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貿貿”在文言文中有多個意思。1、紛亂的樣子。如:元朝鄭祐的詩《送友還鄉》:“蕭蕭風前柳,貿貿霜下草。”2、昏庸糊塗。如:《剪燈餘話·泰山禦史傳》:“庸庸俗士,貿貿迂儒……”3、引申為不明方向或目的。如:《宋史·道學傳一·程顥》:“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4、孜孜以求。如:唐朝皮日休《獨行》:“則其人貿貿於祿利,蚩蚩於朝廷……”
文言文嗟來之食中那個饑者為什麼要蒙袂輯屨
這篇文章,主要的句子是「不」食嗟來之食!
饑者之所以蒙袂緝屨是因:不願讓人看到自己的狼狽的容貌,故以衣袖蒙著自己的臉。
(蒙:遮蓋。袂:衣袖。)其實由鞋子看也是非常落魄。(輯屨:縫縫補補的鞋子。)
可是因提供食物的人對他的形色「唉」地歎了口氣,讓這位饑者覺得這是對自己的同情、憐憫。而這位饑者顯然是將尊嚴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人,所以說:我就是不肯吃同情我的人給的食物,才到這個地步的。(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故寧可餓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憐憫。
(原文)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 ! ”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禮記?檀弓下》)
翻譯以下文言文 幫幫我 今天最好
陸倕,字佐公,吳郡吳人也。晉太尉玩六世孫。祖子真,宋東陽太守。父慧曉,齊太常卿。倕少勤學,善屬文。於宅內起兩間茅屋,杜絕往來,晝夜讀書,如此者數載。所讀一遍,必誦於口。嚐借人《漢書》,失《五行誌》四卷,乃暗寫還之,略無遺脫。幼為外祖張岱所異,岱常謂諸子曰:“此兒汝家之陽元也。”年十七,舉本州秀才。刺史竟陵王子良開西邸延英俊,倕亦預焉。辟議曹從事參軍、廬陵王法曹行參軍。天監初,為右軍安成王外兵參軍,轉主簿。
倕與樂安任昉友善,為《感知己賦》以贈昉,昉因此名以報之曰:“信偉人之世篤,本侯服於陸鄉。緬風流與道素,襲袞衣與繡裳。還伊人而世載,並三駿而龍光。過龍津而一息,望鳳條而曾翔。彼白玉之雖潔,此幽蘭之信芳。思在物而取譬,非鬥斛之能量。匹聳峙於東嶽,比凝厲於秋霜。不一飯以妄過,每三錢以投渭。匪蒙袂之敢嗟,豈溝壑之能衣。既蘊藉其有餘,又淡然而無味。得意同乎卷懷,違方似乎仗氣。類平叔而靡雕,似子雲之不樸。冠眾善而貽操,綜群言而名學。折高、戴於後台,異鄒、顏乎董幄。采三《詩》於河間,訪九師於淮曲。術兼口傳之書,藝廣鏗鏘之樂。時坐睡而梁懸,裁枝梧而錐握。既文過而意深,又理勝而辭縟。谘餘生之荏苒,迫歲暮而傷情。測徂陰於堂下,聽鳴鍾於洛城。唯忘年之陸子,定一遇於班荊。餘獲田蘇之價,爾得海上之名。信落魄而無產,終長對於短生。饑虛表於徐步,逃責顯於疾行。子比我於叔則,又方餘於耀卿。心照情交,流言靡惑。萬類暗求,千裏懸得。言象可廢,蹄筌自默。居非連棟,行則同車。冬日不足,夏日靡餘。肴核非餌,絲竹豈娛。我未舍駕,子已回輿。中飯相顧,悵然動色。邦壤既殊,離會莫測。存異山陽之居,沒非要離之側。似膠投漆中,離婁豈能識。”其為士友所重如此。
遷驃騎臨川王東曹掾。是時禮樂製度,多所創革,高祖雅愛倕才,乃敕撰《新漏刻銘》,其文甚美。遷太子中舍人,管東宮書記。又詔為《石闕銘記》。奏之。敕曰:“太子中舍人陸倕所製《石闕銘》,辭義典雅,足為佳作。昔虞丘辨物,邯鄲獻賦,賞以金帛,前史美談,可賜絹三十匹。”遷太子庶子、國子博士?贛僑ブ啊7?祝??惺槭湯桑??祿潑攀湯桑?鎦荼鵂荽郵率罰?約渤陸狻Gê樺頹洌?胛?舨坷桑?窩∈隆3鑫?器飩?餐醭な貳⒀把秈?亍⑿薪?莞?菔隆R怨?旅猓?笄ㄖ惺槭湯傘⑺就剿韭懟⑻?又惺?印⑼⑽廄洹S治?惺?櫻?癰?輪小⒀鎦荽籩姓?8闖??硬┦俊⒅惺?印⒅姓?⑷綣省J靨?G洌?姓?綣省F脹ㄆ唚輳?洌?晡迨?摺N募???恚?杏謔饋?
