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裏的名句有什麼?
一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經》(下略)第二十三章
【譯解】:誠信不足,就會失去信任。
人無信不立,一個人不講信用,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
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第八章
【譯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樣,水是天地間善的極致,給萬物提供滋養,而自己卻安居其下而不與之爭 。
水是生命的源泉。這裏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日記中寫道:“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沒有障礙,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壩,停下來;堤壩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為方形;容器是圓的,它成為圓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強。”
三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第七章
【譯解】: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其不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 長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以天地體現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類社會。
四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第二十三章
【譯解】:狂暴的颶風刮不一早晨,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張“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於自然的。飄風、驟雨不能持久,故爾:暴政是不會持久的。
五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弛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第十二章
【譯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五音(鏗鏘)使人聽覺不敏,五味悅口使人口味敗壞,馳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欲,而是反對縱欲。
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第九章
【譯解】:把持擁有得多多的,不如適可而止。錘尖了又從而磨得鋒利無比,不可能保持長久。滿堂都是金玉,卻無法永久的守藏。身處富貴而又驕縱無度,隻能自取災殃。
老子以盈滿、銳利為譬喻,說明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者容易招來災禍,主張“功遂,身退,天之道”。
七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第二十二章
【譯解】委曲反能求全,彎曲則能伸直,低窪反能充盈,破舊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語,老子主張用辯證的思想,來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的變化。
八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
——第十六章
【譯解】: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隻有符合於自然,才能體現主宰萬物的道,隻有符合於道,才能久遠。
九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十九章
【譯解】: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就能為道無憂)。
老子提出素樸、寡欲的主張。絲不染為素,木未雕為樸,見素抱樸謂:不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張人不能沒有欲望,但不可有貪欲,更不能縱欲。
十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二十二章
【譯解】:不隻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更彰顯自己;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因為不爭,所以天下都難與之爭。
“不爭”被道家視為一種天道自然準則,它實際上是一種以不爭為爭的君子之術和處世之方。
十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
——第三十三章
【譯解】: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隻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剛強。知道滿足者(總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才說明)他有遠大的誌向。
此為老子精神修養論。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戰勝自己,實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勝者強”實為千古名言。
論語或道德經裏有沒有描述男兒誌向遠大前程似錦的詞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看了下道德經,不知我這樣理解老子的道對不,老子說道是水,利萬物不利己,百折不撓的誌向,沒有任何險阻
老子所說的“道”,不是指具體的哪一樣東西,所謂“大道無形”。“道”其實是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是自然存在的,但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同時又是自然界所有事物所必須遵從的。“道可道,非常道。”——能夠形容的出來,講得出來的道,並非是真正的道。就是這個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寫“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原意是老子描述的一個理想的社會,為什麼?
老子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80章)。這是說:鄰國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見,雞鳴犬吠之聲也互相能聽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來。
大家要問了,老子不是要淡化人際交往、人際關係嗎?那麼還有什麼智慧可以向他學習呢?
我們來解讀三層內涵。
第一層,先說老子心中的人際關係的理想境界。現代人對於“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念當然是不會讚同的。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理念自有其內在的思路。這就是老子發現,人類社會越向前發展,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了。這個道理,我們一想就通。比如原始農業社會,那種自足的生活使得人際關係很簡單,也很淳樸。一旦商業發展了,人際關係就複雜了許多。再比如說,發展到現代,有了上網這一信息交流方式,也使得人際關係多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的複雜東西。
老子在第80章中描寫了心目中的一個理想的國家、社會、人際關係,我們可以稱為“烏托邦”、“伊甸園”,或者是“世外桃源”。在這裏充滿著安適、恬淡、淳樸、簡單、自足、平衡,人們不爭,不鬥,不你死我活,不戀名利,不貪財物。其實,不僅老子這樣美美地向往、描寫過。此後又有多少人這樣向往、描寫過,中國有,外國也有。
老子那個時代,正處在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人際關係非常複雜,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國家內部政權的爭奪,君王與臣子、大臣之間,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等等,有很多的矛盾,很複雜的人際關係。大家去讀老子的書,就發現他對於這方麵的事情有許多論說。因此,老子對於曆史、現實中的社會以及人際關係進行深刻的反思後,心中向往著已經遠逝的遠古的淳樸的社會、人際關係。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他不僅個人向往那種人際關係,又希望用這種淳樸、簡單、愜意的人際關係來校正當時的以及此後的人際關係。他提醒大家,人類的人際關係本來並不像眼下這麼複雜、難於梳理,曾經存在著一種理想的狀態。人們是否可以反思一下,將自己調整一下?甚至人類全體是不是可以反思一番,將全體調整一番?這不是很深刻嗎?
