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代有哪些詩人
在中華文明的曆史長河中,江西人才輩出,徐稚、陶淵明、綦毋潛、來鵠、林士弘、王安石、歐陽修、晏殊、晏幾道、曾鞏、黃庭堅、薑夔、楊萬裏、朱熹、陸九淵、京鏜、石孝友、文天祥、虞集、揭傒斯、解縉、汪大淵、宋應星、魏良輔、湯顯祖、朱耷、王猷定、彭元瑞、蔣士銓、魏禧、詹天佑等等. 徐稚(公元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今豐城白土鄉隱溪村)。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潯陽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綦毋潛(691年-756年,綦音qi齊),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歲遊學京都長安,與當時詩壇名家多有交往,漸有詩名。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 林士弘(?-622) 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領袖。江西鄱陽人。占據虔州(今江西贛州),起初稱“南越王”,後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州)的廣大地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裏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 撫州 臨川縣文港鄉(今南昌 進賢)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 晏幾道(1030~1106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北宋撫州臨川縣文港鄉(今屬南昌進賢)人。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薑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楊萬裏(1127-1206年),漢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宋朝傑出的詩人。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 文天祥(1236—1283) 漢族,吉州吉水(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解縉(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鑒湖(今吉水縣文峰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洪武進士,官至翰林學士。 宋應星(1587-1661),漢族,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朝科學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54~1638)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湯顯祖(1550~1616) 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蔣士銓(1725~1784) 清代詩人。字心餘、苕生,號藏園,又號清容......餘下全文>>
江西詩人有哪些
古代的江西籍詩人有:
晏殊(臨川)、歐陽修(廬陵,今吉安)、李覯(南城)、曾鞏(南豐)、王安石(臨川)、劉邠(新喻,今新餘)、呂南公(南城)、孔平仲(新喻,今新餘)、黃庭堅(分寧,今修水)、徐俯(黃庭堅外甥;分寧,今修水)、洪炎(也是黃庭堅外甥;南昌)、汪藻(德興)、王庭珪(安福)、曾幾(贛州)、朱弁(婺源)、董穎(德興)、吳濤(崇仁)、楊萬裏(吉水)、王質(興國)、章甫(鄱陽,今波陽)、薑夔(鄱陽,今波陽)、裘萬頃(新建)、趙汝鐩(袁州,今宜春)、羅與之(吉安)、利登(南城)、文天祥(吉水)、蕭立之(寧都)。
黃庶(分寧,今修水;黃庭堅父)、袁陟(南昌)、劉敞(新喻,今新餘)、王安國(臨川;王安石弟)、孔文仲(臨江新淦,今新幹;與弟武仲、平仲俱以文名,合稱“清江三孔”)、晏幾道(臨川,晏殊第七子)、王雱(臨川,王安石子)、謝逸(臨川)、饒節(撫州)、謝薖(kē,臨川;謝逸堂弟,世稱“二謝”)、李彭(建昌,今南城)、胡直孺(奉新)、王寀(德安)、僧惠洪(一作“慧洪”,俗姓喻,一說“彭”;新昌,今宜豐)、朱鬆(婺源,朱熹父)、朱槔(gāo,婺源;朱鬆弟)、韓元吉(信州,今上饒)、周必大(廬陵,今吉安)、朱熹(婺源)、僧道璨(豫章,今南昌;居饒州[今波陽]薦福寺)、王炎(婺源)、劉過(太和,今泰和)、劉仙倫(廬陵,今吉安)、危稹(臨川)、韓 氵虒(單名,三點水與虒是一個字,讀sī;上饒,韓元吉之子)、馮去非(都昌)、許月卿(婺源)、謝枋得(弋陽)、王奕(玉山)、羅公升(永豐)、邵定(廬陵,今吉安)。
現代的:公劉(1927年3月7日—2003年1月7日),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原名劉仁勇,又名劉耿直。江西南昌人。鄱陽湖詩派劉夢蓮(1781年生),字香亭,都昌人,清副貢生,善畫工詩,且精於文。餘笛(1808—1839年),字鶴樓,出生獅山鄉,清道光丁酉(1837年),拔貢第一名。邵 伯 棠號芾圃,清末陽峰人,以儲山老人號。孫曉初(1883—1947)號壺天半叟,1883年生,都昌縣城人,是位遐邇聞名的醫生。劉肅(1879—1936)號念廬,民國時期都昌人,在南昌為官14年後又任職贛南。1930年寓居上海。曾在南南昌組建友聲詩社,著有《念廬詩文存》。
江西還是人才輩出的,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江西詩派的代表詩人?
