徊字開頭 詩句
不好意思啊,隻找到了含’徊‘字的詩句。
《楚漢兩城》(元朝王冕作品,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楚漢英雄今寂寞,兩城相倚舊封疆……徘【徊】望盡東南地,蘆葦蕭蕭野水黃。
《送薜府判之廣東》(元朝王冕作品,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釃酒臨江亦壯哉,別離無奈故徘【徊】……吟邊休說梅花老,不是山中宰相才。
《舜江樓》(元朝王冕作品,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舜江樓上一徘【徊】,四麵雲山錦障開……別駕清名動鄉國,金鞍五馬望重來。
《送汪掾史》(元朝王冕全集,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莫怪遲遲把酒杯,留君故爾強徘【徊】……底用懷思重回首,五雲多處是蓬萊。
《慶壽寺 其一》(元曲:元代王冕全集,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寶刹都城內,今朝曠野中……徘【徊】增感慨,曆落問英雄。
《閏七月二十三夜記夢詩 其一》(元朝王冕作品,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曆曆青山出,翩翩白雁來……客懷消不得,悵望一徘【徊】。
《舟中雜紀 其三》(元朝王冕作品,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楊柳青雲合,芙蓉錦幛開……明朝歸醉李,舒嘯漫徘【徊】。
《漫興 十八》(元曲:元代王冕作品,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雨阻龍山會,雲荒戲馬台……登臨聊複爾,吟嘯漫徘【徊】。
《漫興 十九》(元朝王冕全集,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吟詩懷杜甫,持酒看吳鈞……向晚聞征鼓,徘【徊】倚小樓。
《晚眺 其一》(元朝王冕全集,選自蘇軾詩集 卷二十九)
密樹連江暗,殘陽隔浦明……徘【徊】吟未已,搔首忽傷神。
杜甫 三吏 三別
三吏:
1.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 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 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 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一作卻)見骨, 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 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 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 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 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賞析:
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製: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744),又改以十八為中 男,二十二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製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 沒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 中男出征。看來,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看來講王法已經不能發生作用了,於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 情理發問:”中男又矮又小,怎麼能守衛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吏被問得張 口結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願跟杜甫嚕蘇下去了。這就把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吏已經無話可說了,於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 量再打量。他發現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但為什麼父親不來呢?上麵說過“縣小更 無丁”,有父親在還用抓孩子嗎?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見另一番慘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見無親無靠。無限痛苦, 茫茫無堪告語,這就是“獨伶俜”三字給人的感受。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隻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象帶著哭聲。 這裏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後,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叫人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 前麵與吏的對話和後麵對征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開頭幾句話。照說中男已經走了,話講給誰聽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 補敘在這裏,又象是中男走過以後,杜甫覺得太慘了,一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癡發呆的神情,更顯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說抒發悲憤一般總是要 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收。“使眼枯”、“淚縱橫”本來似乎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發枯,收起 奔湧的熱淚吧。”然後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後一筆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裏。這就收到了“抽刀斷水水 更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製,“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照說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製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爭的性質不同於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 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後,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 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麵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唐軍討伐安史叛軍,當然可 以說名正言順,但哪裏又能談得上愛護士卒、撫養分明呢?另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 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是很苦的。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麵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 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2.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 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 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 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 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 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 豈複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 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 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 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 慎勿學哥舒!