《老子》還說過一個很睿智的道理: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
天之道是讓事物平衡,人之道是相反。天之道是將有餘的一方減少下來,補充給不足的一方,這就是平衡;人之道是將本來已經不足的一方還要減少下來,去補充給已經有餘的一方。確實,在自然界裏,我們就可以看到動態的生態平衡;在社會中可以看到貧富的不均衡。老子要人們效法天道。如果人們校正了這種人際關係,那麼不是很好嗎?這是第二層意思。當然現實中,老子的這種想法是很難做到的。
第三層,老子又從理想狀態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給人們以人際關係方麵智慧的教誨。國學大師錢穆曾經說過:“莊周是一玄想家。”他又說:“老子不然。老子乃一實際家,彼乃一切從人事形勢利害得失上作實際打算。”因此我們看莊子,是莊周夢蝶,蝶化莊周,像是一隻蝴蝶在現實與夢幻中飛呀飛。莊子一會兒又像是一鯤鵬,水擊三千裏,搏風九萬裏,逍遙遊於長空藍天。老子固然有他飄逸的仙風道骨的風采,然而讀他的書時,又常常看到從書中走來一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一個腳踏實地的老子!
老子一方麵向往那種“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境界,但他是個大智者,當然又清醒地麵對現實,當然也就要把現實中的人事關係琢磨研究得深透。比如老子是反對戰爭的,他的理想國中就提出來:“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在這個國家裏,雖然有鎧甲兵器,但是根本沒有陳列的必要,因為這裏用不著打仗。這裏對戰爭說不!但是那是理想狀態,老子當時的生活中戰爭多得很,因此他也要精心研究。他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第69章)因此大家可以想到,老子麵對如此複雜的人際關係問題,他怎麼會看輕人事,輕視人際關係的問題呢?如果不重視的話,不就又是“幾喪吾寶”了?
參考資料:[www.xiaoshuo.com]
《老子探秘》解讀老子的理想社會境界是什麼?
《老子》是我國春秋晚期一位名叫老聃(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的學者,針對當時的社會麵貌、政治狀況、人民情緒所撰寫的一篇批判性的政治論文,文章除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外,還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理論依據,也就是作者老聃所創立的 “道”學說。因此,這是一本熔社會、自然、人體科學於一爐,集文、史、哲於一身的現實主義批判性的政治評論作品。全文計五千餘字,或稱《老子五千文》。由於二千多年來《老子》的真實麵目被曆史的煙塵所湮沒,隻有被篡改後的偽作《道德經》流傳於世,以至於對《老子》及其作者的評價,造成了許許多多難以解開的謎團。直到如今,學術界也隻能依據其文中的經典詞句,定位其為“哲學著作”和“道教典籍”。 《辭海》雲:《老子》,書名。亦稱《道德經》、《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經典。相傳春秋末老聃著。又雲:老子,相傳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說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裏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司馬遷的《史記》是這樣記敘的:“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以上就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找到的關於《老子》及其作者身份的權威說法了。其實這些說法都還有許多存疑和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共同的一點是,都認定《道德經》就是《老子》,作者就是老聃。對《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曆來有爭論;而且二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圍繞著《道德經》其書的思想內容爭論不休,隻是從來沒有人去懷疑過《道德經》由來的真實麵貌。即使在1973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手抄帛書《老子》甲、乙本的發現,事實也證明這是最接近原貌的《老子》寫本;然而,人們對它的關注點並不在於漢帛書本《老子》與現通行本《道德經》在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上,有什麼重大差異,而更在乎它的書法藝術和對現通行本《道德經》個別字句的勘誤校正作用。可能是二千多年來形成的《道德經》就是《老子》的概念已經根深蒂固的緣故,所以三十多年過去了,人們依然捧著《道德經》叫《老子》,對露出《老子》真容的漢帛書本依然漠不關心,不去從思想內容上加以深入的探究。 