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了什麼,他為什麼要寫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雖是一篇寫景的散文,但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同樣貫穿著他對現實的看法和態度,隻是比較委婉曲折。在群魔亂舞、夜氣如磐的日子裏,作者的心無法平靜。他遠離鬧市、夜遊荷塘,感到一種難得的自由。隻有一個人在靜夜月下,他才“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正流露了他對令人窒息的現實生活的厭惡和否定。而文章中對美麗寧靜的荷塘月色的描繪和讚賞,不正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嗎?當然,在厭惡和否定,憧憬和向往之中,也夾雜著他深沉的苦悶,一種不知道如何到達光明的未來,在黑暗中彷徨徘徊的苦悶.但是作者並沒有被黑暗和苦悶吞沒,以至於消極頹廢。他讚美荷花出汙泥而不染,謳歌月亮的高潔清白,表明了他決不隨波逐流,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的誌向和情操。
描寫荷塘月色的詩句有哪些?
1.《南柯子·十裏青山遠》
宋代:仲殊
十裏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淒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2.《荷花》
唐代:李商隱
都無色可並,不奈此香何。瑤席乘涼設,金羈落晚過。
回衾燈照綺,渡襪水沾羅。預想前秋別,離居夢棹歌。
3.《子夜吳歌·夏歌》
唐代:李白
鏡湖三百裏,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4.《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華》
宋代: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妝麵勝荷花。
鬢嚲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
5.《淥水曲》
唐代:李白
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怎麼描寫荷塘月色,用哪些
作者首先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時間和緣由。開頭就說出這幾天“頗不寧靜”的內心狀態。“頗”字是對不寧靜心情的強調。
第二部分從荷塘周遭的環境寫起,向“荷塘月色”的主體進發。作者先寫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過“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敘述,暗寫了在這種氣氛環境中作者的一顆寂寞的心。繼而實寫荷塘四周的林木,虛寫沒有月光時的陰森氣象,虛實相參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後以讚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結。平時無意於荷塘的月色,盡管今晚的月光隻是淡淡地,仍然覺得很好。
第三段緊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於今夜荷塘的原委,抒發自己踏月尋幽的萬端感慨。”路上隻我一個人”提起了下邊關於踽踽獨行於荷塘的一番妙論。“背著手踱著”這一細節,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寬解的心情。
第三部分開始正式的對荷塘和月色的景致進行詳細的描寫,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盛開的嫋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裏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把聽覺和嗅覺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後,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裏。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致的描摹,使人宛然若見。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後,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
第五段描繪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單調的,難以著筆,而作者把它和形態不一、色彩有別的景物結合在一起進行描寫,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變化。作者繼續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詞語的運用,造成了樹木錯落有致的層次感。
第四部分為文章結尾,從單純的寫景寫開來,進一步表現了作者不滿現實,幻想超脫而不能得的複雜心理。
點評朱自清 <荷塘月色》的精彩片段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誌別說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
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采蓮少女蕩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著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複其原來內容。 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嫋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
作者在這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仿佛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餘下全文>>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裏描寫荷花荷葉最優美的句子
你可以先以描寫荷花的詩詞導入 也就是采用引文歌詠法來寫
辛棄疾的詞《卜算子°為人賦荷花》:
紅粉靚梳妝,翠蓋低風雨。占斷人間六月涼,期月鴛鴦浦。根底藕絲長,花裏蓮心苦。隻為風流有許愁,更襯佳人步。
楊萬裏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朱自清散文中描寫荷花的句子:曲折折的荷塘上麵,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的是什麼地方的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正在清華大學教書荷塘就在清華圓內。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主要內容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作者以秀麗、雋永、細膩的筆法,著意描寫了光影交映、濃淡相宜、疏密相間、和諧無比的月下荷塘的美麗圖畫,抒發了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對寧靜優美的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偶的向往。表達了大革命失敗後,作者既不願群居,又難於獨處,既不滿於現實,又不能從個人小天地裏突破的彷徨、苦悶心情觸在如此複雜的心情下,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寫下此篇名著。
荷塘月色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1、朱自清先生借助多種藝術手法突出了月色的朦朧、柔美,描繪出一幅美麗寧靜的荷塘月夜圖。其寫作手法及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直接描寫與側麵描寫相結合
本文中,直接描寫月光的隻有一句,多是以影寫月,本篇“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裏的黑影參差斑駁,給人一種搖擺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這些黑影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麵,當然更顯參差斑駁。也因為荷塘正處於這種動態中,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連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2)借助修辭,使形象更為傳神
作者在文中最顯著的寫作特色就是大量運用了修辭手法,如明喻、暗喻、擬人、通感、象征等,使事物形象由靜轉為動,由無生命轉為有生命,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讀之猶如親見親曆。尤其是通感手法的運用,更是將難以把捉和保留的、抽象的嗅覺形象“清香”,生動精彩地描繪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清淡飄渺,若現若隱,真是一種奇妙的感受。能夠將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達並傳播開來,足見出作者那“表達美的才情”。
(3)巧用對比,使情感更為強烈
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層對比,分別是將白天與夜晚進行對比,將“不寧靜”和“不自由”的心境與荷塘月色優美的意境進行對比,將舊時采蓮的趣事和“無福消受”的現實進行對比。第一層,將白天和夜晚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在白天裏的“不寧靜”和“不自由”,“不寧靜”和“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第二層,將“不寧靜”和“不自由”的心境與荷塘月色優美的意境進行對比,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暫時舒緩的心情,是文章寫得最漂亮的地方,同時,能夠靜下來真正欣賞到自然的美,這也是一個人難得的境界;第三層,將舊時采蓮的趣事和“無福消受”的現實進行對比,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同時也突出了作者“求美而不得”的無奈,於是再次回到現實的“不寧靜”和“不自由”,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顯出來。
(4)烘托手法,渲染氛圍