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北宋後期,黃庭堅在詩壇上影響很大,追隨和效法黃庭堅的詩人頗多,逐漸形成以黃庭堅為中心的詩歌流派。宋徽宗時,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下列陳師道、潘大臨、謝逸、洪芻、洪炎、洪朋、饒節、僧祖可、徐俯、林敏修、汪革、李錞、韓駒、李彭、晁衝之、江端本、楊符、謝薖、夏倪、林敏功 、潘大觀、何覬、王直方、僧善權、高荷,合25人。認為這些詩人與黃庭堅是一脈相承的。詩派中並不都是江西人。後被人歸入江西詩派的還有呂本中、曾幾、陳與義等。稍後曾紘、曾思等人也被補入江西詩派。
詩派成員多數學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稱為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在創作實踐中,詩派“以故為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成為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餘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古代有哪些文人是江西人?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潯陽人(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綦毋潛(691年-756年,綦音qi齊),字孝通,江西南康人。15歲遊學京都長安,與當時詩壇名家多有交往,漸有詩名。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
林士弘(?-622) 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領袖。江西鄱陽人。占據虔州(今江西贛州),起初稱“南越王”,後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一度據有北起九江南達番禺(今廣州)的廣大地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裏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 撫州 臨川縣文港鄉(今南昌 進賢)人,北宋前期著名詞人。
晏幾道(1030~1106年,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北宋撫州臨川縣文港鄉(今屬南昌進賢)人 。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黃庭堅 (礎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薑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楊萬裏(1127-1206年),漢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宋朝傑出的詩人。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著名思想家。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
文天祥(1236—1283) 漢族,吉州吉水(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解縉(公元1369一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公元1369年12月6日)出生在吉水鑒湖(今吉水縣文峰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洪武進士,官至翰林學士。
宋應星(1587-1661),漢族,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朝科學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54~1638)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湯顯祖(1550~1616) 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朱耷,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人,為明江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江西南昌人,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江西古代詩人詩歌
辭賦家。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舟過揚子橋遠望》、陸遊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有《王臨川集》,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北宋詩人、詞人,又稱豫章黃先生。 晏殊,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等。 楊萬裏,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代表作《醉翁亭記》,漢族人,升官做了集賢殿學士,字介甫。代表作品: 《初入淮河四絕句》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漢族,撫州臨川文港鄉人、《過揚子江》等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能薦拔人才,字永叔,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入劉宋後改名潛、史學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號醉翁,如範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一生力主抗金,與範成大。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同叔。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改革家,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號半山,又有號浮休道人、《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梅花》等最為著名、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字魯直,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民族英雄。南宋傑出的詩人、書法家,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封荊國公。漢族,唐宋八大家之一、黔州安置等。曆官葉縣尉、文學家。代表作品: 《嬰香方》,《秋聲賦》 黃庭堅 (1045-1105)、思想家,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 歐陽修(1007-1073)、散文家。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後,一說刪並《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北宋前期婉約派詞人之一、文學家,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南宋時期有影響的江西籍的三位詩人分別是
黃庭堅(1045-1105)
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的詩歌理論有很大影響。他的詩歌理論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諸如詩歌本體論、創作論、鑒賞論、詩人論以及詩的境界、風格等都有所論及。但是主要還是詩歌創作論範疇。 其宗主黃庭堅倡導求新求變,要在廣泛吸取前人文學遺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自成一家。這種思想也貫穿了江西詩派的整個發展嬗變史。
黃庭堅詩歌理論中最著名的主張是:“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他主張多讀前人作品,從中汲取藝術營養,熟練地掌握煉字、造句、謀篇等寫技巧,同時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縛而進入“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並爭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極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詩視為宋詩美學理想的參照典範。他的尊杜觀點最能體現宋代詩學的時代精神。他主張對前代詩歌的語言藝術作積極的借鑒。他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故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雖然如此,但一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試派也不滿與當時崇尚晚唐詩歌的風氣。平淡質樸,精光內斂,體現出黃詩的老成境界。由此可見平淡之美是宋代詩壇的整體性追求,黃庭堅的創作道路也是以此為終極目標的。
陳師道(1053-1102)
也是蘇軾門下的重要詩人,為蘇門六學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不滿新學而不應科舉,至35歲時才由蘇軾的舉薦而任州學教授。他視蘇軾為師長,曾不顧朝廷禁令私自離境為出守杭州的蘇軾送行。但陳師道作詩的方式的“閉門覓句”式的苦吟,與蘇軾揮灑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寫詩並不學蘇,而以同樣重視推敲鍛煉的黃庭堅為師,自稱:“仆於詩,少好之,老而不厭,數以千計。及一見黃豫章,盡焚其稿而學焉。”(《答秦覯書》)雖說陳師道的詩最終自成一體,但畢竟與黃詩有一層淵源關係,因此他和黃庭堅並稱為“黃陳”。 陳詩運思遣詞都很有工力,但字麵上已洗淨風華綺麗。這正是宋詩以平淡為美、以思理見長特色的一種表現。
黃庭堅、陳師道去世以後,詩壇空氣趨於凝固。經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努力,宋詩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黃、陳法度森嚴的創作更為青年詩人提供了法則和規範,而嚴酷的政治局勢又從外部促使詩人的心態更加內斂。於是,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為江西詩派的創作傾向,這也是當時整個詩壇的傾向。
突然發生的靖康事變打破了詩壇的沉悶空氣。崛起於東北的金國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滅遼,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為金的領土。在短短兩年之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變,金兵的鐵馬胡笳徹底打破了詩人們寧靜的書齋生活,整個詩壇震驚了,代表詩壇風氣的江西詩派因此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金兵圍攻汴京時,呂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詩歌記錄了那場事變,《守城士》描寫了抗金將士的奮勇抵抗,《兵亂後寓小巷中作》刻畫了人民遭受戰禍的慘狀,《城中紀事》控訴了敵軍燒殺搶掠的罪行。金兵退後,呂本中又寫了《兵亂後自嬉雜詩》29首以抒憤,其一寫道: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
後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
欲逐範仔輩,同盟起義師!
沉鬱悲壯,寫出了愛國士大夫的共同心聲。
其他經曆了靖康事變的江西詩派人也有一此類似的作品,例如韓駒的《陵陽先生詩》中就頗多呼籲抗金的詩。即使在詠物、詠史一類傳統題材方麵,也時而可見他們的憂國傷時之思,如洪炎的《次韻公實雷雨》和徐俯的《詠史》:
驚雷勢欲拔三山,急雨聲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夢,若為一震靜胡煙?田園荊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幾年?擬扣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筆非椽。
楚漢分爭辯士憂,東歸那複割鴻溝?鄭君立義不名籍,項伯胡顏肯姓劉?
