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錦州的詩歌
水龍吟 登淩河城堤
曉來水上微寒,長橋盡處輕輕霧。高樓倒映,亭台形異,
連連碧樹。慢履石級,駐足憑眺,自由吞吐。看千花百草,
紅黃青紫,方或列,沿堤路。
昔日荒涼盈目。土圍外,蒿藏野兔。夏逢驟雨,狂奔濁水,虐災村戶。幾載時光,築蓄修種,降龍有術。欲消閑,再賞淩河煙雨,最稱佳處。
《沁園春·錦州灣》
——劉誌強
極目憑欄,渤海潮湧,拍岸驚天。望巍巍古塔,昏鴉已遠,滔滔淩水,煙雨猶見。鼙鼓雖息,旌旗正豔,勵精圖治慰先賢。放眼量,通衢天際處,一片蔚藍。
筆架天橋隱現,迎巨輪千頃浪花翻。盼億噸大港,早吞五洲,西海白馬一躍衝天。樓榭染翠,鷗鷺棲霞,龍頭舞動白沙灣。越十載,有南山作證,地覆天翻。
關於讚美錦州、古塔詩歌。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去古塔公園那裏有錦州市市長關於錦州的介紹的題詞
錦州有輔導詩詞對聯初級班嗎?
要求:根據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寫出自己在初級班學習的感受。字數不限,也可以用對聯總結。 不知何時起,家中就存有一部《分類楹聯寶庫》(民國16年出版)一書,也未曾認真讀過。初中時去鎮上購得《古今楹聯拾趣》,遂愛不釋手,了解了一些對聯知識。
2006年1月在網友“風兒輕輕”的引領下,走入“夜雨無聲”對聯論壇,才真正開始了對句。此後先後涉足楹聯雅趣、滴水軒等多個對聯論壇,也曾轉過十幾個QQ對聯群。2006年3月,為就近學習,我邀請了幾個老師級聯友,共同組建並經營著“礪劍坊對聯群”(群號19318996),在這些地方與對聯愛好者共同學習對句,直至聯友“夢醒十分”引我來到“中華對聯網校”,第七期時,因為受時間限製沒能答完入學試題,而放棄了,直至第八期時“一支春”聯友幫助報名,才開始了正規的對聯學習。
有關創建文明城市的七言律詩詩
七律·七律.凝心聚力創文明
六區代表同雲首,喜得相邀去旅遊。
一路歡歌笑聲密,激揚物業讚難休。
團誠協作手攜手,聚力凝心朝錦州。
善愛文明圓夢搏,安康幸福樂悠悠。
錦州晚報和遼西商報網上投稿地址(詩歌散文類)?
上金豹網投稿就可以,那是錦州報業的論壇
相聚的詩句
1、減字木蘭花 沈瀛
或行或止。難得人間相聚喜。一日分風。千裏如何信息通。再傾壽酒。五福從來先說壽。其次雲何。直至三公未足多。
2、 鵲橋仙 郭應祥
六人歡笑,六姬謳唱,六博時分勝負。六家盤饌鬥芳鮮,恰兩月、六番相聚。特排整整,華筵楚楚,終是不如草具。賞心樂事四時同,又管甚、落花飛絮。
3、 減字木蘭花 郭應祥
偶然相聚。最是人間堪樂處。散步尋春。來作琴堂不速賓。緩歌一曲。野鶩紛紛都退縮。不用多杯。準擬花時日日來。
4、《胡教醵杯觀畫圍棋》
年代: 宋 作者: 趙汝鐩
山肴野蔌且隨宜,約定同來最怕遲。
朋友每思相聚樂,塵埃難得有閑時。
春回畫筆丹青軸,雹落文楸黑白棋。
醉客坐間誇俊逸,掀髯連寫數篇詩。
5、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
6、正是江南好風景,又豈在朝朝暮暮。
7、兩情若是久長時,卻話巴山夜雨時何當共剪西窗燭,落花時節又逢君
8、飛觥撩亂歌,共對蕭條雨雪天。《對琴酒》白居易
9、惜花邀客賞,相對已依依。《雪夜小飲贈夢得》白居易
10、未及彈與酌。《同錦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張籍
11、共醉真可樂,死當長相思生當複來歸,勸酒促歌聲。《留別妻》蘇武
12同為懶慢園林客
13、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14、但願人長久 千裏共嬋娟
