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是什麼意思?
茶禪一味
關於“茶禪一味”一詞的解釋,度娘給的答案是:“茶禪一味”“茶即禪”--品茶如參禪。
茶的寓意是放下,人生如旅,奔波的人,忙碌的人,放下手裏的活,小憩片刻,享受閑適,暗合禪意的放下,故謂之茶禪一味。
飲茶因能清心寡欲、養氣頤神,故向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說。
故中華曆來以茶香與書香、墨香齊名(號稱“三香”),是高雅、安詳、和諧之社會精神的體現。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風論雅;芸芸眾生,一茗在手,照樣海闊天空。
平易近人,寧靜淡泊,雅俗共賞,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國人與以茶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藥有治病的作用,《神農本草經》雲:「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後茶漸為中國人的主要飲料,那麼,普通的一種茶,能升至茶文化,這裏是因為士大夫們參與茶事,賦予其一種文化理念,故而有種茶、製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漸產生了一係列規則、製度、習慣、風俗與書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互為表裏,融和成為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內伸層麵,又謂--茶道。《周易.係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道的內涵,不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學、哲學的理念,所謂茶道即人道。茶事極重「德行」,陸羽的《茶經》說:「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茶事中體現為:「對己,簡樸自律;對客,待之以禮」。
古代的文人墨客記錄了茶所演繹的一幕幕世相,而畫家則用畫筆,描繪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閻立本,曾畫《蕭翼賺蘭亭圖》,此本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一畫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台禦史蕭翼往會稽(浙江紹興)向僧人辯才智取晉代書聖--王羲之所書《蘭亭集序》的故事。
明代畫家顧炳所摹繪唐代閻立本所繪《鬥茶圖》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的飲茶習俗,畫中將諸人端壺、衝茶、觀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鬥茶者極有個性,頭裹巾、上身半袒、束腰、著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狀。
以煮茶人畫常常會帶有一種獨特的雅致情趣。
明代畫家王紱作有《茅齋煮茶圖》,其詩雲:「小結茅齋四五椽,蕭蕭竹樹帶秋?。呼童掃取空階葉,好向山廚煮三泉」。題詩與畫麵相配,給人一種清寂的氛圍,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遠離了喧鬧,展現的淋漓盡致。清鄭板橋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芬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蔬林窄徑之間」之雅事也。
古代畫家的「茶味衝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與禪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達出一些不得誌者的無奈。
在當代畫家中展現同樣的題材,而別然不同。青年畫家馬海方先生所創作《納涼圖》畫麵中描繪一位老者,心寬體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其無拘無束,獨賞鶯哥的鳥啼,一個紫砂壺,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後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馬海方先生的畫作簡括,以生動繪畫語言表現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其作品圖簡意豐,令人回味。
自古茶與文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關茶的文學數不勝舉。當代的趙樸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詩:「七碗受至味,一壼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見《全唐詩》卷388)。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個著名公案。唐末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接引後人的一種方便。禪師們認為平常心是......餘下全文>>
靜心修身是什麼意思
靜下心來 ,修養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
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為想得太多。身體累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累。每個人都有被他人牽累,為自己負累的時候,隻不過有些人會及時調整,而有些人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為不懂得知足。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期盼,一種心靈的感受。隻要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感受,就會發現幸福其實一直在身邊。
一念之間,相隔萬年。人生,既是過出來的,更是選出來的。一念之間的抉擇,你的人生格局從此不同。對於重要的人,不要信口開河;對於重要的事,不要頭腦發熱。人,可以犯錯,但不是任何時候都錯得起。有些話一出口就是一生的傷,有些事一出手就是不能回頭的路。所謂珍惜,就是在TA麵前不要輕浮。
再美好也經不住遺忘,再悲傷也抵不過流年。時間總是深邃。它左手拉著美好,右手牽著悲傷,美好不來,何來悲傷。時間總是無情,既生美好何生悲傷?時間總是太急,來不及盡享美好,悲傷也已經消失。不要嗔怪世事無情,一生太短暫。給我一萬年,把所有殘缺都補上。借看紅塵,唯淡解千愁。
世上唯一永恒不變的,就是無常。多少人事,傾盡心血之後卻隻換來一聲“對不起”。你不知道他何時會來,何時會走,來時靜悄悄,走時空留回憶。仿佛他來,隻為竊走你一顆真誠的心,然後亡命天涯。無常的世界,隻能隨緣,隨性,隨心,隨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守住得來不易的幸福。
