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詩歌功能的論說主要有哪些
(1)“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2)“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麵而立也與?”(《論語陽貨》)
(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4)“不學詩,無以言.” (《論語.季氏》)
(5)“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論語陽貨》)
第一、二條毫無疑問是講修身的.朱熹認為,由於《詩》是人的本性的呈現,所以具有激發人們道德意識的功能.孔子在這裏所說的修身功能乃是他自己確定的教育綱領,當然也是他授徒講學的實踐活動所遵從的基本原則.
第三、四條講詩歌的政治功能.孔子對詩的“言”或“專對”功能的肯定就是彼時大的文化曆史語境的產物,具有某種必然性.由於他生活的時代利用詩歌來巧妙地表情達意乃是極為普遍的現象,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還是貴族身份的標誌,所以他也不能不對詩歌的這種功能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
第五條體現了孔子的文學思想是為政治服務的,除興之外,觀、群、怨都是詩歌的社會功用,觀是觀民風,群可作對民眾群體的教化,怨則是個人對於朝政的諷諫.社會需要合作,孔孟思想中,好像缺乏這一點.而且其思想都是“陽春白雪”.隻能成為上層思想人物的工具.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強調文學的什麼功能
孔子在《論語》中對詩的功能進行了高度概括:“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從總體上看,“興”“觀”“群”“怨”說充分體現了孔子詩學強調個體心理欲求與社會道德倫理相統一的特色。其中的“興”和“怨”偏重創作者主體情感意誌的抒發。“興”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對主觀情感的觸動生發,“怨”則是不滿情緒的宣泄。“觀”與“群”取自不同的視角,主要關注詩的作用和意義。“觀”是俯視或置身局外的觀察;“群”則關涉人與人之間的共處、互動與交流等諸多方麵,是社會、心理、倫理及情感等各種關係的多維聚合。
關於孔子的詩句有哪些
1.《經魯祭孔子而歎之》
——唐·唐玄宗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歎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2.《悲哉孔子沒》
——宋·王安石
悲哉孔子沒,千歲無麒麟.
蚩蚩盡鉏商,此物誰能珍.
漢武得一角,燔烹誣鬼神.
更以鑄黃金,傳誇後世人.
3.《孔子》
——宋·王安石
聖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
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
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鑽仰忘身勞.
孔子的作品!
【生卒】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
【專著作品】
一、《六經》
古人認為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
二、詩歌
《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
請用一首詩評價孔子的一生?
周遊天下教仁義,曆盡終琺創儒門。
先師高徒話論語,一冊春秋傳萬春。
七十二賢皆文客,弟子三千眾紛紜。
一教傳世數千載,萬古千秋一聖人。
曆代文人描寫關於孔子的詩句有哪些?
臨路歌
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孔子認為詩的四種作用是
孔子認為詩的四種作用是興、觀、群、怨。
語出《論語?陽貨》,原文是: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這是孔子提出來的關於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的說法。
興,指詩歌通過意向,向讀者傳達一種感發生命的力量,可以使人從詩歌鑒賞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
觀,是指詩歌真實地反映社會政治和道德風尚狀況,因而能讓人從中觀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
群,則是認為詩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強團結的作用。
怨,是指文學作品有幹預現實、批評社會的作用。
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是現實主義的文學批評理論的源頭,對後來的現實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和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孔子為什麼刪詩書
孔子晚年能順利歸魯,得益於他的弟子。