前一首表示了對淪陷山河的懷念。後一首借古諷今,聯係到徐俯在張邦昌僭位時故意名婢女為“昌奴”之事,詩中肯定寓有提倡民族氣節的意思。隨著宋金和議的簽訂,江西派詩人又漸漸地恢複了早期的題材內容,但他們在靖康事變後的一度振作畢竟是值得重視的。
在南宋初期,江西詩派在藝術風格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黃庭堅的詩論中本來就包含求新求變、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詩派中幾個比較傑出詩論家都理解並繼承了這種精神。曾季狸在《艇齋詩話》中指出:“後山論詩說換骨,東湖論詩說中的,東萊論詩說活法,子蒼論詩說飽參。入處雖不同,然其實皆一關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確,從陳師道、徐俯到呂本中、韓駒,江西詩派成員的詩學觀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黃庭堅詩論基本精神的首推呂本中的“活法”之說。
呂本中(1084~1145)
是後期江西詩派最重要的詩論家。他早年作詩,專以黃庭堅為典範,生新刻峭,旨趣幽深。但黃庭堅是主張自成一家的,呂本中對此心領神會,所以他力圖創造自己的新風格。進入南宋以後,黃庭堅詩風的影響在呂詩中逐漸減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種輕快圓美的新風格,例如《春晚郊居》:
柳外樓高綠半遮,傷心春色在天涯。低迷簾幕家家雨,淡蕩園林處處花。簷影已飛新社燕,水痕初沒去年沙。地偏長者無車轍,掃地從教草徑斜。
流動和婉,已與黃詩風格迥然不同了。與此同時,呂本中在理論上提出了 “活法”之說:“學詩當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具備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夏均父集序》,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所謂“活法”,是主張擺脫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其中並沒有特定的風格論內容。但由於當時盛行的詩歌法則是源於黃庭堅的江西詩法,所以這意味著江西詩派內部的新變。
在南宋初年,詩壇上轉移風氣的人物是呂本中,但創作成就更高的詩人則是陳與義和曾幾。陳、曾二人都寫了一些較成功的愛國主題的詩,例如陳與義的《傷春》和曾幾的《寓居吳光》。
陳與義、曾幾都與江西詩派有較密切的關係。曾幾的詩風雖然不類黃庭堅、陳師道,但他非常推崇黃、陳,曾說:“華宗有後山,句律嚴七五。豫章乃其師,工部以為祖。”(《次陳少卿見贈韻》)他還隱隱以江西詩派的繼承者自居: “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論淵源師友,他時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齋名於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之二)南宋人多把曾幾看作江西詩派中人,劉克莊認為“比之禪學,山穀初祖也,呂、曾南北二宗也。”(《茶山誠齋詩選序》)的確,呂本中和曾幾都是江西詩派詩風轉變的關鍵人物,南宋的其他詩人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大多是以他們二人為中介的。
陳與義的情況要複雜一些。陳與義對黃庭堅、陳師道都很推崇,創作上也接受了黃、陳詩風一定的影響,然而他的主體風格及主要題材取向都已與江西詩派相去較遠。葛勝仲說他“晚年賦詠尤工,縉紳士庶爭傳誦……號稱‘新體’。” (《陳去非詩集序》)在江西派詩風還籠罩詩壇的時代被稱為“新體”,可見其詩風已突破黃、陳的藩籬。但是也有人仍把陳與義看作江西詩派,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說他是“亦江西之派而小異”,宋末的方回更把他說成是江西詩派的“一宗”。事實上,在江西詩派的發展過程中,陳與義所起的作用不如呂本中和曾幾,但他是與江西詩派有淵源關係的南宋初期最傑出的詩人。
總之,在蘇軾和黃庭堅以後,陸遊等中興四大詩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間,江西詩派的崛起是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現象。江西詩派自身的演變同時也代表著北宋詩風向南宋詩風的轉變。這種演變,固然受到了靖康事變等外部因素的激發,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詩歌自身的發展規律。江西詩派是宋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已經非常顯著,如當時的汪藻等人雖然沒有被看成詩派中人,但他們在創作中也受到黃庭堅和陳師道較大的影響。到了南宋,江西詩派的影響更遍及於整個詩壇,象楊萬裏、陸遊、薑夔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上受到江西詩派的熏陶。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宋代以後也不絕如縷,其餘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江西詩人入選《全唐詩》總數位列中上,具有一定的實力;二、江西詩人的發展趨勢最為迅猛,由初唐的空缺一躍而為晚唐五代名列第二。此外,這個統計表還清楚地表明,自東晉陶淵明之後,其間有三百餘年的沉寂,江西地區再次出現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始於盛唐。除了清康熙年間編錄的《全唐詩》之外,表現唐代江西文學概貌的還有元代辛長房輯撰的《唐才子傳》。
現存本收錄江西籍才子:劉慎虛、綦毋潛、吉中孚、王季友、熊孺登、施肩吾、陳陶、來鵬、虛中、鄭穀、任濤、王貞白、王轂、貫休、沈彬、孫魴、李中、廖圖共十八人。此外,唐代殷璠輯撰的《河嶽英靈集》是一本為學術界公認的盛唐詩歌選本,該書堅持嚴格的輯錄標準:"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終無取焉。"(《河嶽集自序》)全書輯錄了天寶年間二十四位著名詩人的二百三十四首詩,在二十四位英靈中江西占三家:綦毋潛、劉慎虛、王季友,他們是盛唐時期江西最重要的詩人。
綦毋潛(約691-756)是江西第一位進士及第的"唐才子"詩人,後人稱?quot;摩詰一路人"。虔州(今江西贛州地區)人。複姓綦毋,字孝通。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縣)尉。開元十八年入集賢院待製,為著作郎。開元二十一年冬辭官南歸,遊曆江淮。天寶初,重返京洛,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爆發後,再度棄官,遊於江淮,不知所終。
綦毋潛以詩歌著稱於世,"盛唐時,江右詩人惟潛最著。"(《贛州府誌》)宋代嚴羽《浪滄詩話》曰:"況唐人如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張燕公、張曲江、賈至、王維、獨孤及、韋應物、孫逖、祖詠、劉慎虛、綦毋潛、劉長卿、李長吉諸公,皆大名家。"綦毋潛與盛唐詩人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等互為文友。《唐才子傳》記述其掛冠歸隱江東別業:"一時文士鹹賦詩,祖餞甚榮。"王維尤為至友,綦毋潛科舉落第,王維贈《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曰:"吾謀時不用,勿謂知音稀。";他南行歸隱,王維又贈《送綦毋潛校書棄官還江東》詩,全詩長達二十句,末四句雲:"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餘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綦毋潛與王維過從甚密,他們在文學風格上亦有相通之處,清代楊希閔評其詩:"清回拔俗處,故是摩詰一路人。"《河嶽英靈集》總評曰:"潛詩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至如“鬆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掛清漢,鍾聲和白雲“曆代未有。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評述中的佳句引自綦毋潛的《題鶴林寺》、《題靈隱寺山頂禪院》,兩詩以寫意的筆調描繪出幽深空寂的方外物象與情致。
綦毋潛的詩作具有清麗典雅,恬淡閑適的風格,《春泛若耶溪》是這一特色的代表,為曆代選家所注目。全詩寫道:"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相傳若耶溪為西施浣紗之處,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一說浣紗石在今浙江省諸暨縣南)。開篇兩句總寫詩人放任自適的意趣,即所謂"幽意"。接下來寫泛舟的情境:晚風、花路、山壑、潭煙、林月……後兩句表達世事迷茫,不如歸去的感慨。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作於詩人南遊江淮之際。以月夜朦朧寫人生彌漫,由此表達一種超然出世的方外之情。綦毋潛躋身盛唐詩人之列,王維高度評讚綦毋潛的詩"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曆代唐詩選本均錄其詩,《河嶽英靈集》輯錄六首,《全唐詩》輯一卷二十六首。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自幼聰穎,姿容秀朗,有"開元永?quot;之美譽。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說靖安縣)人,《唐才子傳》載其嵩山人,《全唐詩》謂其江東人。字全乙、挺卿,號易軒。劉慎虛自幼聰穎,八歲作文上書,受到皇帝的常識,拜為童子郎。《人才佳話》載其"八歲屬文上疏,拜“童子郎“。" 但日後劉慎虛仕途失意,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曾任洛陽尉,夏縣令,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崇文館校書郎等小吏。壯年辭官南歸,遊曆於休寧、安慶、潯陽、廬山、洪州等地。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交遊,時稱"吳中四友",並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往來酬唱,互贈詩章。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裏(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於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其交遊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侶。
