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詩句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1935年10月
【注釋】:
六盤山: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
望斷:望盡。
屈指:屈指計算。
紅旗:一九五七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一九六一年九月為寧夏幹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該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報》。
長纓:見《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注釋。
蒼龍:《後漢書?張純傳》,“蒼龍甲寅”。注曰,“蒼龍,太歲也”。古時以太歲為凶神惡煞,太歲在地上,與天上歲星相應。
【譯詩】
長空高闊白雲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
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卷著紅旗。
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賞析】
並非“無人會登臨意”,詩人**率眾將士於1935年10月7日親自登上萬裏長征最後一座主峰——六盤山主峰,麵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 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懷,以閑遠歡欣之氣眺望又要開始的新的征戰。詩人在此心情是放鬆的、高曠的。在詩人所寫的幾首有關長征題材的詩中,就這一首是大好心情從心田裏汩汩奔流而出的,沒有半點悲烈之氣,猶如作者自己所說此時的心境是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上半闋一開始,詩人從眺望遠景起筆,西部秋景開闊,長空高朗,抹抹閑雲輕漾,北雁在陣陣南飛,仿佛帶走了詩人對過去南方生活及革命鬥爭的回憶及愛戀,接著又起豪氣,“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從爽朗、舒暢之秋心轉入英邁的青春吟哦,二萬五千裏長征已在腳下,長城之關口已經到達,好漢的業績就要進入一馬平川的時期,詩人這時的確是幸福而自豪的。
而且**式的“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氣猶如“長征是播種機”,這豪氣的種子已遍撒祖國億萬人民的心間。它已變成祖國人民表達各自內心英雄豪氣的心理定式。他們不僅穿著印有這句詩的T恤衫攀登長城,而且還常常以此句來表示戰勝困苦艱難的決心。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猶如長征也成了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一樣,詩人在此以古“長城”二字融入了當代生活的精髓,並以此來形容英雄好漢戰勝逆境乃區區小事,哪怕經曆萬千日日夜夜,也不足道哉。
下半闋,詩人將目光收到近處,高山之巔,紅旗獵獵,紅軍將士在秋天的山峰間盤旋向前。接著吐出胸臆,隨意化出宋代劉克莊《賀新郎》中三行: “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而這裏的“蒼龍”出自唐顏師古注引漢代服虔曰:“倉龍,太歲也。”倉龍同“蒼龍”,取此意,亦可解,因太歲係凶神惡煞,這裏引伸為**反動集團就是“蒼龍”。雖最末二行以設問句出之,但所起作用都是陳述式的肯定句,即總有一天,紅軍戰士將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奪得最後的勝利
**所作的詩詞中,《清平樂?六盤山》廣為人知。正是這首氣壯山河的詩詞,讓千百年來黃土高原上這座被古人稱為“隴山”、“雞頭山”的六盤山名揚天下。可鮮為人知的是,這首詩詞原來叫《長征謠》,以後才改為《清平樂?六盤山》的。經筆者多年調查、考證,特撰此文,把曆史的真實告知讀者。
原名“長征謠”
六盤山,縱貫寧夏南部固原、隆德、涇原3縣,雄跨甘肅、寧夏。最高峰3100多米,傲視西北黃土高原,陡峭的聳岩危峰,愈顯山勢挺撥雄偉。依山體修鑿的穿山公路盤旋蜿蜒而上,彎彎曲曲纏繞在山間。當地諺語說:“六盤山,十八旋,上山二十五,下山三十一”。這座南北走向的高山,是紅軍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必經之路,也是紅軍長征途中最後一座高山,翻過這座山,到陝北再無高山險峰阻擋。
1935年10月7日,**等中央領導人在當地群眾的帶領下,從駐地出發,向東南繞隆德縣境,沿小水溝上六盤山,從六盤山主峰之一的牛頭山北側過山。**健步登上六盤山,並與其他中央領導人一同登上主峰牛頭山。六盤山峰巒挺拔,路道艱險。**在高峰飽覽了六盤山雄姿,對張聞天等人說:“這裏可觀三省,快到陝北了。”在越過一道山梁之後,停下腳步招呼隨行人員休息一下,**習慣地坐在一塊大石頭上,摘下帽子,自然而然地伸開雙腿,一邊休息,一邊眺望著遠方,高興地說:“這裏真是個好地方呀!以後可以好好地寫一寫。你們看,天高雲淡,紅旗漫卷,大雁南飛,六盤山的景色多好啊!這六盤山可不簡單呢!它雄據大西北,是蘭州和西安的門戶,這裏離祁連山不遠,是兵家要地,古代在這裏打過很多仗,這裏距陝北革命根據地不遠了。”這對艱難長征的紅軍指戰員們來說是多麼鼓舞人心的聲音。
