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立德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裏所講的“道”,係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隻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誌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隻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誌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裏,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誌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注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製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製,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隻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隻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注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製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隻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製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隻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製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製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描寫言傳身教,立德於行的話
修身立德,言傳身教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決定著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並最終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而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是高素質教師隊伍的第一要素,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過程中,我也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活到老,學到老”的真正含義。
俗話說:“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做人”。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德育方式,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他們對老師有特別的信任和崇拜感。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他們的影響極大。因此,教師的道德修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顯得極其重要。要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學生,要求學生做的,教師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教師自己首先不做。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思想不端正,不能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盡管他經綸滿腹,其教育效果卻不一定好。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我們老師“不做警察,而要做學生的良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教師要時刻牢記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深刻的影響學生的成長,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魅力,令學生所敬佩。教師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積極地影響和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的成長。
用立德,立行,立誌寫一段話200字左右
一個人若是沒有品德,沒有品行,沒有品質就不配做人,而一個人若是沒有誌向,沒有誌願,也絕不可能做成一件事.
曾有這樣的關於人的品德的事:
有許多精英在一家公司應聘,而這家公司隻能錄取一個人.有一個人發現了一張紙屑,於是彎腰把它撿起,扔進了垃圾桶.這個人是所有人中學曆最低,最不占優勢的,可是主考官卻宣布隻錄取這個人,原因就是:這個人彎腰撿起了一張紙屑,並把它扔進了垃圾桶.一個有品德的人比那些成績優秀卻不懂得什麼是品德的人要強無數倍,他的品德不是沒用的,他的品德會是他登上一個很高的台階,也會使他被受到別人的欣賞.
在一個人辦理出國手續時,隻差一個蓋章,就完成了.可是當他伸手摸錢包時,一角錢硬幣掉了出來,他覺得一角錢並沒有什麼用,便把它踢向了一邊.而這一切都被辦手續的人看在眼裏,他拒絕了為那個人辦手續,說:“硬幣上有你們國家的國徽,你連自己國家的國徽都不愛惜,出國還能愛惜什麼呢?”國徽代表的是一個國家,而連愛國的品德都沒有的人,不僅是一個“廢品”,更是一個對社會有害的“危險品”.
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曾說過:“鵬飛萬裏,其誌豈群鳥能識哉?”
日本的每一所小學的一年級小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就要樹立自己的誌向,而他們也要朝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標去努力.
人是要有誌向的,也是要有目標的.就像這次汶川的裏氏8.0級的大地震一樣,我們救援人員也有目標,那就是:救出汶川被困人員,轉移受災群眾,重建汶川人民的家園.他們有這樣的目標,也救出了15 147 400多人.當我們有了一個高遠、偉大的目標後,我們照著這個目標去努力,也會有偉大的成就.
“立德做人 立誌做事”我相信,這句話定能使我終生受用.
以立德為話題的800字征文
平平淡淡的母愛
曾經在報道汶川大地震的新聞中看見過母親為了兒女犧牲的情景;曾經在各種雜誌裏閱讀到許多關於母愛的勵誌故事;曾經在作文書上瀏覽了一些讚美母親的詩歌.這些愛無非是轟轟烈烈的愛,瀟瀟灑灑的愛、付出生命的愛.我和媽媽之間的愛,雖然沒有那麼轟轟烈烈,但我覺得母愛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
媽媽和我表麵上沒有太多的言語,不像某些同學的媽媽噓寒問暖,大大小小的生活瑣事嘮叨得一概俱全.但是,每天早晨,我都會在床頭發現一杯熱水;每天上午,那些上課帶的吃的東西已經裝進了書包;每天下午放學回到家,已經是7點了,熱氣騰騰的晚飯已經擺在了桌上;臨睡前,照例是一杯熱水和已經焐得暖烘烘的被窩,這一切,我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這些悄無聲息的動作和行為已然化作一縷縷的清亮的水流入我的心田,使我每一次都倍感溫暖.我和媽媽,因為這一股股清亮的水,變得更加親近起來.我時常親昵地稱呼她,也常常在晚上外出散步的時候把心事吐露出來,而她則是一個很好的旁聽者.每次傾訴完,我的痛苦都減少了一半,而她又來安慰我,增加我的自信,教我如何處理事情,使我的不痛快掃除得一幹二淨.