在現存的十幾首詩中,《闕題》(原題為《歸桃源鄉》)為其代表作:"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日白,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是其歸鄉後所作,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重筆勾勒的是山溪、書屋;淡墨湮染的是白雲、清輝……超然物外,神思邈遠。《唐才子傳》評價其人其詩:"為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當時東南高倡者數十人,聲律婉態,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永明以還,端可傑立江表。善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誌不就,惜哉!"明代銅鼓衛經曆舒孟華的《劉全乙先生考》稱道其詩功力"淵永深厚超然,上逼漢魏,下薄六朝,絕不與世之鍛煉求工者同日語焉。"清代朱琬在《友貽草題辭》讚歎曰:"誦劉慎虛詩,不患其少。"
劉慎虛著有《鶺鴒集》五卷,今已散佚。《河嶽英靈集》收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收存十五首,《靖安縣誌·藝文誌》(清道光五年版)收存十二首。《唐才子傳》評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評劉慎虛"善為方外之言",他們的作品在風格上都可歸為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王季友是一位為杜甫稱道的"豐城客子"。原籍河南,寓居於江西。關於王季友的身世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載其生卒年為714-794,舉開元進士,曆任監察禦史、禦史中丞。第二種,《江西文化》著者認為以上觀點不準確。其一,生卒年不可靠,天寶十二年(753)王季友四十歲,與《河嶽英靈集》中描繪的"白首短褐"不相符;其二,元結編撰於乾元三年(760)的《篋中集》載王季友諸人"皆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不可能做到禦史中丞這樣的顯要。第三種,《唐才子傳》舒寶璋注中認為:成書於天寶十二載(753)的《河嶽英靈集》謂王季友"白首短褐",到後來"顯然已言不副實"。根據孫望《蝸叟雜稿.篋中集作者事輯》記載,天寶十二年(753),王季友崎嶇士林,寶應、廣德間(763年傾)已任司儀郎,廣德、大曆間(765年傾)且為洪州幕客兼監察禦史,並為江西觀察使李勉之副使。第三種說法與第一種相近,隻是第三種說法指出王季友在天寶以後,"白首短褐"的狀況已有改善。但至少可以推斷,王季友早年家境貧寒,妻柳氏棄之而去。其不以貧賤誌短,苦讀不輟,終於成為眾所仰慕的唐代才子、河嶽英靈。
王季友現存詩不多,《河嶽英靈集》收六首,《全唐詩》收十三首。《河嶽英靈集》評其詩:"季友詩放蕩,愛奇務險,遠出常情之外"。如狀寫家境困窘之作《贈山兄韋秘書》:"山中誰餘密,白發日相親。雀鼠晝夜無,知我廚廩貧?quot;又如《酬李十六》:"自耕自刈食為天,如鹿如麋飲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丘中草木年。"詩中寫雀鼠知貧,鹿麋自養,透露出一股遠誌風疏,逸情雲上之氣。此外,王季友還有一些詠史吟物,往來酬答之作,其中《古塞曲》一掃奇險之風,借漢朝抗擊匈奴諷當朝忠奸不辨,表達出對社會政治的關注,詩曰:"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塵昏,背河更一戰。騂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鹹陽門,哀哀淚如霰。"
王季友與杜甫、岑參等相交往,當世著名詩人對王季友的作品與人品深為欽敬。杜甫《可歎》詩曰:"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豐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 嶁。"岑參《潼關使院懷王七季友》詩讚曰:"王生今才人,時輩成所仰。何當見顏色,終日勞夢想。"
吉中孚(?-786年前後),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早年做過道士,後還俗拜官。大曆年間舉進士,授萬年(今陝西長安縣)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曆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吉中孚為中唐間著名詩人,與錢起、盧綸、韓翃、司空曙、苗發、崔峒、耿 、夏侯審、李端並稱"大曆十才子"。(《新唐書·盧綸傳》)。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盛唐之際文壇上升起的巨星王維、李白、杜甫等相繼辭世。大曆、貞元間響名詩壇的是劉長卿、顧況、韋應物以及"大曆十才子"諸人。
吉中孚神骨清虛,吟詠高雅,《唐才子傳》載其赴京都後詩名大作,"來長安謁宰相,有薦於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盧綸《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詩讚曰:"舊籙藏雲穴,新詩滿帝鄉,名高閑不得,到處人爭識。"至今僅存詩一首《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這是一首送別國使的餞行詩,詩曰:"官稱漢獨坐,身是魯諸生。絕域通王製,窮天向水程。島中分萬象,日處轉雙旌。氣積魚龍窟,濤翻水浪聲。路長經歲去,海盡向山行。複道殊方禮,人瞻漢使榮。"新羅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新羅景德王卒,惠恭王繼位,代宗於大曆元年(766)派遣倉部郎中、禦使中丞歸崇敬赴新羅充任吊祭、冊立使者。吉中孚歸中丞是好友,於是寫下這首壯行詩。詩中 "絕域通王製"、"人瞻漢使榮",說明當時新羅王室得到唐朝的吊祭、冊立是一件重大的國事,新羅人民也以一睹漢使的風采為榮。全詩走筆窮天絕域,摹寫殊禮萬象,紀誌下中朝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詩中充滿了奇幻的色彩,是一篇別具風格的送別佳作。
鄭史、鄭啟、鄭穀。晚唐間,袁州(今江西宜春)"鄭氏三父子"響名文壇。父親鄭史為詩賦家、曆官永州刺史、國事博士。其子鄭啟、鄭穀亦有詩名。其中尤以鄭穀最為稱著。
鄭穀(生卒年不詳),字守愚。自幼穎悟絕倫,七歲能詩。他在《卷末偶題三首》中自述:"七歲侍行湖外去,嶽陽樓上敢題詩。"詩論家司空圖曾與鄭史同院,見而奇之,聽小鄭穀評自己的詩《曲江晚望》後,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也。"光啟三年(887)進士及第,官至尚書都官郎中,詩友稱其"鄭都官"。鄭穀於乾寧年間(894-898)告歸,退隱於仰山書堂(今江西宜春境內)與許裳、任濤、張 、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並稱"芳林十哲",又以僖宗年號稱"鹹通十哲"。
鄭穀的詩清婉明白,別具機杼。其中最著名的是《鷓鴣》:"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詩中明寫鷓鴣,暗抒離愁,神韻警絕,詩家又稱其"鄭鷓鴣"。"一字師"是鄭穀的又一美稱,《唐才子傳》記述鄭穀退隱宜春仰山書堂,將詩僧齊己《早梅》詩中"前村深雪裏,昨晚數枝開"的"數枝"改為"一枝",認為這樣更能體現花期之早。齊己深為歎服,拜曰:"我一字詩也。"鄭穀曾隨僖宗登華山,著《雲台編》三卷,歸隱後又有《宜陽集》三卷及《國風正訣》一卷。《全唐詩》評其"名盛唐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曰:"往往於風調之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唐代江西四大詩人是
王貞白(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
鄭穀(約851年~約910年),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
盧肇(818(戊戌年)—882)字子發,江西宜春文標鄉(現屬新餘市分宜縣)人,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狀元。
任濤(約公元八八零年前後在世),唐代詩人,今江西上高人。生卒年、字號、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八零年前後在世。與張喬、喻坦之、鄭穀等人並稱"鹹通十哲"。
江西省有幾個著名詩人?