翻越六盤山即將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經受過千錘百煉的紅軍指戰員,已經變得無比堅強了。革命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千重思緒,萬般感慨,湧上**的心頭。在這戎馬倥傯中,展望革命前景,偉大的戰略轉移已經贏得了很大勝利。詩興勃發的**,抒懷高歌,一首氣勢豪邁的“長征謠”就在六盤山巔極目遠眺中吟成:“天高雲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誌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誌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誌們,何時縛住蒼龍?同誌們,何時縛住蒼龍”。當時在場的張聞天、王稼祥、彭德懷等領導人都說好詩。“長征謠”的詩句展示了中央紅軍長征金戈鐵馬、風雷激蕩的雄姿。記述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業績,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反蔣抗日的決心。
下山後,在固原廼家河陽窪村一家回民窯洞裏,如豆的油燈下,**揮筆記下了“長征謠”的詩句。兩個月後,**在陝北瓦窯堡用鉛筆記下了這首在寧夏六盤山高峰吟哦成的詩句。
這首“長征謠”當時立即在紅軍中傳唱開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長征謠”在抗日根據地和八路軍、新四軍中廣為流傳。
公開發表
那麼,這首《長征謠》又是在什麼時間公開發表的呢?
1941年12月5日,中共地下黨主辦、上海出版的文學刊物《奔流新集之二?橫眉》刊載了這首詞,題目是《**先生詞(長征時作)》。1942年8月1日,新四軍主辦的《淮海報》副刊《文藝習作》上刊登了這首詞,首先公開發表,題為《長征謠》,但還是“清平樂”的詞牌。1946年8月,在上海《解放日報》上發表。這一次**對《長征謠》作了較大改動,題名改為《清平樂?六盤山》,內容由原來的自由體改為規範的“清平樂?詞曲”。以後到了1957年,《詩刊》創刊時首次發表了《清平樂?六盤山》的詩詞,使寧夏的六盤山享譽世界。
親筆手書
1977年6月,我第一次見到《清平樂?六盤山》手書真跡。當時寧夏接到中央的指示,要把有關**的手書全部送往中央辦公廳。當時還有**主席寫給董老的一封信:“必武同誌:遵囑寫了六盤山一詞,如以為可用,請轉付寧夏同誌。如不可用,可以再寫順祝健康!**一九六一年九月八日。”看完之後,我被深深感動了,作為黨和國家的主席,能在日理萬機中為寧夏人民題詞,而且又是那麼的認真和謙虛。再看《清平樂?六盤山》手書,那揮灑自如,豪放氣勢,執長纓縛蒼龍、紅旗漫卷西風的偉大氣魄,反映出無產階級革命家為著人民利益建立新中國和代表著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努力奮鬥的崇高精神。
為了解清楚當時的情況,1982年4月,我前往北京采訪了當時任國家民委秘書長的黑伯理同誌,才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1959年,為了布置人民大會堂寧夏廳,大家都想把**主席長征過六盤山的詩詞,刻在寧夏特有的賀蘭石上,可當時**的手稿查找不到,想請自治區領導出麵請**主席書寫,自治區的領導們也很為難,因**已不再多題詞了。在這種情況下,黑伯理和時任寧夏副書記的李景林同誌都想到了董老,請**副主席出麵可能辦到,就給董老寫了封信,董老非常高興地答應了,由董老的秘書申德純執筆,董老認真看後簽名送**。1961年,**在江西廬山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利用開會之餘書寫了《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詩詞。《寧夏日報》於1961年9月30日首先在頭版套紅刊發了**《清平樂?六盤山》詩詞手書墨跡,還發表了一篇“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社論。
真跡多多
就在**寫給寧夏人民的手書《清平樂?六盤山》詩詞的同時,還又寫了幾副字體不同、內容和文字上略有不同的詩詞,其中詩詞之一是用草書寫成的,中間的文字寫的是“旄頭漫卷西風”,還有些字寫的書法形式也有不同。詩詞之二、之三、之四也還是“旄頭漫卷西風”,筆體和字跡各有所不同,但基本內容都是一樣的。就在詩詞之五中,字體是行楷書法體了,而其中的“旄頭”已改為“紅旗”了,這樣寫成的詩詞就是我們以後看到的《清平樂?六盤山》詩詞的全部內容了。在詩詞之六中的手跡又是另一種書法風格了,其中最後一句話是“他年縛住蒼龍”。
在詩詞之七中,就是人們最熟悉的真跡原樣。這首詩詞,是寫在長70cm寬50cm的宣紙上的,每張宣紙是3行豎寫,分成兩句或三句不等,每行有兩字或三字的。隻是在以後的書籍中或宣傳畫中,才把分開的文字組合在一起的,是橫排豎寫格式。
在詩詞之八中的詩詞,是**在1962年4月20日寫成的。這個時間,**又寫了《長征》詩。這也是我們目前所見到的,最後一幅《清平樂?六盤山》手跡了。
抗戰的古詩詞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隴西行 》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深閨夢裏人.