魯哀公七年,吳與魯在於鄯會盟,魯國被迫進獻厚禮,吳國還要求魯國的執政大臣季康子去朝見,幸虧子貢從中交涉,才免受屈辱。第二年,吳國攻打魯國,又是以有苦為首的七百勇士誓死抵抗,才打退吳兵。魯哀公十一年,冉求率領 "季氏之甲"擊退齊軍,立了戰功,深得季康子賞識。冉求極力向季康子推薦孔子。季康子便派人帶了重禮迎孔子回國。
孔子回魯以後,魯哀公和季康子以“國老”之禮相待,並向他請教治國之道。但季康子的施政方法卻與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全相背。季康子對魯國盜賊眾多表示擔憂,向孔子求教如何治 "盜",孔子卻說:"如果你自己沒有貪欲,那麼即使給予獎賞也不會去偷盜。"這實際是諷刺季康子的窮奢極欲。
魯哀公十四年,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國相田常殺死了齊國君王簡公。以下犯上,以巨弑君,這是孔子最不能容忍的大逆不道。所以他拜見了魯哀公,請求出兵伐齊。但魯哀公卻說:"齊強魯弱,怎麼能去討伐呢?"讓他去找執政的季康子商量。
季氏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均與孔子政見不和,又經常受到孔子的批評和諷刺,當然不會理睬孔子。
孔子由於一再在政治上遭受冷遇,在晚年便把全部精力用在文化教育事業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獻,作為教授弟子的課本。
孔子時期,周室衰微,禮樂敗壞,《詩》、《書》等典籍殘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禮儀製度,重新編成 《書傳》,上起唐堯、虞舜之時,下至秦穆公時期,按曆史時序排列史事。考察了夏、殷以來禮製增減的情況後,孔子說:"從此之後,即使過了百代,禮製的增減情況都可以把握,不外乎是文彩和質樸的交替。周朝借鑒夏、殷兩朝的禮製而確定自己的禮儀製度,真是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禮製。"《書傳》、《禮記》都是孔子編訂的。
古代留下來的 《詩》有上千篇,孔子刪去重複的部分,選取可以用於禮儀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詩經》又稱 "詩三百"。孔子將這些詩全部配樂、禮樂製度從此才得以稱述,使得王道完備,六藝齊全。在編著 《詩》時,孔子闡發了他的文學觀念:"《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既符合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又規定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文學創作方向,另外,他還提出"興、觀、群、怨"的詩學理論,闡釋文學的社會功能,對後世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孔子晚年喜好 《易》經,反複研讀,以至於 "韋編三絕",就是把串竹簡的皮繩都磨斷了三次。作為《易》的組成部分的 "十翼",即解釋經文的傳文,有人說是孔子所作,有人說是後人假托孔子之名作的,但都與孔子有關。
《春秋》一本是魯國的編年史,孔子對其進行加工訂正。據說在寫作《春秋》時,孔子該寫就寫,該刪就刪,連子夏等人都不能插嘴。孔子說:"後世人知道我孔丘是因為《春秋》,而怪罪我孔丘也是因為《春秋》。"
可以說,在先秦時代所有的學派和學者當中,孔子在保存、整理古代文獻方麵,作出的貢獻最大。他對保存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遺產,具有不朽的功績。這些文獻,如 《詩》、《書》、《禮》、《樂》,後來都被孔子作為教學內容傳授給弟子。
然而厄運並沒有放過他。孔子六十九歲那年,他的獨生子孔鯉死了,老年喪子,乃是一大哀事。第二年,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淵也死了,孔子悲痛不已。再下一年,在衛國當官的子路在宮廷鬥爭中被株連,慘死於衛國政變。
獨子和兩個心愛的弟子相繼死去,使孔子在感情上遭到重大打擊,他在子路遇害的次年,就在悲痛的境遇中病倒了,從此一病不起。
一天,他強撐著,拄著拐杖到戶外散心,子貢來看望他。孔子深情地說:"賜,你怎麼來得這麼晚啊?"接著又歎息著唱道:"泰山就要崩塌了!梁柱就要折斷了!哲人就要凋謝了!"一邊唱一邊潛然淚下。接著,他又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張。夏人死後棺木停放在東麵的台階,周人死後棺木停放在西麵的台階,殷人死後棺木停放在廳堂的兩柱之間。昨天傍晚,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本來就是殷人啊。"七天後,孔子與世長辭。
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己醜日去世。
孔子逝世後,魯哀公致以表示哀悼的誄詞,然而這些身後榮辱對孔子又有何意義
關於孔子的詩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
說說孔子為什麼認為學習詩歌很重要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譯文】
孔子說:“同學們怎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情誌,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孔子對詩歌功能的論說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