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三國演義》讀書筆記(內容:精彩段落摘抄和文學欣賞)
從小,總聽哥哥姐姐們提起中外名著《三國演義》,於是便纏著家人為我講《三國演義》。無奈當時年紀尚小,歪著個腦袋傻呆呆地聽家人費力地跟我解釋每—句話的意思。當到了小學二年級時,終於把這本我思念已久的書勉勉強強讀完。可是—個剛步入學習的殿堂的小學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書中的含義呢?到了現在,我才漸漸讀懂魏國、蜀國、吳國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說,他當然是英雄!劉備知道沒有—個足智多謀的人和自己—起打拚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業的。於是他三顧茅廬,找諸葛亮來共謀大事,前兩次拜訪諸葛亮不在家,當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亮卻在午睡。劉備當時雖不算很有名氣,卻也是—個將軍呀。而這位將軍,卻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等諸葛亮睡醒。這件小事,足以看出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況且曹操曾對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這麼說,劉備怎麼會不是英雄?不過,我卻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說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且不說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且不說劉備沒有太大的名氣,劉備的人品也有點問題,呂布之死足以證明。
想當初,呂布曾在劉備危難之時救過他,使他避免了—場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敗仗。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問劉備該不該留下呂布時,劉備卻忘恩負義地說了句:“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於是,呂布就這樣被自己恩惠過的人的—句話給斃命了。
這時,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軍事謀略的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英雄嗎?不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曾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以及在劉備去世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還會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計。但是,《三國誌》裏對此事卻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不可能發生空城計。而且,像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都是編出來的。如果《三國演義》裏沒有出現這些事情,恐怕人們也不會對他那麼崇拜了吧。 那麼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嗎?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呂伯奢家裏,聽見門外傳來磨刀聲,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給殺了,還說了—句令人氣憤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誤殺人還這麼理直氣壯,此人不奸,何人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裏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詐;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狹窄。如果用我的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中各具特點的人物,恐怕沒有—個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應該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與人為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如孔繁森、劉玉儒、任長霞,他們都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因為有了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為家長、老師、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隻要人人都有為他人著想的精神,祖國的明天會變的更美好!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家們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要角色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大加讚賞,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然而,將東吳的主要角色周瑜、魯肅和孫權等隻是作為"配角"作了輕描淡寫。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屬章回小說,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讓人拍案叫好。本人較喜歡的故事有"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
興趣之一-----過五關斬六將,千裏走單騎。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描寫的"過五關斬六將",乃是書中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 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隻好暫時屈服於曹操軍營之下。用今天的話說,當時關羽雖然接受了"漢壽亭侯"一職,而心裏卻無時無刻不在掛念他的大哥--劉備,時時打聽劉備的下落,當他得知劉備在河北時,便"掛印封金"離開曹營,護送兩位嫂嫂及少數隨行星夜趕路,投奔劉備。途中先後經過五個關口;因未向曹操討取領牌,沿途受到阻撓,不得已連創東嶺關、洛陽等五道關口,相繼斬殺孔秀、韓福等六員戰將,史稱"過五關,斬六將"。史書用大量的篇幅,誇張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給廣大的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曆史上實際沒有"過五關斬六將"這段故事,這是作者的藝術虛構,其目的是為了表達關羽不辭艱辛千裏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慨。盡管"過五關、斬六將"在邏輯上經不起推敲,但它卻符合聽三國故事而無暇辨別地理方位的廣大民眾的審美心理,天長日久,"過五關、斬六將"不僅已被人們接受,而且已經成為典故,化作成語,成為今天人們茶餘飯後的美談。
興趣之二------三顧茅廬
電視劇《三國演義》第27集描寫劉備經謀士徐庶指點(推薦),說隆中臥龍崗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勝過自己百倍有餘(當時傳說:臥龍鳳雛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諸葛亮號稱"臥龍")。當時劉備正處在窮困潦倒、急需用人之際,就帶著關羽、張飛三次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因為前兩次恰逢諸葛亮出遊(或有意躲避劉備,試探其是否誠心廂請)。然而,劉備為了表達一片赤誠之心,連續三天齋戒,並且在關羽和張飛極其不情願的情況下,三請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感動,願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一番事業。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助劉備連續打了幾次勝仗,迅速擴充了領地,為劉備後來建立蜀國奠定了有利的基礎。《三國演義》把這段故事稱為"三顧茅廬"。
曆史上雖然對"三顧茅廬"眾說紛紜,但作者用本故事啟發後人,人才是做好一切事物動力和根本。
興趣之三------草船借箭
電視劇《三國演義》第39集"火燒赤壁",講的是劉備與東吳聯合抵禦曹操的故事。因東吳大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怕以後成為東吳的後患,幾番設計陷害諸葛亮,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製10萬支凋零箭,以備攻打曹操使用。然而,諸葛亮明知是周瑜想借此機會殺害自己,但諸葛亮為了不破壞孫、劉兩家的聯合破曹的大事,憑借著聰明的才智和豐富的地理知識,利用大霧天氣,巧妙的從曹操那裏借來(巧取)了10萬餘支凋零箭,史稱"草船借箭"。