管理好你的情緒,讓心情舒暢,讓人生優雅。心態決定情緒,情緒決定心情,心情決定心境,心境決定生活。心態好,一切安好。好心態,一半在性格,一半在涵養。性格怎樣,看你和什麼人在一塊;涵養如何,看你怎樣要求自己。打造好心態,管理好情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然自在,從容優雅,幸福常在。
生活是一杯水,它的味道取決於你的選擇。入世之初,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杯白開水。後來,有人在其中放入了蜂蜜,有人放入茶葉,果汁,鹽…甚至是毒藥。在杯中放入什麼是你的權利,你嚐到了什麼滋味是你選擇的結果。不要怨天尤人,好好善待生活的水杯,讓它保持潔淨和甘甜,生活自然甜美。
人生,順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樂。心無旁鶩,淡看人生苦痛,淡薄名利,心態積極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用刻意掩飾自己,不用勢利逢迎他人,隻是做一個簡單真實的自己。即使失意,也無所謂得失,坦坦蕩蕩,真真切切,平平靜靜,快快樂樂。心安,便是活著的最美好狀態。
修行,修一顆坦然的心。坦然即自然,自在。一切發生如流水,意欲收回卻是有心無力。讓既成的事實自然地來去,方能使我心自在地呼吸。失去固然可歎,執著於失去是為可悲。人生轉眼已入荒年,黃土青塚能有幾人回?靜心修行,讓一切悲傷化作堅強的盾,坦然地接受,才能自由地尋找和接納。
專注於自己的內心,才能把人生看得更清楚。很多時候,不是生活欺騙了我們,而是我們誤解了命運。人生的每一次選擇,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隻看你願不願意、舍不舍得。凡事有因必有果,不同的選擇,成就不同的人生。如果你不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就會被事物的表麵所迷惑,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
靜,在心裏,不在山水間。人生的幸福在於祥和,生命的祥和在於寧靜,寧靜的心境在於少欲。無意於得,就無所謂失去,無所謂失去,得失皆安謐。鬧市間雖見繁華,卻有名利之爭搶;田園間無爭,卻有柴米之憂煩;世外桃源祥和升平,最終不過夢一場。心靜,則萬象皆靜。知足者常在靜中邂逅幸福。
隨緣,就是順其自然,任其所之。人中難免會有困苦,不要懼怕,也不要畏縮,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它去吧!隨緣並不是認命,而是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應該學會放下,隨緣而行,隨遇而安。就像河水,不留戀兩岸的風光......餘下全文>>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請問它的真諦是什麼意思?
南無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惠能大師說自性是什麼樣子?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1、自性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見性,五祖考他,性是什麼樣子?他向五祖的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衣缽就傳給他了。自性,他說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汙過。染汙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汙識,第六意識可以緣到末那識。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見到自性本自清淨,沒染汙過,這個時候智慧、功德統統現前,相好全現前了。
2、第二,「本不生滅」。一切法,整個宇宙,凡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是生滅法,有生有滅。但是自性不生不滅,就見到了。
3、第三個,「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具足在哪裏?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所以有緣它能現相,沒有緣相就沒有了,妙極了!
4、第四句,「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要怎樣才能見性?要定才能見性,我們要懂得修定。什麼叫定?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前麵所說的本自具足,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可是怎麼樣?你沒有起心動念,這叫自性本定。換句話說,真正修定就是六根在六塵上麵修,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鼻嗅香、舌嚐味、身體覺觸,乃至意識的念頭對法塵,統統都清楚明了,那是佛知佛見,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法。究竟圓滿佛法在自性裏頭,不在別的地方,心外無法,離開自性到別的地方去找找不到,沒有。所以一定要修定。修定要會修,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入定。
5、惠能大師這五句末後一句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整個宇宙,宇宙是從哪裏來的?自性變出來的。一般宗教說是神造的,實際上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裏頭本來就有。本來沒有生不出來,本來就有。所以隻要具足緣,本來就有是因,具足緣它就現,現就是果,因、緣、果,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看惠能大師說這五句,實際上就二十個字,他學佛就畢業,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三六集)
半壺紗歌詞寓義是什麼
網易娛樂7月14日報道 “聞香一盞茶,兜攬半壺紗,清韻挽飄逸,養心自成華……”如此的閑情逸致,自然成趣,想必是眾多浮華紅塵中忙碌漂泊、執著迷茫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份心境。且不說有多少人真能放下牽絆,自得清淨,恐怕能真正讀懂這份淡然與智慧的人也未必是多數,正所謂“人生苦短,知音難尋,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我便一步一蓮花祈禱……”
資深音樂人、唱作才女劉珂矣於2014年正式發布首支禪意中國風單曲《忘塵穀》以來,陸續獲得了各界朋友的好評和樂迷朋友的追捧。此次發布的第二首唱作單曲《半壺紗》依然是與老搭檔著名音樂人百慕三石合力完成。頗具禪意的歌詞、飄逸流暢的旋律、清雅從容的吟唱,無不蘊藏著一股超凡脫塵的淨心能量。這首由百慕文化極力推薦的誠意之作,也將勢必會成為眾多音樂愛好者的單曲循環新選。
倘若你曾思索過自己的坎坷人生,又抑或嚐試去探尋自己的前世來生?不妨沏一壺芽色的清茶,靜靜的沉浸在這《半壺紗》的禪意之中,想象著世間曾有過一個這樣的自己……“半壺青茗了相思,一襲輕紗遮紅塵……”
第三世多傑羌佛說法"禪修大法"
第三世多傑羌佛說法“禪修大法”
大家坐下來。
坐好了嗎?準備好了嗎?