1 範梈:元代文學家,四大家之一
......範梈:元代文學家,四大家之一 範梈(1272~1330),字亨父,又字德機。江西清江(今樟樹市)人。詩人,書法家。生於宋度宗鹹淳八年(1272),卒於元文宗天曆三年(1330),年58歲。幼孤貧,生性聰穎,潛心苦讀。曆官翰林院編修、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福建閩海道知事等職,有政績。
2 曾幾:宋代官員、詩人
......曾幾:宋代官員、詩人 曾幾(1084~1165) 宋代官員、詩人。字吉甫、誌甫,諡文清。贛州人。宋紹興年間(1131~1162)曆官江南西路、兩浙西路提刑。
3 綦毋潛:唐代進士、著名詩人
......綦毋潛:唐代進士、著名詩人 綦毋潛(約公元691—756年),複姓綦毋,字孝通,一字季通,唐代南康人。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進士,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遷左拾遺,終官著作郎。
4 楊符:宋代詩人
......楊符:宋代詩人 楊符[約公元一一oo年前後在世]字信祖,江西新建人,約宋哲宗元符末前後在世。工詩,為江西詩派詩人之一。嚐有“吏道官官惡,田家事事賢”句,劉克莊以為唐人得意語。
5 來鵠(來鵬):唐朝詩人
......來鵠(來鵬):唐朝詩人 來鵠(?-883),即來鵬(《全唐詩》作來鵠),唐朝詩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傳來鵬家宅在南昌東湖徐孺子亭邊,家貧,工詩,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
6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王猷定: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王猷定(1598—1662),王猷定(猷yóu),字於一,號軫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詩人。 他出身於官宦之家,祖父輩科名顯達,但他並不追逐功名利祿,卻酷愛鑽研學術。
7 洪羽: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羽: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羽:[約公元一一零九年前後在世]字季鴻,南昌人,洪炎之弟。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徽宗大觀中前後在世。詩與三兄朋、芻、炎齊名。元符中,以上書入黨籍。早卒。所作詩多散佚不傳。......
8 洪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炎: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炎(一○六七?~一一三三),字玉父,南昌(今屬江西)人。黃庭堅甥。哲宗元佑末進士,累官秘書少監。晚年以徽猷閣待製提舉台州崇道觀,卒於高宗紹興三年.
9 洪芻: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芻: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芻,字駒父,南昌(今屬江西)人。與兄朋,弟炎、羽並稱“四洪”。哲宗紹聖元年(一○九四)進士。徽宗崇寧三年(一一○四)入黨籍,貶謫閩南。五年,複宣德郎。10 洪朋: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朋:宋代江西詩派詩人 豫章四洪之一 洪朋(1060-1104)字龜父,號清非居士,江西南昌人,與兄弟洪芻、洪炎、洪羽四人合稱“豫章四洪”,為江西詩派詩人。 黃庭堅之甥,曾向山穀學習詩法,舉郡試第一,兩舉進士不第.
江西籍詩人有哪些?