15、有緣千裏來相會
1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七律·吊羅榮桓同誌 的譯文
詩詞名:七律·吊羅榮桓同誌
作者:**
朝代:近代
體裁:七律
七律·吊羅榮桓同誌
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裏每相違。
長征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非。功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譯文: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在北京逝世。**一向很敬重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羅榮桓,他在知道羅逝世的消息以後悲痛逾常,這首悼詩就是在悲痛的激情中寫成的。由於羅曾長期同**共事,所以詩內提到林的事。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這首詩一九七八年發表時所署寫作時間,是根據原在**身邊做醫護工作並曾幫他保存詩稿的的回憶。
記得當年草上飛:傳說黃巢起義失敗後在洛陽做了和尚,有題像詩,“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此詩收入《全唐詩》。
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一九三五年一月遵義會議後,**在貴州、四川境內率領中央紅軍迂回作戰,四渡赤水,出敵不意地威逼貴陽轉入雲南,勝利地渡過金沙江,從而擺脫追堵的幾十萬敵軍。在迂回過程中,部隊經常需要急行軍。**曾在同年五月在四川南部會理城郊召集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前夜寫信給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認為這樣“走弓背路”要“拖垮軍隊”,要求改變軍委領導。林的這個要求被政治局會議完全拒絕。這個問題的解決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戰錦”是指一九四八年九、十月間攻打錦州,即遼沈戰役的第一個和關鍵性的大仗。**在九月七日為中央軍委寫的給**、羅榮桓等的電報(見《**選集》第四卷)早已詳細說明攻打錦州的重大意義和同先打長春的利害得失的比較,但**仍然找出種種理由來一再反對。羅榮桓是主張執行中央軍委和**的戰略決策的,所以詩中特意提及。
斥鷃每聞欺大鳥:斥鷃(yàn宴),蓬間雀,在蓬蒿中飛起來不過幾尺高。《莊子·逍遙遊》說,斥鷃笑鵬鳥飛得太高,認為自己在蓬蒿中飛翔,也是飛得最好了。
昆雞長笑老鷹非:昆雞,古說即鶤雞或鶤雞,一種大雞。《爾雅·釋畜》:“雞三尺為鶤。”俄國克雷洛夫寓言《鷹和雞》中說,鷹因為低飛而受到雞的恥笑,認為鷹飛得跟雞一樣低;鷹答道:鷹有時比雞還飛得低,但雞永遠不能飛得像鷹那樣高。
寫作背景
羅榮桓從1927年秋收起義時就參加了**領導的革命行列,並同**一起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此後,幾十年如一日為革命英勇奮鬥。為**最早認識的元帥和唯一共事一生的人。曾任紅四軍政委、紅一方麵軍政治部主任、八路軍115師政委兼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東北野戰軍政委、第四野戰軍第一政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一向很倚重他。
