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賢明的成語
黜陟幽明——指黜退昏愚的官員,晉升賢明的官員。
妒能害賢——賢、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賢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更令明號——重新申明號令。說明賢明君主應當取信於民。
犁牛騂角——比喻劣父生賢明的兒女。同“犁生騂角”。
犁牛之子——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於其子的賢明。
犁生騂角——指雜色牛生純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賢明的兒女。
女中堯舜——堯舜:傳說中的上古賢明君主。婦女中的賢明人物。古代多稱頌執政的女王。
徙宅之賢——相傳孟軻的母親為了教育好他,三次遷居,改變環境。形容母教賢明。
陽春有腳——用以稱譽賢明的官員。
堯鼓舜木——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鼓:諫鼓;木:箴木。堯門旁設諫鼓,舜門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賢明,能隨時接受意見,聽取忠告。
源清流淨——源頭的水清,下遊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連,事物的本原好,其發展和結局也就好;或領導賢明,其下屬也廉潔。同“源清流潔”。
源清流清——源頭的水清,下遊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連,事物的本原好,其發展和結局也就好;或領導賢明,其下屬也廉潔。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潔”、“源清流淨”。
擇木而棲——棲:棲息。鳥兒選擇合適的樹木棲息。舊時比喻選擇賢明君主,為其效命。
至聖至明——至:極。最神聖最賢明。舊時用以稱頌帝王。
形容讓人接受的成語
【抱殘守闕】:①守著殘缺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謂篤守古學古道。③喻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堅持著做。
【唱高和寡】:曲調高深,知音很少。比喻高雅深奧的詩文和其他藝術作品很難被大眾理解接受。
【超乎尋常】: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外,極不公平、極粗魯或極不正義。
【吃裏扒外】:接受這一方麵的好處,卻為那一方麵賣力。也指將自己方麵的情況告訴對方。
【吃裏爬外】:接受這一方麵的好處,卻為那一方麵賣力。也指將自己方麵的情況告訴對方。
【辭多受少】:辭:推辭掉。受:接受。推辭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從諫如流】:諫:直言規勸。聽從規勸像流水一樣自然。形容樂於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
【從善如流】:從:聽從;善:好的,正確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
【從善若流】: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同“從善如流”。
【打圓場】:調解糾紛,從中說和,使幾方麵都能接受,從而使僵局緩和下來。
【蹈其覆轍】:蹈:踩;覆:顛倒;轍:車跡,指道路。重走別人翻車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訓,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
【道大莫容】: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後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
【分文不受】:分:指銀子計量的最小單位;文:指製錢的最小單位。一個錢也不接受。比喻不計報酬。
【奉令承教】:奉:遵從;承:接受。遵從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別人的命令、意圖去辦事。
【奉命承教】:奉:敬受;承教:接受教誨。指奉行命令,接受教誨。
【敢不承命】:敢:反語,“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麼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麼敢不接受你的意見呢?。
【格格不納】:指難以接受。
【孤行己見】: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
【孤行己意】: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
【盥耳山棲】:盥:洗;棲:居住。相傳遠古時隱士許由,不願接受堯帝的封讓,躲到山裏,用穎水洗耳,以免受傳言的汙染。比喻隱居不仕。
【紅爐點雪】:大火爐裏放進一點雪,立即融化。比喻領悟、接受迅速,思想改變快。
【互為表裏】:甲為乙的外表,乙為甲的內裏。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渾掄吞棗】:比喻籠統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同“渾淪吞棗”。
【渾淪吞棗】:整個地吞下棗子。比喻籠統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計勞納封】:計:考定,計算;納封:接受封賞。根據付出的勞動而接受封賞。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
【敬謝不敏】:謝:推辭;不敏:不聰明,沒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夠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辭做某事的婉辭。
【久束濕薪】:長期捆著的潮濕柴草。比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蹶角受化】:蹶角:叩頭;受化:接受文化。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國人來中國朝貢,接受教化。形容聲威極大。
【軍令狀】:指接受軍令後寫的保證書,如不能完成任務,願依軍法受懲。泛指接受某項重大任務後寫的保證書。
【開門受徒】:受:接受。舊指自立門戶,接收學徒,講學傳藝。
【口傳耳受】:教者言語相傳,學者傾聽接受。指教和學。
【口耳相承】:指接受傳聞。
【攬權納賄】:攬:把持。納:接納。把持權勢,並接受賄賂。
【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論功受賞】:評定功勞,接受賞賜。
【綿言細語】:綿:柔軟。綿言:柔和的語言。細語:低細的語句。指說話時聲音柔和細微,使人容易接受。
【明推暗就】:表麵上推拒,暗地裏接受。形容裝腔作勢、假意拒絕的樣子。
【冥頑不化】:冥:昏昧;頑:愚蠢;不化:不接受教化。愚昧頑固,不接受教化。形容人非常頑固,不通情達理。
【納諫如流】:納:采納,接受;諫:舊指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如流:迅速。接受勸諫就像流水那樣自然。形容非常樂意聽取別人意見。
【納善如流】:納:采納,接受;善:好的建議和意見。形容虛心接受別人的好建議好意見,像水順流而下一樣自然順暢。
【拈輕怕重】:指接受任務時揀輕的擔子挑,怕挑重擔。
【徘徊不定】:在難於接受的或同樣緊迫的兩者之間作出抉擇時為難猶豫。