《涼州詞 》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中國抗戰時期的詩歌有哪些?
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1937年月12月)、
《黎明的通知》(1942年)
田間: 《給戰鬥者》(1937年月12月)
何其芳: 詩歌集《夜歌》(1945年)
卞之琳: 詩歌集《慰勞信集》(1945年)
柯仲平: 《平漢路工人破壞大隊》(1938年)
《邊區自衛軍》(1938年)
《告同誌》(1938年)
集體創作:《白毛女》(1945年5月)
關於抗日戰爭的詩句
中華兒女多奇誌,不愛紅裝愛武裝。
討要一些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著名詩詞
**:
太行春感
一九三九年春
遠望春光鎮日陰,
太行高聳氣森森。
忠肝不灑中原淚,
壯誌堅持北伐心。
百戰新師驚賊膽,
三年苦鬥獻吾身。
從來燕趙多豪傑,
驅逐倭兒共一樽。
出太行
一九四Ο年五月
群峰壁立太行頭,
天險黃河一望收;
兩岸烽煙紅似火,
此行當可慰同仇。
寄語蜀中父老
一九三九年
佇馬太行側,
十月雪飛白。
戰士仍衣單,
夜夜殺倭賊。
和**同誌七絕五首
(錄四首)
一
敵後常撐亦壯圖,
三師能解國家憂。
神州尚有英雄在,
堪笑法西意氣浮。
二
黃河東岸太行陬,
封鎖層層不自由。
願與人民同患難,
誓拚熱血固神州。
三
朋輩誌同意自投,
團成砥柱止中流。
肅清日寇吾儕事,
鷸蚌相爭笑列侯。
四
抗戰連年秋複秋,
今秋且喜稻如油。
迷漫烽火黃河岸,
父老齊聲話禦仇。
吉鴻昌(二首)
詩一首
渴飲美齡血,
饑餐介石頭。
歸來報命日,
恢複我神州。
就義詩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頭。
李兆麟(二首)
露營之歌
一
鐵嶺絕岩,林木叢生,
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
圍火齊團結,普照滿天紅。
同誌們,銳誌哪怕鬆江晚浪生!
起來喲,果敢衝鋒!
逐日寇,複東北,天破曉,光華萬丈湧!
二
濃蔭蔽天,野霧彌漫,
濕雲低暗,足潰汗滴氣喘難。
煙火衝空起,蚊吮血透衫。
兄弟們,鏡泊瀑泉喚起午夢酣。
攜手吧!共赴國難,
振長纓,縛強奴,山河變,萬裏息烽煙。
三
荒田遍野,白露橫天,
野火熊熊,敵壘頻驚馬不前。
草枯金風疾,霜沾火不燃,
戰士們,熱忱踏破興安萬重山。
奮鬥呀!重任在肩,
突封鎖,破重圍,曙光至,黑暗一掃完。
四
朔風怒吼,大雪飛揚,
征馬踟躕,冷風侵人夜難眠。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
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偉誌兮!何能消減,
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
第三路軍成立紀念歌
一
絢爛神州地,
白山黑水間。
八載餘,強敵囂張,
鐵蹄肆踏踐。
中華民族遭蹂躪,
慘痛何堪言!
骨露原野,
血染白山巔。
義忿填胸,
揭竿齊向前。
誓驅倭寇,
團結赴國難。
民族自救抗日軍,
鐵血壯誌堅,
殺敵救國複河山。
二
馳騁吉、黑邊,
橫掃哈東南。
軍威遠,鬆江動蕩,
興安亦震撼。
冰天雪地朔風吼。
夜雨複霜天。
救亡壯誌,
永矢兮弗諼!