苟 作為姓氏 是不是有其他的讀音
苟 作為姓氏 ,現在隻有一個讀音,讀作gǒu。追起源,還可以讀一聲和四聲。
苟(gou,輕聲,圓通韻)姓源出有九:
1、勾Gōu。《通誌》
【源】⑴本句氏,讀去聲,音與“構”字同。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更讀平聲。古句、勾字通,故句氏一作勾氏。宋建炎中史館修撰句(gòu)濤,《宋史》作勾濤。後世句、勾別為二族。⑵蒙古族姓(《赤峰市誌》,1998)。融入蒙古族之漢族姓氏。【布】山西太原、古交、長治(市)、介休、芮城、中陽、陵川、孝義、高平、平定、文水、婁煩、五寨、河津、柳林、偏關、太穀、萬榮、襄汾、永康、鄉寧、晉中、陽泉、大同(市)、安澤、古縣,河北石家莊、保定、安新、定州、高碑店、高陽、遷安、深州、望都、圍場、霸州、香河、滄州、泊頭、承德(市、縣)、崇禮、大名、晉州、淶源、靈壽、南宮、遷西、青縣、獻縣、徐水、鹽山、陽原、玉田、涿鹿、尚義、景縣、阜平、黃驊、樂亭,北京中心城區、平穀,天津中心城區、武清、薊縣,遼寧沈陽、錦州、淩海、遼陽(縣)、寬城、海興、遼中、阜新(市)、盤錦、燈塔、鳳城、興城、義縣、綏中、丹東、大連,吉林長春、四平、梨樹、公主嶺、通化(市、縣),黑龍江哈爾濱、黑河、富錦、賓縣、樺川、鶴崗、佳木斯、綏棱、望奎、綏化、饒河、伊春、海倫,上海中心城區、金山,江蘇南京、溧水、高淳、常州、無錫、新沂、東台、興化、泰興、海安、如皋,浙江杭州、紹興(縣)、長興、海寧、永康,安徽合肥、銅陵(市)、寧國,江西新餘,山東濟南、高密、高唐、曲阜、慶雲、嘉祥、淄博、微山、鄒城、金鄉、濰坊、萊陽、沂源、濟寧、魚台、東營、平度、章丘、東明、郯城,河南鄭州、洛陽、開封(市)、民權、南陽、南召、嵩縣、商丘、商水、欒川、汝陽、汝南、長垣、禹州、封丘、浚縣、鄧州、靈寶、濮陽(市)、清豐、武陟、焦作、周口、宜陽、原陽、盧氏、郟縣、舞鋼、沁陽、蘭考,湖北武漢、棗陽、公安、孝感、老河口、五峰、鹹寧、隨州,湖南長沙(市)、懷化、會同、邵陽(市)、嶽陽(市、縣),廣東廣州,廣西南寧、百色、平樂、平樂、桂林、臨桂,重慶中心城區、彭水,四川成都、綿陽、綿竹、宣漢、樂山、自貢、三台、西充、梓潼、廣元、旺蒼、青川、鹽亭、劍閣、峨眉山市,貴州貴陽、遵義(市)、餘慶、玉屏、正安、岑鞏、思南,雲南昆明、富寧、玉屏、景穀、彝良,陝西西安、富平、勉縣、蒲城、鎮安、渭南,甘肅蘭州、金昌、永昌、玉門、正寧,寧夏銀川、青海吳忠,新疆石河子等地,以及台灣地區。⑵蒙古族勾姓,內蒙古呼和浩特、赤峰、烏海、突泉、阿魯科爾沁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漢旗等地有之。【按】⑴《現代漢語詞典》以勾(Gōu)與句(Gōu)為一姓,非。勾(Gōu)姓雖源出句(Gōu)姓,實已別為二姓矣。⑵《現代漢語詞典》勾姓別讀去聲,亦非。句姓有平、去聲二讀,然勾姓但讀平聲也。
2、句Gòu。《姓觿》引《姓考》
【源】⑴商末有句吳族,即吳太伯奔之荊蠻。本荊山地區蠻族,為巴人之一支。商代中期溯漢水而上,扺漢水上遊陝西洋縣一帶定居。商代晚期進入今陝西寶雞市一帶。曾參與武王伐紂。周初封弓魚國,西周中期南遷渠江沿岸,其後以句為氏。其族以木製盾,因稱板楯蠻;又因其族謂賦曰賨,秦漢時薄其賦稅,故又稱賨人。⑵古代氐族姓。【變】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句氏或改讀平聲,或改句(jù)氏、苟氏、鉤(鉤)氏、絇(qú)氏、句龍氏。【人】⑴句扶,三國時蜀漢大將。⑵句渠知,十六國時前趙氐族起義首領。