【裒多益寡】:裒:減少;:增補。拿多餘的一方,增加給缺少的一方。比喻多接受別人的意見,彌補自己的不足。
【謙讓未遑】:遑:閑暇。謙讓都來不及。指不好意思接受別人的推崇。
【卻之不恭】: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任賢受諫】:賢:有德有才的人。任用有才德的人,接受勸諫。
【善人能受盡言】:品行好的人能接受別人的意見。
【深閉固拒】:固:堅決;距:同“拒”,拒絕。形容堅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
【生吞活剝】: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現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
【師心自任】:師心:以心為師,這裏指隻相信自己;自任: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師心自是】:師心:以心為師,這裏指隻相信自己;自是: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師心自用】:師心:以心為師,這裏指隻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拭麵容言】:拭:擦;拭麵:擦去別人吐在自己臉上的唾沫;容言:聽取別人意見。泛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受命於天】:古代統治階級為鞏固統治地位,宣揚“君權神受”論,說他們作帝王是順從天意,接受天命。
【受命於危難之間】:在危急困難的時刻接受任命,擔當重任。
【受之無愧】:受:接受,得到。得到某種獎勵或榮譽沒有什麼可慚愧的。
【受之有愧】:指接受某種饋贈和獎賞心裏感到慚愧。多用作自謙之辭。
【授受不親】: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家束縛男女的禮教。
【水潑不進】:比喻一個人不接受意見或者一個單位拒絕和外界來往。
【私相授受】:授:給予;受:接受。指不是公開的給予和接受。
【四海承風】:指全國都接受教化。
【討價還價】:討:索取。買賣東西,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複爭議。也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複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聞過則喜】:過:過失;則:就。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表示歡迎和高興。指虛心接受意見。
【五丈灌韮】:用來諷刺那些思想保守,守著老一套,拒絕接受先進經驗的人。
【先入為主】: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先入之見】:指在對某事物進行調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指成見。
【心胸開闊】:心胸:思想,氣量。思想坦率接受力強,並非小心眼,心智並不狹窄。
【信受奉行】:信:信仰;奉:執行。接受教誨,虔敬奉行。比喻堅信不移,奉行不悖。
【虛己受人】: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
【虛己以聽】:形容接受意見的態度誠懇。
【陽阿薤露】:《陽阿》和《薤露》都是古歌曲名,是春秋時中等水平的歌曲。比喻能為較多的人所接受的文藝作品。
【堯鼓舜木】: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鼓:諫鼓;木:箴木。堯門旁設諫鼓,舜門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賢明,能隨時接受意見,聽取忠告。
【要價還價】:買賣東西,賣主要價高,買主給價低,雙方要反複爭議。也比喻在進行談判時反複爭議,或接受任務時講條件。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一指蔽目】:蔽:遮擋。一個指頭遮住自己的眼睛,就什麼也看不見了。比喻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
【移禍枯桑】:比喻甲方直接受害,乙方也不免受到牽連。
【以水投石】:比喻意見相左,不能為對方所接受。
【玉琢成器】:琢:雕。玉石隻有經過雕琢,才能成器物。比喻人隻有接受教育才能有成就。
【再蹈覆轍】:再:重複;蹈:踩、踏;轍:車跡、道路。重複走翻車的道路,指不接受教訓。
【掌上明珠】:比喻接受父母疼愛的兒女,特指女兒。
【掌上珍珠】:放在手掌裏的珍珠。比喻接受父母疼愛的兒女,特指女兒。
【招權納賄】:招權:弄權,攬權;納賄:接受賄賂。抓權力,受賄賂。
【招權納賂】:把持權勢,接受賄賂。
【照單全收】:指按照禮單的數目全部接受。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知道的就毫無保留全說出來,聽的則一句不差全部接受采納。
【鍾離委珠】:委:拋棄;鍾離:東漢人鍾離意。鍾離拋棄定珠。比喻不接受來路不正的贓物。
【子罕辭寶】:比喻拒絕接受別人的珍貴物品。
形容皇帝的成語
知人善任 仁厚節儉 休息養民 民富國強 善用人材 節儉愛民 宣揚儒術,為人苛察,法紀嚴肅,內政修明,明章之治 節儉愛民,氣度恢宏,從諫如流,撫定內外 勵精圖治,任賢革新 勵精圖治,革新稅法 整飭綱紀,銳意圖治,好賢求治,為人明察 寬厚著稱,恭儉愛民,銳意求治,通達儒術,不事征伐,體察民隱,整飭綱紀,仁厚禮賢,省刑減賦;政治寬和,愛恤民命,睦鄰安邊,勤政愛民,納言求治,勤卷好學,勤政愛民,事必躬親,儉樸勤敏,厲行督察,嚴刑峻法 忠厚仁恕 文武兼通,倡導佛法,政教嚴肅,寬以待民、躬勤政事,卷不輟手,嚴己寬人,機辯善文,進退閑雅,賢明持重,賢明儉樸,任賢用能,黃老之治 為政精明,變革體製,大興文教,賢明果決,任用良臣,國家太平,精明強幹,權略善戰
形容人嫉妒的成語
嫉賢妒能 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嫉妒
不忮不求 忮:嫉妒;求:貪求。指不妒忌,不貪得無厭。
醋海翻波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間因愛情而引起的糾葛。
妒能害賢 賢、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賢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風言醋語 散布嫉妒性的中傷語言。
避麵尹邢 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見麵。
季常之懼 宋陳慥,字季常,其妻柳氏凶悍而好嫉妒,陳慥頗為懼怕。事見宋洪邁《容齋三筆·陳季常》。後因謂懼內為“季常之懼”。
嫉賢傲士 嫉妒和輕慢有才德的人。
矜名妒能 矜:誇耀;妒:嫉妒。誇耀自己的名聲而嫉妒賢能。
矜名嫉能 矜:誇耀;嫉:嫉妒。誇耀自己的名聲而嫉妒賢能。
拈酸吃醋 產生嫉妒情緒。多指在男女關係上。
蹠犬噬堯 《戰國策·齊策六》:“貂勃曰:‘蹠之狗吠堯,非貴蹠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原指人臣各為其主。後用以比喻嫉妒賢才。
蹠犬噬堯 〖解釋〗原指人臣各為其主。後用以比喻嫉妒賢才。
填上恰當的詞語:賢明的什麼
賢明的君主
類似“閑雲野鶴意境”的成語有哪些?
*
羲皇上人【xī huáng shàng rén】
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 比喻無憂無慮,生活閑適的人。出自晉·陶潛《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
煙波釣徒【yān bō diào tú?】
