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虞卿有關的成語
《平原君虞卿列傳》出自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國平原君趙勝和同時期趙國上卿虞卿的合傳。出自《平原君虞卿列傳》的成語很多,如:毛遂自薦、三寸之舌、一言九鼎、脫穎而出、利令智昏等。
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三寸之舌: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一言九鼎: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脫穎而出: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
利令智昏:比喻被利益蒙蔽了智慧頭腦,做出錯事。
與“虞卿”有關的成語有哪些?
*
三寸之舌
*
一言九鼎
*
脫穎而出
*
利令智昏
*
毛遂自薦
*
三寸之舌
【拚音】:[ sān cùn zhī shé ]
【解釋】: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造句】:他憑著~,使許多人聽信了他的謊言。
【近義詞】:三寸不爛之舌
【成語故事】: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麵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麵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千裏,楚軍再多也沒有用: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曆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隻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
一言九鼎
【拚音】:[ yī yán jiǔ dǐng ]
【解釋】: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為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複相士。”
【造句】:你若是專家或者要人,~,那自當別論。 ◎朱自清《很好》
【近義詞】:?一諾千金 、一言為定 、九鼎大呂、 一字千鈞
【反義詞】:?人微言輕 、一言難盡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
脫穎而出
【拚音】:[ tuō yǐng ér chū ]
【解釋】:穎:尖子。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造句】:經過艱苦努力,他的學習成績終於在全班~。
【近義詞】:嶄露頭角、鋒芒畢露
【反義詞】:?懷才不遇 、深藏若虛
【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助,毛遂請求跟著去。平原君說:“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如錐子放在布袋中,尖兒立刻露出來。你在我家已有三年,但我未聽說過你的名字。看來你沒有什麼能耐,還是不要去了。”毛遂說:“若我真的能如錐子,放在布袋裏,就會連錐子上麵的環也露出,豈止隻露出尖兒︰”後來毛遂就跟著去,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利令智昏
【拚音】:[ lì lìng zhì hūn ]
【解釋】: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趙勝)負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造句】:獨苦國人無識者,~,則不免受其餌矣。 ◎章炳麟《敬告對待間諜者》
【近義詞】:利欲熏心、 忘恩負義
【反義詞】:?舍生取義、 見利思義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
毛遂自薦
【拚音】:[ máo suì zì jiàn ]
【解釋】: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造句】:在競選會上,小明~當班長。
【近義詞】:自告奮勇、 自我介紹
【反義詞】:?自慚形穢 、讓位於賢
【成語故事】: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薦,說:“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隻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沒有結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台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沒有再嗬斥他,就聽毛遂講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歎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與平原君有關成語
毛遂自薦
【讀音】máosuìzìjiàn
【釋義】毛遂: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薦:推薦,薦舉。毛遂自我推薦。戰國時,平原君之門下食客毛遂自薦跟隨前往楚國遊說。典出《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後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去做某項工作。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自告奮勇。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自告奮勇 當仁不讓
【反義詞】自慚形穢
【同韻詞】無絲有線、不可侵犯、風雲萬變、朱唇粉麵
【謎語】自己推舉自己
與錐有關的成語
錐有關的成語 :
錐心刺骨、
錐出囊中、
以錐餐壺、
置錐之地、
引錐剌股、
無置錐地、
錐處囊中、
錐刀之利、
以錐飡壺、
引錐刺股、
錐刀之末、
貧無立錐、
立錐之地、
立錐之土、
如錐畫沙、
鬥而鑄錐、
錐刀之用、
身無立錐、
囊裏盛錐、
囊錐露穎、
以錐刺地、
貧無置錐、
脫穎囊錐、
無立錐之地、
上無片瓦,下無卓錐、
貧無立錐之地、
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與《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有關的成語
《平原君虞卿列傳》出自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國平原君趙勝和同時期趙國上卿虞卿的合傳。出自《平原君虞卿列傳》的成語很多,如:毛遂自薦、三寸之舌、一言九鼎、脫穎而出、利令智昏等。
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三寸之舌: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一言九鼎: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脫穎而出: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
利令智昏:比喻被利益蒙蔽了智慧頭腦,做出錯事。
關於郭子玄有關的成語
毛遂自薦máo suì zì jiàn
[釋義] 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薦:推薦;薦舉。毛遂自己推薦自己。形容自告奮勇去做某事。
[語出]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正音] 遂;不能讀作“suí”。
[辨形] 遂;不能寫作“逐”。
[近義] 自告奮勇
[反義] 自慚形穢
[用法] 作賓語時;一般用在“敢於”、“勇於”、“想”之類的動詞後麵。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與“自告奮勇”有別:~有自我推薦的意思;“自告奮勇”則含有自己主動承擔某件事的意思。
[例句] 在競選會上;小明~當班長。
[英譯] volunteer for a task
出自《平原君虞卿列傳》的成語
《平原君虞卿列傳》出自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戰國四公子”之一、趙國平原君趙勝和同時期趙國上卿虞卿的合傳。出自《平原君虞卿列傳》的成語很多,如:毛遂自薦、三寸之舌、一言九鼎、脫穎而出、利令智昏等。
毛遂自薦: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三寸之舌: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一言九鼎: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很大,能起到很大作用。
脫穎而出:錐尖透過布囊顯露出來。比喻本領全部顯露出來。
利令智昏:比喻被利益蒙蔽了智慧頭腦,做出錯事。
與戰國四公子有關的成語
齊國的孟嚐君 :雞鳴狗盜
馮驩彈鋏 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人馮諼(《史記·孟嚐君列傳》引作“馮驩”)為孟嚐君門客,不受重視。馮三彈其鋏而歌,一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三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孟嚐君一一滿足其要求,使馮食有魚,出有車,馮母供養無乏
趙國的平原君:毛遂自薦
金蹈海 戰國時,秦軍圍趙都邯鄲,齊人魯仲連以利害進說趙魏大臣,勸阻尊秦昭王為帝,並表示若秦王為帝,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秦軍退後,趙平原君以千金謝之,魯仲連卻不受,以為為人排難解紛而取酬,是商賈之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後以“辭金蹈海”比喻不慕富貴,慷慨有
毛遂墮井 《西京雜記》卷六:“趙有兩毛遂……野人毛遂墜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後用為傳聞不實之典。
囊裏盛錐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後以“囊裏盛錐”謂讓有才能的人得到機會表現自己。
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
楚國的春申君:無妄之災
和毛遂有關的成語
毛遂自薦_百度漢語
毛遂自薦 [máo suí zì jiàn]
[解釋] 毛遂自我推薦。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自]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讚於平原君曰:...
和麻將有關的成語
穩操勝券 [wěn cāo shèng quàn]
生詞本
基本釋義
穩:有把握;操:掌握;勝券:能夠製勝的計謀。指有把握取得勝利。
出 處
《史記·平原君傳》:“且虞卿操其兩權;事成;操右券以責;事不成;以虛名德君。君必勿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