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有印象派一說嗎?
有的。
印象詩釘繼承印象畫作之宗旨,是以瞬間印象,獨特情感,抽象意象為主旋律的詩作。是新興的一種詩歌流派。但在此之前,未有人對印象詩歌做官方定義。所以,我們有必要組織這樣一個團隊,在第三代詩歌的複興時期,創建自己的詩歌流派,正統自己的文學思想。
印象詩歌以寫實主義為基礎,拒絕朦朧,拒絕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素材,拷問人生,思考生活,凸顯對內心主觀意象的表達。(摘自百科)
。。。。。。。。。。希望回答對您有幫助。
尋找國外意向/印象派詩歌《晚星》 70分
隻找到 有關晚星 的外國詩 如下
1)news.edu5a.com/....shtml
To the Evening Star
Thomas Campbell
??
Star that bringest home the bee,
And sett'st the weary labourer free,
If any star shed peace, tis thou
That send'st it from above.
Appearing when heaven's breath and brow
Are sweet as hers we love.
Come to the luxuriant skies
Whilst the landscape's odors rise.
Whilst far-off lowing herds are heard,
And songs, when toil is done,
From cottages whose smoke unstirred
Curls yellow in the sun.
Star of love's soft interviews,
Parted lovers on thee muse.
Their remembrancer in heaven
Of thrilling vows thou art,
Too delicious to be riven
By absence from the heart.
晚星
托瑪斯·坎貝爾
傍晚,你陪伴蜜蜂回家,
你讓疲憊的人們將活計放下;
你站在高高的天庭,
把安寧向人間播撒。
等到天空透出美女的氣息容顏,
你就顯露那一點光華。
當大地的芬芳開始升騰,
遠處的牛群叫聲嘈雜;
辛勞之餘的歌聲響起,
農舍炊煙嫋嫋,夕陽西下;
此時你便現身蒼穹,
此刻你會來伴晚霞。
你是幽會情人之星,
你把戀人的相思引發;
你是海誓山盟在高處的見證,
你永恒不變作現身說法;
你是如此皎潔美好,
人們心裏無時不在把你牽掛。
2)www.shigeku.org/shiku/ws/wg/bion.htm
致晚星(彼翁)
水建馥 譯
晚星,可愛的海沫之女射出的金輝,①
親愛的晚星,暗藍夜空中的神聖明珠,
你比月光微弱,比群星顯耀得多,
好朋友②,今天我要唱著歌去和我的牧人相會,
月亮落山早,請你替月亮
給我以清輝。我不是出去行竊,
不是匆匆趕夜路去做小偷,
我是在戀愛。幫助戀人是件好事情。
①晚星即金星。愛神阿佛羅狄忒是“從海水的泡沫裏誕生”
的,所以叫做“海沫之女”。在希臘文中金星是“阿佛羅狄
忒星”。所以“海沫之女”也就是日暮時西方天際那顆極亮
的晚星。
②“好朋友”是呼喚晚星。
彼翁(時代不詳):古希臘抒情詩人。善於寫牧歌......餘下全文>>
名詞解釋:超驗主義,自由詩,迷茫的一代,古典主義,印象主義
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的核心觀點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愛默生語)。超驗主義者強調萬物本質上的統一,萬物皆受"超靈"製約,而人類靈魂與"超靈"一致。這種對人之神聖的肯定使超驗主義者蔑視外部的權威與傳統,依賴自己的直接經驗。"相信你自己"這句愛默生的名言,成為超驗主義者的座右銘。這種超驗主義觀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有助於打破加爾文教的"人性惡"、"命定論"等教條的束縛,為熱情奔放,抒發個性的浪漫主義文學奠定了思想基礎。
自由詩是詩體的一種。19世紀末20世紀初源於歐洲。其體結構自由,段數、行數、字數沒有一定規格;語言有自然節奏而不用韻。在西方以美國詩人惠特曼為創始人。我國“五四”以來的新詩也流行這種詩體。 自由詩又稱新詩,這是相對舊體詩而言的。它在章節、音步、押韻等方麵都比較自由、靈活,沒有格律詩那樣嚴格、固定的限製和約束。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它不是一個有組織、有共同綱領的團體。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於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點是厭惡帝國主義戰爭,卻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在美國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號的蠱惑下,懷著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場。他們目睹人類空前的大屠殺,發現戰爭遠不是他們原來設想的那種英雄的事業,所謂“民主”、“光榮”、“犧牲”都是騙人的東西。他們在戰爭中經曆了種種苦難,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間的反戰情緒。這在他們心靈中留下了無法醫治的創傷。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感情。例如,約翰·多斯·帕索斯的《三個士兵》、愛·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間》、威廉·福克納的《士兵的報酬》和《薩托裏斯》。厄內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歐洲打訂仗,負過重傷。海明威當時對待戰爭的態度,象其他反戰作家一樣,隻限於厭惡、逃避與詛咒。他對戰後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觀的情緒較為濃厚。“迷惘的一代”不僅指參加過歐洲大戰的作家,也包括沒有參加過戰爭、但對前途感到迷憫和遲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馬斯·沃爾夫等。“迷憫的一代”主要繁榮在20年代;30年代以後,他們的創作傾向,包括海明威在內,都有了變化。
印象主義
文學史家認為印象主義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文學 ,但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表現如何 ,哪些作家和詩人屬於印象主義,卻眾說不一 。能夠確定的隻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歐一些文學家的確 有類似印象派繪畫和音樂的那種創作方法,即致力於捕捉模糊不清的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由於文學創作的特殊性質,文學中的印象主義者更注意這種瞬間感覺經驗如何轉化為感情狀態。他們與繪畫和音樂中的印象主義者相同,也反對對所描寫的事物之間的聯係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於是他們本人也成了傳達外界刺激與本能反應之間的中介。 印象主義文學與象征主義文學之間有類通之處,它們都是形式主義的文學流派;但兩者也有不同,主要在於印象主義反對使用象征手法表達思想,而傾向於感覺的描述。......餘下全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詩歌中有印象派一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