該段故事虛構成分極多,據正史記載,"草船借箭"確有其事,但那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之間的戰爭故事。"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隻,因船的一側帶箭過多,因而船發生傾歪險些翻船沉沒,孫權急中生智,便讓士兵掉轉船頭,繼續讓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脫險。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歎,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此外,史書記載周瑜的心胸非常寬廣,根本不可能會嫉妒諸葛亮。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極其誇張描繪了這段故事,故事中既反映了諸葛亮的智慧、才能,又巧借了凋零箭,促進了孫劉的進一步聯合;既反映了周瑜心胸狹窄,同時周瑜心中也暗暗佩服諸葛亮,有為後來周瑜的死埋下了伏筆;既反映了當時曹操在軍事上勢力的強大,又襯托出驕兵必敗得哲理。該故事給我們後來的讀者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和無限的遐想。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提起來誰都能講上幾個段子,但真正要讀懂《三國演義》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本人雖 愛《三國演義》,盡管看完原著,又看了幾次電視劇,但仍是一知半解,很難讀懂羅貫中先生之真諦,也隻能是從幾段故事中受到一些膚淺的啟迪和錯略的領悟罷了。
一是做人要謙虛謹慎,取得一點成績決不可漂漂然。正像**主席講的那樣,我們的幹部一定要到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二是說明知識和才能的重要性。諸葛亮隻不過是比別人多懂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知識。假設當時要有現在的天氣預報,曹操怎麼會如此上當,當時人們對天氣的識別隻能靠經驗和推測。三是聘用和使用人才要有良好的政策作保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當今的經濟大潮中,人才就是市場,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生產力。四是團結就是力量,在機關團結出幹部,在商界團結出效益,在戰場團結就是力量,就能夠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古人為了抵禦強敵都能做到孫劉聯合。五是重義氣,講感情,當然不是拉山頭搞幫派。劉備當時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能夠奪得三分天下,除其它因素外,"人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義氣和感情"幫助劉備的到了人心。因此作者說,得民心者的天下。六是深感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作者羅貫中先生把所有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七是《三國演義》屬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尤其是拍成電視連續後,更讓人有流連忘返,韻味無窮,編排得當,緊張刺激,給人一種深陷其中之感。
讀一遍《三國演義》原著,便有一次收獲,看一遍電視劇便有一次體會,本人隻能愚鈍的告訴各位同仁,《三國演義》好書,其情節妙哉,令我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好詞好句
1、髀肉複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谘):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 】,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裏 、華容道義釋 、過五關 、水淹 、敗走 。
2、《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 ,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 空城計 、揮淚 等。 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弟兄分別是雙股鐧的【劉備】 ,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 和使青龍偃月刀的【關羽】 。
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望梅止渴】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草船借箭】,【舌戰群儒】
7、填人名,補足歇後語。 (1)(【 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2)(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3)(【徐 庶】)進曹營——一言不發(4)( 【周瑜】)打(【 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5)三個臭皮匠——頂個( 【諸葛亮 】)
三國演義的每回讀書筆記
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漢末十常侍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亂。
張角兄弟起事。百姓擁護,官軍望風而靡,
劉備不甚讀書,性寬和,寡言事,喜怒不形於色;其父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為漢室宗親。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一敗黃巾於郡,二敗黃巾於青州。
曹操幼時,用計謀使父不聽叔父責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說操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陽北部尉時,不辟豪貴,威名頗震,因黃巾起拜騎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卓見玄德為白身,不為禮,張飛欲斬之。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劉關張與朱[]孫堅打敗黃巾,朱[]詔封車騎將軍,河南尹;孫堅除別郡司馬上任,唯劉備聽候日久,不得除授,後被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無犯,民皆感化;與關張情同手足。
督郵至縣索賄,張飛鞭督郵後三兄弟離去。
玄德助劉虞平黃巾,劉虞、公孫瓚奏備功,薦為別郡司馬,守平原縣令。
宮中何進與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說呂布投卓為子。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卓孟德獻刀
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九歲),強迫蔡邕為侍中。
少帝作怨詩,李儒奉卓命以鴆酒毒害之。
董卓攝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寶刀刺卓,不成,騎卓所賜之馬而逃。被中牟縣令陳宮抓住,棄官同逃。
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操因多疑而殺呂後奢全家。並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視操卓為一路人。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操到陳留招天下士,立袁紹為盟主,討卓。公孫瓚薦玄德、關、張。呂布部將華雄連斬數將,關公出斬華雄,曹操撫慰,袁術歧視。
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凶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聽李儒計要從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
孫堅飛奔洛陽救火,於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
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雲。
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
袁術向袁紹要馬不得,向劉表借糧不能,使書叫孫堅伐劉表,已伐乃兄袁紹。
孫堅伐劉表;劉表先敗,後聽蒯良計,在硯山用矢石打死孫堅。
孫策用黃祖換父屍後回江東。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董卓在長安任意殺戳。
