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解放軍的詩歌
1.慶八一讚美軍人的詩歌精選
如那噴血的朝陽, 你們用生命書寫輝煌。
永遠沒有輕薄地表白, 卻用博大訴說著耀眼的剛強。
鐵血之旅, 壯誌男兒, 正氣和膽識鑄就巍巍長城, 庇護祖國母親以安寧。
無論在戰火紛飛的日子, 還是和平籠罩的歲月, 是你們, 讓所有的兄弟姐妹平靜地生活著, 有了你們,我們的生活沒有畏懼。
總想用手, 編一項花環, 帶在那錚錚鐵骨的戰士身上, 用最誠摯的心, 表達對你們的敬仰。
總想沏一杯醇香的茶, 遞給那站崗的士兵, 讓這一分暖意, 來抵擋夜晚那寒風冷雪。 總想唱一首歌, 用盡心底的真情, 來歌頌軍人的雄壯, 來表達兄弟姐妹父老鄉親對你們深深的思念。
夜依舊……
2.每逢走進“八一”
作者劉光耀
每逢走進“八一”,
我們當過兵的人,
心情總是那麼激動,那麼振奮,
因為這是軍人的節日,
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
我們誰也不會忘記,
在那如火的歲月裏,
我們那美好的年華,
那沸騰的熱血,
那中華男兒的氣概,
在綠色方陣裏奔放。
在緊張的戰備訓練,
那歡樂的軍營天地,
那真誠的占有情誼,
一幕幕、一曲曲,
曆史都為我們記載著,歌頌著。
當軍營裏又響起熟悉的鑼鼓聲時,
我們含著熱淚,
揮動著雙臂,
解甲告別了軍旅。
家鄉是那麼的可親,
又是那麼的陌生,
麵對這一切的一切,
我們又重新當起了新兵。
在困難和曲折麵前,
我們總是牢記著,
自己曾當過兵,
死都不怕了
還怕什麼?
軍人,就要敢於挑戰一切。
“八一”到了,
心裏在有許多話,
要對戰友說,
千言萬語凝成一句話,
不管走到哪裏,
不管到什麼時候,
都不要忘了軍旗,
都不要丟了本色!!!
讚美解放軍的詩句8句的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
鍾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讚美退伍解放軍的詩歌
今生無悔鑄軍魂
精忠報國謀打贏
肩負的重任
不變的信仰
軍魂,是一首歌
忠誠奏響最美的和弦
軍魂,是一幅畫
丹心勾勒堅挺的線條
軍魂,是一條河
奔騰不息
彙入廣闊博大的海洋
軍魂,是一座山
巍峨屹立
阻擋呼嘯肆虐的風雨
軍魂,是一滴水
鍥而不舍
流下穿石的佳話
軍魂,是一支燭
燃燒自己
傳有化淚的美譽
軍魂,是一句話
熱愛祖國,服務人民
軍魂,是一顆心
金色盾牌,熱血鑄就
遇難的父老鄉親
不要心慌不要迷茫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
定會亮出利劍
保家為國壯我軍魂!
歌頌“解放軍”詩詞有哪些?