第四子纘,早慧,十歲通經,為童子奉車郎,卒。
到洽,字茂+氵公,彭城武原人也。宋驃騎將軍彥之曾孫。祖仲度,驃騎江夏王從事中郎。父坦,齊中書郎。洽年十八,為南徐州迎西曹行事。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學士行。謝朓文章盛於一時,見洽深相賞好,日引與談論。每謂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資文武。”朓後為吏部,洽去職,朓欲薦之,洽睹世方亂,深相拒絕。除晉安王國左常侍,不就。遂築室岩阿,幽居者積歲。樂安任昉有知人之鑒,與洽兄沼、溉並善。嚐訪洽於田舍,見之歎曰:“此子日下無雙。”遂申拜親之禮。
天監初,沼、溉俱蒙擢用,洽尤見知賞,從弟沆亦相與齊名。高祖問待詔丘遲曰:“到洽何如沆、溉?”遲對曰:“正清過於沆,文章不減溉;加以清言,殆將難及。”即召為太子舍人。禦華光殿,詔洽及沆、蕭琛、任昉侍宴,賦二十韻詩,以洽辭為工,賜絹二十匹。高祖謂昉曰:“諸到可謂才子。”昉對曰:“臣常竊議,宋得其武,梁得其文。”
二年,遷司徒主簿,直待詔省,敕使抄甲部書。五年,遷尚書殿中郎。洽兄弟群從,遞居此職,時人榮之。七年,遷太子中舍人,與庶子陸倕對掌東宮管記。俄為侍讀,侍讀省仍置學士二人,洽複充其選。九年,遷國子博士,奉敕撰《太學碑》。十二年,出為臨川內史,在郡稱職。十四年,入為太子家令,遷給事黃門侍郎,兼國子博士。十六年,行太子中庶子。普通元年,以本官領博士。頃之,入為尚書吏部郎,請托一無所行。俄遷員外散騎常侍,複領博士,母憂去職。五年,複為太子中庶子,領步兵校尉,未拜,仍遷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準繩不避貴戚,尚書省賄賂莫敢通。時鑾輿欲親戎,軍國容禮,多自洽出。六年,遷禦史中丞,彈糾無所顧望,號為勁直,當時肅清。以公事左降,猶居職。舊製,中丞不得入尚書下舍,洽兄溉為左民尚書,洽引服親不應有礙,刺省詳決。左丞蕭子雲議許入溉省,亦以其兄弟素篤,不能相別也。七年,出為貞威將軍、雲麾長史、尋陽太守。大通元年,卒於郡,時年五十一。贈侍中。諡曰理子。昭明太子與晉安王綱令曰:“明北兗、到長史遂相係凋落,傷怛悲惋,不能已已。去歲陸太常殂歿,今茲二賢長謝。陸生資忠履貞,冰清玉潔,文該四始,學遍九流,高情勝氣,貞然直上。明公儒學稽古,淳厚篤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儻值夫子,必升孔堂。到子風神開爽,文義可觀,當官蒞事,介然無私。皆海內之俊乂,東序之秘寶。此之嗟惜,更複何論。但遊處周旋,並淹歲序,造膝忠規,豈可勝說,幸免隻悔,實二三子之力也。談對如昨,音言在耳,零落相仍,皆成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天下之寶,理當惻愴。近張新安又致故,其人文筆弘雅,亦足嗟惜,隨弟府朝,東西日久,尤當傷懷也。比人物零落,特可傷惋,屬有今信,乃複及之。”
洽文集行於世。子伯淮、仲舉。
明山賓,字孝若,平原鬲人也。父僧紹,隱居不仕,宋末國子博士征,不就。山賓七歲能言名理,十三博通經傳,居喪盡禮。服闋,州辟從事史。起家奉朝請。兄仲璋嬰痼疾,家道屢空,山賓乃行幹祿。齊始安王蕭遙光引為撫軍行參軍,後為廣陽令,頃之去官。義師至,高祖引為相府田曹參軍。梁台建,為尚書駕部郎,遷治書侍禦史,右軍記室參軍,掌治吉禮。時初置《五經》博士,山賓首膺其選。遷北中郎諮議參軍,侍皇太子讀。累遷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博士如故。天監十五年,出為持節、督緣淮諸軍事、征遠將軍、北兗州刺史。普通二年,征為太子右衛率,加給事中,遷禦史中丞。以公事左遷黃門侍郎、司農卿。四年,遷散騎常侍,領青、冀二州大中正。東宮新置學士,又以山賓居之,俄以本官兼國子祭酒。
初,山賓在州,所部平陸縣不稔,啟出倉米以贍人。後刺史檢州曹,失簿書,以山賓為耗闕,有司追責,籍其宅入官,山賓默不自理,更市地造宅。昭明太子聞築室不就,有令曰:“明祭酒雖出撫大籓,擁旄推轂,珥金拖紫,而恒事屢空。聞構宇未成,今送薄助。”並貽詩曰:“平仲古稱奇,夷吾昔檀美。令則挺伊賢,東秦固多士。築室非道傍,置宅歸仁裏。庚桑方有係,原生今易擬。必來三徑人,將招《五經》士。”