(眾人回答:是。)
先合掌,念誦皈依一遍,發四無量心、菩提心。好了,要認真聽,我現在開始為你們說法。
今天把弟子們召集到這裏來,我主要是應一些西方白人、黑人、西語裔、亞裔人等,其中有一些是仁波且,答應你們提出的要求,你們說特別喜歡坐禪,要學禪修,所以今天來滿大家的願,我主要是給大家傳一個高級的禪修大法。其實禪修法的名字,我們在座的人都聽說過,但是,真實來說,都不知道什麼叫禪修。我可以說一句,現在大家在座的,乃至很多在外麵傳禪修的上師們,包括你們今天在座、在外麵教禪修的上師們都不明白、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禪修。我是不是說得太過分了?今天明確跟你們說:一點也不過分!很簡單問你們幾個問題:禪修是什麼?拿來做什麼?為什麼要禪修?禪修的目的何在?禪是什麼?你們知道嗎?你們這些教禪修的上師們,回答得了我嗎?
(有人說:我們不太清楚,請佛陀說法。)
我是一個慚愧者,叫我師父就行了。你說不太清楚,其實你錯了,不是不太清楚,就是知道,也是錯誤的理解。連禪都不了解到底是什麼概念,對禪道一無所知的人,你還要禪修、還去教人,這就叫貽害眾生,壞人性慧!要負因果責任的!人生幾十年或一百多年,為什麼要犯這個罪呢?
今天我先要講這個禪,禪分四禪八定,當然,這對你們來說是知道的,經藏上有這名詞。這個四禪八定到底要拿來幹什麼?為什麼要禪?禪起的作用是什麼?你們就一知半解了。很多人都喜歡去坐禪,很多人喜歡去參禪,他到底想幹什麼?獲得一個什麼?得到什麼目的?所以,大家要首先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在佛教界參禪打坐的人比起其它法的修學者還要多,而且大部分都是有學識的,但是都在盲目追求。現在就不給大家多說了,直接說禪。禪是一種法門,佛陀所傳佛法的其中一種修法,但這一修法是獨立的,可是法味理相是涉及到任何修法的法門。
我精簡地說,禪是真諦。所謂真諦,萬古不滅之理相,三世同體平等之本源,這就是禪意。當然,還有非常多的說法解說,這裏我就不多講其它的理論了,對於一個參禪的人來說,應該要明白簡單的道理。今天我就揀簡單容易聽懂的來給你們說吧,那就是從意識上轉化的一種境界,也就是從意識分別轉化到非意識分別的境界,這個非意識的境界是一個什麼東西呢?是沒有妄念的嗎?是什麼都沒有嗎?是一個很清淨的嗎?要以這樣的理解,這就完全錯了。如果大家要把這個非意識境界徹底弄清楚的話,必須要學習我說的《藉心經說真諦》。學習《藉心經說真諦》以後,就會悟到我們在禪裏的宗教理諦,要找的是什麼?我們的目的是什麼?要找什麼東西?悟到一個什麼?又證到的是什麼?那麼,我們要找到這個東西,找得到嗎?這個東西永遠也是找不到的!隻要去找,就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因為找,就得用自己的意識去找,就相當於把自家的孩子背在背上,我們在外麵找,我們遍地找:“哎呀,我的孩子到哪裏去了?到什麼地方去了?”永遠都找不到的,其實本來自己背起的。所以,用意識、用心故意去找,永遠也找不到。禪啦,是需要一種用功的方法,才能找得到的。禪本身、它的本體不是用功的方法,但是要有一個用功的方法才找得到禪,才能獲得、證得到禪。我們現在要好生聽,因為這個非常不容易聽明白的,不認真、思想不集中,你們是聽不懂的。這個禪修的方法呢,今天我會傳給大家。
先來了解這個禪的基本的概念,有了基本以後,才便於獲得這個禪。我們要獲得一個禪的境界,這個境界,名字叫做境界,實際上是沒有境界的。如果出現一個境界,能夠用我們的意識去分別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境界的話,就已經不是禪了。但是,必須要用境界兩個字來做比喻,否則就沒有可講的了,不用境界用什麼?總得要有一個名辭來代替嘛。那這個境界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它是一個能讓你不生不死的東西,這東西就是你,你就是這個東西。所謂用東西來作譬喻,這是言詮之計,否則也同樣是無話可說。正因為如此,才有“言語道斷,心行寂滅”這一說。簡單地說,參禪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開悟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那個不生不死的東西!