1、
《漁家傲·反第三次大圍剿》
現代 **
英勇紅軍憑肉搏,紅旗翻處白旗沒。
地動天搖風雨躍,雷霆落,今日梁魁應活捉。
2、《七律·長征》
現代 **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3、《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現代 **
久有淩雲誌,重上井岡山。
千裏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
4、《西江月·秋收起義》
現代 **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5、《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
現代 **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
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裏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
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求“八一”建軍節歌頌人民解放軍的朗誦詩
慶八一讚美軍人的詩歌精選
如那噴血的朝陽, 你們用生命書寫輝煌。
永遠沒有輕薄地表白, 卻用博大訴說著耀眼的剛強。
鐵血之旅, 壯誌男兒, 正氣和膽識鑄就巍巍長城, 庇護祖國母親以安寧。
無論在戰火紛飛的日子, 還是和平籠罩的歲月, 是你們, 讓所有的兄弟姐妹平靜地生活著, 有了你們,我們的生活沒有畏懼。
總想用手, 編一項花環, 帶在那錚錚鐵骨的戰士身上, 用最誠摯的心, 表達對你們的敬仰。
海 總想沏一杯醇香的茶, 遞給那站崗的士兵, 讓這一分暖意, 來抵擋夜晚那寒風冷雪。 總想唱一首歌, 用盡心底的真情, 來歌頌軍人的雄壯, 來表達兄弟姐妹父老鄉親對你們深深的思念。
夜依舊……
2.每逢走進“八一”
作者劉光耀
每逢走進“八一”,
我們當過兵的人,
心情總是那麼激動,那麼振奮,
因為這是軍人的節日,
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
我們誰也不會忘記,
在那如火的歲月裏,
我們那美好的年華,
那沸騰的熱血,
那中華男兒的氣概,
在綠色方陣裏奔放。
在緊張的戰備訓練,
那歡樂的軍營天地,
那真誠的占有情誼,
一幕幕、一曲曲,
曆史都為我們記載著,歌頌著。
當軍營裏又響起熟悉的鑼鼓聲時,
我們含著熱淚,
揮動著雙臂,
解甲告別了軍旅。
家鄉是那麼的可親,
又是那麼的陌生,
麵對這一切的一切,
我們又重新當起了新兵。
在困難和曲折麵前,
我們總是牢記著,
自己曾當過兵,
死都不怕了
還怕什麼?
軍人,就要敢於挑戰一切。
“八一”到了,
心裏在有許多話,
要對戰友說,
千言萬語凝成一句話,
不管走到哪裏,
不管到什麼時候,
都不要忘了軍旗,
都不要丟了本色!!!
3.
媽媽!
那一定是你,
我聽到了,
那手工的繡花布鞋,
踏在地上的聲音,
從繈褓時開始就聽著,
一直聽到穿上了綠色的軍裝。
當我在軍營的夢鄉中醒來,
仿佛有你輕輕的腳步來到我床前,
準備給我蓋上裸露的手臂,
當我在貓耳洞裏感到饑渴,
我就閉上眼睛,
仿佛又聽到你輕輕的腳步來到我跟前,
準備端給我一碗甜甜的湯圓。
媽媽,20年前,
當我被敵人罪惡的子彈擊倒在前沿,
我多麼想:你親手為我合上雙眼,
用你溫柔的手,
再摸我的臉頰一遍,
讓我在冥冥中,
再次接觸你手上粗硬的老繭。
媽媽,我多想向你證明,
我,作為一個軍人,
沒有給你丟臉。
媽媽,20年來,
我和我忠實的弟兄們,
默默地站在這昔日的前線。
媽媽,我多想對你說,
我倒下的時候,
我的槍刺,
指向敵人陣地的那邊。
我昔日的兄弟姐妹們來過,
他們給我們帶來了歡笑,
他們給我們傾訴衷腸,
他們把淚水灑在這墓前,
鮮花、美酒、醇煙,
還有他們的後代那紅紅的嫩臉。
可是, 沒有媽媽那替代不了的撫摸,
我心中的寂寞,
永遠無法排遣。
媽媽,20年,
你走了好遠,好遠,
媽媽,20年,
我知道你好難,好難,
我不怪你,
因為你沒有足夠的錢。
媽媽,你空手來的,
沒有任何祭品,
我不怪你,
因為你沒有足夠的錢。
媽媽,我知道:
你還沒有吃飯,
可惜我不能為你盡孝,
隻能望著你無言。
媽媽,
你的哭聲是那樣辛酸......餘下全文>>
讚揚紅軍的詩
七律長征
---**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同誌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注釋】
[編輯本段]
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裏。
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三軍:指紅軍一、二、四方麵軍。
【譯詩】
[編輯本段]
紅軍不怕長征中上的艱難險阻,
萬水千山隻當作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山勢綿延,蜿蜒曲折的五嶺就像小河裏翻滾的細小波浪,
廣大無邊的烏蒙山如同腳下滾動的小泥球。
金沙江的滔滔江水拍打著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暖”的理解隻能通過詩句和有關資料,感悟到它寫出紅軍渡江的熱烈情景和旺盛熱情,不能作明確的解釋。)
大渡河上的鐵索橋橫跨兩岸。(“寒”的意義與暖類似,在於烘托瀘定橋自然環境的險惡和奪橋戰鬥的激烈,不能作確切的解釋。)
最令人欣喜的是岷山的千裏白雪,
三個方麵軍從這些地方經過以後全都笑逐顏開。
【賞析】
[編輯本段]
