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絲非竹而自恬愉 不煙不茗而自清芳什麼意思
絲竹是古代對樂器的別稱(雅稱),煙茗是焚香、飲茶的意思。在古代都屬於文人的活。
這兩句詩是作者對個人內心追求的描述,意思是沒有絲竹啊我一樣生活的恬靜快樂,沒有點香、沒有好茶我還是生活得很有尊嚴的。
隱喻著自己隻要維持真實,沒有音樂來調劑生活也會感到舒適愉快,不需要焚香烹茶就能滿室散著清香。
驀地的意思
驀地
讀音:mò di
釋義:突然地,讓人感到意外地。
近義詞:突然 猛地
出處:明 王玉峰《焚香記·辨非》:“怕有奸人驀地生惡意,乘機就裏施毒計。”
例句:他~大叫一聲。
如何看《周易》
首先我要來介紹《周易》這本書,要介紹《周易》這本書我們就必須要回過去來講中國傳統的一些經典問題。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曆史上,在中國的文化傳統當中,其實每個悠久的民族文化裏麵都有自己的經典性的著作,在中國的文化當中同樣有著經典性的著作。就中國文化來說,中國的文化有三教形成了它的基本思想構成,儒家、道教、佛教。其中儒家文化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主流,漫長曆史時期當中的主流,在儒家文化裏麵有一些重要的經典,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所謂的四書五經。四書是在宋代以後確立起來的經典,是在五經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在宋代學者看來,四書可以用來人們理解五經思想的一個台階,因為五經離我們太遠,不是說離我們,離宋代人就已經比較遠了,所以說宋代人離五經就感到比較累,所以宋代人就編了一個四書,把四書上升為經典,通過四書來理解五經,五經中間有一本經就叫做《易經》。其實《易經》本身無所謂是經,它本來就是《易》或者是《周易》,之所以成為經是因為在漢代,隨著儒家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正統,所以儒家傳統的這幾本書就上升到經典的地位,所以才被稱之為易經,它本來的名稱應當叫做周易。在傳統儒家的著作當中,本來有六本書,《詩》、《書》、《禮》、《樂》、《易》、《春秋》,後來《樂》遺失了,隻剩下五本,《周易》這部經典在這五本經書裏頭有它獨特的地位和它的意義。差不多是什麼樣呢,我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明的話,其他的幾本經實際上涉及到的是我們公共和私人生活的一些具體層麵,可是《周易》這部書提供的是所有這些公共和個人生活知識的基本層麵的一個背後的總的知識的支撐。大家有沒有聽懂我的意思?就好比說在經典物理學時代,雖然有很多的技術、很多的工程、很多的知識,構成所有這些應用性知識背後的知識是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今天我們有新的很多的知識,然而在這些知識背後的那個支撐,我們可能把它理解為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它是構成了一個時代知識最基礎的東西。《周易》這部書其實就有一點這樣的性質,它對於中國其他的經書當中所呈現出來的知識係統,這本書就構成了它的一個支撐的支撐。正因為如此,所以《周易》這本書又可以被成為眾經之經。《周易》這本書由於這樣的性質,所以它影響中國人就非常的深遠,以至於著名的曆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過,陰陽五行,五行是另外一個係統,指陰陽而言的,它是《周易》這本書裏麵的基本思想方法。陰陽五行構成了我們中國人一切行為的定律,是不變的定律。盡管到今天我們大家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很多行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其實我們不自覺的依然會有一些表現。比如說我隨便舉個例子,這位女同學把你的左手伸出來,舉高一點,大家可以看到她的左手上戴了一個玉環,你為什麼沒有把它戴在右手呢?她可能是無意識的表現,也有人把它戴在右手,但是一般來講應該戴在左手,因為在中國傳統裏麵左代表著陽,右代表著陰,所以民間看相會有所謂男左女右。其實左代表的陽是代表著它的珍貴一麵,所以說你既然戴佛珠等等的就表示禮佛,所以戴在左手上就表示一個意思。比如說你跟人家敬酒,應該站在人家的下位,而不能夠站在人家的上位,下位在哪裏?右邊。所以說這樣一些生活的細微末節的表現,其實都是跟《周易》的思想依然是延續著它的思維慣性的。待會兒講了以後大家可能會看到更多的一些問題。我們講《周易》這本書雖然在兩千多年以前,三千年甚至更久,但是它的基本思想方式和它形成的一種思考問題的慣性,直到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至於它還有很多其他層麵的問題,當然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更為普遍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麵,由於這本書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因此我們常常會對這本書有很多的地方充滿著它的神秘性,以至於不知道怎麼樣麵對它。假如說各位有興趣到坊間買一本《周易》的時候,你會發現拿來翻起來讀不下去,因為《周易》這本書可能讓大家覺得不知道從何理解。其實可以理解,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時也沒有幾個人能聽懂是一樣的。我不是要拿《周易》跟相對論作比較,我想說的是,它作為一個民族所有知識背後的那個基礎性的東西,它肯定是有一些超乎於我們經驗層麵以上的東西,所以說我們對它的理解可能就有一些困難。我希望今天在我的演講過程當中能夠幫助大家消除這樣一種神秘性,可以為你們以後自己有機會去讀《周易》有一個基本的入門,這是我今天希望達到的目的。先簡單介紹一下《周易》本身,作一個概述。關於《周易》的解釋其實是一個比較多樣性的,在座的同學們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借來《管錐篇》,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這本書,如果知道這本書的話打開《管錐篇》的第一頁,他寫的第一個劄記就是易有三名。就是《周易》這個書名本來就有好幾個含義,周就有好幾個意思,有人說這個周代表的是周朝、周代,第二代表著普遍,第三個代表著這個周是圓的,也就是說是循環的。易也有好幾個意思,第一個是變化,第二個是簡單,它也有不同的意思。其實就是說《周易》這個書現在一般我們都認為它是在周代所形成的,既然它是一個那時候人們對知識的理解,其實在周以前有商朝,商以前有夏朝,據文獻記載,夏、商、周三朝都有自己的類似於《周易》這樣的著作。在夏朝這部著作叫做《連山》,表明裏麵所提供的思想和知識就像山一樣綿綿不絕、連續的。而商朝叫做《歸藏》,就是所有的知識是深藏在那本書裏麵。《周易》就是《周易》。後來我們說夏、商、周三部這樣的書流傳後世隻剩下了《周易》,而《連山》和《歸藏》在後世的文獻裏麵隻留下了一些殘篇,很少。也就是說《周易》這部書作為人們認識自然和人生知識的一個基礎,這個書其實並不是說它是憑空來的,是在我們祖先認識過程當中有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隻不過這個推進的過程當中,周所提供的《周易》要比前兩者更為人們所接受,用《論語》當中所講的,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也就是周的知識和他們的認識,是在接受和吸收了夏、商的文明之後才產生的,所以它當然就可能勝出一籌。相傳,《周易》的創作完成經過了三個偉大的人物,所以在易學史上有所謂的易經三聖這樣的說法。這三個偉大的人是誰呢?第一個是伏羲。伏羲畫卦,伏羲的工作是畫了卦。卦是什麼呢?卦就是八卦。我這裏有兩張圖,我們隻看卦,卦有乾、坤、坎、離、震、艮、兌、巽,至於他們後麵那兩句話,比如乾三連、坤六斷,這是一個口訣,便於人們記憶,這一符號裏麵的天地,乾卦代表著天,坤卦代表著地,也就是說在《周易》的作者看來,八卦分別代表著世界當中八種最重要的東西,而由於這八種最重要的東西,又構成了整個世界的萬世萬物。當然在這個八卦當中又有更重要的卦,那就是更為重要的四卦,乾、坤、坎、離,也就是天地水火,韓國的國旗四卦其實就是乾、坤、坎、離,在《周易》裏麵兩個最重要的卦稱之為天地卦。這是伏羲的工作,創造了這八個卦。大家可以看這八個卦隻是用兩種符號來構成的,一個是兩根短線,一個是一根長線,所以這種一根線一根線就稱之為爻。在八卦當中可以看到是由陰陽二爻演化出來的。伏羲畫的八卦在我們今天看來好像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就是一個符號。如果假設一下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從樹上下來的猴,這些猴不可能像我們今天這樣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都是一樣的光著屁股,現在我們要把這一群猴進行識別,給每個猴取一個名字,那也不容易,因為沒有文字,所以我們必須要通過某種方式給大家區別開來。大家可以設想一下我們現在是古人,我們麵對的世界是渾然一體萬物的世界,我們現在要對萬物進行明確的指稱,很不容易。就好像我今天看到在座各位,我跟大家不認識,當然大家知道我叫什麼名字,因為剛才有人介紹了,可是我並不知道你們叫什麼名字,我現在要指認你們,就不太那麼容易。