山賓性篤實,家中嚐乏用,貨所乘牛。既售受錢,乃謂買主曰:“此牛經患漏蹄,治差已久,恐後脫發,無容不相語。”買主遽追取錢。處士阮孝緒聞之,歎曰:“此言足使還淳反樸,激薄停澆矣。”
五年,又為國子博士,常侍、中正如故。其年以本官假節,權攝北兗州事。大通元年,卒,時年八十五。詔贈侍中、信威將軍。諡曰質子。昭明太子為舉哀,賻錢十萬,布百匹,並使舍人王顒監護喪事。又與前司徒左長史殷芸令曰:“北兗信至,明常侍遂至殞逝,聞之傷怛。此賢儒術該通,誌用稽古,溫厚淳和,倫雅弘篤。授經以來,迄今二紀。若其上交不諂,造膝忠規,非顯外跡,得之胸懷者,蓋亦積矣。攝官連率,行當言歸,不謂長往,眇成疇日。追憶談緒,皆為悲端,往矣如何!昔經聯事,理當酸愴也。”
山賓累居學官,甚有訓導之益,然性頗疏通,接於諸生,多所狎比,人皆愛之。所著《吉禮儀注》二百二十四卷,《禮儀》二十卷,《孝經喪禮服義》十五卷。
子震,字興道,亦傳父業。曆官太學博士,太子舍人,尚書祠部郎,餘姚令。
殷鈞,字季和,陳郡長平人也。晉太常融八世孫。父睿,有才辯,知名齊世,曆官司徒從事中郎。睿妻王奐女。奐為雍州刺史、鎮北將軍,乃言於朝,以睿為鎮北長史、河南太守。奐誅,睿並見害。鈞時年九歲,以孝聞。及長,恬靜簡交遊,好學有思理。善隸書,為當時楷法,南鄉範雲、樂安任昉,並稱賞之。高祖與睿少舊故,以女妻鈞,即永興公主也。
天監初,拜駙馬都尉,起家秘書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鈞在職,啟校定秘閣四部書,更為目錄。又受詔料檢西省法書古跡,別為品目。遷驃騎從事中郎,中書郎、太子家令、掌東宮書記。頃之,遷給事黃門侍郎、中庶子、尚書吏部郎、司徒左長史,侍中。東宮置學士,複以鈞為之。公事免。複為中庶子,領國子博士、左驍騎將軍,博士如故。出為明威將軍、臨川內史。
鈞體羸多疾,閉閣臥治,而百姓化其德,劫盜皆奔出境。嚐禽劫帥,不加考掠,但和言誚責。劫帥稽顙乞改過,鈞便命遣之,後遂為善人。郡舊多山瘧,更暑必動,自鈞在任,郡境無複瘧疾。母憂去職,居喪過禮,昭明太子憂之,手書誡喻曰:“知比諸德,哀頓為過,又所進殆無一溢,甚以酸耿。迥然一身,宗奠是寄,毀而滅性,聖教所不許。宜微自遣割,俯存禮製,穀粥果蔬,少加勉強。憂懷既深,指故有及,並令繆道臻口具。”鈞答曰:“奉賜手令,並繆道臻宣旨,伏讀感咽,肝心塗地。小人無情,動不及禮,但稟生霡劣,假推年歲,罪戾所鍾,複加橫疾。頃者綿微,守盡晷漏,目亂玄黃,心迷哀樂,惟救危苦,未能以遠理自製。薑桂之滋,實聞前典,不避粱肉,複忝今慈,臣亦何人,降此憂湣。謹當循複聖言,思自補續,如脫申延,實由亭造。”服闋,遷五兵尚書,猶以頓瘵經時,不堪拜受,乃更授散騎常侍、領步兵校尉,侍東宮。尋改領中庶子。昭明太子薨,官屬罷,又領右遊擊,除國子祭酒,常侍如故。中大通四年,卒,時年四十九。諡曰貞子。二子:構,渥。
陸襄,字師卿,吳郡吳人也。父閑,齊始安王遙光揚州治中。永元末,遙光據東府作亂,或勸閑去之。閑曰:“吾為人吏,何所逃死。”台軍攻陷城,閑見執,將刑,第二子絳求代死,不獲,遂以身蔽刃,刑者俱害之。襄痛父兄之酷,喪過於禮,服釋後猶若居憂。
天監三年,都官尚書範岫表薦襄,起家擢拜著作佐郎,除永寧令。秩滿,累遷司空臨川王法曹,外兵,輕車廬陵王記室參軍。昭明太子聞襄業行,啟高祖引與遊處,除太子洗馬,遷中舍人,並掌管記。出為揚州治中,襄父終此官,固辭職,高祖不許,聽與府司馬換廨居之。昭明太子敬耆老,襄母年將八十,與蕭琛、傅昭、陸杲每月常遣存問,加賜珍羞衣服。襄母嚐卒患心痛,醫方須三升粟漿,是時冬月,日又逼暮,求索無所。忽有老人詣門貨漿,量如方劑,始欲酬直,無何失之,時以襄孝感所致也。累遷國子博士,太子家令,複掌管記,母憂去職。襄年已五十,毀頓過禮,太子憂之,日遣使誡喻。服闋,除太子中庶子,複掌管記。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官屬罷,妃蔡氏別居金華宮,以襄為中散大夫、領步兵校尉、金華宮家令、知金華宮事。