鼓角乍鳴,
將士各爭先。
殺聲四起,
敵寇心膽寒。
六載於茲未稍懈。
孤軍喋血戰,
偉哉豪氣長虹貫!
三
機動遊擊戰,
突破嫩江原。
貔貅健,長驅挺進,
到處得聲援。
反日怒潮澎湃起,
爆發指顧間。
響應我黨對日總抗戰,
消滅日賊走狗與漢奸。
精誠團結,
粉碎封鎖線。
救國重任萬眾擔,
勢急不容緩,
國恥血債血來還!
四
舉國鼎沸兮,
全民總抗戰。
烈焰熾,
戰爭烽火延燒遍中原。
東北抗聯齊奮鬥,
統一指揮建,
三路軍成立軍民齊騰歡。
厲兵秣馬,
慷慨赴火線。
果敢衝鋒,
寇氛一掃光。
民族革命成功......餘下全文>>
有關抗日時期的詩篇
1 愛國詩歌鑒賞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隻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麼軟……現在隻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隻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麵,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麵,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隻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隻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裏,永恒的中國!
這是詩人1942年在日寇陰暗潮濕的土牢裏寫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詩篇,抒發了詩人對災難祖國由衷的關切和真摯的愛,同時也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向往。詩的前半部分寫“我”用“殘損的手掌”深情地撫摸在敵人的鐵蹄蹂躪下的祖國廣大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隻是血和泥”。接著,詩人無形的手掌觸到家鄉一片湛藍的湖水,現時“微涼”的湖水與昔日“堤上繁華如錦障”的美麗春光形成強烈反差,表現出詩人對敵人踐踏故土的無比憂憤。為了使詩歌表達的主題不流於膚淺狹隘,詩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遠,由北到南,從長百山的雪峰、黃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詩人選擇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風景加以點染,它們既是人民的苦難與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惡的見證。“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兩句既是對上半段的總結,又與開頭三、四行遙相呼應。
詩的後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開,描繪的是與前麵災難景象形成極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圖景:那雖是“遼遠的一角”,但山河完整無損,沒有陰暗和血汙。而是充滿了溫暖、光明和生機,“那裏是太陽,是春”。與前半部分的哀怨、憂傷的基調相比,這一部分跳動著詩人按捺不住的快樂與激動;與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動的抒情相比,後半部分則顯得安靜而舒緩,使這首詩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抒情風格顯得變幻多姿。在那個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藝術的凝想的年代裏,這首詩像一朵美麗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煉而不晦澀,感受細膩而不暗淡,深刻的現實內容與現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來。
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曆史的隧洞裏蝸行摸索;
我是幹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祖國啊!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來未落在地麵的花朵;
——祖國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裏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祖國啊!
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喂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此詩借鑒了前蘇聯詩人沃茲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圓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創造性的發展。圓周句式大多出現在抒發強烈情緒的作品中,悲傷痛苦的情調最宜用它來渲染。舒婷寫的是“我”與祖國的關係,用這種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摯愛的深度。第一節是對祖國曆史的反思,精心選取五組意象,象征祖國千百年來落後、貧窮、災難深重的麵貌:前四行平穩深長,富有音響和色彩,給人以深思沉重之感;五、六行則短促,不事描繪;後三行又伸長,行短意緊,顯示出情感的起伏,出現主詞。第二節承上啟下,揭示出蘊藏在中華民族靈魂中的希望之花從未消亡過,災難雖重,理想永存,隻是暫未實現。此節先短句後長句,然後主詞複現,似意猶未盡,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便瀉於筆端。第三節傾吐希望,激情昂揚,連用五組意象描繪出處於曆史轉折期的祖國百廢待舉的麵貌。每一個意象有自己獨特的意義,五組連用形成博喻排比,強化了亢奮熱烈的情緒,表達出詩人歡欣鼓舞的情懷。第四節頭兩行用“十億分之一”與“九百六十萬平方”構成小與大的對比,寓意“我”是祖國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著整個祖國。接著以乳房養“我”與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又成一對照,突出“我”同祖國的血乳關係;甚至迷惘、深思、沸騰,與富饒、榮光、自由,也是性質相反的對襯,以見出痛苦和歡欣的無限。如果前三節是寫“我”與祖國的關係,第四節則是反過來寫祖國和“我”的關係。句法參差正是心情激動至極的表現,在對主詞的雙重呼喚中結束全篇,達到最高潮。
全詩無一字議論,皆以意象描繪,以情貫穿。所選意象既質樸又鮮明,既獨特又貼切,每一個詞也都與被描繪的景象緊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覽無餘的傾瀉,而很注意其波動的節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奮到深沉,其中糾結著悲愴、憂患、熾烈,失望與希望,歎息與追求等多種複雜而凝重的感情,體現出詩人獨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雋永的抒情個性
郭沫若《爐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負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負了我的思量。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該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該不嫌我黑奴鹵莽?