賞析: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對築城的士兵和潼關關防的總寫。漫漫潼關道上,無數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築工事。“草草”,勞苦的樣子。前麵加一“何”字,更流露 出詩人無限讚歎的心情。放眼四望,沿著起伏的山勢而築的大小城牆,既高峻又牢固,顯示出一種威武的雄姿。這裏大城小城應作互文來理解。一開篇杜甫就用簡括 的詩筆寫出唐軍加緊修築潼關所給予他的總印象。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這兩句引出了”潼關吏“。胡,即指安史叛軍。”修關“何為,其實杜甫是不須問而自明的。這裏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 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這對於開拓下文,是帶關鍵性的一筆。
接下來,應該是潼關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並不急於作答,卻“要(yāo邀)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從結構上看,這是在兩段對話中插入一段敘述,筆 姿無呆滯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這兩句暗承了“修關還備胡”。杜甫不是憂心忡忡嗎?而那位潼關吏看來對所築工事充滿了信心。他可能以為這個問題不必靠解 釋,口說不足為信,還是請下馬來細細看一下吧。下麵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柵,高接雲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 了,隻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鬆而自豪,可以想象,關吏說話時因富有信心而表現出的神采。他又興致勃勃地邀請杜甫察看最險要處:老 丈,您看那山口要衝,狹窄得隻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浦起龍《讀杜心解》),不隻是關吏簡單的介紹,更主要的 是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而這雖然是通過關吏之口講出來的,卻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鬥誌。
緊接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讚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為什麼呢?因為詩人並沒有忘記“前車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地 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 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裏。睹今思昔,杜甫餘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複轍。“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 舒。”“慎”字意味深長,它並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麵的曆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3.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 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 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 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 孫有母未去,
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 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
譯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來抓人。老頭越過牆逃跑,老婦出門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麼凶狠,老婦人啼哭多麼痛苦!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三個兒子應征防守鄴城。
一個兒子捎信回來,兩個兒子最近作戰死亡。活著的人暫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
家裏再沒有別的男丁,隻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完整的衣服。
老婦我力氣雖然衰弱,請讓我跟隨你在今晚回兵營去,趕快應征到河南去服役,還能夠為軍隊準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了有人隱隱約約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趕路,隻能同那個老頭告別。
三別:
1.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 引蔓故(一作固)不長。 嫁女與征夫, 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 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 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 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 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 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 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 久致(一作致此)羅襦裳。 羅襦不複施, 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 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 與君永相望。
注釋: 1.兔絲:即兔絲子,一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幹上生長。蓬和麻的枝幹都很短,所以兔絲子附在上麵的引蔓自然長不了。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2.無乃:豈不是。
3.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4.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俗,嫁後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今僅宿一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5.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6.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將:帶領,相隨。這兩句即俗語所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7.迫:煎熬、壓抑。中腸:內心。
8.蒼黃:猶倉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9.事戎行:從軍打仗。
10.久致:許久才製成。襦:短襖,裳:下衣。