王允與歌妓貂蟬暗設連環之計,要借呂布殺董卓。
王允分別把貂蟬許與董卓和呂布,使二人猜疑。
呂布趁卓與帝共談,與貂嬋私會相府後園鳳儀亭,卓趕來,大怒。
●第九回
除暴凶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聽賈詡
李儒讓董......餘下全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摘抄、概括、人物性格、感悟)
《三國演義》之空城計原文
孔明將人馬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隻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衝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備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
*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
引證 : 明羅貫中據郭衝《條諸葛亮五事》(按係民間傳說)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其情節為街亭失守, 司馬懿大軍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禦敵,卻大開城門,並在城樓撫琴, 司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後以“空城計”泛指掩飾自己力量空虛、迷惑對方的策略。
*
人物性格: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實者實之,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
*
相關質疑:曆史上首先提到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是南北朝一個叫做郭衝的人,後被羅貫中改編到小說裏。
“郭衝三事曰: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裏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計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事實上,諸葛亮並沒有擺過空城計,“諸葛亮擺空城計”這件事是羅貫中的藝術創作,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郃,而非司馬懿,孔明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裏之外的司馬懿。《三國誌·蜀·諸葛亮傳》:“(後主建興)六年春,(亮)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穀。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嚴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從這段權威性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1)街亭之戰時,蜀軍主帥是諸葛亮,魏軍主帥則是張郃。(2)諸葛亮隻是“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並未搞過什麼“空城計”。
*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0年的曆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曆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
*
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誌通俗演義》、《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誌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羅貫中有多方麵的藝術才能,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係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裏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裏萬裏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麵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醜,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麵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隻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隻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篇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5篇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我感受良深。
《三國演義》是由羅貫中根據魏晉時代的史書與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國戲和羅貫中自己的思想合並在一起的小說。
《三國演義》主要記敘了三國時代的群雄爭霸的故事。在這個群雄爭霸的時代有許多英雄豪傑。例如:德才兼備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勇有謀的關羽,直爽豪邁的張飛,老當益壯的黃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
對於《三國演義》我還有別的看法。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劉備寫得十分仁義,還攜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攜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義君子,隻是為了取得民心,這樣他就好不到哪裏去。而且,劉備太喜歡哭了,簡直是“哭神”。在《三國演義》中他不知哭了多少回,一遇到喪氣事就哭,這樣他也好不到那裏去。最重要的是,劉備太依靠諸葛亮了,什麼事情都交給諸葛亮。人們說劉備“三顧茅廬”是重視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個依靠,找個有才能的人幫自己管理而已。
《三國演義》說曹操是奸雄,可我認為他才應該是大英雄。他很重視人才,許攸來投靠他,他連鞋子都沒穿就去接待他。劉備隻是依靠人才,而曹操是聽取人才的意見,結合自己的才智來管理軍隊,他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600字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三國時期,三國鼎立。霎那間風起雲湧,各路英雄群聚與此。
魏國兵強馬壯,曹操在位時,擁有百萬雄兵。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世人稱為奸雄。但我認為曹操是千古難遇的英雄。曹操刺殺董卓,雖然未果,但足顯其吞吐日月星辰的氣魄。袁紹雖有挾天子的先機,但昏庸的袁紹不聽許攸的勸告,曹操便將這大好的機會搶奪了過來。曹操為防止自己夜裏被殺,就編出來自己會夢中殺人的故事,以防自己成為第二個董卓。曹操也極其賞識忠勇之士,在關羽投降之際,曹操將赤兔馬送與他。當得知劉備還活著時關羽斬顏良誅文醜,殺了曹操諸多將士,但曹操最終卻放了關羽,以此足見他的愛才之心。
曹操真不愧是三國時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王者。
蜀國君王劉備三顧茅廬,委身請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感恩涕零,於是忠心輔佐劉備。當陶謙遭遇曹操圍攻之時,無人願意援助與他,隻有當時擁有幾千軍隊的劉備願意相助。曹操撤軍後,陶謙欲將徐州送給劉備,但無安身之地的劉備毅然的拒絕了他,在他看來,仁義比什麼都重要。自古得民心著,得天下。蜀軍所在之地,百姓們無不安居樂業,連連稱讚劉備賢德。當龐統在半晌處理完100日的公文時,張飛急忙去請劉備,並派士兵嚴守於此。劉備得知,連夜趕路,在半夜於龐統門外等待直至其睡醒。龐統醒後,吆喝著要喝酒,劉備親自為其買酒。龐統臨行時劉備又將自己的的盧馬送與他,並製止張飛殺龐統,狠狠地嗬斥了張飛,於是臥龍鳳雛就都成了劉備的軍師。
蜀軍乃仁義之師,劉備乃仁義之王。
吳王孫權九歲時擔任使者,奉命要回父親的屍體,小小年紀氣宇軒昂,他最終不負眾望,將父親的屍體索要回來。吳國麵向長江天塹,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麵對曹操百萬雄兵,江東各才俊絲毫不懼,紛紛出計謀,其中出現了一派,其主張孫劉聯合,但江東各才俊看法不一,孫權權衡利弊後決定實行孫劉聯合。為防止內亂,孫權說了一些話便凝聚了江東文人武士的心。
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國孝義屬孫權。
至勇、至仁、至孝,皆王者之風。
學習至勇,待人至仁,對老至孝,乃新一代的朝氣蓬勃的少年。
多麼希望我生於這亂世中!