⑶句中正,宋華陽(今屬四川雙流)人,本五代後蜀進士,精字學,詔定《篇韻》,與徐鉉校定《說文》。【按】⑴《姓韻》以句扶之句氏讀平聲,非。宋時避高宗趙構名諱,句氏始改讀平聲,是句姓本讀去聲也。⑵《辭海》以句中正姓氏讀平聲,非。宋初句姓未改音也。近人王彥坤《姓趣》引[宋]王清明《揮麈前錄》曰:“太上皇帝中興之初,蜀中有大族犯禦名之嫌者,而遊宦參差不齊,倉卒之間各易其姓。仍其字而更其音者,勾濤也;加金字者,鉤光祖也;加糹字者,絇紡是也;加草頭,苟諶是也;改為句者,句思是也;增而為句龍者,如淵是也┅┅”,而《姓觿·二十六尤》引《姓考》謂:“自建炎以來,避高宗諱,有易其姓者,紹興進士句聲是也;有易其聲者,史館修撰勾濤是也;加金者,鉤光祖是也;加草者,苟諶是也;增為句龍者,句龍如淵是也;讀如章句之句者,句思是也。”疑《姓考》即本《揮麈錄》之說,其文稍異耳。《揮麈錄》謂勾濤仍其字而更其音,是以濤本姓去聲之勾,而更音平聲也。其說蓋誤。蜀中大族者,句氏也,非勾氏,出五代後唐進士句景延之後。疑勾濤當作句濤,犯禦名易其聲也。句、勾古通,故句氏或作勾氏。《宋史》句濤作勾濤,清《四川通誌》句氏亦作勾氏。今句、勾則別為二姓矣。句,一音ɡōu、jù,亦姓。分別見第■、■頁。
3、句Gōu。《世本》
【源】⑴源出不詳。春秋、戰國、秦、漢時有之。⑵蜀中句氏,本讀去聲,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其姓改讀平聲。⑶句龍氏,元以後無聞,亦或改句姓。【變】句、勾字通,故句氏或作勾氏。《宋史》句濤作勾濤,即是。後世句、勾別為二姓。【布】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大城、晉州、鹿泉、南宮、辛集、景縣、黃驊,山西太原、大同(市)、古交、平定,內蒙古烏蘭浩特、烏海,吉林四平,黑龍江哈爾濱、伊春,上海市,江蘇常州、蘇州、揚州、東台、濱海,安徽宿州,江西新餘、樂平,山東濰坊、鄒平、章丘,河南洛陽、新鄉(縣)、信陽,湖北武漢、老河口、鄖西,湖南華容,四川閬中、綿竹、大竹、通江、蒼溪,雲南昆明,陝西西安,甘肅甘穀、永昌,新疆塔城等地,以及台灣地區。【人】⑴句卑,春秋楚司馬戍之臣(《左傳·定公四年》)。⑵句濤,宋崇寧二年進士、紹興中史館修撰,新繁(今四川成都市新都區)人。【按】⑴《世本·氏姓誌》謂:“句氏,出自少昊氏叔子曰重,為句芒木正,以官為句氏。”附會之說耳。⑵ 《古今姓氏書辯證》謂“邾文公遷於句繹,後因氏。”其說非。句繹,《左傳·文公十三年》作繹,故址在今山東鄒城市南稍東約十公裏處之紀王城古城遺址。⑶《姓韻》以三國時蜀大將句扶、句安,晉參軍句方、句鑰,五代進士句景延等姓讀平聲,非。南宋建炎中句姓始讀平聲,此前當讀去聲也。《辭海》以宋初句中正之姓讀平聲,亦非。⑷《續通誌》《姓韻》句氏春秋越有大夫句如。按句如一作皋如,似句非其氏,蓋“吳越遠離中原,人名稱謂頗保留原始習俗” (郭沫若語),句如者,人名也。⑸《元和姓纂》《廣韻》《姓解》謂《史記》有句彊,此誤句井彊為句彊也。句井彊,字子疆,衛人,孔子弟子,句井氏也。《古今姓氏書辯證》《姓氏急就篇》《希姓錄》《姓韻》以為姓句氏,非。⑹《姓解》以越王句踐姓句氏,殊謬。
4、苟Gòu。《廣韻》
【綜】先漢古姓。相傳黃帝子二十五人,別為十二姓,其一苟姓。苟姓之國有棲、疏,後並以國為氏。【按】《國語·晉語》作荀,《潛夫論·誌氏姓》作拘、掎,《路史·國名紀》作“猗”,並誤。
5、苟Gòu。《元和姓纂》