實際上,隻要我們把通行本《道德經》與漢帛書《老子》簡單一對照,許多問題就出來了;要是再多問幾個為什麼?一個蒙蔽學術界長達二千多年的謎團,就會逐漸露出端倪。 隻要先看一下表麵,就可以發現在漢帛書《老子》與《道德經》之間存在著許多明顯的差異。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文章結構不一樣。通行的各種版本《道德經》,都是《道》在前、《德》在後,分為上、下兩篇;而且全文被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八十一章。漢帛書《老子》則不同,在內容編排上《德》在前,《道》在後;全文不分章。如果按通行本的分章法,《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在漢帛書《老子》中對應在通行本第二十二章的位置;《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在漢帛書《老子》中對應在通行本第四十章的位置;《道德經》第八十章與第八十一章在漢帛書《老子》中對應在通行本第六十七章與第六十八章的位置。除了以上的章節位置有差異外,字句也有不少改動。這些都是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的地方。說明《道德經》已被動過了大手術,頭部、身體、五髒、手腳都發生異位,有些零件已被置換或割除;雖然基本上都還是以原有的“元器件”進行的重新組裝,但早已麵目全非,不是原來《老子》的樣子了! 再從文章內容分析,由於結構和字句的改動,使原來所表達的思想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首先,原貌《老子》是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為開篇,這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所作的評論,然後從中再引出“道”的議題來。《道德經》則是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為開篇,把原本處於文章後半部分的內容拉到了前半部分來,這就顛倒了存在與意識的認知關係。根據漢帛書《老子》的邏輯思維,應當是先言德而後言道,道寓於德中,也就是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事物,並從中找出變化的規律來。篡改後的《道德經》,文章一開頭就憑空拎出個“道”來,使得原本是客觀實際中存在的“道”,變成了脫離實際憑空而來的主觀意識的“道”。按照這種道先於德、德居道內的意識決定存在的認知關係,原本是唯物主義的理論,卻成了唯心主義的說教。 其次,原貌《老子》全文五千餘字,從頭到尾,不分篇章,按照作者思路一氣嗬成。《道德經》把文章割裂為獨立的八十一章後,前後隔離,割斷了前後字句的連貫意義,造成了對文字原意的斷章取義嚴重歪曲,完全改變了老子的思想本質與處世形象。例如通行本《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在漢帛書《老子》中本應排在現通行本第二十二章的位置,內容為:“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這樣它與其後也就是現《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的內容:“曲則金,枉則定,漥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虛語才?誠金歸之。 ”可以有前後關聯的銜接作用。可是排在現第二十四章的位置後,成為獨立章節,這就失去了前後的關聯,既破壞了文章的邏輯,也違背了作者的原意。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情況就複雜了。在漢帛書《老子》中,它本應排在現通行本第四十章的位置,而且最後一句“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而成。”在漢帛書《老子》中作“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終成。”也就是說,這一句不應當接在本章的後麵,而應當是作為下一章的開頭。因為這裏講的是自然界的“天象”變化與“道”的關係問題,與後麵的句子也就是《道德經》現第四十章的內容是聯成一體的,表達的都是“道”對自然界運動所起作用的完整意思。更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經》第八十章。在漢帛書《老子》中,它本應排在現通行本第六十七章的位置;內容也是與前麵第六十五章一脈相承的,講的都是治國安邦的領導藝術與基本國策問題。把它拉到了文章的後麵,這樣就與前麵兩章的內容完全失去了應有的內在聯係,成了難以想象的孤立議題。這一段在漢帛書《老子》中的原文是:“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周無所乘之,有兵甲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譯成現代語言,那就是:“小鄰邦,由於戰亂老百姓已經非常稀少,使得原來由十人、百人一起使用的器物沒辦法繼續使用;使得老百姓麵臨死亡的威脅不得不遠走他鄉;有車輛做交通工具也沒有事情能派上用場;有武裝兵器也無法調兵列陣;使得老百姓重新采用結繩記事的辦法來傳遞信息。