所以古時候實際上是創設的一種符號體係,用這樣一個符號體係能夠來指認世界萬物。可是大家可以看到世界萬物很多,怎麼可能用一個符號非常簡單的把它指認出來?這就很難。大家都知道計算機能夠在短期內大量的迅速計算,是因為它采用的不是十進位製,而是二進位製,周易恰恰就是二進位製。雖然在易學的研究當中,有學者認為周易對現在的二進位製數學有它的貢獻,但是這隻是一種說法,當然也有一些蛛絲馬跡是可以證明這一點的,因為二進位的創造者萊布尼茲取得很大的貢獻,而萊布尼茲早年是通過傳教士接觸到了周易,這在萊布尼茲大量的書信裏麵已經反映出來了。所以問周易對二進位製是不是有影響,可能也是有影響的。我在這裏不講這個問題,我想來說明伏羲畫卦是如何通過這樣陰陽二爻就能夠把它區分出來的。一根陽爻,一根陰爻,那就好比是現在我們是從樹上下來由猴子變來的人,大家把屁股露出來以後會發現,其他都一樣,隻有一個不一樣,有雄性的,有雌性的,多一個把或者少一個把。就好像醫院護士接生的時候就告訴那個母親,或者是守在產房外麵的父親說,你生了個兒子,你生了個女兒,其實都一樣,就是一個肉團,可是他告訴你這是一個兒子,因為他多了一個把。所以陰陽裏麵首先因為一個把來表明這是一個陽性,那是一個陰性,所以首先把兩類人區分開來。區分開來以後,可是還有那麼多人,怎麼辦?在雄性裏麵,都是陽爻裏麵,又看到那一群都是有把的猴子裏麵,有一批猴特別的剛猛有力,那就給他加一個把,而那個雄性裏麵不是那麼孔武有力的,比較溫順的那批,就在陽爻上麵加兩個短線,表現他有點陰性。本來是一個混沌的,本來天地萬物是一個圓,是萬物混在一起的,首先分出一二,然後在一裏麵又分出一二。陰性的猴裏麵也可以分出,有些同樣是雌性動物,有的雌性動物脾氣比較像雄性,有些比較女性,所以它也可以再分。大家可以看到,又分出陽陰陽陰,每一個上麵都可以分。所以有這樣一個陰陽就可以衍生出一層層的上去,而這個衍生規律正是二進位製。2的N次方,當N=0的時候,就是沒有關係,是1,是混沌不分的狀態。當N=1的時候,就是2;當N=2的時候是4;當N=3的時候就是8。八卦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不管世界有多麼龐大,都可以用陰陽來簡單的分出去,而且永遠不會重複。所以說畫卦非常重要,這是符號的創作,有了這個符號使得我們就可以通過這個符號來對這個世界進行表述和指認。比如說我們今天這麼多人,我本來說外麵的同學站起來,誰知道是哪個同學?好像老師在指你,其實我不一定在指你。可是如果我們有符號就可以很明確說,某某,當然也可能這個某某跟那個某某是重複的,沒問題,我們再區分一下,如果他叫張三他也叫張三,沒問題,我就說那個高個子的張三。這就使得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把事物區分出來。周易畫卦的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一個符號係統加以描述。經過很多年以後,到了周文王的時候,相傳他的貢獻就是把六十四卦一一對應,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用它來解釋人是社會的種種現象,所以就變成了演易,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周易》,一共有六十四個卦,八八重疊就是六十四卦。所以所謂文王演易,就是由八卦上升為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其實就構成了整個的知識係統,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遇到了問題,就會用六十四卦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什麼意思?比如說今天我們每個人在決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這裏有一瓶礦泉水,以我的經驗我來這裏講課,主辦方會給我提供一杯水,不管是瓶裝的水還是一杯茶,我想這是幹淨的,假如是茶,裏麵倒了水,我覺得也是沒問題。然後我再打開,它確實還是密封的,所以我就打開了,我就可以喝了。為什麼?因為我的知識、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杯水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假如說現在我拿了這杯水,我想應該是給我喝的,結果看到這個水為什麼比正常的水少了,然後我再一擰,怎麼這個口也已經打開了,好像是有人喝過了,那我就不應該再喝了。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嗎?就是以我的經驗和知識來判定這件事情是不宜做的,當我願意去做表明這件事情對我是有利的,當我不願意做就是這個事情對我是沒有利的,因此在判定上我們就說,有利的事情就是吉,不利的事情就是凶,吉凶的判定就是很清楚的。雖然我們以為是清楚的,但是有時候可能是被人騙了,即使是被騙了也是有一種知識在支撐著你。比如說女同誌一天到晚把臉上抹,她總認為把臉往上抹可以保護皮膚,其實這是一種錯誤,因為皮膚老是抹要老化了。可是所有的廣告、所有的宣傳、所有的知識告訴你,沒有問題,這是好的,所以你就相信了,繼續抹。這還是一種知識的支撐,總之是一種知識,我們所有行為的背後都來源於我們的知識。包括我們開汽車,我以60碼的速度往前開,你怎麼就放心的開呢?你就不怕你的車萬一刹車有問題呢?萬一刹車有問題不是就要撞死人嗎?就像我們開著我們的汽車要過錢塘江,你怎麼敢過呢?你怎麼就不擔心萬一從這個橋上掉下去怎麼辦?所以以你的經驗是沒有問題的,或者以你的經驗覺得有問題你就不做了。但是恰恰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還有這樣的問題,有一些事情你是必須要做的,可是以你的知識和經驗就是沒法判斷,比如說所有的知識來幫你判斷的時候,都是隻有50%,好像這件事情可以做也是50%,不可以做也是50%,所以你就拿不定。拿不定我們怎麼辦呢?通常是用丟硬幣的方法,但是現代人常常認為自己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不願意丟硬幣,你真的願意丟硬幣嗎?假如你丟了一個硬幣的時候,本來你想花朝上是吉,花朝下是凶,可是你啪啦一丟,結果花朝上是吉的,可是你又想是不是再丟一次吧,再丟一次花又朝下了,一正一反,然後你就不放心,那我們三局二勝,再來一次,三句二勝之後還會來五次,有這樣的經驗嗎?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更多的是來自於什麼呢?假如我不確定的時候我會去谘詢別人,我去找我的朋友,告訴他這個事情,問他應該怎麼做,我擺不定,你幫我分析一下。然後我這個朋友跟我說應該做這個事,他雖然講得頭頭是道,可是我聽下去覺得好像是有道理,但是我還是不敢。我再去問問另外一個,我的老師見多識廣,他給我分析來分析去,結果說還是不應該做。其實我可以告訴大家,在這樣不斷谘詢的過程當中,你的朋友、你的老師並沒有幫你做任何的決定,隻不過是你在不斷谘詢的過程當中,把你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在這樣的傾訴過程當中消解掉了,最後還是你自己拿定主意,但是你通過這樣的傾訴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講,如果沒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問神,沒有神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一個工具,那就是周易。周易就是一個知識係統,我們通過一套儀式來幫我們判定,做這個事情的決定是吉的還是凶的。這就是我們講的周易的作用。同學們可能會問我,老師你說,這樣一套周易的占卜,如果是吉,如果是凶,準不準?我告訴大家,準。這個準不準也是個概率,什麼叫準?100%那是準,連孔夫子也說沒有100%,有75%可能就不錯了。比如說我們不知道明天股票是漲還是跌,你每次就按照算卦來定,有75%那也不錯了,你肯定這輩子還是賺多賠少,還是賺了。可是既然如此,我告訴大家,你不用周易來算也可以,所以周易就會衍生出簡易卦。大家在寺院裏看到過用三個銅錢卜卦嗎?那個就是簡單的三個銅板就可以。甚至還有更簡單的梅花易,拚就行了。還有剛才這位老兄講了,你就拿個硬幣投。但是你要記住,我們說統計你的75%的勝算是你的一生嗎?從今天開始凡是遇到疑難問題你就投硬幣,凡是花朝上的就是吉的,花朝下就是凶的,你不要老反悔,因為投硬幣很簡單,投一次就是投一次,如果是花朝上就是吉,如果是花朝上就是凶。從現在開始一直到老,你把每次結果計下來,你會發現75%的勝算。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用投硬幣呢?我們為什麼還要演卦呢?投硬幣很簡單,正是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不相信它,我們有沒有這個經曆?你花了很多錢買的東西就以為是好東西,其實花很多錢買來的和花很少錢買來的東西是一樣的東西,就是因為你花了很多錢你就當它是個東西,就是這樣。所以演卦的時候要卜一個卦要費很多的周折,古人算卦很認真的,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要洗澡、要沐浴、要焚香,然後用非常正式的儀式進行演卦,所以這個過程非常神聖、非常認真,所以你得出一個卦大半就不會隨隨便便的推翻它。就好像你考大學的決定,選擇某個誌願都是很認認真真想過的。