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裏的名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裏憂鬱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賞析: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
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
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
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
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杜牧的《清明》你能寫出古詩中富含哲理的名句嗎?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麵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於“遊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嗎?不是的。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麵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麵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鬱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淒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裏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裏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複,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麵”,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隻將“畫麵”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麵”,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麵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麵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裏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係,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裏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裏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小放牛》裏的牧童也說,“我這裏,用手兒一指,……前麵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然後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裏脫化出來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問路隻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詩裏就不必然了,它恰恰隻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麵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隻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麵,他卻為讀者開展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杜牧詩中的名句有哪些?
杜牧詩中的名句有:
1、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
釋義: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2、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秋夕》
釋義:夜色裏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江南春》
釋義:水村山郭酒旗在春風中招展,南朝佛寺有多少籠罩煙雨下?
4、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泊秦淮》
釋義: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還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5、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
釋義:停下來欣賞這楓林的景色,那火紅的楓葉比江南二月的花還要紅。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
釋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7、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
釋義: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在何處教人吹簫?
8、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贈別》
釋義:案頭蠟燭有心它還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流到天明。
9、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
釋義: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10、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長江秋望》
釋義:峻拔的南山與清爽秋色,氣勢互不相讓兩兩爭高?
杜牧清明的詩
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賞析,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
詩意: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耐人尋味。這些,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牧童遙指杏花村、生動,而又境界優美,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問一聲牧童哪裏才有酒家、環境、氣氛。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第一句交代情景
清明唐杜牧清明詩句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征,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 雨”的特征(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淒迷哀傷而 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淒迷紛亂了.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 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詩到這裏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 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由於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後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滿意的請采納哦!
杜牧的詩《七絕 清明》
標題】清明
【年代】唐
【作者】杜牧
【體裁】七絕
【內容】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1、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陽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斷魂:指心裏憂鬱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樣。
3、遙指:指向遠處。
4、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
【譯詩】
清明節這一天細雨蒙蒙,
大路上的行人觸景傷情。
請問小牧童何處有酒店?
遠處的杏花村裏酒味濃。
【賞析】
這首小詩,運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勾畫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圖。首句用“清明”點出時令,用“雨”寫出環境和氣氛。“紛紛”二字既描繪了春雨的意境,又寫出了雨中行人的煩鬱心情。“雨紛紛”,境界迷茫,令人惆悵。詩人在這裏運用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第二句的“欲斷魂”傳神地描繪出此時此刻行人觸景傷情的內心活動,在蒙蒙細雨中又增添了一層愁緒。何以消愁?於是第三句一轉,提出“酒家何處有”。在第四句裏,牧童以動作代回話,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真乃“此時無埂勝有聲”。“遙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這不遠不近之間。這首詩意境優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尋味,富有感染力,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
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杜牧為什麼要寫“清明”詩
“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斷魂”,指內心十分淒迷哀傷而 並不外露的感情.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趕路,心裏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淒迷紛亂了.所以杜牧寫下了這首《清明》
清明節 千古佳句
白居易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寫了當時墓祭之情形: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範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裏,柳臥水聲中。
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土番)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這首五律有如廣角鏡頭,攝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書生們瀟灑的遊春,空中風箏爭鳴,鳥雀啄食(土賁)間祭品。哀歡相映,這真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節日。不過,清明墓祭淒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樂遊賞的風氣也已形成。
唐詩人顧非熊的一首《長安清明言懷》詩道盡其間關係:
《長安清明言懷》
明時帝裏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掃墳塋的習俗已經合二而一了。時值三春大好時光,清明墓祭這種戶外活動業已具備冶遊的條件。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來,這種風習還是很盛的。求神拜佛可視作迷信,作為者心裏也免忐忑,祭掃先塋則不,行此舉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許多理由,怎麼做也都心安理得。於是,北方便荷擔挑盒,南方便行船載酒,熱熱鬧鬧地上墳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塚》