要讓他們休養生息,能吃上甜美的食物,穿上漂亮的服裝,高興地開展風俗活動,安心地過起居家生話。不要再去騷擾他們了,要做到鄰邦互相看得見,雞狗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老百姓都能平靜地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一直到老死也不要相互幹擾。” 這是多麼淒涼悲慘的情景啊!應當說,這悲涼的景象是長期的戰亂給小鄰邦帶來的惡果;老子隻是對它進行了如實的描述。而在現通行本《道德經》中,這段文字被改成:“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作為獨立的內容,安排到遠離原位的第八十章。原文的“小邦”本作“小鄰邦”解釋,在《道德經》裏卻變成了“獨立小國”的意思。所以一般人都是作如下解釋的:“使國家的區域小些、人民少些。讓大的器物沒有用處,使人民愛惜生命不向遠方遷移。雖有車船卻不需乘坐,雖有鎧甲、兵員卻不須布陣打仗。讓人民再如上古結繩以記事。人民以自己的食物為香甜,以自己的衣服為美觀,以自己的習俗為歡樂,以自己的居所為安逸。鄰國互相望得見,雞狗叫聲互相聽得到,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這一段文字二千多年來在《道德經》裏一直被解釋為是老子烏托邦式“理想王國”的構想,成了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其實,在這段文字裏,包括“使民複結繩而用之”這句話在內,隻是老子對“小邦”人煙稀少、生活方式簡陋、文化水平低下、交流手段匱乏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狀況的描述,決非要把現已強盛的大國統統變成了小邦的模式,讓所有的百姓都過著原始社會的生活,讓整個社會倒退。而且這是極其荒謬而又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這根本不是什麼老子的“烏托邦”構想,而是《道德經》的泡製者出於某種目的蓄意製作的結果。當這段文字是被切割下來後,獨立成章,放到整篇文章末尾部分時,它與前麵文章沒有內在的聯係;從孤立的字句中,根本無從判斷描寫這些近乎原始的社會狀態文字的真實含意;因此,隻能是非常勉強地想象為烏托邦式“理想王國”的影子,而且把它當成了老子所孜孜以求的追尋目標。這等於是用被肢解的軀體拚接成新的形象,再製造一個適合的神龕,最後把它塞入其中,成為眾人供奉的偶像。這也許就是最“合適”的選擇,但已不是《老子》原作者老聃的原意,隻能是後來作者的意思了。 對照漢墓出土的、最接近於原貌的漢帛書《老子》,不難看出,《道德經》所反映的老子思想與形象,是被有意重塑並歪曲了的,是有問題的。在漢帛書《老子》中,老子的形象是:他十分關心時政,是個對時政有思想、有批評、有作為的人;他非常了解社會各階層狀況,上至侯王、下至百姓,都了如指掌;他閱曆豐富、學識淵博、關注廣泛,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乃至外交,無不涉獵;他抨擊當時社會權貴們的倒行逆施和各種不合理現象,力陳自己的政治見解祈望能引起社會主流的重視。這也是當時知識分子唯一能辦到的事。這樣一個通達世事、深諳人情、見解獨到、遐爾聞名、深受尊敬的人,與通行本《道德經》 所塑造的那個對社情民意漠不關心,以超凡脫俗、清高無為為人生信條的仙人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漢帛書《老子》與通行本《道德經》 的主要區別在於內容上:漢帛書反映了老子的真實思想,核心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辯證法的;現通行本歪曲了老子的真實思想,核心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是雜亂紛呈的。這是由於在篡改原文時,采取分割字句、倒置篇章等手法進行重新組裝所造成的結果。 可見,《老子》與《道德經》除了在文字篇章的結構安排上存在重大差異外,由於上下篇倒置、章節分割、段落調換、文字刪改等原因,導致在文章邏輯和思想內容上也產生了重大的改變。從嚴格意義上講,《道德經》已經不是《老子》,不能稱之為老子的作品,不能再以它作為研究老子思想的依據。在已經發現原貌《老子》的今天,如果繼續把《道德經》當《老子》,這是對老子真正思想的褻瀆,不是一種應該堅持的科學態度。 應當說《道德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司馬遷的《史記》裏也隻說到“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可見當時對全文的章節,除分為上、下篇並予以顛倒搭配外,沒有更多的改動。這一點可以從 漢帛書《老子》(乙本)中出現的“《德》三千卌一”與“《道》二千四百廿六”注中得到印證。佛教傳入與佛經的傳播對 《道德經》最後麵目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佛家對佛經的注釋是,“經者,徑也。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也”。