烘托是中國傳統藝術常用的手法。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強調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氣氛,人們慣用“烘去托月”來說明這一藝術手法。朱自清先生對烘托的法則運用自如,妙筆生花。在《荷塘月色》中,荷塘與月色兩種景物互為映襯: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襯托之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麵“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泄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如國畫上的點眼之筆,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朧之美。如給荷塘披上一層紗。荷塘上浮起的霧,不同於一般的白霧,因為是在綠葉社托和淡淡的月色映照之下顯現的,所以是 “青霧”,月下霧中的荷花,潔白柔美,迷離朦朧,用“牛乳中洗過”、“籠著輕紗”的夢來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這種氛圍。
2、文章簡介: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本文寫於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麵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他深夜漫步於清華園內近春園荷塘西北角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文章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3、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北京大學畢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係主任。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文筆清新,所著合編為朱自清全集。[1]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製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誌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荷塘月色文中描寫荷花的句子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niǎo,nuó)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繁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麻煩采納,謝謝!
關於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點評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點評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誌別說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
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采蓮少女蕩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著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複其原來內容。 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嫋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裏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
作者在這裏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仿佛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癡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曆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裏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裏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裏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裏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隻好在朝霞、夕照裏,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更賦予葉子一種動感美。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豔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裏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隻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裏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隻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曆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裏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蕩起伏的動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裏。荷塘裏“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麵,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準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嫋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麵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隻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隻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裏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裏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歎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特色
1.欣賞景物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隻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曆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裏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荷塘不滿於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憂鬱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係於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悅”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衝突和尋求擺脫衝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悅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向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麵。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製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曆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淒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準確生動,貯滿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於樸素之中,也常依據忽然觸發的感受,憑借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畫麵的色彩淡中有濃。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裏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征。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準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裏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鬱鬱、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文章主旨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統治黑暗並抒發作者一心救國的愛國熱情。
結構語言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複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裏走》),寧靜也好,超脫也好,都隻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係,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朱先生的語言,曆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擇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都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鬱鬱”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讀起來又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覺。 文章三大部分之間的轉接,十分妥貼。第一部分(1至3段)寫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寫,烘托出一片寧靜之後,讓蟬聲和蛙聲打破寧靜,借此轉下最後的第三部分,寫六朝采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采蓮的情狀,心境又回到現實生活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了什麼,他為什麼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