七年,出為鄱陽內史。先是,郡民鮮於琛服食修道法,嚐入山采藥,拾得五色幡眊,又於地中得石璽,竊怪之。琛先與妻別室,望琛所處,常有異氣,益以為神。大同元年,遂結其門徒,殺廣晉令王筠,號上願元年,署置官屬。其黨轉相誑惑,有眾萬餘人。將出攻郡,襄先已帥民吏修城隍,為備禦,及賊至,連戰破之,生獲琛,餘眾逃散。時鄰郡豫章、安成等守宰,案治黨與,因求賄貨,皆不得其實,或有善人盡室離禍,惟襄郡部枉直無濫。民作歌曰:“鮮於平後善惡分,民無枉死,賴有陸君。”又有彭李二家,先因忿爭,遂相誣告,襄引入內室,不加責誚,但和言解喻之,二人感恩,深自咎悔。乃為設酒食,令其盡歡,酒罷,同載而還,因相親厚。民又歌曰:“陸君政,無怨家,鬥既罷,仇共車。”在政六年,郡中大治,民李睍等四百二十人詣闕拜表,陳襄德化,求於郡立碑,降敕許之。又表乞留襄,襄固求還,征為吏部郎,遷秘書監,領揚州大中正。太清元年,遷度支尚書,中正如故。
二年,侯景舉兵圍宮城,以襄直侍中省。三年三月,城陷,襄逃還吳。賊尋寇東境,沒吳郡。景將宋子仙進攻錢塘,會海鹽人陸黯舉義,有眾數千人,夜出襲郡,殺偽太守蘇單於,推襄行郡事。時淮南太守文成侯蕭寧逃賊入吳,襄遣迎寧為盟主,遣黯及兄子映公帥眾拒子仙。子仙聞兵起,乃退還,與黯等戰於鬆江,黯敗走,吳下軍聞之,亦各奔散。襄匿於墓下,一夜憂憤卒,時年七十。
襄弱冠遭家禍,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口不言殺害五十許年。侯景平,世祖追贈侍中、雲麾將軍。以建義功,追封餘幹縣侯,邑五百戶。
陳吏部尚書姚察曰:陸倕博涉文理,到洽匪躬貞勁,明山賓儒雅篤實,殷鈞靜素恬和,陸襄淳深孝性,雖任遇有異,皆列於名臣矣。
短小的古文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翻譯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聖手,假使讓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專意,隻聽奕秋的話。另一個呢,雖然聽著,但心裏卻想著有隻天鵝快要飛來,要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跟人家一道學習,他的成績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這樣的。
工之僑獻琴 劉基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歎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譯文:
工之僑得到一塊好的桐木,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象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說:“(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去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歎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
道理: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隻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隻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隻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誡子書
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這篇《誡子書》是寫給兒子諸葛喬(一說諸葛瞻)的。
【語譯】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誌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誌,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誌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裏,悲傷歎息,還有什麼用呢?