長征如此偉大複雜的題目,**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並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而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麵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麵八方抒寫,景致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裏,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如今“長征”這個詞語已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頻頻使用的一個詞語(含有豐富的引伸意義),它是**畢身提倡的一個主題——繼續革命的主題。那就是“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要不停步,要前進,前進,更前進。即便在**時代改革開放的草創時期,就曾提出出自“長征”的一個口號: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全國青年爭當“新長征的突擊手”,它的意義是重大的。猶如詩人**在奪取江山後也說過類似的話,萬裏長征隻邁開了第一步,同誌們任重而道遠。打了江山還要建設江山,這些都真正形同長征。而且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長征也比喻一個人應一生奮鬥,自強不息,衝鋒不止,直到生命的盡頭。再推而廣之於全人類,任何一個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場長征嗎?由此可以想見這個詞語的輻射麵,及博大豐富的意義了。在我們中國更是如此,不僅有“新長征的突擊手”,還有任何新的領導人出來都要提出新時期及新時期的任務,而新時期就意味著新長征,新長征就是指新奮鬥。
我在此僅舉一真實的例子,說明“長征”在我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語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慶的一個好朋友李光來往密切,據他說,他的父親是楊尚昆過世的夫人李伯釗的哥哥。因此楊尚昆來重慶時(當時他任國家主席),李光作為親威拜見了長輩。當他對我談起此事時,他說(形象是堅定傲氣的):“他們(指楊尚昆及老一輩革命家)是老紅軍,經曆過二萬五千裏長征。而我們(指他自己)都正在經曆新長征,靠自己在新時期闖出一條路來。”的確李光當時正轟轟烈烈地開辦公司,同時也是一個抒情的吉它手和藝術歌曲的熱愛者,他對美有一種感受和向往,當他想把這種感受與向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不禁脫口說出了“我是新長征的突擊手”。
讓我們再慢一點進入《七律?長征》這首詩具體的美境吧,讓我們重溫一遍詩人自己對長征之美的解釋:“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曆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裏,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曆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麼?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隻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引自**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
這首詩首聯是全詩的統領,一開場就道出紅軍不怕艱難,視萬水千山的漫漫征途為小事一樁。在此不僅寫了紅軍不懼自然界的困難,也明顯地暗示了圍追堵截的敵軍更不值一提,對於紅軍來說,他們隻是等閑之輩,不堪一擊。
接著頷聯、頸聯四句從首聯所營造的浩大的外在與內在的空間中脫穎而至,進入具象的細部勾勒,詩人從容地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萬水千山”。詩人開始習慣自然地運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詩藝的劍法,優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稱以及動詞。連繼出現“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這一連串的地理名詞遞進(毛詩特點,前麵論及,此不贅述)不僅是交待了故事的遞進,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層層情緒遞進。藝術造型上也顯得極為工整,從山再到水。是什麼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裏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掛齒也,其實質是藝術地再現了紅軍不屑於萬般艱難險阻,視之為小事。這個再現的藝術過程中通過行雲流水般的對比及誇張來達成的,得來並不費功夫,全仗經年曆月的生活觀察及藝術修養。那麼又是什麼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溫暖的懸崖,意境美妙絕倫,風景本身就如詩如畫,作者在此沒有正麵描寫巧渡金沙江的戰鬥,因當時情況亦是緊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幹部團在後有強大敵軍的追擊下在雲南祿功絞車渡,僅用七隻小船,經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對於這次如此驚險的勝利,詩人運用象征主義的通感藝術手法把嚴酷的戰鬥隱了下去,卻把寒冷的江水寫得溫暖如春,它正懷以從容不迫的欣喜之氣緩緩拍打著夾江的懸崖,詩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勝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歡悅。