母親是翅膀,給予我們力量;母親是陽光,給予我們溫暖;母親是清泉,給予我們甘露.讓我們去理解母親,感恩母親吧!
以立德和成才為話題作文
德是一個人精神,一個人的靈魂。誌,就是一個人的方向,一個人的導師。我們為德,誌而成長,為回報祖國,回報社會而成長。
就是無人不知 ,無人不曉的偉人,他所創下的豐功偉績更是在人們心裏烙下了一塊永不會遺忘的印,他正是從德出發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誌向,為此奮鬥,最終實現目的,成為受萬人敬仰的偉人。
雖然,我們不能為祖國灑熱血,拋頭顱,但我們同樣也能為祖國作貢獻。雖然那是微不足道,但我們依舊會努力,因為我們心中有道德,有誌向。如果我們失去了道德,沒有了誌向。那他就不配擁有快樂的成長。那他的生存價值在哪兒?他又為什麼而活?
雷鋒,為人民服務,他把語言化為動力,把德,誌化為行動。人們總說“雷鋒做好事一火車都裝不完”當雷鋒幫助別人時,他心中要立下多少德,多少誓言,但他的目的卻隻有一個“為人民服務”。雷鋒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但他卻做了不普通的事情。他靠的是什麼?是德,誌!
如果我們想要做一個平德高尚的人,又怎能沒有德,誌呢?沒有德,誌又怎能談得上成長呢?想要有一個不普通的成長經過,又怎能不努力,不奮鬥呢?
立德,培養高尚情操;
立誌,立下壯誌誓言;
成長,因為有德,有誌,又怎能不快樂成長?
對"做事先做人 做人先立德"這句話的認識
父母告誡我們:
當別人給予你幫助時,一定要道謝,並且看著對方的眼睛,以示你的誠意。
當你給別人帶來不便時,一定要及時道歉,以免給人留下不良印象。
當你對一個人還不夠了解時,切莫輕易下結論,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況且有時候眼睛也會欺騙我們。……
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從做人開始的。古往今來,對人的要求,無不以做人為本。《大學》裏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後繼者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培養人才的基本規格;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裏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老人家說:要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這些無不講做人的重要。
曆史上,成就一番大事者無不是以立德為先,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離騷》開浪漫主義文學之先河;司馬遷秉筆直書,撰《史記》成史家之絕唱;**“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終成人民的好總理……
司馬光言:“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惡者,古有趙高、秦檜之徒,今有劉青山、張子善、賴昌星之流。
由此可見:做人要恪守自己的原則。做人要有正確的人生信念,執著的人生追求,做人要合乎曆史潮流,不可隨波逐流。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朱自清寧可餓死不食美國麵粉,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做人要在實踐中磨礪。現代青年,在和平環境優越的條件下成長,更需在實踐中鍛煉自己,不願吃苦,不肯艱苦奮鬥的人,成就不了大事,也不可能成為頂天立地之才。
尊重他人,寬以待人。我們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事實上,寬容是一個人卓識、心胸和人格力量的體現。有道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真正釘強者,在於他能讓人心悅誠服的擁戴和情不自禁地喜愛,他的威不在怒,他的力不在吼。若你瞧領導不滿,看同事不順,冷眼旁觀看世界,隻能令自己苦不堪言。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說,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欣賞他人,善於發現他人之長。譬如說:少年兒童欣賞他的天真無邪,青年人欣賞他的健美和朝氣,中年人欣賞他的成熟和豁達,老年人欣賞他的滄桑和縝密。
聰明的人欣賞他的睿智,木訥的人欣賞他的本份,優雅的人欣賞他的氣質,不具一格的人欣賞他的灑脫,粗魯的人欣賞他的豪爽,穩重的人欣賞他的沉著、大氣。
對於親人我們欣慰一份親情,對於朋友我們珍惜一份友誼,對於同學我們欣喜相逢時的風華正茂,對於同事我們驚喜一份共事之緣,對於對手我們幸運遇得一位諍友,對於打敗我們的敵手,我們視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風雨,不經風雨,哪來彩虹?這就要我們調整好心態,從陽光的一麵看人看事。學問有深淺,做人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教育家朱熹說:“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無論你做什麼事,都可以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做事先做人,當年不諳世事的孩童,而今己為一個準職業人,對父母的話有更深的理解,事做不好可重頭再來,人做不好是一生的悲哀。
讓我們不論做任何事都要牢記父母的話:做事先做人。
君子修身立德,不因貧困而失節。這是誰的句子 5分
是孔子說的。
《孔子家語·在厄》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困厄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晉重耳之有霸心,生於曹、衛;越王勾踐之有霸心,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範;處身而常逸者,則誌不廣。庸知其終始乎?