道家的“道”與佛家的“經”含義上應當是基本相同的,它們都含有通向未來美好世界途徑的意思;所不同的是:佛家的“經”是針對精神世界的,而道家的“道”則是針對物質世界的。後人把《老子》本來不分篇章的五千文原著,參照佛經的做法,按照宗教理念,人為地依“九九”之數,分割成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並且進行顛倒錯綜,取名《道德經》;而且在西漢時就已經有了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本的麵世。實際上如此篡改,於文、於理,皆屬不通,實乃荒謬之作。 老子是一個敢於麵對現實的勇士,品格高尚的長者,其實,在老子身上我們根本看不出一點虛無主義的影子,也很難找到唯心主義的依據。當文章被切割改裝之後,什麼形而上學、唯心主義、虛無主義的理論觀點,也就比比皆是了。現在的通行本《道德經》正是如此。所以說,在已經知道《道德經》的底細,了解到真《老子》的來龍去脈後, 不能再把《道德經》說成是《老子》, 《道德經》的作者也不能叫老聃了。在確鑿的事實麵前,再也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應當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雖然今天我們無法要求漢代的司馬遷重新修改倍受史學界尊崇的《史記》這部經典著作,但是修改《 辭海》等辭書中的有關條目,這是現代人完全可以也是應當能夠辦到的事。如果今天還把 《道德經》當成《老子》,那就是天大的笑話!對社會科學研究來講是極不負責的態度。因此,決不能讓這種沿襲了二千多年的錯誤,繼續影響我們的思想認識和科學研究工作。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已經出土三十多年,風光了二千多年的《 道德經》也該退場了,這宗沉冤二千多年的疑案是到該洗雪的時候了。 《老子》原是一部寓道於德、存在先於意識的唯物主義傑作,可以肯定,隨著對真《老子》研究的開展和深入,老子思想與哲學理論必將在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為建成人類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做出傑出的貢獻。
關於理想的古語,要精辟的 50分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魏 曹操《龜雖壽》)
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戰國 荀況《勸學》)
3、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
4、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漢 劉安《淮南子》)
5、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6、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7、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世上無易事,隻怕粗心人。
(清 袁枚《隨園詩話》)
8、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
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0、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賴以正書《千幅七言對聯》)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1、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春秋 老子《道德經》)
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漢 班固《漢書》)
3、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後為知。
(漢 韓嬰《韓詩外傳》)
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晉 陳壽《三國誌》)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6、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戰國 荀況《儒效》)
7、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明 曹學佺《蜀中廣記》)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哪計年。(宋 陸遊《劍南詩稿》)
1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1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賴以正書《千幅七言對聯》)
百度
想用道德經裏的理想起個藝名,有誰能幫到我,本人姓曾。不帶姓的也成。謝謝!