緊接著是冰冷的鐵索橋橫跨在大渡河上。紅軍搶奪瀘定橋是長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議的激戰,雖不是大規模的人海戰,卻是顯現單獨個人的天才精兵之戰,鐵血亡命之戰,旋風般的理想之戰,真正堪稱紅軍之鷹飛過了瀘定橋。那時,紅軍剛過了金沙江,“跳出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擊的圈子,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劉伯承《回顧長征》)。隨即而至的強渡大渡河談何容易。連太平天國時的一代名將石達開也身敗於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歎。但紅軍在大詩人**的率領下,一舉衝橋成功,那就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裝,攀踏著懸空的寒冷鐵索,拿了敵人的橋頭堡。後繼部隊才得以跟進踏橋過了大渡河。對於這一次驚天動地的惡戰,詩人僅用“鐵索寒”三字便已使場麵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盡之意味,張弛奔競,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輝。
最後二行(即尾聯),詩人終於發出出自肺腑的贏得長征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二萬五千裏轉戰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按**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軍:紅軍一方麵軍、二方麵軍、四方麵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轉回腸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軍”用得妙,這個詞語本來就是自然帶有古漢語之美,加上按前麵**自己的說法是指當時的紅一、二、四方麵軍,這古意盎然的“三軍”又平添了當代漢語之美,豈不是難能可貴,羚羊掛角獲了一個雙美!
【鑒賞】
[編輯本段]
萬裏長征是人類曆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這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誌。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裏程碑之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讚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隻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曆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隻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鼓掌的統帥風度。“隻”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收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隻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麵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麼,由此可看出**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本篇更為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為不同的是:上麵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麵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本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為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對祖國語言文字錘煉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也是寫紅軍對山的征服。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這是紅軍也是詩人心中的山,極大和極小正是詩人對山的感知,這裏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則愈顯紅軍長征之難;愈則愈縣紅軍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紅軍對困難的蔑視。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係,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金沙江寬闊而湍急,**夢想利用這一天險圍殲紅軍於川、滇、黔邊境。