楚人學舟
原文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於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遂遮謝舟師,椎鼓徑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
翻譯
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於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布號令的吧)快進,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麵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膠柱鼓瑟
原文
齊人就趙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齊人怪之。有從趙來者,問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譯
有個齊國人跟趙國人學彈瑟,由趙國人先調好了弦,(齊人)就將調弦的柱子用膠粘住了回家。三年彈不成一首曲子,那齊人埋怨趙國人。有個跟趙國人學藝的人來到他這裏,詢問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麵這(齊)人這麼蠢。
詩畫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詩人
予嚐謂詩文書畫皆以人重,蘇、黃遺墨流傳至今,一字兼金;章敦、京、卞豈不工書,後人糞土視之,一錢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使顏魯公書雖不工,後世見者必寶之,非獨書也。詩文之屬莫不皆然。
【譯文】我曾經說過詩文書畫都是因為人的品德才變得貴重起來,蘇軾、黃庭堅的墨跡流傳到今天,一個字就值得上上兩的黃金(一字兼金的意思不明,猜的);章敦、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難道寫得不好嗎,,但是後世的人都把他們的字當成糞土一樣,一錢不值。歐陽修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古時候的人的字都是寫得很好的,但隻有那些廉潔賢能的人的字才能夠流傳久遠,就算顏魯公(顏真卿)的字寫得不好,後世的人見了也會把他的字當成寶貝一樣,並不單單是因為他的字的本身的好壞。詩與文章之類都是這個道理。
楊布打狗
[古文]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注釋:
緇(zī):黑色。
評注:
這篇寓言故事說明:若自己變了,就不能怪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別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話就像楊布那樣:一身衣服變了,反而怪狗不認識他。
翻譯
楊朱有個弟弟叫楊布,穿著白色的衣服出門。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脫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換了衣服,汪汪叫著撲過來。楊布怒氣衝衝地就要打這條狗,楊朱對他說:“你別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這種錯誤。要是你的狗出去時是白色,回來時卻變成了黑色,你會不覺得奇怪嗎?”
善呼者
[原文]公孫龍在趙之時,謂弟子曰:“人而無能者,龍不能與遊。”有客衣褐帶索而見曰:“臣能呼。”公孫龍顧謂弟子曰:“門下故有能呼者?”對曰:“無有。”公孫龍曰:“與之弟子籍。”後數日,往說燕王。至於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來。
[譯文]公孫龍在趙國的時候,對門客說:“沒什麼能力的人不能跟我們一塊出門”。
一天,有個穿褐衣的人找上了門,對他說:“我嗓門大!”於是公孫龍問他的門客:“你們中間有大嗓門麽?”下麵回答說沒有。於是公孫龍就把這個大嗓門的人收做門客。
過了幾天,公孫龍要去遊說燕王,不料走到河邊這邊的岸上沒有船,於是他讓大嗓門往對岸喊話要船,就喊了一下,那邊就有船家聽到開船過來了
紀昌學射
[原文]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之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飛衛。飛衛曰:“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昌以犛懸虱於牖,南麵而望之,旬月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以睹餘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譯文]甘蠅,是古代善於射箭的人。(隻要)把弓拉滿就會獸伏鳥落。他的弟子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術,技能超過了他的老師。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技術,飛衛說:“你先學會不眨眼,然後就可以談論射箭的事了。”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古時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就在家裏把自己腳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來到了集市上賣鞋的店鋪裏,看好了一雙鞋,正準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裏忘了帶來了,就說忘了帶尺寸,回家拿來尺寸再買,所以就往回走。旁邊的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啥不直接試試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幹啥?鄭國的那人就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後來人們就用“鄭人買履”來形容和譏笑那些不顧客觀實際,搞教條主義的人。
後來,那個鄭國的人聽說人們都在議論他,取笑他。他就想聲明當時自己是怎麼想的,並不是象人們傳說的那樣,那麼癡傻呆板。他說,當時他想買一雙鞋倒是真事,其實,他並沒有在家裏量好什麼尺寸,那天,當他看到一雙很好看的鞋的時候,鞋店裏的好幾個人在那裏邊拿著鞋子邊說著大話,有的人在大聲地說,這鞋太好了,穿上它走路快如風,而且還有按摩保健作用,夏天防蚊子,冬天防虱子,且冬暖夏涼。還有一個人在說,這鞋價格便宜,質量又好,穿十年,鞋幫不打折,鞋底磨不薄,越穿越結實,還具有護膚養顏,平火息燥,去痰止咳,活血化瘀的作用。當他聽到這些人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已經試穿過幾雙鞋了,本來都要交錢了,可是越聽越覺得那些呼三喝四的人說的話不著邊兒了,心想這肯定是店主雇來的一些托兒,要不怎麼光吆喝不見有人買呢?還有你看櫃台後站著的那個黑大漢,那架勢隨時就象動武的樣子,誰隻要進來試了鞋而不買,很可能他就不會讓你走。因此,他隻好靈機一動謊說量好的尺寸忘在家裏了,不然怎麼脫身啊?誰成想,那些不明就裏的人倒說鄭人買履怎麼怎麼樣,反倒被人諷諷笑話,真是豈有此理。當有人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才恍然大悟,不禁伸出大拇指稱讚說:“高,高,實在是高。原來是這麼回事呀!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呢,還說人家教條主義,這都哪和哪呀,嘁!”