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釣:釣魚。 舊指隱逸於漁的人。出自《新唐書·張誌和傳》:“以親既喪,不複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
*
南山隱豹【nán shān yǐn bào】
比喻隱居山林而不仕的賢者。出自《列女傳·賢明·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
歸老菟裘【guī lǎo tú qiú】
菟裘:古邑名。本指魯隱公想歸老於菟裘。後用以指歸隱。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為其少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
梅妻鶴子 【méi qī hè zǐ】
文化典故。宋代詩人林逋隱居杭州孤山時,植梅養鶴,清高自適。後作為成語和典故,比喻隱逸生活和恬然自適的清高情態。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常見題材之一。
帶雲字的成語有哪些
1、〔 風虎雲龍 〕虎嘯生風,龍起生雲。指同類事物相互感應。舊時也比喻聖主得賢臣,賢臣遇明君。
2、〔 風卷殘雲 〕大風把殘留下的浮雲一下子刮走。比喻把殘存的東西掃蕩幹淨;
3、〔 風起雲湧 〕湧:水騰躍。大風刮起來;烏雲湧上來。比喻新生事物相繼興起;聲勢浩大”。
4、〔 風雲際會 〕風雲:指難得的好時機;際會:適時地遇合。在難得的好時機適時地相遇。
5、〔 風雲人物 〕風雲:比喻飛快發展變化的形勢、環境。在一定條件下應運而生;
6、〔 風雲突變 〕風雲突然發生了變化。比喻局勢突然發生了巨大變化。
7、〔 風雲之誌 〕像風雲那樣雄大高遠的誌向。
8、〔 浮雲蔽日 〕浮雲遮住太陽。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後泛指小人當道,社會一片黑暗。
9、〔 富貴浮雲 〕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10、〔 高義薄雲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達的內容很有意義。後形容人很講義氣。
11、〔 孤雲野鶴 〕舊指閑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
12、〔 過眼煙雲 〕如同煙雲在眼前飄過。比喻身外之物和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13、〔 烘雲托月 〕烘;渲染;托:襯托 。原指作畫時渲染雲彩來襯托月亮。
14、〔 九霄雲外 〕九霄:天的最高處。比喻無限高遠的地方。
15、〔 鏤月裁雲 〕雕刻月亮,裁剪雲彩。比喻手藝極精巧。
16、〔 淩雲之誌 〕淩雲:高入雲霄的誌氣。形容遠大的誌向。
17、〔 判若雲泥 〕高低差別就象天上的雲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樣懸殊。
18、〔 平步青雲 〕平:平穩;穩當;步:行步;走上;登上;青雲:青天。比喻官位很高。
19、〔 人雲亦雲 〕雲:說。人家怎麼說;自己也跟著怎麼說。指沒有主見。
20、〔 勝友如雲 〕勝友:良友。許多良友聚集一處。
描寫自然現象的成語有寓意
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歎 杞人憂天 愚公移山 濫竽充數 鄭人買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麵上的樹木的根和莖。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守候在樹旁,等著撿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存著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邯鄲學步: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 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 百發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風捉影:風和影子都是抓不著的。比喻說話做事絲毫沒有事實根據。
· 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隻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將映在酒杯裏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懼。
· 鄭人買履:用來諷刺隻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 不合時宜:不適合時代形勢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習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 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鬥爭。
· 曲突徙薪: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 拋磚引玉: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 濫竽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 刻舟求劍: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 葉公好龍: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 亡羊補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 掩耳盜鈴: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 買櫝還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舍不當。
· 抱薪救火: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穀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隻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隻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遊覽。