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鬥,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鬥。大渡河的險惡也不亞於金沙江,且有敵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河上瀘定橋的木板,隻留下十三根鐵索。但是英勇的紅軍硬是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闖過了大渡河,粉碎了**企圖使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所以這兩句所寫的戰鬥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五嶺”“烏蒙”兩句通過紅軍的主觀感受直接表現了紅軍的英雄氣概,這兩句則是通過寫景來記事,通過記事來表現紅軍的英雄事跡。
頸聯中的“暖”和“寒”這一對反義詞,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感情穴位。“暖”字溫馨喜悅,表現的是戰勝困難的歡快;“寒”字冷峻嚴酷,傳遞的是九死一生後的回味。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變,又是感情的裂變,含不盡之意於其中,顯無窮之趣於其外,搖曳多姿,起伏跌宕,張馳有致。
足聯“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更喜”承上文而來,也是對上文的感情收束。紅軍過五嶺、越烏蒙、度金沙、搶大渡,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現在,紅軍又翻岷山,進陝北,勝利大會師已為時不遠,戰略大轉移的目的已基本實現,與前麵的種種喜悅相比,它自然更勝一愁4 。“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讚美解放軍英雄本色的片段 不要詩歌 (100字左右)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這首叫做《塞下曲》 李白寫的 "五月天山雪,無花隻有寒。"詩中所指的天山,其實並不是如今新疆境內的天山山脈,而是指的祁連山脈,綿延橫亙於甘肅、青海兩省之間的廣大區域。匈奴語稱天為祁連,海拔高,氣候惡劣,祁連山主峰山頂終年積雪不化。夏曆五月,時逢夏至、小暑兩個節氣,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可是在祁連山上,隻有皚皚的白雪,哪裏有爛漫的春花,這是一個非常人所能想象的冰冷的世界。詩人舉出"五月"是想告訴人們,盛夏之際,尚且如此寒冷,其餘春秋冬三季,其寒可知,這是舉一反三、以少見多的手法,在詩歌中是經常運用的。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雖然將士們直到夏天仍然在經曆嚴寒,但是他們心中卻未必沒有對春天的渴望。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在廣大中原地區非常流行了,而《折楊柳》本是樂府橫吹曲辭中的曲目,內容多敘離別愁思。如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就是用羌笛演奏的《折楊柳》曲調。此詩中的"折柳"一詞語意雙關,從字麵上看是講將士們長年駐守在祁連山上,根本見不到內地那種常見的春風楊柳的景致,所以隻能演奏起《折楊柳》的曲子,而真正的春風是不可能吹到他們身邊的。更深層的含意則是《折楊柳》這支古樂府所暗含的深刻曆史內涵了,這支古曲是這樣唱的:"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也就是說,從字麵上的意思,我們今天的讀者都能夠了解,邊關上是沒有春風的寒冷世界;但是當古時的邊關上響起《折楊柳》的曲調時,那會牽動多少熱血男兒對家鄉的思念呀。中唐邊塞詩人李益有一首《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名句:"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就是李白這兩句詩的最好注腳。隻不過,李益的詩寫於中唐,國力已衰,所以在不經意間,把邊關將士們那種因國運而影響的士氣也全部帶出,使人讀了倍感淒涼,而李白正處大唐盛世,所以筆底風雲際會,豪情萬丈,同是一種境況,卻顯得灑脫奔放而不見哀怨罷了。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金鼓,軍中樂器,用金屬製成,戰時敲擊用以號令將士停止進攻,所謂鳴金收兵。鼓是戰鼓,敲響戰鼓就是向敵人發起進攻的號令,所謂一鼓作氣。鳴金擊鼓,節製進退,可見軍紀嚴明,雖言"曉戰"但是終日行軍廝殺,已俱在不言中了,同樣是舉一反三的手法,不能機械地理解成隻在拂曉出戰。白天戰士們浴血奮戰,為了保衛國家,前赴後繼,勇往直前,晚上睡覺時,也不敢有絲毫鬆懈,也許說"宵眠枕玉鞍"更合乎情理,但是不用"枕"而用"抱"字卻更加傳神,烘托出軍營中枕戈待旦的高度警備,似乎隻要一有風吹草動,將士們馬上就會一躍而起,抱起"玉鞍",跳上馬背,給侵犯者以迎頭痛擊。這一聯雖然隻有十個字,但是一"曉"一"宵",就畫龍點睛地把戰士們夜以繼日、無怨無悔地駐守邊關、英勇殺敵的可貴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盤托出,展現在讀者眼前,讓人讀了不禁肅然起敬,為之擊節讚歎! 全詩至此六句直下,一氣嗬成。如何收尾,李白是頗下了一番斟酌的功夫的。果然,在結尾一聯,詩人將筆鋒一轉,不再繼續前麵的描寫,而是用了一個典故,以抒情做結:"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這是借用了西漢傅子介的......餘下全文>>
歌頌解放軍的詩,求求了,給分哦,明就用,求求哪為好心人了,急啊!
