時卻重筆一戳,露出機關,使人恍然大悟,歎為觀止。因為在前文中我們絲毫看不出老畫家畫葉救人的任何端倪,結尾卻揭示出一個人生奇跡,作品潛在的藝術光彩奇跡般地閃耀出來,於平靜中掀起波瀾,兜筆轉勢。歐?亨利式的結尾的魅力恰在於此。回味全篇,老貝爾曼才是小說的主角,全篇的精神。
《最後一片葉子》另一顯著的特色在於對“情節空白”的運用,老貝爾曼“畫葉”的行動本應是作品關鍵所在,作者卻沒有實寫。隻有結尾處休易向讀者簡單透露了貝爾曼畫藤葉而死的事實,但對他的具體行為卻不著一筆,這樣,在整篇小說的情節結構中留下了一大塊空白,似乎缺少了對整篇小說因果鏈條的一個完整印象――作者沒有講述故事的“中間部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這樣,從接受美學角度講,情節的創造、補充則需要文本的閱讀者的繼續完成。對於風雨之夜的情形,讀者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想象,去再造。這樣,小說的表麵情節逐漸淡化而退為內化,使表麵的事件的前後銜接轉而為心理感情的合理發展,對整部作品的合理解釋不在於外部的單純情節,而在於內部的情感情節,讀者心靈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使小說的情節更加豐富而理想化了。
出人意外而又懾人心魄的結局處理與對“情節空白”手法的運用,正是《最後一片葉子》的藝術匠心所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