麵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嶽《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裏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穀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複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穀的這一改動,雖然隻將數字改為一字,隻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穀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穀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誌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裏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裏馬,隻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歎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裏,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裏,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裏,有人在國王麵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裏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裏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裏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隻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曆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麵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麵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麵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讚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才高八鬥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歎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製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讚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成語“才高八鬥”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成語故事
[編輯本段]【簡 介】
內容簡介
成語是曆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打磨,千萬人的口口叮傳,每一句成語又是那麼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了解曆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
[編輯本段]【典 故】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鬥。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麵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南柯一夢
這個成語來源於公元九世紀中國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
有一個叫淳於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晚,親友們都回去了,淳於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於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一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等到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列第一名。緊接著皇帝進行麵試。皇帝見淳於棼長得很帥,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一時京城傳為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於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於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地百姓大為稱讚。三十年過去了,淳於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幾次想把淳於棼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後,都紛紛湧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於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隻好留下來,並上表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凶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麵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時養尊處優,享盡榮華,一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要你們有什麼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於棼,於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於棼統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
淳於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統兵出征。可是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軍剛一交戰,就被打得一敗塗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於棼的一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於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羞憤難當,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群螞蟻正居住在那裏。
“南柯一夢”有時也指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縹緲。
臥薪嚐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遊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了一場戰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範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誓消滅越國。三年後,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後,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於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後與範蠡入吳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範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嚐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嚐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於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 勾踐創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誌,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臥薪嚐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誌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裏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穀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麵,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麵有一大片梅林,那裏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安然無羔
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裏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麵,把尊貴的放在後麵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隻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安穩的像泰山一樣。形容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禦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隻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曆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隻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能夠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並能接受的成語都有什麼
如下:
【納諫如流】:
納:采納,接受;諫:舊指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如流:迅速。接受勸諫就像流水那樣自然。形容非常樂意聽取別人意見。
出處:元·金仁傑《追韓信》第三折:“豁達大度,納諫如流,為宗而罷刑肉。”
【拭麵容言】:
拭:擦;拭麵:擦去別人吐在自己臉上的唾沫;容言:聽取別人意見。泛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誌》第四十五回:“婦人輕喪武夫功,先軫當時怒氣衝,拭麵容言無慍意,方知嗣伯屬襄公。”
【反聽內視】:
內視:向內看;反聽:聽外麵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聽取別人的意見。
【公聽並觀】:
多方麵聽取意見和觀察事物。
【廣謀從眾】:
謀:商量。多與他人商量,聽取眾人的意見。
【惠施之謀】:
比喻兼聽則聰,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明察善斷。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隻相信單方麵的話,必然會犯片麵性的錯誤。
【諫鼓謗木】:
諫鼓:相傳堯曾在庭中設鼓,讓百姓擊鼓進諫;謗木:相傳舜在交通要道立木牌,讓百姓在上麵寫諫言。指廣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
【敬守良箴】:
箴:規勸,勸告。認真聽取、遵守有益的規戒。
【謙恭虛己】:
虛己:謙虛,虛心。謙虛恭敬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小決使導】:
決:開通水道。開小口子,引導水流通。比喻經常聽取批評意見,改正缺點,就可以避免犯大錯誤。
【懸鞀設鐸】:
懸:吊掛;鞀:鞀鼓,撥浪鼓;鐸:大鈴。吊起鞀鼓,設置鈴鐸。指聽取臣民的意見。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指提意見的人隻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堯鼓舜木】:
堯、舜: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賢君;鼓:諫鼓;木:箴木。堯門旁設諫鼓,舜門外置箴木。形容君主賢明,能隨時接受意見,聽取忠告。
【周聽不蔽】:
蔽:蒙蔽。廣泛聽取意見就不會被蒙蔽。
作為一個合格的君主需要哪些合格的品質,或者用一些詞語來描繪合格的君主(或者賢明的君主!) 5分
○ 相忍為國: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讓步。胸懷坦白,正大光明;阿。
○ 任人唯賢:賢:有德有才的人。
○ 襟懷坦白:襟懷,斥責惡的。
○ 發奸擿伏。
○ 信賞必罰:信:真實不欺、擿:揭發;奸:奸臣,光明正大。
○ 不偏不倚:正路。沿著直的道路走。比喻辦事公正: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 賞罰分明。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 愛憎分明:憎:恨。愛和恨的立場和態度十分鮮明。
○ 明辨是非。
○ 光明正大:原指明白不偏邪。現多指心懷坦白,言行正派,毫無個人打算。
○ 公正無私。指用人隻選有德有才的人,對天無愧。指沒有做過壞事,問心無愧。○ 鐵麵無私:形容公正嚴明。
○ 仰不愧天:抬頭仰望。
○ 直道而行:直道,壞人;伏:指隱瞞壞事。揭發隱秘的壞人壞事。
○ 疾惡如仇:該賞的賞,該罰的罰。原形容強大整齊的樣子,現也形容光明正大:盛大、剛直的樣子;氣:指精神。指浩大剛正的精神,做正直的事。
○ 公事公辦:公事按公事的原則辦,不講私人情麵,言行正派。
○ 浩然之氣。表示中立或公正:偏袒。處理事情公平正直:憎恨。表揚好的。形容處事公正,沒有偏向。
○ 無偏無黨:偏:不公正;黨:偏私,不講情麵。
○ 來去分明。不偏向任何一方:偏:形容手續清楚或為人在財物方麵不含糊:堂堂:盛大的樣子;正正。形容賞罰嚴明。
○ 彰善癉惡:表明、顯揚,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胸懷;坦白。說正直的話,不怕權勢,不講情麵。
○ 危言危行:危:正直。
○ 守正不阿:正:公正:發。
○ 正大光明:心懷坦白○ 大公無私。形容光明正大,問心無愧:彰。也形容身材威武:疾。比喻性格嚴峻的人。
○ 堂堂正正:正直無私。形容心地純潔。
○ 不愧不怍:愧、怍:慚愧。
○ 南鷂北鷹:鷂、鷹:兩種猛禽,在北為老鷹:指辦事公正: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辦事公正,沒有私心。有功勞的一定獎賞,有罪過的一定懲罰。
○ 一視同仁:原指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浩:倚:憎恨;惡:指壞人壞事。憎恨壞人壞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樣,儀表出眾。
○ 光明磊落;癉。形容處理事情嚴格而公正:整齊的樣子。在南為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