或者說再舉一個庸俗的例子,男男女女談戀愛,談來談去,到 後說跟他結婚了,你要知道一結婚就意味著你把你的一輩子賭上了,可是你就會很認真的生活,不會今天結婚明天就離了,其實盡管這個風險是巨大的,你就把自己一輩子綁架在這個人身上了,很莫名其妙的。所以我們講它是很慎重的過程,很神聖的過程,所以我們有很多的儀式,婚禮等等搞來搞去的事情,很莊重。演卦也是一樣,通過一個非常嚴肅神聖的過程,然後我們得出一個卦,我們對這個卦就會有一種敬畏,然後我們就會說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文王演易以後的六十四卦純粹就是一本占卜的書,什麼是占卜的書?就是斷吉凶的書。可是到了第三個偉大的人物,孔子讀了幾回就寫,寫了再修改,等等這樣搞,一搞了就搞了十篇文章,這十篇文章是孔子解讀《周易》文字,所以稱之為係辭,就是這些話是掛在那六十四卦下麵的,所以孔子的內容變成了最早的對《周易》的解釋。《周易》本身被稱之為經,對它的解釋我們都稱之為傳。孔子有一本書《春秋》,《春秋》到了漢代有不同的學者來解釋,或者同時代的人就有人來解釋,解釋的那個東西就叫傳。比如說我們知道有一個叫左丘明的人來解釋《春秋》,所以左丘明的解釋叫做《春秋左傳》,還有一個《穀梁傳》,還有一個《公羊傳》。本來傳的地位是比較低的,但是因為孔子的地位高,相傳這個傳是孔子寫的,孔子的《論語》都變成經了,四書裏麵第一部是《論語》,所以孔子寫的對《易經》的解釋也同樣變位經。所以雖然分為《易經》和《易傳》,但是《易經》、《易傳》這以後就合二為一了,構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個文本。通過這樣一個過程,由於孔子的解釋,使得《周易》這部書又從一個純粹占卜的書變成了一部知識的經典。但是當我們說這部書是知識的經典的時候,我們說它是一部哲學的著作,而不是科學。因為科學是一個近代的概念,嚴格的科學是通過實驗來驗證的,是可以被證實的東西,那叫科學。可是古時候像《周易》裏麵很多東西並不是實驗可以證明的,很多實踐當中的問題是沒法證明的。可是這些東西我們說它不是宗教,因為宗教有一個神,有一個信仰,它不是宗教,它的所有道理是建立在對於一個知識的闡述上麵的,是通過你的經驗理性闡述上麵的。比如說複卦裏麵有一爻,不遠複。走得不遠就要回頭。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學習當中難免會要犯錯,犯錯就好比背離了你的主體,你的本體離開了,可是你要是時時的不遠就要回頭,就是這個錯誤才犯、才有萌芽,你就能夠回頭,這樣這個錯誤就沒有問題,所以叫做不遠而複。當一個父親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複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告訴你,用這樣一個名字提醒你,你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缺點,不要走得太死。在我們中國文化裏麵有大量的人是用《周易》來取名的,比如嚴複,上海過去有個著名的周而複,隨便查一查會有很多。《易傳》經過孔子的完成以後,它就變成了一部哲學的著作,所謂哲學的著作就是說它不是宗教的著作也不是科學的著作,它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它的特點是訴諸於理性,而不是訴諸於信仰,它的結論又是可以用經驗來印證,但是又不可以用實驗來證明的,是這樣一個情況。這裏的一個問題是,《易經》和《易傳》加起來以後,使得《周易》的性質就變成了它的複合型,它既是一部占卦、占卜的書,同時又是一部哲學的書,所以不同的人在運用它的時候就自然會有不同的選擇,這裏是大家要注意的。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我要補充一下,我剛才所講的,《周易》這部書經過了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偉大的聖人,這隻不過是說大家把它理解為這本書經過了三個長遠的時代,未必就是這三個人的創作,它隻代表了那個時代。比如說畫卦的應該是屬於伏羲那個時代,而演易的時候大致在文王的那個時代,而創作《易傳》的十篇文章大概是孔子發起,但是它的完成可能是由他的在傳的學生一點一點完成的,所以經過了三個不同的時段。在說明下麵我要舉例六十四卦的時候我先說一下這兩幅圖,一個先天八卦,一個是後天八卦,因為待會兒講到應用的時候會要用到這兩個卦。先天八卦、後天八卦這兩幅圖都是宋代人根據《周易》裏麵文字的形象化的描述。圖書、圖書,今天我們的圖書館叫圖書館,什麼叫圖書館?就是藏書的地方,為什麼叫圖書呢?是有圖有書,以前隻是書,沒有圖的,有圖是後來加進去的,是為了書傳播的方便。就像小的時候我們看連環畫,我們看圖比較容易理解,宋代的時候學者們在傳播《周易》的時候,為了讓它更為形象直觀,所以把《周易》裏麵的很多文字通過圖來表現出來,其中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是來自於這兩幅圖。當然這兩幅圖到底表明了什麼問題,其實學術界各有不同的看法。我想用一個簡單的解釋,所謂先天八卦,大家看這幅圖意識到,八卦兩兩之間的符號是完全對稱的,先天八卦以天地為對稱,而後天八卦以坎離為對稱,是水火為對稱的,但是其他的卦就不是對稱的。這裏就意味著什麼?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由陰陽構成的。中國人講,你今年幾歲,我們多半講虛歲,為什麼講虛歲呢?因為中國人從受孕那一刻起就算是生命出來了,西方人講周歲,所以我們生下來你的生命已經是十個月了。一個生命的形成是由陰陽二氣的結合。從理論上來講,天地陰陽之氣的結合應該產生的事物是完美的,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先天而言,萬物應該是對稱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生下來就應該是兩個耳朵是對稱的、兩個眼睛是對稱的,眉毛是對稱的,嘴巴也是對稱的,整個人的形式就是對稱的。可是同學們回到家裏自己麵對鏡子照照看,你都會發現多多少少都會有不對稱的。而且我告訴同學們,年紀越大不對稱就越來越厲害,如果你生病的時候不對稱就更明顯,如果到老了快死的時候就徹底歪了,鼻子、嘴巴都歪掉了。所以後天是不對稱的。這個道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理論上的對稱在天地陰陽之氣感應一刹那產生這個事物,受胎時候形成一個物的時候,它可能受到當時那一點點的影響,或者有一點點的不完美性,所以它就發生了一種偏轉,所以它就不完美。一對夫婦生三個孩子,都很優秀,也長得很好,理論上應該說三個孩子都是一母同胞,應該是長得一樣的,可是就是有智力、腦力、體力的不一樣,為什麼呢?可能就在受孕那一刹那陰陽之氣發生了偏轉。所以先天和後天有區別。通常先天是用來算命的,在江湖上麵使用,而後天八卦是用來斷風水的,因為後天八卦是幫你來調整,算命算的是先天的,你是怎麼回事,因為這早就定了,我們講命定了,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早就定下來了,但是後天是可以調的。這是解釋這兩幅圖,解釋之後待會兒講應用的時候大家才知道有什麼東西。然後解釋卦,六十四卦就是有六十四個這樣的卦形成的。這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卦一就表明它是第一個卦。乾上乾下,這就是乾,告訴你上麵是乾下麵也是乾,也就是六到線都是陽線。怎麼讀這個卦,《周易》有自己的讀法。《周易》的讀法從下往上讀,六根爻是從下往上讀,最底下的爻叫做初,第二根爻叫二,第三根爻叫三,第四根爻叫四,第五根爻叫五,最上麵那根叫做上,所以是初、二、三、四、五、上。九是什麼意思呢?九代表的是陽爻,所以當我們說初九,就一定代表著最底下那根爻是陽爻,如果是陰爻我們就稱之為六,我現在說六二,就是說第二根爻是陰爻,這是讀爻的方法。第一根爻告訴我們是潛龍勿用,這是對於初九的解釋,每個爻都有一句話來解釋,這句話被稱為爻辭,剛才孔子十篇裏麵有一個係辭,這個稱之為爻辭。乾卦也有一個解釋,叫做元亨利貞,這是對乾卦的解釋。乾卦跟其他的卦有區別。在六十四卦裏麵,乾卦跟坤卦跟其他的卦有區別,那就是乾卦跟坤卦都有最後一句話,用九或者是用六。其他的六十四卦是沒有用九、用六的,就是六根爻辭的解釋就OK了,隻有它是有用九和用六的。換言之,到底用九和用六怎麼解釋,曆代的易學家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有一種說法是說因為有一個變爻的問題,如果全變那麼就用用九,這是有不同的解釋,我們不去管它。六十四卦都是這樣的,這個卦來說明什麼問題?假如說我遇到什麼事,今天把握不定,我就來占一卦。啪,是乾卦。乾卦是什麼意思呢?它代表著宇宙萬物的本原,它以天為象征,我們看到天上雲在那裏飄來飄去,天上下雨,所以萬物成長,所有事物在這種成長過程當中並行了。天有光明有黑暗,日夜循環,所以時間也就確定了。所以天象的變化使得我們所有的人可以按照自己本來的位置確定你的性質、你的軌跡,每個事物各盡自己的本分來做事情,所以形成了一個和諧的宇宙,所有的事物都得到成長,天下各國都很安寧平和,所以乾卦是告訴你這樣的意思。這裏隻是講它的意思,還有六條爻,這個圖像的意思,所以他來解釋這個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六根爻表明什麼呢?表明很剛毅,不變。大家看閱兵式的時候,飛機飛過要拉噴氣,為什麼要拉這個噴氣呢?是一種速度感,讓你感覺到是很強硬的一種意象。所以用天象就表明宇宙是很剛健的,什麼是剛健呢?他不會隨隨便便改變,他也不會改變。《詩經》裏有一句話,“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雞到了
誰知道獅心王理查與薩拉丁之間的故事???