守中
無為
玄
若水
赤子
歸根
知常
抱樸
自然
無執
誰有寫理想的詩句?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魏 曹操《龜雖壽》)
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戰國 荀況《勸學》)
3、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
4、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漢 劉安《淮南子》)
5、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6、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7、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世上無易事,隻怕粗心人。
(清 袁枚《隨園詩話》)
8、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
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0、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賴以正書《千幅七言對聯》)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1、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春秋 老子《道德經》)
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漢 班固《漢書》)
3、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後為知。
(漢 韓嬰《韓詩外傳》)
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晉 陳壽《三國誌》)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6、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戰國 荀況《儒效》)
7、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明 曹學佺《蜀中廣記》)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哪計年。(宋 陸遊《劍南詩稿》)
1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1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賴以正書《千幅七言對聯》)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魏 曹操《龜雖壽》)
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戰國 荀況《勸學》)
3、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
4、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漢 劉安《淮南子》)
5、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6、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7、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世上無易事,隻怕粗心人。
(清 袁枚《隨園詩話》)
8、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
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0、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賴以正書《千幅七言對聯》)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1、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春秋 老子《道德經》)
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漢 班固《漢書》)
3、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後為知。
(漢 韓嬰《韓詩外傳》)
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晉 陳壽《三國誌》)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6、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戰國 荀況《儒效》)
7、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明 曹學佺《蜀中廣記》)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哪計年。(宋 陸遊《劍南詩稿》)
1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1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賴以正書《千幅七言對聯》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魏 曹操《龜雖壽》)
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戰國 荀況《勸學》)
3、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
4、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漢 劉安《淮南子》)
5、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6、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7、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世上無易事,隻怕粗心人。
(清 袁枚《隨園詩話》)
8、有誌不在年高,無誌空活百歲。(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
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0、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賴以正書《千幅七言對聯》)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1、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春秋 老子《道德經》)
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
(漢 班固《漢書》)
3、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後為知。
(漢 韓嬰《韓詩外傳》)
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晉 陳壽《三國誌》)
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6、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戰國 荀況《儒效》)
7、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明 曹學佺《蜀中廣記》)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哪計年。(宋 陸遊《劍南詩稿》)
1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
11、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賴以正書《千幅七言對聯》
12、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 (**)
1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英語翻譯柏拉圖的《理想國》.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朱光潛的《西方美學...
我來幫您翻譯1 柏拉圖的白日夢2 孔子的廢話集3 老子的終極謎語4 朱光潛的個人忽悠集5 羅素的個人主觀宣泄小冊子6 《紅樓夢》一群生在福中不知道福飽漢不知餓漢饑坐著說話不腰疼的青春男女夢7 《三國演義》自不量力和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寓言故事8 《莊子》一個浪漫又惡搞的老頭子講既浪漫又惡搞的故事9 《六祖壇經》這個還是認真點說 比較通俗易懂的闡述佛經與禪宗哲學的入門級讀本10 南懷瑾是大師!大師的個人主觀解釋孔子和儒教的瞎倒騰俱樂部11 馬爾克斯的隱晦發泄小娃娃12 曼徹斯特對社會的報複!翻譯完畢 大功告成~
為什麼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描述的理想國度正好就是中國的集權統治,比如毛時代,而《道德經》中的小國寡
是人的欲望的原因
身在福中不知福
身邊的東西才是最美好的
但人總是眼光向外,
總是在追求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把這種虛無當做成一種想當然的美好
郭不知,身邊的一切才是最美好的,最適合自己的。
但是不得不分清境界,與層次
比如一個成熟的人,比較注重人生的意義
一個不夠成熟的人,追求的是人生的享受。
轉載請注明出處句子大全網 » 老子的道德經裏的名句有什麼