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萁是什麼意思
煮豆燃萁,成語,
燃:燒;萁:豆莖。
燃:燒;萁:豆莖。煮豆燃萁意為: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出自曹植《七步詩》
煮豆燃萁的意思
萁 是包裹豆子的那部分,直譯 就是用燒 萁 產生的火焰來煮豆子。
這個是出自 曹植的 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表麵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麵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麼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煮豆的場景,就是以豆萁為燃料製作豆汁。
"煮豆燃萁"是什麼意思啊
豆萁為豆的植物莖 ,燃燒豆萁來煮豆子,寓意自相殘殺
《煮豆燃豆萁》的全詩是怎樣的?
魏晉.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譯文】
鍋裏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裏哭泣。它說:我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你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感情。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評價。王士禎嚐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老頑童是什麼意思?
是指喜歡和孩子們打成一片,而且像孩童般愛玩愛鬧,無拘無束的老年人。
1. 我父母的說話做事像個"老頑童",常讓人忍俊不禁。
2. 原來老頑童周伯通自創立了"左右互搏"絕技之後。
3. 當“白娘子”遇上“黑貓警長”,當“小龍女”遇上“老頑童”,當“屈原”遇上“大雄”,當“老夫子”遇上“小丸子”,當“雄黃酒”遇上“娃哈哈”,當端午節遇上兒童節,甜蜜祝福加上美好祝福:願看短信的你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童心永葆,快樂逍遙。
4. 口哨聲是老頑童們的集合號。
5. 這算是煮豆燃萁,還是老頑童的左右互搏呢?道德經中最有用的一句話,就是道生一二三。
6. 秦煌堪稱“老頑童”“茅十八”“趙半山”專業戶。
7. 若非周芷若百般利誘威脅,隻怕此刻老頑童已將鳥兒剝的幹淨,獨享美味。
8. 丁肇中故地重遊像個“老頑童”原來科學家也可以這樣。
9. 黃磊的老爸黃小立是個老頑童,從小黃磊就跟著爸爸瘋玩。
10. 老頑童心裏這個苦喲,不過卻不敢有絲毫的怨言,在麻姑的雌威之下,無奈的點了點並沒有:不錯,她的確有權力無視昆侖宗的門規。
11. 白頭翁跟個老頑童一般直起身來,似乎要跟林凡據理力爭。
12. 本是八旬老頑童,卻因為玩遊戲來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洪荒。
13. 老頑童抓耳搔腮道:“使得、使得,可給哥哥講講麼?”。
14. 老頑童看著走到自己身旁的楚雄,然後目光落在了不遠處池塘邊上的綠草上,對著那綠草點了點。
15. 兒童節到,與你“童”樂!祝所有的“適齡兒童”、“超齡兒童”、“童心未泯的心理兒童”、“舉止荒唐的老頑童“、”家有兒女的超級兒童”、“收到祝福的好兒童”們節日快樂!
16. 喜歡你那種“童言無忌”的說話風格,喜歡你那種“童心未泯”的可愛性格,喜歡你那種與眾不“童”的獨立人格,喜歡你那種非“童”凡響的高貴品格。朋友,兒童節到了,我又把你當成老頑童了。那就祝你節日快樂吧!
17. 九月九,重陽節,登高望遠喝小酒。九月九,吃花糕,賞菊品茗會老友。九月九,重陽日,健康開懷人長久。祝您身如不老鬆,心似老頑童,重陽快樂。
18. 每個人都有天真的夢想,每個人都有快樂的童年!小時候想長大,長大後想變成孩子!祝所有的小孩子、大孩子、老頑童六一兒童節快樂!
19. 雖然我們已經早就過了過兒童節的年齡,但是保持一顆童心卻可以幫助我們消減歲月經過的痕跡。多回憶開心的往事,大不了我們一起當快樂的都市老頑童!
20. 男人的一生:童年洪七公,嘴饞輔偷功;少年黃藥師,是個癡情種;青年段王爺,絕對風流漢;中年歐陽鋒,多為事業瘋;老年周伯通,做個老頑童。
長歌行的詩意與表達的含義??