要我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棟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見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從重見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鄉,
我為我心愛的人兒
燃到了這般模樣!
詩人用擬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又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全詩就建築在這一組核心意象之上。“爐中煤”的意象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第一,“爐中煤”的熊熊燃燒象征詩人願為祖國獻身的激情;第二,“爐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樣的心腸”象征勞苦大眾“卑賤.”的地位和偉大的人格,“爐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詩人所代言的勞動人民;第三,“爐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後終於“重見天光”,象征詩人不願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為的願望,也象征勞苦大眾中潛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將要釋放出來。“女郎”這一意象暗示詩人對祖國的愛有如情愛一般熱烈,“年青”一詞則暗示了祖國在五四革命時代裏充滿蓬勃向上的生機。郭沫若在《創造十年》裏說過:“五四以後的中國,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蔥俊的有進取氣象的姑娘,她簡直就和我的愛人一樣……《爐中煤》便是我對於她的戀歌。”這段話清楚地說明了本詩中比擬的意義和作用。
“爐中煤”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氣質和時代精神於一爐;寫“煤”之燃燒,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時代之情。藝術形式與所抒情思十分和諧。從章法看,首節總述愛國之情和報國之誌,第二節側重抒愛國之情,第三節側重述報國之誌,末節與首節取複疊形式,前後呼應,將全詩推向高潮。從格式、韻律看,每節5行,每行音節大體均齊;一、三、五行押韻,一韻到底;而各節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聲親切溫柔而又深情的呼喚起唱,造成回環往複的旋律美。詩情隨詩律跌宕起伏,韻味深長。
聞一多《太陽吟》(節選)
太陽啊——神速的金鳥——太陽!
讓我騎著你每日繞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見一次家鄉!
聞一多《太陽吟》(節選)
這是詩人在192—1925年赴美留學期間寫下的詩。詩人由於對祖國的熱切思念,竟產生出如此神奇瑰麗的想象。屈原《離騷》中有“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征。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懸圃”,古今浪漫主義詩歌裏的神奇想象一脈相承。不過,屈原還隻是想象駕著鳳凰鳥(“鷖’)在宇宙行車,而本詩的作者竟然要騎著太陽航行,其想象的大膽更超過了古人。(
聞一多《一句話》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裏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這話教我今天怎麼說?
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那麼有一句話你聽著:
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
等到青天裏一個霹靂
爆一聲:
“咱們的中國!”
聞先生曾說:“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國,看到的是封建軍閥統治下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景象,於是,赤誠愛心轉化為對現狀的強烈不滿和渴望改變舊中國的激情。這種情緒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體現。全詩以“一句話”——“咱們的中國”為構思中心,運用寫實和隱喻相結合的手法,反複詠歎,極力渲染烘托。第一節先用排比,通過“禍”與“火”的寫實和比喻,揭露黑暗現實對民意的壓製,也寓示著民眾積蓄著的巨大的力量。接著進一步用火山作比,它雖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發就會產生翻天覆地的力量。這一喻象表明詩人對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滿信心。第二節針對一些對中國前途悲觀、不相信民眾者發出警告,用“鐵樹開花”比喻建設“咱們的中國”來之不易但終會成事實。通過“我”堅信與“你”不相信的對比,引發出不信者可能會產生的驚慌、反感等種種詫異的表現,從而進一步襯托出民眾反抗的必然性和突發性,表明詩人對民眾解放自己、改造舊中國的潛在力量堅信不疑,並衷心擁護。他將民眾的反抗與呐喊比喻成“青天裏一個霹靂”既呼應“火”的意象,顯示出無窮的威力,又是一種盛讚的口吻乙“爆一聲:/‘咱們的中國!’”的兩次反複,強烈地表達出對理想中國的期望與追求。此詩語言平易,形式上整齊勻稱,又自然天成,富於節奏感和音樂美