英國曆史上每個有點出息的王都有一個稱號,由於理查夠狠夠橫,從此人們就都稱他為“獅心王”,意思是說他有一顆獅子一般凶狠的心。
此時法王腓力與施瓦本的日爾曼十字軍及由英國巴德威大主教領導的英格蘭誌願軍已經將阿卡城圍攻了好幾個月,薩拉丁算是碰上了他這輩子第一個對手了,他驚異地發現這隻年紀不到他一半的小狐狸,竟是當世第一難纏之人,詭計多端,層出不窮,偏偏他本人又騰不出手來收拾這隻小狐狸。因為他是兩線做戰,這段時間裏他正忙著在幼發拉底河流域打內戰平定叛亂。但是他走時也在幾個要塞重鎮留下了重兵防守,阿卡城內的穆斯林十分頑強,他們苦撐著等著薩拉丁平叛回來指揮他們。雙方苦戰數月,打得屍橫盈野,腓力竟一點便宜也占他不得,始終不能將阿卡城拿下,而十字軍傷亡慘重,消耗巨大,迫切地需要支援。
巴德威大主教不斷地寫信給正在路上磨磨蹭蹭的獅心王,當年正是他在倫敦西敏斯特大教堂親手將王冠戴到年輕的理查頭上的。但他遲遲等不到國王軍隊的到來,沒多久便懷著遺憾和失望在一場圍城戰中見了上帝。
此時的獅心王理查正像個脫韁的野馬,根本不願受教皇的安排和羈絆,讓他去聖城和腓力一起打薩拉丁,他就偏不去,或許他不屑於和小狐狸腓力在一起並肩作戰吧!從西西裏晃晃悠悠出來後,又打起了可憐的拜占廷帝國的主意了。本來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可拜占廷帝國此時還不知道獅心王是何許人也。理查欺侮完西西裏人後,乘船從海路進軍聖城,其中有幾艘船在塞浦路斯觸礁,拜占廷人趁火打劫,拿了東西還扣人。這激怒了理查,他正閑著找事做,乾脆發兵猛攻塞浦路斯,可憐的拜占廷哪是獅心王的對手,塞浦路斯在理查的猛攻下,於1191年3月淪陷。這時理查才發現打下這麼一大塊地方,吃不下又帶不走,便以10萬金幣的價格賣給無家可歸的耶路撒冷王國的“無家之王”德?呂西尼昂。
理查在地中海做生意掙錢時小狐狸腓力已圍攻阿卡城一年多了,與薩拉丁的部隊打得焦頭爛額,始終不能攻克阿卡城,實力損耗嚴重,日耳曼軍的施瓦本公爵也因瘟疫而喪命,追隨他父親巴巴羅薩去了。
6月份時,獅心王理查總算帶著他的英格蘭十字軍趕到阿卡城外與其他十字軍會師,一到他便當仁不讓地充當起十字軍總指揮官,對小狐狸腓力等統帥比手劃腳,呼來喚去。腓力因為和薩拉丁打得元氣大傷,銳氣大挫,對理查也是敢怒不敢言。理查一到便顯示了他非凡的軍事天才和超凡的戰鬥能力,僅一個多月,便拿下了阿卡城。攻陷阿卡城的那天,十字軍們欣喜若狂,在首領相繼死去後仍堅持作戰的日耳曼人首先衝上城頭,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噙著熱淚把德國國旗升在阿卡城頭上。理查見狀冷冷一笑,認為他才是十字軍的統帥,要升也隻能升英國國旗,於是令手下衝上城頭扯下德國國旗扯下撕個粉碎。
日耳曼人傻眼了,這些高傲的條頓武士怎麼也沒有想到理查竟會蠻橫至此,如此無禮地侮辱他們,但此時實在是惹不起他,隻能打掉牙往肚裏咽,含憤強忍。每個德國人心裏都在想,要是巴巴羅薩還在,哪會這樣受人欺侮啊!
腓力雖然才二十啷當歲,可好歹也是法蘭西的國王,被理查肆無忌憚地吆來喝去,氣得快吐血,他實在受不了理查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的德性,和他多呆一分鍾都覺得致命,於是8月份時,借口生病,留下一支10500的法軍,自個回國去了。這件事也讓後來的許多歐洲人感到惋惜,認為腓力應該再堅持戰鬥下去直到打敗薩拉丁乃至收複聖城,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和榮譽。
理查巴不得腓力快滾,這樣他便是這場東征裏惟一的英雄。對氣焰萬丈的獅心王來說,根本沒有把威震天下的薩拉丁放在眼裏,認為要打敗薩拉丁收複聖城,自己一人足矣。
巴巴羅薩的意外,腓力的氣走,這對薩拉丁而言真可謂是求之不得,趕緊焚香禱告,祖宗積德啊!他的伊斯蘭世界的聯盟並不牢固,阿拉伯人、穆斯林們天生就酷愛內訌,是窩裏鬥的行家,大敵當前,可各國的哈裏發、蘇丹們卻都在等著看他出洋相,個個都像禿鷲一樣在旁虎視耽耽,就等著他掛了然後來收他的屍、撿他的蔞。別的不說,就說巴巴羅薩那10萬條頓騎士殺將過來,他就根本找不出那麼多兵力抵擋。要是三大名王齊聚耶路撒冷來尋他的晦氣,那他真就隻有抹脖子上吊一條路了。這下倒好,桀傲不馴的理查自己動手瓦解了聯盟,這就是所謂的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了。雖然理查也不好打,但是打一個總比打三個有機會得多。
阿卡城應該說是薩拉丁主動放棄的,因為他知道理查的這支英國生力軍一來,阿卡城鐵定守不住,於是向理查提出放棄阿卡城,並且他給理查20萬金幣和釋放 1500名基督徒,條件是理查不得屠殺城內的穆斯林。但薩拉丁提出這個條件後便發現自己犯了個錯誤,因為他手頭從來沒有多少現金,他向來以慷慨豪爽而聞名於東西方世界,雖然本人生活簡樸,但是在其它地方花錢如流水,從不吝惜錢財,屬於那種有多少錢花多少錢的主,可能也就是現代“零儲蓄族”的鼻祖了,天性比較小資,口袋裏放不住錢,一座金山給他也是轉眼花掉,以至於經常出現要給下屬打賞時發現口袋裏沒錢的尷尬場麵,弄得要變賣東西來打賞。如他的秘書伊本.沙達德描述的那樣,薩拉丁堂堂一個大國的國王,卻經常一貧如洗,有時為了回拜和賞賜外國使團,而不得不拿出土地來賣了換錢給別人(說到掙錢薩拉丁的確遠不如理查,理查一向是拿別人的東西來賣。另外,薩拉丁也幸好不是中國的國君,不然要落下一個“賣國賊”的名聲了)。這導致財政部的官員不得不私開個小金庫,把一部分錢藏起來不讓薩拉丁知道,免得他隨手拿走花光,真到要急用錢時反而囊中羞澀。
所以薩拉丁提出條件後便發現自己一時竟湊不齊20萬金幣,隻得先給理查其中一部分。理查卻不管他什麼理由,他一向是說做便做,約定時間一到,薩拉丁沒送夠錢來,3000穆斯林俘虜便人頭落地,把薩拉丁氣得半死。
1191年9月薩拉丁在幼發拉底河流域平叛歸來,騰出手來親自對付獅心王理查,薩拉丁習慣的戰術是仗著薩拉森輕騎兵弓強馬快的特點,利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吸引敵人長途奔襲,而後在敵人行軍的路上用小股騎射部隊不斷地騷擾,並破壞水源和補給線,把敵方部隊折磨的疲憊不堪,己方的主力則以逸待勞,最後一股作氣將敵軍殲滅。於是他並不直接去攻打理查,而是先圍攻在基督教徒手中的沿海重鎮雅法。正如他所料,理查果然率軍南行,向雅法而來,尋求與薩拉丁的決戰。
理查的決定在十字軍聯盟中造成了很大的分歧,其他的統帥和貴族們認為應該以阿卡為根據地,直奔聖城耶路撒冷而去,先拿下聖城再說,甚至有人提議拿下聖城後立理查為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但理查此時對這個提議暫時沒有多大興趣,執意要向雅法進軍。之前遭受理查侮辱的日耳曼十字軍已經退出回國,小狐狸腓力留下的部分法國軍隊,卻並不怎麼聽理查的指揮,這讓理查很惱火,一直想找個機會給法國人難堪。正好這時法軍因為消耗過大,需要補充,便向十字軍統帥理查伸手。理查其實這時很有錢,從西西裏、塞浦路斯撈的錢還沒花完,手裏還攥著薩拉丁給他的2萬4千的金幣,但他對法國人卻推托沒錢。不僅如此,反而還要法軍的首領勃艮地公爵馬上還以前欠下的一筆數目極大的債款,勃艮地公爵感覺自己被耍,氣得臉皮發青,大發雷霆,“老子不乾了”,領軍掉頭就走,準備撤回阿卡城,結果在理查的授命下又吃了閉門羹,著實把法國人羞辱了個夠。
薩拉丁的計劃隻實現了一半,因為理查雖然如他所料長途奔襲來解救雅法城,但薩拉丁派去騷擾理查的小股騎射部隊並沒有像以往那樣奏效。理查在戰前已經細細研究過薩拉丁以往的戰例,可以說對薩拉丁的戰術已是頗為了解,找到了對付薩拉丁的辦法。