11.不複施:不再穿。洗紅妝: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12.錯迕:差錯,不如意。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
2.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 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 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 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 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胄, 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 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 且複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 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 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 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 遲回竟長歎。 萬國盡征戍, 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 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一開頭,詩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寧靜”的時代的動亂氣氛中,讓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語勢低落,給人以沉鬱壓抑之感。他慨歎著說:子 孫都已在戰爭中犧牲了,剩下我這個老頭,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來!話中飽蘊著老翁深重的悲思。現在,戰火逼近,官府要我上前線,那麼,走就走吧!於是老翁把 拐杖一扔,顫巍巍地跨出了家門。“投杖出門去”,筆鋒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個深明大義的老人,他知道在這個多難的時代應該怎樣做。但是他畢竟年老力衰 了,同行的戰士看到這番情景,不能不為之感歎欷歔.“同行為辛酸”,就勢跌落,從側麵烘托出這個已處於風燭殘年的老翁的悲苦命運。“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 幹。”牙齒完好無缺,說明還可以應付前線的艱苦生活,表現出老翁的倔強;骨髓行將榨幹,又使他不由得悲憤難已。這裏,語氣又是一揚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 內心複雜的矛盾和變化。“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作為男子漢,老翁既已披上戎裝,那就義無反顧,告別長官慷慨出發吧。語氣顯得昂揚起來。
接下去,就出現了全詩最扣人心弦的描寫:臨離家門的時候,老翁原想瞞過老妻,來個不辭而別,好省去無限的傷心。誰知走了沒有幾步,迎麵卻傳來了老妻的 悲啼聲。啊!唯一的親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襤褸的單衫正在寒風中瑟瑟抖動。這突然的發現,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緊縮起來。接著就展開了老夫妻間強抑悲痛、互 相愛憐的催人淚下的心理描寫:老翁明知生離就是死別,還得上前去攙扶老妻,為她的孤寒無靠吞聲飲泣;老妻這時已哭得淚流滿麵,她也明知老伴這一去,十成是 回不來了,但還在那裏啞聲叮嚀:到了前方,你總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這一小節細膩的心理描寫,在結構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淒惻、愁腸寸斷、難舍難 分的情狀,刻畫得入木三分。正如吳齊賢《杜詩論文》所說:“此行已成死別,複何顧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傷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 我不返,而猶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為詩人把“傷其寒”、“勸加餐”這類生活中極其尋常的同情勸慰語,分別放在 “是死別”、“必不歸”的極不尋常的特定背景下來表現。再加上無可奈何的“且複”,迥出人意的“還聞”,層層跌出,曲折狀寫,便收到了驚心動魄的藝術效 果。
“土門”以下六句,用寬解語重又振起。老翁畢竟是堅強的,他很快就意識到必須從眼前淒慘的氛圍中掙脫出來。他不能不從大處著想,進一步勸慰老妻,也似 乎在安慰自己:這次守衛河陽,土門的防線還是很堅固的,敵軍要越過黃河上杏園這個渡口,也不是那麼容易。情況和上次鄴城的潰敗已有所不同,此去縱然一死, 也還早得很哩!人生在世,總不免有個聚散離合,哪管你是年輕還是年老!這些故作通達的寬慰話語,雖然帶有強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飾老翁內心的矛盾,但 也道出了亂世的真情,多少能減輕老妻的悲痛。“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輕時候度過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歎了 一陣。情思在這裏稍作頓挫,為下文再掀波瀾,預為鋪墊。
“萬國”以下六句,老翁把話頭進一步引向現實,發出悲憤而又慷慨的呼聲:睜開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處都是征戰,烽火燃遍了山岡;草木叢中散發著積屍的 惡臭,百姓的鮮血染紅了廣闊的山川,哪兒還有什麼樂土?我們怎敢隻想到自己,還老在那裏躊躇旁徨?這一小節有兩層意思。一是逼真而廣闊地展開了時代生活的 畫麵,這是山河破碎、人民塗炭的真實寫照。他告訴老妻:人間的災難並不隻是降臨在我們兩人頭上,言外之意是要想開一些。一是麵對凶橫的敵人,我們不能再徘 徊了,與其束手待斃,還不如撲上前去拚一場!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決別離去的時候,老翁突然覺得五內有如崩裂似的苦痛。這不是尋常的離別,而是要離開生於斯、長於斯、 老於斯的家鄉嗬!長期患難與共、冷暖相關的親人,轉瞬間就要見不到了,此情此景,將何以堪!感情的閘門再也控製不住,淚水彙聚成人間的深悲巨痛。
3.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 園廬但蒿藜。 我裏百餘家, 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 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 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 日瘦氣慘淒。 但對狐與狸, 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 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 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 召令習鼓鼙。 雖從本州役, 內顧無所攜。 近行隻一身, 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 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 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 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 何以為蒸黎?