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精選
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幾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奸雄:曹操。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忠臣:馬騰。小霸王:孫策。他們都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武將、謀士。袁紹、劉表雖然手下人才濟濟,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利用這些人才,致使領土淪陷,自己歸天。董卓因為殘暴而導致群起而攻之,自己也沒好下場。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馬騰是由於忠誠而被曹操殺死。劉備則是仁義之君……
曆史為我們帶來了一段精彩紛呈而久久令人難以忘懷的時代---三國,這裏有天下紛爭,群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三國給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邁,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曆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三國在帶給我們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疑問……
然而,一位學者跳了出來,他用現代的眼光為我們解讀了三國的曆史,雖然不一定正確,但他仍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和歡迎,他使更多的人對三國這段曆史產生了興趣,也是更多的人對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角度,許多人恍然大悟:原來曆史也可以這樣讀!這個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為《品三國》。
從此,三國不再隻為史學家和軍事家所津津樂道,更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品三國》也在某些方麵讓讀者看到了三國正是的一麵。許多人認識三國都是通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然而《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有它的虛幻和不正是的一麵,而真正的三國史要追溯到陳壽《三國誌》,而《品三國》最出色的一點是大量引用了三國誌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實,而這些文字是我們這些隻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國演義》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得他在曆史中卻是一個擁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懷的人。許多人都知道空城計,讀者們都為諸葛亮的膽識所折服,但誰又能想到,這或許是司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維持司馬家族地位的一著妙棋……於是,眾多熱門話題再次被放到台麵上被人們熱烈討論著,品味著。
《品三國》不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業的人也紛紛參看。繼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後,有一部曆史名著將被商家寫進公司必讀書目。據些例子,在曹操事業剛起步時,他的用人策略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就值得我們去借鑒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備,唯才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這些政策時隔2000年仍未許多專業人士所采用,《品三國》讓我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曆史價值。
在各界人士關注《品三國》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了不同的聲音,說這純粹是學者明星的效應,但我認為《品三國》在演繹著一個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個人都參透真理,隻希望每個人都能讀一點真理,從這一點來看,《品三國》做出的貢獻還是相當大的。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這段話作為《三國演義》結尾再適合不過了,而現在我們又擁有了《品三國》去延續三國的精彩,三國的璀璨,三國的傳奇……
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後,一切又從頭……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公元184年至280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即三國時期。在此期間,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在臥龍溝的草廬中,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雖然身在世外桃源,卻時刻牽掛著天下的興亡盛衰。於是,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機緣,三國的曆史也因此變得波瀾起伏……
他,就是諸葛亮。作為劉備的第一謀士,他身肩重任,正如出師表中描述的:“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出山之時,劉備正寄人籬下,雖然已經擁有了一塊不大的領地以及少許兵權,但是和袁紹、曹操、孫權比還是相距甚遠。諸葛亮憑著自己傑出的軍事才能和外交才能,通過赤壁之戰的勝利,給了曹操當頭一棒,隨後的三氣周瑜、智取漢中、水淹七軍……終於輔佐劉備建立了一個可以和魏、吳相鼎立的國家――蜀,實現了隆中對三分天下的目標。可惜的是,隆中對中所言的“興複漢室”,卻因諸葛亮的英年早逝而變成了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
不客氣地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近乎神化了。在羅貫中筆下,諸葛亮有通天徹地之能,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之力,呼風喚雨。無論到哪裏都能所向披靡,一生少有不得誌之時。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借東風,赤壁之戰、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空城計,無一不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正如“演義”的定義――根據曆史傳紀鋪敘引申,並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而成。正是這一“加工”,便把諸葛亮神話了,變得人不像人,妖不像妖。
《三國誌》裏的諸葛亮,褪去了草船借箭的光環,少了借東風的際遇,原因在於,前者是根據曆史事件移花接木而成,後者卻是根據民間傳言加工而成。“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這是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確實,《三國誌》中體描述的那個真實的諸葛亮實際上更善於治國,他治國的能力可以和漢代的蕭何、陳平相比,也能與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齊平。但他的軍事才能卻無法達到薑子牙、張子房的水平。如果說到用人看人的本事,就更平庸了。街亭一戰,他錯任隻會紙上談兵的馬謖為街亭守將,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街亭失守,就是因為這一戰,使興複漢室的願望成為了泡影,致使諸葛亮終其一生也沒有越過這個門檻。雖然諸葛亮不善用兵,但卻通曉蕭何的治國之道、孫武的治軍之道。在街亭失守後,他揮淚斬馬謖,然後自貶三級。正是諸葛亮這種以身作則的精神,使蜀國的政治風貌走上了正軌,也為曆史留下了絢爛的一筆。
這是我從《三國誌》中讀出的一點心得體會。常言道“一百個人的眼睛裏就有一百個林黛玉”,諸葛亮這個人到底怎麼樣,他有什麼樣的性格,又有哪些功過,曆史的長河總有一天會向我們一一揭示!