黃庭堅(1045-1105)
作為江西詩派的開創者,黃庭堅的詩歌理論有很大影響。他的詩歌理論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諸如詩歌本體論、創作論、鑒賞論、詩人論以及詩的境界、風格等都有所論及。但是主要還是詩歌創作論範疇。 其宗主黃庭堅倡導求新求變,要在廣泛吸取前人文學遺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自成一家。這種思想也貫穿了江西詩派的整個發展嬗變史。
黃庭堅詩歌理論中最著名的主張是:“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要在詩歌創作中“以故為新”。他主張多讀前人作品,從中汲取藝術營養,熟練地掌握煉字、造句、謀篇等寫技巧,同時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縛而進入“不煩繩削而自合”的境界,並爭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他極力推崇杜甫,把晚期杜甫詩視為宋詩美學理想的參照典範。他的尊杜觀點最能體現宋代詩學的時代精神。他主張對前代詩歌的語言藝術作積極的借鑒。他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故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雖然如此,但一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試派也不滿與當時崇尚晚唐詩歌的風氣。平淡質樸,精光內斂,體現出黃詩的老成境界。由此可見平淡之美是宋代詩壇的整體性追求,黃庭堅的創作道路也是以此為終極目標的。
陳師道(1053-1102)
也是蘇軾門下的重要詩人,為蘇門六學士之一。他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因不滿新學而不應科舉,至35歲時才由蘇軾的舉薦而任州學教授。他視蘇軾為師長,曾不顧朝廷禁令私自離境為出守杭州的蘇軾送行。但陳師道作詩的方式的“閉門覓句”式的苦吟,與蘇軾揮灑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所以他寫詩並不學蘇,而以同樣重視推敲鍛煉的黃庭堅為師,自稱:“仆於詩,少好之,老而不厭,數以千計。及一見黃豫章,盡焚其稿而學焉。”(《答秦覯書》)雖說陳師道的詩最終自成一體,但畢竟與黃詩有一層淵源關係,因此他和黃庭堅並稱為“黃陳”。 陳詩運思遣詞都很有工力,但字麵上已洗淨風華綺麗。這正是宋詩以平淡為美、以思理見長特色的一種表現。
黃庭堅、陳師道去世以後,詩壇空氣趨於凝固。經過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努力,宋詩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黃、陳法度森嚴的創作更為青年詩人提供了法則和規範,而嚴酷的政治局勢又從外部促使詩人的心態更加內斂。於是,吟詠書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為江西詩派的創作傾向,這也是當時整個詩壇的傾向。
突然發生的靖康事變打破了詩壇的沉悶空氣。崛起於東北的金國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滅遼,第二年就攻陷汴京。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淮河以北成為金的領土。在短短兩年之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變,金兵的鐵馬胡笳徹底打破了詩人們寧靜的書齋生活,整個詩壇震驚了,代表詩壇風氣的江西詩派因此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金兵圍攻汴京時,呂本中正在城中,他最早用詩歌記錄了那場事變,《守城士》描寫了抗金將士的奮勇抵抗,《兵亂後寓小巷中作》刻畫了人民遭受戰禍的慘狀,《城中紀事》控訴了敵軍燒殺搶掠的罪行。金兵退後,呂本中又寫了《兵亂後自嬉雜詩》29首以抒憤,其一寫道: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
後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
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
欲逐範仔輩,同盟起義師!
沉鬱悲壯,寫出了愛國士大夫的共同心聲。
其他經曆了靖康事變的江西詩派人也有一此類似的作品,例如韓駒的《陵陽先生詩》中就頗多呼籲抗金的詩。即使在詠物、詠史一類傳統題材方麵,也時而可見他們的憂國傷時之思,如洪炎的《次韻公實雷雨》和徐俯的《詠史》:
驚雷勢欲拔三山,急雨聲如倒百川。但作奇寒侵客夢,若為一震靜胡煙?田園荊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幾年?擬扣九關箋帝所,人非大手筆非椽。
楚漢分爭辯士憂,東歸那複割鴻溝?鄭君立義不名籍,項伯胡顏肯姓劉?
前一首表示了對淪陷山河的懷念。後一首借古諷今,聯係到徐俯在張邦昌僭位時故意名婢女為“昌奴”之事,詩中肯定寓有提倡民族氣節的意思。隨著宋金和議的簽訂,江西派詩人又漸漸地恢複了早期的題材內容,但他們在靖康事變後的一度振作畢竟是值得重視的。
在南宋初期,江西詩派在藝術風格上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黃庭堅的詩論中本來就包含求新求變、自成一家的精神,江西詩派中幾個比較傑出詩論家都理解並繼承了這種精神。曾季狸在《艇齋詩話》中指出:“後山論詩說換骨,東湖論詩說中的,東萊論詩說活法,子蒼論詩說飽參。入處雖不同,然其實皆一關捩,要知非悟入不可。的確,從陳師道、徐俯到呂本中、韓駒,江西詩派成員的詩學觀點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在黃庭堅詩論基本精神的首推呂本中的“活法”之說。
呂本中(1084~1145)
是後期江西詩派最重要的詩論家。他早年作詩,專以黃庭堅為典範,生新刻峭,旨趣幽深。但黃庭堅是主張自成一家的,呂本中對此心領神會,所以他力圖創造自己的新風格。進入南宋以後,黃庭堅詩風的影響在呂詩中逐漸減弱,代之而成的是一種輕快圓美的新風格,例如《春晚郊居》:
柳外樓高綠半遮,傷心春色在天涯。低迷簾幕家家雨,淡蕩園林處處花。簷影已飛新社燕,水痕初沒去年沙。地偏長者無車轍,掃地從教草徑斜。
流動和婉,已與黃詩風格迥然不同了。與此同時,呂本中在理論上提出了 “活法”之說:“學詩當活法。所謂活法者,規矩具備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於規矩也。”(《夏均父集序》,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所謂“活法”,是主張擺脫既有的法則而自有所得,其中並沒有特定的風格論內容。但由於當時盛行的詩歌法則是源於黃庭堅的江西詩法,所以這意味著江西詩派內部的新變。
在南宋初年,詩壇上轉移風氣的人物是呂本中,但創作成就更高的詩人則是陳與義和曾幾。陳、曾二人都寫了一些較成功的愛國主題的詩,例如陳與義的《傷春》和曾幾的《寓居吳光》。
陳與義、曾幾都與江西詩派有較密切的關係。曾幾的詩風雖然不類黃庭堅、陳師道,但他非常推崇黃、陳,曾說:“華宗有後山,句律嚴七五。豫章乃其師,工部以為祖。”(《次陳少卿見贈韻》)他還隱隱以江西詩派的繼承者自居: “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論淵源師友,他時派列江西。”(《李商叟秀才求齋名於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之二)南宋人多把曾幾看作江西詩派中人,劉克莊認為“比之禪學,山穀初祖也,呂、曾南北二宗也。”(《茶山誠齋詩選序》)的確,呂本中和曾幾都是江西詩派詩風轉變的關鍵人物,南宋的其他詩人受到江西詩派的影響,大多是以他們二人為中介的。