關於道德的名言警句 至少20條
1、最有道德的人,是那些有道德卻不須由外表表現出來而仍感滿足的人。——帕拉圖
2、隻有那不論公私都以道德為上、一心要做出高貴的事的人,方可算是最可尊崇的人。——喬叟
3、支配和統治一切的,在君主政府中是法律的力量,在專製政府中是永遠高舉著的君主的鐵拳,但是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
4、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狄德羅
5、在世界上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羅素
6、優良的品性是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養。——洛克
7、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8、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9、意誌來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這兩個因素。——林肯
10、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11、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這種美德我們會其樂無窮。——加爾多斯
12、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13、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遊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
14、我所謂共和國裏的美德,是指愛祖國也就是愛平等而言。這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種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孟德斯鳩
15、我深信隻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盧梭
16、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朱光潛
17、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18、順境的美德是節製,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德行。——培根
19、誰能從道德敗壞的地方脫出來,還保持潔白,便是有了最偉大的功德。——顯克微支
20、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潔淨的。——契訶夫
21、人類最大的幸福就在於每天能談談道德方麵的事情。無靈魂的生活就失去了人的生活價值。——蘇格拉底
22、人而無德,生而何益。——法國諺語
23、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名譽不知大多少倍。豈不見多少人在錢財上一貧如洗,但在美德上卻是富豪呢?——達·芬奇
24、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借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貝多芬
25、名譽和美德是心靈的裝飾,要沒有它,那肉體雖然真美,也不應該認為美。——塞萬提斯
26、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培根
27、美德大多存在於良好的習慣之中。——佩利
28、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隻能培養出偽君子。——蘇霍姆林斯基
29、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隻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康德
30、良好的品德是由對壞傾向作頑強鬥爭培養出來的。——德克斯特
......餘下全文>>
小學二年級立德童話作文
小學二年級關於立德童話的作文《立德示人,誠實守信》
真誠也就是真心誠懇,不說謊,表裏如一的意思。人人都喜歡真誠的人,而討厭虛偽的人,我也不例外。但有人認為真誠是絕對的,不管對誰,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這個觀點,粗一看,有道理,細一琢磨,有問題。
你想呀,當年日本鬼子大舉侵犯我國的時候,如果所有的中國人都堅守真誠待人的原則,死守著“別人對我不仁,可我不能對他不義”的古訓,那麼還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嗎?所以說真誠不是絕對的,其碼對敵人就不能真誠,而應該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也許有人會說,對敵人是不能真誠,那麼對朋友呢,總應該是絕對的真誠吧!依我看,也不盡然,那得看情況。如果您的朋友得了不治之症,您真誠地對他說明了實情,會怎麼樣呢?也許會加快他的死亡,這是您願意看到的結局嗎?
也許又有人會說,對朋友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那麼對自己的親人呢,這總應該做到百分之百的真誠吧!依我看,也不盡然。請您想一想,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代表東吳向劉備討還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是怎麼做的?他先讓劉備拒絕,然後自己代兄哭求,劉備才假裝答應先還給東吳三郡,並讓諸葛瑾帶著書信去找關羽,而關羽明白劉備及軍師的用意,說什麼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硬是不給,弄得諸葛瑾空手而歸。諸葛亮對劉備是真誠的,可對他的親哥哥就不夠真誠了。這也無可厚非,各為其主嗎!由此可見,真誠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在親人的利益與集體、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則應該選擇對集體和國家真誠。
再者說了,你自己就沒有一點隱私?你希望他或她百分之百的了解您?在任何人麵前都做個透明人?你願意把您以前所做的各種傻事去到處傳播嗎?所以說,絕對的真誠是沒有的,如果有的話,你也就不存在了。
總而言之,真誠是相對的,待人真誠要看對象,還要看情況。
類似於這個的句子and事例“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是孔子啦孔子曾說:“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我也很欣賞深穀中的幽蘭,它靜靜地開著,美麗而不渴求示人,幽香而不期盼眷顧。它孤獨地盛開在人跡罕至的山穀中,像是隱居山林的高士,卻不因為無人賞識而不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