三國演義第七回讀書筆記300字左右
主要事件:公孫瓚敗於袁紹,劉表打敗孫堅,孫堅戰死。故事背景:孫堅在京師洛陽救火得到了玉璽,而後借機脫身。大意概述:袁紹與公孫瓚戰於磐河,公孫瓚敗,被趙雲所救,趙雲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雲。
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雲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
袁術向袁紹要馬不得,向劉表借糧不能,使書叫孫堅伐劉表,已伐乃兄袁紹。
孫堅伐劉表;劉表先敗,後聽蒯良計,在硯山用矢石打死孫堅。
孫策用黃祖換父屍後回江東。評論:袁紹打著討伐叛逆的旗號,但是卻無忠君愛國之心,趙雲這匹千裏馬無安身之處,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計可從,好不容易遇到公孫瓚兵敗,被趙雲救出,可惜公孫瓚不識人,並沒有重用趙雲,可謂是白長了一雙眼睛啊,趙雲這頭猛虎在亂世中跌跌撞撞,終於遇到了他心裏的明主——劉備。可見以後的劉備能成就大業,是很有學問的,他善於發現人才,留住人才,這一點是很關鍵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從小,總聽哥哥姐姐們提起中外名著《三國演義》,於是便纏著家人為我講《三國演義》。無奈當時年紀尚小,歪著個腦袋傻呆呆地聽家人費力地跟我解釋每—句話的意思。當到了小學二年級時,終於把這本我思念已久的書勉勉強強讀完。可是—個剛步入學習的殿堂的小學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書中的含義呢?到了現在,我才漸漸讀懂魏國、蜀國、吳國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三國時代,戰火紛飛,英雄輩出,但——誰是英雄?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說,他當然是英雄!劉備知道沒有—個足智多謀的人和自己—起打拚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業的。於是他三顧茅廬,找諸葛亮來共謀大事,前兩次拜訪諸葛亮不在家,當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亮卻在午睡。劉備當時雖不算很有名氣,卻也是—個將軍呀。而這位將軍,卻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等諸葛亮睡醒。這件小事,足以看出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況且曹操曾對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這麼說,劉備怎麼會不是英雄?不過,我卻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說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且不說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且不說劉備沒有太大的名氣,劉備的人品也有點問題,呂布之死足以證明。
想當初,呂布曾在劉備危難之時救過他,使他避免了—場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敗仗。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問劉備該不該留下呂布時,劉備卻忘恩負義地說了句:“別忘了董卓是怎麼死的!”於是,呂布就這樣被自己恩惠過的人的—句話給斃命了。
這時,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軍事謀略的人——諸葛亮。那麼,諸葛亮是英雄嗎?不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曾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以及在劉備去世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還會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計。但是,《三國誌》裏對此事卻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不可能發生空城計。而且,像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都是編出來的。如果《三國演義》裏沒有出現這些事情,恐怕人們也不會對他那麼崇拜了吧。 那麼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嗎?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呂伯奢家裏,聽見門外傳來磨刀聲,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給殺了,還說了—句令人氣憤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誤殺人還這麼理直氣壯,此人不奸,何人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裏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但是,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詐;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狹窄。如果用我的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中各具特點的人物,恐怕沒有—個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應該聰明透頂、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與人為善。他們就在我們身邊,如孔繁森、劉玉儒、任長霞,他們都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因為有了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學習他們默默奉獻的精神,為家長、老師、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隻要人人都有為他人著想的精神,祖國的明天會變的更美好!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家們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要角色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大加讚賞,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然而,將東吳的主要角色周瑜、魯肅和孫權等隻是作為"配角"作了輕描淡寫。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屬章回小說,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讓人拍案叫好。本人較喜歡的故事有"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