慶八一讚美軍人的詩歌精選
如那噴血的朝陽, 你們用生命書寫輝煌。
永遠沒有輕薄地表白, 卻用博大訴說著耀眼的剛強。
鐵血之旅, 壯誌男兒, 正氣和膽識鑄就巍巍長城, 庇護祖國母親以安寧。
無論在戰火紛飛的日子, 還是和平籠罩的歲月, 是你們, 讓所有的兄弟姐妹平靜地生活著, 有了你們,我們的生活沒有畏懼。
總想用手, 編一項花環, 帶在那錚錚鐵骨的戰士身上, 用最誠摯的心, 表達對你們的敬仰。
總想沏一杯醇香的茶, 遞給那站崗的士兵, 讓這一分暖意, 來抵擋夜晚那寒風冷雪。 總想唱一首歌, 用盡心底的真情, 來歌頌軍人的雄壯, 來表達兄弟姐妹父老鄉親對你們深深的思念。
夜依舊……
2.每逢走進“八一”
作者劉光耀
每逢走進“八一”,
我們當過兵的人,
心情總是那麼激動,那麼振奮,
因為這是軍人的節日,
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
我們誰也不會忘記,
在那如火的歲月裏,
我們那美好的年華,
那沸騰的熱血,
那中華男兒的氣概,
在綠色方陣裏奔放。
在緊張的戰備訓練,
那歡樂的軍營天地,
那真誠的占有情誼,
一幕幕、一曲曲,
曆史都為我們記載著,歌頌著。
當軍營裏又響起熟悉的鑼鼓聲時,
我們含著熱淚,
揮動著雙臂,
解甲告別了軍旅。
家鄉是那麼的可親,
又是那麼的陌生,
麵對這一切的一切,
我們又重新當起了新兵。
在困難和曲折麵前,
我們總是牢記著,
自己曾當過兵,
死都不怕了
還怕什麼?
軍人,就要敢於挑戰一切。
“八一”到了,
心裏在有許多話,
要對戰友說,
千言萬語凝成一句話,
不管走到哪裏,
不管到什麼時候,
都不要忘了軍旗,
都不要丟了本色!!!
3.
媽媽!
那一定是你,
我聽到了,
那手工的繡花布鞋,
踏在地上的聲音,
從繈褓時開始就聽著,
一直聽到穿上了綠色的軍裝。
當我在軍營的夢鄉中醒來,
仿佛有你輕輕的腳步來到我床前,
準備給我蓋上裸露的手臂,
當我在貓耳洞裏感到饑渴,
我就閉上眼睛,
仿佛又聽到你輕輕的腳步來到我跟前,
準備端給我一碗甜甜的湯圓。
媽媽,20年前,
當我被敵人罪惡的子彈擊倒在前沿,
我多麼想:你親手為我合上雙眼,
用你溫柔的手,
再摸我的臉頰一遍,
讓我在冥冥中,
再次接觸你手上粗硬的老繭。
媽媽,我多想向你證明,
我,作為一個軍人,
沒有給你丟臉。
媽媽,20年來,
我和我忠實的弟兄們,
默默地站在這昔日的前線。
媽媽,我多想對你說,
我倒下的時候,
我的槍刺,
指向敵人陣地的那邊。
我昔日的兄弟姐妹們來過,
他們給我們帶來了歡笑,
他們給我們傾訴衷腸,
他們把淚水灑在這墓前,
鮮花、美酒、醇煙,
還有他們的後代那紅紅的嫩臉。
可是, 沒有媽媽那替代不了的撫摸,
我心中的寂寞,
永遠無法排遣。
媽媽,20年,
你走了好遠,好遠,
媽媽,20年,
我知道你好難,好難,
我不怪你,
因為你沒有足夠的錢。
媽媽,你空手來的,
沒有任何祭品,
我不怪你,
因為你沒有足夠的錢。
媽媽,我知道:
你還沒有吃飯,
可惜我不能為你盡孝,
隻能望著你無言。
媽媽,
你的哭聲是那樣辛酸,
我明白你嫌自己來得太晚。
媽媽,
你在我頭上的拍打是那樣的無奈,
我明白你在追問為什麼要20年。
媽媽,
為了千萬個另外的媽媽,
我和你都作出了無悔的奉獻。
媽媽,
在你的身後,
是飛速發展的喧鬧,
是燈紅酒綠的金宵,
是聳入雲端的豪華,
但是,你感受到了什麼,媽媽?