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誌》)。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麵,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幹。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嗬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隻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複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嚐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裏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豔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複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隻能白白地悲傷了!
廉聲 長篇小說 《長歌行》作者後記——姑且當作寫作背景吧
十幾年前,
我有機會到北京求學。那時候北京的文學氛圍真是十分的濃烈。我們這個作家研究生班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青年作家,莫言、餘華、洪峰、劉震雲、遲子建、畢淑敏等等,幾十個人整天泡在魯迅文學院小小的牆院裏,吃大白菜,喝玉米粥,聽教授講課,聽專家講座。最樂意有編輯來組稿,就有機會改善夥食,到外麵小餐館吃涮羊肉,喝紅星二鍋頭。也有體育運動,主持人是洪峰,下課後十幾個笨手笨腳的大男人就在幾十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上踢足球,時不時咣咣地踢碎一側住房的玻璃窗,然後照價賠償;再就是下圍棋,還舉行圍棋比賽。我和餘華、陳虹等幾個是新學的,有一陣下得如癡如醉,半夜能聽到餘華和陳虹兩位男女同學為一盤棋的輸贏發出嘹亮的吵聲……此外還有什麼?那就是同學間的閑聊,天南地北,無所顧忌地聊,聊文學,聊各地風情,聊飲食男女。西北漢子雷建政聊到激動時便要唱甘南地區的“花兒”,那悠長的拖腔帶著蒼涼與悲情,久拂不去。
在這種獨特的氛圍中讀書三年,讓我感悟到文學的真諦。在遠離家鄉的北京,在濃重而久遠的思鄉情緒中,我找到了自己文學中的立足之地,感覺便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莫言找到了“山東高密東北鄉”這塊沃土,餘華的小說中少不了河溝交錯的江南水網地帶的特定環境,遲子建至今寫的還是她的家鄉漠河的風土人情,劉震雲也走不出他的出生地河南“塔鋪”,也就是後來的“故鄉黃花”地,而我的立足之地,便是我的家鄉浙西天目山。
年少時,時常聽說一些舊時的人物故事。抗戰時天目山是浙西行署所在地,有大量駐軍及各種機構,包括劇社、報社、少年營、婦女營等。那時發生了許多戰事,有的確實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我的父輩、祖父輩,他們對那場戰爭留下了許多痛苦的記憶。還有大量的曆史資料。沒有哪次戰爭有抗日戰爭記錄得這麼多,留下這麼複雜曲折故事的。這是一段豐富浩瀚如同海洋的曆史,有如一個極大的露天富礦。這些年我走訪了許多老人,查閱了許多資料,臨安縣誌,於潛縣誌,昌化縣誌,幾個不同年代版本的,還有杭州市誌,浙江省誌,還在北京圖書館查閱相關曆史檔案。小說《長歌行》中寫風嘯崗狙擊日軍那場戰役,是實事,那場戰役打得極慘烈,死傷上千人,參戰的廣西軍身上僅穿著短褲短衫,在冰天雪地裏與日軍作戰,戰後收殮死去將士屍首,其中好些是凍死的。
就在畢業前那個夏天,我寫出了《月色猙獰》、《觀雲山舊事》等小說,很快便在《收獲》和《天津文學》上發表了。而後一發而不可收,連續寫了幾十個中短篇,在全國十幾家刊物上發表,結集出版了中篇小說集《戰爭故事》和短篇小說集《觀雲山舊事》,還有一部人物故事組接的長篇小說《疲於奔命》。
但我總有未盡興之感,想寫一部全麵反映那個時代的長篇巨作。1998年初,剛上任主持省作協工作的黃亞洲帶盛子潮、洪治綱等來我家走訪,聽我說起這個題材,便竭力鼓動我把這部小說寫出來。在朋友們的支持催促下,我花了兩三年時間寫成此書,又經出版社主編、責編的指點,多次修改,曆時五六年之久,才最終出版,終於了卻一個心願,可以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了。
此時的我,如同一個泳者在江湖中遊了很久,終於到達對岸,拖著倦乏的腳步,身上帶著水汽,坐在河岸上,微喘著回望那片浩渺的水域,心情是恬靜而快慰的。我完成了一項有意義的事,我相信,至少對我來說,對我的家鄉來說,它是有價值的。