歧 路 亡 羊
[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譯文]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楊子說:“怎麼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楚人隱型
[原文]楚人貧居,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複分別。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恒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麵取人物。吏遂縛詣縣。
[譯文]有個楚國人,過著貧窮的日子,一次讀《淮南方》這本書,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於是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就是螳螂窺伺蟬時使著隱身的那片樹葉,來摘取它。這片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得見我不?”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隻得欺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著對葉進入集市,當著麵拿取人家的貨物。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裏。
誇父逐日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揠苗助長
[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譯文]宋國有有一個擔憂自己田裏的禾苗總不長,就把每棵禾苗都拔高了。他筋疲力盡地回到家,對佳人說:“今天我可累壞了,是為了幫禾苗長高。”他的趕緊走到田裏去看,田裏的禾苗全都幹枯了。
何待來年
[原文]今有人。曰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提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譯文]現在有一個人,天天都偷鄰居的一隻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正道人的行為。”他說:“好吧,我以後減少一些,每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既然知道不對,就應該立刻改正,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亡羊補牢
[原文]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譯文]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楊子說:“怎麼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自相矛盾
[原文]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讚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讚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塞 翁 失 馬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精衛填海
[原文]又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北走二百裏,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濫竽充數
[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一個“廣”字頭,裏麵是稟的字,意思是糧食倉庫)食以數百人。宣王死,(左邊一個三點水旁,右邊一個“緡”字的右邊部分,這個字是一個古代皇帝的稱號)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請求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把倉庫裏的糧食給吹竽的幾百人。(後來,)齊宣王死了,齊(左邊一個三點水旁,右邊一個“緡”字的右邊部分,)王立王登基。((左邊一個三點水旁,右邊一個“緡”字的右邊部分)王立 王聽人吹竽是)喜歡一個一個地聽。南郭逃走了。
薛譚學謳《列子》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效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把秦青的本領完全學會,就認為全部學到手了,於是辭別了秦青回家。秦青不阻止,在城外大路旁為他餞行,並且邊彈琴邊高聲歌唱。歌聲振動樹林,響徹雲霄,使天空中飄動的雲也止住了。薛譚這才賠禮道歉請求返回,終生都不敢說要回去的話了。
關尹子教射
列子學射,中(射中了靶子)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相當於“的”,這裏指射中靶子的道理)乎?”對曰:“弗知(不知道)也。”關尹子曰:“未可(不行。意思是還不能算學會射箭)。”退(告辭回去)而習之(學習射箭)。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遵守,依照)而勿失(丟失,違背)也。”
塞翁失馬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日,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邊塞上有一人善於算卦,知道他的馬無緣無故走失了,跑到北邊少數民族住的地方。人們安慰老翁。他說:“這怎麼不是好事呢?”過了幾個月,他的馬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好馬回來。人們恭喜老翁,他說:“這怎麼不是壞事呢?”家裏的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卻墮馬而折斷了股骨。人們安慰老翁,他說:“這怎麼不是好事呢?”過了一年,外族人入侵,青壯年加入戰鬥中。參加戰鬥的人,十個死了九個。惟有老翁的兒子因為腿腳有毛病,不能參加戰鬥,父子一起活了下來。
養獼猴的人
[原文]宋有狙公(養獼猴的人。狙:獼猴)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理解)狙之意,狙亦得(懂得)公之心。損(減少)其家口(家中口糧),充(滿足)狙之欲(要求)。俄而匱(缺乏)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順服)於己(狙公自己)也,先誑(欺騙)之曰:“與(給)若(你們)芧(xù,橡實),朝三而暮四,足(夠)乎?”眾狙皆起而怒。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譯文]寧國—有個狙公,喜愛獼猴,養了一大群。(他)能了解獼猴的心意,獼猴也懂得狙公的話語。(狙公)減少家中的口糧,用來滿足獼猴的要求。不久,(家裏的口糧)不夠了,(狙公)想限製獼猴的食量,卻又擔心這些獼猴不順服,於是先欺騙它們說:“以後給你們橡實吃,早上三粒,晚上四粒,夠了吧?”這些猴猴都直立起來,發著怒。(狙公)馬上改口說:“給你們橡實,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夠了吧?”(這時,)所有的獼猴都趴在地上,顯得十分高興。
齊大饑
[原文]齊大饑(饑荒很嚴重)。黔敖為食(設食攤)於路,以待餓者而食(給……吃)之。有餓者,蒙袂(用袖子遮住臉;)輯屨(拖著鞋子)貿貿然(昏昏沉沉的樣子)來。黔敖左奉(捧著)食,右執飲(端著湯),曰:“嗟(喂)!來食(來吃)!”揚其目(指餓者瞪著眼)而視之,曰:“予唯(正因為)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這個地步)也。”從(指黔敖趕上去)而謝(道歉)焉。終(到底)不食而死。
[譯文]齊國發生了大災荒。富人黔敖在路邊熬了粥,等待饑餓的人來了,就施舍給他們吃。有個餓得發慌的人,用衣袖蒙著頭,用繩子綁著鞋,昏昏沉沉地走過來,黔敖見了,左手捧起食物,右手端著湯,叱喝道:“喂!來吃吧!”那人聽了,翻起眼睛,瞪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吆喝著施舍的食物,才餓到這種地步啊!”(黔敖)隨即向他表示歉意。那人始終不肯吃,便餓死了。
葉公好龍
[原文]葉公子高好龍,鉤(衣服上的帶鉤)以寫(畫)龍,鑿(同“爵”,酒器)以寫龍,屋室雕文(雕刻的花紋)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下降到葉公住地),窺(探望)頭於牗(yǒu,窗戶),施(延伸)尾於堂。葉公見之(龍),棄而還走(掉頭就跑。還,通“旋”。),失其(他的)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那個)似龍而非龍者也。