我不求再有什麼額外的照料,
一聲“烈士”已經足夠,
我隻求下個清明,
我的媽媽,
能夠再來撫摸我的墓碑,
因為我的媽媽,
沒有剩下多少20年。
--------------------------------------------------------------------
軍旗.戰士.軍禮--八一建軍節詩歌朗誦
軍旗,神州寰宇上下,白山黑水間,鮮紅的八一軍旗獵獵迎風招展。
軍旗,萬裏海防線上,浪花碧海間,鮮亮的八一軍旗淩波傲然飄舞。
軍旗,藍天下長空裏,風雨無阻間,鮮豔的八一軍旗默默仰天高歌。
軍旗,你與大地相伴依偎共甘苦,你與海鷗細語呢喃齊展翅,你與白鴿相約行走同飛翔,你與戰士相戀攜手衛家國。
仰望軍旗,戰士自有戰士的豪情;
仰望軍旗,戰士自有戰士的胸懷;
仰望軍旗,戰士自有戰士的歡樂; 仰望軍旗,戰士自有戰士的氣魄。。。。。。
雖說是漫漫黃沙遮天日,雖說是皚皚白雪少人跡,軍旗,有你相伴戰士的心間永遠盛開著鮮花朵朵,有你相伴戰士的血脈裏奔騰著的是長江和黃河。
雖說是惡浪滔天無處藏,雖說是山涯陡峻路難行,
軍旗,有你相伴戰士的心海上就有海鷗翩躚飛舞,有你相伴戰士的心空上翱翔著的是成群的白鴿。
軍旗,有你相戀相依相伴共攜手,戰士不寂寞。
看,軍旗下,鋼槍、鋼盔和鋼筋般的戰士們集結而成的鋼鐵長城的方隊走來了。
看,軍旗下,齊步、正步滿懷豪情走過的一列列整齊隊伍。
看,我們的戰士們向著五星紅旗,向著國徽,向著八一軍旗走來。。。。
默默注視著獵獵迎風的軍旗,將士們緩緩的,凝重而莊嚴地舉起右手,對著鮮亮的五星紅旗,對著金光閃閃的國徽,對著鮮豔的八一軍旗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在南昌城頭,在長征途中,在井岡山上。。。
多少個血雨腥風的日子裏。
在青紗帳中,在鐵道線上,在三大戰役中。。。
多少個硝煙彌漫的日子裏。
在青藏、新藏、川藏線上,在三峽工地上,在祖國的建設的角角落落。。。
多少個揮汗如雨的白天黑夜。
在大興安嶺,在長江兩岸,在災難發生的每一刻。。。
多少個搶險救災的黑夜白晝。 軍旗,你是號角,你是明燈,你是戰士們力量的源泉。
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萬水千山,幾十年的艱難歲月千辛萬苦。
鑄就了89年後的輝煌。
軍旗,你是戰士們心中不倒的神靈,你是旗手胸中不滅的精魂。
軍旗,戰士們用赤誠擁抱著你,先烈們用鮮血浸染著你,
軍旗下,戰士們告慰英靈:鮮紅的八一軍旗不會忘記你們!一個戰士倒下了,會有千百萬個英雄站起來,我們將用我們的血肉之軀鑄起祖國新的長城!
軍旗下,戰士們向祖國向人民宣誓:祖國,請放心;人民,請放心!軍旗,請放心!
我們生----是祖國的人;死-----是人民的魂!
軍旗下,戰士們舉起右手,一個莊嚴而標準的軍禮就是戰士的誓言! 這就是軍旗下戰士的軍禮!
我要512大地震中讚美抗震救災解放軍的詩歌!