蒼穹之下浮華之上,寒門之子當有破釜成舟殺身成仁之決心方有可能力挽狂瀾。是什麼意思,能不能在接一句跟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的時代,出身貧困的人想要成功,就必須有魄力,有膽識,有擔當。
紙上談兵的成語故事
相傳趙國有一位差不多與廉頗齊名的上將軍趙奢,多次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趙奢有一個兒子趙括,也讀了許多兵書。他除了讀書,還喜歡在家裏向客人演講兵法。趙括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所以賓客們都讚揚趙括精通兵法,稱讚他真是一個將門虎子。不知天高地厚小家夥,真的以為自己非常了不起,自認為天下第一。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裏。當時不少人都誇獎他,可是趙奢卻不以為然。他告誡兒子要多務實際,趙括的母親問趙奢為什麼,趙奢說:戰爭是關係到國家命運的大事,必須以極其嚴肅誆謹慎的態度去對待,而趙括卻把它看得很輕率,這就一定要壞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係。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派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於是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了上黨。兩年後,秦國派王齕把上黨團團包圍。
趙孝成王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於是,廉頗帶大軍駐守長平,秦國也派大軍向長平進攻。戰場經驗豐富的老將軍廉頗,根據敵我形勢,在長平調兵布陣,準備與秦軍打一場持久戰。任憑秦兵挑釁,廉頗隻是堅守陣地。這一下使秦軍犯了難,因為秦軍後方的補給線長,運輸困難,難以持久。兩軍對峙,時間長達三年之久,秦軍已經慢慢地顯出了疲態,前線的指揮官眼見即將不支,隻好如實向秦王彙報。
秦昭襄王請範雎出主意。範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於是,秦昭襄王派間諜攜帶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並散布謊言說:“趙將唯馬服君最良,其子趙括勇過其父,若使為將,誠不可擋。廉頗老而怯,屢戰俱敗,為秦兵所逼,不日將降秦矣!”意思是說:廉頗已經老了,根本不中用了,他哪裏還敢與秦兵打仗?因此隻會死守,不會進攻!他軟弱無能,所以打了三年,還沒有打退秦兵。趙國如果要打敗秦兵,除非是啟用後起之秀趙括。這時趙惠文王已死,趙孝成王即位,趙孝成王對廉頗的堅守政策早已不滿,又聽信了謊言,於是撤換廉頗,讓趙括接替了廉頗職位。
這時趙奢已死,其夫人請求趙王不要派她的兒子去長平。理由是其丈夫生前囑咐,說兒子隻會吹牛,沒有實際經驗,把用兵打仗看得像小孩子玩耍一樣。而且當他一談起兵法,就馬上目空一切,好像四海之內,隻有他一個人會打仗。這種人不帶兵倒也罷了,一旦帶兵,一定要打敗仗。趙王不信,趙母隻好請求趙王,如果將來兒子打了敗仗,請不要罪及家族。
公元前260年,趙括統率20萬大軍,來到長平,廉頗隻好交出兵符,自個兒回家。趙括總共率領四十萬大軍,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他下達命令:如果秦兵再來進犯,一定要迎頭痛擊。如果敵人被打敗,一定要馬上乘勝追擊,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可。
範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後,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於是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
然而,趙括隻知紙上談兵,不會臨陣應變,那邊白起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隻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談何容易。最後,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全部覆沒。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
這段曆史後來產生了成語“紙上談兵。”“兵”指戰爭、軍事。“紙上談兵”指僅在紙麵上、口頭上空談軍事,實際並不懂的人。用它來諷刺那種喜好空談、不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或者比喻隻是空談、不能成為現實的情形。
簡短版: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