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苔》 意思
1、譯文
陽光到不了的地方,苔蘚茂盛的生長著。
苔蘚的花如米粒般細小,爭得和牡丹一樣開放的權利。
2、苔
白日不到處,
青青恰日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3、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曆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4、賞析
《苔》是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一首詩歌。苔蘚自是低級植物,多寄生於陰暗潮濕之處,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並不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喪失生發的勇氣,詩人能看到這一點並歌而頌之,很有眼光!
清代詩人袁枚寫的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指的是
這首全文是:
獨秀峰
【作者】袁枚 【朝代】清
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
桂林山水奇八九,獨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級登其巔,一城煙水來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傷焉?
《獨秀峰》袁枚晚年重遊桂林所作,”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的意思是:全然找不到來龍去脈,隻見一座高峰突然出現,高可入雲,直插南鬥星。
清代詩人袁枚所見漢語拚音版
suǒ jiàn
所見
zuò zhě :yuán méi (qīng dài )
作者:袁枚 (清代)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 ,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yì yù bǔ míng chán ,hū rán bì kǒu lì 。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是清代詩人袁枚,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抒發了作者對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
《所見》是是清代詩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本詩描繪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樂的畫麵,
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清朝的詩人袁枚資料
袁枚(1716-1797),漢族,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做官,先後於江蘇曆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著述以終老,世稱隨園先生。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
袁枚與紀曉嵐素有“南袁北紀”之稱,袁枚倡導“性靈說”,為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與趙翼、張問陶並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及《補遺》,《子不語》、《續子不語》等著作傳世。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又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南紀”。
根據清代詩人袁枚的《所見》這首詩寫作文
《所見》
一個夏日,火辣辣的太陽烘烤著山腳下的林間小道。這時從遠處晃晃悠悠地走來了一頭肥壯的大黃牛,背上馱著一個大約9歲的牧童。隻見他濃眉大眼,頭上戴著一個用柳枝編織成的小草帽,光著一雙小腳丫。牧童橫坐在牛背上,一邊揮舞著手裏的柳條,驅趕著牛身上的蒼蠅和蚊子,一邊高聲唱著那動聽的歌聲。嘹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裏回蕩。樹林中的蟬也一起使勁地鳴叫著,好像在和牧童進行總決賽。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輕輕拍了拍牛的頭,牛便停下了腳步,轉回頭看著背上的牧童,好像在問:“小主人,怎麼不走了?有事嗎?”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煙地朝路邊的一棵樹跑去。哦,原來這棵樹的枝頭趴著一隻烏黑光亮的蟬。牧童輕手輕腳的往樹上爬去。這時蟬兒似乎察覺到了什麼,也不再高聲唱歌了,並迅速收起羽翼,往高處的枝頭上爬去。牧童知道蟬的警惕性很高,於是就躲在一堆樹葉後麵,一動不動,連大氣也不敢喘。過了好久,蟬才感覺沒有危險,終於放鬆了警惕,在枝頭上張開燥熱的翅膀,繼續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蟬不再注意四周的動靜了,就小心翼翼地靠近,以訊雷不及掩耳之勢朝知了抓去。可惜,蟬逃走了。過了一會兒,蟬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樹,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沒有防備,輕輕一抓,哈!終於抓到了!牧童把蟬放在身邊的小簍裏,騎著牛回家了。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啥意思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意思是:春風陽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樣萌動。
此句出自出自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一首詩歌《苔》。
以下為原文:
《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全)譯文:
春風陽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樣萌動。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絲毫也不自慚形穢,依然像那美麗高貴的牡丹一樣,自豪地盛開。
清代詩人袁枚的作品有什麼?
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裏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新齊諧》24卷及《續新齊諧》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所見是清代詩人袁枚的作品,他為我們刻畫了一個什麼樣的牧童形象
這首詩刻畫了一個活潑可愛、天真爛漫的牧童形象
清代詩人袁枚的湖上雜詩中哪個字充分表達了作者對青春的渴望
清代詩人袁枚的湖上雜詩中,“羨”這個字充分表達了作者對青春的渴望——不羨神仙羨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