當時西方人對薩拉森輕騎兵印象是很深刻的,他們描述,薩拉森人因為不像十字軍騎士那樣裝備重鎧,所以速度極快,當十字軍騎士們追擊他們時,薩拉森騎兵就逃得無影無蹤,一旦停下來,他們又掉回頭蜂擁而至,繼續用弓箭騷擾,讓人十分苦惱。以至於國王理查不得不嚴禁騎士們擅自衝鋒去追擊敵人,免得無謂的傷亡。
理查作為一個兒子、一個兄長、一個國王、或者一個政治家,都是顯得十分任性和蠻橫,但他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卻是非常精明和成熟的,他的的天才和偉大之處,在與薩拉丁的戰鬥中得到了最高的表現和發揮。他不像以往的西方統帥那樣迷信騎士的力量,而是創造出了新的步兵陣形戰術去對付薩拉丁。他把騎兵和步兵各分為12個陣隊,相互配合協調,嚴禁單兵種擅自行動。在遭遇薩拉丁的騎射部隊時,以步兵應付,前排的長矛兵將長矛斜插在地上,阻止對方騎兵的衝擊,在長矛兵中間交插著長弓步兵,因為英國的步弓射程極遠,遠遠超過對方馬弓的射程,對射時自然大占優勢,在前排的弓箭手射出箭後,後排的弓箭手補上,其中絕無時間空隙。這種情況導致薩拉森輕騎兵們十分困惑,他們隻要一出現,就要麵對英格蘭步弓手雨點般密集的箭矢劈頭蓋臉而來,而己方則很難射著他們,如果衝鋒的話對方陣前的長矛對馬匹的威脅實在太大,並且還要防備對方重騎兵的包抄。而理查本人則策馬不斷在各個陣隊之間巡視,提醒士兵們保持陣形。
理查的這種戰術不禁使人聯想起早於他們十幾個世紀的中國西漢王朝的將軍李陵的戰術,當時李陵就是以成排的長矛兵排成方陣,掩護陣內的弓箭手,不間斷地向撲來的匈奴騎兵射擊,以區區六千人的兵力,就使得十數萬的匈奴騎射束手無策,傷亡極慘,直至己方弓箭全射光了才全軍覆沒而被俘。
並且理查不追求行軍速度,他根本不在乎薩拉丁圍攻下的雅法城的死活,每天的行軍速度控製在12英裏以內,以保持士兵們的體力,而且他是靠海岸行軍,沿途由意大利海軍的運輸船隊給他補給。這使得薩拉丁的計劃落空,他派出去偷襲十字軍的小分隊非旦沒有取得擾敵的預期效果,反而造成不小的損失,對不緊不慢的理查,也達不到以逸待勞的效果。於是他果斷放棄了騷擾戰術,率領部隊直接迎擊理查。
9月14日,雙方主力在阿爾蘇夫(Arsuf)展開決戰,兩位浪漫主義的英雄終於碰撞了,他們得以在戰場上互見對方的英姿。
戰鬥進行的非常激烈,雙方都在極力尋求對方的破綻,薩拉丁驚異地發現,從前他那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術和勇氣如今在理查麵前全無法施展,無數薩拉森輕騎在英格蘭長弓射出的狂風暴雨般的箭矢中倒下。薩拉丁率著騎兵繞到十字軍陣中比較薄弱的後方,企圖衝擊並將十字軍分割,但每次都被理查擋回,十字軍的陣形在理查的親自控製下始終未出現任何混亂。對此,穆斯林方麵有不少記載,他們描述道,十字軍的步兵每個人都穿著非常厚的氈袍,這種氈袍厚到弓箭無法刺穿,許多步兵身上插滿了箭隻,好似刺蝟一般,但卻毫發無傷,依然在陣隊裏作戰。
十字軍整體機動而有序,分工明確,長矛兵和長弓兵把重騎兵保護在後麵,隻等薩拉丁的部隊一亂,便要衝擊和包抄。薩拉丁便命令一部分騎兵向十字軍重騎兵射擊,這固然造不成什麼傷害,隻是希望能把對方的騎兵激怒,引他們提前出來追擊,等脫離了箭陣的保護便收拾他們。十字軍騎兵們固然很憤怒,他們由原先的戰鬥主力變成步兵的輔助,早已對理查的這種安排不滿,但他們畏懼於理查和軍紀的威嚴,對薩拉丁的挑逗置之不理,即使被射傷也無人脫隊。
這種軍隊幾乎無懈可擊,薩拉丁開始撤退,將理查的十字軍引到海邊的一片叢林,他在那設了埋伏圈。理查識破了薩拉丁的意圖,他始終死死控製著部隊的陣形,隻要堅持這點,薩拉丁就無法取勝。雖然後來還是出現了一些小意外,重騎兵們還是在理查下命令以前就忍不住衝出去了。時機是早了點,但總是沒弄出亂子來。在經過幾次衝擊之後,薩拉丁的部隊損失極為慘重,他意識到自己的軍隊無法戰勝對方,不得不下了全麵撤退的命令。理查順利地進軍雅法。在金雀花王朝的獅心王查理一世的攻擊下,伊斯蘭的薩拉丁大帝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
薩拉丁不服氣,本欲組織軍隊再與理查決戰,但想來想去想不出破敵的辦法,便向理查提議暫時息戰。阿爾蘇夫之戰的勝利使理查聲名大噪,但這時十字軍內部卻為下一步的走向而出現了紛爭。貴族和統帥們一致主張繼續向聖城耶路撒冷前進,直至收複聖城;而理查本人則想直接進攻薩拉丁的本部埃及,乃至進軍開羅,他天生的冒險激情,使他更願意像當年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那樣,占領埃及,建立不世功勳。他的這個想法把貴族們嚇壞了,因為這顯然不是這次十字軍東征的目的,他們的目的是聖城耶路撒冷。在出兵前教皇就說過發起這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目的就是把聖城和其周圍城池從薩拉丁這個異教徒的頭目手裏奪回來,拯救淪陷在那裏的上帝的子民們。所有的人從貴族、統帥、騎士到士兵、傳教士們,都反對理查的想法,他們隻想去耶路撒冷。這使理查很掃興,他終究拗不過大多數人的意見,隻得暫時放棄進軍埃及的豪情壯誌。
在戰場上輸給理查,薩拉丁頗為不服,1192年夏季,薩拉丁趁理查不在,再次進攻雅法城,十字軍守軍不堪一擊,僅兩天時間,就被薩拉丁輕輕鬆鬆地拿下。理查一聽便來勁了,雄心頓起,讚美上帝賜給他這個強敵,對手太弱打起來豈非沒勁。8月,理查大軍兵臨雅法城下,薩拉丁也抖擻精神,雙方使出渾身解數在雅法再次展開決戰。戰況異常激烈,兩位國王都親臨戰場,不僅僅是指揮戰鬥而已,而是渾身披掛,親自殺敵。古時的君王統帥,也真不容易,除了要把握大局,個人武藝也要超群,正如當年的斯達巴克思每每與羅馬軍團作戰,總是用他的羅馬短劍在身邊斬出一堆堆小山也似的屍體;又如古中國的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在被匈奴圍攻時,也得親自策馬呼嘯,搶上陣前,連斬數名敵首,方鼓舞士氣,挽敗為勝;再如後來與豐臣秀吉決戰朝鮮的大明提督李如鬆,被日軍一炮轟翻下馬,於眾人驚呼聲中躍地而起,搶馬衝陣再戰。壯哉!非此不能稱為智勇雙全的蓋世英雄。
英王理查便是這樣的蓋世英雄,雖然他是貴族子弟,從小錦衣玉食,但卻與他的幾位哥哥弟弟不同,非紈絝頹子,從小便接受嚴格的騎士訓練,加上天生神勇,武功勇力出奇的高,他率領十字軍從水路進攻,跳入海水中,親自揮舞著戰斧殺入雅法城內,薩拉森兵團莫能披靡,望之如水開牆分。薩拉丁還沒弄清怎麼回事,理查已經殺到他的麵前。如果說薩拉丁和理查這兩位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君王之間有什麼相似之處的話,那就是他們都有一種特立獨行的個性,做事不按常理揣測,總是令人匪夷所思。薩拉丁在這種危急的時刻居然還關心起他的對手怎麼沒騎馬,說他看不下去了,竟然陣前贈馬。理查也是毫不客氣,慨而受之,騎上薩拉丁送來的戰馬,把他打得一敗塗地。
雅法大會戰,理查的十字軍大獲全勝,薩拉丁損失慘重,退出雅法城。薩拉丁的穆斯林盟友和士兵們都被他這種浪漫的舉動弄得瞠目結舌,哭笑不得,許多人忍受不住憤怒地衝薩拉丁發牢騷,說他們已經受夠了,再這樣打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獲勝的十字軍士氣大振,貴族和統帥們又一次否決了理查要進軍埃及的念頭,整裝待發,準備直取聖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離雅法城不過三四十英裏而已,聖城,十字軍幾乎是觸手可及了。
這時薩拉丁也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了,要是再這樣和理查惺惺過來惺惺過去,搞不好耶路撒冷就要弄丟了,那時自己一世英名盡毀不說,還將成為伊斯蘭曆史上的大罪人。
七、塵埃落定,王星殞落