【源】⑴以邑為氏。苟,春秋楚邑。⑵古代氐人姓,為前秦望族。⑶鮮卑族若幹氏,北魏太和十九年詔改苟姓。⑷敬氏,後晉時避高祖石敬瑭名諱改苟氏、文氏。至後漢,苟氏有複改敬姓者,或仍為苟姓,今河南苟氏即其後裔。⑸本姓句(ɡòu)氏。宋有蜀人句諶,避高宗(趙構)名諱,改名苟諶。後舉族並改苟姓。⑹彝族姓。源出不詳。⑺羌族姓。本姓哭吾己氏。哭吾己,羌語狗也。⑻佘族姓。見[清]謝肇淛:《五雜俎》。今已不存。【變】⑴宋亡,蜀之苟氏改讀去聲,後或改芶姓。四川南部(縣)等地苟姓,清乾隆十三年進士苟華南之後。乾隆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為“敬”,後舉族並改敬姓,音仍讀苟(ɡòu)。⑵河南登封市唐莊鄉、陜西商洛市石門溝村苟姓,因“苟”與“狗”同音,備受外人嘲笑,經當地公安部門批準,已分別於2005年和2006年集體恢複敬姓。【望】河內郡、西河郡、河南郡。【布】⑴甘肅、陝西、山東等省多此姓。北京市,天津中心城區、靜海、寧河,河北石家莊、槁城、晉州、辛集、深澤、無極、新樂、定州、望都、唐縣、淶源、易縣、定興、容城、安新、任丘、河間、肅寧、獻縣、泊頭、東光、滄縣、滄州、青縣、黃驊、吳橋、阜城、武邑、武強、饒陽、安平、深州、衡水、冀州、南宮、廣宗、臨城、內丘、大名、大廠、蔚縣、陽原、涿鹿、尚義、張北、承德(縣)、遵化、遷西、遷安、昌黎、玉田、唐山,山西太原、古交、陽泉、長治(市)、盂縣、陵川、晉中、高平、太穀、平遙、沁源、襄汾、左雲、懷仁,內蒙古烏蘭浩特、烏海,遼寧沈陽、阜新(市、縣)、燈塔、瓦房店、莊河、雙塔、大窪、大連,吉林四平,黑龍江哈爾濱、伊春、樺川,上海中心城區、浦東、嘉定、金山,江蘇南京、溧水、常州、無錫、江陰、昆山、儀征、揚州、靖江、連雲港、灌南、鹽城、興化、東台、海安、如皋、如東、南通、海門、啟東,浙江杭州、臨安、長興、安吉、嘉興、平湖、桐鄉、海鹽、寧海、紹興(縣)、浦江、金華、景寧,安徽無為、懷寧、六安、界首,福建三明、永安,江西德興、萍鄉、贛州,河南鄭州、滎陽、中牟、嵩縣、欒川、洛寧、靈寶、盧氏、武陟、鞏義、新密、沁陽、溫縣、博愛、浚縣、湯陰、內黃、濮陽(市、縣)、尉氏、商丘、虞城、夏邑、舞陽、寶豐、鄲城、遂平、焦作、南召、南陽、鎮平、鄧州、周口(地區),湖南長沙(市、縣)、望城、寧鄉、婁底、衡陽(市)、邵陽(市)、嶽陽(市、縣)、華容、張家界、慈利、桑植、懷化、芷江、湘潭(地區),廣東佛山、四會、韶關、化州,廣西宜州,青海西寧,寧夏銀川、海原、彭陽、平羅,新疆布爾津等地,以及台灣地區亦有之。⑵彝族苟姓,雲南昭通等地有之。⑶羌族苟姓,分布不詳。【人】⑴《孔子家語》戰國時衛有苟變。⑵苟參,西漢時侍中、水衡都尉。⑶苟操,前秦吏部尚書,氐人。⑷苟頹,北魏司空,鮮卑人。【按】⑴四川苟姓本出“句”姓,音讀若“構”,因避宋高宗趙構名諱而改苟姓,音讀若“狗”。因“苟”與“狗”同音,其音不雅,故宋亡後改讀去聲,與其他各地苟姓實已別為二姓。然字書苟姓隻讀上聲,已引起四川、重慶等地苟姓群眾不滿。建議今後出版字書,苟姓增加去聲一讀。⑵根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的調查,全國苟姓人口現約有33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026‰。為中國第237常見姓。約72%分布在四川、陝西、甘肅、湖北四省。其中四川省最多,約占全國苟姓人口的29%。重慶、貴州、雲南、山東四省亦多此姓(袁義達,2006)。然據互聯網上發布的中國最新的戶籍人口資料統計顯示,全國共有姓苟的人415402個。其中四川人口最多,有205737人;其次是甘肅,有51867人;再次是陝西,有36911人;其他超過10000人的省市還有貴州31803人,重慶26689人,山東13270人,雲南10370人;10000人以下、1000人以上的省區有河北6824人,新疆5380人,河南4003人,青海3886人,山西3124人,寧夏2898人,湖北2463人,吉林1553人,黑龍江1547人,內蒙古1313人,遼寧1205人,江蘇1058人;1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省市有北京587人,天津578人,廣東571人,安徽421人,湖南417人,浙江317人,江西256人,上海184人,海南170人;隻有在福建、廣西、西藏三省、區沒有見到姓苟的人(按;福建三明、永安,廣西宜州等地有苟姓)。