艾青《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麵。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詩篇開句即言“假如我是一隻鳥”,這不是一種簡單的形象比附,而是一種情感上的虛擬。以鳥的種種願望來表達詩人內心對祖國誠摯的愛,委婉的抒情手法中融彙著詩人深切的感受和真摯的情感。接著詩人排列了一組意象來表示自己歌唱的內容,詩人內心強烈激情的滲入使意象充滿了生動豐富的內涵:“土地”是被暴風雨打擊著的,“河流”是悲憤的,“風”是激怒的,“黎明”是溫柔的。聯係詩人寫作的年代,我們可以意會到詩人筆下所展示的是一個山河破碎、國土沉淪的悲壯年代。可貴的是詩人並沒有因此而絕望,他在黑暗中仍滿懷希望,所以黎明是“溫柔的”。“——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麵,”詩句巧妙地借用鳥兒自然、被動的結局來表現詩人主動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現了詩人的獻身精神。最後直截了當地抒發自己的憂國之情和愛國之心,既點明了題旨,又與前半部分在邏輯上順理成章地形成因果呼應。如果說前八句是感情的蓄積,最後兩句便是感情閘門的打開,感情洪流的急衝而下
[台灣]黃雍廉《唐人街》
是一所港灣
專泊中國人的鄉音
無須叩問客從何處來
淺黃的膚色中亮著
揚州的驛馬
長安的宮闕
湮遠成為一種親切之後
風是曆史的蕭聲
傾聽如
一首夢般柔細的歌
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彙集著中國的二十四番花訊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蘭草
飲霜雪的冰寒
綻東方的芬芳
鮮明矗立的旗 像
黃河的浪 東流 永遠向著陽光的一麵
是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麗著殷墟仰韶的玄黃釉彩
煙雲變幻
一如西出玉門關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的心中的絲路
孤帆遠影
故鄉的明月 是仰望北鬥的磁場
你乃成為一位細心的收藏家
曾經也窮困過典當過手頭的軟細
就是不肯典當從祖國帶過來的家私
五千年 不是一件可以隨便拍賣的古董
而是一盞會帶來幸福的神燈
詩人黃雍廉浪跡海外,心係祖國,苦於不能常與祖國廝守在一起,於是把一腔愛國情思移向唐人街,並以一副純粹“唐人”的筆墨,構築了這座詩的“唐人街”。詩人兼詩評家的趙國泰,對此詩曾有一段精辟的藝術分析。他說:“唐人街是中華曆史文化在西方的一個窗口。要完成這一高度概括與條陳,藝術上非博喻、羅列莫辦。此法的施用,使作品內涵飽滿而不擁塞,典麗而不板滯。臻於此,又有賴於形式結構上取乎多視角掠美,使內蘊層嵌迭呈;廣植東方情調的語象,又間以主客體轉換之法,使情境跳脫空靈,其中以首節尤佳。全詩給人以寬銀幕效果。”
多好聽,“唐人街”,一所不凍的華夏鄉音的港灣,一所和平的春蘭秋菊的城堡,一座摧澡的東方文化的浮雕。以中國調寄中國情,以中國墨寫中國意,盛唐罷相張九齡“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歎惋,南宋遺民鄭所南蘭草根下無土的畫意,高人王維於朝雨渭城餞別好友西出陽關的悵惘,詩仙李白立揚子江畔目送故人孤帆遠影的傷感,還有揚州驛馬雄姿,長安宮闕風範,南國二十四番花訊的問候,殷墟仰韶陶釉的召喚……這一係列典型的中國情結的意象群的自然疊印,華美典雅,楚楚動人。一詠三歎中,愈升愈高的是海外炎黃子孫心向祖國的七彩虹橋
龐餘亮《在玉米地的中央》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就是一位青春的將軍
看滿地的紅纓子翻飛綠劍亂舞
果實就藏在紅纓子和綠劍之下
露出它們的牙齒
我們能讀懂它們的語言
平常的日子沒有故人
隻有風在吹,吹玉米不盡的長發
在玉米地的中央
我們就獲得了戰勝明天的力量
玉米葉仍在不停地抽打我
金色的玉米棒在開水中嘩嘩地滾動
多麼美好的日子
就想起多麼美好的共和國
在玉米地的中央
玉米地在共和國的版圖上傾伏下去
無數個戰鬥和勝利
便永遠地照耀我們
此詩借助於玉米這一普通而樸素的意象來展現愛國情懷。種玉米,看玉米,吃玉米,這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勞作和生活,很平淡,也很平靜。那些習慣於在戰爭中挖掘愛國主題的人們,恐怕是想不到這裏麵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所以在詩的二、三節,作者兩次直接點出“共和國”,明示主題。
其實,真正的愛國心就是一顆平常心,尤其是在和平年代裏,沒有敵人,沒有血淋淋的廝殺,也沒有豪邁的勝利與慘重的失敗;沒有這種種情形,而能保有愛國精神,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彌足珍貴。
最重要的戰鬥不是麵對麵的你死我活,而是沒有敵人的戰鬥;或者說,那敵人隻是時間。在和平時期,人們容易渾渾噩噩地混日子,不知不覺地被時間戰勝,成為時間的俘虜。如我們總是推遲著一些行動,因為我們總是相信明天,相信明天會帶來一切,會完成一切。而站在玉米地的中央,我們才有可能戰勝時間,戰勝自己,因為風中的玉米葉像鞭子一樣,抽打著我們,使我們時刻警醒著,在和平的環境裏,依然保持戰鬥的姿態和心態
——《假如我們不去打仗
》
假如我們不去打仗
那麼敵人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刺刀
指著我們的骨頭
說
看哪,
這是奴隸!
丘逢甲的一首愛國詩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灣。
1896年5月,台灣被日本強占一年後,詩人代表當時台灣島上四百萬同胞,寫的這首以《春愁》為題的小詩,僅僅四句計二十八字,字字是血和淚寫成的。
丘逢甲(公元1864年—1912年),台灣彰化人。光緒十五年(公元1888年)進士,曾任清政府工部主事。