雅法會戰之後,理查終於向各國貴族與騎士們妥協,放棄進軍埃及的企圖,其間他本人多次率少量心腹逼近薩拉丁埃及老巢的邊境查探情況,其中有一次險些被薩拉丁的邊境部隊包抄,若非騎士們奮不顧身地保護以及他自身的勇武過人,幾乎就落入薩拉丁的手中。他的輕率與冒險遭到了十字軍內部貴族與騎士們一至的指責,因為他是這次東征十字軍的惟一靈魂人物,如果失去他,十字軍將群龍無首,成為沒頭蒼蠅,後果不堪設想。
不久,十字軍以雅法為根據地,終於兵臨耶路撒冷城下。薩拉丁在雅法被理查打得撒丫子狂奔,一直跑入耶路撒冷城內,狼狽不堪。戰場上兩度敗於理查,他此時已是心服口服,不敢造次,聖城耶路撒冷是決不能丟失的,打野戰他不是理查的對手,鬥勇不行,隻能鬥智。於是他便利用起他主場作戰的優勢,一方麵在他的阿育布王朝的領地內廣為招兵買馬,一方麵想盡辦法破壞十字軍的後勤,辦法多是堵井、投毒,破壞十字軍的水源,並將附近的草場焚之一盡,讓十字軍的戰馬吃不著草料。
理查此時才發現他已失去了攻克聖城的最佳時機,因為德、法兩國的退出,使十字軍的兵力大打折扣,盡管他能以少勝多,但兵力畢竟不足以速勝薩拉丁。而經年累月的征戰,也使十字軍的戰士們思鄉之情日切,已無東征之初的激情與鬥誌。薩拉丁的小動作也使得十字軍兵團補給難以為繼,人憊馬疲,最糟糕的是開始攻城時偏又逢連日大雨,此時正是1192年的冬季,據隨軍的詩人和傳教士們記載,大雨整整持續了一個半月,這段時間他們什麼也做不了,而士兵們隻攜帶了一個月的糧草,身披鐵甲的十字軍騎士們紛紛開始抱怨他們的戰甲和武器已經開始生鏽了,每個人身上都是又濕又冷,惟一支撐他們堅持下去的是他們堅定的信仰,是光複聖城這個上帝賦予的神聖使命。
薩拉丁以司馬懿對付諸葛亮的辦法,堅守不出,與十字軍耗時間。攻城戰不比野戰,它艱難而又痛苦,理查有勁使不上,毫無斬獲,隻能望城興歎,煩躁不安,把怒火發泄在別處,一舉摧毀了薩拉丁在別處的幾座城堡。而薩拉丁則高掛免戰牌,裝作看不見。
徒勞無功的攻城戰,使得十字軍軍團內部的貴族和騎士們開始心生罅隙,加上冬季大本營裏的軍需儲備已近耗盡,教皇直係的聖殿騎士團及醫院騎士團的首領們首先開始動搖,他們這時才感覺理查原先準備直接攻擊薩拉丁埃及老巢的策略也並非全無道理。這是個難以抉擇的矛盾,由於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叛亂並沒有完全平定,薩拉丁的主力不敢調離國內本部支援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隻有薩拉丁本人和一些殘兵敗將在苦撐,但足智多謀的薩拉丁本人足以彌補耶路撒冷的防禦不足,他使攻城的十字軍吃足了苦頭;直接進攻埃及,可以繞開薩拉丁,但很可能將麵臨對方的主力,即使能以少勝多,但代價的沉重是可預計的,而且進攻埃及並不是這次東征的目的,它也違悖了教皇的本意。這個難以抉擇的矛盾使得十字軍內部開始不停的爭吵。最後,理查決定用民主的方式來決定十字軍的下一步走向,他從法國貴族、聖騎士及當地貴族中各選了一些人進行民主表決,結果聖騎士們與當地貴族意外地都站在了理查這一邊,放棄繼續進攻聖城,隻有法國貴族們不同意,在無休止的爭吵中,薩拉丁的議和書適時地到來了。
其實此時的薩拉丁日子也並不好過,麵對敵方的大軍壓境,他卻不敢把國內本部的主力調來助防,因為在他走後,幼發拉底河的叛亂已又具規模了;並且整個穆斯林世界的聯盟已經出現破裂的跡相,心懷鬼胎的巴格達哈裏發、突厥帝國的蘇丹們個個都在覦覷著,他們把戰役失利的指責全部加諸到薩拉丁的頭上,抱怨並且威脅他。關鍵的是,在這種危急的時刻薩拉丁也得不到他們的援助,好像守護聖城保護伊斯蘭隻是他薩拉丁一個人的事似的,整個穆斯林世界兵多馬足,不知多少倍於十字軍,可薩拉丁卻隻有少得可憐的兵馬守城,並且在十字軍的輪番進攻下已是人憊馬乏,局勢可謂也是形同危卵了。根據後來研究十字軍的歐洲人發現,在雙方對峙的11、12月期間,薩拉丁已經開始把他本已不寬裕的守城部隊中的一部份悄悄撤離岌岌可危的聖城耶路撒冷回國內支援平定叛亂了,並且聯盟中其它國家的部隊也有部分離散。可以說薩拉丁的日子比理查更難過。
但對峙期間理查也不是一點麻煩也沒有,除了十字軍內部的不和,國內也傳來他的弟弟約翰勾結小狐狸腓力陰謀篡位的消息,這使得他坐臥不安。和薩拉丁一樣,理查也麵臨後院起火的煩惱。他們在這種情形下開始通信與談判,幾個回合的交手,理查也與薩拉丁惺惺相惜,互為對方的風範所折服。在信中,薩拉丁聲稱自己敗得心服口服,認為這世上能勝過他的也隻有理查,但是耶路撒冷也是伊斯蘭的聖城,他是死也不會放棄的;而理查也認為這場戰爭給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帶來了慘痛的傷害,他也是不得以而為之,但聖城和被薩拉丁奪去的“真十字架”對西方人的傷害實在太大了,聖城的事可以以後再說,但要求薩拉丁歸還“真十字架”,對穆斯林而言,不過是一塊毫無用處的木頭,但這是基督殉難時的聖跡,是他們基督徒們的聖物,與聖城同樣重要。薩拉丁同意,將他從居伊手中搶到的“真十字架” 和其他基督教的聖物都還給理查。
終於,薩拉丁和理查締結停戰條約,領土以約旦河為界,“耶路撒冷王國”保留包括雅法、阿卡在內的沿海城池,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允許從對方的版圖自由地通向耶路撒冷和麥加朝聖。和約為期三年,至於聖城耶路撒冷,理查則對痛苦萬狀的十字軍戰士們保證說他三年後將卷土重來,到時一定給他們奪回聖城,並且裝模作樣地與薩拉丁約定,三年後再戰一場。然後不顧那些痛不欲生、如喪考妣的貴族和騎士、傳教士們,開始從耶路撒冷城下的冬季大營撤軍。這次撤軍給西方人的印象很深,因為這是自第一次十字軍勝利之後的七次十字軍東征中機會最大的一次,在此之後的一百多年裏,十字軍再沒這樣的機會了,他們都認為薩拉丁其實也已經是強駑之末,理查隻要再堅持幾個月,薩拉丁可能就撐不下去而退出耶路撒冷。
他們或許是對的,不過對理查而言,收複聖城的榮耀和英國王位相比起來,毋庸質疑是王位更重要。聖城耶路撒冷是大家的事,而英國王位則是他自己的事,理查號稱“獅子心王”,當初連親爹都敢打,可不能指望他會做出某種大無畏舍己為人的事來,所以無論世人如何譴責他半途而廢,他也不會再和薩拉丁無休止地耗下去了。而耶路撒冷王國的德.呂西尼昂國王與其他的當地貴族領主們似乎很滿意現有得到的土地,也厭倦了無休止的征戰,急於與薩拉丁劃分疆域,至於“耶路撒冷王國”有沒有耶路撒冷,在他們那已經不是很重要的了,甚至有的領主還打算密謀與薩拉丁聯手把十字軍趕走以換取某些利益。幸好薩拉丁對這些密謀不甚感興趣。
回國之前,理查在薩拉丁派來的代表――薩拉丁的王弟阿迪爾送來的和約上簽了字,這個阿迪爾便是先前說過的那個從自己腰包裏掏錢出來給在哈丁戰役中失去丈夫的基督徒寡婦們安家費的那個人。此人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他並不是薩拉丁的親弟弟,而是薩拉丁認的義弟,薩拉丁一生廣結豪傑強梁,但其實真正能讓他看得起的人並沒有幾個,估計除了西方三名王,也就是這個阿迪爾了。阿迪爾的性格之豪爽,雄材偉略,除了能讓薩拉丁賞識外,理查一見他便十分喜歡,立即賜他以騎士的頭銜。那時西方的騎士頭銜可非同小可,騎士頭銜不是爵位,不世襲,但可是極高的榮譽,除了爭氣點的王公子弟可以直接得到騎士頭銜以外,一般貴族以及普通人家子弟想得成為騎士,都要從小就開始接受嚴格的訓練,稍有不合格,便被淘汰,之後還要做一陣子騎士的侍從也就是見習騎士,見習期滿了後方可作為騎兵上戰場,在戰場上取得戰功或決鬥場上獲勝,才有資格由國王或教廷賜予騎士頭銜。這是最高的榮耀,不是什麼人都能得到的,能成為騎士的人,除了身份顯赫外也代表著他武藝高強。如果因某種過失失去騎士頭銜,對當事人則意味著奇恥大辱,就好比中國武術門派中被開革出門一樣,再也無臉見人,在世上立足。
求 閱讀《我們身邊的碳排放》一文答案!!!!!!!!!!