5月16日,汶川地震已經過去了4天。4天來,發生在災區的一個個自救、互救、援救的故事,不斷撞擊著我們的胸膛。在大災難突然降臨的那一刻,愛,迸發出了最動人的力量――親人之間,生死相依;朋友之間,相互激勵;陌生人也挽起手臂。這些故事,讓我們落淚,也讓我們堅強。這些故事激勵著我們,隻要我們咬牙挺住,隻要我們不放棄、不拋棄,希望,就在前方。
去世前,她給孩子留下短信
5月13日中午,救援隊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沒有了呼吸。透過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地支撐著身體……救援隊員從空隙伸手進去,確認她已經死亡,又衝著廢墟大聲呼喊,沒有任何回應。這是震後的北川縣,還有很多人在等待著救援。救援隊走向下一片廢墟時,隊長好像意識到什麼,忽然返身跑回來,他費力地把手伸進她的身下摸索,高聲喊,“還有個孩子,還活著!”
一番艱難的努力後,人們終於把孩子救了出來。他躺在一條紅底黃花的小被子裏,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因為有母親的身體庇護,孩子毫發未傷。
隨行的醫生過來準備給孩子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裏,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淚了……
大災難麵前,母愛,孕育了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奇跡。
4個小時,他用雙手刨出同學
一塊水泥板倒下來,壓在崇州市漩口中學初三學生向孝廉的身上。這位13歲的小姑娘醒來後,模糊中看到縫隙外邊有亮光,接著再次昏迷。此時,一個聲音喚醒了她,是同學馬健。“我哭著對他說,馬健你別走,等我死了再走吧。馬健說,‘我不會走的,你是班上年紀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你一定要堅持住。’”
馬健一邊喊著“堅持,堅持!”一邊瘋了似地用雙手刨著水泥碎塊。大約4個小時後,小孝廉終於被刨了出來,而馬健的雙手已經血肉模糊。
麵對巨大的災難,埋在廢墟下的孩子,在等待救援的同時,也在用勇氣和堅毅,傳遞著生的信心。
山上山下,他們相互牽掛
大地震襲來時,重慶市55名遊人正行進在距汶川50多公裏處。“快往公路邊的平壩跑……”導遊劉曉容和餘九冬聲嘶力竭地喊著,在兩名女孩子的指揮下,大家迅速集中到了平壩上。岷江對麵的山,轟隆隆地垮下來,煙塵、沙石撲麵而來,前後的路都已坍塌。
自救,勢在必行。入夜,幾十人相互扶持著擠在一座小山頂的小塊平地上,兩位導遊和駕駛員留在山下守望。山上、山下的人,都在相互牽掛。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在傾盆大雨中,這支特殊的隊伍互相扶持著,繞過斷裂的公路,奔過800米搖搖欲塌的隧道,躲過一次次餘震,走走停停5個多小時後,終於見到了救援者。
前日下午,崇州懷遠中學教學樓發生垮塌事件,在突如其來的災害麵前,該校700多名師生絕大多數順利脫險,但該校英語老師吳忠紅卻永遠離開了他愛的學生 ——地震襲來,學生從樓梯口蜂擁而下,這位老師引著孩子疏散時,聽到有學生掉隊,他義無返顧從三樓返回四樓,這時樓體突然垮塌,這位老師和幾名孩子被吞噬……
樓梯口,拯救學生
雖然昨日學校停課,但一群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還是來到懷遠中學,為離去的英語老師吳忠紅和幾名學生默哀。看著麵前倒塌半邊的教學樓,他們的心情像天氣一樣淒冷。
副校長李宏成折騰了一整夜,他和很多男老師都衝上第一線,不少老師的手在扒土時被磨破了。李宏成說,這棟四層教學樓有12個班,下午1點50分就開始上課,就在第一節課快要結束時,突然,地麵開始搖晃,孩子們的尖叫聲劃破校園原有的寧靜......餘下全文>>
歌頌抗洪救災的解放軍的詩歌
答:
抗洪搶險一聲令
人民軍隊率先行
不畏艱難和險阻
救死扶傷排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