陳與義的情況要複雜一些。陳與義對黃庭堅、陳師道都很推崇,創作上也接受了黃、陳詩風一定的影響,然而他的主體風格及主要題材取向都已與江西詩派相去較遠。葛勝仲說他“晚年賦詠尤工,縉紳士庶爭傳誦……號稱‘新體’。” (《陳去非詩集序》)在江西派詩風還籠罩詩壇的時代被稱為“新體”,可見其詩風已突破黃、陳的藩籬。但是也有人仍把陳與義看作江西詩派,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說他是“亦江西之派而小異”,宋末的方回更把他說成是江西詩派的“一宗”。事實上,在江西詩派的發展過程中,陳與義所起的作用不如呂本中和曾幾,但他是與江西詩派有淵源關係的南宋初期最傑出的詩人。
總之,在蘇軾和黃庭堅以後,陸遊等中興四大詩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間,江西詩派的崛起是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現象。江西詩派自身的演變同時也代表著北宋詩風向南宋詩風的轉變。這種演變,固然受到了靖康事變等外部因素的激發,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詩歌自身的發展規律。江西詩派是宋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北宋末期已經非常顯著,如當時的汪藻等人雖然沒有被看成詩派中人,但他們在創作中也受到黃庭堅和陳師道較大的影響。到了南宋,江西詩派的影響更遍及於整個詩壇,象楊萬裏、陸遊、薑夔等著名詩人都曾在藝術上受到江西詩派的熏陶。江西詩派的影響在宋代以後也不絕如縷,其餘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江西詩人入選《全唐詩》總數位列中上,具有一定的實力;二、江西詩人的發展趨勢最為迅猛,由初唐的空缺一躍而為晚唐五代名列第二。此外,這個統計表還清楚地表明,自東晉陶淵明之後,其間有三百餘年的沉寂,江西地區再次出現具有較大影響的詩人始於盛唐。除了清康熙年間編錄的《全唐詩》之外,表現唐代江西文學概貌的還有元代辛長房輯撰的《唐才子傳》。
現存本收錄江西籍才子:劉慎虛、綦毋潛、吉中孚、王季友、熊孺登、施肩吾、陳陶、來鵬、虛中、鄭穀、任濤、王貞白、王轂、貫休、沈彬、孫魴、李中、廖圖共十八人。此外,唐代殷璠輯撰的《河嶽英靈集》是一本為學術界公認的盛唐詩歌選本,該書堅持嚴格的輯錄標準:"如名不副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終無取焉。"(《河嶽集自序》)全書輯錄了天寶年間二十四位著名詩人的二百三十四首詩,在二十四位英靈中江西占三家:綦毋潛、劉慎虛、王季友,他們是盛唐時期江西最重要的詩人。
綦毋潛(約691-756)是江西第一位進士及第的"唐才子"詩人,後人稱?quot;摩詰一路人"。虔州(今江西贛州地區)人。複姓綦毋,字孝通。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縣)尉。開元十八年入集賢院待製,為著作郎。開元二十一年冬辭官南歸,遊曆江淮。天寶初,重返京洛,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爆發後,再度棄官,遊於江淮,不知所終。
綦毋潛以詩歌著稱於世,"盛唐時,江右詩人惟潛最著。"(《贛州府誌》)宋代嚴羽《浪滄詩話》曰:"況唐人如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張燕公、張曲江、賈至、王維、獨孤及、韋應物、孫逖、祖詠、劉慎虛、綦毋潛、劉長卿、李長吉諸公,皆大名家。"綦毋潛與盛唐詩人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等互為文友。《唐才子傳》記述其掛冠歸隱江東別業:"一時文士鹹賦詩,祖餞甚榮。"王維尤為至友,綦毋潛科舉落第,王維贈《送綦毋潛落第還鄉》詩,曰:"吾謀時不用,勿謂知音稀。";他南行歸隱,王維又贈《送綦毋潛校書棄官還江東》詩,全詩長達二十句,末四句雲:"微物縱可采,其誰為至公。餘亦從此去,歸耕為老農。"綦毋潛與王維過從甚密,他們在文學風格上亦有相通之處,清代楊希閔評其詩:"清回拔俗處,故是摩詰一路人。"《河嶽英靈集》總評曰:"潛詩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寫方外之情,至如“鬆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掛清漢,鍾聲和白雲“曆代未有。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評述中的佳句引自綦毋潛的《題鶴林寺》、《題靈隱寺山頂禪院》,兩詩以寫意的筆調描繪出幽深空寂的方外物象與情致。
綦毋潛的詩作具有清麗典雅,恬淡閑適的風格,《春泛若耶溪》是這一特色的代表,為曆代選家所注目。全詩寫道:"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彌漫,願為持竿叟。"相傳若耶溪為西施浣紗之處,位於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一說浣紗石在今浙江省諸暨縣南)。開篇兩句總寫詩人放任自適的意趣,即所謂"幽意"。接下來寫泛舟的情境:晚風、花路、山壑、潭煙、林月……後兩句表達世事迷茫,不如歸去的感慨。這首五言古體詩大約作於詩人南遊江淮之際。以月夜朦朧寫人生彌漫,由此表達一種超然出世的方外之情。綦毋潛躋身盛唐詩人之列,王維高度評讚綦毋潛的詩"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曆代唐詩選本均錄其詩,《河嶽英靈集》輯錄六首,《全唐詩》輯一卷二十六首。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自幼聰穎,姿容秀朗,有"開元永?quot;之美譽。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說靖安縣)人,《唐才子傳》載其嵩山人,《全唐詩》謂其江東人。字全乙、挺卿,號易軒。劉慎虛自幼聰穎,八歲作文上書,受到皇帝的常識,拜為童子郎。《人才佳話》載其"八歲屬文上疏,拜“童子郎“。" 但日後劉慎虛仕途失意,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曾任洛陽尉,夏縣令,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崇文館校書郎等小吏。壯年辭官南歸,遊曆於休寧、安慶、潯陽、廬山、洪州等地。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交遊,時稱"吳中四友",並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往來酬唱,互贈詩章。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裏(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於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其交遊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侶。