[譯文]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器上刻著龍,房屋臥室凡是雕畫花紋的地方全都刻畫著龍。於是天上的真龍聽到這件事,就降落到葉公的住所,把頭伸到窗戶裏來探看,尾巴拖到廳堂裏。葉公看見了掉頭就跑,嚇得魂飛魄散,臉部變色,驚恐萬狀。可見,這個葉公並不是喜愛龍,而是喜愛那種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啊。
不吃白食的文言文叫什麼
不食嗟來之食①
齊大饑。黔敖②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③,貿貿然④來。黔敖左奉⑤食,右執⑥飲,曰:“嗟⑦!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⑦也!”從而謝焉⑧,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⑩,其謝也,可食。”
【注釋】:
① 本文出自《禮記·檀弓下》) (推薦閱讀《禮記中關於本段的解析》)
②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
③蒙袂( mèi):用衣袖蒙著臉。輯屨(jù):身體沉重邁不開步子的樣子。
④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雙眼無神)
⑤奉:同“捧”,端著。
⑥執:拿
⑥嗟(jiē):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語氣詞,喂
⑦斯:這地步。
⑧從而謝焉:從,跟隨。謝,表示歉意。
⑨微與:微,不應當。與,表示感歎的語氣詞。
⑩去:離開
【翻譯】: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仍然可以去吃。”
文言文高手進
1,中心論點:
人教版:文章圍繞 舍生取義 的中心論點立論,從正麵論述生死於義的關係,指出舍生取義是人的本心;從反麵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從而再次重申文章論點。
蘇教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怎樣提出: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這裏運用了類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關於文言文的一道理解題
我仿《陋室銘》寫的讀書心得,希望對你有幫助。
書不在多,能讀就行;學不在深,有誌則靈。難在堅持,貴有恒心。世事皆笑傲,眾生盡稱臣。縱有淩雲誌,發奮當年輕。讀書可解惑,端人品。無魑魅之惑耳,唯絲竹之諧音。坐臥通天地,上下博古今。賢人曰:開卷有益! 第一段包括兩層,從“魚,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層。這一層的開頭兩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隻是作為一個比喻,借以說明“我”“舍生取義”的果敢,隻具有使文章生動形象,鮮明可感,富於氣勢的修辭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沒有使論點得以證明的論據作用。因為人能“舍魚而取熊掌”並不能證明人就能“舍生取義”。所以,如果把上述兩句換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義”四字的前麵作狀語,是不影響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結構的。可見,這一層的重心全在後麵的幾句話中。後麵幾句中的“舍生取義”、“不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個意思,即不貪生怕死。這些都是作為事實論據的,分別放在第一個分論點我“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前後,進行回環論證,即從事實得出結論,再用事實證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這一層不是用“舍魚而取熊掌”為論據證明“舍生取義”。而是用“舍生取義”,(即“不避患”、“不苟得”)為論據證明:“我”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
從“如使人之所欲”到“賢者能勿喪耳”是第二層,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兩個假設反問句所蘊含的普遍事實,從反麵證明第二個分論點:人們具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接著又用兩個肯定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從正麵論證分論點。然後順承上文的事實論證,正反論證和酣暢的行文氣勢,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論點:“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體現了孟文的辯論色彩),可謂水到渠成,順當明快。
概括上麵兩層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為作事實論據,通過推究原因論證了中心論點。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體的事實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使論證更加嚴密有力。第二段(從“一簞食”到“乞人不屑也”)舉出“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實證明饑者照樣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第三段用反問排比句式,通過把“向為身死而不受”與“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德)我而為之”作比較,深刻地提示了“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為,從而證明了他們也是有“本心”的,隻是已經喪失罷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論點得以充分論證後提出的一句號召,增強了文章的現實批判性。
通過分析《孟》文的結構和材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孟》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萬鍾不辨禮義而受之”“者”的行為作論據,通過推究原因,然後概括提示出中心論點的。
從《孟》文的出處看,《孟》是《孟子》一書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書對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論。第六篇《告子》更是係統地,全麵地,集中地闡明了人性善的哲學觀: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緊接著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來有繁茂的樹木為喻,說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善”的“本心”,隻是因為它像牛山上的樹木那樣被砍伐殆盡了。正是這樣,第十章《孟》與以上諸章在思想內容上一脈相承,論證了人皆有“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本心”。恰如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隻有這樣確認人皆有“本心”為《孟》文的中心論點,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書的思想內容相吻合,才有利於正確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學根源,才有利於把握孟文的藝術風格,才有利於把它作為論說文的範文進行教學。
這篇文章選自《孟子·告子上》,它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什麼是“義”呢?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萬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是怎樣提出和論證他的主張呢?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舍棄生命而要義。在這裏,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