1894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向朝鮮發動侵略,並對中國的陸海軍進行挑釁,中國軍隊英勇作戰,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以及缺乏堅決反對侵略的準備,以致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中國失敗。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丘逢甲聞訊在台灣積極組織義軍抗日保台,出任台灣抗日保台義軍的大將軍,指揮抗日。但終因寡不敵眾,遭到失敗,不得已離開台灣內渡到大陸。此後在廣東創辦學校,推行新學,並與同盟會有來往。他的詩,大多是為收複台灣、洗雪國恥而作,慷慨悲壯,雄健奮發,憂國憂民懷念台灣的心情始終未變,直到1912年臨終前仍遺言:“吾不忘台灣也”,要求在他死後安葬時須麵向台灣。
1.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3.範成大《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4.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陸遊《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6.陸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裏河東人海,五千仍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7.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於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9.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祖國之秋
作者 曹宇翔
今日你徒步走進秋天的廣場
深秋了,天已轉涼,菊花開放
風把四個湛藍的湖泊運向空中
空中,緩緩駛過雲霞船隊
空中,雁翅劃動季節的雙槳
用歌聲迎接大地起伏的歌聲
在澄明的秋天你看見所有人民
城市、鄉村、太平洋的波浪
至看到你遠逝的童年,祖母
幹草垛,一個孩子搖響鈴鐺
這原野、河流,這落葉、果實
每天,廣場升起一麵旗幟
每天,土地長出一輪光芒
一切都是值得的,內心幸福
你笑了,想起曾有的一個夢想
誰能不愛自己的祖國呢
“祖國”,當你輕輕說出這個詞
等於說出你的命運、親人、家鄉
而當你用目光說到“秋天”
那就是歲月,人生啊,遠方
屈原·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餘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阝比〕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音“期”)怒;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餘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度蘅與方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山矣〕(音“四”)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餘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餘情其信〔女誇〕(音“誇”)以練要兮,長〔鹹頁〕(音“鹹”)頷亦何傷;
攬木根以結芷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糸麗〕〔糸麗〕(音“索”);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鹹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女誇】以【革幾】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糸襄】兮,又申之以攬芷;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眾女疾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亻麵】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忄屯】(音“屯”)鬱邑餘【扌宅】(音“叉”)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誌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複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餘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複修吾初服;
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
關於抗日戰爭的詩詞28個字
太行春感
作者:**
一九三九年春
遠望春光鎮日陰,
太行高聳氣森森。
忠肝不灑中原淚,
壯誌堅持北伐心。
百戰新師驚賊膽,
三年苦鬥獻吾身。
從來燕趙多豪傑,
驅逐倭兒共一樽。
抗戰人民悲苦的詩詞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湧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活在歌聲裏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後,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後的山坡上.《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後,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投資拍攝的故事片《少年英雄》,