所謂的東西,沒有一個東西,我講的這個所謂的這個東西,或者這個境界,實際上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因為有了這個東西啊,就是意識分別出來的了,就成了我們的思想想出來的了,比如說啊,這是一個圓的東西,這又是一個長的,兩頭是黑的,是一支筆,這是一串珠,這是一尊佛相、一朵蓮花、一片空境,誰告訴你的?自己意識分別的,意識辨別出來的、辨認出來的,如果能意識辨認出一尊佛像、辨認出來一朵蓮花這一個東西的話,那你已經不是禪了,而是凡夫分別意念心。我還是回到一句話上,如果你們看了《藉心經說真諦》,能看懂,什麼禪都解決了,就是說,什麼禪都能獲得!當然,你可以說:我看過龍樹、提婆、陳那、月稱、弗護、無著、世親、寂天、玄奘等前輩的論著了,應該不必看《藉心經說真諦》吧?我今天隻能告訴你:你看的論著還可以,因為是祖師級的開示嘛,但是,那些書代表不了《藉心經說真諦》的作用,所以,還是那麼一句話,必須學《藉心經說真諦》!真正學懂就成功了。
說到禪,禪裏麵有非常多種,除了四禪八定的這個境界以外,那麼這當中另外還有參悟的一種方法,參悟的方法裏麵各有不同,每一種法度程度都不同,有如來禪、祖師禪,有香燈禪、木魚禪、意盡禪、一根禪、二度禪、回光禪、數息禪、淨水禪、法相禪、定月禪、守竅禪、拙火禪、寒冰禪、念佛誰念禪、無盡禪,還有大悟禪、時輪金剛的不動禪,當然,還有更多的禪法,有非常多,包括所謂的庭前柏樹子的禪啊、所謂的無聲言語道斷禪啊,多了多了,非常的多,所以我一一介紹下去,要介紹三、五年,因此今天就不講多了。那麼你們主要要曉得禪是一個什麼東西、參禪的目的是要得到什麼,得到回光返照、得到開悟,明心見性,見到自己的不生不死的本性!聽懂了嗎?還是那麼一個理,學懂《藉心經說真諦》後,禪就是小兒科了,那時對《金剛經》、《了義經》,自然一目了然,理體合一。
我們參禪的目的,是要證悟本性、空性、法身,這個法身就是不生不死的法身。我在這裏舉個例給大家聽,有的參禪的方法真是莫名其妙,但奧妙無窮。比如過去的揚州高旻寺,它們在古時,禪修裏麵成就的人非常之多,揚州高旻寺,每七天基本上就有一個悟禪的人開悟成就出來。那麼,它那個是怎麼參呢?他們參的法度,根本就不是我上麵提到的那些禪的名字,也不是那些用功方法,所以我說禪法非常之多。第一個,過去古時進高旻寺參禪要先簽協議的,那個協議很簡單,說白了就叫“打死不賠命”,把你打死不賠命的,同時,必須自願執行它的法規。一進去以後,是多種形式,比如這裏講三種形式,以三種形式來參禪。你以前學的任何法必須放下,一到那裏以後就沒有任何法了,到了高旻寺以後,一進入禪堂就沒有法可用了。它那裏麵有五個板手,有五個,稱為“五大板手”,專門打人的,那麼跑一炷香,要跑,香是不長的,隻有這樣長一根香,要小跑,就在禪堂裏麵很多人圍成圈跑,在跑的時候,那個板手有一個板子會打響的,“啪啪”響的,他一打就響了,跑禪的人一旦聽到那個板子響了,馬上就要停下來,一步也不能跑。當這板子再響起時,你馬上就又開始跑。你們大家見到過禪堂板手用的板子嗎?
(大家回答:沒有。)
好久選一個時間我給你們看看,是揚州高旻寺的,過去的東西了,曉得不?這樣一打,“啪”一響,隻要他的板子一響,你還在跑的話,拉出來就打死,不打死都要打成殘廢。所以,這個人啦,自然的精神就非常集中,隨時想到注意板子響,他隨時就怕板子響了他還在跑,或停下來以後,板子響了自己沒有跑,這就會拉出去重打。明白了嗎?
坐一炷香,就是一坐起以後呢,板手在你背後會看得到你的。坐的時候是不允許你這樣動那樣動的,絕不允許動,不準念佛念咒,隻要看到你動一下,就要拉出來重打,朝死的打。所以,隻要一坐下來、坐穩以後,隻要聽到板手的板子一響的話,馬上就不敢動了,就那一炷香就要呆過去,一點都不敢動,精神會百倍集中,因為怕無意間自己動了,被拉出來打傷、打殘、打死。
那麼另外呢比如喝水了,要喝水。喝水要到東邊打水端到西邊才能喝,而且必須裝滿一杯,要端過去,水灑在地上要拉來重打。所以,由於這樣啊,參禪的人中間沒有意識開小差去想其它的事,沒有休息的,吃飯的時候也不能把筷子碗碰響啊,都不行的。由於這樣,他的意識就被逼來自然不敢想東西,你們明白了嗎?所以說呢,自然的,我們的意識就被統一起來以後啊,就不會去思考、不會散亂,因為任何人都怕打死,你們知道嗎?一怕打死,用死來一逼,就沒有辦法了,就必須嚴肅地對待,所以說,就很容易妄想斷掉,自己的意念就會逼斷,一旦逼斷,本性就出來了,本性一出來的時間,就破參了,所以基本上每個禪七就有破參的人出來,基本上每七天都有破初參的。那怎麼知道破了?一旦破了,要喊你做偈子,你要做一首偈子來聽,讓綱領主持和禪師來擇證你,然後再來考你,看你真正參禪悟道了嗎?明心見性沒有?明白了嗎?