興趣之一-----過五關斬六將,千裏走單騎。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描寫的"過五關斬六將",乃是書中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 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隻好暫時屈服於曹操軍營之下。用今天的話說,當時關羽雖然接受了"漢壽亭侯"一職,而心裏卻無時無刻不在掛念他的大哥--劉備,時時打聽劉備的下落,當他得知劉備在河北時,便"掛印封金"離開曹營,護送兩位嫂嫂及少數隨行星夜趕路,投奔劉備。途中先後經過五個關口;因未向曹操討取領牌,沿途受到阻撓,不得已連創東嶺關、洛陽等五道關口,相繼斬殺孔秀、韓福等六員戰將,史稱"過五關,斬六將"。史書用大量的篇幅,誇張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寫給廣大的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曆史上實際沒有"過五關斬六將"這段故事,這是作者的藝術虛構,其目的是為了表達關羽不辭艱辛千裏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慨。盡管"過五關、斬六將"在邏輯上經不起推敲,但它卻符合聽三國故事而無暇辨別地理方位的廣大民眾的審美心理,天長日久,"過五關、斬六將"不僅已被人們接受,而且已經成為典故,化作成語,成為今天人們茶餘飯後的美談。
興趣之二------三顧茅廬
電視劇《三國演義》第27集描寫劉備經謀士徐庶指點(推薦),說隆中臥龍崗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勝過自己百倍有餘(當時傳說:臥龍鳳雛得一人皆可安天下,諸葛亮號稱"臥龍")。當時劉備正處在窮困潦倒、急需用人之際,就帶著關羽、張飛三次到隆中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因為前兩次恰逢諸葛亮出遊(或有意躲避劉備,試探其是否誠心廂請)。然而,劉備為了表達一片赤誠之心,連續三天齋戒,並且在關羽和張飛極其不情願的情況下,三請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所感動,願出山輔佐劉備成就一番事業。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助劉備連續打了幾次勝仗,迅速擴充了領地,為劉備後來建立蜀國奠定了有利的基礎。《三國演義》把這段故事稱為"三顧茅廬"。
曆史上雖然對"三顧茅廬"眾說紛紜,但作者用本故事啟發後人,人才是做好一切事物動力和根本。
興趣之三------草船借箭
電視劇《三國演義》第39集"火燒赤壁",講的是劉備與東吳聯合抵禦曹操的故事。因東吳大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怕以後成為東吳的後患,幾番設計陷害諸葛亮,提出讓諸葛亮在10日之內趕製10萬支凋零箭,以備攻打曹操使用。然而,諸葛亮明知是周瑜想借此機會殺害自己,但諸葛亮為了不破壞孫、劉兩家的聯合破曹的大事,憑借著聰明的才智和豐富的地理知識,利用大霧天氣,巧妙的從曹操那裏借來(巧取)了10萬餘支凋零箭,史稱"草船借箭"。
該段故事虛構成分極多,據正史記載,"草船借箭"確有其事,但那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之間的戰爭故事。"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隻,因船的一側帶箭過多,因而船發生傾歪險些翻船沉沒,孫權急中生智,便讓士兵掉轉船頭,繼續讓曹操的士兵射箭,使船得到了平衡方才脫險。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歎,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此外,史書記載周瑜的心胸非常寬廣,根本不可能會嫉妒諸葛亮。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極其誇張描繪了這段故事,故事中既反映了諸葛亮的智慧、才能,又巧借了凋零箭,促進了孫劉的進一步聯合;既反映了周瑜心胸狹窄,同時周瑜心中也暗暗佩服諸葛亮,有為後來周瑜的死埋下了伏筆;既反映了當時曹操在軍事上勢力的強大,又襯托出驕兵必敗得哲理。該故事給我們後來的讀者留下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和無限的遐想。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提起來誰都能講上幾個段子,但真正要讀懂《三國演義》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本人雖 愛《三國演義》,盡管看完原著,又看了幾次電視劇,但仍是一知半解,很難讀懂羅貫中先生之真諦,也隻能是從幾段故事中受到一些膚淺的啟迪和錯略的領悟罷了。
一是做人要謙虛謹慎,取得一點成績決不可漂漂然。正像**主席講的那樣,我們的幹部一定要到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二是說明知識和才能的重要性。諸葛亮隻不過是比別人多懂了一些天文和地理知識。假設當時要有現在的天氣預報,曹操怎麼會如此上當,當時人們對天氣的識別隻能靠經驗和推測。三是聘用和使用人才要有良好的政策作保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當今的經濟大潮中,人才就是市場,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生產力。四是團結就是力量,在機關團結出幹部,在商界團結出效益,在戰場團結就是力量,就能夠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古人為了抵禦強敵都能做到孫劉聯合。五是重義氣,講感情,當然不是拉山頭搞幫派。劉備當時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能夠奪得三分天下,除其它因素外,"人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義氣和感情"幫助劉備的到了人心。因此作者說,得民心者的天下。六是深感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作者羅貫中先生把所有人物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七是《三國演義》屬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尤其是拍成電視連續後,更讓人有流連忘返,韻味無窮,編排得當,緊張刺激,給人一種深陷其中之感。
讀一遍《三國演義》原著,便有一次收獲,看一遍電視劇便有一次體會,本人隻能愚鈍的告訴各位同仁,《三國演義》好書,其情節妙哉,令我愛不釋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200字
其中有一幕妙策獻寶刀,王允借過生日召集大臣想辦法除去董卓,因為一天不除去董卓,百姓便一天沒好日子過。
就在大臣想不出辦法的時候,曹操說:“大家想不出好辦法,我可以去殺了董卓,就是我死了也可以。
曹操借了王允的七口寶刀,到了董卓見曹操來了,便問你怎麼才來,我的馬老了跑不快了,曹操想讓呂布去牽馬殺了董卓。突然在拔刀時,呂布回來了,董卓起身問“你幹什麼?”“我特來獻寶刀一把。”曹操見刺殺不成,隻能快逃,所以說:“丞相可否讓我試馬?”董卓答應後,曹操飛身上馬,逃離了董卓。
《三國演義 》的5篇讀書筆記
第一章
(李肅攜帶金銀珠寶和赤兔馬來見呂布,先將赤兔馬獻上。)
呂布:“兄賜此龍駒,將何以為報?”