為什麼要舍生取義呢?孟子從三個方麵進行論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願躲避。這是從正麵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麼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麵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願意采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願意去幹。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隻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不過,上麵的論證隻是講道理。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簞”是古代盛飯的圓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隻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都不願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禮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可見,孟子寫這段話是有根據的。“所惡有甚於死者”,當麵忍受別人的侮辱比死亡更令人厭惡,所以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舍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這種現象該如何解釋呢?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鍾”是古代的計量單位,六斛四鬥為一鍾,“萬鍾”指豐厚的俸祿。為什麼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鍾俸祿呢?萬鍾俸祿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他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願受侮,現在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後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不是可以罷休了嗎?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以頃刻而不省察於斯焉。”朱熹的評語很有道理。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成敗的危難之際,能夠寧死不屈、舍生取義,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的宴安之時,卻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甚至違法亂紀為親戚朋友謀取私利,這不就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嗎?他們確實是喪失了原來的立場和品德。因此,孟子指責“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不但對當時的黑暗政治和貪官汙吏有揭露和批判意義,而且也提醒後人應該時時刻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貪圖爵祿而幹不合禮義的事情。不過,孟子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他認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具有仁、義、禮、智等善心,那些“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是後來“失其本心”,這樣解釋沒有強調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他的唯心主義性善論的表現。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經在齊國任客卿,後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托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並送給孟子萬鍾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見《公孫醜下》)可見,孟子在本篇中所說的“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本篇中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後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曆史上許多誌士仁人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範,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現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這都是與“舍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孟子》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表現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他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本來,這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本篇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
有關尊嚴的小故事文言文
不食嗟(jiē)來之食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譯文:
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初中時學過的一篇文言文是關於不接受嗟來之食的課文是什麼
百度上可以查到的。
原文
編輯
不食嗟(jiē)來之食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
編輯
①本節選自《禮記.檀弓》[1] 。
②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
②食(sì):給吃,喂養。給……吃。
③蒙袂( mèi):用衣袖蒙著臉。輯屨(jù):身體沉重邁不開步子的樣子。蒙袂輯屨:用衣袖蒙著臉步 拖拉。
④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雙眼無神)
⑤奉:同“捧”,端著。
⑥執:拿
⑥嗟(jiē):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語氣詞,喂
⑦予:我
⑧斯:這地步。
⑨從:跟隨。
⑩謝:表示歉意。
微:不應當。與:表示感歎的語氣詞。
去:離開
食:吃
譯文
編輯
齊國有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別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就可以去吃。”
文言文嗟來之食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嗟來之食原指憫人饑餓,呼其,“嗟,來食。”後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或食物。
主要寫了一個寧可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得有骨氣的窮人,說明人的尊嚴比生命還重要,讚揚了他為維護尊嚴而鬥爭的精神。
也諷刺了當時富人的傲慢和無禮,警示我們要尊重他人。
原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翻譯
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做好飯湯等食物擺在大路邊,等待把食物饑餓的人來吃。
一天,有一個饑腸轆轆的人用衣袖遮住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對他吆說:“喂!來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我的尊嚴的食物,才餓成這個樣子的。於是斷然謝絕黔敖的施舍,他最終因為不吃東西而餓死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貿貿在文言文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