(大眾回答:明白。)
佛教裏麵有個宗叫禪宗,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慧能祖師,他是頓悟門的,當時有兩個祖師,還有個祖師叫神秀,神秀呢是漸悟門的,其實這兩個祖師都成就了的,隻能說見地不相同而已。神秀有所證悟以後呢就做了一首偈子,他這首偈子呢寫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就是說,我的身體就像成就的菩提樹一樣,意思是代表成就的意思,也就是代表解脫的意思,我的身體是一個解脫的境界。那為什麼叫菩提樹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的道,所以後來就把“證菩提”作為成就,是這樣來的。他說我的身體呢就是菩提樹,但是我的心呢從來不昏,清清楚楚,不會錯因果,一切都知道,所以“心如明鏡台”。同時,我還在隨時隨地修行,一旦發現有不好的,我就會改正,所以叫“時時勤拂拭”,拂拭就是雞毛撣子稱為拂拭,我隨時拿到來掃我的塵垢,“勿使染塵埃”,不要讓髒東西把我給玷汙了,這裏指的髒東西,是指的不淨業,而不是我們看到的灰塵,意思就是說,我會非常嚴肅地改正我不好的,來符合佛陀的教誡。從神秀的這個偈子呢,一般地說,聽到,已經是菩提樹了,而且還改錯啦,當然好啊,對不對?但是,慧能就不是這個看法。因為神秀沒有參悟到禪的本體,就是說,他對禪沒有真正大徹悟,沒有脫落桶底開悟。那慧能很小,是個小孩,但是他徹底開悟了的。慧能就聽到神秀這個偈子呢,他就說:“我也要寫。”他說他也要寫一個,是他的師兄幫他寫在壁頭上的,因為他不認識字的。他是根據神秀的偈子來答覆的,他寫的是:“菩提本無樹”,就是說,菩提樹有這個名詞,但是沒有這個樹子、沒有這顆樹的。“明鏡亦非台”,雖然你什麼都知道,但是沒有這麼一個具體的東西的、沒有所知的主翁,因此沒有這個台的。因為神秀說“心如明鏡台”,慧能說“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本來什麼東西都沒得,塵埃朝哪裏染?它染什麼東西啊?沒有東西給它染的。也就是說,佛性裏麵,意念都無所住的,既然意念都不能產生,而所證到的禪境,那個是什麼都不巴的,什麼塵埃不塵埃都不巴的,原因是沒有一個東西給它巴,你們千萬要小心領會,不要認為它是四大皆空了,有一個空境,這又錯了,真實理中,這個空境也是沒有的,所以塵埃無處染。
(中間一段,當時有很多西方白人等仁波且和學者,現場中是不同的人都在翻譯,佛陀師父聽到他們英語的翻譯錯亂,當下嚴肅批評他們的翻譯是錯誤的,要他們不可以不懂裝懂,亂翻譯下去,最後指名還是由波迪溫圖仁波且來翻譯。)
神秀是有一個東西,叫菩提樹,他所證到的佛法的境界是有一個東西、所要得到的東西,那麼,慧能就說:佛法裏麵連意識都沒有分別了,還有什麼東西可成在呢?沒有成在的東西,有什麼可染的呢?所以,空性裏麵是不能有意識分別的,有意識分別就落入凡夫意識了、就脫離空性了,脫離空性,自然就是凡夫境界,沒有意識分別,就進入聖人境界。但是,人要沒有意識分別,一般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學佛修行了。
今天我看你們翻得非常吃力,很多錯誤,我也就不想繼續講下去浪費時間了,我趕快給你們教功夫算了。好,我現在直接給你們教功夫吧,教禪坐的功夫。
我今天給大家傳的這個禪呢,為什麼這些人一坐下來就非常,不是散亂就是睡眠,不是睡眠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掉舉?主要是我們無始、若幹劫以來的那個業障啊,黑業、白業、無明業,就是說,好的和壞的、乃至不好不壞的這些業力把我們圍住,因此坐下來的時候就得不到妄想清淨,沒有妄想清淨這一步就更不可能斷妄想,斷不了妄想就根本不可能證到禪境,也沒有定境可言,就沒有辦法開悟。所以說呢,往往參禪的人,隻知道教人參坐、禪修、自己禪修打坐,但是,參禪的人一般是不懂參禪有專門一個咒語,要先清除禪坐壇城,就說我們今天參坐了,要先把一個咒語啊,淨壇咒,要先念,把壇城清除,把那些對我們不利的邪氣啊、妖孽啊等等不好的通通趕出去,那麼這是第一個工作要做的。如果在山裏麵呢,還要另外加上迎請山神來護關,還要防止野獸或山精樹怪來侵害,所以有兩個法要修。但是,我們在家裏麵呢就沒有這個問題了,隻不過還是怕的是,有的地方怕台風,有的地方又怕地震、水火之災。