16.作者為什麼要寫我們身邊的碳排放?(2分)
17.文章第②段劃線處主要運用了 的說明方法,作用是
。(2分)
18.文章第⑥段加點詞“近”能否去掉,為什麼?(2分)
19.除了文中提到的我們身邊的碳排放,你還知道哪種碳排放方式?舉例說明。(1分)
20.對於如何減少我們身邊的碳排放,你還有哪些想法?(文中涉及的除外)(2分)
16.為了要告訴我們從日常生活入手來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
評分標準:(2分)(意思接近即可)
17.列數字,準確說明了在肉類消費中,牛產生的溫室氣體是最多的。
評分標準:(2分) 說明方法1分(錯字不得分),作用1分。
18.不能, 因為公共交通每年節省的天然氣隻是接近53億升,並非確指,去掉後與事實不符,不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評分標準:(2分)態度明確,結合文章內容說明理由1分(隻表明態度不得分),指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1分。
19.示例1:化石燃料的燃燒
示例2:動植物的呼吸
示例3:燃燒秸稈
評分標準:(1分)答出一種即可得1分。
20.示例: ①盡量步行或者騎自行車;②盡量使用太陽能熱水器;③盡量使用節能燈
評分標準:(2分)每點1分。
你經常說的這些成語,原來都源於佛教
【味同嚼臘】
《楞嚴經》卷八:“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臘。”謂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後世以此比喻寡淡無味,了無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空中樓閣】
出於《百喻經三重樓喻》:謂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樓。木匠依吩咐,開始在地麵上砌磚。富翁驚問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樓呀!”富翁急忙說:“我不要下麵二重,隻要最上一層!”木匠不勝驚異,說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層的道理。但是,富翁還是執迷不悟,引來了眾人的嘲笑。佛教用這個比喻說明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虛幻的東西或空想。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皆大歡喜】
原為佛經結束語中的習慣用語。如《維摩詰經· 囑累品》:“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又如《法華經· 普賢菩薩發品》:“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雲。”謂參加法會的大眾聽佛講經說法後,都感到身心愉悅,無比欣喜。後泛指大家都很高興。
【掛羊頭賣狗肉】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曾說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頭於門而賣馬肉於內(市)也。”但形成現代流行的這則(掛羊頭,賣狗肉)諺語,則是佛教禪宗。《五燈會元· 衛州元豐院清滿禪師》說:“有般名利之徒為人天師,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機,滅先聖洪範。你等諸人,聞恁麼事,豈不寒心?”後來用“掛羊頭,賣狗肉”比喻用好的名義做招牌來兜售低劣的貨色。
【順水推舟】
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應某種形勢而說話、辦事。原為禪語,見《續燈錄》卷七:“到這裏喚著順水放船。”又如金·萬鬆老人《從容錄》:“本要以毒攻毒,長慶隻解順水推船。”“順水推舟”在禪宗那裏比喻隨順眾生的機緣,開示說法。
【看風使帆】
原為禪語,意為隨緣,對機。語本《五燈會元》卷十六:“看風使帆,正是隨波逐浪。截斷眾流,未免依前滲漏。”這是法雲法秀禪師上堂開示的法語。法秀屬禪宗雲門宗門下。該宗祖師文偃有“雲門三句”,名噪叢林,即“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看風使帆”是解釋“隨波逐浪句”的。後變為“隨風倒舵”、“看風轉舵”、“見風轉舵”等,比喻順著勢頭行事,多含貶義。
【前因後果】
因是能生,果為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關係。同時,佛教又說因果必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世”。如《因果經》說: “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涅槃經·陳如品》說:“善惡之報,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這就是說善因必有善果,惡因必有惡報,有原因必有結果。後來以“前因後果”指事情的整個過程。
【借花獻佛】
佛說法時,諸天散花。佛國淨土也有晝夜雨花的祥瑞。釋迦佛涅槃時,大眾持香花、寶幢等供養。以獻花、焚香禮敬佛等三寶,稱為“香花供養”,是佛門習見的儀規。“借花獻佛”典出《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釋迦佛過去世為善慧仙人,聞普光佛出世,欲覓名花供養。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蓮花而過,蓮花感善慧之誠,踴出瓶外,青衣大驚。善慧“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願以五百錢購取五支蓮花。青衣見其誠心,即以五花相贈,願結生死之緣,又“請寄二花以獻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願”。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台;後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普光佛懸記善慧當來作佛,號釋迦牟尼。後因以“借花獻佛”比喻借別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賊難防】
本為禪語,見《五燈會元·梁山緣觀禪師》:“問:家賊難防時如何?師曰:識得不為冤。”按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指內六賊而言,謂六根的貪欲。如《雜阿含經》卷四三謂:“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 六內賊者,譬六愛欲。”六根以其內在的貪欲,追逐聲色等塵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稱“家賊難防”。後因以指家庭內部的小偷或內奸最難防範。
【森羅萬象】
即紛然羅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萬物。如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日記》:“在宇宙的森羅萬象中,我的胃痛當然不過是小事,或者簡直不算事。”森羅萬象一詞出於三國時譯出的《法句經》:“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 這兩句經偈怎麼理解呢?
原來,森羅萬象是“色”,即一切物質現象,而物質現象是刹那生滅、虛幻不實的。馬祖道一禪師指出:“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燈會元》卷三)所謂“一法”,即指能現森羅萬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張“三界唯心”,反對“心外取法”。 “森羅萬象”也作“萬象森羅”。
【聚沙成塔】
把細沙聚成寶塔,也作“積沙成塔”。語出佛典。《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於小孩子做遊戲,也能聚沙為佛塔。象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注定將成就佛果。後比喻積少成多,常與“積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積腋成裘的道理,注意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滴油。
【醒醐灌頂】
“醒醐”是從牛乳中反複提煉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認為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大涅Pan”、“佛性”等。至於“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治權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規範師)時,“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疏》卷十五)後來,詩文中多以“醒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佛性,除卻疑慮,從而心地清涼。如唐.白居易《嗟落發》詩:“有如醒醐灌,坐受清涼樂。”又如《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醒醐灌頂,甘露滋心。”
【鏡花水月】
亦作“水月鏡花”。《大日經》等佛經載有十喻:幻、陽炎、夢、影(謂鏡中之形像)、乾達婆城(海市蜃樓)、響、水月(水中所現之月影)、浮浪、虛空花(病眼昏花,於空中所見的種種花狀幻象)、旋火輪。密宗以此十喻觀想此世界虛幻不實,而離貪染執著。故此中“鏡”乃指鏡像,“花”指虛空花。《景德傳燈錄》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現,水月鏡像,豈有生滅?”後來人們多解作鏡中花,水中月,用來比喻詩文中空靈的境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
【鸚鵡學舌】
《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由無智慧故。 ’”禪宗強調直指人心的“頓悟”,反對在語言文字上拾人餘唾。“鸚鵡學舌”,即使學得維妙維肖,也無補於事。後因以“鸚鵡學舌”比喻人雲亦雲,沒有自已的見解。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正式創立農禪製度的是唐代百丈懷海 (720-814) 禪師。
懷海,福州長樂人,出家後師從馬祖道一,在江西弘揚禪宗二十多年。他製了禪寺中的集體勞動製度,稱為“普請”法。懷海以身作則,帶領僧眾參加勞動。執事僧見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農具,請他歇息。懷海一時找不到他的農具,竟然不肯吃飯。“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矣。”事見《五燈會元》卷三。
懷海之後,農禪之風盛行禪林,禪宗認為,穿衣吃飯、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可使得心境溶為一體,佛法、世法打成一片。也有利於寺院經濟的自給自足,增強僧侶的勤勞習慣。此外,勞動能夠活動筋骨,益壽延年。懷海本人活到九十五歲的高齡,便是明證。
【一報還一報】
中國古代原有“報應”之說,謂上天能夠降福罰禍。如《荀子·宥坐》說:“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這種觀點本於“天人感應”的理論。道教亦有“受天報施”(《太平經》)之說。然而,“報應”之說盛行民間,當在漢末佛教傳入以後。佛教把“報應”建立在“三世因果”的基礎上,與中國傳統的 “報應”說不同。
佛教認為:各人所受的報應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的,既非天降,亦非神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種因果報應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民間根據佛教的說法,而有“一報還一報”之說,如《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隻因柳翠宣教不行陰騭,折了女兒,此乃一報還一報。”意為做了怎樣的事,就有怎樣的報應。
【一刹那】
時間極短暫,謂之“一刹那”“刹那”,梵語ksana,“時極短者,謂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一刹那”短到什麼程度呢?據《仁王護國經》卷上的說法是:“九十刹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經九百生滅。”佛家用“刹那”這一概念表達世間一切事物生滅變化的連續性和迅速性,謂之 “刹那無常”。如《景德傳燈錄·僧那禪師》:“無一塵許間隔,末嚐有一刹那頃斷續之相。”
【十惡不赦】
“十惡”是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的具體內容,如《未曾有經》說:“起罪之由,起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
如《南史·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墜及五無間地獄,刀樹劍山,焦湯猛火。”與“十惡”相反的,稱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標,所謂“行十惡者,受於惡報;行十善者,受於善報”(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
我國古代刑法中出現“十惡”的名稱,始見於《隋書·刑法誌》,晚於佛教。刑法“十惡”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條重罪,不在論赦之列,如《明史·刑法誌》:“十惡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惡不赦”之說,謂罪大惡極,不可原宥。
【三頭六臂】
佛經上所說的天神和阿修羅(意譯非天,貌醜好鬥,有福無德)往往有種種異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騎白牛”(見《大智度論》卷二)。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頭六臂擎天地”(《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阿修羅的形象是:“體貌粗鄙,每懷嗔毒,稄層可畏,擁聳驚人,並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雲”(《法苑珠林》卷九)。後來,人們就用“三頭六臂”來形容神通廣大,本領非凡。
【習氣】