賞析: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 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麵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 正麵寫今,但背後已藏著昔。“天寶後”如此,那麼天寶前怎樣呢?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那時候“我裏百餘家”,應是園廬相望,雞犬相聞,當然並不寂寞: “天寶後”則遭逢世亂,居人各自東西,園廬荒廢,蒿藜(野草)叢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頭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滿目蕭條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觸目傷懷的 悲涼心情,為全詩定了基調。“世亂”二字與“天寶後”呼應,寫出了今昔變化的原因,也點明了“無家”可“別”的根源。“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兩句,緊 承“世亂各東西”而來,如聞“我”的歎息之聲,強烈地表現了主人公的悲傷情緒。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後一小段則描寫細節,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承前啟後,作為過渡。“尋”字刻畫入微,“舊”字含意深廣。家鄉的“舊蹊”走 過千百趟,閉著眼都不會迷路,如今卻要“尋”,見得已非舊時麵貌,早被蒿藜淹沒了。“舊”字追昔,應“我裏百餘家”:“尋”字撫今,應“園廬但蒿藜”。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寫“賤子”由接近村莊到進入村巷,訪問四鄰。“久行”承“尋舊蹊”來,傳 “尋”字之神。距離不遠而需久行,見得舊蹊極難辨認,尋來尋去,繞了許多彎路。“空巷”言其無人,應“世亂各東西”。“日瘦氣慘淒”一句,用擬人化手法融 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見空巷”時的淒慘心境。“但對狐與狸”的“但”字,與前麵的“空”字照應。當年“百餘家”聚居,村巷中人來人往,笑語喧闐;如今卻 隻與狐狸相對。而那些“狐與狸”竟反客為主,一見“我”就脊毛直豎,衝著我怒叫,好象責怪“我”不該闖入它們的家園。遍訪四鄰,發現隻有“一二老寡妻”還 活著!見到她們,自然有許多話要問要說,但杜甫卻把這些全省略了,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而當讀到後麵的“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時,就不難想見 與“老寡妻”問答的內容和彼此激動的表情。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這在結構上自成一段,寫主人公回鄉後的生活。前兩句,以宿鳥為喻,表現了留戀鄉土的感情。後兩句,寫主人公懷著悲哀的感情又開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勞動,希望能在家鄉活下去,不管多麼貧困和狐獨!
最後一段,寫無家而又別離。“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波瀾忽起。以下六句,層層轉折。“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這是第一層轉折;上句自幸,下 句自傷。這次雖然在本州服役,但內顧一無所有,既無人為“我”送行,又無東西可攜帶,怎能不令“我”傷心!“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這是第二層轉折。 “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傷感;但既然當兵,將來終歸要遠去前線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處!“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這是第三層轉折。回頭一 想,家鄉已經蕩然一空,“近行”、“遠去”,又有什麼差別!六句詩抑揚頓挫,層層深入,細致入微地描寫了主人公聽到召令之後的心理變化。如劉辰翁所說: “寫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見楊倫《杜詩鏡銓》引)沈德潛在講到杜甫“獨開生麵”的表現手法時指出:“……又有透過一層法。如《無家別》篇中雲:”縣吏 知我至,召令習鼓鞞.‘無家客而遣之從征,極不堪事也;然明說不堪,其味便淺。此雲’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盡管強作達觀,自寬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終於湧上心頭:前次應征之前就已長期臥病的老娘在“我” 五年從軍期間死去了!死後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溝溪!這使“我”一輩子都難過。這幾句,極寫母亡之痛、家破之慘。於是緊扣題目,以反詰語作結: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已經沒有家,還要抓走,叫人怎樣做老百姓呢?
詩題“無家別”,第一大段寫亂後回鄉所見,以主人公行近村莊、進入村巷劃分層次,由遠及近,有條不紊。遠景隻概括全貌,近景則描寫細節。第三大段寫主 人公心理活動,又分幾層轉折,愈轉愈深,刻畫入微。層次清晰,結構謹嚴。詩人還善用簡煉、形象的語言,寫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詩中“園廬但蒿藜”、“但對狐 與狸”,概括性更強。“蒿藜”、“狐狸”,在這裏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誰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園中長滿蒿藜?在人煙稠密的村莊裏,狐狸又怎敢橫行無忌? “園廬但蒿藜”、“但對狐與狸”,僅僅十個字,就把人煙滅絕、田廬荒廢的慘象活畫了出來。其他如“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為是 “老寡妻”,所以還能在那裏苟延殘喘。稍能派上用場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詩中的主人公不是剛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嗎?詩用第一人稱, 讓主人公直接出麵,對讀者訴說他的所見、所遇、所感,因而不僅通過人物的主觀抒情表現了人物的心理狀態,而且通過環境描寫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幾年前 被官府抓去當兵的“我”死裏逃生,好容易回到故鄉,滿以為可以和骨肉鄰裏相聚了;然而事與願違,看見的是一片“蒿藜”,走進的是一條“空巷”,遇到的是豎 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滿目淒涼,百感交集!於是連日頭看上去也消瘦了。“日”無所謂肥瘦,由於自己心情悲涼,因而看見日光黯淡,景象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