現在我們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懂得在禪坐修法時怎麼樣防止外障的這個法、要先把它預防起來的這個法。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咒語的力量,另外一個部分是屬於身體的力量。那咒語呢有三個咒語,缺一不可,如果三個咒其中一個缺了,少了一個咒,那就很難參破了,那就成了世俗的那些禪修了,這是在外麵或家裏麵、在城市做功課用的,不到山裏麵去。淨壇咒是一個咒語,所謂淨壇咒不一定叫清淨曼達拉,你記住,不是壇城的意思,就是家裏麵做功課的地方或在任何一個地方、能打坐的地方。這是一個咒。第二個咒呢,就叫做專門參禪的一個淨業觀空,是禪裏麵用的,就專門參坐,它先把業力清除、暫時排除開。那麼第三個咒很重要,就是心清靜咒,這個咒對於禪修者的戒體來說是很嚴的,對佛教徒同樣的嚴,凡念誦這個咒的任何一個人,都必須是真正的菩薩行為,要嚴持戒律,五戒,實行三聚淨戒,如果重犯,這咒就沒有受用了,如果輕犯,效果也不會好,很難清靜下來,清靜不了,就進入不了禪定。這咒又名叫他心通咒,如果戒行不好,不是真修行人,一當達到他心觀照力,那還得了?那佛法界就亂掉了,因為戒行不好的人,就會害人的,乃至害眾生,甚至害佛菩薩,佛法界的領域是不準有邪人、騙子、破戒子進入的,而且傳授此他心通心清靜咒,是必須通過菩提聖水沐灑灌頂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凡學了這個咒的人,不經過合法灌頂,就隨便傳給第三者,這位傳咒的上師,無論是什麼身份,都會終生不會成就他心通道量的。這是鐵定的!!!同時,如果有了他心通道力,也不能拿去顯示,犯了此條,有可能失掉他心通道力,而真正要顯示的是如何利益眾生、斷掉我執自私,樹立菩薩大慈大悲之行,要顯的是菩薩的事業,菩提薩埵,自覺覺他。所以傳此咒之師,要自己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不要為了招搖過市,把自己害了,沒有心清靜咒,隻有前麵兩個咒,也是可以禪修的,隻不過是效果上的差而已。這三個咒是必須要念在前麵的,要先念,要把這個工作做了,才開始參坐,入於禪修。如果沒有學過這三個咒,隻要參修正確,也是有受用的,但最多隻能有百分之三十的受用。現在我開示傳授第一個咒,我會教給你們,現在我就要傳給你們咒,我不要講久了。
先學第一個咒啊,都把手合起來,要非常恭敬、真誠的心,把眼睛閉上來,等我做完加持以後呢,我就開始念咒了,你們跟著我念。好了,現在已經傳授給你們第一個咒了。
第一個是禪修淨壇咒,這個咒的作用主要是淨壇城,把壇城一切不淨的穢物,和一切習氣、障業,全部清除,這是針對所在坐禪的場地,它是不針對這個自身的,它主要是針對壇城起到的作用,所以自身的業力呢,照常是沒有清除的,因此,凡是上等的禪修法,必須要加上禪修專用的除障禪定淨業觀空咒,現在大家跟著我來念,除障禪定淨業觀空咒,我念一句呢,大家同樣的就跟我念一句。這裏是要教授第二個咒,這裏不列咒語。第三個咒,也就是心清靜咒,今天不傳,因為沒有帶灌頂資糧菩提聖水,下次再灌這個頂。
好,現在兩個咒語都傳完了,那麼傳完了以後呢,現在我就要教大家禪修的方法了,禪修的道理、理論非常的多,我就不詳細去闡述它,為了節省時間,直接傳給你們吧!傳給你們這個禪修法,希望大家注意,這個禪修法,由於是高級的禪修,因此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地拿去傳給別人啊,或者是一個破戒的弟子啊,都傳給他了,這不可以的 ! 一定要傳給清規戒律很好的佛教徒,而且真心誠意學佛,有四無量心、實行六度萬行的、嚴持戒律的、有菩提心的這些大悲菩提境界的道德品質的好人,他們來學。佛法要傳給好人,不要傳給有問題嚴重的那些不好的人,如果有問題嚴重的人,他們除非改悔了以後,當然我們也會傳給他的;也不要傳給那些什麼貪贓枉法,伸手就跟人家要錢要供養的人,那種實際上就是有問題的人了,所以大家要特別的小心啊。