(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隻愁餘。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隻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複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唐】白居易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
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
塚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
【唐】白居易
看舞顏如玉,聽詩韻似金。
綺羅從許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風老,無嫌酒盞深。
辭花送寒食,並在此時心。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戴叔倫
鍾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
【唐】李嶠
遊客趨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煙乘曉散,榆火應春開。
日帶晴虹上,花隨早蝶來。
雄風乘令節,餘吹拂輕灰。
清明節《全唐詩》中為什麼沒有杜牧的《清明》一詩
《清明》現在可以查到的最早出處見於南宋孝宗時期編撰的類書《錦繡萬花穀》,該書《後集》“村·杏花村”下錄有《清明》,小注“出唐詩”。但既未署杜牧名,也無“清明”題名。杜牧成為《清明》作者,最早是在《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上,此詩集舊題編纂者為南宋詩人劉克莊。該詩選前集“節候門”下,收錄了13首清明、寒食詩,第一首即是《清明》,並標明作者是“杜牧”。
劉克莊是宋末文壇領袖,他說《清明》的作者是杜牧,還是比較可信的。但後來學者考證,《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是本“盜版書”,係當時福建書商盜用劉克莊之名編成的,和現代書商盜用文化名人的名字出書牟利,如出一轍。
可見,杜牧其實是“被署名”。直接佐證之一是,最權威的《全唐詩》中收錄了杜牧好多詩,卻不收錄影響很大的《清明》。《全唐詩》是清康熙年間彭定等10人敕編,《清明》在宋後已有廣泛影響,如果是杜牧作品,不可能不收錄書中,這說明清人已認為,《清明》作者非杜牧。更有說服力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編的杜牧文集《樊川文集》,該書中也不見收錄此詩。而再後北宋田概編《樊川別集》以及《樊川外集》中,均無《清明》。
稍晚的《樊川續別集》裏才出現了《清明》一詩,而《樊川續別集》係南宋人抄輯,訛誤多多,當時即為劉克莊、洪邁等人否定。
因為這些明顯的疑點和漏洞,“《清明》作者非杜牧”一說已為現代學者所接受,1992中華書局版《全唐詩補編》便未收錄《清明》。
《清明》詩的真實作者到底是誰 與杜牧同時代詩人許渾薛能溫庭筠
如果說《清明》作者不是杜牧,那會是誰?這應該是《清明》隱藏的第四個懸疑。
國學大師陳寅恪稱,該《清明》詩來曆不明,“若究其出處,則殊為可疑”。近幾十年來,不斷有學者作出推斷,流傳較廣的一種觀點認為,《清明》的原作者可能是與杜牧同時代的詩人許渾。
許渾以寫水、雨之景出名,後人將之與詩聖杜甫相提並論,有“許渾千首濕,杜甫一身愁”之說。為什麼說《清明》是許渾的作品?最直接的理由是許渾曾寫過“杏花村”。其《下第歸蒲城墅居》詩稱,“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牧豎還呼犢,鄰翁亦抱孫。”意境與《清明》接近,由此得出《清明》可能是許渾去蒲城途中所作。
檢索《全唐詩》,寫過“杏花村”的唐代詩人並非僅許渾一人。如薛能《春日北歸舟中有懷》詩中,有“雨幹楊柳渡,山熱杏花村”;溫庭筠《與友人別》詩中,有“晚風楊葉社,寒食杏花村”。如果以寫過“杏花村”作為推測之理由,那薛能、溫庭筠都有可能是《清明》的原作者,而且溫庭筠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見到的“杏花村”正好在清明節。
值得一提的是,堅持《清明》作者是杜牧的學者,從薛、溫二人詩中找到“挺杜”的理由,反正《清明》是杜牧在受到薛詩和溫詩的影響下寫出來的。
還有一種推測,認為《清明》作者可能是北宋詩人宋祁。宋祁有詞《錦纏道·春遊》:“醉醺醺,尚尋芳酒。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裏人家有。”但是,《錦纏道》所描述的意境頗似《清明》,並不能證明《清明》就是宋祁所作,況且杜牧《並州道中》詩中也有“醉醺醺”一語。有學者分析,《錦纏道》很可能是宋祁受當時已流傳的《清明》一詩影響,才創作出《錦纏道》的。當然,也不排除南宋及後人受宋祁《錦纏道》影響重新創作,或者說改寫出《清明》詩。也有學者認為,《清明》並非出自名家之手,而是南宋民間詩人所作,最有可能的是通文墨的南宋盜版書商。
然而,這些也都僅僅是分析,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誰迄今仍無定論。
杜牧《清明》的詩意
《千家詩》中有一首被認為是杜牧所寫的《清明》詩,一千多年來為人所傳誦。然而在藝術上它有什麼優美的地方,至今不但還沒有人加以全麵地析釋,相反的,明朝的謝榛(《四溟詩話》卷一第15頁)及今日的學者黃永武教授(《中國詩學設計篇》第15頁)卻覺得它有不妥之處。因此本人願將管見提出討論。在討論之前先將全詩抄錄於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兩字會使人想到陽曆四月五日或六日掃墓祭祖的“清明節”。不過在本詩第一行“清明”兩字後麵接著“時節”兩字,可見這首詩所要寫的是“清明”這個季節,而不局限於“清明節”這一天。此外,詩中第二句的“行人”因綿綿細雨而愁苦,他們的愁苦和已故的親人似乎無關。所以我們大概可以肯定這首詩裏的“清明”牽涉到的不是清明節這一天的掃墓活動,而是清明時節的天氣——清明節前後是梅雨季節來臨的時候。
不過,即使這首詩所關心的是天氣,我們還是有些疑問。例如:為什麼第三句出現了“酒家”一詞呢?“酒家”和天氣有什麼關係呢?此外,第四句的“杏花村”一詞在這首詩裏又有什麼作用呢?為了徹底了解這首詩,我們必須先回答這些問題。
在聲韻方麵,這首詩也有一些特別的地方。依照唐人的發音,這首詩可以標注如下(先根據“廣文編譯所”出版之《國音中古音對照表》找出各字的中古音聲母、韻母,然後再用董同 龢《中國語音史》中的擬音改寫成國際音標):
第一句的第一字及第二字的韻母相似(—jεη、—jη)第六字及第七字相同。此外,第一字、第二字、第六字、第七字都有鼻音韻尾(—η或—n)。 這一形態重複出現在第二句裏,隻是有點小異而已:第二字及第三字有相似的韻母(—jaη、—η); 第六字及第七字韻母也相似(—uan、—un);而且第二字、第三字、第四字、第六字、第七字的韻尾都有鼻音(—η或—n)。此外,第一句及第二句的第五字又有相似的韻母(—juo、—juok)。在這兩句裏,這些相似或重複的音韻使得詩句的節奏有一種快速及連續感。反觀第三句及第四句,由於沒有這種現象,速度顯得比較緩慢。這種節奏上急速與緩慢的差別,對這首詩的主題會有什麼作用呢?