在現存的十幾首詩中,《闕題》(原題為《歸桃源鄉》)為其代表作:"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日白,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是其歸鄉後所作,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重筆勾勒的是山溪、書屋;淡墨湮染的是白雲、清輝……超然物外,神思邈遠。《唐才子傳》評價其人其詩:"為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當時東南高倡者數十人,聲律婉態,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永明以還,端可傑立江表。善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誌不就,惜哉!"明代銅鼓衛經曆舒孟華的《劉全乙先生考》稱道其詩功力"淵永深厚超然,上逼漢魏,下薄六朝,絕不與世之鍛煉求工者同日語焉。"清代朱琬在《友貽草題辭》讚歎曰:"誦劉慎虛詩,不患其少。"
劉慎虛著有《鶺鴒集》五卷,今已散佚。《河嶽英靈集》收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收存十五首,《靖安縣誌·藝文誌》(清道光五年版)收存十二首。《唐才子傳》評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評劉慎虛"善為方外之言",他們的作品在風格上都可歸為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王季友是一位為杜甫稱道的"豐城客子"。原籍河南,寓居於江西。關於王季友的身世大致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江西曆代文學藝術家大全》載其生卒年為714-794,舉開元進士,曆任監察禦史、禦史中丞。第二種,《江西文化》著者認為以上觀點不準確。其一,生卒年不可靠,天寶十二年(753)王季友四十歲,與《河嶽英靈集》中描繪的"白首短褐"不相符;其二,元結編撰於乾元三年(760)的《篋中集》載王季友諸人"皆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不可能做到禦史中丞這樣的顯要。第三種,《唐才子傳》舒寶璋注中認為:成書於天寶十二載(753)的《河嶽英靈集》謂王季友"白首短褐",到後來"顯然已言不副實"。根據孫望《蝸叟雜稿.篋中集作者事輯》記載,天寶十二年(753),王季友崎嶇士林,寶應、廣德間(763年傾)已任司儀郎,廣德、大曆間(765年傾)且為洪州幕客兼監察禦史,並為江西觀察使李勉之副使。第三種說法與第一種相近,隻是第三種說法指出王季友在天寶以後,"白首短褐"的狀況已有改善。但至少可以推斷,王季友早年家境貧寒,妻柳氏棄之而去。其不以貧賤誌短,苦讀不輟,終於成為眾所仰慕的唐代才子、河嶽英靈。
王季友現存詩不多,《河嶽英靈集》收六首,《全唐詩》收十三首。《河嶽英靈集》評其詩:"季友詩放蕩,愛奇務險,遠出常情之外"。如狀寫家境困窘之作《贈山兄韋秘書》:"山中誰餘密,白發日相親。雀鼠晝夜無,知我廚廩貧?quot;又如《酬李十六》:"自耕自刈食為天,如鹿如麋飲野泉。亦知世上公卿貴,且養丘中草木年。"詩中寫雀鼠知貧,鹿麋自養,透露出一股遠誌風疏,逸情雲上之氣。此外,王季友還有一些詠史吟物,往來酬答之作,其中《古塞曲》一掃奇險之風,借漢朝抗擊匈奴諷當朝忠奸不辨,表達出對社會政治的關注,詩曰:"進軍飛狐北,窮寇勢將變。日落沙塵昏,背河更一戰。騂馬黃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殺左賢王,歸奏未央殿。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東出鹹陽門,哀哀淚如霰。"
王季友與杜甫、岑參等相交往,當世著名詩人對王季友的作品與人品深為欽敬。杜甫《可歎》詩曰:"近者抉眼去其夫,河東女兒身姓柳。丈夫正色動引經,豐城客子王季友。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 嶁。"岑參《潼關使院懷王七季友》詩讚曰:"王生今才人,時輩成所仰。何當見顏色,終日勞夢想。"
吉中孚(?-786年前後),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早年做過道士,後還俗拜官。大曆年間舉進士,授萬年(今陝西長安縣)尉,除校書郎。又登宏辭科為翰林學士,曆任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判度支事。吉中孚為中唐間著名詩人,與錢起、盧綸、韓翃、司空曙、苗發、崔峒、耿 、夏侯審、李端並稱"大曆十才子"。(《新唐書·盧綸傳》)。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盛唐之際文壇上升起的巨星王維、李白、杜甫等相繼辭世。大曆、貞元間響名詩壇的是劉長卿、顧況、韋應物以及"大曆十才子"諸人。
吉中孚神骨清虛,吟詠高雅,《唐才子傳》載其赴京都後詩名大作,"來長安謁宰相,有薦於天子,日與王侯高會,名動京師。"盧綸《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詩讚曰:"舊籙藏雲穴,新詩滿帝鄉,名高閑不得,到處人爭識。"至今僅存詩一首《送歸中丞使新羅冊立吊祭》。這是一首送別國使的餞行詩,詩曰:"官稱漢獨坐,身是魯諸生。絕域通王製,窮天向水程。島中分萬象,日處轉雙旌。氣積魚龍窟,濤翻水浪聲。路長經歲去,海盡向山行。複道殊方禮,人瞻漢使榮。"新羅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新羅景德王卒,惠恭王繼位,代宗於大曆元年(766)派遣倉部郎中、禦使中丞歸崇敬赴新羅充任吊祭、冊立使者。吉中孚歸中丞是好友,於是寫下這首壯行詩。詩中 "絕域通王製"、"人瞻漢使榮",說明當時新羅王室得到唐朝的吊祭、冊立是一件重大的國事,新羅人民也以一睹漢使的風采為榮。全詩走筆窮天絕域,摹寫殊禮萬象,紀誌下中朝人民源遠流長的友誼,詩中充滿了奇幻的色彩,是一篇別具風格的送別佳作。
鄭史、鄭啟、鄭穀。晚唐間,袁州(今江西宜春)"鄭氏三父子"響名文壇。父親鄭史為詩賦家、曆官永州刺史、國事博士。其子鄭啟、鄭穀亦有詩名。其中尤以鄭穀最為稱著。
鄭穀(生卒年不詳),字守愚。自幼穎悟絕倫,七歲能詩。他在《卷末偶題三首》中自述:"七歲侍行湖外去,嶽陽樓上敢題詩。"詩論家司空圖曾與鄭史同院,見而奇之,聽小鄭穀評自己的詩《曲江晚望》後,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也。"光啟三年(887)進士及第,官至尚書都官郎中,詩友稱其"鄭都官"。鄭穀於乾寧年間(894-898)告歸,退隱於仰山書堂(今江西宜春境內)與許裳、任濤、張 、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並稱"芳林十哲",又以僖宗年號稱"鹹通十哲"。
鄭穀的詩清婉明白,別具機杼。其中最著名的是《鷓鴣》:"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詩中明寫鷓鴣,暗抒離愁,神韻警絕,詩家又稱其"鄭鷓鴣"。"一字師"是鄭穀的又一美稱,《唐才子傳》記述鄭穀退隱宜春仰山書堂,將詩僧齊己《早梅》詩中"前村深雪裏,昨晚數枝開"的"數枝"改為"一枝",認為這樣更能體現花期之早。齊己深為歎服,拜曰:"我一字詩也。"鄭穀曾隨僖宗登華山,著《雲台編》三卷,歸隱後又有《宜陽集》三卷及《國風正訣》一卷。《全唐詩》評其"名盛唐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曰:"往往於風調之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古代詩人描寫江西的詩
蘇軾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李白寫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居易寫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