我剛才說了,為了節約時間,不說廢話,直接教了。大家靜坐下來以後,我們先一步一步的入手,先由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所用功的方法的第一步開始,那麼這個第一步的開始呢,它是屬於般舟的觀修法,也就說,觀起般若之性海,叫觀般性念,那觀般性念呢,我的起法是跟社會上那些禪修人士不同的,我首先要你們大家做的是從數息開始,從止觀數息,小止觀的數息開始,但不完全同於小止觀,我們不管十二時辰中,什麼時間有什麼精怪,因為我們有三個咒,不怕他們擾亂,我們隻注重胖的人呢,就數出氣,瘦的人呢,就數進氣,就是說呼吸的時間啊,朝裏麵進氣的時間呢,那麼你瘦你就數進氣,這樣呢,你身體會好起來;如果你太胖了呢,不能太加補了,所以就數出氣,這樣子呢,身體就不免得太臃腫。當然,這個胖瘦並不重要,關鍵的是,教大家胖瘦怎麼數氣,怎麼數呢?從一開始數,比如說數進氣,數進的氣,一,你就輕輕念一聲,要數出聲,出氣的時候不要數,進來的時間念出聲“二”,就這樣子,然後數到十,馬上重新從頭開始,又從“一”開始,數到十,又再重新開始,千萬不要數“十一”、“十二”,這很重要,數來你都意不散亂可以有半個小時左右了,或者乃至於好的一個小時,都沒有錯亂過了,這個時候呢,你又要開始,把聲音停下來,用心中默念來數,默念也是一樣的數法,隻是說聲音不要念出來,也是進氣的時候“一“,或者是出氣的時間“一”,那第二下出氣的時間“二”,就這樣子來回反覆的數到十,就重疊回去,來來回回,不可數錯數字超過十。
這一步過了以後,就開始進入般舟水了,那般舟水呢就是修水光觀法,打一杯水,把這個水打起來以後,就放在你三呎遠左右的地方,藉著室內的燈光,或在天上的月光,那個水裏麵就有個光,你就要把那個光看住,緊緊的盯住它,這時也不要數息了,意念全集中在那個光上,一動不動,一動不動,就是說光光光光,盯住這個光,一動不動,不要分析光的大、小,也不要分析光的變化,強弱都不管它,堅持得愈長愈好,如果這個光都能堅持得到半個小時以上,意念沒有離開光,你的意念不分亂,或者是堅持二十分鍾以上,你的意念沒有跑過的話,這個時候,你就要改成觀想自己的進氣或出氣,在鼻子洞口處或在嘴唇某個部位,出氣時會感覺到某一塊部位有明顯感,注意這明顯肉塊的部位的感覺,出氣入氣要非常清楚感覺。但是意念決不可以隨出入的氣走動。隻能全力集中在那一小塊感覺肉上,如果意念一旦隨氣走動,就已經失定了,所以千萬注意,意念不能隨氣走動,隻能意那塊有感覺的肉,出氣入氣都要清清楚楚感覺到那一塊肉的明顯,隨著禪定力的減弱或增強,感覺也會有減弱或增強,乃至有時幾乎感覺不到,但是不必擔心,意念集中會好轉起來,定力增強時,禪境幻相也就出現了,如光點、光圈、影像等,均不可執著、分心,千萬記住,如果此時意念如野馬分散,或睡眠蓋現前,你就要停下來。你就必須轉入動態觀波念,馬上把這個光杯端起來,拿在自己的手上,盤上腿,如果盤不上的,就坐在凳子上,用手端著它,放在自己的臍輪下方,就是肚臍眼的位置下方,然後手就依靠在腿上固定,這個時候呢,因為人的身體的微動性,所端的杯子,它一定會動的,隨著光會動,這個水波會動。杯子一定要裝滿,用銅杯,不要太大,因為太大太重了。那麼這個時候就盯住這個杯子裏頭這個光,這個時候如果杯子一動的話,這光就變成花光了,變成花光就不好了,就說明你的心沒有靜下來的,所以說你要爭取讓這個水不要動,一動不動,一動不動,一動不動,絕對要保住它不動,如如不動,於這個不動之中,你能坐下半個小時,或者是一個小時,乃至幾個小時,那你的禪修功夫就快要成熟了。要明白,波動即光動,光動即波動,知波光動即心動。如果此時能做到“波光千般浪去來,心念如如原不動”,這一定就開悟了。
如果在坐不下去的情況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最容易發生的是疲倦,人一疲倦就想睡覺,所以波光就容易散亂的,或者是意念跑到一邊,連水都打倒在身上才發現,這時候就說明你沒有在定中,至少基本的定是沒有的,當然我並不是指的三昧耶的如來定,這是指如如不動的一種定而已,那麼鑒於這種情況,我們此時假使眼睛澀了,我們的頭腦已經開始昏沉、快要進入睡覺,如果是實在撐不住了,那麼這個時候啊,我們馬上要停下來,把杯子放在正前方,然後用自己的雙手啊,就要扯自己的耳朵,把自己的耳朵吊著一扯一扯的,然後用手心搓熱,在臉上呢,就開始搓自己臉,搓自己的臉呢,那麼這個臉呢,它就會發燙,輕輕搓、輕輕揉,輕輕搓、輕輕揉,這個時候啊,揉了以後,睡眠蓋就跑掉了,那再打坐。