李肅:“某為義氣而來,豈望報乎!”
布置酒相待,酒酣。
李肅:“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
呂布:“兄罪矣!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
李肅:“非也!某說今日丁刺史耳。”
呂布:“某在丁建陽處,亦出於無奈。”
李肅:“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何言無奈而在人之下乎?”
呂布:“恨不逢其主耳。”
李肅:“''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
呂布:“兄在朝廷,觀何人為世之英雄?”
李肅:“某遍觀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為人禮賢下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
呂布:“某欲從之,恨無門路。”
肅取金珠玉帶列於布前。
呂布:“何為有此?”
李肅:“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將此奉獻。赤兔馬亦董公所贈也。”
呂布:“董公如此見愛,某將何以報之?”
李肅:“如某之不才,尚為虎賁中郎將;公若到彼,貴不可言。”
呂布:“恨無涓埃之功,以為進見之禮。”
李肅:“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耳。”
呂布:“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
李肅:“賢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遲,在於速決。”
是夜,呂布殺丁原而投董卓。
主要內容:
李肅遊說呂布殺丁原投董卓
感想:
凡勸人反叛,本是最難啟齒之事,可偏偏這段勸辭,說得花團錦簇,先用赤兔馬拉近關係,換取感激,然後借“與兄少得相見,令尊卻常來相會。”一句,將話題引到丁原身上,誘其吐露心跡,順坡下驢進一步釣出“恨不逢其主耳”這句心底話。再由“逢其主”切入正題,話題自然就談到了董卓身上,此時再取出金銀珠寶並告之赤兔馬也是董卓所贈,使其將感激之情轉移到董卓身上,誘發其對投奔董卓之後的前程產生極大幻想。最後以“功在翻手之間,公不肯為爾”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輕描淡寫,微妙地傳遞了信息。然而“我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這句話卻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從呂布自己嘴裏說出,實在妙不可言。這篇說辭的藝術特色就在於挖坑設套這四個字,李肅的每句話就是一個個坑,一個個套,每每能將對方納入自己設置的話題範圍內,引誘對方說出自己想聽的話。李肅不愧是勸人背主投敵的行家。要論三國第一說客,李肅實質名歸。
好詞好句:
龍駒、擎天駕海、探囊取物、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禮賢下士、賞罰分明、涓埃之功、事不宜遲。
第二章
“操教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主要內容:關雲長溫酒斬華雄
感想:
若平庸之輩來寫這段,勢必會從正麵大肆渲染關羽與華雄戰鬥之激烈,作戰之勇猛。然而此段文字,僅寫到眾諸侯的從耳朵裏聽來和其酒尚溫這一現象,關羽威風凜凜,武藝超群的大將形象立馬躍然紙上。
好詞好句:
天摧地塌,嶽撼山崩
第三章
王允遊說呂布殺董卓
允曰:“老夫日來因染微恙,閉門不出,故久未得與將軍一見。今日太師駕歸郿塢,隻得扶病出送,卻喜得晤將軍。請問將軍,為何在此長歎?”
布曰:“正為公女耳。”
允佯驚曰:“許多時尚未與將軍耶?”
布曰:“老賊自寵幸久矣!”
允佯大驚曰:“不信有此事!”
布將前事一一告允。允仰麵跌足,半晌不語;良久,
乃言曰:“不意太師作此禽獸之行!”
因挽布手曰:“且到寒舍商議。”
布隨允歸。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布又將鳳儀亭相遇之事,細述一遍。
允曰:“太師淫吾之女,奪將軍之妻,誠為天下恥笑。非笑太師,笑允與將軍耳!然允老邁無能之輩,不足為道;可惜將軍蓋世英雄,亦受此汙辱也!”