猶言習慣,係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為、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軾《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複長篇書小草。”陸遊《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於梵語Vasana, 謂現行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
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為: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後,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隻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
【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指物體若分若合或人際關係即不親熱也不疏遠。出於《圓覺經》卷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不即不離”猶言不一不異,“即”謂融合,“離”謂分別。“圓覺”是真性,“眾生”是妄相,當然是有分別的,所謂“不即”;然而歸根結蒂,妄相亦是真性的顯現,二者是融合的,所謂“不離”。猶如波不就是水,但也離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達方式,除此之外,還可舉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去不來”等。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謂見到似乎是怪異的現象,不大驚小怪,安然不動,自然無事。本見於禪宗典籍。如《五燈會元. 泐潭英禪師法嗣》:“見怪不怪,其怪自壞。”後俗語中多用作“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牛鬼蛇神】
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
後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於唐代杜牡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吸鼇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李長吉歌詩序》)比喻詩文、作品的虛幻怪誕。又如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牛鬼蛇神,紛然滿紙,不複可以寓目矣。”也比喻歪門邪道、陰暗醜惡的東西。如《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至於外省那班作幕的,真真叫牛鬼蛇神,無般不有,這都是我領教過的。"
【火中生蓮】
比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境界。源出佛教《維摩詰經. 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稀有,在俗而行禪,稀有亦如是。”謂火中生蓮是難得的,在有俗的世間行禪亦是難得的。俗語中常比喻稀有難得的事物。唐. 羅虯《比紅兒》詩之三五:“常笑世人語虛誕,今朝自見火中蓮。”宋. 蘇軾《陸蓮庵》詩:“陸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蓮。”
【心花怒放】
佛教以清淨的本心譬為蓮花,故名“心花”。《圓覺經》:“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刹。”唐譯《華嚴經》卷六六:“又如滿月出現虛空,令可化者心花開敷。”南朝梁簡文帝《又請禦講啟》:“俾茲含生,凡厥率土,心花成樹,共轉六塵。”後來多用“心花怒放”比喻心情開朗愉快。
【正宗】
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係學派為正宗。宗,指禪宗。禪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雲峰悅禪師語錄序》:“不受然燈記莂。自提三印正宗。”宋陳師道《清岩化禪師疏》:“紹雲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後泛指學業技術的嫡傳正派。
【功德無量】
佛家泛稱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了生死、度眾生等一切善事為功德。惰慧遠《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解釋:“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磐,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雲功德。”如請僧人做佛事,稱為“做功德”;護法神吉祥天女,稱為“功德天”;禮敬佛、法、僧“三寶”,稱為“種功德田”等。一樁善事圓滿結束,稱為“功德圓滿”。
【本來麵目】
指不加飾偽的真相。“本來麵目”原是禪家語,源於《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後,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麵目”在禪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麵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麵目”。
【因果】
佛教用以說明一切事物聯係、影響和生滅變化的基本理論之一。釋迦牟尼曾駁斥了古印度“外道”所持的邪因邪果、無因有果、有因無果、無因無果等說法。宋知禮《妙宗鈔》謂:“了達因果皆是實相,名為深信。”深信因果是佛教徒的基本信念。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從因緣而生,有因必有果。隋智Kal《摩訶止觀》卷五之下謂:“招果為因,克獲為果。”因又稱因緣,果又稱果報。因和果輾轉相生,謂之因果報應。
佛教的因果說通於過去、現在和未來,謂之“三世因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瑜伽師地論》卷三八)是因果說的主要特點。隨著佛教的弘傳,因果報應之說深入民間。今廣泛運用因果一詞,泛指原因和結果及其內在聯係。如**《反對本本主義》:“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經驗,不但懂得現狀,而且明白因果。”
【導師】
最早見於佛經,其本義是引路人。如《百喻經殺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佛為讓眾生迷途知歸,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稱“大導師”。正如《佛報恩經對治品》所說:“夫大導師者,導以正路,示涅磐經,使得無為,常得安樂。”菩薩亦可稱“大導師”。如《華嚴經》謂:“一切菩薩為大導師,引諸眾生,入佛法門。”今通常指在學校中負責指導學生學習和教育的老師。
【劫後餘生】
佛教認為世界經曆一次“成住壞空”的循環,為一大劫。在“壞劫”之末,世界將發生大火災。此時,地獄、人間等下界眾生均修習“無覺無觀”而躲避到色界三禪天──光音天。於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曠,七日並出,劫火從地獄一直燒到色界二禪天。待世界進入新的一輪循環又重新生成時,光音天的部分眾生陸續進入下界,地獄、人間等重又充滿了各類眾生。這就是佛經所描繪的“劫後餘生”的。圖景。
【別具隻眼】
另有一番獨特的眼力與高超的見解,與眾不同,俗謂之“別具隻眼”。如宋·楊萬裏《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隻眼,要踏唐人最上關。”“別具隻眼”顧名思義,就是比常人多了一隻眼。在佛書上,指的“色究竟天”,天主摩醯首羅(Mahes-vara)豎生在額頭上的那隻“頂門眼”。《在智度論》卷二描繪道:“摩醯首羅天,秦(漢)言大自在,八臂三目騎白牛。”神話小說中“灌口二朗神”的三隻眼的形象,當源於此。那隻“頂門眼”不是肉眼而是“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大智度論》卷五)。意即超塵脫俗、非同一般的。
【忍辱】
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意即“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又名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在佛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法華經·序品》說:“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真正能做到象《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能承受一切。
俗話說:“逆來順受”(語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十二),也就是這個意思。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係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今引申為有事業心的人,若遇到意外挫折、打擊和困難而不能忍受,則將一事無成。孔子曾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見《論語·衛靈公》)。忍辱一詞在《三國誌·吳誌·陸遜傳》中引申為“忍辱負重”,形容一個人忍受屈辱並承擔重任。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後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
到了《續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颺下屠刀,立地成佛。”意義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八戒”中的第一戒為“不殺生”。佛教認為殺生屬於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不造一切惡業,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立地”是唐宋時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
【單刀直入】
禪宗高僧啟發學者須直截痛快,斬盡“葛藤”(分別雜念),故以單刀直入為喻。《景德傳燈錄》:“靈佑曰:‘單刀直入,則凡聖盡露真諦。’旻德曰:‘若是作家戰將,便須單刀直入,更莫如何如何。’”以後常用來比喻說話、辦事直接了當,不兜圈子。
【淨土】
“土”即國土、世界。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淨則現“淨土”。一類業報相類似的眾生共同感現一個國土,稱為“依報”。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淨土相對於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汙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淨世界。
經上說到的淨土很多,如西方淨土、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影響最大的是西方淨土,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般所說的淨土,即特指阿彌陀佛依其 “四十八願”所建立的西方淨土.《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經中還描繪了西方淨土的勝妙景像。
唐白居易《畫西方幀記》也說:“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業故也。”淨土思想從漢末即傳入中國。東晉慧遠在廬山創建蓮社,弘揚淨土法門。後形成淨土宗,專以念佛求得往生西方淨土,是流行最廣的宗派。俗語中或把未受到生態破壞、環境汙染的美好之地稱為淨土。
【現在】
《俱舍論》卷二十指出:“有作用時,名為現在。”意謂事物正在發生作用的刹那間,謂之“現在”。《維摩詰經· 弟子品》謂:“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又《金剛經》謂:“現在心不可得。”無住、不可得,均指出“現在”的特點是刹那變遷,不可滯留。佛教還有“三世”之說,即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百喻經· 煮黑石蜜漿喻》:“受苦現在,殃流來劫。”今常用“現在”一詞,泛指目前、此刻。
【現身說法】
佛菩薩均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夠自在變現,度化眾生。化身能夠根據眾生的機緣,隨時隨地應現於世,所謂“千百億化身”。佛菩薩出於大悲心,不住於涅槃寂靜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眾生,稱為“現身說法”。釋迦佛昔在兜率天為菩薩時,“於十方界,現身說法”(見《五燈會元》卷一)。觀世音菩薩自稱:“我與彼(眾生)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楞嚴經》卷六)所現之身,包括人、天、龍、鬼乃至禽、鳥,花、樹;所說之法,多至“八萬四千法門”。後來,人們用自已的親身經曆和行為去勸說別人,也叫做“現身說法”。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釋迦牟尼說法之初,便講“苦諦”。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稱為苦海。《法華經· 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海。”佛教為了救渡眾生出於苦海,指出了一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苦海是由無數惡業造成的。那麼,要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回頭修一切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民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勸人去惡向善的話。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