打坐一時,蓋障又會來的,發現不行的話,此時此刻,我們馬上要換法了,換什麼呢?我們馬上就要換成下坐來打一桶水,念用水咒七遍後,洗個冷水臉,把臉和脖子及脖子下方擦一擦,這個時候呢,我們的精神又好了,當下就可以馬上重新禪坐,因為人啊眼睛也就不澀了,頭腦此時清醒了,那麼此時此刻呢,我們就繼續坐,坐下用功。時間一長往往又坐不下去了,實在都沒有辦法再坐了,那麼咋個辦呢?這個時候啊,就必須停下來了,該停下來了,停下來以後,怎麼辦?停下來以後呢,就要睡覺,睡到醒了、有精神了,我們再坐。如果再堅持禪坐,自己卻撐不住了,你還堅持,就會發生禪病。這個時候的禪病啊是非常嚴重的,為什麼說禪病很嚴重呢?原因是,一當你養成禪病的習慣,你的這個眼睛澀了還要繼續用功,你眼睛澀了,你硬是去撐,那它還是要睡覺,由於一睡覺,你就養成不好的習慣了,所以說呢,此時此刻就會發生問題了,以後就不容易糾正過來了,有可能上座你就想睡,或另外三大障出現,所以一當出障嚴重時,馬上就開始扯耳,馬上開始揉臉,如果揉臉跟扯耳都不行的話,你這個時候馬上就要下來,打冷水來持咒洗臉,冷水臉洗後坐一下,又不行的話,那麼此時此刻,你馬上不可再禪坐了,下坐當下進入睡覺,睡醒了以後,又再起來用功,所以說呢,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大家千萬要小心,要記住在禪修的時候,如果實在睡眠蓋來了、散亂來了,或者是妄想來了、掉舉來了,都要對治的,尤其是睡眠蓋是非常厲害的障業,它來的時候,你會不知道的,它讓你睡著了,等你醒的時候,早都把時間拖過去了,所以很難對治。記住,在禪修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好的境界——禪相,產生禪相,出現光啊、光點啊,甚至於出現異象啦,護法、魔妖等等,或者是有異香撲鼻啦,或者聽到外界的聲音啦,要千萬記住一句話,這些現象都是幻覺,凡所有像皆是虛妄,千萬不可以執著它,不可以執著,它才會升化,才會進步,才會進一步的進入清淨法身,那麼這是深入禪境的道理。進入禪境真正的做到應無所住境界的時候,你的佛性自然現前,能於佛性當中,處於如如不動,則生死自了,就能了脫生死,如果能於佛性當中,自然會開膚智慧,能得很多種聖境,一切聖境都會證到,都在裏麵。
當然這個是屬於禪修裏頭比較高的一種修持,真禪修裏的大法,但是真正高級的在哪裏?就在於有咒語的加持和觀想的法度,有這個特殊的作用。等到這一步已經修好以後,就根據你的善根,也許會為你作《解脫大手印》境行灌頂了,那就是相當至高無上的法了,是保證解脫的無上大法。但是,修學《解脫大手印》,必須的,是要學好、盡量去實行發在網上的兩大心髓:《暇滿殊勝海心髓》、《最勝菩提空行海心髓》,必須有了這兩大心髓為根本,修學《解脫大手印》的法才能當下受境行灌頂,當下入境,獲大成就,而且法界同體,都在這裏麵,奧妙無窮。
寒山僧蹤 歌詞大意
《寒山僧蹤》歌詞大意:
深夜訪禪登上了崎嶇的山巒,天地與山間隻是一片朦朧的霧,並沒有市井的渲嘯,更沒有燈紅酒綠,歌舞升平。功名利祿好似水中的月,鏡中的花,轉瞬而逝。一切諸法,世出世法,皆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無自性。轉眼看,還是隻有佛法象明燈照亮眾生。人間的苦與樂伴著寒山的鳴鍾隨風飄去。眾生切莫要君莫要逐雲追夢,隻看到眼前的利益,逐雲追夢不可取,因為榮華富貴如雲消霧散,如夢境幻滅,得到的也似黃昏的落日。要放下一切,老實念佛,去掉貪、嗔、癡等一切惡念。象落葉一樣,來來去去都從從容容。我們是赤條條地來到世界,也要赤條條地到西方極樂去。君何須尋覓僧的足跡,還是靜下心來,老實做人,老實念佛,一心向佛。此曲無德禪師評價得好: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
歌曲:寒山僧蹤
演奏樂器:簫
演奏形式:獨奏
作詞:陳建名
作曲:陳大偉
具體歌詞:
夜客訪禪登巒峰
山間隻一片霧朦朧
水月鏡花,心念浮動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回眸處靈犀不過一點通
天地有醍醐在其中
寒山鳴鍾聲聲苦樂皆隨風,
君莫要逐雲追夢
拾得落紅葉葉來去都從容,
君何須尋覓僧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