布怒氣衝天,拍案大叫。
允急曰:“老夫失語,將軍息怒。”
布曰:“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
允急掩其口曰:“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
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
允曰:“以將軍之才,誠非董太師所可限製。”
布曰:“吾欲殺此老賊,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後人議論。”
允微笑曰:“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
布奮然曰:“非司徒言,布幾自誤!”
允見其意已決,便說之曰:“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
布避席下拜曰:“布意已決,司徒勿疑。”
允曰:“但恐事或不成,反招大禍。”
布拔帶刀,刺臂出血為誓。
允跪謝曰:“漢祀不斬,皆出將軍之賜也。切勿泄漏!臨期有計,自當相報。”
主要內容:
董卓禍亂朝廷,司徒王允為除掉他,設一美人計,將府中歌妓貂蟬先嫁與呂布,後賜予董卓。貂蟬於中取便,最終離間他父子反目成仇。此段即為王允巧勸呂布殺卓。
感想:
王允抓住了呂布、董卓皆為好色之徒這一弱點,不用軍事,不動幹戈,即讓董賊死於紅粉佳人之手。這篇說辭,精彩絕倫!先佯裝不知,繼而故作大驚失色以激怒呂布,接著裝無辜,待呂布表露心跡後,又推波助瀾,呂布說到為難之處,一句“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徹底打消其顧慮,接著以至公至正的君臣大義堅定其殺卓之心。短短幾句說辭,每每根據呂布的情緒變化,或輕或重,或緩或急,如河水之流,遇巨石阻擋則激起千層浪花,遇微風徐來則呈現波光粼粼,遇懸崖斷路則一瀉千裏,遇平坦之途則涓涓細流。
好詞好句:
老邁無能、蓋世英雄、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青史傳名,流芳百世、遺臭萬年。
第四章
郭嘉入,操曰:“公來何暮也?”
嘉袖出一書,白操曰:“袁紹使人致書丞相,言欲出兵攻公孫瓚,特來借糧借兵。”
操曰:“吾聞紹欲圖許都,今見吾歸,又別生他議。”
遂拆書觀之。見其詞意驕慢,乃問嘉曰:“袁紹如此無狀,吾欲討之,恨力不及,如何?”
嘉曰:“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高祖惟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當之!”
內容:
曹操與張秀作戰,袁紹乘機入侵許都,曹操急忙撤軍回守,紹見操防守甚嚴就改變主意去打公孫瓚,致書曹操借糧借兵,詞意傲慢,曹操有滅袁之心,恨力不及。郭嘉就提出這篇十勝十敗之論,意在激勵曹操,鼓舞士氣。
感想:
郭嘉投奔曹操之前是在袁紹手下做事的,當時紹強操弱,郭嘉卻能獨具慧眼,認為袁紹隻是表麵強大,不懂用人之法,非成大事之人,毅然決然離開了袁紹。正因為對其性格了如指掌,才能分別從其待人、接物、處事、肚量等方麵作出極為透徹的分析,洞若觀火,如金石之言,擲地有聲。孫子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曹操能有郭嘉為謀士,正是對這句話的經典詮釋。
好詞好句:
繁禮多儀、體任自然、外寬內忌、外簡內明、恤近忽遠、慮無不周、聽讒惑亂、浸潤不行、以少克眾、用兵如神。
第五章
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
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
玄德曰:“未知其詳。”
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曆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
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
操曰:“休得過謙。”
玄德曰:“備叨恩庇,得仕於朝。天下英雄,實有未知。”
操曰:“既不識其麵,亦聞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
操笑曰:“塚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
操笑曰:“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
操曰:“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
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
操曰:“劉璋雖係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
玄德曰:“如張繡、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
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
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玄德曰:“誰能當之?”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
內容:
國舅董承受獻帝血字密詔以圖曹操,夜訪劉備共謀此事。劉備恐曹操發覺,每日種菜澆地,讓曹操誤以為自己本無大誌,乃韜光養晦之計。曹操不知虛實,故借酒後與之共論當世英雄,探其底細。
感想:
曹操表麵上與劉備共論天下英雄,實則是試探他是否胸懷大誌。對於曹操的動機劉備心如明鏡,怎麼辦呢?隻好裝傻充愣,拿些不著調的人以搪塞曹操,曹操也不傻,一問沒試探出,便再問
試探,麵對這步步緊逼,劉備從容應答,最後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以觀聽了這句是何反應。那劉備先與董承密謀,聽了這話還以為事情泄露,安能不心虛吃驚?還好急中生智,借聞雷受驚一事隱瞞了過去。這篇對話,將曹操老奸巨猾的奸雄本色,和劉皇叔心思縝密,從容淡定的機智形象,活脫脫展現在讀者麵前。
好詞好句:
陰雲漠漠、塚中枯骨、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威鎮九州、血氣方剛、守戶之犬、碌碌小人、何足掛齒、
“夫英雄者,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者也。”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跪求《三國演義》讀書筆記(內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