因苟姓有二讀,若分別統計,則苟姓未必為常見姓。⑶因受河南登封、陜西商洛兩地苟姓改姓的影響,各地苟姓群眾都有改姓的願望,然苟姓未必皆為敬姓所改,來源不盡相同,不宜都改敬姓。
6、苟Gòu
【源】南宋建炎中避高宗趙構名諱,蜀之句氏或改苟氏,音讀若“狗”。宋亡,苟姓改讀去聲。今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多此姓。
7、芶Gòu。《希姓錄》
【源】本苟姓,音讀若“夠”,為別於讀上聲之苟姓,改為芶姓。【布】北京市,河北定興、南宮,山西長治(市)、鄉寧、朔州,內蒙古烏海,上海中心城區、鬆江、浦東,浙江紹興(縣),江西廣昌,湖北武漢,廣東廣州、韶關,廣西田林,重慶中心城區、彭水、璧山,四川成都、開縣、邛崍、蓬溪、古藺、蒼溪、江安、長寧、渠縣、南江、新津、資陽、南溪、達州、宜賓(市)、馬邊,貴州貴陽、遵義(市)、安順、金沙、仁懷、鎮遠,雲南宣威、綏江,陝西西安、寧強、石泉,甘肅酒泉,台灣台北、新北、台東、台中、屏東、桃園等地。【人】芶清泉(1917-),四川邛崍人,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成都科技大學高溫高壓與原子分子科研所所長,中國物理學會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委員會、中國力學學會物理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按】字書以芶姓為苟姓異體字,非。
8、敬Gòu
【源】其先本姓苟(ɡòu)。清乾隆十三年進士苟華南,四川華陽縣大橋鎮(今屬南部縣)人。乾隆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為“敬”,《詞林輯略》敬華南是也。後舉族並改敬姓,音仍讀苟。【布】四川省南部縣大姓。2002年統計,全縣有34610人,約占全縣人口的2.5%。重慶中心城區、大足,四川成都、梓潼、綿陽、南充、江油、自貢、西充、鹽亭、閬中、儀隴、嶽池、雙流、隆昌、資中、巴中、渠縣、三台、崇州、青川、蒼溪、中江、廣安、蓬溪、射洪、宣漢、樂至、梓潼等地亦有此姓。【布】⑴敬華南,號蓮峰,清乾隆十三年進士。榜名苟華南。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常熟知縣。工詩詞。⑵敬中春(1941-),四川蓬溪人。曾任中共南充市委書記、四川省人大副主任。⑶敬正書(1945-),四川南部縣人,高級農藝師。曾任四川省副省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⑷敬瑞祥,四川南部縣人,二級大法官。曾任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四川省法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按】四川苟姓音讀去聲,與讀上聲者異。乾隆帝以為此姓不雅,蓋誤讀如“狗”也。苟華南舉族並改敬姓,然仍讀苟音,是蜀中苟姓本與“狗”字音有別而不以為不雅也。
9、洵(非常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