為了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再把這首詩細讀一遍。這次我們超越詩句表麵的字義,去尋找“酒家”和“清明”時節天氣之間的關係。結果我們發現在“雨”和“酒”的不同作用之間似乎隱藏著一個暗示:第一句詩裏的綿綿梅“雨”有使人們沮喪的作用;和梅雨相反的,第三句詩裏的“酒”則有使人興奮或溫暖的效果。於是詩中的主人翁(我們可以假定他也是行人之一)為了驅散梅雨給他的沮喪,在第三句裏便打聽哪裏有酒店,以便沽酒取暖振奮一下。這一個線索表示這首詩雖然表麵上描寫的是生動的自然和人類的情景,但它卻含蓄地表達了兩個相對的主題:梅雨給予行人的沮喪和沮喪的行人尋求解脫的企圖。
根據這條線索,不但前麵我們所遇到的那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答,就是全詩其它的各個成分也都變得很有意義:第一句展現一幅連綿不停的雨景;第二句顯示行人那種由於綿綿梅雨所引起的抑悶心情;在第三句裏我們看到詩中主人翁急切地向人打聽附近有沒有酒店,以便買酒提神;然而在第四句裏我們卻體會到他對牧童的回答是何等的失望——因為酒店不但在遙遠的地方,而且是在一個“杏花村”裏。這裏的“杏花村”一詞,有著很特別而且對表現主題很重要的意義。它不見得是一個專有地名,而可能隻是一個杏花盛開的村莊而已。由於杏花通常在清明前後的梅雨季節開放,所以它令人想起綿綿的梅雨。尤其提起一個到處都是盛開著杏花的村莊,梅雨的意象就更加顯著了。所以“杏花村”在本詩中有幫助表現主題的作用:詩中主人翁忍不住梅雨的煩苦,急著尋找避難之所,然而他所遭遇的卻是更多更惱人的梅雨——結果是梅雨處處,使他無法逃避。
這個煩躁沮喪的意識可以解釋先前我們所指出的聲韻方麵的奇異之處。本詩前半部某些字裏相似或相同的聲音所造成的急速節奏,表示連綿不斷的梅雨以及梅雨持續地給予人們的那種壓迫感。相反的,本詩後半部的詩句中,由於缺乏前半部那種重複的字眼或相似的韻尾,節奏緩慢下來,這就隱約地表示問路的行人難於獲得解脫的挫折感。於是,我們在初讀本詩時原來認為奇怪的那些聲韻方麵的問題,現在都顯得很有道理了。
謝榛在《四溟詩話》裏說:“‘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此作宛然入畫,但氣格不高。或易之曰:‘酒家何處是,江上杏花村。’此有盛唐調。予擬之曰:‘日斜人策馬,酒肆杏花西。’不用問答,情景自見。”黃永武教授也認為杜牧原來詩中虛字太多,句調柔弱。他讚揚謝榛改寫的句子用字比較精簡,強度倍增,所以比原詩有力。黃教授對本詩上半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二句也批評起來。他附和前人的見解,認為:“‘時節雨紛紛’已經可以知道是‘清明’了,‘行人欲斷魂’當然是在路上,減成五言已經夠了,層床架屋,反顯得拖遝而缺乏精神。”顯然,謝、黃二位所關心的是“實字”的多寡問題,他們改詩的目標就是要增加詩中的實字而提高詩句的“強度”。然而,詩評家所關心的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字的虛實或詩句的強度。也就是說詩之優美與否不是單靠一個因素來決定的。由於謝、黃兩位隻注意到一方麵而沒有考慮其它重要的因素,他們的批評便顯得瑣碎,對原詩的了解並沒有什麼幫助。
本詩描寫清明時節的景象,更重要的,它還表現行人心中的抑悶和挫折。從這個觀點來看,詩中的每一個成分都是必要的,不可刪減的。前半部為了表現連綿惱人的梅雨和行人抑悶的心情,原來所有的字句都該保留(不該象謝榛及黃永武所提議的那樣把“清明”及“路上”去掉),這樣才能造成一種急速及連續的節奏。後半部為了表現行人的挫折,原詩的口頭詢問和手勢回答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在這個問答裏,問者企圖就近找個酒店振奮精神,然而答者卻說酒店在那遙遠而且象征蒙蒙煙雨的杏花村裏。這個問答顯示了問者焦急的心情以及對於回答的失望。如果我們依照謝、黃兩位的意見,把“清明”“路上”四字以及整個問答都去掉,我們前麵所說的那些特殊效果就會全部消失,而原來的主題也就無法表現了。另一方麵,我們如果接受謝、黃所改換的句子(“日斜人策馬”等),這首詩就可能變成一串勉強堆砌起來的詞句,而與杜牧原來所要表現的主題無關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清明》杜牧裏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