簡短的振奮人心的抗戰詩詞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就義詩 吉鴻昌
丹心已共河山碎,
大義長爭日月光。
**的詩詞中有講抗日戰爭的嗎?
**的抗戰詩詞,按內容分,大致可以分為這樣三類:一、主題明確的抗戰詩詞。二、主題有關的抗戰詩詞。三、悼念抗戰將領的挽聯。
《中國抗戰詩詞精選》是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金亭。書中收錄了**的 四首詩詞:《念奴嬌?昆侖.》、《長征》、《沁園春?雪》、《挽戴安瀾將軍》。
這其中主題明確的抗戰詩詞隻有:《念奴嬌?昆侖.》和《五律.挽戴安瀾將軍》。**抗戰主題明確的另外一首《四言詩.祭黃帝陵》並沒有收錄其中。
由於篇幅原因,本人隻就主題明確的三首:《四言詩.祭黃帝陵》、《念奴嬌?昆侖.》和《五律.挽戴安瀾將軍》作一簡單舉隅,其它內容的就省略不論了。
五律·挽戴安瀾將軍
《五律·挽戴安瀾將軍》寫於1943年。這首詩最早發表於1943年戴安瀾將軍追悼會挽聯挽詩登記冊。新中國成立後見於黃濟人《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又見於1983年12月28日《人民政協報》。1991年3月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蕭永義編著《**詩詞對聯輯注》收入。1996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詩詞集》收入“副編”,並注明“這首詩根據1943年戴安瀾將軍追悼會挽聯挽詩登記冊刊印”。
此詩悼念之人戴安瀾是國民黨第五軍第二零零師師長,赴緬甸作戰中壯烈犧牲。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的自由獨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2月,日軍向當時的英國殖民地的緬甸大舉進攻。應英國政府的請求,國民政府派遣遠征軍三個軍共約十萬人赴緬參戰。1942年3月18日,戴安瀾將軍率國民黨第五軍第200師與日軍五十五師團激戰於緬南重鎮東瓜,日軍以步、炮、空三兵種聯合進攻,戰鬥極為慘烈,戴軍經過十二晝夜的浴血奮戰,不僅打敗了圍困東瓜的日寇,而且堅守東瓜,阻擊了日軍向緬中、緬北的推進,共殲敵寇五千餘人,使日軍鈴木聯隊幾乎覆滅。
繼“東瓜之戰”後,日軍瘋狂反撲,於1942年4月23日占領棠吉,戴奉命率200師增援棠吉,經兩天兩夜激戰,迅速奪回棠吉。但由於1942年4月29日中緬陸路交通要地臘戍淪陷,切斷了中國軍隊的陸路退路,戴軍被迫回師緬北踏上歸途。孰料,途中遇上敵人伏擊,將軍身中數彈,傷勢過重,於1942年5月26日壯烈犧牲。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香山寺大雄寶殿隆重舉行戴安瀾將軍追悼會。全國各地均派代表前往祭奠。由李濟深主祭,參加追悼大會的有廣西省主席黃旭初,駐紮在全州的第五軍全體官兵一萬餘人。國共兩黨領導人都送了奠挽品。遠在延安的**特為撰寫了這首挽詩。**這首挽詩前還寫有挽詞“海鷗將軍千古”。詩後落款“**敬挽”。“海鷗”是戴安瀾將軍的號。
此詩作於1943年,正是**掀起第三次“**”高潮之時。**在此時賦詩緬懷戴安瀾將軍,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這首詩歌頌這位抗日英雄,表達了號召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願望,歌頌了以戴安瀾將軍為代表的中華民族不怕流血犧牲、前赴後繼的偉大精神。
這是**詩詞中罕見的超越了黨爭的國殤之作,是一首吊唁國民黨抗日名將的詩,也是詩人將他的詩筆擱置了7年之後新作的一首詩。與他大部分的詩詞對比鮮明的是,這首詩純為寫實與紀事,頗有杜甫之風。
詩中形象地記敘了第二00師固守東瓜12個晝夜,與敵開展殊死搏鬥、重創敵軍和收複棠吉,將日本侵略者從棠吉驅趕出去的史實。
首聯:“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開門見山,直書事始,即寫出將軍出征的背景。“賦采......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